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香附子别名的别名

附子+附子类扶阳药起效反应+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附子+论附子之服药不瞑眩,厥疾弗瘳+附子功效与主治发微+制附子温阳祛寒酒秘方
发布时间:&&&来源:&&&61人关注
  附子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常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阳虚证;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神农本草经&谓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在&伤寒论&中入23方次,在&金匮要略&中入26方次。附子的临床应用是古今中医们讨论最多的一味药,也是用药经验最多的一味药,更是最易争论的一味药。说它有毒的、说它无毒的,说它入方必须先煎的,亦有说不必先煎的,有说用量不超过10克的,更有说用量可在200克的,众说各异,皆经验也。附子的药证: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脉沉微,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突然变得浮大而空软无力,此为附子证的特征,也叫"附子脉"。此脉多见于大汗、大下之后体质虚弱之人,并见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腹满腹痛等证。附子的药证:所谓附子主痛证,指或脉虚浮而身体烦痛者,或过汗而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或肋腹大痛者,或胸痹而痛者。附子主治的脉沉微与痛症之中,脉象沉微是最为重要的指征。虽然&金匮&大黄附子汤证的肋腹大痛时,其脉紧弦,但仅是疼痛之脉,待痛止则脉必沉。体烦疼者,脉虽浮而按之多软无力。仲景附子方:附子干姜汤,主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无表证即无身痛;身无大热即肌肤湿润,扪之不觉烙手。此两证可提示非麻黄汤证,而不渴亦非白虎汤证。"脉沉微"则点出干姜附子的关键指征。仲景附子方:附子薏仁散,主治"胸痹缓急者"。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仲景附子方:四逆汤,即干姜附子汤加甘草,主治"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者。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等等均为四逆汤附子之证。仲景附子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少阴病,始得之,白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少阴病,谓能"微发汗"。可见附子与麻黄同用,主治无汗发热而脉沉者。仲景附子方: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当解,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因恶寒而加附子,想必尚有四肢拘急冷痛诸证。仲景附子方: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白术附子汤主治桂枝附子汤证再见"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两方主治身体烦疼,皆用附子,且与桂枝同用。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附子与大黄细辛同用,主治胁腹痛。可见大剂量附子用于痛症。仲景附子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少阴病,谓能"微发汗"。可见附子与麻黄同用,主治无汗发热而脉沉者。仲景附子方: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当解,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仲景附子方: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白术附子汤主治桂枝附子汤证再见"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两方主治身体烦疼,皆用附子且与桂枝同用。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附子与大黄细辛同用,主治胁腹痛。可见大剂量附子主痛症。仲景附子方: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若微寒者",加附子,而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方附子与桂枝同用,想必"微寒"之外,有身体冷痛。又附子生姜甘草同用,证同四逆汤,必有脉弱而沉之证。仲?附子方: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汤证本有汗,再以麻黄剂发汗,以致汗出不止,恶风,且有四肢微急,难以曲伸,仅用桂枝芍药甘草等就不够了。附桂同用,可治身体烦疼,合芍药,又能治汗出不止、四肢挛急。仲景附子方:四逆散条下有"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四逆散本治腹痛,加附子,想必腹痛剧烈,与大黄附子汤证相近。理中汤条下有"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理中汤加附子去白术,即四逆汤加人参,故腹满的同时,当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沉微等证。仲景附子方:附子白术茯苓芍药汤,主治头眩、心悸、恶寒、身体痛、自下利、腹痛、脉沉者。方如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得之一二曰,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真武汤主治"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等等。附子:附子与二乌是中医临床的常用药,被广泛地用于治疗休克,虚脱等危急重症及气喘咳嗽,心腹疼痛、慢性腹泻,阳痿滑精、不育不孕、风湿疼痛等多种疾病。由于其"毒性"颇大,炮制不当,或用之不慎,或药证不宜,常可致"中毒"表现。附子:生用附子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应合理炮制,避免使用生品。炮制的目的皆为减其"毒性",经过炮制,其"毒性"(乌头碱)可降低70?80%。但也有医家说,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就是附子的"毒性"所能,就是利用其"毒性"才能达到"回阳救逆"的效果。附子:&药典&规定剂量为3?15克。病情不同则剂量有异,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可用3?5克。用于强心、温中散寒止痛时可用至6?10克。在救治虚脱休克时才可用至15?30克。这是临床附子的"常规"用法与用量附子体会:炮附子偏小剂量10?15克对虚寒者难以取效,若辨证确为虚寒的附子证,可将用量逐渐增加至30?60克。若治疗虚寒性慢性疾病时,炮附子应以小剂量取效,对虚寒严重的急性病证,炮附子应以较大剂量才能取效。用药剂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性(也就是虚寒的程度),一般应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附子经验:吴佩衡、刘民权、李继昌等用附子量则较大,一般均在30克以上,在吴的医案里,使用附子的剂量甚至高达400?500克。在李可的医案里也常见到附子用量在300克以上的量。在众多医家的医案里都可见到大剂量附子的病例,所以附子究竟用多少,它和其它药一样,全在个人临床中总结。附子体会:使用附子应注意地理差异,季节差异,个体差异,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因个体差异,"中毒"剂量差别较大。如寒体者,附子用量偏大亦不会出现反应;热休者,即使用小剂量也可出现毒副作用。所以用附子一定要辨证清楚,掌握好附子证、附子体、附子脉、附子舌。方可大胆应用,则可万全。附子体会:在疲劳、出血、饥饿时附子的毒性可减弱,表现不明显,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时易中毒,表现特别明显。形体消瘦的妇女、老人、心律不齐或心动过速者,便中夹黏冻者皆不宜使用大剂量附子。真阴虚者更不宜单独使用附子,可在大剂量补阴药中佐以小剂量附子以提高补阴药的活性。附子体会:与气温相关,南北地区气温相差较大,故附子用量在南方应小于北方,南方湿热之地,人多气薄体弱,常兼湿热内火,即使阳虚,亦不宜大剂量使用附子。临床观察发现附子对心脏的作用可因室温不同而不同,温度越高,乌头碱作用越强,因此服用附子剂后,不宜马上入浴、入暧室,或在太阳下暴晒。附子体会:个体差异造成对乌头类中药敏感程度不同,有的应用较小量即出现"中毒"反应,有的大剂量较长时间应用亦不出现"中毒"表现。为防止不测,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附子证,辨证酌选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巧妙叮嘱病人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中毒"反应,或停药或解决方法。附子产地:附子主产于四川江油中坝,為道地川附子产地。临床应用发现,不同地区的附片毒性可相差8倍之多,如云南腾冲所产的附子较四川附子毒性大18倍。所以临床应用附子时,一定要搞清附子的来源地和炮制的方法,做为喜欢用附子的医生,还应亲自煎服各剂量附子的体会,做到心中有数,施方有度。附子采摘季节:因各地客观条件不同,挖掘时间有早有晚,一般栽至第二年6?7月收获,传统认为以夏至到小暑间采收的质量较好。中药药理研究表明,9?10月采收的附子其总生物碱、次乌头碱及乌头碱含量高并且稳定,主要成分中乌头碱含量11月达峰值。因此认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采收的附子为最好。附子体会:附子与酒同用易中毒,因乌头碱的亲脂性较强,在乙醇中能被充分溶解,且仍保持原有毒性。酒精又可加速血液循环,直接饮用极不安全,易达中毒量及致死量。因此,在应用附子制剂的同时,一定要禁止饮酒,以防不测。乌头类中药亦不适于做酒制剂内服。附子的蓄积中毒:对乌头的蓄积中毒,存在很多争议,但总的倾向于可致蓄积毒性,有医者认为服附子不会蓄积中毒。本人治疗8例强直性脊椎炎患者,服用附子制剂均在半年以上,其中5例基本治愈,目前还没有发现蓄积中毒症状,但有3例服药至3个月时出现下肢麻痹,小便不利,皮肤瘙痒,视力不清的中毒表现。附子:著名中医学家王士福教授对附乌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观近用附乌者,畏其大毒,轻量1?2克,重者不过15克,不敢重用,但敢久用。此正合附乌中毒之特性,小量虽仅有小毒,然久服必蓄积为大毒,又未达附乌有效之量,其后果是中毒而无效!"附子体会:防止附子中毒,本人临床用附子多从6克起至80克,10克以下用量从未先煎,15克至30克用量配同等量炙甘草先前半小时,30克以上用量时同样配同等量炙甘草先煎1小时,此法临床应用三十年,从未出现过严重"中毒"表现,只有十二例出现过轻度的头昏、舌咽麻木、发热、怕冷、过敏皮肤瘙痒等症。附子体会:炙甘草防解附乌中毒确实可靠,丛观古今喜用附子的医家,皆认为蜂蜜、甘草、绿豆、黄连、红糖、生姜、淘米水等是解附乌中毒的最佳选择。本人从80年代在父亲的用附乌指导下,一直以来,凡附乌用量在30克以上时,都必须配同等量的炙甘草,并附子炙甘草必先煎半小时以上。惟参附救逆时不用甘草。附子的主要药理作用:去甲乌药碱能强心,明显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附子水溶部分可有效抗休克;能加快心率,对缓慢型心律失常者能加快心率;改善窦房结的血液供,提高内源性窦房结之功能,保护心肌活性。附子的主要药理作用:附乌的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使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呈兴奋现象,产生瘙痒、灼热感,继而麻醉、失去知觉。另外附乌的乌头碱还具有很强的镇痛、镇静,抗炎、兴奋副交感神经,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附子配方治气血两虚的再生障碍性贪血:附子10克、党参20克、当归10克、熟地25克、炙甘草10克。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用。附子配方治肾阳不的低血压症:附子30克、炙甘草30克(二味先煎半小时)、干姜10克、黄精30克。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用。附子配方治肺源性心脏病:附子15克、代赭石30克、蛤蚧一对,上方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用,此方还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性胃炎等。附子配方治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附子10?80克、肉桂3?6克。此法运用附子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当附子应用至30克以上时,一定要注意附子的蓄积中毒反应,必要时加入同等量的炙甘草附子配方治阴寒腹泻?附子10克配干姜6克炒白术20克。附子10克配茯苓30克白术20克干姜6克治阳虚水泛之证。上方配大黄30克治慢性肾功能衰竭。配九香虫6克藿香10克治胃脘寒、胀痛呕吐。名医焦树德附子方:制附子12克,配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桂枝10克、威灵仙12克、薏仁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治痛痹(风湿性关节炎)。配制草乌3克治尪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肾虚寒盛者。用药指征:全身冰冷、关节疼痛、喜暖怕冷、夜痛重、脉沉迟细者。附子配方治阳虚血瘀型胸痹:制附子10克配人参10克水蛭10克炙甘草10克。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用。此方治心阳不振、心血瘀阻之证临床效果非常好,附子可根据用药情况、逐渐加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不可盲目追求大剂量。附子配方:附子10?15克配黄芪30克生晒参15克治心力衰竭。配桂枝15克细辛6克治缓慢性心律失常。配全蝎6克蜈蚣2条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配丹参30克桂枝6克水蛭10克治心血瘀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附子体会:用附子治脾胃病之脾胃虚寒,关节病之风湿寒痹及一切慢性病之命门火衰,阴寒内盛。阴虚之虚火上炎。其用药指征:体温36度以下,或阴虚之低热,气虚之低热,体温37?38度。小儿不宜。名医用附子经验:北京医院李文瑞用附子治男子不育、甲状腺功能减退、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名医用附子经验:云南中医学院吴生元用制附子治阳虚证、阴寒证、制附片成人每剂药用30?60克,个别阳虚阴寒较盛者亦有用至100克以上者。名医用附子经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高忠英用附子主治一切阳虚寒盛证。诸脏阳虚者,肢必冷,鼻准凉,舌淡黄;暴寒伤阳,心悸,脉疾数,水肿证必用附子。其体会:附子大热暴走,配参芪温中,配熟地肾,得干姜救逆,配参草强心,得桂枝二活则走络,多用炮制附片。名医用附子经验:成都中医大学附医吴康衡用附子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多种肾脏疾病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或激素药物停药后的巩固治疗。巩固治疗用:附片15?30克,配肉桂12克、淫羊藿30克、巴戟15克,水煎日服二次。名医用附子经验:成都中医药大学邹学熹用附子治阳气虚之水肿:关节炎之四肢水肿、肝硬化中期水肿、癌症化疗的突然四肢厥冷及全身水肿,用量常在30?50克之间。名医用附子经验:朱良春老先生用附子主治厥脱、久泻、脾肾阳虚之水肿、痹症、慢性炎症,属阳虚厥脱、寒湿凝滞者。其体会:大剂量用附子,煎时加生姜3?5片,或蜂蜜一匙,也可附子先煎半小时,煎附子的水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加凉水。名医用附子经验:无锡第三人民医院汪朋梅用附子体会: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宜选生附子;温补命火宜用熟附子,两者均应先煎。服后肌肤温温然为正常现象,可继服之。如有咽痛、燥渴、鼻衄、虽非中毒,但可能辨证不准,应立即停用。若感唇舌麻痒、痛觉减失、咽燥腹痛、脉博奇慢、甚或抽搐昏迷,属中毒也名医用附子经验:李可用破格救心汤治心衰,当心衰垂危,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破重重阴寒所困时,必用大剂量附子方能起死回生。其方: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武火急煎,随煎随服。张仲景附子配方经验:&伤寒论&应用附子的条文有79条,方剂36首,其用法生熟有别,轻重各异。主要体现于生附子配干姜以救脾肾之阳。生附子配猪胆汁除邪阴之格拒。附子配人参以回阳益气。炮附子配白芍扶阳固表、敛阴和营。炮附子配茯苓温阳利水。炮附子配麻黄助阳发汗。炮附子配大黄温下寒积等等。附子羊肉汤治三伏天手脚冰凉、全身骨关节疼痛,怕吹空调、怕吹风扇、舌质淡白,苔色薄黄或薄白、脉沉迟细者。羊肉100克、炮附子15克、肉桂3克、干姜6克、甘庶50克,同置于瓦煲内加水、文火煲1小时后,调味饮汤,曰二次,可每周二次,连续饮用一月余。附子配方经验:附子桂枝配化痰药:附桂与半夏南星茯苓陈皮等化痰药相伍,有温脾阳,化痰湿之功。用治痰湿所致之头目昏眩、久咳气喘、呕逆不止及附骨疽等证,疗效颇佳。附桂温阳以治本,星夏苓陈化湿痰以治标,俾使阳气振奋、水湿得化,痰饮蠲除。此乃标本兼治,据证候病位出入加减,可获良效。附子配方经验:附子桂枝配活血化瘀药:附桂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配伍,附桂辛热,温经通脉,归芍桃红棱莪攻逐瘀血。用治产后恶露不尽,月经量少,症瘕积聚,痛经,崩漏等疾,使冲任得温,瘀血得行,寒去瘀通,诸证自愈。附子配方经验:附子桂枝配泻下药:附桂与小承气汤等配伍,附桂温阳,激发脏腑功能,小承气汤攻积导滞,互相配合,用治寒积内停之脘腹疼痛,能驱寒消积,正所谓"邪去正自安"。附子配方经验:附子桂枝配苦寒清热药:附桂与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苦寒清热药配伍,取芩连柏栀清热泻火,佐少量附桂,清热而不伤阳气。用治寒热错杂之胃痛、腹痛、泄泻、痢疾、呕逆、蛔厥、痞证等,使热去而胃气不伤,且有防止格拒之妙用。附子配方经验:附子桂枝配解表药:附桂与麻黄羌活防风紫苏等发散风寒药相伍,附桂可助阳解表,协羌防麻紫发散风寒,使风寒随汗而解,汗出而不伤阳。用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等证,可收扶正祛邪之功。附子配方经验:附桂配养阴药:附桂与麦冬天冬沙参五味等养阴药配伍,用附桂辛温扶阳,二冬沙参五味以滋阴,二者相伍,扶阳而不耗阴,养阴而不伤阳。大凡用治阴阳两虚之虚劳诸证,疗效甚佳。附子配方经验:附子桂枝配补血药:附桂与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川芎等补血药配伍,取附桂辛热,其性走而不守,无处不到之性,归地胶芍等补血养血,但性粘腻,碍脾运化,二者相伍,则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凡产后失血、吐血、便血、日久而致营血亏虚者最宜。附子配方经验:附桂配补气药:附桂同人参、党参、白术、大枣、炙甘草等补气药相伍,因附子桂枝破阴寒、散浊阴,参术草枣补脾气,生阴津,配伍得当,治疗暴吐、暴泻、大汗、误汗等引起的阳亡阴脱证,多能扶阳益气,化险为夷马钱子:这是为一位患强直性脊椎炎、类风湿骨关节炎患者炮制的马钱子。生马钱子1公斤放入二斤花生油中文火煎炸约1个半小时,炸至油静,马钱子呈棕褐黄色为度,取出凉晒至表面油散尽,然后磨成细粉配方使用。炸过马钱子的油不要弃掉,马钱子油可外擦痛处,效果非常好。附子类扶阳药起效反应 附子治疗三阴重症疗效显著,患者在服用附子以后,身体&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李可)应用郑钦安的话讲就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他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中说: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症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之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 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 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 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吴佩衡:&服药之后,或见脘腹增痛,或吐酸、便泻、小便色赤而浊等征象,可一时有所表露,此乃药与病相攻,驱邪之兆,若药能胜病,犹兵能胜敌,倘畏惧不专,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也,可以克服!古人云:&若药不瞑眩,阙疾弗廖。&&范中林: &阳虚阴盛之人,初服辛大热之品,常有心中烦躁,鼻出黑血,喉干,目涩或赤,咳嗽痰多,面目及周身水肿,或腹痛泄泻,或更加困倦等,此非药误,而是阳药运行,阴去阳升,邪消正长,从阴出阳之兆。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现红润。此时即可用少量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阴阳互根相济,邪去正安。&&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惊慌,任其自行恢复。&唐步祺: &谈到服药一二剂、七八剂、十余剂、二十余剂后,所现烦躁、昏死、鼻血、口泡、喉干、喉痛、目赤、咳嗽痰多、目面浮肿、发斑、痛痒、腹痛泄泻、困倦、不食、大痛、大热、大热等,都是阳药运行,化去阴邪,从上窍、从肺胃、从皮肤、从下窍而外解,只要不思水饮,或饮食渐加,即不可停药,改服寒凉、消润。必待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一剂滋阴,以敛其所复之阳,而后病愈体健。& 他认为,病者服辛温一二剂,有流鼻血者,有喉干者,有口内起泡,口腔溃烂者,病者及其家属多认为是辛热太过所致,当即向其解释,如系热甚火大,何以不思冷饮以自救,明是阳药化尽,阴邪从上而出,继服病将好转。病者亦遂相信,安心服热药,不久即收功。 更有多服几剂热药而咳嗽痰多,日夜不辍者,乃肺胃之阴邪,因阳药运化而上出。亦有痰饮病服热药数剂,反觉胸中满闷不舒,有痰黏在喉中,甚至干咳无痰,此为阳药将凝聚之寒湿痰蒸化,病将因此而解之兆。 更有服热药数剂或十数剂,而周身面目浮肿或发斑者,此为阳药荡去,阴邪从毛窍而出。至于多服热药而腹痛泄泻者,大多系风泡沫状,遇咳嗽即减轻,并未用攻下药品如大黄、芒硝等而腹痛泄泻,自然是阳药涤去腹中凝渣滓从大便而出。 郑氏还提到阳药服至通身发热,阳已大复之后,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诸症自愈,亦系重要经验,唐氏每用黄连阿胶汤,获得满意效果。卢崇汉: 卢氏认为,很多病人在刚开始服用辛温扶阳药物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这种反应不同于西药的副作用,它或者是阶段性的。比如口干、舌燥的问题,开始用附子,可能口干、舌燥,但是继续再用,也许就津液满口了。为什么呢?因为阳气生发,能够蒸腾津液了。或者在量上作一个调整,它的口干、舌燥也会消失。吴荣祖: 吴氏认为用阳药出现的祛病表现是:汗、吐、下。当你用四逆汤一类的阳药,病人本来就是一个寒体,阴霾很盛,用药后病人开始吐了,一会儿开始泻了,这时候很紧张。吴氏认为,看这个病要观察重点,第一个是病人吐之了后,精神怎么样,第二个病人的食欲怎么样,第三个脉象的根有没有?把握这三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祛病的治疗,再吃就没有了这些症状。还有痛症,吃了附子方以后,全身都痛。好啊,祛邪反应啊!如果吃药后毫无反应,状若温开水就没有意思,也不会有多大疗效。所以吴氏应用乌头煎的时候,病人说疼,吴氏就说好,再吃,疼了两天,就没事了。这些指标,包括病人的血沉什么都得到了有效的调节。用药如用兵,治病就像战争,战争就是要有炮,有枪声,胜负才能够决定,所以别想平平安安什么也没有,病就好了。有小病可以,但大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范中林: 范氏善于应用附子,对服用附子药后的反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他使用大剂附子,有时病人出现皮疹等反应,则暂时停用附子,改为他药,停用几天再服,间断服药,既要治病,又要避免蓄积中毒。 附子略煎之法,显示出了范氏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并且在服药之前就告诫病人:&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20分钟后即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惊骇,任其自行恢复&。患者服药半小时后,忽然倒下,很快清醒,除全身发麻外,无明显不适。起身后,又倒在地上,口中流出不少清涎黏液。数小时后,逐渐恢复常态。间隔数日,依上法又重复一次。从此,多年剧痛明显减轻。 他在总结中说:&必须指出,阳虚阴盛之人,初服辛温大热之品,常有心中烦躁,鼻出血,喉干,目涩或赤,咳嗽痰多,面目及周身浮肿,或腹痛泄泻,或更加困倦等,此并非药误,而是阳药运行,阴去阳升,邪消正长,从阴出阳之佳兆。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出现红润。此时可用少量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阴阳互根,邪去正安&。因而,对久病阳虚阴盛病症,用大剂姜附取得显效后,善后之策,范氏一般是加入人参、枸杞、虫草等阴药,以求阴阳平衡,或者以丸药剂缓图收功,体现了郑钦安阳得之际,滋阴善后的观点。王正龙: 王氏认为,服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后,可能会出现主要以下9个方面: &&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跟,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极个别患者会因起身过猛而出现昏迷的情况(曾有低血压者行动要缓慢);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干痛;或眼睛干燥红痛(清晨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或体表发麻(属于血脉末梢被疏通的表现,一般2-3天就会消失)。 &&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及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汗;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可能异常痛痒。 &&忽然腹中异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以后,痛感就会消除(有人在1天中会泄5-10次,可能会泄10多天,但与拉痢疾不同,不人前疲劳感);或出现不爱吃饭,或恶心呕吐;或腰部酸痛如折;或浑身酸懒无力,特别困,总要睡觉(会睡得很香);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健忘脱发;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或阴蒂会有灼痛;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出现这些情况后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此时可继续服药或改服大剂白通汤,以增强疗效;如果发烧38度左右,一般24小时或3天就会退烧(一般只是上半身温度较高),此时可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退烧。 &&忽然周身肌肉、骨节酸痛难忍;或头痛难忍,但有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的区别;或牙龈痛。 &&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药后可能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或停经1个月,停经时不必惊慌,次月即通;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或血中带脓;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治愈;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甚至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属于寒邪外出时的表现。 &&不论有无便秘的患者,服用阳药后,有的暂时会不排便,但不会有憋胀感,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彻底痊愈。还有许多患者的经脉穴位,会出现跳动或轻微的疼痛,或出现几天口渴的症状。 &&患高血压的病人服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继而开始降低,适时应调整用药;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值也会暂时升高,尿中的泡沫会增多,指标较高的患者最好接受重灸治疗,方能治愈。 &&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等,一般都会复发;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由内痔变为外痔,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即可治愈。 王氏临床发现,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可能会复发1-2次。虽说复发,感受去都不会比以前犯病时的感受强烈。以上情况都是药物的作用使真阳发动,脏腑经脉里的寒邪将要被逐出的表现。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应继续服药,一定不要急于去医院治疗。因医院一定会让患者服用清热消炎激素类的药物,会将寒邪敛回体内,或被西医将器官切除,后悔莫及。 以上所列数条情况,只是服用回阳药物可能出现的情况,不一定每种情况都会出现,只是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会出现其他情况,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但不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患者的脉象属于沉、弦、伏、细等阴盛阳虚的脉象,就属于正常情况,不属于诊断失误、附子中毒或药物过敏。网上无名先生: 这位无名网友先生,将姜附剂类药物出现的反应,命名为正性反应作用以区别于药物的副作用。他说,对于服用姜附后所出现的正性反应作用,大多数病人首先是出现胃肠道反应,且胃肠道反应一般说来,先是腹中肠呜或矢气频频,继则便溏,次数因人而异,或是1次或是多至10余次,时间多见于午夜12点左右。这与《伤寒论》少阴病篇中,少阴病的欲解时相吻合。也有的病人服药后出现欲吐不能吐,欲泻有明显便意,仨又排不出便来。此乃药力与寒邪在相争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当即再服一煎姜附药方以加助药力。 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过后,患者会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疲倦想睡眠。此时当立即卧床休息,以利阳气的恢复,切不可从事体力或烦心劳神之事,否则前功尽弃。还有的病人出现胃口大开,此时不可贪食,以少多餐为宜,流质饮食为佳。王章: 王氏认为,服附子类温热方药后,患者机体阳气复炽,正气复旺,正邪相争,阴寒之邪冰释,并被机体驱除。此时,机体可能出现各种反应,如突然烦躁、暂时昏阙、发热、流鼻血、鼻涕、口泡、咽干、咽痛、目赤、咳嗽痰多、面目浮肿、皮肤发斑、腹痛、腹泻日行数至十数次、困倦、不食、呕吐、肌肉关节疼痛、经色异常,有些旧疾(如胆囊炎、阑尾炎、痔疮等)复发一次等等。 这是药物祛病,疾病将向好方面转变的佳象。三七生: &药不眩瞑,阙疾不瘥&,这是古书上的话。他就举了例子,说最初的体会就是排病法,就是受这句话的启发。人吃完这个药后,拿着门板抬来,说人吃完药就死了。一般眩瞑顶多就是人站不起来,就是昏了,一摸脉没事,挺好,休息一会儿之后,这个人几十年的病就是头痛,其病若失。但如果是当成一个中毒反应去抢救的话,又是洗胃,又是灌肠,这个病就又回来了。回来之后还可能说是抢救及时,没死。有很多眩瞑反应,用药后的退病反应,有可能是这样的,实际是一个好转。但当没有好起来的时候,你又从中间给破坏了,破坏还以为是有功,实际上还是把这个病给耽误了,而且还造成一错误假象,就是病人被这个药弄坏,又被他给救回来了。如果是没有经验的话,有的可能以为是坏了,但实际上是眩瞑到极致的时候,甚至人昏厥,但人醒过来时已经是拨乱反正。傅文录: 傅氏临床长期系统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部分病人服用附子30-60克以上之时,出现的反应有腹痛、腹泻、全身性皮疹、眼睛肿痛、口角起泡、咽喉肿痛、疼痛加剧、咳嗽加重、鼻出血、小便灼热、呕吐痰饮、皮肤痛痒异常等证,这些反应随着据病进药或减停,场均逐渐消失,并无大碍。 他说,近治一慢性肾病老年患者,服药之后,其几十年会阴部反复发作之痈肿,逐渐出头而向外排出脓血性分泌物。他告诉她说:过去所生病的地方一定要慢慢发出来,随着全身情况的好转,而肾病才慢性好起来。病人坚信不移而守方继续用药治疗,果然不出所料,当所出头之疮肿自动恢复如常。 他认为,阳虚阴盛之人,均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辛热之品进腹,必然要熔化阴寒凝聚之物,一定要出现体内的一些反应,如果没有反应反而证明药不敌邪,而只有在辛热之品熔化阴凝之物的时候,才是临床起效的反应。 服用附子到什么程度是起效的标准呢?在郑钦安多年的临床经验中,他在&服药须知&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原则,即:&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他说:&凡服此等热药,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互济,而体健身轻矣&。在这里,郑钦安提出了一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的原则,而判断这个标准的症候是&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这时才是附子起效的标准,此时才能停服药物。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附子讲课时间: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神农本草经》的附子。&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大家先把附子《本经》的原文看一下。今天给大家讲的是附子这味药,附子呢是一味常用药,历代名医对这个药都有很多论述,我们今天讲的附子呢,附子对现代人的体质来说是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什么呢,现代人的饮食条件比过去好得多,饮食这种精微摄入多了之后,这个人体的形质就丰盛一些,再加上由于生活不规律呢,形盛而气弱。这时候用附子这大辛大温这种药呢,更能够练形化气,有这方面的帮助。附子这味药呢,味辛温,是至辛至温,是大辛大温的一味药。大辛呢,辛以润之,辛是打开的,开到极点,有大封大固的作用,所以内经里讲&辛以润之&,开已则能合。温呢,大温。附子这味药是大辛大温结为一体以后,所以就是说开极而能合,所以很多病亡阳厥脱的话,就是以附子为主药。大家看本经原文,&主风寒咳逆邪气&。风寒咳逆,为什么会咳逆?咳逆一般是指的浊阴之气上犯,这个主治的咳逆之气跟桂枝跟干姜是有所不同的,它们这个风寒邪气上逆,这个附子主要讲的是中下元阳,干姜主要讲的中阳,而桂枝主咳逆上气主要讲的是厥阴肝经。&温中&就不讲了,附子本身是大辛大温,具有温中化湿的作用。&金疮,破癥坚积聚。&大辛大温开破,但是这个癥坚积聚是阴结,癥坚积聚分几种啊?一种是气结,一种是血结,附子偏破的是血的凝滞,为什么?血的凝滞的话,是因阳气不得发,阴寒凝滞,导致的这种瘀滞。还有一种的气结,气结因为三阳经气不能和降,瘀滞住,导致这种气结,这种阴气敛降导致的这种积聚。&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主要讲的是,在下之经脉不得荣养。为什么经脉不得荣养?阳气者刚者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能输达于四肢,就会导致少阴经的这个经气不能温养,所以会产生这个筋骨方面的问题。大家看本经原文就是这样,但是呢我们今天讲附子呢,主要是,因为这里大部分人通过对郑寿全先生的几本著作的学习,对附子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孙思邈先生讲过&附子为百药之长&。既然说它是百药之长,意思就是说,附子这味药并不是因为它有毒,附子这味药,品性还是很中正淳和的,就是说虽然有偏性,偏性也有一股至中至正的和气,就好象五虎将一样,虽偏而不失其正。讲了这个附子的应用,就不能不讲人身体的一元真气的运行。附子这味药为什么用途这么广呢?就是因为我们人的日常生活,无外乎是元阳的一盈一缩,一收一发。而元阳的升动呢,是基于全身的这个精气的基础上的发动,这叫&用&。这个&用&是什么?&用&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精足了以后,精化气才能产生诸多的功用,人这个精神啊体力啊各方面才能够充沛。附子大辛大温呢,恰恰能够练精化气,能够在这方面佐助人体的精化气的过程,不是一般其他药能代替的。但是它既然是炼精化气的东西,长期用了以后,人体本身元精必然亏耗,这是自然的。所以附子这味药呢,大量用的话不能久用,久用的话,形质必然慢慢的亏乏下来。什么人可以大量的用这个温阳药,什么人可以久服,就是说清心寡欲,恬淡自守的这种人,这种人五脏之气能够安藏,附子激发了以后,然后练精化气,然后所谓的这种气呢,产生诸多的功用,这就是练气化神。神气散出去了,神气要收藏起来。一般人这个气呢,只往外发而不能收,这导致过于用的话,体质会越来越差。这就是道家常说的是,长生久视,回光返照。张果老倒骑驴,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用心呢不应该老出去,而应该把眼光往回照一下,意思就是说把这个神识收敛回来。神识收敛回来了,这是一个就是说精神能够敛藏于脏腑,这恰恰是我们平常敛精固气非常关健的这种。一般人不行,一般人用这些参茸附子啊这些药,用多了以后,必致五脏精气的亏损。现在网上有很多伤精的患者,大家都说伤精的患者不好治,就是说治好的不多。有没有治好的?有治好的。应该治好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很难治愈呢?应该和他平常的养生非常有关系的。他平常神这种情志处在这种涣散浮散的状态,你如果注意一下他的相火的话,他的相火不能归位,自然而然的话,这个神气就流散掉,只能说不断的激发,不断的用药不断的补的话,而且还会越补越虚。所以很多人自己埋怨用药不对啊,药不好啊,其实他没有找出原因,原因就在他自己。我为什么在网上建议大家练&栽接续命法&,练栽接续命法就是要把神气收敛回来。通过这个练习,很多人会说,这种练功方法为什么只收不发呢?只往下降不往上升呢?这个是有它原因所在的。现在的人就是说把精气敛藏了以后,精气足了以后,自然会发出来。很多人练过了以后,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果能敛藏起来的话,栽接续命法只要练上一星期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第二步又是比较难办了,精气敛藏了以后,如何练精化气。这个需要有很好的意志力,通过不断的坚持锻炼,然后再复合以动功,然后才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是初步的,栽接续命法主要是对应情志精气虚弱的人,然后是辅助于练习。所以如果再有伤精的患者问,怎么治不好啊?本来这个病就是治不好。为什么?不从他的日常生活,不从他的身心状况下手的话,光从药物治疗,只会越治越差。这个附子这味药呢,网上说了很多,前贤大家对附子也讲了很多,我看讲堂互动里也写过很多,大家去看一下,他们讲过的我就不再重复了,我主要在这里讲一个关于火神派的,和我个人在临床上的一些运用。首先,既然是我们人的生长在于一元真气元阳的盈缩,这个一元真气一旦有亏的话,就会导致阳气不足。什么叫阳气不足?这一元的元阳升动不足。而附子呢,恰恰是助这一元阳气的升动之用,是助它的&用&,助它的功能,在这个助&用&的功能上是很多药,很多其他温阳药都不能比拟的。又加上现代人,一般三十岁以后慢慢由于饮食条件好了,形盛气又弱,经常熬夜经常劳心,这个形质偏于丰盛,这恰恰需要温阳药,然后把这个浊精来进行炼化,这个时候呢要练化这个浊精呢,不光要补精,还要附子去升达元阳.如果这个人本来精气敛藏又不足,这时用附子要根据本人的脉象合理的调整。再来讲讲这个外感病,外感三阳病。太阳病,现在很多病一感冒了,一吃外感药,体质好的人一吃就好,体质差点的人怎么吃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本身寒气在内,有外在的天行客感,就是六淫相互感应,导致的这种发为就是现在人说的病毒性感冒啊,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象外感三阳病,象以前三七生先生他们治疗的经验都是:无汗,用麻黄理中;有汗,考虑用桂枝加附子汤。有汗,麻黄理中呢,也是麻黄附子理中。在这个反复的应用过程中发现,这样用法取效还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对于现在很多小孩子,本身就长期运用抗生素。麻黄附子理中,麻黄开太阳,附子理中温少阴太阴的寒气。这个方子的制作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营卫之气都是根于中下二焦的,根于下焦发于中焦,中焦气足了以后,营卫气才能周流。所以用法是:无汗用的是麻黄理中,而有汗的时候用桂枝加附子。其实这个桂枝加附子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无汗麻黄理中,有汗桂枝理中,这是对很多体质比较弱的病人,体虚易于外感,然后有外感以后化源不足,又无源作汗,一个是营气不足,无以开,用麻黄开,一个是卫气不足,微敛,两者是不一样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我接着给大家讲。关于附子这个运用啊,临床上,我一般用量是30克最多,然后不往上用,最少用量是6克、3克,这都是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来用的,常用量是10到15克。这个国家药典的规定呢,附子用量是10克以内,有的说是6到9克,15克以上是为中毒量。这个大家心里要明白,你要用到15克以上的附子,这个病人就可以告你。10克以内是常用量,15克以上是中毒量,10到15克介于两者之间呢还是可以允许的,15克以上是中毒量。单这一味药的话,因为大家可能在座的医生少些,对于附子的用量&&我在临床上是经常用的,用附子的年头也有十来年了,很多病人吃附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急性的症状,有些病人对这个附子不理解的话,在用到15克以上出现一些症状,容易产生一些医患纠纷。所以我对大家用到15克以上,你必须对病人作一些交待,和病人做很好的沟通。如果没有这个作基础的话,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很可能产生&&这个附子中毒以后没有什么好的方法,附子中毒以后就是一个过程,附子中毒以后一般讲究是用蜂蜜,或者是用甘草水,用甘草煎汤,这两种方法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用过,还包括绿豆水啊,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要出现中毒症状,轻症也得要一到四小时,重症可能需要一整天,症状才会消失掉,就象西医所说的乌头碱才会代谢。咱们国家现在常用的附子一般是黑附子,还有清水附子。我一般用的是清水附子,清水附子炮制得比较浅一些,力量比较大,辛味比较足一些。在临床上很多病,你象肾衰有时候重症,肝硬化,肝炎,阴寒凝盛的这种病症,不用附子,你无法短期内取效。如果用附子又用不到量的话,如果用附子一次用不到量的话,反复用,它又会造成累积效应,也是会中毒的。但是这个时候呢,效果又达不到,所以就是建议要用附子就要看准,一次用到量,一次用不到量的话,有人反复用的,效果反而不好。清水附子是淡的,清水附子是淡附片,是有点淡黄色透明。至于有人用到120克,这都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附子用到二三百克的人也比比皆是,我以前也吃过象这种一二百克,没什么太大反应。关健是这个附子一旦要30克以上的话,要先煎1个小时以上,要是四五十克的,建议大家就要先煎两个小时。如果是急病,病比较急,重症阴寒,我建议大家用20克附子,不要去先煎,或者先煎一二十分钟,不要用太多了,用得再多的话,你先煎上一两个小时,反而力量不够,辛开的力量不够,光剩温通的劲儿。白附子跟附子是两回事。这个川附子中经常有淡附片,这个是淡黄色的,大家看到现在有些附子是白色的,有些是盐附子,是盐制过的。一般附子要是切成片初步晒干的话,会带点淡淡的黄色,淡附片一般稍微小一点,盐附子因为有盐在里面锁住水分,看起来稍微大一些。关于这个附子的先煎和不先煎。要是纯为了驱阴寒的话,可以用10克15克不要紧,如果阴寒已去,脉象沉弱的话,这时候你可以用得比较多,可以用到60克,然后先煎两个小时,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个附子先煎的时间越长,辛散的力量越弱,但是留下的这种温热的这种品性。先煎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有中毒的反应,体质弱的人,形质弱的人,用附子的话,建议一定要先煎。从小体质就瘦弱,然后不断的生各种病,平常稍微有点瘦,看起来禀赋比较薄的人,即使6克附子都有中毒的先例。问:你用的附子嚼着麻吗?答:不用嚼,只用舌头舔一下,大概十分钟之后就会感觉到非常麻。讲到附子,首先要给大家讲一下基本运用。一般什么方子用附子,一般用多少克。著名的方子是四逆汤,四逆汤的大家可以选用一个剂量,附子干姜甘草等量,附子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这个比如给小孩的话&&这个&一二三&说有一个人用10克就中毒了&&有时候不是中毒,有时候是药物反应。古人所谓药不眩冥,厥疾不瘳。大家要注意这个中毒和药物反应,要有个比较好的鉴别,这个中毒一般是什么现象啊?是因为禀质薄不耐附子的偏性。而这个药物的反应呢,药物反应是一些经脉的震动,产生的一些腹泄呕吐,而没有看出来形质&&就是说脉还不乱,脉博虽乱,即使节律不齐的话,还有一种和缓之象。全身恶寒不是附子中毒反应,很多病人吃完附子之后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因为本来虚阳在外,吃完附子以后,阳气开达,然后阳气先内敛,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问:冬天可不可以用附子?答:冬天当然可以用附子了。冬季阳气在内,阳气在内不容易开达,久用附子,冬天容易中毒,药物积累的话,冬天容易中毒。王正龙对附子的运用,可以说经验非常丰富,大家可以把他的书拿来多看一看。王正龙先生对于四逆汤的运用,常量是附子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这么用法是治疗什么疾病?主要是温补脾肾的阳气。这个人体呢,附子的作用是辛散的力量是非常炽烈的。而这个人体呢,就是说有一分阴寒则用一分附子。这个阴寒什么?寒性凝滞,闭藏,正好附子是开散的,有一分阴寒则用一分附子,附子的开散正好把阴寒破散掉了,这用完了以后,不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反应&&至于有人用完之后,口唇双手发麻&&这个不足以反映用药是否有不良反应,这个都可以忽略,主要看其他的反应。但是呢,我们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病人,不是纯寒或者纯热,而是寒热错杂的。一般的病人往往是上热下寒,或者是外热内寒,在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疾病比较多一些。三阴证,尤其是厥阴病,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所以厥阴病化见少阳相火是非常多的。大家一看,一感冒一上火,其实有时候恰恰是下面厥阴是寒上面产生的虚火,有的人就清,清完以后当然舒服一些了,寒气也更盛了一些。太阴病也是一样,很多人太阴病,太阴病中土虚寒,可是呢,阳明之气又不降,三阳之气不降,然后呢,恰恰又甚至还比较年轻,元气还比较足一些,所以脸上起疙瘩啊,口臭呀,口腔溃疡啊这些,种种这些疾病。下面拉肚子,大便不好,上面还经常上火,厥阴太阴之病经常会有上热下寒、上热中寒的现象。至于少阴病就更常见了。少阴咽痛,很多阳虚非常重的病人咽痛,咽痛起来非常厉害,用的什么药?《伤寒论》里用的是桂枝甘草半夏,桂枝就是由少阴之地升发,开达的是从厥阴之气开达,入于太阳。当然这个认识就需要比较纯正了,你说上热下寒,张隐庵曾经说过:有一分浮热用一分附子。上面热愈盛,用的附子量越大,这是他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道理,我以前也经常这么用。在临床上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个用热药啊,用附子,第一个要考虑的是精气是否足。形质偏薄的人,这个用毒药不耐毒药。第二个方面呢,附子既然是温通的,要考虑到通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算是阴寒已经散尽了?只要形质禀赋还足的话,一般用附子产生的各种发热啊上火啊流鼻血啊,种种症状都可以不予理睬,直接用,直到用到周身壮热,口渴饮冷。这个时候周身壮热是从表来说的,因为有很多人用温阳药,用了周身壮热,不一定是&&因为是阳气郁在阳明了,而里面太阴还是寒的。而口渴饮冷呢才是里面阳气也温足了,温到这个时候可以收功。这是郑寿全对温阳药收功的一个指征。这讲也是有道理的,&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寒之有毒者确实是不容易观察到,在色脉方面不能深入观察的大夫,他根本不能观察到这个病机已经转机了,已经深重了,他还以为自己用药有功,所以说网上很多人说&中医看疗效&,这个疗效要看谁说的,有的时候病人感觉自以为有效,恰恰是病情深重了,有的时候以为病情加重了,恰恰是已经在向愈,这个病人是不知道疾病的变化的,只有自己对然后对疾病的色脉进行观察才知道疾病的转归。讲到这个基础问题,看刚才有的人就说什么附子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这些诸多现象都要靠你们自已辨,辨完了以后然后再用附子。至于说诸多种用法,这都不是灵活的心法,这东西说多了以后,反而容易障人眼目。我是不希望从这方面讲的,什么附子大热归于心肾脾经。归经的问题啊,有时比较难说了,这个药物啊同气相求,根据它的性味,有善走的地方,但是你要非要拿出来归经,归经这个学说绝对牵强。如果不能取类比象,很好的体会这个药物的性味的话,光片面的拿这个药物的归经来指导用药,绝对是有害无益的。你看附子归心兼走脾经,它难得不走肝经吗?不走其他经络了?这是个人都可以想象到。药物入气啊各随其性味,有偏盛有偏衰,有它专走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药达病所,病位在哪个地方,它就作用偏在哪个地方。所以说临床上很多症状,大家上来就必须要看,如果上面有发热口苦这些症状,底下三阴确实有寒,尺脉沉弦,或硬或弦,是下寒无疑,这就要用附子。什么时候禁用附子?尺脉浮。尺脉浮是什么,浮是精欲化气而郁于下,考虑中焦肝脾阳气不得升达,看来是不是用桂枝理中之类的,疏导中焦。如果这时还继续一味用四逆、白通之类的,会导致下焦郁气更重更盛。然后甚至出现二便不利,二便失禁的可能。刚才&我行医我快乐&讲的一个病症:&冷,睡而梦多,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舌质淡,有齿痕,苔滑,微黄腻&。这个看病的时候大家要知道,舌胎是不可凭据的,它是不可靠的。舌质可以作为诊断寒热虚实的一个标准,舌胎只是胃气的一个上浮,上现,它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疾病的转归来说,这个舌胎啊,很多病人向愈的话,他舌胎会越来越厚重,湿浊之邪由里外出的话,这种病人不少见。你不能根据舌胎就用化湿的药,然后越用越厚重,你就考虑其他的,还得继续温中。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这个没有说左右,脉象来说左右不等,一般的病人左右都不等,左右等的病人基本没有。难经里有句话:&脉左右阴阳相等者,死&。这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进行体会。所以说现在,当然了,从伤寒金匮来看是脉象不分左右,其实它大概把阴阳分出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从阴阳这个角度来论述,没分左右,这个还是很大的缺陷。凡是出来对脉法经常有实践的人对病人都有体会,左右不等,没有左右相等的。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为阳右为阴。所以呢,象过去,景岳啊这些人呢,都从&左主血右主气&,左右分主气血来考虑用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象&我行医我快乐&提出来的医案,这个简短的几句话,大家对这个病怎么看,有什么用方?首先是&冷&,这个病人不是怕冷,这个&冷&只是一个字,代表是阳气不足,畏寒,三焦的相火不足。睡而多梦,人卧则血归于肝,魂气是藏于肝,睡而多梦是什么现象呢?魂不藏于肝。魂为什么不藏于肝呢?阳气的敛藏是通过阳明经然后是入于少阴经,不一定血虚。很多阴寒的病人,因为有阴寒,上焦三阳之气不得敛,也会梦多。&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关尺为什么会细弦呢?关尺部俱细弦,这个俱字,单弦为饮双弦为寒。如果左右脉俱细弦的话,寒盛无疑,下元寒盛无疑。如果是单侧脉,如果是单独是左关尺部细弦,这可以考虑有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血虚是有做梦啊,但是做梦都是血虚吗?我们不能把做梦当成血虚。首先大家看第一点就是关尺部脉俱细弦,下焦肯定是寒气凝结起来了。这个脉道细弱,这个细呢,是形不足,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这个弦呢?是阳气困郁,是阳气郁发的一个现象。这个弦是有代表,是风象,是精血不足,阳气发于外,细弦之象,下焦有风象。&舌质淡,边有齿痕&这是中土虚寒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呢,下焦需要温养,要荣升肝木,既要滋阴,又要温阳。一般临床上讲的是,如果三七先生来看这个病的话,肯定是当归四逆理中加减了。但是我们看的只是一个&关尺俱细弦&,上部还有一个&寸部脉浮滑&,寸部脉浮滑,光凭这个&浮滑&这两个字,浮滑现象有很多,一个是浮滑有力,一个是浮滑有余,一个是浮滑不足,它所代表的含义都不一样,这个&寸部浮滑&是什么意思啊?上焦是寸部脉属于阳气的,阳气是要入阴的,现在天气不能潜降而入于阴,这个阳气不能入于阴是怎么回事呢?是有余还是不足呢?首先看关尺两部脉肯定是不足的,这个病人基本上说是一身元阳是亏虚的,而上部脉是浮滑的,关健点肯定是肺胃之气不降。在上心肺之气郁于上,在下呢,阴不得出阳,在上呢,阳不得入于阴,阳不得入于阴郁在上,就会产生脉浮滑,这些口干苦啊,一见这些病人你就可以问问:&头重脚轻吗?&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头晕,然后是&&或者是左关部脉细弦而浮的话,肯定是口苦的,少阳见证。浮滑多痰饮,这个痰饮的浮滑,跟在上气盛的浮滑两个又不一样。这个气的浮滑吧,以浮象为主,痰饮的浮滑以形为主,这两者的浮滑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大家经常搭脉就可以知道,痰饮的浮滑这个脉是阴脉,能搭出阴盛的感觉。这个头晕阳气浮越,少阳阳明之气逆于上这种现象,是浮滑而有力,痰饮的浮滑是浮滑而无力。鉴于病人的这种现象呢,就是说,第一个,我认为呢,浮滑可以不考虑痰饮的现象,是这种虚阳上浮的现象。关尺部俱细弦,是下焦脾肾不足的现象。所以呢,这个病人理中汤必须用。而关尺部俱细弦,附子也肯定要用,而兼于脉细呢,也必需要养营血,所以适当可以加上一些当归熟地白芍之类的,佐以桂枝。至于上焦脉浮滑,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黄芩,柴、芩、连。君药主要还是人参。脉象最关健的是什么?不是什么滑啊什么涩啊&&这些都不关健,大家搭脉第一步先把浮沉搭出来。六部脉的浮沉,这个掌握了,这第一步算入门了,如果没有这第一步,其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都不行。这个六部脉的浮沉就体现了这个气血升降盈缩。你看左关浮右关浮,这两个典型就不一样,左寸右寸,还有左尺右尺,这个浮沉学问比较大。如果大家要仔细研究的话,建议看看黄元御《四圣心源》里的脉法解和《伤寒悬解》里的脉法解,把这个浮沉第一步掌握好了,可以说这个医学打开圣门了,这个进而言之,就能对郑寿全先生的一元真气盈缩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了,郑钦安先生关于脉法的论述我还是不太赞同的,他的脉法的讲述,比起黄元御先生的还差得很远。有人说浮沉迟数四脉是关健,这个迟数呢你要是下功夫去领会,不能够单独拿表来看多快多快,这个浮沉是一种感觉,迟数也是一样。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有表里阴阳的差别,这个都是要一步步去领会的。&左右两部脉的不同之处啊?&左路呢,由阴出阳,右路由阳入阴,关健在中焦这个脾胃的升降,枢机的升降。郑钦安先生不是不重脉,郑钦安先生对脉理研究得不是太透彻,所以他的脉理很多都指导不了实践的。这就是天地之间其如橐瀹乎。仲景先生对脉的理解,造化是非常深的,很多我们只能够依据前人留下来的仲景这个遗论,进行研究,是不断的去领会,至于他到什么程度了,我们是无法测知的。脉象左大于右,就证明肝木郁滞住了。你想想看,一元真气流行的话,它郁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大,就象水皮管一样,它哪个地方堵住了,哪个地方就会郁起来肿大。左边大于右边,左边木火升达一路受阻;右边大于左边,右边肺胃敛降一路受阻。左边脉微,阳气式微。左关部脉微,这个人恐惧惊慌,胆子非常小,办事没有决断力。行,今天讲到这里。本篇整理:铁牛铁牛网友已独力完成了三份录音整理,勤勉有加!论附子之服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在《伤寒论》174条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证治第二篇中论述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汤提到: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中论乌头桂枝汤方:乌头,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曹颖甫在《金匮发微》中注解,《商书》云:若药勿瞑眩,厥疾弗瘳,旨哉言乎?篇中大剂第分温三服,独于白术附子汤后,详言一服觉身痹,痹者,麻木之谓。凡服附子后,不独身麻,即口中、额上俱麻,否则药末中病,即为无效,予尝亲验之。继之曰: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水气末得除故耳。夫所谓冒者,如中酒之人欲呕状,其人头晕眼花,愦愦无可奈何,良久蒙胧睡去,固已渍然汗出而解矣,此亦余所亲见。独怪今之病家,一见麻木昏晕,便十分悔恨,质之他医,又从而痛诋之,即病者也愈,亦称冒险,吾不知其是何居心也。可见,仲景很早就指出了在服用乌头、附子类药物时会产生&如冒状、如醉状、得吐&等症状,并说明了这是中病的正常表现,勿怪。这就是中医所说&服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可是病家和一些医家并不明白此理,故经方大师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说:一知半解为近世病家通病,而时医又从而恐吓之,谓某药不可轻试,故遇方治稍重者往往弃而弗服,一遇重证,多至不救。而社会间好事者,复多一知半解之流,甚至医界中人亦复助长其风。故如要很好地运用附子,就必须正确理解&瞑眩&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善用附子的&郑火神&郑钦安,其理论在附子早用、广用、重用等方面较仲景有过之而不及,在长期的运用附子等温热药的实践中,总结了服用附子等温热药后的各种规律,他称之为&阳药运行,阴邪化去&现象。比&瞑眩&现象更完善、更系统。郑氏在《医法园通》服药须知中说: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经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馀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馀剂,或二十馀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郑氏所说各种情况,在《吴佩衡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可以看到相关的病案。唐步祺阐释郑氏所说,说确实是他书没有谈到的重要经验。此诸种情况,唐氏都曾亲身见过,即以郑氏所说,一一向病者及其家属善为解释,以坚定其信心,因而冶愈者不少。这是业医者除用药治病外的另一种功夫,颇为重要。附子功效与主治发微现代本草著作或中药学教材一般将附子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治概括为: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其实附子功效、主治甚广,这样的概括远不能反映全貌。附子具回阳救逆特效,亡阳证必用附子,且用作主药。附子具补火助阳卓效,阳虚证一般均可用附子,也应当用附子。当然,阳虚证有具体表现的不同和程度轻重的差异,喜用附子者往往均用附子,通过配伍与剂量的调整来调整附子偏性的大小与方向。但是畏用附子者,往往用其他补火助阳药来代替附子。笔者认为,古今文献显示附子可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所表现的阳虚证,附子既有卓效,应该用作阳虚证的主药(或曰基 础用药),再通过配伍与剂量的调整,使之恰如其分,而不应该畏而不用。附子具有散寒卓效,寒邪入侵或寒从中生引起的证候一般均可用附子,也应当用附子。这些证候,前者如中寒、寒气霍乱、寒气腹痛、寒气呕吐、外感寒邪泻、寒凝胃口而痛、寒痹,后者如寒积腹痛、积寒泄泻、胃寒呕吐。有关的病症未作详尽查考,以上病症均引自《症因脉治》一书,不过举例而已。当然,寒邪入侵与寒从中生有时也不易区分,两者的发生又往往基于患者的阳虚体质,特别是寒从中生与阳虚体质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笼统的可以称作?虚寒?。附子散寒、助阳均有卓效,因此对于?虚寒?是必选之品。附子具有止痛功效,对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起到对症治疗的目的。附子具有止痛卓效,效果虽比川乌、草乌略差,但毒副作用也略小。现代临床所用一般都已经过炮制,常用剂量下这三味药都是安全的,而效果基本也差不多。但附子还有补火助阳作用。故寒邪引起者(其实风寒湿邪引起的均可以,下文还要谈到),附子、川乌、草乌均可用,严重者可联合用;虚寒痛证,则附子更适合。对于热邪引起的疼痛,通过配伍清热药,去附子之热性,存附子止痛之用可也。当然川乌、草乌也可用。附子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功效的讨论。附子用于中风。中风,唐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居多,元代王履将中风分为两类,外风引起者为真中风,火、气、痰引起者为类中风,近代以来则又多用平肝熄风之法治中风。观唐宋前治中风的方剂,小续风汤类方可推为主方。小续风汤出《小品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组成。小续风汤的类方经笔者初 步查找大致有35首。这些方剂主治不一,除治中风外,还有治疗痹症、脚气、惊风等病症的。初步看来,主治中风的方剂有22首,而用附子的有12首。这些古方用附子是何用意,制方者并未作说明,明清作方论者有?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等解释。这样的解释从字面看来,均能成立,但是否符合续命汤治疗中风这一对特定的方义与病机,还很难说。若从不用附子的10首续命汤类方来看,其中有9首均用石膏,石膏清热与附子温阳正相反,则?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似可成立。但是前述用附子的方剂中有1首是附子与石膏同用的。则此方用附子又该作何解?再联系到治中风较有名的方剂如三生饮(出《易简方》,由南星、川乌、生附、木香组成)、桂心散(出《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异名如解语汤、资寿解语汤颇有名,由桂心、羌活、防风、附子、天麻、羚羊角、酸枣仁、甘草、竹沥组成)、羚羊角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风者有多首。药味最少的是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八十九者,由羚羊角、独活、附子、生姜、竹沥组成)、附子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风者有多首。药味最少的是方出《圣济总录》卷六者,由附子、白附子组成),似乎附子治疗中风还是比较常用的。那么,该怎么来概括附子的这一功效呢?能否说附子与麻黄、防风等一样具有祛风功效?这是值得讨论的。潘华信先生曾提出附子有化瘀逐血、疏通血络的功效。结合《本经》附子?破癥坚,积聚,血瘕?之说,这也是说得通的。笔者的意见是,说附子?祛风?,或?化瘀?,都可成立。因为?功效?只是根据?主治?而作的一个符合中医习惯说法的概括,主治是本,功效是末。但是,由于功效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功效排在前,主治臵于后,人们误以为功效是本,主治是末,以至于本末倒臵了。所以笔者认为,了解附子能治中风,才是重要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研讨,附子何以能治中风,即到底是具有什么功效。但这是颇难的。因为中医学的方法是黑箱的方法,人们不过是根据外在的表现来推断它的内在机理。恐怕一时间是不能明了的,倒不妨把?祛风?、?化瘀?两种说法都予以保留。下面的讨论也持这样的基本思路。前面提到附子有止痛功效。附子是治疗痹症、头痛的常用药物。痹症,一般认 为由风、寒、湿、热等病因引起,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区分。但事实上这些病因常是纠结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分。因此,一般就把痹症分作两大类: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所以不能狭隘地把附子看作只治寒痹(即痛痹),事实上是风寒湿痹的要药,而且正如前面已说过的,附子也可治风湿热痹。而中药书把治疗痹症的药物称作?祛风湿药?,乌头即归入这一类。如前述,功效是基于主治的一种概括,那么也完全可以说附子有祛风湿的功效。至于《千金方》卷八的附子酒是附子单味药以酒渍之,《普济方》称能?祛风除湿,温经络散寒邪?,则把祛风湿、温经散寒全说到了。至于说到头痛,病因主要也有风、寒、湿、热等区别。但考虑到头痛久不愈称头风,说明古人还是颇重视风邪的,而治头风的方剂附子很常用,且有单味附子外治沐头中风,似也可说附子能祛风,当然按一般的认识说附子祛寒也未必说不通。古人就说过寒疾用附子逐寒,风疾用乌头去风。(见《本草纲目》)但这说得过于绝对,也没有临床实用价值。水湿痰饮本一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湿非温不克。古来治水饮的方剂多借助附子辛温之性,说附子利水、化饮应该可通。现代多位名医用附子治疗湿温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在《危症难病倚仗附子》一书中有详细介绍。傅梦商先生在暑湿郁蒸或脾胃湿热见脉濡舌黄时用附子辛热走窜,开郁达邪,穿透湿热屏障。孙浩先生治湿热水肿,用附子燥湿通阳,湿化使热无所附,阳通则小溲自利。看来,无论寒湿还是湿热均可用附子以燥湿。吴绶说附子?逐冷痰?。古代还有不少治疗眩晕的方剂,也用附子,如附子汤(方出《普济方》卷一一六,由生附子、生姜组成)治一切风疾痰眩,结合前面引用的三生饮,可认为附子能祛风、除痰,或曰祛风痰。至于附子有行气化瘀功效,似可从《本经》?破癥坚,积聚,血瘕?中悟出。后世治癥坚积聚的方剂用附子的很多。《博济方》卷二之顺元散(由乌头、附子、天南星组成)主治一切气。《苏沈良方》卷三之顺元散(由乌头、附子、天南星、木香组成)能温里外,和一切气,通血络。《本草纲目》附方用附子煎汤入沉香汁,能升降诸气,此即《医方大成》顺气沉附汤。可见,说附子行 气化瘀还是可以成立的。以上虽以较多篇幅讨论了附子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等功效,但其实讨论功效并非主要目的,真正要紧的是提供给我们用来概括功效的主治。附子的主治,是实实在在的,是临床上最实际的东西。而我们之所以试图概括功效,是为了便于把握纲领。附子用于寒热错杂证以及引火归原的功效真寒假热、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三种情况,纯从理论上讲,是无疑义的。既然人体是真寒,或一部分表现为寒象、阳虚的,自然可以用附子。所以,这些证候作为附子的主治,和附子治疗这些证候时所拥有的功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证候的具体表现,却是一个疑难问题。而且还牵涉到古人其他相关术语的表述,和对有关方剂的理解,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需要特别加以讨论。真寒假热,既有真假,就可知这是最疑惑人的,难辨别的。寒热错杂,一般有寒实与实热错杂、寒实与虚热(即阴虚)错杂、虚寒与实热错杂、虚寒与虚热(阴虚)错杂四种情况。虚寒与虚热(阴虚)错杂也就是阴阳两虚证。这些错杂的证候的辨别也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上热下寒证,这是纯从表现而言的一个概念,临床主要见上部的热与下部的寒并存。真寒假热的戴阳、寒热错杂、阴阳两虚均可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情况。本质不一,而表现相似,自然难以辨识了。再来看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引火归原。一般认为附子具有此功效。那么什么叫引火归原?《简明中医辞典》对引火归原的解释是:?治疗肾火上升的方法。肾火上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 酸腿软、两足发冷,舌质嫩红,脉虚。?显然,只要了解肾火上升的含义,就可知引火归原的含义了。问题是,看了肾火上升的表现,还是不能明白其本质到底是阴阳两虚还是真寒假热。其实,除了这辞典里的定义,还有人认为引火归原是治疗阴虚证的,那歧义就更多了。因此,引火归原的确切涵义尚无定论,而这也就影响了我们对于附子的认识。再有,一些方剂的功效主治也令人难以捉摸。比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猪胆汁,如果说是反佐,那么主治的还是真寒假热证;如果理解为益阴,那就是治疗阴阳两虚重症&&阳亡阴竭了。又比如,全真一气汤(出《冯氏锦囊》)主治云?阴分焦竭,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咳喘,一切虚劳重症。?其主治的到底是阴虚、阴阳两虚还是阳脱(真寒假热)??阳越于外?以及?虚阳浮越?这类术语到底是何所指?再如金匮肾气丸,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本方主治肾阳虚衰证;有人认为本方引火归原,主治虚阳上浮的真寒假热证;也有人认为本方引火归原,主治阴阳两虚证。令人莫衷一是。这些问题纯从理论上讲,还是容易明白的。但是实际看来,古人的表述、概念的真正内涵、辨识证候的具体指征,都还存在很多问题,现在看来还难以取得共识。笔者认为,只有经过全面系统地整理历代文献,才可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而这些文献大多与附子有关,即涉及附子的本草、方剂、医案文献。现代医家如吴佩衡、邹云翔、贺鼎言诸先生对这些问题有较多实践和探讨,但还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这里,也只能作一个初步的引论,并不下结论。附子助补益药、清热药增效虞抟说附子?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张景岳说附子?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古人已有附子助其他药物增效的认识。笔者再阐 述如下。附子可助补气药增效,用于气虚证。因气虚为阳虚之初,阳虚可由气虚发展而来。故气虚证除用补气药外,即可稍用附子温煦其气。附子也可助补血养阴药增效,可用于血虚阴亏证。张景岳曾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左归丸中即用鹿角胶。傅梦商先生常在养阴补血的基础上少佐附子,治疗血虚阴亏证。再举王德光先生的一则医案。曾治一高血压患者,一派阴虚阳亢之象,并无阳虚阴寒见症,但用滋阴潜阳方剂无效,?无者求之?,加入小剂量附子,反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使疗效彰著。附子与清热药同用的机会很多。一方面是患者表现为正虚邪实(即虚寒与实热夹杂,这在前面已讨论过)的局面,这是无疑义的。另一方面,考虑到正与邪是一对矛盾,扶助正气有助于祛邪,也可考虑用附子。一般可以了解患者过去的体质情况,了解发病的经过,病程长短,再作出决断。如果素体强健,且处于感受邪热之初,一般不用附子。否则,可考虑用附子。比如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表现为正虚(气虚、阳虚为主)实热的,自然可用附子;如不表现出正虚,只见实热之象,但病程比较长,也可考虑用附子振奋人体正气。有医师用黄连解毒汤加附子治疗波伏热12例取得良好效果。作者把附子的用法称作?反佐?,但文章过短,令人不得要领。(见《中医药信息》,2004年第3期)但至少说明实热证还是有附子的?试用机会?的。至于湿热证和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热证,也可用附子,前面已讨论过。附子是否有双向调节作用前面已经讨论,附子可用于真寒假热证(假热)、寒热错杂证(挟热),和纯粹的热证(虚热或实热)。换句话说,不管真热假热,附子均可用。但一般都承认附子药性大热,这里似乎存在着矛盾。现代有一位名医干脆否定了附子性热之说,这真有点惊世骇俗,他就是东阳金希聪先生。金先生援用大量仲景方剂及后世方证明,相反的症 候均可用附子治疗,附子实有双向相反、调整机能之功用,阴证阳证均堪应用。而?阴胜格阳?、?引火归原?、?同气相求?、?甘温除大热?诸说,是限于附子偏热之说而作的不得已的解说。赵献可以金匮肾气丸一方治天下之病,大遭名家无限诋毁,亦因不明附子有消阴翳、制阳光相反之功也。金先生此论,闻所未闻,颇有点颠覆从前的味道。使我们警醒,使我们思路大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的思路。不过,笔者有一点不同看法,即金先生引用的仲景方都是复方,虽治疗相反的症状,却可视作复方中其他药物的效果,不能就认为附子有双向调节的功效。且金先生引用的部分材料笔者还未能查找到原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冒然否定金先生的观点。相反,应予以重视,在全面占有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临床中加以试验。在这里,只是把金先生的论点重点推介,希望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讨论。以上我们从八个方面,对附子的功效、主治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讨论。如果小结一下,则附子的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可以肯定;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等功效相对可以确定;附子助补益药、清热药以增效的作用、?引火归原?的作用还是值得讨论的;是否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更是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制附子温阳祛寒酒秘方随着气候的变化,冬季的来临,现在大多数肾阳虚的朋友就明显感到寒冷的刺骨,特别是肾阳虚,畏寒肢冷的,腰以下长期寒冷如冰的朋友就更加惨了,我们何不借冬季喝喝制附子温阳祛寒酒温肾阳,添精补髓,益气血,来强健自己的宝贝身体呢,坚持每天喝,让你很快周身温暖,肾阳旺盛。中医秘方:制附子120-180克,熟地90克,山药90克,枣皮90克,肉桂45克,干姜45克,菟丝子120克,覆盆子120克,仙茅120克,好人参120克,黄芪120克,淫羊藿120克,细辛45克,麦冬60克,枸杞90克,肉苁蓉150克,牛王刺细根250克,巴戟60克,狗糕儿5套,锁阳60克,木香60克,砂仁60克,狗鞭10根等。使用方法:研面泡酒20斤,密封泡10-21天便可服用,每次50-100毫升,每天1-2次。适应病症:凡是阳痿早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冷淡,风湿冷痛,腰以下冷感者。临床疗效:根据自身的酒量或按量服用, 服用一个星期开始见效,少数的服用当天见效,疗效神奇。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有哪些症状
、、、、、、
、、、、、
、、、、、
、、、、、
今日坐诊大夫
幺远主任医师
擅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中西医结合儿内科,中西医风湿病专业(...
恶寒&是怎么引起的?
恶寒&如何治疗?
恶寒&吃什么好?
恶寒&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附子别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