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招灵体的身体容易出汗怎么办怎么才能不让灵体近身呢?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关于“男女双修”,“灵体出身体才算修行真正开始”
关于“男女双修”,“灵体出身体才算修行真正开始”
智慧教育文化
关于“男女双修”,“灵体出身体才算修行真正开始”
特别提示:男女双修是汉人提起密宗的一个敏感而羞涩的话题。大恩嘎玛上师不避前嫌,给我们作了开示......
密宗的双修一直是佛教界争论巨大的话题,此前,我们一直未敢请教双修的问题,因为,按照传统,只有证到二地菩萨以上证量,才有资格请教该问题。昨日,在陪同上师去藏餐吧的路上,因车内只有上师、希热多吉师兄、张辉师兄和我,我非常冒昧地问上师:“现在,双修一直被一些显宗弟子做为抨击密宗的主要目标,这个问题您怎么看?”上师非常平和地答道:“到了空性的境界后,没有任何的二元对立。再说,父母之道,本来清净,只是在凡夫眼里,因为有了贪嗔痴慢妒,便有了不干净和罪恶的感觉。真正证悟了空性后,吃肉、喝酒,甚至结婚生子,皆不稀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晋朝时的大成就者大译师鸠摩罗什就不只一位妻子(有弟子欲效仿,一日大师上堂,手持一碗,碗里装满小针,并说有谁若能象我一样将针吞下,即可学我行为。大师说罢将针悉数吞下,并又一一从全身毛孔中出来,于是众人愧服——博主),人尽皆知的济公活佛故事就更多了(大家都知道他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不知道后面还有两句话:学我者下地狱、谤我者下地狱。前者指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学他那么做必会下地狱——博主)。著名的龙树菩萨的上师萨罗诃娶了妻子后,说今天以前还不是比丘,今天起正式成了比丘,然后给龙树菩萨传了比丘戒。后有人诘难他,他一把将妻子拥入怀中,妻子竟完全融入他的身体,消失不见,成为一体(汉地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晚年经常到酒肆、屠场去,有人不解,二祖便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后来有禅师经常到妓院去调化众生——博主)。”
上师还提到他的两位有大成就大神通的师叔(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的师兄)的故事。其中一位经常喝酒吃肉,每次喝酒之后就会说“胡话”,拍着他旁边的人的肩膀说你只能活到多少岁或者你会出什么事情等等,每说必验。有次,他站在上师家房子外指着前方说,离此走17步,地下有罐金银财宝,你们赶紧挖出来吧。即挖,果然,实际上是上师爷爷在解放前战乱时埋下的,此事这位大成就者是毫不知情的。又有一次(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竟然说上师的母亲只能活到38岁,要她好好享受生活。上师的家人每年都记着这事,惟独到了母亲38岁那年把这事忘了,而就在这年,上师的母亲真的就往生了。他有次嫌一位用火钳烤东西的妇人说话太吵,当众抓起鲜红的火钳在左手手腕处弯了几个圈(两手均未冒烟),扬长而去(遗物尚在)。这位大成就者后来结婚生子了(当时处于文革后期,修行者也不允许出家),并告诉上师,你到了我这个境界,也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后来,老上师希望他出家弘扬佛法,他就出家了。上师的另外一位师叔,也喜欢喝酒,老上师经常让还是小孩的他去送酒,而这位师叔最多一次喝了15瓶60度的高粱酒,奇怪的是,嘴里没有酒气,也不上厕所。一次,上师给他送了一罐牛奶去,因为上师觉得他贪酒,脸上有不屑神情,盘坐着的师叔竟把牛奶全部倒在小腹前的裙子上,须臾,所有牛奶竟从他嘴里喷了出来,原来他用生殖器将牛奶全部吸进身体,再从嘴里吐了出来。这让我的上师目瞪口呆,从此再也不敢对他不敬了。
我再问上师:“是否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必须经过双修才能成就呢?”上师毫不犹豫答道:“完全没有这回事。”
问:关于“男女双修”,能否请您再进一步谈一谈?
师:“男女双修”实际上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错误,传统佛教里并没有这种表达方式。传统佛教是怎么表达的呢?叫做“阴阳双修”。何谓阴?何谓阳?阴阳遍及宇宙虚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阴阳和合而成。天地之间,男为阳,女为阴。男同志左边为阳,右边为阴。女同志左边为阴,右边为阳。我们的身体为阳,心为阴。远古的时候,人的身体前面为阴,背面为阳。我们现代人,前面为阳,后面为阴。有形有相的为阳,无形无相的为阴。万事万物皆是“由阴主宰阳”。也就是说,是“无形无相的力量”主宰“有形有相的力量”。道家讲的“性命双修”,指的就是“阴阳双修”,只是后来别有用心的修行人因为另有所图,把它篡改了,所以就成了现在所谓的“男女双修”。佛在《椤严经》里讲得很清楚,修行,就是把我们身体的阴阳修和谐,修统一,再把我们这个一和大自然合二为一——与万物一体。如果说修行一定要男女双修才能成就的话,那么我们汉传佛教从古至今那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孤家寡人,独自清修,岂不是说他们都不能成就,只有用藏传佛教男女双修的方式才能成就?在古印度修行的教法里,尤其是佛教,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修法,而且还以戒律的方式严禁这种行为。一个修行人连最基本的生理欲望都超越不了,还谈什么修道?
“男女双修”不是双修道,而是超越不了生理的欲望,留恋这个东西,才去尝试。通过尝试,明白以后就超越了。这不是修道,而是破除神秘感,破除我执。出家人里的确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些人从小出家,从没有体验过男女之间的感情,无法超越,因此才舍戒还俗去尝试。最终了解了,不迷惑不留恋了,也就超越了。这不是别人需要,是自己需要。并不是通过男女双修能达到多高的境界,而是超越那些不该留恋的事情。如果一个修行人已经超越了,他根本就不需要再去尝试,为什么还要走回头路呢?
我们身体腰部以下为欲界;腰部以上,咽喉以下为色界;咽喉以上为无色界。过去的祖师曾经讲过,把腰部以下空掉,就超越了欲界;中间空掉,就超越了色界;上面空掉,就超越了无色界。把身体分为三部分,针对的就是三界。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会发现其实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间只是一条通道,古人造的丰收的“丰”字就是这个意思。对世俗人来讲有三界可出,有佛可成。对圣人来讲,无三界可出,无佛可成。如果一个人没有超越生理的欲望,过度地压抑,就会变态;过分地克制,生理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三四十岁的身体就会如同六十岁的身体,像枯木一样。当修成这种状态,不要说成就了,就连生命都无法持久。
修行,首先要把生理的机能修活,而又不落俗。但是一旦生理的机能修活了,在某个阶段会非常旺盛,欲望会非常强烈。如果这时候不适当地加以调整,心态不及时转变,很多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无法超越。古时候的人到了这个阶段是如何超越生理的欲望的呢?他们往往“过午不食”,夜不倒单,把意念放在头顶上,甚至把意念放在呼上,不放在吸上。因为当意念放在“吸”上时,会增加生理的欲望;当意念随着“呼”,就把生理的欲望排除了。当男同志生理欲望强烈的的时候,就不要在地上打坐。古人是坐在高高的山顶上,或者楼顶、房顶上。因为这时候身体的气很足,能量很强,地球的引力会把身体的能量往下吸,生理的欲望就会特别强烈。当坐在远离地面的高处,地心引力减少,气就不会往下沉入丹田,而是往上升,生理欲望就会减弱。所以古印度有一派修行人天天在树杈上打坐,或者在屋顶上打坐,被后来的佛祖斥为外道。古人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把这种方法当作究竟的方法,那又是错误的。在不同阶段,身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治。
道教、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都谈到过“降白虎,斩赤龙”,这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你们细心留意的话,会发现在修行的这个团体里,有一小部分很刻苦用功的人,他们面黄肌瘦,身体非常虚弱,一看就知道生理的机能压死了,枯萎了,没有修活。一个生理机能修活的人,额头一定是开阔,发光,饱满的,脸上会透出一种油光,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润肤霜,身体的精气神是最好的润肤霜。为什么修行能让人返老还童呢?透过修行,即便你的生理年龄已经很大了,细胞仍然可以处于很年轻、很旺盛的代谢状态。
常人的细胞,尤其是运动员的细胞,代谢得比较快。修行人的细胞代谢得比较慢,也就是修行人细胞的生命期比不行修人的长。原因有两个,一是修行人的身心很宁静、和谐、统一。比如修行人的细胞十天代谢一次,也就是十天死亡一次。不修行人的细胞七天就死亡一次。假设不修行的人,一生之中细胞要代谢3600次,那么修行人的细胞可能只代谢2500次,乃至更少。细胞代谢得少,使用的时间长,所以人就长寿。还有一个原因跟饮食有关。肉食产生的能量为阴性,它往下沉,不容易往上升。而素食产生的能量为阳性,它往上升,不容易往下堕。往上升为神,往下堕为气。一个人身体的气足就有欲望;而神足就脱俗,就有智慧。当一个人的心完全停留在修道上,生理上的困扰怎么可能不能超越呢?
在尝试了生理的快乐之后,真的就能超越生理的欲望吗?答案是否定的。身体没有转化,无论你怎么尝试,都超越不了生理的欲望。正如我们昨天所讲,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欲望和合的产物,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是极难超越的。只有当你明心见性了,心灵高高在上超出你的身体,心念不住在身体上了,欲望才不会左右你。
为什么我们主张修行要盘腿打坐呢?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盘腿的时候,脚、小腿、大腿、盆骨和腰这些部位是一节一节地往上麻,往上痛。如果你能坚持不动,就一节一节地往上疏通,也就是从下往上一节一节地空掉。之所以能空掉,说明它通了。当下面通了,才能一节一节地往上通。当下面空掉,力量被逼上来,生理欲望就没有了。当生理的力量从下往上升的时候,它自然就变成了光体。能量往上走就是智慧,往下走就是欲望,人的兽性就会显露出来。所以祖师讲“顺则凡夫,逆则圣”。盘腿打坐就是要改变我们生理能量的流向,让它从下往上走。这方面我已讲过多次,在此不再赘述。
莲花生动功的“河住江翻”就是帮助解决男女生理欲望的问题,帮你打通任督二脉,让能量从下面走到背部,从背部升到头顶,然后再出去。为什么叫“河住江翻”?仔细体会一下它的意思:河里的水停住不流了,江里的水从下面翻到上面,翻了个个,水逆流而上。当你完成“河住江翻水倒流”的时候,生理的风浪自然就平静了,这时候你的眼前才会大放光明。这时候你的睡眠是很少的,因为下面的能量全部升上来,聚集在头部,头脑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不会昏沉。即便昏沉,也是短暂地犯困,休息半个小时,最多一个时辰,就有精神了。
为什么一般人一天睡那么多个小时还睡不醒,而且睡得那么死呢?因为欲望太重了,头脑的神变成气,气变成精,往下走了,也就是上面的能量降下去了。你什么时候把下面的能量修到中间,把中间的能量修到上面,头脑的能量足了,就不会昏沉,不需要睡觉了。所谓的睡觉,只是让身体休息,头脑仍然保持灵明、清醒的状态。这时候仍然可以看到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呢?因为头脑的神不足,被浊气和欲望覆盖了。为什么一个人修到一定程度,会特别聪慧,看问题的角度和起点会那么高呢?因为他用的是神,不是气。为什么佛教强调:临终时从头顶出去,就与佛相应;从肚子出去,就与饿鬼相应;从肚脐眼出去,就与畜生相应;从脚下出去,就与地狱相应呢?
所以修行要关闭六根。六根一关闭,身体先天的门自然打开。我们先天的门是什么时候关闭呢?当我们的六根开始起用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美其名曰长大成熟了,眼睛会观察事物了,头脑会思考问题了,嘴巴会说话了,身体会做事了,六根都起用了,这时先天的门就彻底封闭了。六根用得越多,后天的门用得越多,先天的门就封得越死。所以我们要修练,要打坐,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闭关,把自己的五根切断。当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的时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断了,只有意根没法切断,这时候它会超常地活跃,因为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转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么可能不活跃呢?什么时候你再学会把意根转向七根——第七识,七识也会非常活跃,活跃之后,会传递给八识,把这个仓库的门打开。所以一个人身体的力量不够用,就是五根用得太多,意根太活跃,太散乱,把身体的力量消耗掉了。意念的劳累比身体的劳累消耗的能量更多。
我们只知道吃饱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有力气,有精神,但忽略了一个问题,有时候饥饿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身体就是一块电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电,一块电池天天充电,年年充电,电源从来没有切断过,久而久之,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减短,就会报废。为什么古人养生,每个月有三天不吃饭,用白开水清洗自己的肠胃呢?就像万行,每年有半个月不吃饭,这半个月他就不充电了,让身体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让这块电池空一空,然后再继续充电。
天天吃饭就等于一块电池天天插在插座上充电。你什么时候切断过电源,中断过充电?大家只知道吃饭是为了滋养身体,不知道不吃饭也是为了滋养身体;只知道补药可以让身体建康,不知道泄药也会让身体健康。适当地泻一泻,让肚子空一空,身体会畅通。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吃得越饱越没精神,越昏沉,越想睡觉;而吃六七分饱反而有精神,头脑更清醒?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头脑沉甸甸的?如果感觉始终是这样,想开智慧,开悟,那真的是妄想!什么时候你的身体空掉了,无论是在打坐、睡觉,还是走路,感觉身体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头脑不存在了,开智慧、开悟成佛才有希望。
问:您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佛的根本在于“起用”。而一般人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的?
师: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生,又怎么知道如何死?不会生,又如何会死?活着的时候,人的关都没有过,又怎么可能过佛的关?人都没有做圆满,又怎么可能成佛?人的生活都没有体验过,又如何体验佛的生活?属于人的事都不会做,又怎么会做佛事,做佛的工作?修行自己都不能受用,又如何能普度众生,让众生因你而受用?世间的各种技艺、学问,都是为了让人受用的,你学了就应该受用。只有你受用了,才能让他人受用。你自己都没有受用,想让别人受用,那都是妄谈!受用,一是指为人受用,二是指处事受用。你的学历再高,禅定再深,不会为人处事,没有把“用”修出来,你也是无用,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把“用”修出来的学问和禅定,都是邪知邪见,都不究竟。这样的修行和学习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修学的价值就在于起用。
问:“起用”有没有层次的高下之分呢?
师:取决于你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就应该起不同的用。为什么现在讲“与时俱进”呢?当你和小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小学生受用;和大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学生受用;和农民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农民受用;和知识分子、高干在一起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受用。当你和佛在一起的时候的,就能和佛沟通;和凡夫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和凡夫沟通。既然你是一个修行人,就应该能上也能下。
学佛不会千变万化,又如何起用?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就不可能起用。在随着外界万物改变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丢失,不被外境转。我们总说学佛是为了度众生,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众生之一,自己都度不了,又如何度别人呢?只要一做事,你的内在就暴露无遗,你的禅定功夫、素质,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都说佛是全能的,是一个超人。我们学佛,也应该是全能的,也是超人,什么都要会做,做什么都要比世间人做得好。
宗教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学的,它本身就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而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过分地强调普度众生,所以规格就一降再降,结果人人学佛,人人修道。可是人人所学所修的都不是正见,都不是正道,都是凭着自己的我执和想象在学在修。
问:您还讲过,不管哪一宗,想圆满成就,都必须回来落在禅宗上。为什么这样说呢?
师:“禅”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禅”并不是指“禅宗”。佛教八大宗的核心都是“禅”。禅是禅,禅宗是禅宗。什么是禅?古人下了一个定义:专一、静虑、思维修、与万物同一体。也就是说只要你达到以上所说,都符合禅。禅是超越生理以外,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去修证的一个东西,我们佛教把它称为“自性”、“本来面目”,而基督教把它称为“上帝”,回教把它称为“真主”。
问:您曾经讲过,教下讲“信、解、行、证”,这是修行的四个境界。这个“行”是否就是“行愿”?如果是,这个修行的次第和禅宗是不是有所不同?禅宗似乎是先证了以后再行愿。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如果真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问:您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又说“灵体出窍才是修行的开始”,是否“灵体出窍就是明心见性”?
师:对,“见性”就是“灵体出窍”,见到了自性和本来面目。
问:很多人“言下大悟”,这个“悟”是否就是见性?
师:应该说有两种,有时候“言下大悟”,只是悟到了理论,悟到了修行的方法,悟到了怎么用功。如果他前面的功夫已经用到纯熟了,这时候的“言下大悟”应该是见性。祖师传记里面经常讲到“言下大悟,欢喜奉行,作礼而去”,去干什么就不再提了。实际上就是去修道,去用功了。明白了退下去,就应该好好用功了。
问:您还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此时要修习气,超越四大。能否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修习气,超四大”?如何修习气,超四大?
师:“明心”还属于“见地”的范畴,“见性”已经是“功夫”的范畴了。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见地”?没有见地,想入道,想见性,想见到这个果子,是绝无可能的。身体上的修行功夫和方法还比较好掌握,还好修。心灵上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功夫,既不好传,也不好修,只能随着你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你修行的不断进步,自己去心领神会。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去描绘,千比喻万比喻,都无法一步到位,和它总是离半步。这个半步就是古人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是超越身心之外独立存在的。一个修行人如果连有为法都不会修,都还没有修完,根本无法进入无为法的修行——心灵层次的修炼。
问:您还说过,一个人不接触事,所修得的定力只能算是一种小定,不堪众生一击,所以罗汉不敢出来度众生。难道小乘极果——四果阿罗汉的定境,只能算是一种小定吗?
师:四果阿罗汉的定境是一种大定。就罗汉的禅定来讲,只要他想定,就可以无限期永久地定下去。他处在禅定中,可以了生死;一旦出定,还是超越不了根本生死。而佛教讲的是起用,一旦起用,就要出定。一出定,由于罗汉的定还不够圆满,仍然会流俗。所以如果他想要究竟圆满,就必须回小向大。
为什么佛菩萨的定和四果罗汉的定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最初的发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最初的立志。比如有一种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生死,不再轮回。他种的是这个因,这个因就决定了他这一生,乃至他以后生生世世的境界和果位。如果以后他羡慕大菩萨的境界,突然转变了观念,他仍然修不上去,因为他的格局、他的因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形成了。他要想进入菩萨的境界,必须回小向大。就像盆栽植物一样,必须从花盆里移出来,种到广阔的田地里去。如果不从花盆里移出来,只是连盆一起种到地里,它仍然无法长成苍天大树。这个花盆就是我们最初的一念,它如同我执一样,紧紧地把我们固着在其中,使我们和大道脱离。要想圆满,就必须打破“花盆”。
为什么一个罗汉能加持方圆数百里呢?因为他心灵的磁场,
他禅定的力量可以覆盖这么大的范围,可以和这么大面积的万物融为一体,所以他可以净化方圆数百里。
如果一个修行人的生理还没有修完,没有修出去,他无法感受到道。在此之前,他所谓的感受,全是身体的反应。身体的功夫无论修得多高,都无法让你感受到道。我们之所以感受到道,是道感受道,不是身体感受道。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灵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昨天晚上讲到,当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从整体里面会下来一种力量,进入我们的身体。身体得到这股力量就活了,就有了灵气,各种功能就具备了。就如同佛像开光一样。什么叫“开光”?就是把宇宙的灵请到木头佛上,木头有了灵就“灵”了。而我们的四大、六根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六根里面有了灵。这个灵是先天形成的,不需要阴阳和合,她永远没有生没有死。
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把这个“灵”修出去,让她重返整体。当这个“灵”没有出离身体之前,你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境界,都是身体的反应。当她出去以后,就叫“见性”了。这时候才开始真正的修行,所修的就是她。但她本身是不需要修的,我们只是拿她和身体不停地对接,让身体转化、圆满。这时候对于身体,是第二次的修证、净化和改变。在此之前身体的改变、净化和修证,是为了把她“修出去”。她出去以后,可以把大自然的一种力量、其余的“灵”的力量、它的伙伴、它的另外一部分,不停地输入我们身体,让身体产生质的变化,所以才会肉身不坏,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讲多了,讲细了,就感到语言的匮乏,总感觉偏离了她;不讲,或者不讲这么细,反把她看得更清楚,更能感觉到她的存在。语言越描述,似乎离她越远。
修行,必须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行举止。这个能知的“知”必须时时刻刻存在,无论身体在做什么,她都必须看得“清清楚楚”。必须把她和我们的身体剥离开来。如果没有把她找到,没有把她和身体剥离开来,你永远都是一个迷失方向,丢掉自我的人;如果把她找到了,和身体剥离开,让她独立存在了,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她存在,你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堕落,不会轮回。众生之所以造业,被因果转,就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存在,没有剥离出去,跳出去看你的所做所为。相反,一个成就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之所以能不落因果,能超越因果,不受因果的制约,就是因为已经把她剥离开,让她独立存在,她在看着他的四大和六根的所作所为。
身体里面,六根之外,有一种力量和她直接交往,和她最接近,那就是我们的呼吸。抓住了呼吸,时时刻刻感受到呼吸,和呼吸融为一体,就看到了她,就抓住了她,就能驾御她。呼吸和她是连成一体的,而四大六根又和呼吸连在一起。呼吸和她连在一起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当一个人的呼吸不乱而且畅通的时候,他的头脑是空灵、虚无的,他感受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头脑的存在。有一种瑜伽的修炼方法是洗鼻腔、洗脑,修炼的人每天早晨用鼻孔把水吸进大脑,再用鼻孔把它喷出去。为什么要这样洗鼻腔,洗头脑呢?就是为了保持头脑和鼻腔通道的畅通,当畅通之后,一吸,气就直接进入大脑。
当一个人呼吸畅通、不感冒的时候,会感觉头脑很轻松,一吸气,头脑会特别清醒,就像喝泉水一样,有沁人心脾之感。而当感冒的时候,鼻腔的毛细血管膨胀,鼻腔堵塞,会觉得头脑又胀又闷,沉甸甸的,根本感觉不到吸进来的气跑到哪里去了。我们身体的气越往下沉,沉淀得越好,一旦往上反弹的时候,力量就越猛,反弹得越究竟。当完成了“沉”和“升”这个阶段以后,身体的脉络才会畅通,顶轮和梵穴轮才能打开,我们的这个色身才能打开,就像莲花开放一样,才能见到莲台,否则这朵莲花永远是包着的,里面的莲台根本看不到。莲花非常独特,花苞一旦长成,即便没有开放,里面的莲台也已经长好了。莲花和莲台是同时生长,同时出现的。一般的花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而莲花是开花的同时就结了果。
同样,心灵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的身体之所以不能超越,还是因为我们心理的力量不足。如果你心理的力量很足,完全可以用心理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生理的力量。如果你的心力够,把心灵的境界立得高高的,不要停留在身体上,你很快就会超越生理的反应和身体的转化。如果你心灵的力量总停留在身体的反应上,你的身体一辈子都无法转化和超越。为什么我们越把心放在身体上,生理的反应越多?为什么你的事业心越强,工作越忙,你的心思根本没放在身体上,你的身体反而转化得更快,比一般人快许多呢?因为你把身体放下了,忘掉了,空掉了。实际上身体照样有反应,只是你没有停住在反应上。
我经常说一句话:身体生病了,绝不能让心理也跟着生病。一旦心理生病,身体就彻底完蛋了。相反,如果你的身体生病了,你的心理没有跟着生病,很快,你的心理就把你生理的病给转化了。但是,只有一个心力很强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心力很强的人为人祈祷祝福,会收到不可思义的效果。
打坐久了,背部会酸痛,有一股力量在那里涌动,上不去,也下不来。如果你的心力够强,就把你的心放在背上,想象这股力量已经上来了,中脉已经疏通了,这样想上一段时间,你完全可以用心理的力量影响和转化生理的力量。当生理的反应都过关了,结束了,身体通透了,生理的力量必然会出去,因为在身体里面已经没有它的立锥之地。之所以我们生理的力量出不去,是疏通身体的这个流程还没有走完,这个载体还不通透。当把身体的这段路走完,生理的力量出去了,下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那时候就开始走大自然,走宇宙了。
平时大家要把心,把意念放在头顶上,无论睁眼闭眼,都要习惯性地用慧眼看,也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额头中间往外看,久而久之,你所有的力量都会停留在这个部位,这时候你身体上俗人的习气就会很快超越,身体会变得轻松,头脑也会变得灵敏。
(注:此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此文后半部分应该是广东东华寺万行上师的开示。万行上师是佛教界少有的实修者之一,有一定的证悟。但是他把明理叫明心,以密宗里面的出明点为见性,这种明心见性的观点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有巨大的层次上的差异,是值得商榷的。关注本公众号后回复“3”可查阅圆觉先生对明心见性的认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体容易淤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