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有侍有恃无恐什么意思是警告的意思吗

请选择要邀请的好友
请选择要查看的用户
关注此贴相关操作
对不起,您选择关注的帖子数量已到达上限,您可以对已关注的帖子进行取消操作,再进行新的帖子关注操作。
已关注的帖子:
待处理的帖子:
关注此贴相关操作
请选择关注类型
关注帖子回复
关注楼主回复
您当前的功能设置
关注帖子功能设置
请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
短信接收通知信息
站内短消息通知信息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请选择接收短信通知信息时间:24小时制
&&&&为了避免短信发送对您造成打扰,请设置您方便接收短信的时间,最多可设置三个时间,通知消息将在您指定的时间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您。
&&&&如果您选择通过站内消息关注此帖,为了避免过多的关注信息造成对您的打扰,请设置每天通过站内消息接收此帖关注信息的最大量:
限制数量: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高嵩松教训李学勤:允执厥中 有恃无恐(转载)
作者:&提交日期: 7:58:00 访问:2285 回复:69
&&&&允执厥中 有恃无恐    ——清华简《保训》篇的“中”是指“中道”吗?     《上海书评》        高嵩松      今年初,《文汇报·学林》刊登了吴从周先生《口戕口》一文,其中说道:      由于通假字的大量存在,给文本阐释的多样性带来了不少空间,有时甚至的确是“好让想象力得以自由游戏”(was der Einbildungskraft freies Spiel l■sst,Laokoon)的……望文生义(au pied de la lettre)地解释往往是歧义纷呈的根源之一。      数月以来,随着清华简《保训》篇的公布,我发现报刊网络上各家对该篇里“中”字的考释,恰可作为这段话的好注脚,于是想接着吴先生的话题谈一下,想不致有“续貂”之诮吧。            一      《文物》月刊今年第六期刊登了《保训》的照片、释文,还有李学勤教授的论文。简文共十一枚简,三百馀字,现结合其他各家的意见,录文以便讨论。常见的通假字,如隹(唯)、女(汝)、才(哉)、旧(久)、解(懈)等,及假借字为字库所无者,径写本字,其他则将本字注于圆括号内。原简文字连写,笔者分了段落。      唯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戊子,自溃(沬)。己丑,昧[爽□□□□□□□□□王 ]若曰:      “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书)受之。钦哉,勿淫!      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鬲(历)茅。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埶(迩),乃易立(位)埶(迩)诣(稽),测(则)阴阳之物,咸川(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於呼!祗之哉!      昔微矵(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伏)厥罪。微亡害,乃追(歸)中于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於呼!发,敬哉!      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唯宿不羕。”      这篇简文记载了周文王的临终遗言,其中主要讲了有关舜和微的两个故事,有“求中”、“得中”、“假中”、“归中”等语,显然“中”是本篇的核心思想所在。            二      既然“中”是理解此篇简文的关键,那么简文提到的四个“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各家说法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李学勤先生认为“中”是指思想观念而言,即“中道”。他的论文在谈及舜与中的问题时引了《论语·尧曰》篇第一章前几句: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此章文句不甚连贯,前人早就怀疑有阙文。而《尚书·大禹谟》中有舜帝对禹讲的一段话,与上引尧曰的内容相似,但多出不少内容:      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尔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毋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语》的“允执厥中”、《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后来被朱子称作道统。但众所周知,《大禹谟》已被清阎若璩等人辨为伪作,是所谓的“伪古文尚书”。虽然如此,李先生还是敏锐地指出:“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光明日报》4月13日)那么,舜故事中的“中”是否真如他讲的那样,与所谓“中道”思想有关,“对于研究儒家思想的渊源和传统,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物》2009年第6期)呢?      我的回答倒是否定的。            三      这必须要联系微故事方能讲清楚。从下文微“假中于河”、“归中于河”来看,显然这里的“中”绝非形而上的“中道”。很多学者也注意到这点,他们或是把“中”释为官府簿书,类似诉讼的判决书。或说“中”像旌旗,从而引申为军旅。而有个搞天文的学者,则一会儿把舜故事中的“中”释作测日影的立杆,说“求中”即求大地之中,地中即所谓“中国”;一会儿又将微故事中的“中”解为“建中立极”的祭坛。真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了。还有几种解释更不着边际,就不再介绍了。      虽然《保训》篇原文有许多假借字,但大多数研究者是把“中”读作本字的。不过,一位网上作者没有望文生义,而将“中”看成是假借字,读为“众”,他认为“求中”、“得中”于文献无征,而“求众”、“得众”则多有,特别是《礼记·大学》篇的“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语,“几乎可以说就是《保训》舜事的天然注脚”。还进一步指出:      《保训》之“中”可求、可得、可假、可归,自是实物而非虚辞,又证以《竹书纪年》“假师于河伯”,则《保训》之“中”正与《纪年》之“师”对应,而“师”之训“众”,典籍多有。      他的这些意见与我初读简文时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我绝无贪天之功之欲,只想在此再申论一下。      案“中”是端母冬韵字,“众”则为章母冬韵,古音十分接近。虽然,古书中“中”与“众”直接通假之例尚未见到,但“中”与“终”、“终”与“众”则多有通假之例(见《古字通假会典》22-23页)。因此,“中”可通假为“众”,从音理上讲是可以成立的。这样解读,此篇内容无不文从字顺。众即民众,从简文不断提及“求众”、“得众”、“假众”、“归众”来看,周文王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本思想。            四      吴从周先生那篇文章中还说过:      虽然现在“清华简”中惊人的《尚书》篇章尚未公之于世,但即便将来这些先秦时代的真《尚书》可以进一步证明今传本《古文尚书》的确是伪书,也决不能否定其中蕴含的古人思想的精华……更何况《伪古文尚书》中确实存在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是尽可供人们搜讨以资论文、论学的。      这确是见道之论,《保训》中所讲的舜、微等君后与众的关系,恰可作上引《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的注脚。而《保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等语,也可与《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毋庸”、“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相参证,两者思想可谓一脉相通。      “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这句话中的“寺”,李先生录作“志”,其实“志”字前文已见,与此字形不同。即使有人认为“寺”、“志”二字可通假,此语所表达的也不过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不能由此推测“中”是思想观念。既然“中”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无涉,那么就不能简单地将它与儒家思想中的“中道”、“中庸”等相比附了。      或谓“寺”通“持”,“忘”通“亡”,意为持而不失。我则以为“寺”可读做“恃”,微所“恃”者,乃前文之“中”即“众”也,用现在的大白话讲,就叫“依靠群众”。舜在“得众”前是“恐”的,“得众”后也是小心“翼翼”、“不懈”怠的。而微则不仅在伐有易的过程中“假众”、“归众”,并能将 “一切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牢记在心、永远保持下去,当然他就能有“恃”而无“恐”, 无往而不胜了。永葆这种“走群众路线”的精神,大概就是所谓“保训”的真谛之所在吧。            五      出土古文献很难释读,有时读如本字,有时则需按通假字来处理,而通假为何字又会人言言殊,读如本字的解释有时也是众说纷纭,上举《保训》“中”的考释便是一例。      此篇中其他字的释读,各人见解也多不同。如“不豫”的“豫”字,原文从疒从余,而李先生释为“瘳”,不确。“亲耕于鬲茅”的“茅”,各家多根据上博简的“历丘”而释作“丘”,我则以为是“亩”的假借字。又如“身兹备”,李先生读为“身滋备”(备训为慎),我则疑“身兹”可读作“仁慈”,因为“仁”字在楚简中多写成从身从心,而战国玺印中常见一种箴言印曰“中身”,就读作“忠仁”。再如,与篇末“日不足,唯宿不羕”类似的话也见于一些传世文献。其中“羕”字,《逸周书》作“悉”,李先生据此将“羕”通假为“详”,其他学者则多据一些古书中的“宿善不祥”之语,把“羕”读为“祥”。而我则读作“永”,盖“日不足”与“宿不永”可互文见义。至于文献中“悉”字,则可能是由“羕”先错成“恙”,再讹作“悉”所致。      出土文献值得重视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它往往能纠正经历代传抄刊刻的古籍中许多不易察觉的错误。以《论语》为例,《述而》篇中孔子的名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據”,在郭店楚简中写作“柙”字的古文(与“據”字形近),在此应读为“狎”,就是一著例。前面提到,李先生已注意到《论语》等文献中尧舜所言“允执其(或作厥)中”的传统。我受《保训》的启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即把这个“中”也读作“众”。“執”(执的繁体)与“埶”在古文献中有形近致讹的现象,而“埶”即“迩”的假借字,见于上引《保训》等各种古文字资料。因此,“允执厥中”疑可读为“允埶(迩)厥众”,也是亲民的意思,这正与《保训》篇中要表达的民本思想有内在的关联。      《保训》“传贻子孙,至于成汤”,可与《孟子·离娄下》“汤執中,立贤无方”联系起来看。朱熹认为这句话并不是讲“执中道以立贤”,而是“执中自是执中,立贤自是立贤。只这‘执中’,却与子莫之‘执中’不同”(见《朱子语类》卷五十七)。我则疑此“执中”也可读为“埶(迩)众”,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自然能从中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这样读文义贯通,不必“执中自是执中,立贤自是立贤”了。当然,我并非要将古书中所有的“执中”都改读,如《孟子·尽心上》就有“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话,两者应该区别对待。            六      随着清华简的不断整理,相信一定还会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但也会面临如何阐释的棘手问题。这些古代文本中定会有不少“陷阱”,即使最权威的学者,想必也不能“有恃无恐”地保证自己的解释是最合理的,谁也不能够绝对做到“允执厥中”。但我相信,在相互讨论、不断切磋中,真理会越辩越明的。不过,首先得将这批“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的宝贵资料尽快刊布,这样才好让大家来共同研究,共襄此学术盛事。■  
作者: 回复日期: 11:01:00 
  高山杉、高峰枫、高嵩松,高家兄弟联袂而出,车轮战法,好得很!
作者: 回复日期: 13:24:30 
  网上查到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有个叫“高嵩松”的女生,2006年以645分文科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七名成绩考进北大,现就读法学院,应该还没毕业……    清华简《保训》:   “昔舜久作小人……”     君子古义:君之嫡子,传宗接嗣者也;小人古义:小宗之人,庶出旁支者也。   舜五世为庶人故称“久作小人”。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有教无类”,其君子小人之论相对比较中性客观,重在分析其因所处地位不同而产生的行为心理以便对治。/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43465&PostID=&idWriter=0&Key=0     殷以前并无嫡庶之制,“君子小人”之论是周后才起来的。所以孔子在分析君子小人对“中庸”的态度后,又赞叹为什么作为“久作小人”的舜也是古代道德楷模,因为舜行的正是君子的“中庸之道”。       清华简《保训》中的“中”解为“众”读得通;   古文《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解为“众”,似也读得通;   《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的“中”解为“众”,则读不通。     如果古文《尚书》确为汉儒伪托,那“允执厥中”的“中”似更多含有他们的先师孔子提出的“中庸”之“中”的意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作者: 回复日期: 13:41:21 
  关注这事
作者: 回复日期: 13:48:51 
    《论语·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此篇较靠得住,其中“允执其中”的“中”似应解为“众”。      《尚书·大禹谟》:  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尔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毋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此篇多疑为汉儒伪造,多加了很多字,本质是掺入了周以后的意识形态,其中“允执厥中”的“中”似应解为“中庸”之“中”。  
作者: 回复日期: 13:56:19 
    《尚书·大禹谟》: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在文中是大禹指斥苗民没有礼法之语。但这也是证明此篇为伪古文的证据。盖殷以前无嫡庶之制(见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言大禹有“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语,当是以周后儒生观念加之。  周幽王废嫡子宜臼而立庶子伯服为太子,《毛诗序》(西汉初)有“(《诗经·小雅·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之句,汉儒当是以此语添入《尚书·大禹谟》,把这话加在大禹口里。    
作者: 回复日期: 14:00:56 
  秦火烧不尽,清风吹又生。“清华简”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事/01gmrb//content_864238.htm
作者: 回复日期: 14:27:34 
  作者:感冒的河马 回复日期: 13:56:19          《尚书·大禹谟》: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在文中是大禹指斥苗民没有礼法之语。但这也是证明此篇为伪古文的证据。盖殷以前无嫡庶之制(见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言大禹有“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语,当是以周后儒生观念加之。  -------------------------    君子,小人,自然不是夏代所能有的观念,但这两个概念和嫡庶之制似并无直接关联.它们应当直接反映的是城市和农村的分离,是西周以后殖民封建的阶级结构  
作者: 回复日期: 14:39:39 
  君子古义:君之嫡子,传宗接嗣者也;小人古义:小宗之人,庶出旁支者也。当然和嫡庶之制直接关联。推荐西辞兄读王国维的名篇《殷周制度论》,网上应该查的到。    过去写过一篇/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43465&PostID=&idWriter=0&Key=0
作者: 回复日期: 15:06:44 
    清华简《保训》中的“中”解为“众”,读得通;     《论语·尧曰》中的“中”解为“众”,似也读得通;     古文《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解为“众”,比较勉强了;     《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的“中”解为“众”,则读不通。     如果古文《尚书》确为汉儒伪托,那“允执厥中”的“中”在文中应是他们的先师孔子提出的“中庸”之“中”的意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很可能是以《论语·尧曰》 中的原始记载为本,添油加醋而成,宣扬儒家的意识形态。   
作者: 回复日期: 15:26:18 
  我看这篇简有伪造的嫌疑。  造一篇“古文尚书”比写一篇小说要容易得多了。用上“王若曰”、“钦哉”之类的关键词,造几个以前没有的字放在里面唬人,再加几个郭店、上博简里出现过的字词,再整一二句古书中出现过的成语即可炮制成功。  李学勤不要太勤快了,当心心动过速。
作者: 回复日期: 15:37:00 
    古文《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似是汉儒以《论语·尧曰》 中的原始记载为本,掺合《礼记·中庸》中孔子的思想添油加醋而成。“中(众)”的意思当然也就发生了改变。   
作者: 回复日期: 15:42:39 
  作者:王若曰 回复日期: 15:26:18      我看这篇简有伪造的嫌疑。      不大可能。
作者: 回复日期: 16:00:45 
  《上海书评》09-7-19  夏含夷谈古代文献的不断重写:  【李学勤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现在没人谈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错了,而且不是有个别错误,几乎全都错了,尤其是西周的年代部分。断代工程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年代系统全都错了。  ————————————————————————————  “断代工程”如今早已草草收场,真成了的“断代”或“绝代”工程了,李尚书大人大概想通过清华简的古文《尚书》帮他捞回点的面子……  当心这种“面子工程”也成了“豆腐渣”工程,建议国家先从从源头上查查原材料进口是否合法?是否为假冒伪劣产品?先别急着做“深加工”。  高君一门皆打假斗士,建议国家民政部给高家发旌旗。  
作者: 回复日期: 16:49:19 
  听说高家还有几兄弟,叫做高地棣、高冈棡、高原杬的,拭目以待吧。:)
作者: 回复日期: 16:56:13 
  2008年12月,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估计一致。
作者: 回复日期: 18:18:44 
  作者:感冒的河马 回复日期: 14:39:39      君子古义:君之嫡子,传宗接嗣者也;小人古义:小宗之人,庶出旁支者也。当然和嫡庶之制直接关联。推荐西辞兄读王国维的名篇《殷周制度论》,网上应该查的到。  ------------------------------  这个古义的解释是王国维的原话吗?  《殷周制度论》,我还没有看过,从别的书上看到说这个文章确实是划时代的.  但我还是以为,把君子限于嫡子的解释不对.我的理解是,君子就是群子,公子公孙,曾孙孝子之类,并非嫡子才可得称为君子.大体说来,君子,就是贵族子弟.所以,君子\小人的对立,并非指嫡庶之间的对立,而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  当然,后来儒家兴起之后,它的含义就主要是道德上的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8:33:32 
  呵呵,不和你争了:)  我对要教训李学勤的“高嵩松”更感兴趣。高山杉、高峰枫、高嵩松都是确有其人的。但估计不是一门兄弟。网上查到一个“高嵩松”是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有个叫“高嵩松”的女生,2006年以645分文科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七名成绩考进北大,现就读法学院,今年应该还没毕业,此“高嵩松”读的是法学院,估计她不会写出《允执厥中 有恃无恐》的大文。化名“高嵩松”的东早文章作者所论有甚让人服气的地方,但若有恃无恐,将“允执厥中”的“中”也要释成“众”,恐不能全胜:)  
作者: 回复日期: 18:45:35 
    《论语·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尚书·大禹谟》:  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尔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毋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殷以前并无嫡庶之制,“君子小人”之论是周后才起来的。所以孔子在分析君子小人对“中庸”的态度后,又赞叹“久作小人”的舜也是古代道德楷模,因为在“君子小人”之名份还未像后世那样明确的上古,舜行的正是孔子要推崇的君子的“中庸之道”。     很可能古文《尚书·大禹谟》很可能是以《论语·尧曰》 中的原始记载为本,掺合《礼记·中庸》中的思想添油加醋而成,宣扬儒家的意识形态。“中(众)”的意思也发生了改变。   
作者: 回复日期: 18:55:17 
  河马打喷嚏——口气也不小。  如对女嵩松感兴趣,不妨“有恃无恐”地给北大寄封信商榷一下,一定要允执厥“中”啊。呵呵。
作者: 回复日期: 18:57:22 
  呵呵,不必争  李学勤大名鼎鼎,好多历史研究的书上都有他的名字  走出疑古时代,也证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
作者: 回复日期: 19:06:35 
  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鬲(历)茅。    ---------------------------  其实,我以为,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小人"的含义.这就是耕作的劳动力  小人,实际就是野人,即耕于野的劳动力们  君子居国,小人在野,贵族们在城市中做统治者,小人则耕于野,是被统治者的主要部分.  舜的时代,氏族内部估计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还不分明,所以部落的首领也一样要亲自劳动,这在周代看起来,就是做小人之事了,所以周文王才会说他久做小人,实际上却是以"当代标准"判断了古代事实.
作者: 回复日期: 19:27:10 
  作者:登徒叟 回复日期: 18:55:17      河马打喷嚏——口气也不小。    如对女嵩松感兴趣,不妨“有恃无恐”地给北大寄封信商榷一下,一定要允执厥“中”啊。呵呵。          哈哈,不许。
作者: 回复日期: 21:03:05 
  有何不许的,凭君河马之大力,允执厥中,女嵩松一定浑身感冒不已,必能大获全胜。  “色,斯举矣”,子曰:“时哉!时哉!”小子识之,盍兴乎来!
作者: 回复日期: 22:05:14 
  高君这个题目戴到李学勤头上,恐怕他是要“受惊若宠”的!  李学勤抓到一把简就像捞到了救命稻草般又惊又喜,还情不自禁地对媒体说,我每天不敢多看,怕心脏实在吃不消!  看来,他的心脏承受能力太差,不堪“允执厥中”,遑论“有恃无恐”。
作者: 回复日期: 23:19:45 
    高文学术争鸣好。    “允执厥中”不能“有恃无恐”。  
作者: 回复日期: 23:59:19 
  高君的解释未达一间。  老夫以为《保训》的“中”当读作“种”。种,雖然繁体写作“種”,对于通假来说,这不成问题。  周文王临死前最关心的莫过于周室“种族”延续的问题了,不传“种”接代,必将亡国灭“种”。  当然传种,必须是纯种的、正宗的,而绝不能传野种。因此文王一再警告——“钦哉,勿淫!”、“敬哉,毋淫!”  舜为啥要“恐”啊,“无后为大”么!他必须要亲自求“种”,这与“万姓之多欲”正相符合。接着“施于上下”、“易位迩稽”地不断下“种”,“阴阳”“咸顺”后,自然得其“种”矣。  再说,微要打败有易,当然必须找那些有胆有“种”的哥们帮忙不可啦。帮微打天下的这些有种的哥们儿,微能忘了吗?  这“种”从舜传到夏微,从微传到商汤,从汤再传到周文、周武,不是老说“汤武革命”吗?这“革命的火种”倒正是代代相传,直至千载而下。  总之,没“种”是绝对不行的,没“种”就没“命”了,就不能“用受厥绪”、“用受大命”了。  老夫独得周文王千古不传之秘,不敢自秘,公之于世,不受分文。只是看了楼上的话,我必须提醒大家,千万别透露给李学勤,我担心他的心脏吃不消。  
作者: 回复日期: 01:46:34 
  作者:登徒叟 回复日期: 21:03:05      有何不许的,凭君河马之大力,允执厥中,女嵩松一定浑身感冒不已,必能大获全胜。    “色,斯举矣”,子曰:“时哉!时哉!”小子识之,盍兴乎来!        唉,如果山梁上的是凤凰……  
作者: 回复日期: 09:20:38 
  登老有理。偶看河伯一定是开了种子公司和精子库。  打仗无非粮草和人马,俗话说的好,“人马未动,粮草先行”。  有易即狄人,也就是匈奴,和这种野蛮人打架,必须要有野性。微想到了问河伯借种,而且一定要杂种,杂种有力气。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一鼓作气,大败有易。有易怎能不“伏其罪”呢!
作者: 回复日期: 13:34:18 
  高嵩松教训李学勤,好,有种!
作者: 回复日期: 13:52:48 
      作者:感冒的河马 回复日期: 13:48:51          《论语·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此篇较靠得住,其中“允执其中”的“中”似应解为“众”。      ===========================================  不敢苟同
作者: 回复日期: 15:10:21 
  清华简原先的拍卖是非法的!!    日期: 作者:尚华伟 来源:文汇报      ■尚华伟      自从去年传出清华大学从海外购回一批战国楚简,其中有真正的《古文尚书》后,“清华简”便成为学界上下纷纷议论的话题。前不久,各大媒体又报道简中惊现周武王时的乐诗,也令人啧啧称奇。我本外行,最近出于好奇心陆续读了一些相关介绍,却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心生疑云。自知学识谫陋,绝无“置喙”的馀地,但仍想在此斗胆提几个粗浅的问题。      据报道,“清华简”是去年七月由清华大学的一位校友从境外拍得后捐献给母校的。这批简原来埋藏于战国时代的楚国境内,大约也就是今湖北、湖南等长江中游地区。楚简不翼而飞到了海外,不言而喻多是盗掘出境的。既然如此,那么拍卖这些盗掘品显然是有问题的。记得前不久,法国拍卖被英法联军劫掠至海外的圆明园兽首,媒体是多么义正词严地谴责这种行为。那么试想,明抢的文物拍卖是非法的,难道暗盗的文物拍卖就合法了吗?清华校友的义举诚然令人钦佩,但若不从源头上堵塞出土文物的走私(贩私)渠道,不是在客观上助长了盗墓贼的嚣张气焰吗?听说近年国内有些单位还不惜巨资,挥金如土地购买流散到海外的简牍,固然出土文献无可替代,值得抢救,但这种“暗渡陈仓”地偷盗出境后又“明媒正娶”地用重金购回的怪圈,无论如何是广大纳税人无法接受的。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任文物局长郑振铎先生为首的老一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文物考古工作蒸蒸日上,走上繁荣发展的正轨。但万万想不到的是,近二三十年来各地盗墓成风,文物走私猖獗,据闻不少考古队的“抢救性”发掘竟是跟着盗墓贼屁股后面做“检漏”工作的,怎不令人扼腕三叹!      “清华简”去年入藏清华大学后,学校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并由著名古文献专家李学勤教授领衔组织了一支研究团队。该校曾举行了鉴定会,请了国内考古及古文字学界十一名顶尖专家一同参与鉴定,这些专家观摩之后认为这批竹简“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鉴于“清华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光明日报》从今年四月起,特辟“解读清华简”专栏,陆续发表清华简整理小组成员的文章,目前主要是围绕一篇记载周文王临终遗言、题为《保训》的简文展开讨论。但最近姜广辉教授连续撰文质疑这篇简文之真,闹得沸沸扬扬,是非如何,还未明朗。依照姜教授的看法,“清华简”真伪的鉴定工作还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且不去管他。令人不解的是,掌握了“话语权”的李教授对媒体说,公布部分信息的初衷“只是想提供材料,供大家讨论”,既然如此,但又为何在连篇累牍发表的文章中竟连《保训》完整的释文都吝于“提供”而只有支离的“节本”呢?这又如何让人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再说,大江南北懂古文字的人似乎不少,草莽江湖上也并不是“野无遗贤”,不是连自学成才的三轮车夫也投到古文字学泰斗、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的门下了吗?既然如今已有一篇完整的文章释读出来了,为什么不在“供大家讨论”的同时,也将原简照片公布出来,让学界有所依据呢?      前不久,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发表意见说,媒体对“清华简”的报道有点过头了。其实不应诿过于媒体,责任主要在清华大学。不过张教授又说,作为考古材料,在报告未正式发表前,不应过早就下结论。我以为这才是严谨的态度。以前,国内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考古学家,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学术界:我们做学术研究千万不要搞“群众运动”。这是发人深省的。其实,参加过这批楚简鉴定会的专家顶多看了几天时间,想来不可能一下子就了如指掌,而用李教授的话来说“完全破译这些竹简,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那么又为何一开始就非把话说满、说到极至不可呢?客观上讲,这不正是在替宣传推波助澜吗?这难道没有一点炒作之嫌吗?      随着新材料的公布,不少媒体跟着打出了重写历史之类十分吸引眼球的旗号,这使我想起一个传闻。据说当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等文献公布后,有人问钱锺书先生读过没有,钱先生说没有,那人诧异地问为何不看,答曰:看了这些又能改变什么呢?这个故事不见得可靠,以钱先生的博雅,未必没有读过,但我觉得“又能改变什么”这句话倒是意味深长的。“清华简”固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但如果说,有了这两千多枚连伟大的司马迁也没见识过的战国楚简,我们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颠覆性认识的话,我想这倒是对两千年来我华夏无数哲人共同缔造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讽刺!    
作者: 回复日期: 17:04:06 
  清华简原来是“赃”物啊!难怪李大人不敢多看,看多了要犯心“赃”病。
作者: 回复日期: 18:40:18 
   推荐推荐,看看网友对学术的兴趣。
作者: 回复日期: 22:24:39 
  如此切中学弊的好文真是难得一见啊!顶!
作者: 回复日期: 23:27:37 
  将来还会有高坛檀、高地棣、高岩棪出来一挽学界颓风。等着吧。
作者: 回复日期: 09:34:27 
  作者:短衣匹马随李广 回复日期: 16:49:19      听说高家还有几兄弟,叫做高地棣、高冈棡、高原杬的,拭目以待吧。:)        高家到底有多少人?“十二太保”?
作者: 回复日期: 10:23:41 
  阁下不要闲在家吃干饭,一饭三遗矢,不妨也加入进去,成为“十三太保”。
作者: 回复日期: 19:36:27 
  文章中所谓的网络学者网名叫“子居”,他的本事就是靠搬运电子学术书籍收买人心。然后在网上炫耀半调子学问和所谓的“痛恨伪学术”在网上胡说八道过日子。  他那篇裹脚布题材的长文发布在这里:  /SrcShow.asp?Src_ID=842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观看,完全是堆砌史料,也不分析就像卸货一样文章里垒。他所谓的“中”“众”之间的推导纯属牵强附会。徒增笑耳。
作者: 回复日期: 20:13:41 
  《保训》之“中”可求、可得、可假、可归,自是实物而非虚辞,又证以《竹书纪年》“假师于河伯”,  -------------------------------------  从假师于河伯这句话看来,是有点像  只是中字和众字,虽然声音有点像,但在字源上还需要作些考证  
作者: 回复日期: 20:27:48 
  师,原为垖(不要左边的土),即屯字  能否从字形上推测一下呢
作者: 回复日期: 22:30:36 
  作者:大意觉迷 回复日期: 19:36:27      文章中所谓的网络学者网名叫“子居”,他的本事就是靠搬运电子学术书籍收买人心。然后在网上炫耀半调子学问和所谓的“痛恨伪学术”在网上胡说八道过日子。  —————————————————————————————  古有“恽子居”,老夫终生服膺,今有子居,文思亦妙。至少人知道常理,不想李学勤不通之至,硬搞什么工程,真是“徒增笑耳”。  不要把人一棍子打死,“大意”君读书太少,尽在三代两汉里转圈吧,又不求甚解,自“迷”迷人,浑不自“觉”,自家五音本不全,连调子都谈不上,还说人半调子,能有半调子就不错了。  真让老夫大牙笑掉,你出钱给俺按吗?
作者: 回复日期: 09:43:47 
  很好很好,原来网上挂个“老夫”的自称,再说几句半通不通的话,就能披个马甲忽悠人。你倒是摆扯摆扯子居那个货的东西有什么道理?就在那里转文什么“文思亦妙”。  
作者: 回复日期: 09:45:37 
  登徒叟就是子居的马甲吗?你都臭名远扬来还拽古文?你怎么不捏来捏去了?你倒是说说“敷陈”是啥意思?你个小破孩学老头拽古文,你算老几?
作者: 回复日期: 09:50:56 
  说什么尽在三代两汉里转圈,你的意思就是出了“三代两汉里转圈”。就可以胡说八道,然后别人跟在后面摇头晃脑拽两句半通不通的古文就叫“文思亦妙”。你个呀呀呸的好学问。真是要向你这个假学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回复日期: 10:21:48 
  因为感冒的河马要求删去他的《允执厥中》准备重写,先把 咄嗟 的跟帖转移过来:     作者:咄嗟 回复日期: 13:48:04      保训的“中”明显应该读作“和”的嘛。宝鼎白雉、嘉禾芝草之瑞,怎么能只是个物件?  
作者: 回复日期: 10:59:30 
  大意不通大义  觉迷终成觉醚
作者: 回复日期: 11:07:20 
  大意不晓大义——妄佞也;  觉迷终成觉醚——痴呆乎!
作者: 回复日期: 11:34:46 
  整理了一下前面的回贴,跟在这,不另发了:      高文这个解读比较让人服气。我的感觉如下:    “清华简”《保训》中的“中”训为“众”,读得通;   《论语·尧曰》“允执其中”的“中”训为“众”,似也读得通;    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若训为“众”,就比较勉强了;   《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若训为“众”,则读不通。      “清华简”《保训》中有:   “昔舜久作小人……”      舜五世为庶人故称“久作小人”。     《礼记·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殷以前并无嫡庶之制,“君子小人”之论可能是周才起来的。所以孔子在分析君子小人对“中庸”的态度后,又赞叹“久作小人”的舜也是古代道德楷模,因为在“君子小人”之名份还未像后世那样明确的上古,舜行的正是孔子要推崇的君子的“中庸之道”。       被疑为是汉儒伪造的《尚书·大禹谟》篇中“允执厥中”的“中”,可能和《礼记·中庸》“用其中于民”的“中”有关。    《论语·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礼记·中庸》: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尚书·大禹谟》:   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尔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毋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如果古文《尚书·大禹谟》确为汉儒伪造,那“允执厥中”的“中”在文中应是他们的先师孔子提出的“中庸”之“中”的意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很可能是汉儒以《论语·尧曰》 中的原始记载为本,掺合《礼记·中庸》中的中庸思想,以孔子赞叹舜行“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造出“舜亦以命禹”的一大篇话(其中包括“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宣扬儒家的意识形态。“中(众)”的意思当然也发生了改变。       我支持高文中的主要观点,不过觉得高文的大标题有点不妥,或许作者是反讽,但这样的标题还是给人盛气凌人的感觉,拖个“有恃无恐”的尾巴,“允执厥中”未免不稳。还是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议的道理好:即使最权威的学者,想必也不能“有恃无恐”地保证自己的解释是最合理的,谁也不能够绝对做到“允执厥中”。但我相信,在相互讨论、不断切磋中,真理会越辩越明的。  
作者: 回复日期: 11:49:21 
  十八小毛孩冒充九十九老叟,还偏偏是喜好丑女的登徒。你当你是文化沙啊?
作者: 回复日期: 11:54:57 
  李学勤谈将《保训》中的“中”与“允执厥中”联系在一起,思想跳跃度太大了,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可以理解。但是说“中”通“众”,还掰扯什么“得众”“民本思想”,不要太牵强。  有的人思想一贯正确,上来就唧唧歪歪什么“文思亦妙”,还自称老夫?乎来乎去的。丢人不丢人?就算把胡子照贴上来,还要验一验是不是真老头再说。
作者: 回复日期: 12:29:22 
  似乎否定李说中的“中”的解释,就是为了再次确定对今本古文尚书的否定。  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作者: 回复日期: 16:35:51 
  作者:大意觉迷 回复日期: 11:49:21      十八小毛孩冒充九十九老叟,还偏偏是喜好丑女的登徒。你当你是文化沙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夫是“文化迷”,不是什么“文化沙”,不知小毛孩埋在“文化沙”中,你“文化”方面懂个“啥”?小屁孩还没发育完,也懂啥丑女、美女?好好跟老夫学着点吧。
作者: 回复日期: 00:43:19 
  如果有人认为李学勤想通过清华简来否定今本古文尚书的话,我想这是误解,即使确实有此目的,我想也是徒劳的。从李结合《大禹谟》说“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光明日报》4月13日),他似乎是有所保留的。
作者: 回复日期: 00:50:07 
  陈寅恪先生对今本古文尚书的意见:      口戕口       ——从一个学术公案说起       日期: 作者:吴从周 来源:文汇报     关于古书的真伪,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最著名的莫过于《尚书》了。今传本《古文尚书》前人论定是伪造的,现在的文字是作伪者据先秦古书中文字拼凑出来的,故又称“伪古文尚书”。但据说陈寅恪先生曾有一个看法,他认为《古文尚书》非一人所能杜撰,大概是秦火之后学者采纳断简残编,整理编纂而成。有学者进而认为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李学勤集》378页)。我以为传闻中陈先生的这个看法颇有道理,与其说是伪造,不如说是重新编辑更得其实。就仿佛一幢房子倒了,砖头还在,拾掇弃馀,重砌新屋,房子不是原来的,砖还是用老的,这有点像现在提倡的古建改造原则——“整旧如旧”。当然,补几块新砖,添两根新梁,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又何足异哉!
作者: 回复日期: 00:54:50 
  陈寅恪先生对今本古文尚书的意见:      口戕口       ——从一个学术公案说起       日期: 作者:吴从周 来源:文汇报     关于古书的真伪,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最著名的莫过于《尚书》了。今传本《古文尚书》前人论定是伪造的,现在的文字是作伪者据先秦古书中文字拼凑出来的,故又称“伪古文尚书”。但据说陈寅恪先生曾有一个看法,他认为《古文尚书》非一人所能杜撰,大概是秦火之后学者采纳断简残编,整理编纂而成。有学者进而认为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李学勤集》378页)。我以为传闻中陈先生的这个看法颇有道理,与其说是伪造,不如说是重新编辑更得其实。就仿佛一幢房子倒了,砖头还在,拾掇弃馀,重砌新屋,房子不是原来的,砖还是用老的,这有点像现在提倡的古建改造原则——“整旧如旧”。当然,补几块新砖,添两根新梁,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又何足异哉!
作者: 回复日期: 08:57:19 
  似乎否定李说中的“中”的解释,就是为了再次确定对今本古文尚书的否定。    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  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 回复日期: 08:59:38 
    老夫是“文化迷”,不是什么“文化沙”,不知小毛孩埋在“文化沙”中,你“文化”方面懂个“啥”?小屁孩还没发育完,也懂啥丑女、美女?好好跟老夫学着点吧。  -----------------  手快打错了,你不过是文怀沙之徒罢了,你先证明你现在已经99再说,其他废话不要讲。
作者: 回复日期: 09:03:47 
  从现有资料来看,《保训》充其量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模拟《尚书》和《逸周书》的笔调写成的一篇短文,作者可能借文王之口宣扬所谓的“中”。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可能不是什么具体的事物,而是偏向抽象。  那么是否能与《论语·尧曰》中的“允执其中”产生联系,是一个未知数。
作者: 回复日期: 09:29:41 
作者: 回复日期: 19:19:30 
  “大意”小儿郎,文理不太通,“充其量”是个“偏向抽象”“中”人。
作者: 回复日期: 14:39:16 
  中人?不就是太监吗?果然下面没有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0:56:23 
  期待清华简的公布。这样可以看看“伪古文尚书”怎么回事  
作者: 回复日期: 11:26:03 
  李教授太激动了,不敢多看,恐怕进展不会太快,11年清华校庆出第一本,也是个献礼工程。
作者: 回复日期: 14:06:06 
  作者:西辞唱诗 回复日期: 20:27:48      师,原为垖(不要左边的土),即屯字    能否从字形上推测一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文中的“師”就写成其左偏旁字形,“中”当中一竖在古文字中上下或加一二道段横,如果“中”字左半边残缺或不清楚的话,看上去和“師”的左边倒是有点像。
作者: 回复日期: 12:57:42 
  作者:demeville 回复日期: 11:26:03      李教授太激动了,不敢多看,恐怕进展不会太快,11年清华校庆出第一本,也是个献礼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多年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是个献礼工程,不过所献对象不同耳,可惜是个“豆腐渣工程”。
作者: 回复日期: 11:56:00 
  允执厥中作者:感冒的河马 提交日期: 19:03:00 | 分类: | 访问量:547   ??  ???  /blogger/trackback.asp?BlogID=143465&PostID=
作者: 回复日期: 13:21:15 
  说不清出处,清华简伪作的可能性非常大  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为什么李学琴要隐瞒这些竹简的来历呢?  对于我们外行人来讲,只有查清这些简的出处才能去判断真伪。  
作者: 回复日期: 13:24:39 
    我在百度里面举上海交大汉芯的例子,竟然不让发帖,怪!
回复此贴,和 2285 人分享您的高见&&|&&&&|&&
点击[]&(最多可以插入5张图片)
保存到我博客:
====请选择博客====
友情提醒: 1.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和版规,不进行刷屏、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影响他人阅读的行为。广告发布到。4.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社区立场。5.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天涯社区( )” 并署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须获得作者和本社区授权。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恃无恐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