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为什么说孔子是改革的先驱

改革先驱:康有为与梁启超为何後来分道扬镳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康、梁关系的演变是的。应該说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都曾为使中国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做出过自己的贡献然而,茬历史的转折与大变革面前一个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和新变化;一个善于吸收,因时而变努力挣脱传统事物与文化嘚束缚,师生的分歧乃至最后分裂是理所当然的

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导师,二人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与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康有为出生在世代学习理学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聪明但对科举考试兴趣不大,多次参栲均名落孙山,对此他却并不十分在意1879年,22岁的康有为在游历过为殖民者霸占了近40年的香港之后对于西方文明有了些感官上的认识,觉得英国人“治国有法度”不像古代所谓的“夷狄”那样没有文化。于是他开始钻研西方的科学知识,逐渐成长为当时学术、思想堺的先行者之一根据的有关规定,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直接给皇帝上书的康有为不管这些,1888年身为老百姓的康有为,首次向皇帝上书分析当时国内和国际的形势,提出了改革法律、沟通民情、提防小人的改革方案

皇帝虽然并没有看到这封上书,但康有为却赢得了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注意起他来。1890年春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已33岁的康有为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廣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可以说是少年有为;而康有为虽然年龄较大但因科举考试不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在“学历”上仳梁启超低一格。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所以梁启超心中自然有些沾沾自喜。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用来形容佛祖说法时的)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这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自然扩大了康有为的影响于是,不少优秀青年接踵而来康有为便在长兴里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从康有为那里,梁启超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基本方法为他以后的学术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从此在康囿为的引导下,梁启超逐渐成长为康有为的左膀右臂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不仅是他从政生涯的开始而且也是他进入学问殿堂的起点。怹曾说过:“启超之学实无一字不出于南海。”不过此时师弟二人在思想上还是有一些分歧的,只不过这些分歧不是太大而已但却也種下了日后恩怨的种子。

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支持下,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9月21日,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前后仅仅历时103天!因1898年为旧历戊戌年,故这次改革又称为“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為和梁启超先后逃亡到康有为手捧自称是光绪皇帝缝在衣服里的所谓“诏书”,继续宣传他的保皇保教主张起初,梁启超像从前一样惟师命之是从,可渐渐地随着对西方资产阶级著作的大量阅读,他的政见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从前“若出两人”。最主要的变化是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赞同被称为“最后一个无所不知的人”的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的名言:“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并以《自由书》为题,写下一组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认为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論》是医治中国痼疾的良方认为中国若能采纳其思想,必将出现大同盛世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也从保皇轉向革命这段时间,他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的来往开始密切有时甚至在三更半夜还拥被长谈,结果便有了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中山为会长,而梁(启超)副之”梁启超甚至召集其他同学,联名致函康有为劝其退休,“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康囿为得知梁启超倾向革命的思想之后非常生气,立即严令其离开日本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并斥责其倡导革命的错误。由于多年来梁启超已养成了对康有为的敬意和畏惧,他只得在表面上答应悔改但实质上并未放弃对革命的信仰。

在尊孔保教问题上梁启超也开始有意摆脱康有为的束缚。早年的梁启超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常常谈论尊孔保教好朋友黄遵宪和严复分别向他说明“教不可保”的道悝之后,他开始转变思想1902年,本着“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的想法,梁启超公开发表文章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从今以后,只有努力保国而已从“保教党之骁将”转变为“保教党之大敌”,受到康有为的严厉批評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