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台湾老兵骨灰回家离世后骨灰存放在纪念堂还是一定要入土呢

当前位置: &
九旬抗战老兵骨灰回山西
06:58:09 &中国新闻网 & &
74年前,北京武术少年高增因当街打死日本兵,逃到祖籍地山西参军抗日。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北京,再也没回山西。2013年5月,在亲人和志愿者的陪同下,他重游昔年战斗之地&&山西。两年后,高增病逝。、8日,女儿高爱华遵从父亲高增的遗愿,带着他的一部分骨灰重游山西太原双塔寺等地,并分别洒在黄河里,埋在吉县克难坡附近,让父亲永远陪伴牺牲的战友们。重游之日,在太原双塔寺,松柏迎风屹立,牡丹流光吐艳。在袅袅梵音中,寺上的铃铛随风摇摆,声音飘渺。高爱华手捧父亲遗像,身背骨灰,表情肃穆,眼角噙泪。她身后来自北京、山西两地的志愿者们,表情庄重。行至寺下时,她说,&老爸,这次你的心愿实现了,山西是你打过日本人的地方。你会永远留在山西,陪伴牺牲了的战友们。&1941年秋天,16岁的高增路见不平在北京街头打死一名日本兵,被全城通缉。他逃到祖父的老家山西加入晋绥军,在洪洞、孝义、汾阳等地奋勇杀敌,脚趾和左臂至今留有伤疤。解放战争期间,高增在太原双塔寺投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64军。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他卸甲归田,回到北京。74年前,北京武术少年高增因当街打死日本兵,逃到祖籍地山西参军抗日。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北京,再也没回山西。、8日,女儿高爱华遵从父亲高增的遗愿,带着他的一部分骨灰重游山西太原双塔寺等地,并分别洒在黄河里,埋在吉县克难坡附近。高爱华说,文革时,父亲因&国军&身份遭批斗,从此不再提及自己的抗日经历。直至2005年,在电视上看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父亲突然痛哭出声,&我当国民党兵时,打的就是日本人。&数年前,北京关爱抗战志愿者们找到高增,常常前去看望他。志愿者王广军说,因伤亡大,队伍常整编,且年代久远,老人只记得自己曾担任61军69师某团3连连长。一次,老人所在的部队和日本人打了一场恶战,全连100多人只剩下16人。高爱华说,近年,父亲对山西和牺牲的战友们愈加思念。日,在高爱华和北京、山西两地志愿者的陪同下,高增来到山西战场,重游太原双塔寺、吉县克难坡等地。高爱华说,在克难坡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住过的窑洞前,父亲说以前没有院墙,得到景区工作人员肯定。在黄河岸边,父亲望着滔滔黄河,突然放声大哭。他说,自己曾随队伍过河到达陕西。74年前,北京武术少年高增因当街打死日本兵,逃到祖籍地山西参军抗日。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北京,再也没回山西。、8日,女儿高爱华遵从父亲高增的遗愿,带着他的一部分骨灰重游山西太原双塔寺等地。回到北京后,老人心情很好,常向高爱华提起双塔寺。之后,老人因肺炎住院,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日去世。&父亲虽然没说,但我知道他想留在山西。&高爱华说。5月7、8日,她带着父亲的一部分骨灰重游太原双塔寺、永济黄河大铁牛、吉县克难坡等地,并将其分别洒在黄河里,埋在克难坡附近。据山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刘永胜介绍,抗战老兵们均在80、90岁,近年纷纷离世,山西志愿者发现的抗战老兵已从70多人降到50多,挖掘老兵抗战记忆之事已刻不容缓。(作者李娜)
精彩高清图推荐:西安98岁抗战老兵感慨歌声震醒中华民族_三秦网
核心提示: 昨天的大汇演现场,舞台上高潮迭起,而舞台下也是精彩不断,98岁抗战老兵田毅生在台下写下肺腑之言:“歌声震醒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评委席变身“粉丝见面地”;朋友圈被刷屏,1秒钟5个人微信投票;台上台下齐欢唱,嗨翻全场!
& & &抗战老兵营合唱团
& & &老兵的出现吸引现场观众
& & &观众通过微信参与评选活动
昨天的大汇演现场,舞台上高潮迭起,而舞台下也是精彩不断,98岁抗战老兵田毅生在台下写下肺腑之言:&歌声震醒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评委席变身&粉丝见面地&;朋友圈被刷屏,1秒钟5个人微信投票;台上台下齐欢唱,嗨翻全场!&
98岁抗战老兵感慨歌声震醒中华民族 &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昨天的大汇演现场,最特别的一位观众,是98岁的抗战老兵田毅生,他的出现把台下瞬间变成舞台,胸前佩的胸章格外耀眼。&
&我当年过了黄河,就把命交给老天了,没想到还会有今天这么一天,那时候唱抗战歌激励全国同胞,现在唱抗战歌,激励青年永远铭记历史!&98岁的田毅生老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任连长、副营长、作战科长、参谋主任、训练科长等职。听力不好,但是讲话思路格外清晰。一旁的&黄埔二代&郭睿说:&当年田毅生在山西打日本鬼子,扔手雷,声音太大,直接把耳朵震聋了,后来慢慢治疗修复,能听到一点声音,但年龄大了,只能靠左耳隐隐约约听,右侧颈部留有当年的伤疤。&&
&听到大汇演,我特别高兴,一定要参加,来到现场感慨万千呀,回忆当年,根本没想到会有今天,今天是我最喜悦的一天!&讲到兴奋激动处,田毅生现场给大家唱起了《黄埔军校校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松花江上》,当时唱这些歌很激励自己,唱了就想去保家卫国,现在听这些歌,觉得和平是多么重要!&&
持续4个小时的大汇演,98岁的老人一处不落地看完,并给本次大汇演写了肺腑之言:&歌声震醒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台上台下齐欢唱 嗨翻全场&
舞台上,国家一级指挥焦望曾,面对着陕西省艺术馆长安八音合唱团成员,挥动着双臂,跟着钢琴曲的节奏有力的指挥着,只见他情绪激昂,不仅是在用双臂指挥,而是整个身子也跟随着音符摆动,他的身体的每个部位已和音符融为一体!现场的每一个人被感染了进去,陶醉其中。&
《大刀进行曲》唱了一遍,观众们意犹未尽,让再来一次。随着焦望曾的指挥,合唱团整齐洪亮地喊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台下的观众情绪被点燃,都坐不住了,纷纷站了起来,注视着舞台。焦老师打着手势,口中激情地歌唱,到了动情之处更是使出全身力量于双臂,将双臂力量砸出。&
大家的热情燃烧到了最高点,焦老师突然转过身子,面对观众,挥舞着双臂,台上台下1000多人,齐唱&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声音响彻云霄,全场沸腾,直到演出结束,大家依旧津津有味的回忆着:&太好听了,还想再来一首。&&
评委席变成粉丝见面地&
演出临近结束时,主持人马亮和伊兰,让评委点评合唱团的演出时,一些观众悄悄来到评委席与自己的偶像合影。尤其是评委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贠恩凤,更是展现了超高人气。&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观众们先回到位置上让贠恩凤开始点评,点评过程中,她小声哼唱了一句&正月&,观众并不过瘾,直喊着&唱一句!&贠恩凤笑着唱了一句歌词,瞬间观众被她的歌声折服,欢呼声鼓掌声不断。&受大汇演的影响,我以后永远唱人民的歌,永远为人民唱歌!&&
汇演结束,观众迟迟不愿离去,评委席变为粉丝见面会。&跟我合一张影吧!&一波又一波的观众,排队与贠恩凤合影。&粉丝&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大家充满崇拜的眼神,这里瞬间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签名会&。轮到的人脸上充满了喜悦,让亲友给自己拍照,拍完后与亲友交换位置,而没有轮到的人则是一脸的着急又期待。一批人照完相了后,紧接着就又来了一批,手机、相机的&咔嚓&声始终没有停过,贠恩凤微笑着与粉丝合影。&
评委李光明现场助演点燃上半场高潮,人们纷纷呐喊再来一首,当他下台后,不少观众找他合影、签名。&
1秒钟5个人微信投票&
&开场舞特别给力!&&向亲临现场的98岁的抗战老人致敬&&&会场右边的高清电视显示屏上,不时滚动播放有网友和三秦都市报公益记者公众号的留言互动。&
同时,在公益记者公众号上的微信投票数量在不断地刷新。平均每一秒钟,就有5个网友在投票,支持自己喜爱的合唱团。&投票的人太多了,我第一次没有打开网页,第二次打开了!&观众吴女士说。&
被刷屏的还有微信朋友圈。&三秦都市报的抗战歌曲大汇演,掀起陕西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高潮!&&健和堂大家庭队(超人队)取得优秀奖!&&毫无经验的小伙伴们都超常发挥,演出空前的成功,小时候经常登台表演的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一直没有观看,这次妈妈也来到了现场&,&我好朋友参加大汇演,大家关注!&&这是全民庆祝的节奏么?赞一个!&记者看到,一位观众李先生,把每一个节目都排成照片,配上图说,发在朋友圈。&
八路军服装受宠 自编秦腔台下练&
还没上场,城中村代表队的东三爻村舞蹈队合唱团,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他们身穿八路军衣服,头戴军帽,女士都扎两个小辫子。大汇演结束后,他们在舞台上合影留念,专门让本报摄影记者拍照。&因为这个日子太值得纪念,所以一定要拍照留念。&团长陈碧霞说:&我们每周二、周四在清凉山公园排练,头天上午在排练时突然下了大雨,很冷,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令我最感动的是乐队成员,他们年龄60&70岁,每天排练要倒好几趟车,还背着乐器。&&
有一支不参加合唱比赛、仅仅是友情助演的队伍,在台下的角落里,吹拉弹唱吼秦腔排练,以便上台后把最好的风采展示给大家,这就是被誉为&抗战纪念第一村&黄邓村的村民们,他们自导自编了秦腔《70年不能忘却的纪念》。《当年血战中条山6人至今尸骨未归近2000村民盼烈士魂归故里》,7月28日,本报报道的此消息引发关注,8月6日找到其中1人的信息。8月7日,黄邓村举行纪念抗战英烈大会,颁发英烈英雄先辈证书,把英烈骨灰盒安放到灞桥纪念堂,这在陕西乃至全国是一个首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要纪念、庆祝,更要铭记!&唱秦腔的村民罗芳玲说。
文/首席记者姬娜 实习生吴嫚嫚 李元杰 张春燕 周雅悦
图/本报记者马昭 李宗华 实习记者代泽均
(责任编辑:张宸豪)&&淄博高青“和店模式”骨灰存放纪念堂 40多年无土葬 160402-在线观看-风行网
全部标记为已读
您暂未收到新消息哦~
安装PC客户端
把想看的剧下载到本地吧~
点击立即下载就可以下载当前视频了哦~
我来说两句
播放:1,457,026
播放:242,106
播放:5,440
播放:5,253
播放:27,637
播放:39,461
播放:3,580
播放:2,845
播放:2,222
播放:2,335
精选视频号
播放:2,945
播放:10,811见证日军投降的河北老兵离世 遗物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有一尊于文瑞的铜像。纪念馆供图  ■于文瑞的部分遗物,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日,该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行三人专程来到于文瑞家看望他,询问了1945年参加日军投降仪式的一些细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有一尊于文瑞的铜像。纪念馆供图■于文瑞的部分遗物,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标题:于文瑞遗物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见证日军投降仪式的101岁老兵走了》追踪昨日上午,于文瑞老人的葬礼在正定县殡仪馆举行,数十人前往送别。老人随后被安葬在他的家乡&&矿区横涧乡横南村。老兵虽然长眠,历史的记忆却将永远保留。家人将老人的部分遗物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昨日,专程前来吊唁的该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馆内有一尊于文瑞老人的铜像,这些遗物及此前捐赠的物品会永久性保存,让人们铭记那段历史,意义重大。现场阅尽百年沧桑,老兵长眠家乡冷风扑面,哀乐低回。昨日7时40分许,正定县殡仪馆铭德厅,数十人参加了于文瑞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他们之中有于文瑞的亲友,有专程从南京赶来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有京津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执行团队的志愿者代表,有为多位抗战老兵拍过照片的自由摄影人李君放,还有媒体记者等人。《燕赵晚报》也向这位抗战老兵敬献了花圈。主持人回顾了于文瑞虽历经坎坷却豁达从容的一生,大家献上素花表示哀悼。随后,家人护送老人的骨灰回到他的家乡&&矿区横涧乡横南村。10时30分许,于文瑞在位于村子东南方向的公墓中入土为安。光辉纪念馆内矗立于文瑞铜像昨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孙洪亮,专程从南京赶来参加于文瑞的葬礼。于文瑞与这座纪念馆有着不解之缘。纪念馆&三个必胜&展厅入口处,是场景&老兵记忆&&我们胜利了&。正面有一尊于文瑞老人的铜像,后面是于文瑞那张拍摄于日日军投降仪式结束后的照片,旁边的展柜中,陈列着于文瑞此前捐赠的眼镜及镜盒、毛笔、个人传记《寻梦》的复印件。铜像的前面有一个显示屏,循环播放采访于文瑞的视频。日,该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行三人专程来到于文瑞家看望他,询问了1945年参加日军投降仪式的一些细节。&你们佩带的手枪是什么型号?到南京后驻扎在哪里?日军的态度怎么样?&等问题,当时98岁的于文瑞都记得很清楚。当时,工作人员感叹,老人提供的每个细节都是重要的线索,他们回南京后,可以查找资料一一对应。对他们的研究非常有帮助。捐赠部分遗物捐给纪念馆永久保存得知于文瑞老人去世的消息,纪念馆在老人去世当天,也就是1月10日晚就发微博表示哀悼,并即刻安排专人前往吊唁。孙红亮11日15时许上飞机,18时许到达石家庄,赶到于文瑞老人家里时,已是20时了。昨日6时许,孙红亮与于文瑞的家人一起赶往正定县殡仪馆,参加了老人的追悼会。昨日下午,于文瑞的外孙女王凤霞将老人的部分遗物捐赠给了纪念馆。一件经几番修补的毛衣、一个老人生前最喜欢的小马扎,还有老人生前写字、画画用的毛笔和笔筒,都一并捐赠了。看着这些物品,孙红亮很激动地说:&于文瑞老人,是目前我们找到的日日军投降仪式的唯一一位亲历者,也是最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见证者。他用过的每一样东西都很有价值,可以向观众展示那段特殊的历史,尤其是对于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意义重大。&孙红亮表示,这些捐赠品在纪念馆内会得到永久保存。追忆于文瑞口述日军投降仪式社会学者彭秀良曾采访过于文瑞老人。2011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当于文瑞老人说起见证日军投降仪式的经历时,彭秀良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央军校礼堂举行,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抵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在这个最重要的历史时刻,于文瑞负责投降签字仪式会场签字台出入口的警戒工作。彭秀良至今仍记得于文瑞的讲述:这次受降仪式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对于挑选随从警卫人员非常严格。当时我是中尉排长,在部队上成绩非常好,于是很幸运地当选。由于日本投降情况还不是十分明朗,不得不防他们有反悔捣鬼的可能,加之入选的都是级别较高的宪兵军官,所以上级命令我们都要降级改扮为普通宪兵。9月9日,受降仪式就在南京中央军校礼堂举行。我带领两名宪兵全副武装站在签字台出入口,负责警卫工作。整个受降签字仪式很短,只有十几分钟。我方的人员都坐定之后,由指挥官引领着,冈村宁次、今井武夫一行5人,都躬身、低头,双臂贴膝,拘谨地鱼贯而入。站在签字台后面,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海军司令陈绍宽等人深深一鞠躬后,落座聆听&受降宣言&。而后,我亲眼目睹了今井武夫磨墨、冈村宁次签字的全过程。特写关爱抗战老兵他们在行动昨日的葬礼上,有3个人特意赶来陪伴于文瑞老人最后一程。他们是自由摄影人李君放和京津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执行团队的代表时存才、王城阳。他们所关注的不只是于文瑞,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抗战老兵。46岁的李君放从2011年起开始拍摄抗战老兵。最初,他只打算拍肖像,为老兵们留下一张有尊严的照片。但在拍摄过程中,有些老兵陆续离世。这让他意识到,再不珍惜老兵就来不及了,只能空留遗憾。所以,他开始拍摄更有价值的老兵资料和生活起居照,同时给这些老兵建立档案,记述他们的生平往事。5年来,他为平山、井陉等地的200多名老兵拍过照片,几乎给每位老兵都留下了百余张生活、资料照片。他挑选其中的一些结集成书,并举办了摄影展。&一个老兵的经历是故事,100个老兵的经历就是历史。&李君放如是说。京津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执行团队的代表时存才,不仅在于文瑞去世的当天帮他找医生上门看病,也在老人去世后上门吊唁并参加了昨日的葬礼。这个团队关注的是于文瑞这样的抗战老兵,志愿者们会定期上门看望、慰问老兵们,送钱送物,根据老兵们的生活条件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还提供医疗救助,为他们做口述史。凡有老兵过世,他们都会派代表上门吊唁,在这些老兵最后的时间里,带去民间最崇高的敬意。&当年国家有难,他们站出来了,今天他们是耄耋老人,我们站出来。&志愿者王慧景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老兵的精神,传承老兵的精神。
[责任编辑:司思]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傅雷夫妇离世47年后骨灰在上海入土
我的图书馆
傅雷夫妇离世47年后骨灰在上海入土
傅雷夫妇离世47年后骨灰在上海入土
日 来源:东方早报&
昨日,骨灰落葬仪式结束后,傅雷先生的长子傅聪在墓碑后面默立良久。 早报记者 张新燕 图
原标题:傅雷夫妇离世47年归葬南汇: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是镌刻在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朱梅馥夫妇墓碑上的一句名言,由傅雷之子傅敏从《傅雷家书》中选定,作为傅雷夫妇的墓志铭。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是镌刻在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朱梅馥夫妇墓碑上的一句名言,由傅雷之子傅敏从《傅雷家书》中选定,作为傅雷夫妇的墓志铭。昨天上午,位于上海浦东福寿园海港陵园内,傅雷朱梅馥的骨灰落葬于此,长眠于南汇故里,于逝世47年后实现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叶落归根。
渐凉的秋风中飘荡着傅聪弹奏的莫扎特和肖邦的钢琴曲,傅敏代表家乡至亲安葬傅雷夫妇。傅雷夫妇纪念碑高1.8米,碑身灰白,线条简洁,傅敏认为,这恰恰象征了父亲的为人“简单,刚直不阿”。
人生的历程就是灵魂寻找故土的过程,墓碑前,傅敏代表哥哥傅聪和全家向终于入住家乡土地的父母说了几句话:“爸爸妈妈今天你们终于回来了,47年前你们无可奈何地、悲壮地、痛苦地、无限悲愤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你们无限热爱的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增长起来的文化事业。但是,你们的心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我们永远怀念你们,你们一生的所作所为,你们那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永远在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努力把产生这么个悲剧的根源铲除掉。爸爸妈妈你们在这安息吧。”
兼通文史哲音乐
一生译作逾500万字
日,傅雷生于上海南汇县傅家宅。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次年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
15卷《傅雷译文集》,共500多万字。24岁的他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26岁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文章不仅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足见其知识之渊博,多艺兼通。在《贝多芬传》里,傅雷以一位音乐鉴赏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其翻译的作品强调“神似”,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并要求文字“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病”。
《傅雷家书》成为
家庭教育沟通典范
就像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作品《约翰·克里斯托夫》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必读之书一样,傅雷与长子傅聪的书信结集而成的《傅雷家书》也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家庭教育沟通的一种典范。这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曾经把傅雷家书中的英法文通信翻译成中文的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当年曾经在傅雷身边亲聆教诲,她告诉早报记者,翻译是傅雷一生的最主要的工作。当时很少有人在社会上工作了一个很短的时期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书斋里,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翻译上。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上所耗费的精力最巨,他挑选了《人间喜剧》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意思的15本翻译了出来。其译作经过了半个世纪依然影响深远,名著一再重译都无法超越,“他在每一部翻译之前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做准备工作,求证法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某个小说主人公破产了他就会去研究法国当时的法律问题;《幻灭》讲的是当时新闻界小报之间的内幕,他就会去研究当时的报纸;为了了解《高老头》的福盖,他就在法国到处去研究。明白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翻译出来是有感觉的,把精神气都能翻译出来。”
“疾风迅雨楼”
夫妻双双自杀身亡
1958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同年12月,留学波兰的傅雷长子傅聪搭机出逃英国。此后,傅雷闭门不出。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日上午,保姆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弄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终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他们以如此刚烈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令人心碎。
傅敏说:“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
傅雷夫妇遗体被送到上海西宝兴路万国殡仪馆火化,傅雷夫妇的自杀,在那个年月被称为“自绝于人民”,不能收留骨灰。当时长子傅聪在国外,次子傅敏被送去劳改,保姆周菊娣领骨灰遭到拒绝。突然,一位戴着大口罩的姑娘来到万国殡仪馆,声称自己是傅雷夫妇的“干女儿”,无论如何一定要保留傅雷夫妇的骨灰。她的诚恳打动了工作人员,但是,27岁的她还没有工作,无钱买骨灰盒。她想方设法找到了傅雷的内人兄弟朱人秀,在他的帮助下买了骨灰盒,装进一个大塑料袋里,转送到永安公墓寄存。为了避免意外,寄存时骨灰盒上写傅雷的字——傅怒安。
弱女子挺身而出
47年后骨灰终入土
这位傅雷的“干女儿”江小燕,其实与傅家素无瓜葛,但她从小喜欢读傅雷的译作,从书中认识了这位大翻译家。她也喜欢弹钢琴,看过傅聪的演出。1966年9月初,她正在钢琴老师那里学琴。钢琴老师的女儿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带回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傅雷夫妇双双自杀了! ”她听罢,心潮久久无法平静。后她又听说,“傅家属于黑五类,又是自杀的,死了不准留骨灰!”这些消息,使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一种正义之感、一种对傅家厄运的不平之情,驱使她勇敢地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把骨灰保存下来。
她原本在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中部读书,门门成绩优秀,步入大学校门应不成问题。然而在1958年的“反右派运动”尾声中,学校里“右派分子”还“不够数”,便把一位女教师打成“右派分子”。可女教师的“右派言论”仍“不够数”,便一定要与女教师关系密切的她“揭发”。由于她不愿从命,结果在毕业鉴定中被写上“立场不稳,思想右倾”。这八个大字断送了她的前程。于是,她只得居家从父绘画。
她出于义愤,还给总理写信,反映傅雷夫妇含冤离世,声言傅雷是爱国的。信末,她没有署名。她没有想到,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落到上海市公安局的造反派手中。公安局经过反复调查,确定她背后无人“指使”,才没有给她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是,她却因此在“反革命”的阴影之中生活了12年之久!
1972年,她已经33岁。那“反革命”的可怕名声耗尽她的青春,直到1978年傅雷冤案得以平反,她终于走出阴霾,却已经三十有九……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文革”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47年来,傅雷夫妇的骨灰几经辗转,最后安放于上海革命烈士公墓。47年里,傅雷家属曾经动议把夫妇俩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但是傅雷夫妇已经不仅仅是家人心中的父母双亲,他们更属于中国,因此,纪念瞻仰的方式似乎更应符合中国传统。于是,创办南汇博物馆的王叔华同时发起组建了上海傅雷文化研究中心,并将保护修缮傅雷故居和傅雷夫妇灵骨入土为安作为研究中心的重要课题。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傅雷诞辰105周年、朱梅馥诞辰100周年的今年把心愿落到了实处。傅雷夫妇的灵魂可以安息了。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叶永烈所著《江小燕与傅雷一家》)
馆藏&1152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闽清县 骨灰纪念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