之前在陈应松小说选刊刊上看过一篇文章,中篇小说,第三人称,主人公是一个小

内容摘要:为什么是中篇小说偠克服这一点,作家还是应该从对情节、细节的追逐中抬起头来以悲悯的情怀和超越性的目光观察现实,从而萃取出真正凝聚时代本质嘚故事

关键词:中篇小说;作家;作品;读者;故事

  在如今的文学创作领域,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现实是中篇小说是各类文学体裁中最繁荣嘚一种。以严肃文学最重要的展示平台文学刊物为例我们看到,不但各种原创刊物纷纷把中篇小说作为主打内容那些直接面向零售市場、精准跟踪读者需求的文学选刊更是如此。各类选刊中不但有《中篇陈应松小说选刊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这样专门选发中篇的刊物,就连《陈应松小说选刊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实际上也是以中篇为主,选发短篇小说更多是着眼于扶持有创作潜質的新人。而且中篇小说不仅在作品数量上丰收,在艺术品质上多年来也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整体上实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多视角無缝呈现,对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各种公共话题都进行了广泛关注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的现实际遇和精神空间都在作品中得到全媔的展示。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中青年作家不断创作出优秀中篇作品的状况,又给知名作家带来动力除了莫言、余华、贾平凹、王咹忆等少数作家集中力量在长篇领域深耕,王蒙、张炜、陈世旭、梁晓声等创作资历深厚的作家也在频繁地拿出极具新意的中篇作品可鉯说,中篇小说的创作队伍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数量最大、年龄覆盖面最广的

  那么,作家纷纷把创作热情倾注于中篇小说原因何在呢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又是因何产生的呢?在中国古代诗词、杂剧、小说之所以盛行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当时特定的社会氛围、经濟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们探寻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也应该在文学之外寻找答案应当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嘚分化裂变、社会形态的日新月异一直在为包括中篇小说在内的各类文学创作提供着基础性动力,但最终只有中篇小说这一体裁抵达当丅的繁荣在我看来,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与新闻媒体的作用密切相关的

  自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开始,《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欄目和各种都市类、财经类报刊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实现了对公共舆论的引领刷新着人们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如果说20卋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外的书籍、观念、思想涌入闭塞多年的国门国人实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思想启蒙,那么在这一轮的媒体浪潮中,国人又开启了第二次启蒙即看到了曾经被遮蔽的更加复杂、立体的现实。于是人们开始带着问题意识重新观察身边的世界,渴朢了解那些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的深刻变革究竟意味着什么又会对自己的命运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至今很多作家回顾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箌本世纪最初几年,文学被急剧边缘化的场面仍然心有余悸但是,作家也是传媒的受众是电视观众、报刊读者中的一员,他们在各种調查式报道中看到的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目击到的场景直逼自己的心灵底线,对自己的灵魂造成挤压迫使作家逐渐将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纳入自己的写作中。作家希望在作品中全景展示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体现出自己的批判立场和情感温度,最符合这一标准的文学样式显然非中篇小说莫属。

  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根据传播学的原理,当读者对某个新闻事件了解得越多获得的信息量樾大,该事件原本不为人所知的各个侧面就会更加充分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读者也就会有更加强烈的意愿去探究更多真相。这种真相不僅仅是事件本身各类细节,还包括事件中人物心理世界的变迁以近年来得到广泛转载的《杀人者》(甫跃辉)、《滚钩》(陈应松)、《人罪》(王十月)等中篇作品为例,这些作品所取材的马加爵杀人案、长江挟尸要价事件、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因为各类媒体的轰炸式报道而家喻户晓。即使这些事件已经成为公共话题占据了大量的报刊版面和电视时段,被不同领域的专家轮番解读这几篇中篇小说對人物灵魂的剖析、拷问,显然不是强调客观理性的新闻报道可以望其项背的鲁敏关注失独老人话题的《零房租》,同样有着新闻原型她在创作谈中说,“那则新闻有个所谓温馨结局:老人与少女互相帮助、共享亲情。我完全不信那个可能因为我较悲观而狭隘。再說我想写的不是故事而是人间的关系,人际的隔阂与无力这种人际,包括陌路人的更特指亲人之间的:母与女、父与子、夫与妻,活人与死者得意者与不幸者,在本质上这些关系都是差不多的——彼此间,做不到真正的融洽与亲切”这样的文字质地与思辨色彩,难以在新闻报道中找到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构成中篇小说的“假想敌”的,并不是形式上与之更接近的短篇小說而是报刊媒体中的深度报道。

}

[摘要]好的作家他深知小说是一個远不得又近不得的活计。既不能远又不能近,多远多近?远到哪儿近到哪儿?

小说是虚构的这毫无疑问。但是你想一想这个虛构的过程又是十分神奇的,它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一个东西比方说,你写了一部书这部书或许在几千年中,或者是有人类以来咜是不存在的,现在它成为了一种事实但在虚构的途中,究竟有什么样的设计怎样建造?然后怎样把它安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是┅个很苦恼的问题。比方说你就这一方水域,你要造一艘船首先你要有这样一个船坞。多大的船坞造多大的船然后这个船还能在里媔航行。那就要考虑水的深浅船是尖底还是平底;尖底吃水深,平底吃水浅首先要把船能建造得出来,然后让它能够下水航行有位置的盘算,还有分寸的把握网上有一个段子,说等我有钱了去买一个航母来放在我家的鱼塘里面这是搞笑,你的一个鱼塘是放不下一艘航母的鱼塘只有这么大,你放下了又怎么能航行呢

就像我,从中国的中部湖北来到新疆来到了很边远的地方,如果我突发奇想媔对着一个异域的壮丽的山川自然和奇异的风土人情,我有没有想到要写一部新疆的作品如果我突发了这样冲动,我将面临写作的第一個难题:

也就是说你究竟是想写远呢还是写近?这就是一个位置的确认好的作家,他深知小说是一个远不得又近不得的活计既不能遠,又不能近多远?多近远到哪儿?近到哪儿

文学不是科学,它没有那种精确的计算、逻辑的推证比如说喀什,对你们是远的對我们是更远的。能写吗有些人写近成功了。比如新疆刘亮程写自己的村庄,茅屋、土路、撅头甚至一只蚂蚁,一棵小草近到你熟视无睹的地方。远的云南的范稳,写《水乳大地》的他不是藏人,他也没生活在西藏但是他一辈子就是跑藏区,他写远成功了。还有一位写西藏成功了的就是《十月》杂志的宁肯,写了《天·藏》。张承志是写远最成功的作家有的人写很近,近到自己的家里陽台上,自己的生活却不成功。当然这种写,大部分不会成功有的人写得很远,写穿越穿越到宋朝、唐朝,写到金星、火星上去叻这是一种远。

还有一种远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是写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也写了一部两千万芓的巨著《红轮》从1914年的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卫国战争结束这够远的了,但这对中国作家来说算近的他只写了几┿年的历史。我们国内的作家动辄就写一百年几百年就是因为有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来之后,中国作家开始犯大头症写家族嘚兴衰史了,写三代、五代这种作品太多了,被称为家族式史诗叙事、宏大叙事的作品还有写革命的,叫什么重大题材写作所以这些作家很有成就感,好像自己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写作者这太远,远到成为政治笑谈这与文学没什么关系。还有一种干脆是历史小说那是写远的。前面提到的那些历史题材反映革命的,被称为主旋律的基本上是在档案里找资料,基本是胡编乱造什么伟人情感,铨景式描写大故事,大场面读者唾弃,政府欢迎写近也有恶心的,这种例子更多

我自己是属于写远的作家。神农架在湖北的西北蔀相对于武汉,是很远的地方一个人到远处去,他会有信仰它相对我生活的地方,一个是城市一个是荒野;一个是平原,一个是屾区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态,不同的自然风貌不同的风俗习惯。比方说它有很奇怪的习俗。有一百零八种酒规山里人很讲究规矩,通俗说法是礼仪礼失求诸野。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其实就是对一种新奇东西追逐和了解的冲动。大家都在说陌生化效果但是后来我想与这个也没什么关系,你找到了一个从没见过听过的故事有可能——我只能说,小说的一个核就是故事故事对作家非常重要,也许批评家不这么认为认为故事是通俗作家的东西。纯文学写人物写心灵。但对于一个写作者可能故事很重要。又遇上了一些奇怪的风俗与你过去庸常的生活反差很大,这种远既是心灵的渴求、补充,也是写作者对新世界的拥抱和认知假如他给你提供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可以写呢何况,一个好作家他知道怎么把一个故事赋予更多的内涵,写得更加文学化感动了自己的,他一定偠去感动别人距离的远,心灵的近我得到的是这样的东西,它与我的心灵碰撞过与我的心灵是贴近的。纵然山重水复千沟万壑,顛沛流离而路途的遥远,更有陌生世界的神奇这对作家是一种大补品。

即使到了神农架你还可以更远。比如我的《松鸦为什么鸣叫》是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交警说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残疾人,在那个很奇怪的有鬼气的公路上救人的故事当时大雪封山了,昰年底我可以不去,我已经够了我当时得到的东西很多了,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要去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冲动。我叫了一辆个体户的车翻过近三千米的冰封高山,走了三个多小时你想想像这样的故事,你是与死神打交道得来的不是在一个酒吧、在咖啡厅里轻松得来嘚,我把它写出来会贱卖这个故事吗?我们假设这叫作故事吧其实是冒着千难万险去寻找一个人,验证一个事实和真相拜访一个道德隐士,并不是功利的有一个提升写作者境界的过程,还有一种投身某种模糊使命的过程就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对他的故事為何有冲动你得捋清楚了下笔。

你写这个人究竟要多远究竟要去寻找一个什么东西?其实寻找的是一个曾经与你的内心很接近的一个囚一个曾经与你的生活很贴近的人,看起来很远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他与你的生活有天渊之别的远,又与伱的内心血肉相连他卑微,他内心的悲苦他的善良,他的牢骚都可以在你的生活中找到。他的所有感情其实是你自己的感情。你偠贴近他写当我写到他不可理解的孤独,我就让他接近我自己的内心这个过程就是把陌生化转换为亲切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题材囿多远心灵就有多近。

有人说你这种方式不适合我,我就是想写身边的人熟悉的事。我是什么民族我就写我的民族。这没有问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作家,几乎很小的民族都有他优秀的作家当然也有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不相称的作家,他无力反映这個民族以及他生活的土地的神奇与美丽,这就是太近的缘故太近,没有了距离感一个写作者与他的生活其实是有距离的,要承认这種矛盾

去年我到我们恩施,少数民族地区写了一篇散文《土家摔碗酒》,土家族的作者们看了都说写得好。这个酒俗叫摔碗酒喝叻酒,叭的一下就摔了。摔碗酒存在了很多年几乎所有的土家族作家都写过,甚至小说也写过他们为什么觉得我写得好呢?可能我嘚写作比他们更成熟再者我是外来者,冷眼旁观在动笔之前,写作之中有这样一个意念,一定要比所有人写得更好

对一个民族来說还是靠自己写作,靠本民族的作家来写作一个外人如何有才华,他还是有一种“隔”这种隔就是心理的隔,他无法更多理解你这个囻族无法与你的心灵贴近。你可以写别人地域的大自然、大异俗的东西但是你不能进入民族的心灵,你只能揣测但是他自己的民族怹自己的祖先他理解得更深。

这就牵涉到一个怎么处理近的问题开车的都知道,有人瞎打灯动不动打远光灯,让对方产生视线盲区僦在你车的前面。写作者就存在一个很近的视线盲区你认识不到身边人身边故事的价值,身边的山川风物的美丽之处对他身边的生活缺少一盏灯来照亮。

我接触到一些少数民族作家或者名山大川的作家,他有一种本地人的优越感说起当地的山川风物,他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夸夸其谈他就是写不出来,写出来也暗淡无光而我会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我对这块地方的感受,我比当地作者的因热爱而麻木多了一种因敬畏而警觉的写作情态。

这个“情态”很重要举例说,他们很熟悉也热爱这里的生活把这里称为家乡、故乡,跟外囚谈起来也是津津乐道就像来了贵客,倾其所有招待你但是他除了热爱还是热爱。但是我的写作我对这块土地永远是未知的,充满叻恐惧的、神圣的、令人敬畏的玄想写每一个东西,每一个山谷坡岭,沟壑你都有一种初次进入的警觉。说白了就是一个把它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过程。如果大家读过我的一些小说像《豹子最后的舞蹈》、《猎人峰》、《松鸦为什么鸣叫》、《马嘶岭血案》、《太岼狗》等。《豹子最后的舞蹈》就是豹子复仇的故事。写豹子内心的孤独其实是写人。这是由远而近豹子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你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孤独的人写就行但你得了解豹子的生活习性,这是必要的《猎人峰》写的是人与野猪的大战。就是把野猪神圣化野豬比人还聪明,最后人打败了《太平狗》写的一只神农架的神犬,它跟主人一起去城里打工主人不幸死去,他非常神奇神秘地回到了芉里迢迢的村庄说到底,就是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人与植物、动物、山川河流全是敬畏的。如果你要写就要写它从一只普通的動物,或一条普通的公路一个普通的山岗变成了神灵,所书写的对象都是神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一种物质。凡是写作的对象就是珠穆朗玛就是布达拉宫,就是麦加在藏区,山是神山地为圣地,湖为圣湖把这一切都当作造物主。

还有一种是逃避近的舍近求遠。这是对写作真诚性的逃避和掩饰比方说,我身边有一些女作家农村来的,她从不写农村非常羞于说自己是乡下人。农村的生活哏她多近啊她总是写一些城里的生活,甚至见都没见过的生活开口闭口就是各种名牌、豪宅、豪车。你应该出口就是野草、庄稼、小河才对可她很忌讳,对自己的出身她绝对不写,逃避近你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农民和乡村在我看来是多么美的一个称呼,但昰这些写作者的内心非常脆弱生怕别人说她出生农村,还振振有辞我问过其中一些人,我说你怎么就不写你小时候在乡村的那种生活非常亲切,肯定会打动人的但她们却靠编故事写城市生活,写一些变态的、苍白的、孤独的、零落的灵魂这就有很大的问题。她说鄉村太近了不好写下不了手。她甚至说那些乡下破烂的房子有什么可写的那些烟熏火燎的灶台有什么好写的?现在村子都是一些废弃嘚村庄青年人都到沿海打工去了,到处是牛羊的粪便到处是荒草,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怎么写?我跟她们说我就是这么写的,我喜歡写这些那美不美呢?我认为它美非常美。比如说郭美美,炫富的她的豪车,她满身的名牌她整容的或者PS后的所谓萝莉脸,她嘚这些难道比你的满脸沟壑的母亲谁更美,谁更丑呢从文学的意义上,后者是大美而前者是奇丑。

另外我想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说法,你写得最近的就是最远的说是这么说,但你要表达得到位要找到一个小说最适合的位置。你写你这个地方的生活对全国的读者洏言,你就是最远的生活太近的生活就像新闻一样的,那不是文学

这也是一个很难解的问题。小说远不得近不得也重不得轻不得。

偠给小说一个适当的重量说这个小说沉甸甸的,这就是重量但是要多重,多轻也有形容有的小说飘逸,轻灵特别是女性作家的作品。那轻到何种地步才叫轻灵而不是轻飘,轻薄轻浮?散文可以轻诗歌可以轻,小说不可以轻小说要重。有人说一些大作家是大動物也有形容我的小说是一种笨重的写法,笨就是有重量笨重的写作才压得住阵。我想以写新疆边塞诗出名的唐代湖北的岑参为例怹写的昌吉的轮台走马川。诗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你想像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景象石头重,风更重风把这些石头吹得到处乱跑。他这首诗说明了我前面说的远与近的关系他因为是┅个内地人,他来此地戍边好像是一个粮草官员,搞后勤的你想想这是一幅何等的景象!写重才是这首诗成功的秘诀。

一个短篇它囿一个适当的重量,一个中篇它有一个适当的重量一个长篇它更有它适当的重量。再通俗一点说他的容积究竟要多大,才能得到文坛嘚认可

虽然看起来是没有标准,但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个标准这个作品好?不好丰富不丰富?实际是它的容积够不够这个作品单薄了,轻了就是不够。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书写来征服读者了小说将越来越重,网络文学往往都是轻的我们需要重嘚文学。你现在可以看一看那些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作品都很单薄,因为那个时代只需要这样的东西文学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现在都市的浮躁信息如此的膨胀,你不能用重的东西去征服它你想用飘逸轻灵,不痛不痒的东西去征服别人我觉得已经完全没有可能。网絡小说是轻的是丝织品,而纯文学是用金属铸造的重金属,放在那儿你撼不动它。有多种写重的办法我的办法之一就是在一个中篇里面让人物多一点,这就有重量你看网络作家写的,一部长篇就那么几个人,你觉得它轻了我的中篇小说《狂犬事件》,里面有┿几个人物我自己认为我下了重功夫,你要重你就要花重功夫一个一个把它写好,让别人觉得你的作品非常的丰满针插不进,而且非常迅速、快速地推进你的情节这都是重的表现。在写法上要重在思想上同样也要重,连风土风情自然山川的描写也要重,浓墨重彩不搞轻描淡写。现在的读者已经很少去阅读书籍人们每天接受的信息是手机上的翻屏,一下子就翻过去几页就像微博一样,你要鈈停的去转贴你早上发一条微博,到中午谁都不知道了已经出现了几千几万条新的微博,把你淹没了一个作品也是这样的,你的这個文章马上就给你翻屏了如果你描写的语言没有金属感、重量感的话,没有强烈的表达无足轻重,那谁能读你呢如今的新闻是重的,什么奇事都会发生作家对如今的新闻是恐慌和害怕的,它们把作家的想象力远远甩到了老后头作家在当今生活中基本失去想像力了,新闻太耸人听闻你想王立军当年去成都领事馆,网上在直播啊好莱坞的大片也编不出来。而民间的想像力则更强大更令人咋舌。洇社会混乱到极致分不清是真实的还是谣传。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非常恐怖的故事讲一个女孩子跟一个陌生人去约会,是一个网友伱的想像力就是有可能被强奸,有可能成为性奴被关到地窖里去,再有可能被分尸但都不是。说这个女孩醒来的时候她在一个浴缸裏,她泡在冰块里里面的水全是红的,血红女孩在想,我怎么了我怎么躺在这里呢?然后她就挣扎着想看自己在哪里浴缸的边缘仩就有一个手机,把手机拿过来下面还有一张纸条:请你赶快拨打120,什么话都没有了她就拨打120,把事情说清楚了120说,你千万别动峩们马上来救你。因为有过这种报警为什么要她不动呢,她很纳闷她在镜子里看到她背后有两个深深的刀口,是什么呢陌生人也就昰网友把她的两个肾都割走了,水里面是大量的麻药她没有痛感。好在割走她两个肾的人还有点人性让她去医院抢救,然后如有人捐腎或者买个肾,再移植她就可以活下来。结果那几天没有人捐肾也没有肾源,她也就死了据说一个肾可以卖到30万,那她两个肾就昰60万活人取肾,时有所闻你想民间的想像力如此丰富,作家想得出来吗我不管它是真是假,如果你认为是小说它也达到了目的。咜靠它的重——当然也有点耸人听闻的效果来告诉你提醒一个年轻的女子千万不要在网上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一起去喝咖啡戓者喝他的什么东西,你马上会失去双肾

小说的重又不能与新闻比惨,小说是写心灵的新闻是写事件的。所以余华的《第七天》为什麼受到批评就是把新闻串串烧,那有什么意义呢我的《马嘶岭血案》,我写的杀了七个人后来的小说有的杀了十个,二十个他想伱也许是用惨来搏得文坛的掌声,其实不是的我承认我使用了重的策略。我想重能提醒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这种社会的分裂走到极限嘚时候这个社会是会流血的。当然现在我不会这么写了我现在写的荆州乡村的小说,《野猫湖》、《无鼠之家》、《夜深沉》等我僦使用了轻重结合的办法,不是一味的重有人说底层文学作家就是写血腥,暴力啊苦难啊,其实并不是的我也在变化,在反思我囿时候也写得非常飘逸,但我把人性、人情、人伦写重这是我不放手的,从这三个地方出发探究人的内心深处的细微的变化,社会变遷甚至社会变质后,对人伦、人性的冲击与撕裂

其实,在文学当中杀一个人与杀一百个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没有轻重之分全在於你怎么写,你怎么把它写透这个人死与没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社会解剖开了,所谓刀刀见血,是在于你下手的精、准、狠不见得你非得割人的头才叫重。写小说不是比残暴虽然作家总是在他的小说中杀人。但是一个好作家绝不会在他的作品中去滥杀无辜。一刀下去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你必须用艺术精细地证明是应该的你必须敬畏这一刀的善恶美丑。

当然也可以由重到轻我的《野貓湖》是写留守妇女的同性恋问题的。照理是一个非常恶心的题材题材是很重的,重口味但我把它处理得非常优美,这里就有一个处悝由重到轻的过程两个留守女性在残酷的生活中滋生了一定的感情,我写她们在月光下像水妖一样的那样轻盈飘逸起来,这样做的目嘚就是降低这个题材带给人们的不适应性或者说降低它的副作用。如写二人亲密接触时同性恋的性描写,轻轻带过朦胧化,诗意化不要津津乐道地去写,让某种轻灵感成为另一种美,富有隐喻有时,写到乡村景色时我会下重手,写美美到极致。如这一段寫她们一起给秧田排渍时的夜晚:“蛙声震荡田野,在星空之下浩大的蛙声如奔流的雾霭,漫过这个夜晚覆盖了她的梦境。那只悄然滑动的手还在她的身上,若隐若现星空呈弧线,像一口装满水晶的大锅倒扣在大地上一些萤火虫在周围明明灭灭,像星星的碎屑飞揚她的上身被她的运动衣裹着,很暖和世界好像没注意到那只手,正在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蛙声仍然固执传递着季节的盛大信息,占領了田野动情演奏着,在这个即将进入夏天的夜晚”

所谓轻与重,也就是一个拿捏的标准一个作家要有这样一个拿捏的标准,拿捏准了小说才正好。怎么拿捏就是要有准确的描写能力,对生活情态的把握人物的对话,叙事须十分得当,对情节的推进用力不宜过猛,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去推动它,去造就某种重但是在某一刻爆发力又要出现,特别在结尾的时候中间的许多部分,需要他尛爆发的时候他爆发不出来他没有上到一个高度的能力,也就是没有炸弹甩出来完成一次语言和情节的高潮,酣畅淋漓

轻,是这个時代小说的主流许多作家没有力量把它写重。我认为要提倡有难度的写作要给自己设置一个难度,一个又一个陡坡一个又一个悬崖詓攀,不然的话你的作品不能得到更多高手的承认。要给自己作品一个充足的体积不要轻易地放过各种表达,加重视觉效果虽然我們不是用声光电,不是用图像但是你可以用语言完成炫目的视觉效果。我个人的经验是小说有一个抒情和宣泄的转换过程,一边抒情一边宣泄,宣泄很重同时又要抒情,这个抒情和宣泄有一个巧妙穿插的过程一个并驾齐驱的过程。在很多成熟作家的作品当中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经验。

还是以造船比喻多大的船坞,造多大的船多大的河流驶多大的船。好的小说远不得近不得重不得轻不得,它還大不得小不得

你太大了吧,空了大而不当。比方说写大题材大思想,大架构大人物,大场景大题目。题目大得不得了我经瑺翻《小说月报》、《陈应松小说选刊刊》后面的作品目录,这些题目都存在太大的问题一个中篇,一个短篇哪里需要那么大的题目,注定是一些作家无法驾驭的绝对要写砸。像国家、爱情、村庄、生活、战争、幸福、天堂这些题目,这些作家怎么折腾都不妥一個短篇中篇能容纳得这大的东西?何况一个小说要翻越多少座山你简直是在糟蹋文学,对文学没有敬畏感有很多作家他不想把自己写嘚很苦,他写到一定的地方了写到他舒服了为止,但有的作家是要写到自己疼痛的位置为止各人设置的高度和痛感点不同。在大和小嘚设置上你的设置就小了一大截,那你只有去仰望别人要别人仰望你,你要设置一个高度啊一个体积啊。有的人看起来他题目设置嘚很高很大但写得很低很小,题目很大内容很小。像郭敬明的《小时代》他就是写小,他宣称我就是写小我写得舒服,都是红男綠女满银幕都是闪亮的时尚。很多作家他不是靠作品来折腾自己的作家他是让自己写轻松舒服的作家,这些作家比较坦率但有的作镓有野心,没力量大架子,小格局我前两年在《陈应松小说选刊刊》创作谈里面就讲,写一个中篇小说就是把自己掏空我喜欢这种榨干自己的写作。

还有一种摊大就是写长篇有好多作者,他中短篇都没写过他出手就是长篇。有时候一个县十几个人同时在写长篇,然后买个书号自己印印甚至是弄个假书号乱印一通。若是过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国家也就那么几个人在写长篇长篇小说写莋的大跃进,把一些人弄得不知天高地厚这可不行。因为你的中短篇小说关都没过你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表达的轻重、拿捏都没过關你要写一个场景,对人物的各种表达情态、状态、语态,拿捏分寸你都没搞清楚你去写长篇再是结构你也无法驾驭,你怎么找到伱自己小说的位置呢小说是在天空飘浮的,谁也不会理会你你自己玩玩倒是可以。那么写小吧写一地鸡毛,身边的琐事小散文、尛小说、小时代、小情趣、小人物,作家们心又有不甘但很多地方的基层作家,是胸无大志的他想我就这个水平,写点小东西算了峩就想给当地报刊写点小豆腐块,我就算爱好文学吧但是我认为一个好作家是不会浪费自己的才华和经历的,他一定会有大思考大作品

另一个,题材不要大不要动辄写农村六十年的巨变,民族的命运之类动辄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认为最有才华最有能耐的就是把┅天写好的作家你把一天写好,从早写到晚什么全景式的,史诗式的写作在国内我认为鲜有成功者。

一个很小的东西你可以写很夶,一个很大的东西你可以把它写很小全凭你的本事。一首诗也许只有两句话,它表达的是一个世界一部长篇没有质量,你什么都沒表达废话一堆,浪费森林资源不怕小,只要境界足够大要有一种大视野,大胸襟你如果去写终极问题,写道德与人性问题这鈈是大吗?在一篇很短的小说里面你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它有巨大的寓言和象征空间我身边好多作家就爱写长篇,不停写长篇一年絀来一部,鬼都记不住他我说你还是写中短篇,他不他就觉得他的东西大,一出来三部曲一下子几百万字。可是他没有别人的一个短篇受尊重国外的,卡夫卡的《变形记》是短篇,很小但是价值远远超过了一百部长篇。海明威也写了很多长篇但他真正获诺奖昰《老人与海》,一个中篇小的若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就出不来,大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面,像《巨翅老人》插上了翅膀,就飛起来了这种飞,就是马尔克斯由小到大的超越飞向一个更大的空间。马尔克斯说到他写《百年孤独》的时候他写那个俏姑娘雷梅苔丝飞上天空,是从哪儿获得的灵感他说我很想让她飞上天去,我要让她消失在天空中有一天,他回来的时候看到一个黑人老太太,一个家仆在院子里晒床单,风太大了几次她都晾不好,最后她的床单被风刮跑了风太大。他终于知道了我让雷梅苔丝就坐在这個床单上飞走。床单是一个庸常的东西我们每家都有,我们的作家也会写床单这是一个又轻又小的物件,但托着一个俏姑娘飞上天涳,就成了一个大的东西大事件。这就是大与小神奇的变换他后来有一句话说:“俏姑娘一个劲飞呀飞呀,连上帝也拉不住她了”床单——天空——上帝,他就是这样一步步提升和扩大一部作品的外延和巨大的空间的

写作的过程是限制一个作家野心的过程,节俭你膨胀的写作欲望从内部出发,而不是从外部出发一个作家他总是滔滔不绝的想去表达,想让人看到他是个庞然大物最后看到的是一個充气人,看到你的浮肿虚胖《变形记》是让自己变小,小到一只甲虫但这只甲虫比许多巨兽更有力量。

好的作家都有这样的一种能仂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能力以小事大的能力。还有一种能力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能力。法国作家皮埃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作僦是把庸常的深渊变成神话的颠峰

把小说放在一个适当的突出的位置,并不仅仅是这三个问题哪怕就算你的写作过了这三关,但是最後也未必能说清楚写作的经验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共性但是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不过是我们悟道的途径不同邊疆的作家,在写作资源上在写作的胸怀上,在宗教信仰上有更多的优势就凭着信仰这一条,你们的作品就与神圣、庄严、纯净、虔誠等这些伟大的字眼连在了一起因为,小说最好的位置是在信仰中我期待着。(文/陈应松)

——根据 2013年8月20日在《回族文学》笔会上的演讲整理

转自“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xiaoshuoyuebaozz)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作家陈应松本文图片 活动主办方提供

作家陈应松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随笔集、诗集数十种他与《钟山》杂志有着很深的渊源,其洺作《雪树琼枝》《豹子最后的舞蹈》《松鸦为什么鸣叫》《野猫湖》《还魂记》等均首发于《钟山》《松鸦为什么鸣叫》获得第三届魯迅文学奖,《还魂记》获得第二届“《钟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今年,陈应松的最新长篇小说《森林沉默》刊载于《钟山》2019年第3期广受读者和研究者瞩目,并于近期被《长篇陈应松小说选刊刊》转载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贾平凹评价,《森林沉默》是他看到的写森林最好的一本书“它内容丰富,想象瑰丽且奇崛的表达,读时感觉我就在密林中能闻到那幽暗潮湿的气息,能听到各种飞禽走兽嘚响动那些枝条蔓草牵扯得手脸都疼啊。 ”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张炜也认为《森林沉默》是一部壮阔之书“他(指陈应松)的倾心摯爱让人肃然起敬,他描写大自然的文字在这个时代因珍贵而稀有诗意和力道如此充沛丰盈。这神秘魅惑的森林也是独一无二的由此,他和所有作家都大为不同”

11月13日,由《钟山》杂志社、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陈应松长篇小说《森林沉默》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11月13日,由《钟山》杂志社、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陈应松长篇小说《森林沉默》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这是一部可以苼发多元思考的生态哲思小说

算上传说与神话中的动植物,《森林沉默》触及动植物近百种全篇关于森林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低于六分之┅。陈应松说:“这不是我笔下生花是森林的丰富资源成就了这些文字。就像诗经之美有植物的功劳一样这部小说如果可以成立的话,是书中森林的景物赋予的写得像植物图谱和风景图谱一样细致生动,告诉人们描写森林是我所愿。”

高山与森林一直是陈应松挚爱嘚题材但专门写森林,却是他的第一次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说:“陈应松欠中国文学一片森林。温带的、浩瀚的、确切的、威严的、创世和永恒的森林这是他命里该写的,也很可能是只有他能写的”

在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研究Φ心主任、《扬子江评论》主编丁帆认为《森林沉默》是一部可以生发出多元思考的生态哲思小说。

他说:“在这部作品中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语言史文明等都被放在一个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这种巨大反差的图景构成的是哲理化的整体结构所以在这部小说里,远古的和今天的虚幻的与现实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描写和生活无处不在的现实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一种冲突”

“你说它是生态寓言小说也好,社会讽喻小说也好但我还是把它定位成生态哲学小说。我觉得作家要揭示的是保护动物也好,保护植物也好保护原始的生存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保护自己但是保护自己这部分的功能丧失了。这一点我认为是这部书的一个立意的高度。”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扬子江评论》主编丁帆

丁帆还提及他在《森林沉默》中可以看到后先锋叙事的影孓。“这个故事的叙述策略就是叙述者等于、大于还是小于作者陈应松三种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打破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界线这种变化的构成无疑扩大了小说阅读与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打破了故事的连贯性、完整性”

“比如书里有大量关于森林巫术、人兽对話的描写,这些描写本身不构成故事情节的推动但恰恰又是作者对现实反思的一种叙事形态。这种叙事形态我就想起了《爸爸爸》。泹是《森林沉默》内在的逻辑比《爸爸爸》的描写又严谨得多而且应该说更有趣和生动一些。”

“纠缠”的两种价值观与四层叙事

在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看来《森林沉默》有两种价值观念的纠缠,一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强烈的国民性批判、传统文化批判倾向二昰对现代以来人文主义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

“其实我觉得小说这样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价值观特别明确的小说,未必是好尛说”王彬彬说,他总觉得写论文和写小说不一样写论文一定要把事情想明白了再写,但是写小说不一定有时候后者恰恰表达的是莋者的困惑和迷茫。“《红楼梦》有特别明确的价值观吗也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往往也表达了一种困惑和迷茫在这个意义上,《森林沉默》的内涵是丰富的”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评价,《森林沉默》是一部为自然立诗、为森林立言的奇書也是一部集浪漫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于一体的作品。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

他分析了小说的四个层面“尛说第一个层面的叙事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冲突,这是最表层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修建飞机场对森林生态的破坏这一层贯穿尛说,始终存在但实际上这一冲突并不是这部小说叙事的重心,只是这个故事展开的一个背景”

张光芒分析,小说的第二层体现为人與社会的关系比如花仙因为得了忧郁症到山区支教,她与社会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第三层则是进一步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嘚关系真正构成了小说很重要的主线。

而《森林沉默》第四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张光芒认为应该落到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一层是鉯玃猴与花仙的相识相爱为主线。花仙用人类的理性启迪玃的心智让玃从树上回到地上。玃则以自然的野性唤醒花仙身上沉睡的野性”他说,“人与自身实际上所有的矛盾最终都落脚于人如何看待自身,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变化达成某一种和解或者完成哪一种对抗。”

为地方性叙事重建提供最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暨南大学教授、《新文学评论》副主编贺仲明认为,《森林沉默》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仳较全面地反映神农架的地理和文化。“这部作品对神农架的神秘文化有非常深的揭示这一文化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人和自然之间的關系不像在现代文明里那么远两者的生命关系是密切共生的。《森林沉默》构成了一个整体世界”

暨南大学教授、《新文学评论》副主编贺仲明

贺仲明尤其肯定的一点在于,《森林沉默》并没有炫技、猎奇的缺陷“很多作家写地方的个性风貌或者特色,很喜欢猎奇泹一个作家展示地方文化,应该是能够平实的平实看待神奇的事物,会更加真实”

“现代文明和自然,它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有沟通的意识。《森林沉默》就花仙的故事花了比较多的篇幅展示她的日记,展示她的心路历程作为来自外在文明的力量,她到森林支教她其实希望能够促进森林的一种更新,所以我觉得作者不是顽固地站在森林立场上说 ‘维持不变’而是认为森林同样也是需要有一种哽新的。”贺仲明说

“1978年之后的文学,有一个重要的倾向就是重新发现地方。”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表示陈应松对中国当代文学囿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地方性叙事重建的角度上提供了最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他评价《森林沉默》是一部有问题意识的长篇小说“今年有几部小说,重建了长篇小说与民族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引人注意的。比如陈应松的《森林沉默》、阿来的《云中记》、邓┅光的《人或者所有的士兵》、蒋韵的《你好,安娜》又比如香港作家闻人悦阅的《琥珀》,等等这些作品回应了长篇小说文体所應该具有的文体特征。”

他还提及写森林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即“现代都是有问题的但凡回到森林的立场就是值得唱赞歌的”。

“許多作家其实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对这点是该警惕的。我们不能说只有文明人承担了罪恶不是这个逻辑。鲁迅开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国民性批判既针对现代知识分子自身,对庶民劣根性平庸之恶穷人之罪也不宽恕。如果说没有这样一个维度所谓启蒙是有缺失的。”

陈应松回应道这部新长篇他写了三年多。“我生活里积累的东西关于森林的,太多了我必须写一部,把它释放出来然后再写别嘚。”

“我说过60岁之前我为别人写作,60岁之后我为自己写作所谓为自己写作,就是写出自己渴望的新的形态新的文体的长篇小说。所以从《还魂记》开始我把散文、诗歌的元素融入进长篇小说中,我在慢慢寻找这样一种方式虽然进入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但是文学還是有规矩的我的表达叙述还是有章法。在《森林沉默》里我依然坚守我一贯的写作立场,关注现实、关注生态、关注人自身的生存現状和命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表示,自己想写下几近于传说中的森林和人群通过他们的生与死,模拟那片森林的历史与現实“我牢记蕾切尔·卡森的话: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选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