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行政服务中心特产中心人员编制情况

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欢迎惠顾!
枣阳市特产局安全检查中...
请打开游览器的javascript,然后刷新游览器
浏览器安全检查中… 8671.net.
还剩 5 秒&枣阳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
关于枣阳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文章来源:国库科
发布时间: 10:17:51
――日在枣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  任显成 各位代表: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枣阳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3年,我们按照省、襄阳市要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切实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财政收支计划,为全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底,市人代会通过的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68000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50776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231600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50776万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国家政策及其他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市政府提出了调整财政预算草案,并提请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批准。调整后的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97157万元,其中:市本级133542万元,乡镇63615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50776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257636万元,其中:市本级193233万元,乡镇64403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50776万元。2013年,全市预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0000万元,占预算的106.5%;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51000万元,占预算的100.1%。全市预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2090万元,占预算的105.6%;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51000万元,占预算的100.1%,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全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46542万元,占预算的109.7%。其中:工商税收完成71528万元,占预算的 &104.2%;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完成6754万元,占预算的 100%;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完成16686万元,占预算的118.5%;教育费附加完成1210万元,占预算的100%;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完成50364万元,占预算的117.5%。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36000万元,占预算的101.4 %。全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08886万元,占预算的108.1%。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447万元,占预算的100%;(2)国防支出292万元,占预算的100%;(3)公共安全支出13738万元,占预算的108.3%,主要是上级政法转移支付增加等;(4)教育支出52829万元,占预算的100%;(5)科学技术支出4661万元,占预算的100%;(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30万元,占预算的10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214万元,占预算的102.8%;(8)医疗卫生支出17831万元,占预算的107.2%,主要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省级补助增加等;(9)节能环保支出1367万元,占预算的100%;(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597万元,占预算103.1%;(11)农林水事务支出9257万元,占预算的100%;(12)交通运输支出5436万元,占预算的112.8%,主要是增加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等;(13)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 &36632万元,占预算的150.7%,主要是加大了对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力度;(14)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3136万元,占预算的100%;(15)国债还本付息支出4735万元,占预算的 &94.7%;(16)其他支出4984万元,占预算的96.5%。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36000万元,占预算的101.4 %。2013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结果: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654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0741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2483万元,上年结余590万元,乡镇结算上划25277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36000万元,收入合计381633万元。扣除体制和各项结算上交6590万元、襄阳市统筹上交 &287万元、出口退税超基数上解65万元、信用社风险金上划 & 591万元、归还省专项借款283万元、上划省级财力15898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8886万元、债券转贷支出12483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36000万元后,当年可结余550万元。2013年预算执行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第一,着力做大做强经济财政“蛋糕”。2013年,我们采取向上争取资金、财政融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政府采购、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转移支付、税费优惠等多元化、立体化支持方式,支持我市企业做大做强。围绕全市发展重点,用活政策、用足办法,跑部进厅,积极汇报,全年共争取各类生产发展资金6.7亿多元,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用好省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专项借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调度资金1亿多元,选择倪氏国际玫瑰、三杰集团、立晋钢铁、中兴科技、万通纺织等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着力打造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内挤外调,为金盆担保公司注入流动资金2000万元,壮大担保实力,全年共为我市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3.3亿多元,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积极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加大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共投入园区建设配套资金5.5亿元,促进了我市招商引资企业更快更多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建立非税收入信息化征缴系统,推行非税收入票据联网监控办法,实行非税收入税式管理,督促执收执罚单位依法依规及时足额征收。税务部门加强税收信息化、动态化监管,加大对地方小税种、个体工商户和核定征收企业的征收管理,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应收尽收和及时入库。特别是今年推行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积极应对,认真测算,确保枣阳利益的最大化,制定了“营改增”后物流企业在枣投资经营的相关政策,吸引了一批物流企业在枣落户投资纳税,产生了吸金“洼地效应”。2013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达40%以上,税收收入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65%以上。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千方百计保障支出重点。在资金的调拨使用上,坚持“先吃饭后建设、先重点后一般”,实行以银行直达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工资发放制度。从2013年1月起,对其他事业单位实施了绩效工资改革,在市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3100万元为全市3760名其他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兑现了绩效工资。共调度资金6.6亿元,保证了市镇两级干部教师工资津补贴发放。二是加大对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财政投入,足额落实教师工资,妥善解决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和教职工住房公积金问题。投入1亿元,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1300多万元,支持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和防疫保健等工作。筹措3000万元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全面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三是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向上争取社保转移支付资金5.18亿元,征收入库社保基金近5亿元,筹集新农合资金2.31亿元,保障了养老、低保、优抚、新农合等按月足额支出。将14万名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共为参保居民报销医疗费用5000多万元。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制度,共为155万多人(次)患者补偿报销门诊、住院等费用2.56亿元;共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城镇特困群体、低保、五保对象等就诊患者发放救助医疗费400多万元;共为全市23000多名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4.15亿元;共为6000多名五保人员发放供养经费1300多万元;共筹措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000多万元,确保了3.4万名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筹措资金1840多万元,对600多名现役士兵按政策发放了家庭优待金;发放救济资金638万元,帮助受灾农户度过难关;拨付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8300万元,改善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覆盖到每个乡镇,参保人数50多万人,已有12.1万名六十岁以上的农民领取基本养老金达8100多万元。第三,着力落实支农政策措施。落实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专项资金131万元,支持向农村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三送”活动。提高对乡镇“以钱养事”的补助标准,共拨付资金2069万元,大力支持农村公益性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省市现代农业建设开发政策,安排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资金3308万元,坚持农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个,修复排灌站4座,扩建加固堰塘15口,硬化渠道93公里,改良土壤7000亩,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推广示范7000多亩。成功争取2014年全省 唯一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全面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和惠农补贴政策。在全市范围内扎实推行了“一户见全组”的种粮补贴资金发放兑现办法,变一处公示为入户公示,变短时间公示为长久公示,有效避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和各种矛盾的发生,全年共发放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及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资金2.72亿元,实现了惠农资金发放“零”投诉。我市首创的“一户见全组”惠农补贴发放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特别是今年我市遭遇特大持续干旱,财政部门一手对上争取,一手科学调度,及时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我市抗旱急需,充分发挥了财政在抗御自然灾害中的支撑作用。2013年我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县(市),共争取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1137万元,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了必要保障,有力的推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第四,着力深化财政改革。根据现行省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执行情况,按照困难上移、财力下移的原则,改革和完善了市对乡镇财政体制,实行了“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交定补,超收全留,短收自补,同增同减,有保有挂,一定五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了市与镇(办、区)财政分配关系,有效调动了各级政府开辟财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按照“扩大规模、理顺机制、促进规范、发挥功能”的总体目标,从严规范运转程序,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全年共开展集中采购活动215批次,实际采购资金总额11080万元,资金节约率13%以上;积极稳妥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将所有财政收支活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加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力度,对实现的预算内外收入以及各项专款统一进入支付系统集中支付,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范运行。严格执行枣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每宗国有资产处置,都严把审批关、委托关、评估关、交易关和全程监控关,确保资产处置规范有序,实现了资产处置评估率、资产进场交易率和资产交易竞价率三个百分之百,资产处置综合增值率达到25%以上。 第五,着力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严把财政资金拨付关,坚持按计划、按进度、按程序拨款,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款。特别是今年来,严格履行中央八项规定,采取核定“三公经费”支出上限、月报函告制度和问责制度等硬措施,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0%以上。对各类专项支出报告坚持实地核查,严格审核,把好支出关。共审核拟办各类资金报告116件,审核节减支出6700多万元。通过完善会议费管理办法,使全市大型会议费同比下降15%以上。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并兼顾地方实际,保证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不受影响,对我市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支出实行了分类管理办法,将所有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按照政策征收,按照程序报批使用。积极参与园区还建房及襄阳东路、建设东路、东二环、中兴大道拓宽配套等71个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审核,审减和节约政府投资1.6亿元;强化对预算资金的跟踪管理,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理“小金库”活动,对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社保资金、国债转贷资金和各项惠农资金等开展专项检查,切实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2013年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积极深化财政改革、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结果。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收入质量不高,财政本级可用财力不足,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还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持;涉地税收增长过快,土地型财政凸显,带来财政收入“断层”风险和隐忧。财政供养系数偏高,一般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乡镇财政困难依然存在,财政公共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债务负担依然较重,财政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等。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解决。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2014年财政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严肃财政纪律,厉行节约,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14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是: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5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 & 21%;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5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由于此类资金项目和金额都具有不确定性,暂按上年数安排)。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310446万元,比上年增长14.1%;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5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按照这个收支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财政可以实现当年收支的基本平衡。2014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74618万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工商税收90545万元,同比增长26.6%;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9011万元,同比增长33.4%;契税和耕地占用税18974万元,同比增长13.7%;教育费附加1541万元,同比增长27.4%;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54547万元,同比增长8.3%。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36000万元,因2014年尚不能确定,暂以2013年数安排。2014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232796万元,同比增长11.4%。主要项目是:(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642万元;(2)国防支出317万元;(3)公共安全支出15042万元;(4)教育支出55964万元;(5)科学技术支出5661万元;(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96万元;(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533万元;(8)医疗卫生支出21361万元;(9)节能环保支出1501万元;(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439万元;(11)农林水事务支出10344万元;(12)交通运输支出5846万元;(13)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41089万元;(14)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3401万元;(15)预备费2500万元;(16)国债还本付息支出5390万元;(17)其他支出6870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36000万元,因2014年尚不能确定,暂以2013年数安排。按照现行体制算账,2014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结果: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461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 &60630万元,上年结余550万元,乡镇结算上划25317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36000万元,收入合计397115万元。扣除体制和各项结算上交6590万元、襄阳市统筹上交287万元、出口退税超基数上解65万元、信用社风险金上划591万元、归还省专项借款283万元、上划省级财力19843万元、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32796万元、专款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36000万元后,当年可结余660万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政策因素,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大的变化,我们将依照《预算法》要求,再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完成2014年预算2014年,全市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十分艰巨,做好新一年财政工作,对于保持我市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至关重要。2014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推动经济增长。紧紧围绕工业立市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统筹推进,强化财政服务职能,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整合财政扶持资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财政投入与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各种投融资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继续发挥政府投资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坚持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园区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优质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推进自主创新示范项目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第二、厉行勤俭节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重点、控制一般,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保障好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重点支出需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要求,厉行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加强会议费、差旅费和车辆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等活动,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促进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等。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规范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等。落实社会保障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及增加优抚对象、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的补助。支持地方文化建设,重点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以及旅游业、体育事业和文物保护等。第三、坚持服务“三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引导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整合壮大步伐。加大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投入,支持动物防疫和农(林)业病虫防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制度,加强检查,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快乡村道路、电网、广播电视、通讯、安全饮水和沼气等工程建设。继续支持实施“阳光工程”,深入开展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加快培育能农、能工、能商的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财政投入机制建设,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将美丽乡村财政奖补、以钱养事、农村环境整治、村庄整治、堰塘整治、农村公路建设、扶贫等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进行整合,鼓励村组利用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探索建立资金多元化投入新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第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运行质量。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定额和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预算支出项目管理,积极做好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分析及编制培训工作,实现部门预算的早编、细编。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通过现代化信息系统,增强部门单位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强化财政收支业务即时动态监管。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围绕财政管理的重点领域、项目支出的重点部门,以及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特别是民生支出项目等方面,稳步开展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等三层次的评价工作。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在政府采购编制批复面、采购资金国库直接支付率、采购规模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提高。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要协调、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按政策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收执罚,把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第五、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民主理财。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自觉运用财政法律制度规范理财行为。完善财政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监控机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动会计行业健康发展。深化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提高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推进依法理财进程,增强依法理财的透明度。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联系电话:(财政)&(编办)联系地址:枣阳市书院街18号&&邮箱:
枣阳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版权所有&&&&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摘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年)》
枣阳市鹿头镇围绕特色板块实现农业产值新突破
  枣阳市鹿头镇以10万亩基本农田和标准生产为基础,以沙河、吉河、马鞍山等13座中小(一)(二)型水库和300多口堰塘“水能源”为源泉,以大阜山、马鞍山等丰富的山场资源为依托,以东湘优质桃、林丰优质桃、大阜山优质桃、润茂蔬菜、春风食用菌、领头羊养羊等注册资金达5000多万元的40多个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龙头,围绕优质粮、精品桃、绿色蔬菜、畜禽水产养殖、菌菇加工五大产业,在组织生产、技术推进、市场开拓和创牌上做工作,促进了特色现代板块农业的发展。   该镇重点抓好5万亩精品桃、5000亩绿色蔬菜、年出栏1万头的肉牛、年出栏10万只的肉羊、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养殖、年出栏150万只的家禽、水库堰塘水产养殖、5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无公害冬小麦、300多万袋菌菇产业等十大板块基地建设,新增襄阳市级养殖场7个、枣阳市级养殖场80个,畜禽出栏(笼)分别为猪9万头、牛2万头、羊8万只、禽130万只,规模养殖场畜禽出栏量占75%以上。   今年来,该镇实现优质粮、精品桃、绿色蔬菜、畜禽水产养殖、食用菌(菌菇)产值分别达5亿多元、3亿多元、5000多万元、4亿多元、1亿多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多元。(曾庆丰)
&&&&市民拥有知悉、获取本市政务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在本网已经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如果没有查询到您所需的政务信息,您也可以通过提交申请获取。 >>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襄阳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承办
Copyright (C) 2012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办公地址:襄城新街16号市直机关综合办公楼(老公安局院内)
联系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