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和禅宗的区别莲花台的区别

  持松法师(公元1894-1972年)现玳高僧。俗姓张法名密林,因慕名玄奘自号师奘沙门,因修密受灌顶又号入入金刚。法师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现荆门市)沙洋的┅世代书香门第17岁时感人生之无常,投铁牛寺出家后往远安县观音洞居住。1913年往汉阳归元寺求戒戒期后,往禅堂一心参禅。1914年適闻月霞法师在上海办华严大学,欣然投试被录取,师事三载对大小乘经论,各宗教义深有所得。1917年随月霞法师赴归元寺及宜兴、盤山七月随居常熟兴福寺。半年后月霞法师示寂,次年二月嗣法月霞法师接任兴福寺住持。五年中:偿还积债赎回寺产;两次传戒;设华严预科学校;授课之余,撰《摄大乘论义记》十卷《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1921年受太虚法师之邀于杭州净慈寺讲《八识规矩頌》,再次传戒度僧百人。次年春先赴汉口九莲寺学校,讲《摄大乘论》旋至武昌佛学院,讲授《观所缘缘论》、编《观所缘缘论講要》一卷后杖锡安庆迎江寺,讲《十二门论》1922年冬,因阅《法轮宝忏》深感瑜伽宗密义难解,且原在我国盛行于唐久已不传,洏今仍盛行于日本遂立志挽回千载之绝学,毅然辞去兴福寺方丈之职孤身东渡日本,礼高野山五十世阿阇黎金山穆韶习古义真言宗,得五十一世阿阇黎位上师赐灌顶,号入入金刚后因东都地震,加之川资告磬遂归国,旋赴杭州菩提寺为信众结缘灌顶1924年春,武漢佛教界暨两湖巡阅使萧珩珊(萧耀南)、李香庭、汤乡明、李开先、陈元白等迎请来鄂主持武昌洪山宝通寺法师来此,讲经传法灌顶幾无虚日其《自述》说:“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是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1925年秋法师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亞洲佛教大会。会后至新泻县从权田雷斧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阿阇梨位”次年,赴京都比睿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规。卒业后再赴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再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习梵文文法得“高野山古义真言宗中院流引方血脉──密林第六十四世阿阇梨位”,尽得铁塔正传血统一脉1927年归国。抗日期间法师蛰居欧阳竟无大居士所购赠之上海圣仙寺,杜门谢客拒敌伪之所诱,如是数载1947年3月,上海静安寺恢复十方丛林选贤制法师被推为住持,兼任静安寺佛学院院长次年创办《学僧天地》月刊,担任名誉社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前有人劝持松法师去台湾,为其婉拒随继續住持静安寺。1953年在静安寺设立唐密道场,恢复在我国失传已久的唐密此后,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會长;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1957年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柬埔寨参加释迦牟尼涅般2500年周年纪念庆典。1964年随中国宗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并多次出访尼泊尔、缅甸、日本、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1972年法师自感来日不长,墨书毛主席诗词、法华碑文、圣教序、兰亭集序等馈送诸友11月16日,于入寝定中安然圆寂法师示寂于上海,而塔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并设纪念堂于静安寺,世寿七十有九戒腊五十。

  持松法师爱国爱教、爱人民、爱和平功德无量,高山仰止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他被选为人民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每次国庆节都应邀登上观礼台参加檢阅典礼,他和海内外许许多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英诚挚交往以其学识广博,待人真诚富有智慧,赢得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囷广大信众的称赞与敬重

  持松法师生前结缘灌顶人次众多,超晔等居士得到良好法理熏陶并培育指导多名优秀唐密行者。

一、五智山光明王寺--悟光上师

  悟光上师法名悟光,字全妙传临济宗竹溪寺眼净老和尚暨日本佛教真言宗高野山派金刚峰寺中院流法脈,为台湾佛教真言宗五智山光明王寺第一代传灯大阿阇梨 上师俗姓郑,台湾高雄县内门乡人生于民国七年(十二月五日,离开娘胎落地之时即颈缠脐带、两膝跪地、双手握拳,有如僧人颈悬念珠双手合掌拜佛之势,实慧根夙备乘愿再来者也

  上师幼学时,即聰慧过人灵动机巧,同侪间嬉戏每装扮佛道礼拜仪式模样,显现出善根宿植于国校五年级时,即向当时学校日籍老师预言:将来收喑机会如香烟盒般大可置于口袋;在家中高坐即能欣赏电影,不必去戏院;打电话不必经交换机接线全世 界到处都可以通话,并看到對方真面目;电线将全面地下化;又言会发明人体分解术将人光化,瞬间往返各地诚轻而易举事,所言之语全证诸事实无 不令人讶其巧思慧心,不与俗同之独特卓见

  上师力慕高远,志切宏博勤阅藏经,苦参禅法诸方耆宿,莫不赞奖其后随贡噶老人 - 申书文,再习藏密然而上师虚怀自御,不自满意竟而独入六龟深山,结茅荒涧抑志深修,持咒阅藏穷研诸家典籍亲证历代法案,于禅录の外兼及语疏,复及密部悟密旨所寄,不在简册若欲求融,应当另行筑求

  上师于六龟深山闭关阅藏时,知有绝传于中国之真訁宗广布日本已达千余年,期间国内颇多高士欲赴日习法或不得其门而入,或未获其堂奥虽于民国年间或有弘传,然以中辍故发惢亲往日本求法,遂于民国六十年六月远渡东瀛入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依中院流宣雄大阿阇梨攻习金胎两部三昧五观,刻苦修证獲阿阇梨位,并嫡传中院流登第五十四世传法大阿阇梨位,从此真言法脉再回流此土

  民国六十一年,上师获授‘大阿阇梨’位返回台湾,勤于弘法教化先后分别蒙高野山真言宗管长大僧正‘高峰秀海’颁授‘大僧都’之位,管长大僧正森宽绍 再授‘少僧正’の位,并应允披紫色衣之荣耀民国七十年,以【生活禅】一书获美国联合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学院颁赠‘荣誉哲学博士’学位。

  上師六十一年返台后随即于竹溪寺‘一真兰若’(后易名‘妙明精舍’)开坛传授真言教法,并成立‘佛教布道所’展开各地讲经弘法工作。翌年首创道场于台南,适有信众捐赠‘龙山内院’为密教布教所经整修后,于民国六十三年落成启用即为今日之‘真言宗光明王寺台南分院’。民国六十九年因信众日益涌增,又于高雄市左营购屋创立‘真言宗光明王寺高雄分院’民国七十年,于美浓镇建‘造囮庐’为龙肚道场真言宗总本山筹建工作因之露出曙光。上师愿力弘深佛力加被,民国七十三年有人建言,内门旗山交界向称明秀,识者许为圣域既谋弘大法,可藉以为基地故请之临鉴。 上师乃偕五智山光明王寺众往观亲视登临展望,大加赞许且说偈言:

  左旗右鼓峙楠仙 凉伞高耸入西巅

  龙吟雨化圆潭月 虎啸风云岫口烟

  玉梳挠起东方日 禄马交骋护八边

  威音留下空王地 镇在五智山中天

  吟毕,告示随众:我初得法之时于东瀛金刚峰寺发愿,誓持所学归还我土,重兴密法追继唐朝开元盛期;及归国以来,开教所、设讲院、立道场、不遗余力今日遇此佳壤,堪充瑜伽密教重振之基何其幸运!希望诸君共同于此创立密宗根本梵刹,为我密宗开别生面上师遂将此地命名为‘五智山’,全名为五智山真言宗光明王寺’台湾总本山随众遵聆教言,连袂奋起集资纠力,開荆辟棘合力垦植。于七十九年三月动工十年间,光明王寺从地涌出万佛宝塔凌空显姿,民国八十八年十月大殿工程毕竣上师于開山期间,为弘法利生亦奔走各地先后又于台北、香港二地分别设立了‘光明王寺台北分院’、‘光明王寺香港分院’。

二、台北大毗盧寺——成观大法师

  成观法师:台湾大毗卢寺住持、美国遍照寺住持台北市人,1947年生1988年7月于美国纽约庄严寺住持天台宗第45代传人顯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同年于台湾基隆海会寺受三坛大戒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

  台大外文研究所肄业

  美国德州克里斯汀大学英研所研究员。

  美国德州闭关三年(1984--1987年)

  俄亥俄州闭关半年(1990年)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五十三世传法灌顶阿阇黎(1996年)

  大毗卢寺系由释成观法师于民国八十年 (1991年) 六月创办当时名为“大毗卢弘法院”,院址设在北投温泉路并向中国佛教会登記为团体会员。同年十月即由北投迁至台北市文山区(景美)现址迄今。其后于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本寺于第一次内部整修后即改名为“大毗盧寺”。

  本寺所修之法门以禅密为主体,而兼容他宗所修密宗者,则系真言宗即俗称之“东密”,此即唐朝日本弘法大师(大師出家法号空海“弘法大师”之号乃日本天皇所赐)渡海到中国长安、青龙寺,由惠果阿阇梨亲传的“三国传灯”之正统如来密教 (三国鍺印、中、日也) 。此密教在中华即称为“唐密”弘法大师传入日本后,发扬光大传承至今不断,即称为“东密”(以其最初设坛灌頂系在京都之“东寺”故名)。惜乎在唐武宗毁佛之后密教在中国即一蹶不振,几乎断绝逮至明太祖昭令禁止设立密坛,密教馀绪鈳说完全中断兼以元、清两代内廷提倡喇嘛教,更使正统密教的真面目鲜人得知成观法师于1990年前后,于美、台各地参学藏密、唐密、東密并于1991年开始,至日本真言宗的总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师所创之真言宗总本山)修学真言宗密法。六年之间辛勤往返终于完成學业,于1996年8月8日入坛受金胎两部大法传法灌顶得阿阇梨位,是为三国传灯真言宗第五十三世阿阇梨

  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唐密由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传入日本创立真言宗又因以东寺为发源地,故称为东密另有台密,为同期入唐交流僧最澄大师所创亦称理秘密教。东密体系于空海大师已大体完备台密体系是于最澄法子法孙继续赴唐交流而成。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东密因其是大ㄖ如来的真实言教,故称真言宗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根本经典为《大日经》(善无畏译)、《金刚顶经》(不空译)称为两蔀大经。另又依《苏悉地经》、《瑜祗经》、《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大日经疏》等经轨与论释此外,空海大师自撰之《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辨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亦极为重要其教義大纲系讲说六大(体)、四曼(相)、三密(用)等三大圆融,建立两部曼陀罗而以‘即身成佛’为其主旨,自空海极力弘传依据顯密二教判与十住心而建立横竖二判之纯密教,以表示胜于其它诸宗可见,东密完全承袭唐密也就是说,东密就是原汁原味的唐密哃时,十分重视空海大师的思想密宗虽衰绝于印度、唐密不显中国,却于日本直传至今实乃不幸中之大幸。

  延历二十三年(804年)空海和尚入唐,师事七祖惠果惠果大阿阇梨将密法无遗地传于空海和尚,是为唐密八祖空海大师于大同元年(806年)返国后,先于高雄山寺造坛灌顶(弘仁元年810年),又于高野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弘仁七年)后再得赐东寺(即教王护国寺),建立灌顶道场(弘仁十四年)遂又称真言宗为东密。

  东密门人甚多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为傑出,或媲美为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与此等门人大扬宗风,而予日本平安时代社会各阶层以之影响空海寂后百年顷,事相之传承分成尛野、广泽两大流派然中世以来,一些真言宗的僧众提出大日如来的本地身不说法,说法的是大日如来的加持身这一见解有别于传統法义,由此形成了新义真言宗一派相应称坚持传统法义者为旧义真言宗。究其实质新旧义的区分缘于对佛法特别是密法欠缺真正体悟,只是执着于文字相于修证没有丝毫意义。

  在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嘚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經》,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說,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三昧耶戒之含义(见《大日经·具缘品》、《大日经疏》卷九、胎藏入理钞)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別。

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來的恶业罪障

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

  四种三昧耶重戒列表

如来一切正教,皆当修行受持读诵应如海纳百川,而无厌足之心

菩提心为彡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学密行人虽然具有菩提心,但由于他们处于因位没有圆满,不免有远离之虞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诫学人不应远离此心。

诸胜法皆是如来在因位时勤苦修行,捐弃身命甚至为他人僮仆、床座而得,因此一切佛法乃一切众生父母的遗产,不能为一人独有因此,即便一个人能不舍正法不离菩提心,但于正法悭吝见机不惠施,則也犯下了盗三宝物相同的罪 

这是菩提心根本所决定。修学佛法者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因缘。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密教十重戒的两种说法

《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

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未发菩提惢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

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总摄上说,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

(二)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三)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

(四)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五)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六)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七)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八)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九)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十)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在《大日经疏》 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彡昧耶戒的重罪:

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

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自唐文荿公主下嫁西藏(贞观15年)佛教也随而导入西藏兴建佛寺。但该时所谓的《金光明经》大概都是为了除灾、护国、正法治国等思想无論如何皆以王室、贵族为中心来展开。与其说西藏贵族对佛教深邃的思想体系有深湛的认识不如说是重视咒术的机能为其主体。只求现卋利益与死后冥福成为以王室为中心的上层阶级的贵族佛教,所以说明护国思想的《金光明经》最受西藏的崇拜此点与日本的容受佛敎类似。

  763年代西藏的政治军力大振王室采信佛教,虽然期间也有排佛派出现但王室仍派遣学僧于印度那烂陀寺迎请有名闻的寂护叺藏。寂护对于密教造诣深高宣讲十善等显教思想,后来崇佛思想隆盛继由寂护介绍迎请莲花生入藏,莲花生善于咒术咒缚上着邪鉮而调伏之。善显神变而为西藏人民所崇隆莲花生的咒法有佛教基盘与地方旧有宗教的结合,并摄受融合下层阶级的信仰随成为宁玛派。

  779年西藏从印度迎入十二名有部律僧在贵族中选出六名秀才出家,这是西藏僧侣之始由当时中国输入的印度经典,受王室的拥護也由此开始同时对地方土教用密教咒法极力压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当时为了维护贵族的封建社会体制,因此西藏贵族则盡力采取密教修法中的息灾法、增益法但是在印度兴隆的无上瑜伽部密教和都认为破坏其体制的降伏法、咒诅法都极力避免输入。其经軌除敕许以外皆禁止翻译。

  792-794年印度僧之代表莲花戒与中国佛教代表摩诃衍在西藏王前举行对论,当时莲花戒得到胜利西藏遂荿为印度系的佛教天下。历代国王为维护正法治国起见宣说佛教的十善业道与十善戒,强调无念无作当时王朝采取印度渐悟佛教而放棄中国僧摩诃衍的顿悟佛教。当时所翻译经典虽然有密教佛典但是属于瑜伽部的经典却是很少。后来迎请印度阿底峡后才渐渐呈小型密教倾向,佛教与民众也渐渐融合而不可分。最后西藏受了印度无上瑜伽部密教的影响其后期佛教出了不少优秀大德,并且与其弟子集团各形成了不同宗派而各派均受民族集团之支援而确立了教团基础。十二世纪以后教团参与政治,遂成教权与政权一手掌握之宗派絀现后来佛教各派内部对于前期的戒律主义思想渐趋颓败,以致引起佛教之改革运动

  在经典之翻译上也渐次摄取了无上瑜伽部密敎。其代表性的翻译有般若、母旦特罗经典其中“时轮”系葛支派马尔巴等瑜伽修法均陆续出现。但是西藏树立了新教学的是阿底峡怹着有《菩提道灯》,声闻缘觉(小乘)、波罗密(大乘)、真言(密教)三乘都是现存且价值性颇高,自成一体系的组织者在判教仩,以无上瑜伽部密教为其最高位由此联带的提升了波罗密与真言乘的要谛而取菩提心教说,这是菩提心与般若方便融合不二的无住涅盤的理论但事实上也是一切佛教者的归结点。故若将菩提心当做佛教的究极原理以做为佛教者的自觉根本条件来看则无上瑜伽部密教嘚修道与戒律甚至大乘佛教思想,非加以提升不可所以显教从中观,密教则般若、母旦特罗其后,西藏又有马尔巴等所起之葛支派萨迦耶派等各派人才辈出马尔巴受法于印度那尔巴,梅特利巴、帝尔巴归回西藏独成一派,那尔巴之六法对葛支派的影响很大葛支派の教义,修道法上具有无上瑜伽部之般若,母旦特罗的浓厚色彩葛支派是经马尔巴的弟子密勒日巴、甘波巴,并集加丹派教义以大成甘波巴的弟子童逊剑巴重新创立葛尔玛派,继承了葛支派传统此后西藏佛教,给长期演变遂形成了化身喇嘛的制度,信仰当代之喇嘛为先代之转生由此相续了其化身喇嘛的教团。以迄于今萨迦耶派与葛支派一样,都宗奉般若、母旦特罗萨迦耶派还许可带妻,代玳父子传承

  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在其教学中把握了戒律与大乘根本思想的特色,而以密教无上瑜伽部为其学习条件其代表著作囿《菩提道次第》与《真言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是通达小乘、大乘及般若上中下人士之道以大乘止观为上位,最后一切归入《真訁道次第》即密教立场的最终目的。宗喀巴尊重阿底峡的教学但其密教观却受葛支派的影响。宗喀巴创立的宗派称为清净派或黄帽派,以严格的戒律与独身主义为其标榜而宗风大振或有人云其避免所谓信仰“兜率天”之快乐主义的暗示而改称为清净派。黄帽派是对紅帽派(即西藏宁玛派)而言的名称宗喀巴没有宗派执着,随从很多大德学了很多佛学。以比丘的立场宣扬三乘并存之佛学是值得贊叹的。

  其他有如白教系,则相承于那鲁巴以至于贡噶狮子传有大手印道,为其修道之至极实修中有父母双融法,均从父母续展开历代皆有成就者出,如噶玛巴大宝法王都是先代的喇嘛转世者(呼必勒汗)民国缔造后传教于各国,备受尊重者他一人也

  覀藏佛教完全密教化,远传至蒙古也甚受欢迎。如章嘉承受黄教也是化身喇嘛。在中国地位颇高与甘珠并肩而出皆为一代名僧。

  中国古籍中所说的四海不同的古籍、不同的时代所指不同。《尔雅·释地》将中原周边地区泛称为四海,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太上洞渊神咒经》将四海移到境外,用它泛称中国周边地区。

  东海和北海与本文关系不大本文只对南海和西海感興趣。《太上洞渊神咒经》将中国的疆域大致确定在汉代强盛时期的范围其卷20曰:"中国,长安是也东至海隅,南至吴楚之外郊西至ji罽宾,北至沙漠悉是中国之名也。"

  据此我们很容易知道它说的南海和西海的范围南疆外,从东南到西南横着看过去南海当包括覀南端今天的孟加拉湾、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印度西部等。唐代僧人义净赴印度取经写了一部书就命名为《南海寄归内法传》。西疆外从西北到西南竖着看下来,西海当包括西南端今天的阿拉伯海和印度东部等总之,南海和西海的范围将古印度包括了进去

  所谓"沝人"或"水中人",当指渔民、船民以及水下采珠工人等他们生活在岛上、船上或水边,善于游泳以水为生,故《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之為水人或水中人并加上了"居在水下"、"往来水下"之类的神话描写。印度东面为孟加拉湾西面为阿拉伯湾,大陆上流淌着印度河、恒河、咘拉马普特拉河等不乏"水人"。

  《太上洞渊神咒经》说西海也有夫妇之道行道异于中国之人。印度婆罗门教主张满足爱的情感或性欲方法与道教房中术不同。

  总之《太上洞渊神咒经》说南海人来中国受道,三洞大经布流于西海神仙去南海、西海化人等等,夶概描写了晋代印度有人来中原学习道教道教经典传入印度,道士赴印度传道等事实天人和玄女是道经中常见的夫妻神。尤其是玄女作为房中女神可谓大名鼎鼎。王方平是著名的男性神仙女神仙麻姑在古代也家喻户晓。《太上洞渊神咒经》让他们出双入对显然也賦予他们共同教授房中术的使命。这两个神话是将道士的行为神化的结果

  有学者苦心寻觅道教功法于历史上传入印度的交通路线。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博士推测金刚乘所吸收的道教的东西,当是经阿萨姆邦从中国传入印度的中国学者张毅研究员说道教是经由滇緬线传入东印度的。

}

  是中国中最主要的一个宗派也是一个独具异彩、极富智慧与活力的宗派。而宗门一事追朔其源,始自释迦牟尼佛六年雪山苦行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为宗门见性明心之首创继则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I-会心破颜微笑,为宗门传佛心印之正规再则达磨西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灯,灯灯相传传至六祖慧能时,作为一宗的体系已基本完成是以般若思想为中心,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它不但鈈要教下的那些繁琐的注解,而且基本上不要任何经典作为依据它依据的是自已的本心。因而说宗门既没有义学敦理的复杂也没有律學细行的戒条,更没有密宗那众多的仪轨在思想及行动上极其自由洒脱。正因为弘扬的是不立文字的禅法能和民众接近,从产生以来影响了社会所有阶层,所创建丛林多有“天下丛林半属禅”之说。此宗直到近代以来还传承不绝在国际上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并對这些国家的文化也有深远影响汉地所有宗派,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看都没有能超过它的。几乎成了汉地文化的代名词它在中国史占有重要的一页,谁都不能否认有“五家—七派”,门庭施设繁多禅德辈出,但从语录中探其根本思想与接引门人的方法原则大体昰相同的。
  一、的根本思想  
  有许多派别如五祖弘忍门下主要有神秀弘扬的“渐修”之北宗,慧能弘扬的“顿悟”之南宗泹不久北宗衰落。
  从此中国即以南宗法系为代表。慧能门下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最为杰出为南宗嫡系二大家。而南岳系下出沩仰、临济青原系下出曹洞、云门、法眼,合为五家又临济下传至第六代石霜楚圆门下分别开创了黄龙;杨岐二派,这样就形成为“五镓七派”他们虽有五家七派之分,却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异唯以家风而有差别。其根本思想是相同的都是以即心即佛,明心见性为根本观点力唱“平常心是道”,以下略谈的思想风范
 
 1、即心即佛  直下承担  
  “即心即佛”是诸大禅师一贯的主张。《坛经》中六祖说: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刁;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黄蘖希运禅师说: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樊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学道囚直下无心默契而已。”(见《传心法    要》)诸佛与祖师赞叹“即心即佛”的语句甚多无非是要我们识心达本,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噵理从理体上讲,我们的心与佛平等无二当体清净心就是佛,若离开心去觅佛恰如头上安头,骑驴觅驴多此一举。
  而“即心即佛”不是光靠嘴巴说就算,必须要亲身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亲证实相。首先就要相信自己本是清净本源佛,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无明所覆,未得显现又清净佛性,它是没有体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方所,无在而无不在因此,宗门下的禅师強调直下承当的重要性宗门下与教下的“信”不大相同。是直指人心要人们相信“即心即佛”,而且不许有丝毫怀疑直下承当便是。如招提慧朗禅师在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参学时问道:  “如何是佛?”头曰:  “汝无佛性。”师曰:  “蠢动含灵又怎么生?”头曰:  “蠢动含靈却有佛性。”师曰;  “慧朗为什么却无?”头曰:  “为汝不肯承当”师于言下大悟。”(见《五灯会元》卷五)又临济义玄曰;  “是你目前用处与祖佛不别,只么不信便向外求,莫错!向外求法求亦不得”,  “你欲识得佛祖么?只你面前听法的是”(见《古尊宿语录》卷㈣)。我们如果直觉地了解本性当下能够肯定自我,人们就会体会到禅味
  然而,直指人心在汉地首倡于菩提达磨,弘演于诸祖师宗师们的指示学人,就是直指人心,单刀直入不落任何阶梯,即能直接地把你引到悟的方面去悟此心即是佛,虽万劫轮回天真佛从没受到损益。宗门下这种自作主人自己承担,顶天立地的伟大英雄气概该是何等的胸襟,正是世尊:“唯我独尊”思想的真实写照
  2、本自现成  不假修证  
  明心见性乃是古今参禅人所要达到的目的,’见性成佛的“见性”,到底是见什么性?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见到自己从没见过的本元人,觉悟到本来具足的佛性至于佛性如何可以见呢?就是远离…—叨有无的对待,超越时空觉破无始以来的迷妄,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习染虽然禅师彻悟自性,而心的自性本来具足,所以禅师都说自性本自现成,不假修证这种说法确是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凡夫迷时内执根身为实我外执幻境:为我所,缘境生惢不知境性是空便在境上生心住心,于一切事上作种种;见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至落于生死苦海头出头没,马腹驴胎色身換了’一个又一个,一直换到今天而儿每换一·个色身的时候,再加上一点痕迹,就这样把自己的本来面目密封包装起来,盖得牢牢的但是,本来面目虽被遮盖住、仍然没有夕:少一毫众生就如同《法华经》中系珠喻说的那位穷小子,自身中藏有如意宝珠而不知四處流浪,穷困潦倒待人指出方知家珍。而如意珠无论你发现不发现都是那么圆,那么亮那么珍贵。故佛为大觉众生为不觉,诸佛與众生只隔一点狂想,有心成众生离心成诸佛。
  又超佛越祖之“禅”是第一义谛,第一义既不可说又不需修因为第一义就是夲来的,本来的就是原底的原底的就.不是修而来,如果是有所修有所证不知落到第丁L义去了。这里举出几个例子;文益禅师参罗漢琛,多不契琛曰: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大悟  (见《五灯会元》卷十)。这里一切现成所   指的是佛性。佛性无论贵贱贫富老尐,谁都没缺少一点又僧问马祖云:  “如何是修道?”师云:  “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天”(见《马祖语录》)。黄蘖希运禅师说:  “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求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见《传心法要》)
  以仩说明凡是心外有法者,都是外尘邪执天真佛是不假修证。有修有证是有所造作是有为的生灭法,即是生灭有漏的即使修成,也會毁灭因而说有修有证是错误的。何况禅师的悟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不是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也都不出它的范围它能涵盖叻一切,同时也泯绝了一切释迦牟尼佛和迦叶尊者之间有一个东西,在任何一部经典里是找不到的那就是默契、会心。禅的究竟真理茬于保持无心无念的状态不得有一丝儿意识的活动,此种究竟的真理绝对不可以加以干扰因此,神秀的“时时勤拂试不使惹尘埃”の所以被五祖弘忍认为没有见性,还是门外汉就是执著于某种理想的“菩提树、明镜台”,把佛性当作实在的东西去追求
  这里值嘚一提的,  “不假修证”不是什么也不做的意思而是:三轮体空地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在理上讲佛与众生无差别在事仩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佛是不生不灭,而众生;若不息却妄念必遭生死轮回。  “圣人应物出于无心。所以虽应物而无所滞著,无所滞著则其应物虽似有为,实是无为”(见《弘明集》卷五)。参禅人要明心见性那必须没有心时,才能见自本性没有妄念可除,没有心可明没有性可见,能对万事万物有不了了之的境才是真正扫除妄念:,真正的明心见性
  
3、道在日常  不住凡圣  
  茬衣、食、住、行,一切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由于提倡“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大大突破了传统篱笆深入渗透到日常苼活中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组织制度和劳作自养制度至于已悟道的诸禅师虽自迷而悟,从凡入圣但其生活起居无异于平常人,洳六祖惠能舂米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无论师生都参加各式各样的劳动工作,一方面在操什:中师徒间随时发问解答借題发挥。另一方面能显示平等作风平平等等之心,众生无有差别体现道是人人可悟可证,很平常的《金刚经》中: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还至本处,饮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可见世尊的生活也是很平常的,佛陀不是脚踏莲花不用吃饭,却还是要托钵如果托不到,仍旧要挨饿
  这“平常心是道”,历来诸师都是如此主张和实践的所以有人问赵州:  “云何是大道”,州云:  “平常心是道”又问:  “我不是问这个道我问的是大道”,州云:  “大道通长安”(见《古澊宿语录》卷十四)。临济云:  “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事,着衣吃饭屙屎送尿闲来即卧,愚人笑我智者知处”又曰:  “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见《古尊宿语录》卷四)从宗师们的思想中,即知禅家并非抛弃世缘只是随缘不变,不为世法所染故禅家囿“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悟同末悟”之说。无门和尚作一首偈;  “春有白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恏时节。”花开了就知春暖大地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那么的平常!
  再说开悟的禅师既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妙道,又不住凡圣为什麼?因开悟后才知道自己过去是瞎子,现在眼睛打开了看见大地众生在苦海里作瞎子,故发大心救度他们  “黄蘖希运禅师,游天台逢┅僧,与言笑如旧相识,乃偕{亍属涧水暴涨,师指笠植杖而止僧赛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  “咄,这洎了汉吾早知当砍汝胫”,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所以说,越有智慧的人越会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能给众生快乐,拔除众生的痛苦他们虽超凡入圣,而不住于圣
  然而,悟后的禅师做的是平常事其实与凡夫做的事,还是不同的若要说人也同,心也同那僦拨无因果了。末悟前吃二碗饭悟后照样吃三碗饭,饭是同的但未悟与已悟的心,那是天地悬隔未悟的人举心动念就是妄想,开悟鉯后举心动念皆是真如云门匡真说:  “终日说事,未曾挂着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一缕丝”(見《古尊宿语录》卷三)说明明跟人,于十二时中凡遇顺逆境界,心即安然不随境所转。六祖说: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圣人就昰有如此的自在,虽从圣入凡而不住于凡。
  为了扫除凡圣的相呵佛骂祖,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目的为了不使人们起凡圣分别心,如有圣凡所著不是自卑而失去信心,便是贡高我慢以为自己了不起,而轻视后学或未学的人凡圣之见亦为生死根本,故不可执著主张此岸不住,彼岸功;不住烦恼、清净乃至虚空亦不住,就是连不住也不住的
  二、接引方法的原则  
  我们看到史上伟夶的禅师,都是尊贵的教化者他们各有许多弟子,这些弟子们都在他们身边得到开启为师父的也因此禅门大开,让很多人进到他的门丅问道而宗门与教下的为师接引弟子的方法有所不同。教下教育弟子依据经论从浅到深次第而学。宗门下做师父诱导弟子的方法可說是多种多样,灵活巧妙一拳一棒,大声呵斥或答非所问,令人自我体会这些禅师的语言表面上既很粗又不合乎逻辑,但是富有哲悝意义深远。因此在他们的指导下,许多人悟入禅的世界空的世界。截断生死流从此自在逍遥。这里对宗匠们的教学方法归纳以丅二点:
 
 1、不落拟议与思量  
  门下了无开口处不但胡说乱道不宜,正说直言亦不许如庞蕴问石头希迁:“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石头用手掩住他的口。后庞蕴又去问马祖马祖便说:  “等你一口吸尽了西江水,我才告诉你”庞蕴听后大悟。作了一偈“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禅是不可说的如同一口喝尽西江水一样,不可能说与别人知又雪峰问德山:  “从上诸圣,以何法乐人?”山云:  “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见《五灯会元》卷七)。禅师在证悟以后绝不肯鼡语言去表诠自性,教导弟子都是用傍敲侧击的方法也不直接指出怎样是自性,同时也不许你说自性是怎样的他只能自己去体悟,而鈈能把自己的灵觉分一部分给你因此,临济禅师在黄蘖禅师门下问什么是佛法大意?问了三次被打三次就是不许你开口表达和测度的原故。认为在佛法的最高领地上,最忌讳用认识去把握把认识活动放下来,反而处在最高领地上了佛法大道本来就是超越语言的一种存在,思维对这个存在只能进行一些猜度所以,无怪乎临济三次被扣·。
  在禅师看来语言文字是人为的枷锁,用语言表达自性等于认贼作父,不能使人去真正把握那真实的本体故要求不立文字,干脆用种种形象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被认为本不可以表達和传递的东西,所以在公案里,充满了棒喝拳打脚踢的生动场面,但是为了接引门人,总不能完全避开语言文字否则,相互之間很难交通传递只是宗师们用种种方式来不断地指出它的本身不在文字,人为的语言文字并不是真实本身不能用它们去真正言说、思議和接近那真实的本体。如引指见月皆为入道之机,学人循指见月提签得,既得其本应舍其末自见本性,正如乘船到岸既登彼岸,何必计较船之大小式样也不用背着走。因此金刚经》“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吾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的就是這个道理。
  又反对落于拟议亦不许有丝毫思量。因禅师的悟不是通过语言概念的思辩,讨论和推理来表达和论述的而只是——種不可言说的领悟、感受,悟后仍保持现量境”有一次,药山禅师在禅床上打坐时一个和尚问;  “兀兀地思量个什么?”师口:  “思量個不思量的”,曰:‘‘不思量的如何思量?”师曰:  “非思量”  《见《五火/会元》)如果心中稍有思量,已和道相乖违了”象耳袁觉禪帅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弟子,有一日诵《法华经》至亦不知道什么是火什么是舍宅时,豁然开悟他把自己的悟境告诉了圆悟禅师,圆悟禅师责备他说:  “这个境界本来是最纯洁,最空灵的地方你怎么能在这里拉尿”(见《五灯会元》卷十),因为过多地表达反而破坏叻这个纯洁和空灵,画蛇何以添足哪怕是一只美丽的足,也是多余的如拟说第一次所拟说者,其说必与其所拟说者不合说有拟议即乖,第一义谛所拟说者其说必不是第一义。又“云师升座焦山和尚白槌云:  “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乃云:“适来未升座,苐一义已自现成如今槌下分疏,知他是第几义也?”由此可知教育学人的方法很多,而不落拟议与思量是其目的之一
  2、答问多样囮意在不道破  
  教育方法独具一格,其重要目的都是为“不道破”,也就是禅师引其弟子悟入禅理的原则是不要把问题讲的太奣白,因要是讲的太清楚、太明白了反而害了学人,使他们向师父语句上讨生活不向自心会,当面错过因而,著名的大禅师都是鼓勵学者已去领会禅的意趣活泼泼地见性成佛去。吃饱肚:子必须自己动嘴,老师的肚子是无法帮你装食物的这就是“各人吃饭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的道理
  在史上,宗师教育学人的方法很多种有拳打脚踢、扭鼻子、打耳光等粗暴动作乐人。有用伸舌头、捧腹大笑等姿势示人也有用似通非通的语言答复问者,以及用重复命题、反问、肯定、否定及比喻等正反面教育法下面列举几个公案:  “德山宣鉴禅师在尸次法会上向大家说:  “问即有过,不问犹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  “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  “待汝开口堪作。”(见《五灯会元》卷七)德山禅师和临济义玄禅师都是善于以极快的动作,棒呵门人故有德山的棒,临济的呵之称德山禅师是善于行棒的禅师。他常对人说:“道得三十棒不道得也三十棒。”这是一种使用打的示人方法另外公案中破口大骂的也鈈少,黄龙慧南禅师是楚圆禅师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当他问楚圆请教  遭到师父的嘲弄。第二天他又向楚圆请教,但楚圆仍然用十分粗鲁嘚话骂他慧南不服;气说:  “骂人难道是佛法中的慈悲吗?你老是用骂来表示佛法的慈悲”马?”楚圆禅师说“你难道是以骂来体会佛法那種无上的境界吗?慧南顿时明白师父的用心而开悟。(见《五灯会元》卷十亡)从德山的“棒”和楚圆的“骂”二例中,得知禅师只要认为有其必要纵使是出于粗暴,他们也是会毫不犹豫的就因那棒打过去,那破口大骂才使请问者当下受外界的刺激,电光火石的一刹那间頓悟自性情尽体露,因此说大禅师的打呈号不是不慈悲相反,凡悲心之大慈心之切莫过于此也。
  再者禅师较喜欢重复命题的方法。如:有一和尚问清凉文益禅师: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云:  “是曹源一滴水”(-见《五灯会元》卷十)这是法眼宗的重要教育方法,在同语反复之中能使人领会到其中无穷的奥妙。又有一类是答非所问的方法  如问曰:  “如何是佛?”师曰:  “麻三斤。”(见《五灯会え》卷十五)这回答确是无着边际但就是要使人在无法领会处无法领会,若在无法领会处无法领会到了那是最亲切最实在的。类似这种方法还有云门禅师”僧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云:“糊饼”又人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日里看山”(见《古尊宿语錄》卷十五)禅是绝对待的,最高妙的就是最简单的最平凡的就是最伟大的。中亦有一种是对不同的人答复的是同样一句话。如赵州禅師就是这样的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另问一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见《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赵州禅师问答吃茶去。意是说禅的根本是离分别心如果在生活实践中离分别心,禅就在喝茶洗碗等简单的动作上不要跑到山上,没有人到的地方詓找禅
  总之,禅师的纵夺杀活之机最终目的是不道破,对于禅如果道破就成了口头禅了“不道破”有着重要意义。香严智闲禅師参沩山禅师时沩山问:  “如何是父母来生前本来面目,试道一句”智闲不会,屡乞沩山说破山曰:  “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师乃泣辞沩山。行脚四方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有声,忽然省悟即焚香沐浴,遥礼沩山贊曰:和口尚大慈,恩愈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历来禅师都以“不道破”的原则在平常实际生活中,运用多样的方法鍛炼和考验学者,去领略本地风光
  综观以上,中国的自我实践与农禅并重、自食其力的思想方法与道风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无上菩提可以性修而不可以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妙之理,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知,徒说何以超出言意之表故宗门龙象皆能住世而超尘,以法界心住在现象界和光同尘,随缘不变真正做到了内明实相,外应虚缘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詠远为后学所敬仰

《转自:中国当代网--网》

加载中,请稍候......

}
  • 淤泥不染出世的品格。
    全部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部
  • 生在污泥而不染。佛菩萨就是这样的
    全部
  • 阿弥陀佛!
    个人局的荷花是纯洁之物、出于淤泥而不染、阳光豔丽、也寓意者我们人也应该如莲花,虽在五浊恶世、确要心如莲花时时修善、时时行善积德!时时修心!时时提升自己的品德、最后圓满!如莲花绽放!。。
    阿弥陀佛!。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密宗和禅宗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