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司令部有米钧这个人吗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平江籍国民党将军
&&&平江籍国民党将军
&&&&&&&&&&&&&&&&&&&&&&&&&&中将16人
&黄鸾鸣()三阳乡人,民国初被授予中将军街,曾任江南第八师师长,四十九标标统,辛亥革命后,四十九标援鄂后返回长沙,改编为第四师。都督谭延特敦请黄鸾鸣为军政部长,其后任吉林督署参谋长。
黄启东()三阳人,23师少将参谋长,1938年在豫东、鲁西郓城之役与日军血战数昼夜,他身受重伤仍高喊:“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国民政府明令嘉奖,追认为陆军中将。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
韶()三市人,36军中将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民革,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英()嘉义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作战有功,受国民政府嘉奖,授中将衔任16军和第一军中将副军长。
李百垦 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副军长、授陆军中将。
孔荷宠()爽口人,抗日战争初,以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任江北区游击队副总指挥,后任暂编五十四师任师长。1955年被捕获,转送北京监狱,次年病死于公安部医院。
雍()城关人,国民党军委会中将高参。解放后,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民革候补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袁石安()安定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西北行辕中将高参。
邱维达()献钟人,黄埔军校4期毕业,74军中将军长。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1950年初分配到华东军政大学任教,后任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
舒适存()河东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1938年任国军第二师参谋长,参加台儿庄会战,取得台儿庄之捷。1939年冬,任国军荣誉第一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率部进攻昆仑关之敌,指挥夜袭罗塘高地,歼日本侵略军第一个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扭转战局,为抗日战争中阵地攻击战最成功之一役。1944年任国民革命军新六军中将副军长,参加反攻缅北。次年参加日军受降大典。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兵团副司令官,1949年任台湾防卫总司令兼参谋长。
姚幼民()黄埔军校6期毕业,陆军通讯学校训导处少将主任。1949年7月去台湾,1954年晋升为中将,被台湾派往越南南方任吴庭艳集团军军事顾问。
皮亚元()长寿人,黄埔军校3期毕业,第二绥靖区中将主任高参。去台后任台湾“国防部”参议。
吴光朝(1903-&)长寿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重庆第三补给区中将司令,1978年移居美国。
张世光(1907-&)长寿人,黄埔军校4期、陆军大学9期毕业,88军中将军长。抗战期间作战有功,多次授他勋章,1949年随部去台湾,任金门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官长,后退役经商。
龙启渊(1905-
)南江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8期毕业,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办公厅中将主任兼军法处长、威海卫市市长。1949年11月移居香港,历任华联、远东、珠海各书院教授。
振(1906-&)冬塔乡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6期毕业,6兵团中将副司令官。1949年去台,任“国防部”参谋处中将副主任,1966年退役后在大学任教,后从事古籍今注今译工作。
&&&&&&&&&&&&&&&&&&&&&&&&&&&&&&&&
定(?-1934)河东人,前清禀生,日本应庆大学毕业,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少将机要处长。内战爆发,不满蒋之所为,脱离部队。
陈楚贤()瓮江人,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南京城区卫戍司令官、军事参议官、警备司令官等职。陆军少将军衔,获三等文虎勋章。1927年告老还乡。
袁开科()大桥人,广东护国军第1独立旅第2团团长、安徽第1军兵站总监,陆军少将。
程公侠()安定人,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主任副官,少将科长。&
江& 隽 瓮江人,曾任湖南都督府参谋长,陆军少将,后被袁世凯拘禁于北京。
袁运官 安定人,曾任陆军步兵少将。
曾任湖南陆军第3旅旅长,特授陆军少将。&&&&
黄传万 曾任湘鄂川黔“剿总”司令部少将参议。&&
方震欧()长寿人,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广西国民军右翼司令,陆军少将。&&
庚()嘉义人,曾任国民党中央少将点念委员。&&&
李午云()安定人,同盟会员,历任孙中山秘书,少将参议。1946年退役回平任平江县文献委员会主任,筹备编写《平江县志》,解放后被选为湖南省人民代表,省文物委员会委员。
向恺然()向家人,曾任21集团军总办公厅少将主任。
植()钟洞人,保定军校第2期毕业,任湘军第2师3旅6团团长,因拥赵(恒惕)反谭(延)1923年被谭刺杀,后任湖南省长赵恒惕追认为陆军少将。&&&&
翰(1895-?)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毕业,历任湖南省公安局长、安徽省第4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1946年晋升为少将。
彭泽伟()梅仙人,黄埔军校9期毕业,曾任15军64师政治部主任,在洛阳与日寇作战中全军阵亡,率少量文职突围。后调常德抗日防空指挥部任司令,后到南岳军官总队,1948年在南京授少将。
万国钧()大洲人,陆军少将,历任湖南内政部参事、湘鄂赣闽粤桂区烟毒检查团团长。
李干清()南江人,黄埔军校3期毕业,30师少将师长,1947年辞职回平江老家闲居。&&&&
单心舆()瓮江人,黄埔军校5期毕业,河南少劳动督导团少将主任,1949年退休回乡。肃反中错杀,1987年平反。
彭& 熙()瓮江人,黄埔军校2期毕业,湖南省政府少将参议,1949年随程潜起义。&
王大权()冬塔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187师少将副师长。&&&&
皮宣猷()浯口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74师师长,1949年皮部全师被歼,向解放军投降。
邹用元()南江人,中央军校毕业,少将高参。1949年向解放军起义投诚。
江澄清()浯口人,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平江少将县长兼自卫总队队长。1948年随程潜参与迎接湖南和平解放湖南,江澄清起义后被编入解放军江南地下第四军暂编第一师任师参谋长。&&&&
卢碧湖()浯口人,黄埔军校4期毕业,国民党上海市少将市长。解放后在上海教书。
余洒度()浊水人,黄埔军校2期毕业,61军少将政训处长。其妻参与走私贩毒,被宪兵查获,余因此被蒋介石枪决。&
溉()梅仙人,南京军校毕业,104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在四川随部起义。&&&&
王联升()南江人,黄埔军校4期毕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军政部长,代理军长。
琳()梅仙人,西南游干班政治部少将主任。
喻梦希()嘉义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7兵团64军少将政工处长。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俘虏,1975年获特赦在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工作。
兼()城关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第18兵团少将高参。1949年12月率部在成都起义。
吴锡照()恩溪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交通警察总局少将参谋长。1949年在成都起义。
琦()城关人,国民政府重庆空军学校飞机修理厂少将厂长。
徐三才()梅仙人,曾任重庆市军法处少将处长。
彭止戈()长田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少将参谋处长。解放后任解放军军事学院研究员。&
唐天德()三市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九战区司令部少将高参,1944年11月任日伪长沙自治徘徊处处长、长沙市长。抗战胜利,以“汉奸罪”判刑5年,保外就医期间出逃香港。
凌则民()城关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96师被充团少将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出国远征缅甸,与日作战,英能顽强,由于敌众我寡,身中数弹而牺牲。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抗日烈士。
袁剑飞()安定人,第8军少将参谋长。1949年1月被解放军俘虏,1966年4月特赦。&&&
李肱良()安定人,联勤总部粮食司少将副司长。1949年去台后任“国防部”少将参议。
钟贡勋()城关人,国防部”保密局南京少将站长。1948年去台,台湾“国家安全局”设计委员。退休后在侨光商专、缝甲工学院任教授,有多种著作。&&&
刘立忠()向家人,黄埔军校10期毕业,59师中校参谋。1948年率206师青年军炮兵部去台湾,1954年5月任少将炮兵指挥官。1955年退役。
吴灿祯()张市人,中中央军校11期通信兵科毕业,通信兵副团长。抗战胜利后赴美西雅图陆军大学(通信)高级班进修,1947年毕业后到台湾,1950年任陆军司令部兼台湾防卫总司令部少将通信兵指挥官。
陈恢庆()城关人,陆军大学5期毕业,1949年去台湾,特种部队上校大队长,退役前晋升为少将。
黄瞰寰()东源人,黄埔军校第7期毕业,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副处长。1949年随部去台湾先后任联勤总部抚恤处少将处长、“国防部”咨询官、国军先烈子弟教养院院长。1969年退役。
龚家伦(1900-?)长寿人,曾任九战区少将督察官员。
方成德()长寿人,黄埔军校4期毕业,甘肃河西警备总司令部少将新闻处长。1949年在甘肃酒泉起义,参加解放军进军新疆的后勤筹备工作。&&&&&&&
刘茂华()长寿人,山东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少将高参。1948年去香港,先后在培正中学、浸会学院、官立文商学院教学。
方光英()长寿人,南京特别自卫总队队长,1946年授少将军衔,后去台湾。
吴建树()长寿人,黄埔军校宪警大队毕业,云南绥靖公署少将参议。1954年去台湾历任“内政部”调查局专员、调查局台北特别站副主任、简任专员、简任督察。1977年退休。
方其壮(1910-&)长寿人,中央军校14期毕业,救国军副司令员。1949年去台湾,湘东第五纵队少将司令。
黄寄野(1891-&)长寿人,黄埔军校2期毕业,历任二十七集团军少将参议、国民党平江县18区分部书记、黄金乡乡长等职,1950年去台湾。
张守谦(1895-&)长寿人,黄埔军校3期毕业,历任热河省委员、少将旅长,1949年去台湾。
熊德树(1918-&)长寿人,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毕业,海军总部五厅二处少校科长。1949年去台湾,海军情报总署少将署长。
李子良(1908-&)长寿人,54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去台湾。
顾隆筠(1907-&)大洲人,第13兵团第9军参谋长。1949年元月在淮海战役中向解放军投降,后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教员。1954年转业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委员。
胡行健(1909-&)大坪乡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31军政治部少将主任。
余贤立 木金人,曾任陆军少将。
李苍霞(1901-
)伍市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供应局少将局长。1949年去台湾,后被蒋经国免职。
苏文标(1901-&)三墩人,黄埔军校4期毕业,第四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后辞职回家,1950年去台湾。
李崇诗(1904-
)三阳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防部二厅少将主任。1949年去台,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务顾问、“国家安全局”顾问。
李克毅(1903-
)长庆人,黄埔军校4期毕业,国防部少将部附。1949年因病滞留,未随部去台湾。
单志诚(1907-&)瓮江人,国民党中央军校毕业,南京工兵学校少将教务主任。1948年去台,不久退役从事史研究,有多种著作。
喻利群(1907-&)三阳人,黄埔军校4期毕业,33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去台湾。
李昌莱(1907-&)虹桥人,通讯兵学校少将校长。
砥(1909-&)安定人,黄埔军校8期毕业,军政治部第八军官总队少将副总队长。1948年去台湾,任台北警备司令部刑事室少将主任。退役后经营地产。
陈君祺(1915-&)思村人,中央军校西安分校毕业,第5师上校副师长。1949年去台湾,入陆军大学和参谋指挥大学学习,毕业后任第2军少将副军长。
黄文敏(1917-&)三阳人,通讯营长。1949年去台,二次去美国学习,回台后任“总统府”第二局少将高参。
欧阳礼(1919-&)安定人,成都中央军校毕业,青年军206师少校参谋。1949年随部去台湾,陆军34师少将师长。1975年退役,退役后撰有《平江近百年兵燹概述》。
舒彦文(1919-&)城关人,陆军第7训练处补给组上校副组长。1949年去台,“国防部”主计局行政主任(占少将编级),1983年离职退休,比照退伍少将列管。
陈俸章(1924-
)安定人,黄埔军校19期炮兵科毕业,炮兵47团中尉分队长。1949年去台湾,台北市大专院校军训中心少将副主任。
钟岳俊 曾任14军少将军需处长。&&&
钟& 龄 曾任粤湘桂鄂剿匪西路总司令政党处少将处长。
欧阳煌 张叔丹 资料不详
&&&&&&&&&&&&&&&&&&&&&&&&&&&&&&&&&&&&&&&&&&&&&
&(博主声明:本文只述历史人物,不带政治色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杨永泰(国民党高级官员)_百度百科
?国民党高级官员
(国民党高级官员)
杨永泰(),字 畅卿,高级官员,首席智囊,政学系的巨人。广东茂名高州大井镇大坡山村人,北京政法专业学校毕业。曾任广州《广南报》编辑、广东咨议局议员。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众议院议员并加入国民党。次年任国会参、众两院宪法起草委员会,与等组织民宪法党。1914年在上海创办《正谊》杂志,并与黄兴等组织欧事研究会。1918年后任广州军政府财政厅厅长、广东省长。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日,赴汉口日本领事馆宴会返回时,在江汉关轮渡码头被人开枪狙击身亡。译有《外交政策》、《现代民主政治》等。
杨永泰人生经历
杨永泰,1880年出生于广东茂名高州地区一殷实之家。他早年受过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17岁时,考中广东茂名高州地区秀才。21岁那年,杨永泰考入广州高等学堂,开始接受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一年后,他又从广东转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学习法律。毕业后,他回到广州出任《广东报》记者、编辑。
杨永泰结识蒋介石
很快,杨永泰便以文笔流畅、思维敏捷、立论深刻、思想活跃扬名于珠江两岸。
随着资历和才华的日渐长进,杨永泰开始涉足政坛。在孙中山积极掀起反清革命的同时,各省也发起了,纷纷成立省谘议局,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杨永泰在这场君主立宪风潮中,积极赞成君主立宪,并利用手中的舆论阵地,撰写了许多文章,竭尽全力为立宪运动摇旗呐喊。功夫不负有心人。1908年,风华正茂的杨永泰以自己的能力、才华和鲜明的政治态度,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
1912年,杨永泰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前往北京就职。1914年春,袁世凯废掉国会,杨永泰被迫离京南下,来到上海,与国会议员等创办《正谊》杂志。这年夏天,他与黄兴等人又组织了欧事研究会。
民国初年混乱政局和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使杨永泰逐渐对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感兴趣。而与国民党人黄兴的接触,使杨永泰更加认定:的革命学说更接近于中国问题的实际。于是,当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时,杨永泰率先加入。从此,杨永泰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运动。
1915年12月,等人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从云南、广西起兵,分别攻入四川和广东。1916年春,宣布独立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在广东肇庆组成了以、为正副的。正在上海主持报务的杨永泰投笔从戎,回广东参加护国运动。杨永泰回到广州后,入滇军将领李烈钧幕中,旋出任李烈钧两广护国军(第二军)司令部下属财政局局长。因杨永泰是广东人,门生故旧很多,筹备粮草很有门路,再加上他善于交际,颇有活动能量,故滇军将领很倚重他。肇庆军务院成立后,又推荐他出任军务院财政厅厅长。
袁世凯死后,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出任内阁总理。军务院取消,民初国会重新恢复。以、、谷钟秀等人为代表的旧国民党人组织政学会,杨永泰也参与了会章的起草,成为政学会的一名重要成员。
1917年7月,失败后,段祺瑞重新上台执政。段为实现独裁统治,拒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举起了的旗帜,从上海南下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北京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广州,组织非常国会。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对杨永泰很是信任和重用的。他内定杨永泰出任护法军政府财政厅厅长。杨永泰当时也满口答应,并十分感激孙中山的信任。政学会的张耀曾、李根源等人听说后,立即劝杨永泰说:“孙中山没有实力,是个空架子。你投靠这个孙大炮,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以你的才华,如投靠西南实力派,定会前途无量。”
杨永泰虽足智多谋,但缺乏政治眼光。看到政学会都投靠了西南军阀,孙中山在广东的势力远远没有滇桂军阀势力强大,心里便动摇了。所以孙中山几次催他就职财政厅厅长时,他支支吾吾,迟迟不就。
杨永泰的这种投机态度,令孙中山周围的国民党人十分反感。
1917年秋,沪法军与段祺瑞的北洋军阀激战于湖南、陕西、河南、山东等十余省。正当护法战争胜利进行时,控制了湘、川两省后的、唐继尧在政学会骨干的支持下,突然一反孙中山的护法号召,通电同意与北洋军阀进行议和。紧接着,西南实力派联合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把护法军政府原来实行的大元帅首领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孙中山为七总裁之一。孙中山愤而辞职,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作为政学会骨干的杨永泰,参与了改组军政府的活动,因此引起了一些国民党和一些追随孙中山的国会议员的痛恨,种下了与胡汉民等人矛盾的种子。
但杨永泰却得到了岑春煊、陆荣廷等西南实力人物的大力支持。不久,杨永泰出任广东财政厅厅长,并于1920年4月就任广东省省长。
杨永泰上任伊始,踌躇满志,颇想有所作为,显示一下自己过人的才华,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无奈好景不长。1920年夏,粤系将领回师广东,将桂系陆荣廷驱逐出境。次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等人把当年政学会改组护法军政府的幕后活动向孙中山和盘托出,并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政学系张耀曾、李根源、杨永泰等人在这中间穿针引线的作用。
杨永泰知其在广州已无法立足,便北上投靠北洋军阀政府。
到了北方,杨永泰更觉英雄无用武之地。1922年,杨永泰再度出任国会参议院议员,但随着曹锟贿选丑闻被揭露出来,北洋军阀政府时代的旧国会顿时解体。政学会也随之偃旗息鼓、烟消云散了。
杨永泰无奈,只好离北京前往上海,心情郁闷地过起了蛰居生活。
他为自己有盖世才华而无处施展而暗自叹息,也为怀才不遇、未遇“明主”而暗自神伤。
1926年夏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震撼了中国,也震颤了杨永泰的心扉。面对外间世界的剧烈变化,杨永泰萌动了结束蛰居生涯、重新寻觅进身之道的念头。
1927年蒋介石下野之后,杨永泰向桂系、上了一份万言书,陈述他对中国时局的看法和对现时政治的主张,表达了要跻身政治的强烈愿望。李、白读完了这份万言书后,对杨永泰的才华十分敬佩,但又十分鄙视杨永泰的为人。他们认为:一位投靠过北洋军阀,投靠孙中山,也投靠过西南军阀的政客,在政治上靠不住!
这样李宗仁、白崇禧对杨永泰不予理睬。刚要出山便遭到了冷遇,杨永泰对自然十分恼怒。
执意要东山再起的杨永泰并没有灰心。他略施小计,便在南京政府交通部部长手下,谋了个顾问的职位。
杨永泰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政客,早在广州护法军政时期,力图保持与各方面关系融洽。他一方面与政学会成员保持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滇军中级将领熊式辉等人又十分要好。与政学会成员的要好,使他日后成为新政学系首领之一;与熊式辉等人的要好,使他日后投靠蒋介石有了阶梯。
,江西安义人,比杨永泰小三岁,在护国战争中结识了杨永泰。他倾慕杨永泰的才华,两人结为挚友,为后来形成国民党内部的新政学系奠定了基础。在北伐战争中,熊式辉与他的好友赖世璜率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转战江西,投靠了蒋介石。1928年春,卷土重来时,任命熊式辉任淞沪警备司令。自此,熊式辉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一。
正是通过政学系熊式辉的直接引荐,才华横溢的杨永泰才结识了蒋介石,并深受蒋的重用,得以施展其盖世才华。
1928年的春天,刚刚复出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准备第二次北伐。一天,他与时任外交部部长的盟兄黄郛闲谈。蒋介石痛感自己幕中人才匮乏,尤其缺乏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谋士”。所以他恳请黄郛结束政客生涯,跟自己共建“党国”。
对蒋介石的秉性十分了解的,对蒋介石说:“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纶,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
在蒋介石的印象中,黄郛是最有才华的佐政之才,如果没有这位盟兄制定的“离俄清共”之计,哪会有今天的南京政权呢?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盟兄却说当今海内还有比他更杰出的幕中高手,怎不令他重视呢?
杨永泰真有这么大的本领,居然令黄郛如此郑重地向蒋介石引荐?蒋介石半信半疑。在时代,杨永泰可不是一般的“名士”,他是政学系的首领之一,是民初政坛上曾活跃一时的风云人物。对于这样一位风云人物,长期在南方活动的蒋介石也有所闻,却并不是非常了解;但长期在北方军政界活动并一度担任北洋政府总理高职的黄郛,却是一清二楚。
1932年当亲赴武汉指挥对鄂豫皖边区第四次“围剿”时,杨上万言书,阐述“”的理论,提出“安内”(即“剿匪”)必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主张,得蒋赏识,立即擢用为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随蒋来汉赴任。杨在所辖区建立行政督察专员的制度,在各县实行“”,并提出“整饬吏治,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以提高行政效率,加紧镇压人民。在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政治厅厅长时,加紧训练人员、整顿保甲、修筑公路、实行等具体政治“剿匪”措施,由此备受蒋介石青睐,遂与、等成为的核心人物。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秘书长,11月为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2月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次年1月兼任湖北省保安司令。杨坚持“”方针,整顿湖北保甲制度,编整团队,“剿匪”、“清乡”。督促开展武昌市政建设,把省政府门前从平湖门到阅马场的平阅路翻修为水泥路面,改名为“”;扩宽东厂口至的马路,命名为“熊廷弼路”;开辟文昌门越紫阳湖往通湘门的沙石马路,命名为“路”;兴建武昌长街大马路(即今民主路);在蛇山抱冰堂南面兴建湖北省图书馆大楼。
同年10月25日,赴汉口宴会返回时,在江汉关轮渡码头被人开枪狙击身亡。 译有《外交政策》、《现代民主政治》等。
杨永泰逼迫长征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踌躇满志,举兵南进,开始向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然而三次“剿共”连连败北。
杨永泰认真分析了前三次“剿共”失败的原因,发现蒋的失策在于把红军看成与一样的军队。实际上,红军绝非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的真正“党军”。红军的最大不同是实行政治建军,兵民一体,上下同心,因此必须采取新的策略才能“剿”灭。红军既然是靠政治起家的,那就来个“政治剿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杨永泰派人向蒋呈递了一份“万言书”,陈述了自己对于“剿共”的意见:“吾随先生出师,细观江西诸地,渐觉共党不足为虑。所难之点为共党与‘匪区’民众结为一家,两者合手,实为一严重问题。民众与共党合为一家,在于吾地方官吏风气日下,致使民众为共党所利用。”
杨永泰的下面几句话更是一下子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上:
我之所言新的谋略,意即剿共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所谓七分政治,在吾,则加强对匪区民众管理,加强对匪区民众宣传,澄清吏治,务使土豪恶霸横行乡里者灭绝。对贫穷困苦无孤者,给予救济,对匪区民众日常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渐使匪区民众日益脱离共党,不为共党所左右。达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谓三分军事,在下大力于上述诸务中,然后派重兵对匪区共党实行严厉的围剿,务使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同时对投诚者,要给予宽大和出路,实行先生之剿抚兼施。吾认为,如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会初见成效。[1]
蒋介石对“万言书”大为赞赏。1932年4月,蒋到汉口主持三省“剿共”军事,决定破格提升杨永泰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令其随行前往武汉。这样,杨永泰正式成为蒋介石的帐。
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可谓老谋深算。蒋介石照此实施,立即在“围剿”鄂豫皖苏区中显示了威力。由于的指挥错误和政治上未能适应蒋介石的新策略,没有采取应变措施,致使红军被迫撤出,向西退去。
蒋介石大喜过望,对杨永泰更加言听计从。他立即移营江西,全力“围剿”。
日,蒋介石改“行辕”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会长行营,任命杨永泰为南昌行营秘书长,全权总揽政治事务。杨永泰负责的第二厅专营“政治剿共”,所以南昌行营上下又称杨永泰为“七分厅长”。
第四次“围剿”准备不充分,蒋介石并未得手。尽管如此,他对杨永泰的方针并没有动摇,而是马上组织第五次“围剿”,调集50万重兵对付江西中央苏区。
杨永泰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在第五次“围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他组织求是通讯社,专办行营新闻发稿工作;组织努力剧团和奋斗文艺社,作为“剿匪”前线的“文化标兵”;实行军人独裁,强化保甲组织,严厉实行连坐制,对苏区民众实行所谓“软化、分化、感化”政策。更狠的是,杨永泰建议蒋介石对苏区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利用军队、行政官员、各省党部以至基层党部、各地乡绅等,组成严密的网络系统,要与红军打一场“政治战”、“经济战”和“立体战”。
仅一年多时间,这些措施便收到奇效,逼迫西去。杨永泰因谋划“剿共”有功,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杨永泰夺取四川
1934年底,进入西南,蒋介石派大军尾随于后。
蒋介石因追剿红军入川,发现这一带山川险要,富饶,不愧为“”,如果将来中日开战,这里无疑是最好的战略大后方。于是他产生了借追剿红军之机派中央军入川的想法。
杨永泰看出蒋的意图,趁机建议:“应撤销,改设重庆行营,一来可以继续追剿‘共匪’,二来中央军队可以入川,达到统一四川的目的。”蒋介石听从其言,很快撤销南昌行营,任命杨永泰为武昌行营秘书长,伺机图川。
号称“巴壁虎”的四川实力派对蒋早有防备。他积极组织力量围剿红军,并以此阻止蒋军入川,但遭到红军反击,损兵折将。刘湘无奈,只好跑到南京,请求蒋介石给予经济和武器方面的援助,并声明不要蒋的军队。
蒋介石本打算就此派10个师入川,不料刘湘有拒绝军队入川的前提条件——杨永泰审时度势地献上良策:“目前要先抓到刘湘,答应给钱给军械,不派兵,只要求派遣一个没有武装的参谋团驻重庆,协助川军计划作战。”
率参谋团随杨永泰一到四川,便如同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般,施展“掏心计”。第一招,便是帮刘湘把四川省政府组建起来,然后拟出一道通电,告示四川大小首脑立即交出防区,拥护四川统一。大小军事首脑怎敢违抗,纷纷复电表示拥护,乐得“巴壁虎”合不上嘴。
杨永泰趁机建议:打破防区划分,重新划定18个行政专署,由省政府派人担任专员;原来的地方官立即调动,由省府重新任命,对原来官员进行专门培训。这个建议立即被刘湘采纳,通令照办。但刘湘哪里知道,杨永泰对督察专员的任命,尽力安排亲蒋人士担任;省政府与委员长行营合办的各种县政训练班,也成了杨永泰控制地方的一大法宝。
趁着“巴壁虎”一打盹的光景,杨永泰把四川省地方官员的后备队伍抓到了手中。
随后,杨永泰借驻军田颂尧与红军作战失败之际,“杀鸡儆猴”,将他撤职查办,树立了蒋委员长的权威。1935年夏,驻川参谋团改为重庆行营,蒋介石任行营主任,杨永泰为秘书长兼第二厅厅长,管理政治、法规大事。面对这样一招“换汤换药”之计,刘湘急得团团转却毫无办法。
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仿照办的办法,整训川军军官,以便控制川军。1935年7月,蒋介石在四川峨眉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并调心腹干将任副团长,分批训练川军营以上军官。杨永泰经常到训练团讲话,对川军进行拉拢分化。训练团刚结束,一些川军将领便倒向蒋介石一边。杨永泰眼见蒋介石的势力已经在四川扎了根,便建议蒋介石派军政部部长到重庆召开“川康整编会议”,逼迫川军撤防裁兵,实现川军国家化,川政中央化。
至此,刘湘追悔莫及。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调刘湘率川军东下作战,刘湘则与韩复榘合谋倒蒋。事情败露,蒋介石一通训斥,“巴壁虎”口吐鲜血,命丧黄泉。
蒋介石在杨永泰的谋划下,最终将四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杨永泰大斗法
在国民党内,杨永泰以政学系首脑著称。当时,人们将张群、黄郛、杨永泰、吴铁城、熊式辉、、、、翁文灏等人称为新政学系。与国民党的CC系、黄埔系等不同,这些人并没有一定的组织,也没有政纲,只是松散的联盟。他们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且大多学有所长,精于政务,才华出众,足智多谋,深为蒋介石器重。
作为蒋介石最宠信的,杨永泰有着很大的权力。所有国民党重要军政文电,都须经杨永泰先行过目,然后才能呈蒋;许多军政要人来见蒋介石,也须经杨永泰安排。
杨永泰这种权倾一时的地位,自然引起国民党内其他派系和权贵的嫉恨,尤其是和为首的CC系。
1933年1月,陈立夫、陈果夫等人谈起政学系的“暴发户”:“蒋委员长怎么看上这位首鼠两端的杨永泰。杨永泰有何能力,还不就是会投机吗?”
1934年6月,发生大火,蒋介石刚从意大利购买的霞飞式轰炸机被烧毁10多架。震怒,命令行营调查科科长负责调查。邓文仪接受了CC派的10万美金贿赂,于调查后宣布大火为意外事故。
杨永泰对这个结论十分怀疑,当即请示蒋介石,与联合再度进行秘密侦破。结果真相大白,这乃是一场重大纵火案,主犯为航空署长。徐盗用公款套购黄金,亏空无法弥补,遂放火烧毁库房以销毁帐目。不料天气炎热,大火失控,致使飞机被烧。蒋介石听了杨永泰的报告,下令将徐培根枪毙,免去邓文仪的职务。
杨永泰的这一做法极大地触动了CC系的利益。CC系于是纠集所有不满杨永泰的势力,群起而攻之。
从1928年起,国民党党务大权便集中在二陈为首的CC系手中,形成了“”的格局。随着国民党内各反蒋势力的荡平,蒋介石越来越无法容忍二陈把持党务的现状,力谋削弱CC系的权力。
在第五次“围剿”中,杨永泰向蒋介石提出了集中党、政、军力量于“剿匪总部”的建议,蒋认为这是削弱CC系的好机会,便接受了杨永泰的建议,把豫、皖、鄂、赣四省国民党组织变更,省市党部设主任委员,由当地军政大员兼任。
杨永泰的这一招,把原来的省党部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一起打入了冷宫。各县设书记长,又把原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一起“送客”。不论省或县都由书记长负全责,工作报告直接上呈“剿共总部”党政处。这样一来,湖北、河南、安徽、江省国民党省、市组织由CC系手中转到政学系手中,CC系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为当地军政首脑的附庸。
CC派遭此打击,当时却敢怒不敢言。因为杨永泰这一辣招是以蒋介石名义去办的,并已由国民党中常会追认为合法。
陈果夫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民政厅厅长一职陈决定派自己的心腹担任,可没想到名单报到蒋介石手上后,杨永泰在蒋介石身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不成了CC的王国?” 蒋本来就不满江苏省政府CC色彩太浓,听了杨的话后更加生气,决定“留中不发”。
这可急坏了陈果夫。他素知蒋的习性,只要“留中不发”,一定是表明他持有不同的意见。他赶忙电呈蒋介石:“如有更适当胜任者,请钧座直接指定。”
本来这是陈果夫作的一个姿态,可没想到正中杨永泰的圈套。杨永泰向蒋推荐自己的心腹替换余井塘。蒋遂即电告陈,一切照准,唯民政厅厅长改由辜仁发担任。
陈果夫收到电报,顿时傻了眼:一省中除省主席和秘书长外最重要的民政厅厅长一职,转眼落入了杨永泰手中!陈果夫大失颜面,恨得咬牙切齿。他提出要“清君侧”,下决心整垮杨永泰。[2]
杨永泰扬子江畔
1935年10月,行政院院长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遇刺,杨永泰颇想乘机爬上这一高位,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遭到以二陈为首的CC系的坚决反对。
组阁的愿望落空了,杨永泰决定辞去秘书长职,准备出国考察。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岂能放他出国?蒋没有理会杨的辞呈。
蒋介石虽知杨永泰对自己忠心不贰,但为了平衡各派利益,决定将杨调出。早在南昌大火案发前,蒋介石就打算让杨永泰出任南昌联合办事处秘书长。
杨永泰闻讯后声泪俱下地对蒋说:“一定是有人向先生进了谗言才至于此,在此国家危机时刻,我决不离开委员长半步!”蒋介石听后大为感动,只好留杨永泰继续在任。
当蒋介石调张群任外交部部长后,便决定发布命令,任命杨永泰为湖北省主席。
杨永泰离开蒋介石身边,出任,在许多人看来是杨失宠的信号。其实调开杨永泰,固然是蒋为平息国民党内部对杨不满所采取的措施,但也更是蒋介石用心良苦的一招。
虽然蒋介石也感到杨永泰有操纵越权的形迹,但他对杨的忠诚和才能是十分欣赏的。蒋曾对人说:“我生平用人,第一重道德,第二重才具。杨畅卿这个人,办事有相当才具,其它方面就不要求全。”
杨永泰还未到鄂上任,便遭到了CC系及鄂省实力派的迎头反对。CC派的走卒窜入省内一些学校,大肆宣传政学系是“亲日派”,挑动学生上街游行。学生们听到政学系的卖国消息,义愤填膺,到街上游行,高呼“打倒政学系”、“打倒杨永泰”、“反对杨永泰接任省主席”等口号。一时间,武汉反杨赴任之声颇高。
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电令湖北绥靖公署主任:“据报湖北省党部借学生提出打倒杨永泰的口号,向政府示威。如果属实,仰将该党部及其负责人一律军法从事,具报为要。”为支持杨永泰,蒋介石不惜对二陈开刀了。
湖北省党部的CC分子慌了手脚。“十人团”的老大、湖北省党部常委立即前往何成浚处,声明“打倒卖国贼杨永泰”这个口号与省党部无关,是学生在游行中自发喊出来的。
蒋介石平息了CC系的倒杨风潮后,杨永泰带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愁怅,离开南京,逆江而上。但恨杨入骨,一旦离开蒋介石的庇护,杨永泰迅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日,杨永泰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宴会结束后,在汉口经汉关乘专用轮渡码头准备回武昌时,突然冲出一个刺客,向其连开数枪,杨应声而倒。
奄奄一息的杨永泰对左右侍卫说:“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为国而死,夫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说完,这位蒋介石的“诸葛亮”便咽了气,终年56岁。
蒋介石得知杨永泰被刺杀后十分震惊。他一面急电湖北省政府给予杨永泰以公葬待遇,一面责令组织秘密侦查厅,尽快破案。不久,秘密侦查厅宣布刺杨案已破,凶手陈燮起(真名谭戎轩)系受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指使。刘在上海被捕后,被判处10年徒刑。
杨永泰遇刺案,是国民党历史上继遇刺后第二起重大谋杀案。这个案件实际上是二陈为首的CC系一手策划的,却拿派的刘庐隐做了替罪羊。
杨永泰跟随蒋介石多年,出谋划策,铲除“诸侯”,逼走“共党”,为蒋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成了国民党派系争斗的刀下冤魂,不能不令蒋介石唏嘘叹息。[3]
杨永泰各派恩怨
1935年冬,日本军阀侵华日亟,蒋介石在舆论压力下,不敢公开满足其得寸进尺的无理要求,但又惮于公开决裂,深感外交问题十分棘手。经过郑重考虑,乃将善于周旋应付的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群调任外交部长,遗缺调秘书长杨永泰接充。因杨在行营时专横跋扈,与国民党各派系积怨甚深,只好将其外调,缓冲一下。于是走马换将,张去杨来。其实都是“政学系”当权,换汤不换药。[4]
杨永泰遇刺身亡
杨到湖北接任省主席,武汉学生强烈反对。虽然军警当局尽力保护,但爱国青年积愤难消。翌年,杨永泰被刺[5]
,全国震惊,蒋介石令军警当局限期破案。但关于幕后主使者及发案时间,言人人殊,极不一致,至今仍有疑问。现虽时隔半个多世纪,事过境迁,不过,雪泥鸿爪,留其一星半点,仍为必要。
关于杨永泰被刺原因,有的说是胡汉民亲信国民党中宣部长刘芦隐所指使;有的说是“复兴社”邓文仪因报复而派人所为;还有的说是,C.C因权力之争,下令“特一科”(特务处第一科)干的。甚至“湖北王”何成浚也因支持过湖北省党部发动学生反对杨永泰就任湖北省主席而涉嫌。互相猜疑的结果,使得国民党内部有关领导层彼此怀疑,造成了混乱。最后还是军统局查明此案是爱国青年自发组织“中华青年抗日锄奸团”所为。他们纯真赤诚,热血满腔,不满于政治腐败,特别是对亲日派丧权辱国之行径更为痛恨。大家自筹经费,购买枪支,准备刺杀亲日派头目黄郛、张群、杨永泰等人。那天在刺杨现场捕获谭戒轩(化名陈燮起),后来又捕获了掩护谭戒轩行刺的龚柏舟。国民党为免扩散影响,令司法机关以普通刑事罪处理。到1938年尚未判决,时值武汉战局紧张,乃将谭等二人押解后方。途中龚柏舟跳水脱逃,生死未卜。谭戎轩被押到恩施监禁。抗战胜利前清理积案,谭被高等法院判处死刑而绞决了。[4]
杨永泰人物轶事
说杨永泰是蒋介石的“诸葛亮”,一点都不过分——他初出茅庐,便献策蒋介石“”;一道“出师表”,就逼迫工农红军移师西去。蒋介石对他言听计从。不曾想,权重一时的他最后居然血染扬子江畔,做了国民党派系争斗的冤鬼。
杨永泰早年追随投身民主革命,后离开孙中山加入政学会,先后出任厅长、广东省省长。但随着政学会的风消云散,他只好蛰居上海,常常为有奇才而无处施展暗自叹息,为未逢“明主”而黯然神伤。
1928年初,通过政学系和熊式辉的引荐,杨永泰结识了蒋介石。杨自幼接受严格的旧式教育,又曾留学日本,接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故“既擅文事,又长武备;既懂立法,又精行政”,加之对于“天下大事”观察已久,故与蒋介石见面之初便发表了宏韬大略:
当今天下,广西第七军横行两湖,负隅两广,白崇禧收编了残部三个军,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勾结冯、阎,则南京无法立足。好在桂系的政敌能拆李宗仁的台,唐生智也可以收回旧部为辞进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买的大将韩复榘、等,则李宗仁、白崇禧的势力就不难瓦解。
杨永泰将其“”策略概括为: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以政治方法解决的第三
集团军,以军事方法解决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以外交方法对付张学良的。
蒋最头疼的军阀问题,被杨永泰数语道破。蒋介石顿时心明眼亮,对杨永泰肃然起敬,任命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由一个草居在野的政客,一跃而入蒋总司令的“卧榻之侧”,杨永泰成了蒋介石的“首席智囊”。
完成北伐之后,蒋介石即着手实施杨永泰的“削藩”谋略。
1928年7月中旬,蒋在北平召开军事善后会议。国民党各路“诸侯”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参加会议。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军事方案》和《军事意见书》,冠冕堂皇地提出整编军队,裁减兵员,其意图是削弱其他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壮大自身势力,等待时机,各个击破。冯玉祥、阎锡山诸人开始均沉默不语,后来极力抵制。
蒋介石仅想利用这次机会试探一下各路“诸侯”的态度,当然是无果而终。
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利用北伐结束之机,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将这些人明升暗降,调到南京,以便解除兵权。蒋介石接受了杨的建议。
日至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任命冯玉祥为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阎锡山为蒙藏委员会委员会长兼内政部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并希望三人长住南京,共商国是。
接着,杨永泰建议蒋尽快召开编遣会议,“”,用政治方式削去“诸侯”兵权。1929年初春,编遣会议召开,但出乎蒋的意料,各路“诸侯”在裁兵问题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尤其是冯玉祥,称病请假,消极对抗,致使蒋抱极大希望的会议草草收场。[6]
既然政治方式不能“”,只好诉诸武力。按照杨永泰的建议,蒋介石决定首先用军事手段消灭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当时,桂系势力盘踞着从广西、广东经两湖直到长达千里的战线,摆下了“”。如何破掉李、白这个互相配合的战阵?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先击首腹后斩尾,武力进攻和政治分化双管齐下;先解决武汉、平津桂系驻军,尔后直捣桂系广西老巢。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先把同桂系站在一起的李济深诱到南京加以软禁,任命陈铭枢、统治广东,然后委派唐生智携巨款去天津活动老部下倒戈反桂,不用一兵一卒便使白崇禧仓皇出走。接着,蒋介石统率大军直捣武汉。
为了实施武力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杨永泰秘密来到香港,与受桂系排挤的俞作柏洽商。他凭着三寸巧舌说服了俞作柏,并许诺:“如果俞将军活动李明瑞、倒桂成功,中央委你为广西省主席,省府委员由你决定。”
杨永泰陪俞作柏来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委任俞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议”,由杨永泰协助到汉口,与桂系第四集团军第七师师长李明瑞秘密接触。当蒋介石的与一交火,桂军前敌总指挥李明瑞便阵前自动脱离战斗,致使桂军一败涂地。李宗仁、白崇禧退守广西。蒋介石率各路大军齐向广
西合围,桂军大败。李、白二人被迫逃到香港。
就这样,杨永泰协助蒋介石首先平定了桂系。
接近尾声时,冯玉祥统率单独反蒋。蒋介石再次采用杨永泰的计策,用经济手段瓦解冯玉祥的军队。日,冯玉祥部下韩复榘由洛阳发出“养”电,力主维护和平,拥护中央。蒋介石大喜过望,立即复电韩复榘,令其指挥所有驻陕甘宁部队,委任石友三为讨逆军第十三路总指挥,并送现款500万元作为犒赏。“银弹”的威力迅速见效,5天后冯玉祥被迫宣布下野。
1930年3月,鹿钟麟、、白崇禧、等第二、三、四集团军57个将领通电全国,一面历数蒋介石十大罪状,一面推举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联合反蒋。
面对爆发之势,杨永泰胸有成竹地向蒋介石建议:一、采取陆战为主、空军协同的战术,威慑联军;采取“银弹”外交,瓦解冯玉祥的西北军;二、不惜一切代价,拉拢取观望之势的东北军张学良。
蒋介石立即派和张群携巨款到东北,极力拉拢张学良助蒋讨伐阎、冯,并用重金收买了冯部将领,诱捕冯军豫东前线总指挥万选才,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经过5个月激战,蒋大获全胜,阎避居大连,冯移居。山西晋军被举兵入关的张学良加以整编,西北军则被蒋介石化整为零一个个吃掉,仅仅保留了被改编的29军。
这样,冯玉祥苦心经营20多年的西北军土崩瓦解了。蒋介石采纳杨永泰的“”后,只用3年时间就达到了预期目的。[6]
杨永泰生平事记
1915年任上海《中华新报》主笔,反对称帝。
1917年至1920年先后任护法军政府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长、广东省长。
1922年任北京国会参议院议员、善后会议财政善后委员会副委员长,为政学系首领之一。
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
1931年任军委会秘书长。
1933年接任军委会委员长属下的南昌行营秘书长。
1934年任国民党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秘书长。嗣任军委会行营秘书长、四川行营秘书长、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
日在汉口码头被CC派暗杀。译著有《外交政策》、《现代民主政治》等,被蒋称为“当代卧龙”。
.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深圳新闻网 [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舟楫、芳琳,杨永泰之死,《民国春秋》,1995年03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警备司令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