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 怎么挣钱挣钱养老做贡献的诗词

您的位置: &
论杜甫入蜀诗对山水诗的贡献词语“贡献”的解释 汉典 zdic.net
贡献(貢獻) 
gòng xiàn
ㄍㄨㄙˋ ㄒㄧㄢˋ
ZDIC.NET 汉 典 網
◎ 贡献 g&ngxi&n(1) [contribute]
(2) 进奉或赠与
方今匈奴、 鄯善、 哀牢贡献牛马。&&《论衡》
(3) 有助某事的行为,或作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
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
ZDIC.NET 汉 典 網
--------------------------
ZDIC.NET 汉 典 網 貢獻gòng xiànㄍㄨㄥˋ ㄒㄧㄢˋ進奉或贈與。荀子.正論:「稱遠邇而等貢獻,豈必齊哉?」近奉獻、進貢對公眾有所助益的事。如:「電話的發明對人類是一個偉大的貢獻。」近功勞
ZDIC.NET 汉 典 網
相关词语:
同音词近音词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平玉霞
张瑞静内容提要 柳永虽然社会地位低微,但他扩展并发展了慢词,开拓了词的题材,并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大量吸收市井口语入词,对推动宋词的转变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关键词 柳永 慢词 铺叙 贡献  柳永,出身于福建崇安县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不到20岁就作出《望海潮?东南形胜》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因此屡试不第,还落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称号。
对柳永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惟有用文体发展的眼光,在北宋前期两种词风的对立并存之中,考察柳词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革新意义,才能恰当地评价它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发展贡献。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从敦煌曲子词看,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文人却很少染指。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自己创制了大量新调慢词。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翻检一下《乐章集》,与唐五代词同调名的词作不少,但篇幅却长得多。如《定风波》,在敦煌曲子词中是六十字的小令,柳词“自春来惨绿愁红”已衍为一百字的长调。《女冠子》由原来的四十一字衍为一百十一字。他的《夜半乐》词描写“绣阁轻抛,浪萍难驻”的惆怅心情,就可以在长达一百四十四字的篇幅中,大开大阖,恣意铺张。属于这种情况的还有《十二时》、《长相思》、《望远行》等。柳永还因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调。如《笛家弄》、《满朝欢》、《迎新春》、《解连环》诸调,都是柳永新制的慢词。他还在单调、双调之外,创造了三叠的形式,如《戚氏》、《夜半乐》等,可说是词体中的“鸿篇巨制”。但是,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慢词因篇幅长,字数多,在表现手法上自然要有别于小令。一般说,小令以含蓄蕴藉、言简意丰见长,慢词则以铺叙取胜。
慢词铺叙之法,在后来周邦彦和豪放派苏、辛等人手中,得到充分发展,但作为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柳永实在是功不可没。在柳永的带领下,词人们才大量创作慢词,并取代了旧有小令的地位。
二、开拓了词的题材
词从晚唐以来,主要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其内容总不出男欢女爱、离别相思。北宋前期词坛,文人填词大致承袭唐五代花间词风,而以晏殊、欧阳修为盟主。与晏、欧几乎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歌者之词”,却另辟蹊径,把汉魏乐府中游子思妇题材同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与离愁别绪的描写结合起来,从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到语言风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给文人词输进了新鲜的血液。
首先,柳词多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涉及时事政治与人民疾苦者很少。但他或抒写身世遭遇与对功名利禄的感慨,或反映妇女的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或描摹城市繁华和旅途风光,或咏史、咏物及游仙,都抛开了五代宋初的“烂醉花间,徘徊香径”,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真情实感。如表达他进士不第后,怀才不遇心情的《鹤冲天》:“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他又说:“且凭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语极愤慨,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表达他对游宦生涯厌倦的《风归云》:“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忿怨感伤冲口而出,反映了他的仕途蹭蹬。柳永这类词,通过他个人悲苦情绪的自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与压抑。飘零无依之感于写景中隐然可见,如脍炙人口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来苍凉豪远,连不满柳永词风的苏轼也惊叹“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这种雄壮豪放的风格,在晏、欧词中是不可得见的。
其次,柳永词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的词。柳永曾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所以这类词多数是写妓女生活的,或写她们的绮罗香泽、柳腰花态,如《斗百花》之三;或写她们期望摆脱烟花巷陌,如《迷仙引》;其中虽有一些近于色情的描写,但大多数还是能如实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们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还有少数描写劳动妇女的,如《河传》,以生动的笔调勾画出水乡姑娘的健美身姿和活泼情趣,意境清新。描写男女恋情之作,或写相见之欢,或写离别之苦,都咨意渲染,层层铺排,写得情意深浓,缠绵悱恻。如最为传诵的《雨霖铃》,凄楚、伤感的情调,正是作家仕途坎坷、失意情绪的反映。“杨柳岸”一句,用晓风、疏柳、残月的凄清景象,烘托别后的寂寞、凄凉情绪,被称为“古今俊句”,更是成了柳永词的象征。
再次,柳永词中记述胜景与描写风光之作也很多,如《倾杯乐》写汴京元宵节的盛况;如《透碧宵》、《破阵乐》写帝都壮丽,生动地再现了当日京都的繁华。最为人传诵的是《望海潮》,这首词结合街市的繁华、湖山的秀美、江海的壮丽来赞美杭州的形胜和繁华。这些词作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在词的题材内容上注入了新的成分,客观上也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当时城市的风貌。
还有,柳永因长期被排斥于官场之外,穷困潦倒,辗转流浪,他的一些表现羁旅行役的词也写得很精工。如《夜半乐冻云暗淡天气》、《满江红暮雨初收》,既铺写了他行旅所见景物,又抒发了他仕途失意的寂寞感伤。写得情景交融,景真情切。其中《八声甘州》最为有名。写思乡怀人和失意漂泊的悲苦,如泣如诉,悱恻动人。
柳永的词突破了传统的题材范围,纳入了新的内容,为提高词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以后苏轼在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先导。
三、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之前,词家多采用花间体小令,由于体制短小,尺水兴波,手法上多用比兴,追求含蓄,讲求余韵不尽的效果。柳永在慢词这相对扩大的客体中,由以往较多地运用比兴手法,发展为较多地运用赋的手法,层层铺叙,尽情渲染,“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丰富了词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语言又明白浅近,不避俚语俗语。这也是为了便于歌妓的理解、歌唱。
前人把柳永的作品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对他的俗词,非议最多,认为“词语尘下”、“以俗为病”,这其实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词欲雅而正”(张炎《词源》)的正统观点。但当时的市井男女却喜爱俗词,即胡仔所谓“言多近俗,俗子易悦”《(苕溪渔隐丛话》)。柳永词与民间曲子词的传统一脉相承,又从市井流行语和教坊习用语中汲取养料,形成了清新浅俗的语言风格,有些口语化作品,今天读来还觉有新鲜的活力。刘熙载论柳永词的语言风格,以为“耆卿词细密而妥帖,明白而家常”《(艺概》),最为允当。因柳永这类词多为教坊乐工的新腔填词然后交付歌妓演唱,所以常用代言形式,抒发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在语言方面要求浅显明白,以本色为贵。王国维论元曲之本色有云:“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我们看柳永俗词的写景、叙事、抒情,又何尝不是如此?试看下面这首《婆罗门令》: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欹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写景用疏笔白描,抒情不讲究高雅含蓄,而是淋漓透彻地叙说相思之苦,甚至在起、结处用重复语句,确有“如其口出”的妙处。柳永之后,秦观、周邦彦、黄庭坚、晁补之等人,也喜用曲中俚语,有人甚至以柳词为“金元曲子之先声”,可见其俗词影响之大。
四、大量吸收市井口语入词
柳永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酌习气。吸收市井语言入词,是为了适合市民群众的口味,有通俗、明白的一面,唯其如此,才会有“凡有市井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效果。
柳词的口语化的特色,对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则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尽管柳词的语言浅显平易、明白如话,描写又淋漓酣畅、铺展舒张,但它仍然保持着隽永的韵味,仍然具备深婉含蓄的风格。这是由于柳永还杰出地运用了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段。如《定风波》词下片:“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少年光阴虚过。”这在以典雅雍容为尚的宋初词坛,是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的,柳永曾当面受过晏殊的讥笑(张舜民《画墁录》),后来,李清照也说柳“词语尘下”(《词论》)。但正是这些俗词,最能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对以后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柳永在雅词中也敢于用俚俗浅显的口语,如“执手相看泪眼”(《雨霖铃》),“想佳人妆楼J望”(《八声甘州》),可以说是雅不避俗,又俗不伤雅。这一类词,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评论的“细密而妥帖,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总之,柳永词标志着宋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变时期,值得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当然,作为一个失意放荡的文人,柳永的思想感情自有其庸俗的一面,《乐章集》中杂有一些歌功颂德、阿谀奉迎之作;加上“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趣味低下、迹近淫亵的艳词也占了一定比重,这都是必须给予批判的。但柳永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等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月.
[2]赵朴初.宋词大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3]张淑琼等.柳永等十七人.地球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
[4]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5]白本松,王立群等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稿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作者工作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原载:《安徽文学》2009年第4期
阅读数[13044]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叶嘉莹的诗学及其贡献-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7版:国际文化
往期回顾 & && &
叶嘉莹的诗学及其贡献
中华读书报
叶嘉莹手书(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提供)
&&&&我专治史学,虽幼年时曾得前清诗人许承尧门人吴博全先生的指点,略辨音韵,然于迦陵叶嘉莹先生博大精深的诗学,唯有管窥而已。即使是管窥,也不可能论及诗学的本身,只能以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来观察迦陵先生何以能在传统式微的现代,于吾华古典诗词有如此深厚的造诣与巨大的贡献。&&&&回顾历史,中国自外力入侵以来,屡遭挫败之后,一意倾心西学,视旧学如敝屣。庚子事变后,清廷即已下令书院改制为学堂,此后为了推广学堂,卒于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废止后,学堂遽增,在学制与教学内容上,莫不兼取日本与欧美,都来自外国。其结果学制与课程一律西化,传统学问被视为封建文化,自然造成传统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重大文化断裂。所谓知识结构在现代的转换,实际上只是以西学取代中学,中学并无转化的余地。&&&&五四新文化运动更以传统文史之学为攻击的对象,全盘西化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教育部于1920年以白话取代文言,古籍渐成天书,旧学花果飘零,不绝如缕。甲午战争前后出生的一代,以陈寅恪为例,接受了西学,但国学的根基犹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出生的钱锺书学到精湛的西学,仍然有国学的底子。然而陈、钱两个世代学人的国学,靠的都是家学。出生于五四之后的叶嘉莹又如何获得旧学的根底呢?也是靠家学。&&&&叶先生从小在家里读四书,开蒙第一本书读的就是《论语》。她有幸出生于传统的书香之家,家藏古籍丰富,充满书香。身处此一环境,若不喜欢读书,未免宝山空回,而叶先生自小偏爱读书,自称“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去读书了”,遂打下读古文的坚实基础。与她一起生活的长辈又多喜吟咏,连伯母与母亲也都读诗,耳濡目染之余,习于背诵吟哦,多有体会。当她11岁时,同龄的儿童仍在读白话文的时候,她已能作出合乎格律的七言绝句。之后,她诗艺日进,得到伯父的赞赏与怜爱。所以迦陵先生虽出生于民国,仍拥有一个传统士族家庭,在充满传统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成长。她幼承的家学使她迈向成为一位古典诗词大家的第一步。&&&&叶先生在中学时代,兴趣已经养成,于课余之暇,勤于读诗与写诗之外,特别喜欢阅读古典小说,对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产生极大兴趣,因而既爱诗又爱词,终于在诗词两道,涵养俱深。她于15岁时就能写下许多佳句,如《秋蝶》一首:“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小小年纪不仅用典妥帖,而且对自然与生命具关怀之心,俟人生阅历渐多之后,诗情当然益发真挚感人。&&&&日本侵华,叶先生沦陷在北平,于1941年考上辅仁大学国文系,得到清河顾随先生的教诲,结下难得的师生之缘,这使她在诗艺上更上层楼,令她终生感念。师弟相得益彰,成为学界一段佳话。顾随字羡季,当代词学大师。叶先生虽还是大二学生,因已有家学所奠定的诗词根底,一旦接触到像顾随这样的好老师,特为惊喜,此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罗特(Julian&Rotter)所谓新旧生活经验的交互影响。她接触到顾随的新经验受到来自伯父旧经验的影响,而新旧经验的差异,使她有更上层楼之感。她日后回忆说:“伯父的引领,培养了我对诗词之读诵与写作的能力和兴趣,羡季先生的讲授则开拓和提高了我对诗词的评赏与分析的眼光和境界。先生对诗词的感受之锐,体会之深,其灵思睿智,就我平生阅读交往之所接触者而言,实更无一人可相伦比。”她又说:“顾先生在课堂讲授中所展示出来的诗词之意境的深微高远和璀璨光华,则更是使我终生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一个重要原因。”叶先生领受老师的教诲,在六年之间得到说不尽的“启发、勉励和教导”,于诗歌里的生命感发,领悟尤深。诚如缪钺所说,叶嘉莹蒙其业师顾随“知赏,独得真传”。&&&&顾随先生又如何看待这位与众不同的学生呢?他倾囊相授之余,视之为尽得其所学的高弟,更殷勤期盼她“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顾先生耽于国学,不废西学,希望他的女棣亦能通外语,进而吸取西学。顾先生执教于日寇铁蹄下的北平,爱国之心见乎诗情,此心于迦陵先生感受也深。弟子不负师望,将老师的期盼不仅实施,且能发扬光大,只可惜恩师不及见之,而骤归道山。然弟子不忘师恩,不懈地努力收寻遗泽,于相隔四十年后,整理出版了四十余万字的《顾随文集》,晚年弟子又从退休金中拿出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以纪念顾随老师,师复因弟而显于世,岂非人间难得的佳话?&&&&抗战胜利后,迦陵先生南下结婚,顾老师家宴送行,且先赠诗惜别,有句曰:“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黯然惜别之余,亦欣喜“鹏起北”、“吾道南”,于迦陵先生寄望之深,溢于言表。孰料时局急转直下,山海阻隔,连通信的机会都没有了,更无论师弟之间的唱和之乐了。&&&&叶先生南下之后,适逢内战,夫婿任职海军,随战败的蒋介石政府败退台湾。蒋氏退守台湾一隅之后,严行戒严令,对逃难来的知识分子尤不信任,往往以“匪谍”名义逮捕,甚至枪决。在这一背景下,迦陵先生全家,包括吃奶的女婴在内都难免牢狱之灾。出狱之后,丈夫仍下落不明,迦陵先生又遭失业,孤苦伶仃,无家可归,带着女婴寄居在亲戚家的走廊上,无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备尝艰辛,难以言喻。&&&&然而叶先生身陷困苦之时,满腹的古典诗词给她无比的生命力,使她得到莫大的精神安慰。同时她对所遭遇的诸多不幸,感而发之,言之有物;内涵既丰,意境在胸,益增其高超的诗艺,所谓“困而致之”。钱锺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畅述诗必穷而后工之旨,“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引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所谓“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造艺唯恨人能之。&&&&叶先生亦不例外,在救死不遑之中,虽少雅兴,但偶尔触发,辄不同凡响,她于最困苦时期留下的二词一律,莫不能于旧格调中展现新的生命力,伤时忧身,消愁舒愤,感人极深,诗艺又更上层楼。当她在南台湾过着最凄苦的日子时,不时见到高大茂密的凤凰木,遂填了一阙《浣溪沙》:“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开笔写景,写出绿叶红花盛开的凤凰木,随即触景生情,惊心动魄的岁月又过了一年。当时迦陵先生虽尚未及而立之年,已有中年人的沧桑之感,身心俱惫。独对异乡的景色,孤苦难诉,犹忆昨夜明月如昔,往事历历,触动绵绵不尽的乡思,读来令人动容不已。&&&&另一阙词《蝶恋花》也是迦陵先生孤身带着女婴在台南时候填的:“倚竹谁怜衫袖薄。斗草寻春,芳时都闲却。莫问新来哀与乐。眼前何事容斟酌。雨重风多花易落,有限年华,无据年时约。待屏相思归少作。背人划地思量着。”首句自比老杜《佳人》诗中,天寒孤苦无依的女子,再也没有从前与亲友们一起寻春的美好时光,更不必问新的哀乐,因已一无所有,眼前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自身犹如在风吹雨打下的杨花,未开先落。青春的年华有时而尽,看来自期的理想已经落空。此时此地少年时所有美丽的梦想,俱往矣!只能私下回味一下旧梦。把一时的感触,写得这样的刻骨铭心,非有真实的痛苦经验,安能出此?&&&&所谓台湾的“白色恐怖”已成历史名词,但在那个年代国民政府败退海岛,风声鹤唳,侦骑四出,对单独逃难来台外省人的思想,查问尤密,宁枉勿纵,受难者数以万计。连叶先生以一从不涉政治的女教师,亦不能幸免被怀疑而入狱,可见一斑。她深受其害,岂能无感?她曾写过以《转蓬》为题的一首五言律诗:“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诗人离乡背井,自比无根的蓬草,随风飘转,与故乡音讯全断,不得联系。夫妻两人先后被捕,已别无栖身之所。语云“祸福无门”,但对她而言,祸似有门,不请自来。罩在头上的无妄之灾,无语问苍天,就像是掉落在井里的人,无人拯救。眼下独自养育怀中的婴儿,只好在深夜里暗自忍泪吞声。这首在1950年写的诗,在那个时代不能也不敢发表,直到几十年后,台湾解禁后始得传世,可作史诗读。&&&&叶先生的才学使她能够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执教上庠。叶先生在《许世瑛先生挽诗》中所说:“先生怜才偏不弃,每向人前多奖异。侥幸题名入上庠,揄扬深愧先生意。”虽多谦词,确实是“怜才不弃”,遂得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从1954年到1969年执教凡十五年。事实上,叶先生除讲解细腻之外,就诗词创作的才能而言,当年台大中文系的同侪固无出其右者,即与老一辈的师长相比,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今日不论国内外,在大学讲解中国旧诗词者,同时有深厚创作能力者,恐绝无仅有。&&&&叶先生不仅为台大中文系的老教授们所推重,更得到域外汉学家们的赏识。美国于二战后将中国研究学院化,以中国为主的东亚研究纷纷在重要大学设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许多美国学者,不论老少,去不了大陆,都来到台湾,不是学习汉语,就是研究各类有关中国的专题。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者,多半会去听叶先生的课,无论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或深入细密的讲解,都会给老外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被邀请赴北美讲学是迟早的事。邀请最积极的无过于哈佛大学汉学教授海陶玮(James&R.&Hightower)了。他在哈佛的东亚文明系主讲中国古典诗词,对陶渊明尤感兴趣,难怪在访问台北时偶然与迦陵先生聚谈之后,就极力邀她去哈佛与他长期合作。只因迦陵先生已有密歇根大学之约,后来又因签证问题,不得已接受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之聘,翌年就成为终身教授,但海教授不肯放弃,每年暑假仍请她到哈佛两个月,多年不断。1968年迦陵先生如约回台执教,海教授坚留未果,迦陵先生赋诗辞别,有云“吝情忽共伤去留,论学曾同辩古今”,海教授译此联为:“Reluctant&on&impatient,&stay&or&leave,&someone’s&&We&have&studied&together,&debated&past&and&present”,“伤去”之人之情,译文中更能见之。&&&&哈佛的海教授找到迦陵先生,不肯轻易放过,可说颇有眼光;但海教授很公开地与迦陵先生共同研究,并极为尊重,并没有把她当研究助理看待,最后完成英文《中国诗研究》一书。迦陵先生说:“这本书署名是我跟海先生,当然我是非常尊重海先生的,所以把海陶玮先生的名字写在前边”,显然是将第一作者礼让给海陶玮。我们可以想见,除了英文写作之外,主要的内容应出自叶先生。海先生待叶先生如上宾,他退休时特别要她接他在哈佛的位置,可见叶先生在海陶玮教授心目中的分量。&&&&叶先生在帮助洋人研读中国古典诗词之余,也从洋人那里学到西方诗学里的许多概念与理论。她有此用心,应是顾随老师的话言犹在耳。顾老师要她学洋文、问西学,借他山之石,开拓眼界,使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更上层楼。在北美研究与教学,为她实现老师的期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机缘。她困而致之,不但在教学上一直大受欢迎,在研究上也发表了不少极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她退休后于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Fellow&of&the&Royal&Society&of&Canada,这是与英国皇家学会并列的在加机构),获得该国学界的最高荣誉,实至名归。&&&&从迦陵诗词里可以感觉到人生无常,祸福难料。叶先生的生平确实一再遭遇到难以逆料的磨难,横逆为何而来,似不可解,只能归之宿命。中国传统智慧常言,“福”依靠“祸”来,叶先生苦尽甘来,然而她的“福”,她的种种机缘,绝非偶然,与“祸”无关,完全靠她的真才实学。她在中国古典诗词上的造诣以及在教学上的成绩,当今能有几人可以比肩?自然为识者所珍惜。&&&&叶先生不能掌握祸福,她所能掌握而绝不放弃的是强烈的乡愁,以及想要消解乡愁的强烈愿望。她的故乡是燕都北京,她身不由己随夫逃难到台湾,在陌生的地方又屡遭磨难,独自在明月之夜倍增乡思,想念亲友。但在两岸剑拔弩张的时代,不仅返乡无期,连音讯也全无,真所谓“故国音书渺天末,平生师友烟波隔”,“我本欲归归不得,乡心空付水东流”。她初到美国,仍然故乡路赊,不是重洋相隔,而是冷战未歇,东西鸿沟犹深,而中国大陆“文革”方殷。她看到新英格兰的秋霜与红叶,一如故乡北京的景色,在哈佛校院内感叹“秋深客梦遥”、“天涯人欲老”、“从去国,倍思家”、“曰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岐”。1971年迦陵先生有欧洲之旅,欣赏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余,仍然眷恋未能重返的故土:“早知客寄非长策,归去何方有故庐?”无不透露出浓厚的乡愁。&&&&加拿大于1970年与中国建交,1973年,两国交往进一步深化后,迦陵先生立即申请回国探亲,于翌年终偿素愿,兴奋之余,写下长达268句的《祖国行》长歌,开笔即云:“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许多人久别返乡,都会有这种激情。然而许多人离乡太久,不得不把他乡作故乡,叶先生与众不同,她心心念念要回来,极想报效祖国。她去北美讲学乃彼邦大学礼聘,她要回国教书则由她自己请缨。当时“文革”刚过,百废待举,叶先生的愿望居然很顺利得到回报,最后她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定居。迦陵先生更得道多助,有心人资助在南开成立中华古典研究所,迦陵先生出任所长,使她平生的理想有了一个可以永续经营的根据地。&&&&总之,叶先生自幼热爱吾华古典诗词,复因家学渊源,获得良好的歌诗教育;进入大学之后又幸遇名师顾随,得其真传,诗艺益进;寻因时局骤变,身不由己,迭遭苦难,唯有从满腹诗书中,略得宽解,吟咏自得;满腹诗书也使她转祸为福,受到上庠的青睐,且受聘域外,声誉日隆。然其家国之思未尝稍减,雅不愿飘零海外,故一旦国门开放,即自请返国执教,定居南开,收研究生,成立研究所,宣扬诗词教育不遗余力,使久遭冷落的中国古典诗词得到新的生命。&&&&叶先生的成就扎根于她在诗词上的造诣,她于年事尚轻时,即以诗才、诗艺为前辈学者所推重。当今有不少人在海内外的大学教授中国诗词,但很少人能有她创作旧诗词的才能,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能动笔;当今有不少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学者写作论文,但很少人既能在象牙塔内有所建树,又能走出象牙塔推广所学。迦陵先生走遍寰宇,演讲旧诗词的场次屈指难数,各年龄的听众更不计其数,出版说诗讲词之书之多,足称等身;其书销售之广,亦属罕见,其热心与努力可比宣教士,故能于今日古典式微之世,继绝学于不坠,使中国古典诗词得以新生,厥功至伟。兹欣逢叶先生九十嵩寿之庆,专程前来南开迦陵学舍拜寿,参与盛会,并献芜文拙诗,聊表敬慕之忱。诗曰:&&&&叶家怜爱女,泪洒转蓬人;&&&&海国疑无路,诗坛信有神;&&&&环球开讲席,古典喜逢春;&&&&祝寿吾杯举,津门寄咏身。&&&&(本文为作者在“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1981年,出席杜甫学会会议时叶嘉莹与缪钺教授(中)、金启华教授(右)合影&&&&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发直销能挣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