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出家前照片,我已45岁了,没什么文化,还能出家么

查看: 3047|回复: 19
弘一法师之出家 --夏丏尊
在线时间43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今年(一九三九)旧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师满六十岁诞辰,佛学书局,因为我是他的老友,嘱写此文字以为纪念,我就把他的出家的经过加以追叙。他是三十九岁那年夏间披剃的,到现在已整整过了二十一年的僧侣生活。我这里所述的,也都是二十年前的旧事。 说起来也许会教大家不相信,弘一法师的出家,可以说和我有关,没有我,也许不至于出家。关于这层,弘一法师自己也承认。有一次,记得是他出家二三年后的事,他要到新城掩关去了,杭州知友们在银洞巷虎跑寺下院替他饯行,有白衣,有僧人,斋后,他在座间指了我向大家道: “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 && & 我听了不禁面红耳赤,惭悚无以自容。因为(一)我当时自己尚无信仰,以为出家是不幸的事情,至少是受苦的事情。弘一法师出家以后即修种种苦行,我见了常不忍。(二)他因我之助缘而出家修行去了,我却竖不起肩膀,仍浮沉在醉生梦死的凡俗之中.所以深深地感到对于他的责任,很是难过。& && & 我和弘一法师(俗姓李,名字屡易,为世熟知者曰息,字曰叔同。)相识,是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名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这个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不轻易更换教职员。我前后担任了十三年,他担任了七年。在这七年中我们晨夕一堂,相处得很好。他比我长六岁,当时我们已是三十左右的人了,少年名士气息,忏除将尽,想在教 育上做些实际功夫。我担任舍监职务,兼教修身课,时时感觉对于学生感化力不足。他教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以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出外写生,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举一个实例来说:有一次,寄宿舍里有学生失少了财物了,大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我身为舍监,深觉惭愧苦闷,向他求教。他所指教我的方法,说也怕人,教我自杀!说: “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作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提出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我自愧不能照行。向他笑谢,他当然也不责备我。我们那时颇有些道学气,俨然以教育自任,一方面又痛感到自己力量的不够,可是所想努力的,还是儒家式的修养,至于宗教方面简直毫无关心的。& && &有一次,我从一本日本的杂志上见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迦,如耶稣,都曾断过食。断食,能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还列举实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又介绍了一本专讲断食的参考书。我对于这篇文章很有兴味,便和他谈及,他就好奇地向我要了杂志去看。以后我们也常谈到这事。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把断食来试试”的话。可是并没有作过具体的决定。至少在我自己是说过就算了的。约莫经过了一年,他竟独自去实行断食了,这是他出家前一年阳历年假的事。他有家眷在上海,平日每月回上海二次,年假暑假当然都回上海的。阳历年假只十天,放假以后我也就回家去了,总以为他仍照例回到上海了的。假满返校,不见到他,过了两个星期他才回来.据说假期中没有回上海,在虎跑寺断食。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他笑说:“你是能说不能行的,并且这事预先教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他的断食,共三星期。第一星期逐渐减食至尽,第二星期除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起,由粥汤逐渐增加至常量。据说经过很顺利。不但并无苦痛,而且身心反觉轻快,有飘飘欲仙之象.他平日是每日早晨写字的,在断食期间,仍以写字为常课。三星期所写的字,有魏碑,有篆文,有隶书,笔力比平日并不减弱。他说断食时,心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恐出毛病,终于不敢作文。他断食以后,食量大增,且能吃整块的肉(平日虽不茹素,不多食肥腻肉类),自己觉得脱胎换骨过了,用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依然教课,依然替人写字,并没有什么和前不同的情形。据我知道,这时他还只看些宋元人的理学书和道家的书类,佛学尚未谈到。 转瞬阴历年假到了,大家又离校,那知他不回上海,又到虎跑寺去了。因为他在那里住过三星期,喜其地方清静,所以又到那里去过年。他的归依三宝,可以说由这时候开始的。据说:他自虎跑寺断食回来,曾去访过马一浮先生,说虎跑寺如何清静僧人招待如何殷勤。阴历新年,马先生有一个朋友彭先生,求马先生介绍一个幽静的寓处,马先生忆起弘一法师前几天曾提起虎跑寺,就把这位彭先生陪送到虎跑寺去住。恰好弘一法师正在那里,经马先生之介绍,就认识了这位彭先生.同住了不多几天,到正月初八日,彭先生忽然发心出家了,由虎跑寺当家为他剃度。弘一法师目击当时的一切,大大感动。可是还不就想出家,仅归依三宝,拜老和尚了悟法师为归依师,演音的名,弘一的号,就是那时取定的。假期满后,仍回到学校里来. 从此以后,他茹素了,有念珠了,看佛经,室中供佛像了。宋元理学书偶然仍看,道家书似已疏远.他对我说明一切经过及未来志愿,说出家有种种难处,以后打算暂以居士资格修行,在虎跑寺寄住,暑假后不再担任教师职务。我当时非常难堪,平素所敬爱的这样的好友,将弃我遁入空门去了,不胜寂寞之感。在这七年之中,他想离开杭州一师,有三四次之多,有时是因为对于学校当局有不快,有时是因别处来请他,他几次要走,都是经我苦劝而作罢的。甚至于有一时期,南京高师苦苦求他任课,他已接受聘书了,因为我恳留他,他不忍拂我之意.于是杭州南京两处跑,一个月中要坐夜车奔波好几次。他的爱我,可谓已超出寻常友谊之外,眼看这样的好友,因信仰的变化,要离我而去,而且信仰上的事,不比寻常名利关系,可以迁就。料想这次恐已无法留得他住,深悔从前不该留他。他若早离开杭州,也许不会遇到这样复杂的因缘的。暑假渐近,我的苦闷也愈加甚,他虽常用佛法好言安慰我,我总熬不住苦闷。有一次,我对他说过这样的一番狂言: “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我这话原是愤激之谈,因为心里难过得熬不住了,不觉脱口而出。说出以后,自己也就后悔。他却仍是笑颜对我,毫不介意。 暑假到了,他把一切书籍、字画、衣服等等分赠朋友及校工们,我所得到的是他历年所写的字,他所有折扇及金表等。他 自己带到虎跑寺去的,只是些布衣及几件日常用品。我送他出校门,他不许再送了,约期后会,黯然而别。暑假后,我就想去看他,忽然我父亲病了,到半个月以后才到虎跑寺去。相见时我吃了一惊,他已剃去短须,头皮光光,著起海青,赫然是个和尚了!笑说: “昨日受剃度的。日子很好,恰巧是大势至菩萨生日。” “不是说暂时做居士,在这里住住修行,不出家的吗?”我问。 “这也是你的意思,你说索性做了和尚……”& && & 我无话可说.心中真是感慨万分。他问过我父亲的病况,留我小坐,说要写一幅字,叫我带回去作他出家的纪念。回进房去写字,半小时后才出来,写的是《楞严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且加跋语,详记当时因缘,末有“愿他年同生安养共圆种智”的话。临别时我和他作约,尽力护法,吃素一年,他含笑点头,念一句“阿弥陀佛”。& && & 自从他出家以后,我已不敢再谤毁佛法,可是对于佛法见闻不多。对于他的出家,最初总由俗人的见地,感到一种责任。以为如果我不苦留他在杭州,如果我不提出断食的话头,也许不会有虎跑寺马先生彭先生等因缘,他不会出家。如果最后我不因惜别而发狂言,他即使要出家,也许不会那么快速。我一向为这责任之感所苦,尤其在见到他作苦修行或听到他有疾病的时候。近几年以来,我因他的督励,也常亲近佛典,略识因缘之不可思议,知道像他那样的人,是于过去无量数劫种了善根的。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正应代他欢喜,代众生欢喜。觉得以前的对他不安,对他负责任,不但是自寻烦恼,而且是一种僭妄了。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佛佛道道》夏丏尊)
在线时间43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1896年时的李叔同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李叔同先生生当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和尚,时年三十九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就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爬上三层楼”的阶段。他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受戒后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或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了弘一法师。   李叔同先生出家后,选《南山律宗》作为化教制教的《圆教宗》,以“心法”为戒体。受戒后持律精严,护生戒杀,正行弘法。他选择了佛教宗派中最重修持的律宗。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事实上他也最大程度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观他一生行藏,无论是在俗时的交友,治学,育人,乃至他所从事的某一项专业,一经涉足便全身心投入,力求做得最好。可见,他一生做人的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像一样,做什么就像什么。李叔同先生僧腊二十四年,随着他佛教典籍的问世和嘉言懿行的传播,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他从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其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   所以,对于李叔同的出家,正如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因为,无论他是所在。他自己就是一丛菊,一片霞,一轮月。一月当空,千潭齐印,澄淆定荡,各应其机,他的一生行谊,就是一部哲学大书,无字之经,不刊之典。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文、艺术、思想和佛典,就如蓝田之玉和苎罗之纱,越是经过时间的磨砺越坚实,越是经过污水的冲刷越洁白。虽然李叔同与弘一法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但两个形象并不是截然断开。他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先生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拂,如月明澈。
在线时间43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的老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
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
都是“认真”的原故,说明了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一特 点。
  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点是“多才多艺”。西洋文艺批评家评价德国的歌剧大家瓦格纳有这样
的话:阿波罗(文艺之神)右手持文才,左手持乐才,分赠给世间的文学家和音乐家。瓦格纳却兼
得了他两手的赠物。意思是说,瓦格纳能作曲,又能作歌,所以做了歌剧大家。拿这句话评价我们
的李先生,实在还不够用。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
金石、演剧,他对于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
向他学习。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这集子中,载着李
先生的作品不少,每曲都脍炙人口。他的油画,大部分寄存在北平美专,现在大概还在北平。写实
风而兼印象派笔调,每幅都很稳健、精到,为我国洋画界难得的佳作。他的诗词文章,载在从前出
版的《南社文集》中,典雅秀丽,不亚于苏曼殊。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
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化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
  他的金石,同字一样秀美。出家前,他的友人把他所刻的印章集合起来,藏在西湖上“西泠印
社”石壁的洞里,洞口用水泥封好,题着“息翁印藏”四字(现在也许已被日本人偷去)。他的演
剧,是中国话剧的鼻祖。总之,在艺术上,他是无所不精的一个作家。艺术之外,他又曾研究理学
(阳明、程、朱之学,他都做过功夫。后来由此转入道教,又转入佛教的),研究外国文。……李
先生多才多艺,一通百通。所以他虽然只教我音乐图画,他所擅长的却不止这两种。换言之,他的
教授图画音乐,有许多其他修养作背景,所以我们不得不崇敬他。借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讲:他做教
师,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从不
严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我敢说:自有学校以来,自有教
师以来,未有盛于李先生者也。
  年轻的读者,看到这里,也许要发生这样的疑念:李先生为什么不做教育家,不做艺术家,而
做和尚呢?
  是的,我曾听到许多人发这样的疑问。他们的意思,大概以为做和尚是迷信的、消极的、暴弃
的,可惜得很!倘不做和尚,他可在这僧腊二十四年中教育不少的人才,创作不少的作品,这才有
功于世呢。
  这话,近看是对的,远看却不对。用低浅的眼光,从世俗习惯上看,办教育,制作品,实实在
在的事业,当然比做和尚有功于世。远看,用高远的眼光,从人生根本上看,宗教的崇高伟大远在
教育之上,但在这里须加重要声明:一般所谓佛教,千百年来早已歪曲化而失却真正佛教的本意。
一般佛寺里的和尚,其实是另一种奇怪的人,与真正佛教毫无关系。因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越
弄越深。和尚大都以念经、念佛、做道场为营业,居士大都想拿佞佛来换得世间名利恭敬,甚或来
  还有一班恋爱失败、经济破产、作恶犯罪的人,走投无路,遁入空门,以佛门为避难所。于是
乎未曾认明佛教真相的人就排斥佛教,指为消极、迷信,而非打倒不可。歪曲的佛教应该打倒;但
真正的佛教,崇高伟大,胜于一切。
  读者只要穷究自身的意义,便可相信这话。譬如为什么入学校?为了欲得教养。为什么欲得教
养?为了要做事业。为什么要做事业?为了满足你的人生欲望。再问下去,为什么要满足你的人生
欲望?你想了一想,一时找不到根据而难于答复。你再想一想,就会感到疑惑与虚空。你三想的时
候,也许会感到苦闷与悲哀。这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这时候你才相信
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
  所以李先生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在线时间56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出家真乃大丈夫所为!
南无佛 南无佛 南无僧
在线时间43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
  ——张爱玲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
  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名人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
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林语堂如此评价他:“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
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周总理生前曾嘱咐著名剧作家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
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一个离去已半个多世纪的僧人,还不时被人记挂着,不仅仅是其传奇人生:从进出名场、潇洒
无羁的风流才子突变成芒鞋布衲的空门和尚,更因其多方面的杰出才华,在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史、
宗教史上写下重要一页。这个人就是弘一法师。
  从天津走出去的历史文化名人中,真正产生了世界影响的,首推弘一法师──李叔同。
  他是一个传奇,他是那样扑朔迷离,又是那样深邃莫测。“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
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还是林语堂的声音。
  李叔同,名文涛,字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光绪六年(1880)生于天津仕宦书香门第。一九四
二年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寺。
  作为中国近代文艺的先驱者,他精通四国文字,极富文艺才能,举凡诗词、篆刻、金石、书法、
音乐、美术、戏剧等等,无不独领当时风气之先,“津沽风流在叔同”。借用其得意门生丰子恺的
话来说:“……西洋文艺批评家评价德国的歌剧大家瓦格纳有这样的话:阿波罗(文艺之神)右手
持文才,左手持乐才,分赠给世间的文学家和音乐家。瓦格纳却兼得了他两手的赠物。意思是说,
瓦格纳能作曲,又能作歌,所以做了歌剧大家。拿这句话评价我们的李先生,实在还不够用。李先
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金石、演剧,他对于艺术,差不
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向他学习。”总而言之,“文艺
的园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他所育桃李丰硕,如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潘天寿等名家皆
其高足。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谁能像李叔同那样学贯古今、艺汇中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
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见余秋雨《庙宇》)的艺术大师,却于1918年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
家,法号弘一,两段人生轨迹,两重天地,其出家之举,在当时曾震惊了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
下了一个谜。
  李叔同无疑是一个传奇,他的身上,有太多的“中国第一”,有太多的惊叹号。
  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和话剧,同时把这些艺术引入国内的先驱。音乐家许常
惠在《近代中国音乐史话》中指出,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乃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创举”──他倡导乐
歌,他所创作的《送别》、《忆儿时》等曲,海峡两岸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堪称经典。
  他是中国话剧史上演茶花女的第一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与同窗学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
团体“春柳社”,为祖国灾区募集赈资,首演《茶花女》,他剃去胡须,细裹腰身,扮演茶花女,
为中国话剧发出了第一声曼丽的鹤鸣,并获得巨大成功,日人惊为创举,赞誉不绝。
  他是第一个把西洋画引进中国的人,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画裸体画的人,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用五
线谱进行音乐教学的人,他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他是近代广告艺术的第一人。或许,
他的遁入空门,还是文人墨客不羁后的又一个“第一”。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出家后的他,终其后
半生精研佛学,持戒律己,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被崇奉为律宗第十一
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大师,并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从浪迹红尘到皈依佛门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了巨大的生命
跨越,超常的生活落差?这样一个民国奇才,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其生命征途背后又有着
如何的苍凉故事和深沉心情?
  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气干云,他有血有肉有灵有性。
  他同情母亲不幸的身世,怜惜母亲在家庭中的卑下地位,所以生尽孝来填补寡母的生活空缺。
当母亲早逝后,他改名为哀,号哀公,他说:“我从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一生最幸
福的时光。此后的日子,都是充满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那是他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即
使出家后,每值母亲诞辰忌日,他都要书写诵读或讲演《普贤行愿品》、为母亲绘像。他一生南来
北去,终生随身携带母亲的遗物 ── 一把由黑色褪成暗灰色的布雨伞。
  他痛爱河山破碎的祖国,他支持康、梁“维新派”,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他
写下了《祖国歌》《我的国》和《大中华》等爱国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至今
犹作为校园歌曲在传唱;他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填词如《满江红》,欢欣鼓舞,义薄云天。据丰子恺
回忆道:“他出家后,有一次我送他些僧装的粗布,因为看见他用麻绳束袜子,又买了些宽紧带送
他。他受了粗布,把宽紧带退还给我,说:‘这是外国货。’我说:‘这是国货,我们已经能够自
造了。’他这才受了。”面对猖獗侵华日寇,他坚决抗日,在居室门上题额“殉教堂”以明其志。
他不忘国家民族的危亡,反复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并诗云:“亭亭菊一枝,高
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至今听起还是令人震聋发聩。
  他爱朋友,和夏丏尊、俞平伯结为挚友。他旅居沪滨时与当地名士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
张小楼等相交默契,结为金兰之好,称“天涯五友”,不时杯酒唱和。他走马章台与名妓歌郎过从
来往,并非单纯沉浸于欢乐,从他的赠名妓谢秋云诗中可见痕迹,诗云:“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
天寒梦不春,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怅惆为谁颦?”除了对风尘人物的同情爱怜,更流露出他的忧时
  他僧腊二十四年,许多俗世好友和知识界的文人如夏丏尊、叶圣陶、马一浮、经子渊,以及郁
达夫、郭沫若、柳亚子、鲁迅等人,都曾和他或在寮房面晤,或有翰墨交往;他还曾全力救助洋人
魔爪下的女大学生,他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渡众生,但他仍自号“二一老人”,取
意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日,在距他生日还差十天之时,写“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三天后,他沐
浴更衣完毕,在念佛声中端坐,安详圆寂,留下舍利子500多粒。
  他为什么出家?丰子恺否认“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说法。无论是他的旧朋挚友,还是他的学
生拥趸都有太多对他行踪的理悟。
  锦瑟可以无端有弦,文字却不能无端而发滔滔如上。谁能说清,在那坐看潮起潮落的京畿后花
园里,李叔同当年是怎样看破万丈红尘,穿过吴桐蜀丝嘈嘈管弦,拂袖乘风而去,成为一代云水高
  夏丏尊说:“综师一生,为翩翩之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
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如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
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朱光潜则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提法;其爱徒丰子恺有
著名的“三层楼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
的,正是可庆的。”有余秋雨穷源究委之后的解释:“或许可说,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
……他在挣脱,他在躲避。他已耗散多时,突然间不耐烦嚣。他不再恼于艺术与功利的重重抵牾,
纵身一跃,去冥求性灵的完好。”
  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猜测,甚至有误解,有演绎,有讹传……但终究不是李叔同自己
的声音。他是无解的谜,他恰如广陵绝响,充满了人世沧桑的悲凉韵味。
  他的大彻大悟,就意味着对人生的大弃大毁,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
的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
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谁能像他那样,如此彻底斩断与
尘世的名利、情缘?
  他是异数,他是另类。“李叔同”消失时,有人感叹──尘网中少了一个真名士,“弘一”诞
生后,有人庆幸──佛门多了一位高僧。是得?是失?已然毋须强作解人,请看他是何等的超然:
“我来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这,不是很好的注解么?
在线时间56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原帖由 华明 于
14:43 发表
出家真乃大丈夫所为!
南无佛 南无佛 南无僧
自己更正下: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在线时间43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夏丏尊(1886年-1946年),文学家,语文学家。名铸,字勉旃,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浙江上虞人。日出生。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丏(mian)尊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后任国文教员。该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五四运动南方新思潮的重要发源地。鲁迅、许寿裳当时都在该校任教,他们曾共同发起一场学潮,反对以道学家自命的监督,并迫其辞职。民国2年(1913年),夏丏尊自告奋勇地兼任了该校被人瞧不起的舍监一职。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被学生称为“妈妈的爱”。在语文教学上,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民国8年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等3人积极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行革新语文教育,被称为第一师范的“四大金刚”,受到反动当局和守旧派的攻击,相继离校。   离开杭州到长沙,在湖南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民国10年(1921年)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夏应邀受聘返乡。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是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为实现理想教育,夏邀请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到春晖,在白马湖畔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其间,他翻译了《爱的教育》(上海《东方杂志》连载,1924年开明书店出版,再版30余次)。民国13年底(1924年),在发生了一场反对反动势力的学潮后,夏丏尊、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等教师以及一批学生愤然离开春晖。   民国14年(1925年),夏丏尊到上海,参与了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园)、立达学会及该会杂志《立达季刊》、《一般》月刊的创办工作,同时兼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其间,翻译了日本山田花袋的《绵被》,是中国最早介绍日本文学的翻译家之一。民国15年他的《文章作法》由开明书店出版。民国16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民国1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民国19年(1930年)创办《中学生》杂志。夏丏尊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国22年(1933年)他和叶圣陶共同写成语言知识的读写故事《文心》,连载于《中学生》,次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书被誉为“在国文教学上划了一个时代”。还出版了《文艺讲座》(世界书局1934年)、散文集《平屋杂文》(开明书店1935年)等书。民国25年(1936年)被推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丏尊居住过的平屋
民国26年(1939年)创办《月报》杂志,任社长,并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民国26年抗战爆发,立达学园、开明书店皆毁于炮火,被迫内迁。夏因体弱多病留守上海,参加抗日后援会。他坚守气节,矢志不为日本人做事。民国32年(1943年)12月被日本宪兵拘捕,后经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营救出狱。但肺病复发,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摧残。日,在上海病逝,墓葬上虞白马湖畔。4月27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悼夏丏尊先生》,誉为民主文化战线的老战士,为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上海沦陷期间,他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章讲话》等。还兼任上海南屏女中国文教员,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语文经验学会,翻译了《南传大藏经》等。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撰写《好话符咒式的政治》、《中国书业的新前途》等文,表示了对中国时局与出版事业的深切关怀。   夏丏尊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的学术著作还有《文艺论ABC》(世界书局1930年)、《生活与文学》(北新书局)、《现代世界文学大纲》(神州国光社)及编著有《芥川龙之介集》、《国文百八课》、《开明国文讲义》等。译著有《社会主义与进化论》、《蒲团》、《国木田独步集》、《近代的恋爱观》、《近代日本小说集》《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等。日,由巴金、叶圣陶、胡愈之、周谷城、赵朴初、夏衍等人发起在上虞举行了夏丏尊诞生100周年暨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各届人士1500多人参加。   夏丏尊还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他同叶圣陶先生、刘薰宇先生一样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身为开明书店总编辑的夏丏尊先生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先生任杂志主编。这本杂志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下力尤深,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摘自《应用写作》月刊)
在线时间253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先师演公弘一大师
在线时间431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学佛前,知李叔同先生为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学佛后知弘一法师为律宗大家、严于戒律。学佛前后,知李叔同出家而为弘一大师。但是两个身份的悬殊,一直不能很正常的理解,后见到夏丐尊先生的文章,好像有一点点印象,但仍流于谈玄好奇的角度,今日重阅,莫名感动。
爱屋及乌,及于夏先生,又搜索了一下,一直对夏老先生崇拜至于文化教育,不知道,佛化遍及,中国的文化教育处处可见佛法应先,只是我先前未入佛门,了而不见,业障啊。
今见,不敢藏私,和大家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56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来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顶礼弘一法师
在线时间46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985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世间五浊皆是烦,依法不离难成全,为道修道皆是烦,实相应对渐次
顶礼弘一律师
在线时间163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56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回复 9楼 的帖子
赞叹师兄 慈悲心怀
在线时间151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顶。上周日特地去虎跑礼拜了上人的塔,顶礼弘一法师。
在线时间1051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顶礼弘一法师
在线时间253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先师演公弘一大师
在线时间1050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愿法界众生正修佛法
在线时间82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310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随喜赞叹,不说僧过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良法师出家前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