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同民族之间的权利 利益 不平等地看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下列体现我们党和政府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措施有 ①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③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④坚持民主选举原则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015届四川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初三适应性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答案民族团结_巴州二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701贴子:
民族团结收藏
族的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势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请你谈谈国家为什么重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1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2国家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有利于体现民族平等精神,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有哪些民族特征、民族意愿、民族源流、相近和就进认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发展包括作为民族文化具体形式的文化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的变化,还包括民族观念意识的更新。如何使新丄疆民族文化艺术真正实现发展既要宝石本民族文化的特点,还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进步,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民族的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发展在我国你认为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发展那一个方面经济的发展1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志。2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更需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国家保障少数民族权力,支持少数名族地区发展的理由1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力。2民族利益是着民族应得的正当的、合法的、应当得到的利益。公平的利益划分和享受,可是个民族关系和睦,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民族权力是指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平等权利、民丄主丄权利。民族关系的稳定要求各民族之间的权利平等,特别是从政治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平等权利的享有,设计一个民族的地位与待遇、利益与感情问题。保障个民族利益和权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丄疆工作新丄疆抓住大好机遇创造未来,要着重做好哪些方面创造有利于对口支援新丄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良好环境,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等。如何看待我国不存在民族问题这一观点不对,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1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有民族就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有56个民族,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民族问题2我国撤回主义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在民族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个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差距,仍会在实现生活中显现出来,这就会产程民族矛盾和摩擦,影响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不消除民族间的差距,民族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而消除差距,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现阶段,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不多巩固和发展,但也依然存在民族问题。我国如何巩固各民族间的和谐关系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创造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的不竭动力,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公平合理的权益换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阐述民族问题产生根源1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环境、语言、不同的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各民族在接触和交往中,这些个不相同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造成民族问题的自然原因。2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以及人的行为都会导致民族问题,而这些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上海张学友、王菲演唱会一站式购票!票品安全且真票!立即订购!
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材料反映了我国形成了平扥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观系。作为中学生,应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名族的语言文字,坚持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言之有理即可)共同繁荣包括哪些?各民族共同发展,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重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的去的繁重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还包含着鞥个中华民族的繁重和发展,既包含少数新组合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胡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充分展现。我国如何实现共同繁荣?首先要积极对劲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哪个民族地区和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方面的支援,大袋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简述西部大开发对小康社会的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展刘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地区紧急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丄疆巨大成就的原因:1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保障5坚持中国共丄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1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2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3更好的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4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国家为何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扶持力度,要坚持哪些原则?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维护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对于建设良好的周边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各民族共同富裕了,就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祖国边防巩固,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原则: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4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1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2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丄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3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4中华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5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6中华民族复兴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7中华民族复兴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民族问题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社会的进与退,个人的福与祸。如何认识重视民族问题重要性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依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丄运和前途的答问。它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1团结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反对民族分裂是维护国家主丄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神圣之职责。75事丄件警示我们当前妨碍民族团结因素依然存在,没有个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高举民族团结气质,坚决同少数分裂分子作斗争,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我们亲少年该如何做亲少年学生应当铭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责任和义务,要充分认识到民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人人都将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做一个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好公民。国家维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全国个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2国家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才能为民族团结提供物质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才能真正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1所谓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就是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形成的共同性。2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表现在多个方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各民族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性增多。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风俗,一一说来还是你问度娘吧
真正的宗教是社会上主要的,重要的教育,既不是迷信也不是精神寄托。佛教是大彻大悟的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对于迷惑颠倒的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只有通过最...
大家还关注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
更新时间: 点击数: 次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人类社会是一个民族的集合体,民族关系的状态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兴衰进退。古往今来,一切善良的人们总是追求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但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用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理民族关系。用平等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代表着文明和正义。时至今日,人类社会仍须以严肃的态度,来思考和回答这个至为重要的问题。民族平等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面对新的时代,为了处理好民族问题,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我们需要对民族平等原则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在理论上不断探索。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民族平等并不是一句陌生的社会口号或政治原则,早已广为人知。但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其理论根据和实际状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代中国,民族平等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  (一)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  民族平等以民族的存在为前提,直接指向的是各民族的社会地位问题。在我国,民族平等首先是指,各个人们共同体,不论其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否相同,但其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没有给任何民族以特权,也没有对任何民族的权利设定限制。民族平等从权利的内容来说,是指各个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平等。举凡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各民族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一视同仁。没有任何权利只允许某些民族享有或限制某些民族享有。  民族平等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它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我国,由于各民族进入新中国的时候,社会形态的起点很不相同,有些民族在社会发展上与汉族等民族相比相差了几个社会形态。比如,当时东南部的民族已经迈进了资本主义的门槛,而一些边境地区的民族却还在奴会甚至原始社会的“后院”徘徊。各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上如此大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平等权利上行为能力的很大差别。比如,对文化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两个民族来说,尽管都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平等权利,但显而易见,结果会大不相同。如果只是简单地奉行各民族一律平等,那么就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差距,无法达到真正的事实上的民族平等。所以无产阶级所提出的民族平等,还包括列宁所说的:“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那些相对落后的民族、人口特少的民族给予权益上的特殊照顾和权利上的特别保护。比如:我国采取特殊的政策、灵活的措施、优惠的办法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社会事业,这正是考虑了这些民族的特殊情况,为了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这是无产阶级民族平等的重要特征。  (二)我国民族平等的若干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它既有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共性,又有中国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我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况、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是权利的广泛性。社会生活有着广阔而丰富的内容,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和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相联系着。在我国,各民族平等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从科技文化领域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各民族都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各民族共有的权利,还包括为少数民族设有的特定的权利。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里的“人民”是包括56个民族的人民。  二是权利的真实性。把民族平等作为一项宣言并非难事。追溯民族平等这句口号的源头,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统治,开拓市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来的。今天,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上,都有关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内容。但在存在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社会里,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根本办不到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这样处处以平等自我标榜、以人权作利器的超级大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这里仅举几个简单的数字:美国黑人占总人口的13%,但经选举产生的政府职位,黑人只占5%,黑人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美国监狱中关押的犯人黑人占47%。这充分说明,在剥削制度下,国家的属性、社会制度的属性,决定了民族平等很难成为社会中的真实。  我国的民族平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在确定民族平等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比如,确立合理的选举制度,为保障各民族政治权利提供客观条件,以及为保障各民族的文化权利、教育权利提供物质保障,相应设立文化、教育设施等等。这就使得民族平等权利不仅是法律上的庄严记载,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以感知、可以体验、可以享受的具体而真实的东西。  三是权利的彻底性。中国的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指导下的产物,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民族平等着眼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没有共产党人的任何私利,所以便有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特殊保护,有了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特别照顾。  民族平等的彻底性也表现为权利保护手段的多样性.包括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各种手段。因为权利不仅需要确认,而且需要保护。  中国民族平等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宪法原则,一项政治原则。不但长期坚持,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采取新的措施,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完善。比如,党和国家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建设、保障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权利方面与时俱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而不断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力度。改革开放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对口扶助,保障少数民族生活的特殊需要,特别是跨世纪历史时刻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也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和规定都体现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彻底性。  四是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权利和义务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我国的民族平等,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各民族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从民族的角度考察,各民族的义务既包括对国家社会的义务,也包括各民族成员之间相互的义务。各民族享有的权利不能被剥夺,各民族履行的义务则不能被免除。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是实行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五是权利的完整性。一个民族是由许许多多的成员组成的。我国的民族平等权利,包括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法律对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都给予充分的保护。从权利的主体而言,有的权利是属于各民族公民个人的,比如接受教育的权利、拥有自己财产的权利等等;有的权利是集体享有的,比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建立民族乡的权利等等。有的权利的主体既包括集体又包括个人,比如选举中按民族成分确定代表名额。我国对各民族的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都无一遗漏地加以保护,显示了民族平等权利保护的完整性的特点。&   (三)民族平等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相联系。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是要解放一切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废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使所有的人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因此无产阶级的事业本身是和人的平等、民族平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这一伟大事业,又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积极参与、为之奋斗的事业,需要广集力量与智慧,实行民族平等,才能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旗帜下团结奋斗。列宁在《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中指出:“没有什么比对待民族不公平更能阻挠无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的了。”在这里,他精辟地阐明了民族平等与无产阶级的使命和团结的内在联系。民族平等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中,论述很多。   无产阶级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也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世界观紧密相联。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区域如何,文化背景、历史进程有何不同,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着历史,创造着文明。这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证明。五千年的沧桑表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远的不说,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就足资证明。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外国列强纷至沓来,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强敌,抗击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我国的宪法上庄严地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创造者应当获得平等的权利,去享受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民族平等是必然的、合理的选择。&&&   坚持民族平等也是对种族问题上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否定。从生物学上看,不同的民族可能会有肤色、毛发等外在形象特征的差异,但各民族并没有优劣之别。长期以来,一些资产阶级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乃至政治学家鼓动和宣扬民族优劣论。认为一些民族天生优秀,一些民族天生低劣。结论是,优等的民族应当统治劣等的民族。希特勒就曾狂妄地认定日尔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应当统治世界、奴役“劣等民族”,使数以千万计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坚持民族平等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历史上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是导致民族矛盾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为了彻底地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定地实行民族平等。我们党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民族平等,才能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胜利,也才能实现民族间的团结合作,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民族平等的理论,在我国处理民族问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民族理论中的基础理论,并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要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首先必须确立各民族的地位,这种地位构成各民族的基本关系。民族平等理论为民族理论的其他方面确定了一个总纲。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比如各民族团结的理论、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理论、各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保障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论,都与民族平等理论密切相关,无不体现平等原则。
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平等的具体实践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歧视与民族隔阂,主要是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的。在各朝各代,各民族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朝代公然将人按民族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滞阻了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当历史的脚步跨人近代的时候,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喊出了民族平等的口号,这是中国民族关系上极为重大的事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也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属性,这些口号和主张,只有政治和理论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民族压迫和歧视仍在进行。后来蒋介石甚至不承认在中国有多民族存在这一客观事实。  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之后,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民族观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高高举起了民族平等的旗帜。在1922年党的二大文献中,提出了基于民族平等原则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主张;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其后的革命战争岁月,民族平等的原则一直相伴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革命实践。&&&   毛泽东1939年在他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这客观地表述了中国民族构成的实际,对各民族在国家中的地位给予了科学的肯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进行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这包括在革命根据地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建立少数民族自治性质的基层政权。这些,都为新中国成立后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天地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能动地运用于实践,始终坚持和发展民族平等这一原则。纵观这50多年的历程,在民族平等方面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举措:  第一,彻底地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通过社会改革,旧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制度土崩瓦解,使实现民族平等具备了政治前提。随着旧的所有制关系的废除和公有制的确立,新的民族关系出现,因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共产党宣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确立并载之于法律,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伟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各民族从此诀别了民族压迫与歧视,跨入了崭新的时代,各族人民以平等的地位、以主人翁的身份携手并肩去建设新国家,开始新生活。&&   第二,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政治制度上保障各民族平等。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表明了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宣告了各民族都有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这是对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切实保护。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条件、程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规定,也都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新中国建立后,一个又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相继屹立于中华大地。现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有40多个行使了自治权,1.06亿少数民族的70%以上生活在自治地方。此外中国还设立了1200多个民族乡,颁行了地方法规,保障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这种制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各民族的平等权利获得了政治制度上的保障。  第三,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不同人们共同体的民族归属。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民族识别上,“科学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族或部落。”经过20多年的工作,经过科学的分析并充分尊重本民族的意愿,陆续确认了中国的56个民族成分,并确定了各民族的族称。这为确认各民族在国家中的地位,为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创造了前提条件。民族识别过程也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过程。各人们共同体不论人口多寡,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只要符合构成单一民族的基本特征,便认定为单一民族。当时有的族群尽管只有一千多人,也认定为单一民族。在确定民族称谓时,对那些带歧视、侮辱性的称谓予以更改。民族识别成为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一个创举,而且规模之大,识别民族之多,调查地区之广泛与深入,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我们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一贯采取尊重的态度。《共同纲领》和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普查的基础上,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革和改进了文字。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新闻出版、语言广播事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第四,在理论上提出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在民族问题理论上,民族平等有形式上的平等和真正的平等之分。列宁在1919年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指出:在民族问题上,“无产阶级的政策决不像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邓小平在1990年谈到民族问题时说:“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这里使用“真正的”三字,并非泛泛之语,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这是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要坚持民族平等的庄严宣告,是对中国民族平等理论政策本质的揭示和强调,也是对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民族问题上对中国发难的有力回击。  第五,在民族平等中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任何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权利同样是其他权利的基础。任何法定权利的确定和保护都是和一定的经济权利相联系的。因此,要实行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强化物质条件。正如周恩来1956年指出的:“如果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不发展,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重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同时,十分重视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权利。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中,强调了“如果不把经济搞上去,自治就是空的”。在改革开放中,国家针对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发展差距,提出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经济,并强调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在这次会议上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对在新的形势下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措施、法律措施、行政措施,以及经济措施。对少数民族各项平等权利的保护,根据对象和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从而使对平等权利的保护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一是政治权利的保护。保障各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各民族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其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给予了特别的保护。比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至少有一名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了使适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代表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对少数民族代表的选举给予特别的安排,其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可以适当降低。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担任公职的权利,少数民族人员竞争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事务机构的公务员岗位时给予适当照顾。中国现有少数民族干部280多万人,分布在党、政、军、司法、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部门。  二是经济权利的保护。每一个民族都必须依凭一定的物质条件,有自己的经济生活,才能生存和发展。对经济权利的保护,就是对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鼓励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并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对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政策倾斜,组织对口支援,推进改革开放等等。在经济权利方面,保障少数民族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财产权利。着力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进行了反贫困的工作,对贫困的少数民族提供帮扶和救助,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三是文化权利的保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它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感、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文化权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国家采取措施,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除了提供汉文文件外,还要向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七种文字的译本,并同时提供这七种语言的同声翻译;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为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发展少数民族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培养文化人才,设立文化设施。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那些珍贵的、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抢救、发掘和整理,使之得以延续,焕发新的活力,获得新的生命,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同时保障各民族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大批少数民族的歌唱家、舞蹈家、音乐家和文艺人才茁壮成长。  四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设立教育行政机构,还举办了主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各类学校,如民族学院、民族中学等等。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在贫困和偏僻的地区设立寄宿制学校。用少数民族语文和通用语文教学。在大中专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分录取。这些措施发展了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提高了各民族整体素质。新中国成立时,仍然刻木记事、结绳记事的民族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五是其他权利的保护。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涉及各个方面,还有如少数民族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健康权利以及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权利等等都给予了全面的保护。以诉讼权利为例,法律规定,对不通晓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依法使用的语言文字的当事人,司法机关要为之提供翻译。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已经得到切实的保障,各民族都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还需要继续强调平等的原则吗?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今天又应当如何认识和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一)坚持民族平等任重而道远  民族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今天,民族依然存在,民族特点、民族差别依然存在,民族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还面临着解决民族问题的艰巨任务。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同国家的盛衰、社会的进退、民族的祸福密切相关。处理民族关系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原则。实践证明,坚持民族平等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平等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从实践看,各民族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并且这种差距还在呈加大的趋势。中国最贫困的地区是民族地区,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也是民族地区。各民族所有平等权利的获得和保护都与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所以法律所确定的民族平等原则的实现,在实践中还需要做坚韧不拔的努力。  从人们的思想观念看,历史上形成的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和观点的残余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一遇适当的条件便会表现出来,这就有可能影响平等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  从国际环境看,西方反华势力企图利用民族问题牵制、遏制和分化中国,往往是在少数民族的人权问题上作文章,对我国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或颠倒黑白,或小题大做。我们必须以有力的事实回击敌对势力的攻击和破坏,捍卫国家的形象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  (二)高度重视经济权利  当今时代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经济权利的时代。这是由经济权利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经济权利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甚至决定其他权利的获得与实现。我国各民族的政治平等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但经济权利的实现却依然面临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权,已经成为今天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最重要的内容。经济权利平等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项权利的具体内容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即使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各民族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仍然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权利。因为还会有相对贫困,还会有发展的不平衡。这使经济权利的保障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然,平等并不能理解为毫无差异的绝对均衡。&&&   为了保障各民族经济上的平等权利,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此需要处理好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效益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经济建设必须重视效率,重视投入和产出比,舍此不可能发展生产力,增殖社会财富。但在涉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时,又必须重视公平,重视社会效益,这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极为重要。以修路为例,在民族地区修一条高等级公路,在效益上可能不如东部,但它却可以由此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体现社会公平,因而修这条路就是必要的。  另一个是过程的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相互一致。关于少数民族的发展,要重视过程,从决策到实施的一系列活动中体现平等,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照顾。但更要重视结果,看结果是否实现了决策的初衷,是否体现了公平,基本标志是民族地区得到相应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应改善。比如在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兼顾国家、开发者和当地群众的利益,从而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开发者获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种开发便是成功的开发,便是体现公平的开发。  (三)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我国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手段很多,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法制手段。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其需要重视民族平等的法律保护。正如列宁所说的:“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只有在不背离平等原则的彻底的民主国家中,通过颁布全国性的法律才能解决。”法律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强的约束力,因此,它在调整社会关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坚持民族平等,从根本上来说是形成和维护一种和谐的民族关系,所以用法律去维护民族平等,实际上也是用法律调整民族关系。  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国家强制力要求人们的行为服从一定的规范。法律对民族平等的保护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权利授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各民族应当享有的权利;二是防止侵害,通过制裁侵犯民族平等权利的行为,使平等权利得以正当享有。  我国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已经初成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加完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处在变动之中,并由此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民族关系上来。这就要求法制建设能适应这些变化,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从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调整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法制健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障法律的遵守和执行。要通过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严肃执法,确保民族法制的贯彻执行。  在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上,有一点值得强调,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民族,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任何民族的公民都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凡触犯法律者,都应当一断于法。  &(四)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与改革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尊重民族平等,尊重民族感情。它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安定的一个大问题。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差异性、延续性等特点。它和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它又有着敏感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做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近年来我国民族关系中发生的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大多缘起于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漠视和侵犯。解决好这个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把保障各民族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各民族奉行自己的风俗习惯也是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各民族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因此,保障各民族奉行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也就是保护少数民族平等权利。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对持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饮食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等等。在刑事法律上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当然,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也有糟粕,有的不利于发展生产,不利于民族进步,甚至不利于民族团结,因而需要加以改革。法律同样赋予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对此,他人不得干预。当然,这种革故鼎新必须是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教育引导、典型示范、领导带头等方式逐步推进。摈弃旧俗陋习,过文明富裕的生活,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享受平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平等的看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