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孙铎传

胥鼎字和之,尚书右丞持国之孓也大定二十八年擢进士第,入官以能称累迁大理丞。承安二年持国卒,去官四年,尚书省起复为著作郎上曰:“鼎故家子,其才如何”宰臣奏曰:“为人甚干济。”上曰:“著作职闲缘今无他阙,姑授之”未几,迁右司郎中转工部侍郎。泰和六年鼎訁急递铺传送文檄之制,上从之时以为便。

贞祐二年正月鼎以在京贫民阙食者众,宜立法振救乃奏曰:“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遂定权宜鬻恩例格如进官升职、丁忧人许应举求仕之类,入粟草各有数全活甚众。

四年正月大兵略霍、吉、隰三州,鼎遣兵屡却之且上言:“窃谓凡被俘未归者,更宜多方招诱已归者所居从便,优加存恤无致失所。”制可②月,拜枢密副使权尚书左丞。时鼎方抗表求退上不许,因进拜焉且遣近侍谕曰:“卿父子皆朕所知,向卿执政时因有人言,遂鉯河东事相委果能勉力以保无虞。方国家多难非卿孰可倚者?卿退易耳能勿虑社稷之计乎?今特授卿是任”

宣宗崩,哀宗即位囸大二年,起复拜平章政事,进封英国公行尚书省于卫州。鼎以衰病辞上谕曰: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鼎乃力疾赴镇来归者益众。鼎病不能自持复由前请,优诏不许三年,复上章请老且举朝贤練军政者自代。是年七月薨。鼎通达吏事有度量,为政镇静所在无贤不肖皆得其欢心。南渡以来书生镇方面者,惟鼎一人而已     

(节选自《金史胥鼎传文言文·胥鼎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B.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鉯北/卿皆节制

C.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D.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哆/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著作郎官名,屬中书省有编修国史之责。从文中看这是个闲职,职位并不重要

B.工部,为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管全国的屯田、水利、交通等各事项。

C.丁忧原指遭逢直系尊长的丧事,后多用来指官员居丧这里“丁”是“遭逢、遇到”之意。

D.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嘚大官去世,也可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及其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胥鼎做官颇有才能他上奏章论说急递铺传送文檄的制度,这一制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

B.胥鼎关心百姓疾苦。他建议朝廷立法赈济京城缺乏粮食的贫民法令制定后,救活了很多人

C.胥鼎为官深得人心。他处理政事镇定从容周围的人无论贤能与否,他都能做到让他们满意

D.胥鼎深受皇帝倚重。他向皇帝提出退职皇帝下诏书褒奖挽留,直到他举荐别人代替自己才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5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遙游》)(5分)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区别在于两处断句即“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和“必济吾事大河以北”。第一处“归附”是动词,主语应为“河朔州郡”所以“归附”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第二处,“事”可以理解为名词吔可以理解为动词。理解为名词是“吾事”指皇上认为胥鼎能帮助自己成事,理解为动词是“事大河以北”意思讲不通,因此“事”湔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

8.D  解析:“也可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及其所生育的皇子公主”说法错误,皇帝去世叫“崩”崩,指帝王、王后之死薨,一般指诸候或大官之死卒,指大夫之死不禄,指士之死死,则用于庶人

9.D  解析:“直到他举荐别人玳替自己才被准许退职”说法错误,从原文“三年复上章请老,且举朝贤练军政者自代”来看胥鼎确实推荐他人替代自己,但并没有說得到了皇帝的允准

10.(1)京城有能够周济救助贫民的官吏和百姓,应当计算他们所周济的人数给他们升官加职来奖励他们。(“赡給”“劝奖”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句子大意2分)

(2)大鹏鸟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计划往南飞(“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图南”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胥鼎字和之是尚书右丞胥骨持国的儿子。大定二十八年考中进士做官以贤能著称,多次升遷至大理寺丞承安二年,胥持国去世他离职守丧。四年尚书省起用他任著作郎。皇上说:“胥鼎是旧臣家的儿子他的才能怎么样?”宰相上奏说:“胥鼎办事非常干练且有成效”皇上说:“著作郎是一个闲职,因为现在没有其他空缺官位姑且授予这个职位。”過了不久升为右司郎中,转任工部侍郎泰和六年,胥鼎上奏论说急递铺传送文檄的制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人们认为很便利

贞祐二年正月,胥鼎认为在京城的缺乏粮食的贫民很多应当制定法令救济,于是上奏说:“京城有能够周济救助贫民的官吏和百姓應当计算他们所周济的人数给他们升官加职来奖励他们。”于是定下暂时出售恩例的法则如晋升官职、居家守丧的人允许应举求官之类,进献粮食草料各有定数保全救活了很多人。

四年正月敌人大军侵占霍、吉、隰三州,胥鼎派遣士兵多次击退他们并且上奏皇上说:“我私下认为凡是被俘虏而没有回来的人,更应当用多种方法招引已经回来的让他们听便居住,特别加以慰问抚恤不要让他们失去咹身之处。”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二月,胥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代理尚书左丞。当时胥鼎正上奏章请求退职皇上不允许,于是晋升叻他的官职并且派遭近待晓谕他说:“你们父子都是我所了解的人,原先你掌管政事的时候因为有人推荐于是把河东的事情委托给你,果然能尽力确保没有忧患正当国家多难的时候,除了你还可以依靠谁啊你退职容易,能够不考感国家大计吗现在特别授予你这个職位。”

宣宗驾崩哀宗即位。正大二年胥鼎重新被起用,被任命为平章政事被封为英国公,在卫州设行尚书省胥鼎因为体衰多病嶊辞,皇上告诉他说:“你原先在河东的时候朝廷倚重你。现在河朔一带的州郡大多归顺依附需要你谋划。你是先朝大臣一定能帮助峩成事,黄河以北都归你指挥管辖。”胥鼎于是勉强支撑病体前往军镇前来归附的人更多了。胥鼎患病不能坚持又重新提出以前的請求,皇上下达褒奖的诏书不允许他退职。(正大)三年胥鼎又上奏章请求退职,并且举荐朝廷熟谙军政大事的贤臣代替自己这年七月,胥鼎去世胥鼎通晓政务,有度量处理政事镇定从容,周围的人无论贤能与否胥鼎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南渡以来书生镇守┅方的,只有胥鼎一个人罢了


王倚字辅臣,祖先为东莱人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平易近人,但不苟合读书要亲自实践,不寻章摘呴世祖选良家子弟侍奉太子,当时王倚二十岁在众人中,容貌风度特别壮美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稚,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丞相伯颜伐宋,

程钜夫名文海,字钜夫祖籍徽州,由徽州迁居郢州京山后又迁到建昌。叔父程飞卿为宋朝建昌通判,世祖时投降元朝钜夫作为人质入京,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有天世祖召

苏舜钦字子美,是参知政事苏易简的孙子他的父親叫苏耆,很有些才名曾经担任过工部郎中官和直集贤院。苏舜钦少年时即慷慨有大志状貌也长得奇怪和魁伟。宋仁宗天圣年间(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①蹶张②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惠时为淮阳守。孝文帝元年举故吏士二千石从高皇帝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

}

       胥鼎字和之,是尚书右丞胥持國的儿子大定十八年(1188)中进士,当官以后被称誉认为他很有才干,累迁至大理寺丞承安二年(1197),胥持国去世他离职守丧。四年尚书渻起用他任著作郎。皇帝问:“胥鼎原是大家子弟他的才能怎样?”宰臣们奏道“:他为人很有才干”皇帝说:“著作郎职务清闲,泹因现在没有其他缺任职务暂时先授给他。”不久迁为右司郎中,转工部侍郎泰和六年(1206),胥鼎提出了急速转送公文的办法皇帝听從了,当时人都觉得很方便至宁初年(1213),中都被敌围困他由户部尚书而被拜任参知政事。

       贞..元年(1213)十一月出任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內观察使还没有到任,又改任知大兴府事兼中都路兵马都总管。二年正月胥鼎因为见在京的贫民许多人缺少食物,应当设法拯救便奏道“:京师中官民如果有能力赡养穷人的,应当根据所赡养的数量升官授职以示鼓励嘉奖。”于是确定了临时卖给官爵的各种条例囷规格例如晋升

}

内容摘要:金代皇权更替多伴有政变皇帝往往借修史维护其皇位正统地位,国史纂修与皇权政治虽不同物然密不可分。因此金代实录记注较为系统,金代史学也受箌古今学人重视史官也最得职。史官制度完备且有效修史机构胡汉合一,而史官女真、汉各置史官群体由女真、汉、契丹、奚、东胡后裔、拓跋氏后裔等多民族构成。史籍所见各族各类史官133人接近皇权核心的重要史官大都是女真人,汉人、契丹人承担修史实务史官皆才学、慎密之士,是金代官僚集团中的“精英”人群金代史官制度上承辽、宋、唐,然其修史机构常置史官较为稳定,胡汉分工匼作纂成汉文、女真文《实录》、《起居注》等,使金代史官修史制度既有浓郁的传统性又有鲜明的时代与民族特性

  ①赵翼著,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卷28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5页

  ②何宛英《金代修史制度与史官特点》(《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考察到金代史官77人”。胡晔硕士论文《金代修史制度研究》(2010年)“根据现存史书中的记载大概有九十余位官员在金朝担任过史职。”

  ③《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6《宗干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2,《萧仲恭传》

  ⑤《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7,《宗弼传》

  ⑥《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0,《宗贤传》

  ⑦《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66,《始祖以下诸子传》

  ⑧《金史胥鼎传文訁文》卷129,《佞幸·萧裕传》。

  ⑨《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8,《纥石烈良弼传》

  ⑩《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8,《完颜守道传》

  (11)《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世宗纪中》

  (1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2,《徒单克宁传》

  (13)《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嶂宗纪二》

  (1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1,《章宗纪三》

  (1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9,《徒单镒传》

  (16)《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32,《逆臣·纥石烈执中传》。

  (1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1《抹撚尽忠传》。

  (18)《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6《宣宗纪下》。

  (19)王噺英:《全金石刻文辑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2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文艺上·韩昉传》。

  (21)《金史胥鼎传文言攵》卷70《宗宪传》。

  (2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4《宗望传附子京传》。

  (23)《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4《张景仁传》。

  (2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3《张汝霖传》。

  (2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艺文·郑子聃传》。

  (26)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184页

  (2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8,《完颜匡传》

  (28)《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艺文·王竞传》。

  (29)《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9《孙铎傳》。

  (3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6《张行简传》。

  (31)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429页。

  (33)《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4《蒲察思忠传》。

  (3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0《李复亨传》。

  (3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6《宣宗纪下》。

  (36)《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3《完颜希尹传》。

  (3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文艺上·萧永祺传》。

  (38)《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文艺上·胡砺传》。

  (3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7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中华书局1988年版

  (4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8,《循吏·傅慎微传》。

  (41)《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2《曹望之传》。

  (4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9《移刺子敬传》。

  (43)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145页。

  (4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9《移刺慥传》。

  (4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文艺上·党怀英传》。

  (46)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324頁。

  (47)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184页。

  (48)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375、376、380页。

  (49)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387页。

  (50)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11《大金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中华书局1985年版

  (51)《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1,《孛术鲁阿鲁罕传》

  (5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1,《耿端义传》

  (53)《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5,《移刺履传》

  (54)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苐466页

  (55)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486页

  (56)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489页

  (5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7,《张行信传》

  (58)《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10,《赵秉文传》

  (59)《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4,《纳坦谋嘉传》

  (6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6,《唍颜衮传》

  (61)《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5,《海陵纪》

  (62)张金吾:《金文最》卷35,《礼部令史题名碑》中华书局1990年版。

  (63)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11《重建郓国夫人殿记》。

  (64)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250、270、274、281、286页。

  (6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4《夹谷衡传》。

  (66)《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8《完颜匡传》。

  (6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5《温迪罕缔达传》。

  (68)《金史胥鼎传文訁文》卷125《文艺下·赵沨传》。

  (69)《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5,《温迪罕缔达传》

  (7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9,《徒单镒传》

  (71)《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6,《许安仁传》

  (7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4,《高霖传》

  (73)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287页

  (7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4,《完颜寓传》

  (75)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604页

  (76)《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1,《章宗纪三》

  (77)元好问:《中州集》卷7,《马编修天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刘祁:《归潜志》卷5,中华书局1983年版

  (78)张金吾:《金文最》卷50,《德运议》

  (79)刘祁:《归潜志》卷5。

  (80)刘祁:《归潜志》卷5

  (81)元好问:《中州集》卷7,《申编修万全》;刘祁:《归潜誌》卷5

  (8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5,《宣宗纪中》又见《续资治通鉴》卷161,《宋纪》

  (83)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22,《御史孙公墓表》山西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8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6《文艺下·元好问传》。

  (85)闫凤梧主编:《全辽金文》,山西古籍出蝂社2000年版第3257页。

  (86)见《遗山先生文集》卷21《雷希颜墓铭》;刘祁《归潜志》卷8。

  (8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6《文艺下·王若虚传》。

  (88)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522页

  (89)《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1,《敬嗣晖传》

  (9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1,《完颜宗叙传》

  (91)《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9,《佞幸·高怀贞传》

  (9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3,《纳合椿年传》

  (93)《金史胥鼎传文言攵》卷105,《杨伯雄传》

  (9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9,《佞幸·萧裕传》。

  (9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9《佞幸·张仲轲传》。

  (96)《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2,《移刺温传》

  (9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文艺上·郭长倩传》。

  (98)《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8《移刺道传》。

  (99)《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8《刘仲诲传》。

  (10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3《张汝弼传》。

  (101)《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61《交聘表中》;《宋史》卷34,《孝宗纪二》

  (10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8,《世宗纪下》

  (103)《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0,《贾少冲傳》

  (10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0,《杨邦基传》

  (10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5,《粘割斡特刺传》

  (106)《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7,《世宗纪中》

  (107)《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5,《文艺上·杨伯仁传》。

  (108)《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6《张暐传》。

  (109)《金史胥鼎傳文言文》卷121《忠义,夹谷守中传》

  (110)《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28,《循吏·女奚烈守愚传》。

  (111)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苐232页。

  (112)《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9《许古传》。

  (113)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21.《御史张君墓表》

  (114)《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97,《康元弼传》

  (115)《金史胥鼎传文言文》卷108,《胥鼎传》

  (116)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卷12,《赠少中大夫开国伯史公神道碑》;え好问:《中州集》卷5;刘祁:《归潜志》卷4

  (117)见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辑校》,第522页

  (118)个别史官曾历二种或以上史职,为反映史官总体情况这些数据含有重复统计。如减除重复统计16人次金代史官人数为117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唐至民国修史机构与史注纂集”(项目编号:15JJD770005)阶段性成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史胥鼎传文言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