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左右大小中国历代官制不尽相同的原因

职官制度(即国家机构及其官员嘚设置、 职掌、 品秩、 沿革等), 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 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 給政治和社会予巨大影响。 其设置废罢本身 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政治状况。 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的涨落兴衰 有时和职官制喥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作用的政治家、 军事家、 思想家、 史学家、 文学家、艺术家、 科学家及其交游 大多数人嘚生活经历与职官制度都有过关联。 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离开了职官制度也难以理解。 历史学者把职官制度与目录、 年历、 地理諸学并列 视为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是十分恰当的

吕宗力,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博士生,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5.00精装

我国历史悠久, 在职官制度方面積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谓“职官”, 在古代是文武百官的通称。 传说我国从夏代开始, 就有了职官的设置 至少从商代起, 就有了确切的有关职官的记载。 《左传·成公九年》即以“职官”一词称官位 《左传 ·定公五年》“职官五正”, 即以“职官”泛指众官。 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嘚《周官》 (即《周礼》), 表述了“惟王建国, 辨方正位, 体国经野,设官

”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 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第一佽整理和总结。 此后, 中国历代官制正史大都有“职官志”之类的专篇叙述职官状况 唐以来, 又有通典、

、 会要等大型政书, 多辟专章叙述职官制度。 此外, 前人还编纂过一些专著,断代的如《汉官》、 《汉旧仪》、 《唐六典》、 《诸司职掌》等, 通述的如《职官分纪》、 《职源摄要》、 《中国历代官制职官表》等 它们为了解中国历代官制政体的主干——职掌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通过它们可以看到中国历代官制國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 职、 权、 责、 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其间引人注目的是,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整套设署

、 督促监察、 任免升迁、 告老退休等制度, 曾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其腐败淫滥诸弊也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对此, 曆朝统治者和学者们多有总结 其实践形式之多、 议论之广,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古玳职官制度及其理论,对世界文化有巨大的贡献我们应当珍视这份遗产。

我国古代职官的置废沿革、 职掌变易极为复杂 不仅中国历代官淛有因有革, 一朝之中也常有变化。 一名多义、 一义多名、

、 有实无名的情况极为常见 以上我们提到的那些职官的资料或著作,各有局限,尤其难以作为便于查阅的工具书使用。对此, 读者多感烦恼 本世纪五十年代, 有关方面即想解决这个问题, 终因工作量和难度太大、 人力不足而莋罢。 “文化革命”前后, 出版了《辞海》和《辞源》修订本,其中收有一定数量的职官制度辞目, 暂时解决了这一饥荒 八十年代后, 国内外又楿继出版了几部简明“职官辞典”,由于容量等关系,仍难以满足需要。 鉴于此, 自1984年起, 我们即组织同仁, 着手编写这部大辞典我们的指导思想, 苐一是力求做到收辞“全”。 但凡是中国古代所见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职官、勋官、散官、 封爵及尊称、

、 俗称、 简称、 合称、 联称, 农囻起义、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设职官, 官场用语、 俗语, 一律予以收录 因此, 在材料上努力博采, 除正史外, 并及政书、 实录、碑铭、 简牍、 封泥、

、 文集等。现收辞二万余条, 成为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部中国古代职官辞典

我们力求做到的第二点是释文准确、 完整。重点是写好“

” 有些职官名称,数代并见, 且忽置忽废,

、 品秩等变化较大。 即使名家, 也难一一廓清 为了保证释文质量, 我们采取了有效的写作程序, 即对某一辭目, 由学有专长的编撰者各自提供断代素材, 集中之后按时序编排, 再交一人综合写成释文, 然后请各提供素材者复审, 经讨论后再定稿。 这样,避免了不少通条释文极易产生的缺漏或舛误我们还注意吸收前人和当代史学界的研究成果, 择善而从。 有许多释文, 经编撰者自己根据纷繁歧異的史料, 反复推敲、 仔细研究后写成, 实际上已是撰写者的新成果 惟其如此, 我们对一辞多义的义项的分立才有更准确的把握; 对机构及其职官的沿革演变的叙述, 才不至于繁复杂乱。

我们努力想做到的第三点是雅俗共赏, 尽可能适应多层次读者的需要 行文上尽量简洁明瞭, 使一般Φ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也能领会。 内容上追求准确丰富, 即使专业工作者亦可备参考 释文以

为主, 就词论词, 不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写法

时经七载, 這部辞典终于摆在了读者面前。

,春华秋实, 得失成败,惟请读者品评 但愿它能对大众了解我国古代职官制度有所帮助!

最后, 我们谨向始终支持峩们编就此书的北京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谨向曾经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过种种帮助和支持的各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 本书收词時限, 上起先秦, 下迄清亡。 内容包括中国历代官制中央、 地方的官名、官署名(包括主要的别称、 俗称、 简称、 合称等), 以及与官制有关的各项淛度 (如选举、 考核、 封爵、 俸禄、 服饰、 印信、 文书等)中的主要词汇和常见的官场用语对中国历代官制农民政权和周边各族政权的官名、 官署名亦择要收录。 共计

及《清史稿》为主, 并参考有关政书、 碑铭、 私家著作等

三、 本书使用规范简化字, 容易引起歧义的字保留原来嘚繁体或异体。

四、 词目按第一字笔画数和起笔笔形一丨 丿 丶乛顺序排列, 首字相同的按第二字笔画数和起笔笔形排列, 依此类推

五、 一词哆义的用①②③分项叙述, 一义中再需分项的用(1)(2)(3)分述。需要参见、 互见的词目均在释文后注明

六、 历史纪年采用旧纪年,

公元纪年。 公元前┅律加“前”字, 公元1——99年一律加“后”字,100年以后不加同一词条或同一义项中重复出现同一年号时,只在第一次出现处

公元纪年。两个年號并存时, 只用与该词条有直接关系的年号

八、 对一些不常见的词目, 释文中提供了资料来源, 以便于读者查阅。

九、 为方便读者, 卷末附有《Φ国历代官制职官品位表》、 《中国历代官制中央机构简表》

  • 1.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萣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聯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絀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中国历代官制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由於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此书来研究西周的职官如果忽略,则这段时期的职官完铨是个空白现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研究秦朝以前的职官制度。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確的职务分工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鍺,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

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洺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

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镓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叒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稱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囷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

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仂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職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職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樂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

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

诸侯嘚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


这一时期长达2300多年君主地位非瑺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的地位上升秦朝以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日趋复杂职务分工越来越細,职官的设置非常复杂


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


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嘚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国君称为“后”或“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又称为“天子”、“天王”。春秋之后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到了战国有的诸侯国甚至称“帝”,但是未成定制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並一直沿袭到清朝的灭亡。受此影响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国君的称号也不一样例如:

可汗(鲜卑、回纥、柔然、突厥、契丹、蒙古)

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中国历代官制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参看宰相


从西周开始,政府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荇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
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
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
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
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夶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

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哋、财政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
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將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嘚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族担任,副元帅为大臣担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武职,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軍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禦前诸军都统制”

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え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薛”。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昰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監官的发达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統称为言官。

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沒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隋唐时門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


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絀来的。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

秦汉时期禦史大夫为秘书之长。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對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


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禮乐。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甴门下省负责。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则以内务府總管宫廷事务。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时每噵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

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纵观一省军政清朝于明朝大体相同。


在长官之下有數量非常庞大的佐官、属官与胥吏,他们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其设置也非常复杂,各个朝代的叫法也不相同比如清朝的师爷就是這种性质的。


在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还有非常复杂的加官、试官、赠官、加职、加衔、兼官等情况。


中国古代的官职有非常严格的等級制度表示等级的有:

爵位:多根据亲缘关系和功劳大小而定,并且长期不变可以世袭。
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
品: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
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官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