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和合二仙茶壸瓷器二年三国志值钱吗

同治二年的地契值钱吗?_百度知道
同治二年的地契值钱吗?
历史意义 比如说可以证明某个史料 这个就值钱
要是一件普通的地契,也值不了太多,而且还得看地契本身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看做是普通文物,但是我觉得现在开来历史价值不是太高,同治到现在并不是很远。(完整程度
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
我是知道站内的人工智能,可高效智能地为您解答问题。很高兴为您服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学校(学宫 颁发 学官 祭器 学田 礼仪 学额 书院)
明张治评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彰明人伦,圣人是人伦的最高楷模。州郡一定要有学校,这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一定要有祭祀祖宗的庙堂,这是用孔子的伦理教育人的地方。只有知道孔子的伦理,才能彰明人伦;懂得人伦的人,作臣子是个忠臣,作儿子是个孝子。忠孝思想兴起后,天下就可治好了,所以教育是施政治国的根本。离开教育而想求得民众被教化,即使是圣人也无法办到。所以,古代称王的人,要建设国家,统治民众,就要把教育与学习当作首位的事。
学宫(规制 基地 堂斋 祠阁 附考棚)
唐贞观四年,诏令郡县都立孔子庙。五代前茶陵学宫无证可考,现依据旧志从宋代开始记载。
宋,初建在州西郊近狮子口山地,宝祐年中移建城西紫微门外。(可能在现在崇福寺地方。)
元,仍在紫微门外。至元丁丑年,知州吴思义修建,李祁作记。至正末年毁于战争。
明,洪武五年,知县成麟在紫微门外旧址上重建学宫。永乐四年,知县王贯修理。正统元年,知县徐亨撤换旧材改造。成化年中,知县俞荩迁建在州治西三百步的地方,并在州治南建造乡贤祠。弘治八年,知州李永珍又迁建在紫微门外。弘治十年,知州董豫迁回到州西宋初旧址。正德二年,知州施佐修缮粉刷,当时由学正黄泗主持事务。隆庆二年,知州黄成乐增立启圣祠,并在棂星门左右两侧分别建造名宦祠、乡贤祠。学宫前临大江,左边靠近米江书院,再左是民居。万历九年,知州贾缘想在隔江山顶建文明塔,未果。十六年,知州陈情建成。二十五年,知州盖梁在学宫前面左侧建文昌阁。天启二年,知州何起龙在阁前建望江楼。
清朝初年,学宫仍在狮口山地,经过明末战争后,殿宇倾颓。顺治八年,知州杨嘉兆(一作嘉肇)捐俸修复,但明伦堂、启圣祠以及名宦、乡贤祠均还是一堆瓦砾。十四年,知州周士先、学正杨金声共同修复,当时生员刘温良等人负责工程。康熙四年,连日大雨,庙宇房屋又倒塌,知州马崇诏捐俸给学宫修复。学正黄士宏置神龛、修文昌阁、补甃江楼、砌岸。十年,学宫由西郊迁入南城内,即今址。署州事叶筠经开始规划建设,按规制建造正殿、两庑、戟门、棂星门,东庑下增文昌祠,西庑下增土地祠,戟门左右分别是名宦、乡贤祠,棂星门外左侧为李东阳专祠,右侧为四大学士合祠。文庙左侧建明伦堂,以供师生居住,工程还没有完成。十三年以来,吴三桂占居湖南,军队频繁过往,取宫墙梁木作柴烧,在泮池饮马,所有建筑几近荒废。十六年,清军收复湖南,知州熊应昌经驻军同意,清理维护被破坏建筑,又在南城新开一门,定名文星门。第二年,清军撤离茶陵,才召集工匠、购买材料建造未完成部分,两庑、启圣祠全部建成,已建成又毁损的,也得以修整,工程才全部完成。当时生员陈五美自始至终参与这件事。又挑选城南空地建奎星阁,以培下关。二十三年春,学正江琇生自行维修大殿房屋门墙,又请知州宜思恭捐金二百作为倡导,前开泮池,后培地基,拓建启圣祠。琇生认为明伦堂窄小,自措四十余金,加上用全州的捐资,购买中坝街刘佐臣的一所房屋,改为学正署。(该地距滕王庙东边数十步,乾隆年间署随学迁,留下的房屋卖给刘姓。)只训导仍居在明伦堂的右边。二十七年后,才居住在原卫所的傍边。右边空地建忠义孝悌祠,左后角建尊经阁(都不详建造年月,今并为两学署)。三十三年,辰州粮解睿管理州事,捐薪百金,维修殿庑门廊,在正殿、启圣祠铺砌地砖,粉刷油漆两边廊屋及名宦、乡贤祠各木主,修葺奎星阁。乾隆二十六年,又迁到城外,因旧址年久难觅,遂建在狮口山上。迎风生蚁,墙栋倾斜,势难久存。(时学廨随迁,祠阁依次移建,所以学宫就改为试棚,后改为书院。)五十七年,复改建南城内原址,退后培高。(原来改成的书院、试棚,已颓坏。)中间是大成殿,殿前为东西庑,东庑前是钟楼,西庑屋前是鼓楼,戟门横截在前门,左边是名宦祠,右边是乡贤祠,前面是棂星门,门前东、西边各竖石坊作为辕门。最前面是泮池,殿后是崇圣祠,祠左右是祭器、乐器库房。又左右边是碑亭。周围是高墙,池前围上石栏。主持修造事务的是知州王润,奉命勘地的则是前署知州李永埰。
明伦堂在文庙的左侧。东边是学正署,西边是训导署。(青霞观后面一排房子,是原来的社仓,因过于靠近,所以全部拆除)。李东阳专祠、四大学士合祠仍在棂星门左右墙外。忠义孝悌祠在学正署前,左侧隔一条街。(雍正元年,与节孝祠同时奉文建造。)明经阁在明伦堂之北,考棚之上。考棚在学署后,东西文场各五,又后为衡文堂(后截地基系例职刘象功捐)。以上均随文庙工程一并移建。并将文星门外石码头移下十余丈。
嘉庆二十年,用修志余资修葺大成殿。又考棚内桌凳年久损失,加上已巳年灾民借住,毁坏过半,另行捐款,用石料更换木材,作长久打算(在桌上都刻上名字,以志不朽)。以后多年无钱维修,墙栋倾斜。道光二十年,监生周扬烈沿用旧制维修一新。咸丰二年、五年,茶陵城二次经过太平天国军队,学宫不免被毁坏。至八年,知州刘如玉督促筹防局、各缙绅修理。
节孝祠在宜公祠右侧,系雍正初年建。文昌祠在城南(详祀典卷)。奎星阁原来建在城南空地,久废,后移置明伦堂内考棚门楼上,同治八年改建南城迎薰、文星两门的中间。
颁发(谥号 匾赞 碑谕 书籍)
谥号 汉高祖祀孔子以大牢,元始初年谥褒成宣尼公。东汉永元,改褒尊侯。隋开皇,赠先师尼父。唐贞观,尊为宣父。开元中,赠文宣王,位正面南,衣以衮冕,赠颜子等人为侯伯。宋崇宁四年,诏用冕十二旒、服九章。大中、祥符,加元圣,封父公、母妻夫人。元大德、至大,累加大成至圣文宣王。皇庆二年,封四配国公。至顺元年,封父肇圣王。明嘉靖九年,改号至圣先师孔子,四配称圣,东西哲与两庑孔门弟子称先贤,左丘明以下称先儒,别祠祀圣父为启圣公,立配享从祀,易塑像以木主,改名大成殿号先师庙,大成门叫文庙。清顺治二年,定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文庙为中祀。十四年,仍称至圣先师孔子。康熙五十一年,升附朱子于十哲之次。雍正元年,追封五代王爵,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二年,议定从祀贤儒,或复或增,详祀典卷。三年,避圣讳,加&阝&,读作期音。乾隆三年,升有若于哲位。
匾赞 康熙二十三年御书&万世师表&额于殿廷。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赞》暨《四配赞》颁发学校。《先师赞》:&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著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日月无逾,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载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庶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御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颜子赞》:&圣道早闻,天资独粹。约礼博文,不迁不贰。一善服膺,万德来萃。心斋坐忘,其乐一致。礼乐四代,治法皆备。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赞》:&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明德新民,止善为期。格致诚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统绪,修明训辞。&
《子思子赞》:&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静养动察,庸德庸言。以育万物,先赞乾坤。九经三重,大法是存。笃恭慎独,成德之门。卷之藏密,扩之无垠。&
《孟子赞》:&哲人既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性善独辟,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
雍正四年,御书:&生民未有&额。乾隆三年,御书&与天地参&额。嘉庆六年,御书:&圣集大成&额。道光三年,御书&圣协时中&额。咸丰二年,御书:&德齐帱载&额。同治三年,御书:&圣神天纵&额。均悬殿上。
碑谕 宋大观元年,诏布周官八行八刑之法于学宫,令镌刻。淳祐六年,御书《白鹿教》条幅颁布学校,立石镌刻。明洪武二年,刻于学八条教士,称为卧碑。嘉靖五年,亲撰&敬一箴&,并颁宋儒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立碑学校,整肃学生风纪。清顺治九年,钦定&六谕文&颁行,设立乡约,讲解开导民众,由生员担任。&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颁刊&卧碑&晓示生员:
朝庭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请读书明礼,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二、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四、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五、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也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六、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辨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七、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八、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康熙九年,奉颁&圣谕十六条&,令刊列明伦堂。&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自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
康熙四十一年,奉颁&御制训饬士子文&,令建碑明伦堂。&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临驭以来,隆重师儒,加意痒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棫朴作人之意,乃比年来,士习末端,儒效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新制训言,再加整饬,尔诸生其敬听之。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源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先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行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义,无杂荒诞之谈;取友亲师,悉化骄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无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挑达,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猾,欺孤凌寡;或交呼朋类,结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幸脱褫扑,滥窃章缝,返之于衷,能无愧乎?况乎乡会科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钜。士子果有实学,何患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驾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端,深可痛憾。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兹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日荡检踰,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为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惓。兹训言颁到,尔等务期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乃视为具交,玩惕弗儆,毁方跃冶,暴弃自甘,则是尔等冥顽不知,终不能率教也。既负栽培,复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为尔等宽矣。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完修,咎亦难逭。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
康熙四十三年,奉颁《御制平定朔漠碑文》(存留学校)。雍正二年,奉颁《圣谕广训万言》,晓谕军民生童人等通行讲读(存留学校)。雍正三年,奉颁《御制平定青海碑文》(存留学校)。乾隆五年,奉《上谕》:&士为四民之首,而大学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观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师儒,举古人之成法,规条亦既详备矣。独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重难返。士子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不知国家以经义取士,使多士由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正欲使之为圣贤之徒,而岂沾沾焉文艺之末哉!朱子同安县谕学者云:&学以为己,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为也。使古人之学止于如此,则凡可以得志于科举斯已尔。所以孜孜焉爱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后已者,果何为而然哉?今之士惟不知此,以为苟足以应有司之求矣,则无事于汲汲为也。是以至于随游而不知反,终身不能有志于学,而君子以为非士之罪也。使教素明于上,而学素讲于下,则士子固将有以用其力,而岂有不勉之患哉?诸君苟能致思于科举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为学,则将有欲罢不能者矣。&观朱子此言,洵古今通患。夫&为己&二字,乃入圣之门。知为己,则所读之书一一有益于身心,而日用事物之间,存养省察,暗然自修,世俗之纷华靡丽,无足动念,何患词章声誉之能夺志哉?况即为科举,亦无碍于圣贤之学。朱子云:&非是科举累人,人累科举。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为文以应之,得失置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然岂能累孔子也?&朱子此言,即是科举中为己之学。诚能为己,则四书五经皆圣贤之精蕴,体而行之,为圣贤而有余;不能为己,则虽举经义治事而督课之,亦糟粕陈言,无裨实用,浮伪与时文等耳。故学者莫先于辨志,志于为己者,圣贤之徒也,志于科名者,世俗之陋也。国家养育人材,将用以致君泽民、治国平天下,而囿于积习,不能奋然求至于圣贤,岂不谬哉!朕膺君师之任,有厚望于诸生。适读朱子书,见其言切中士习流弊,故亲切为诸生言之,俾司教者知所以教,而学者知所以学。
乾隆二十一年,奉颁《御制平定金川碑文》(保存在学校)。乾隆二十四年,奉《上谕》:&前因磨勘顺天等省乡试卷,见其中字句纰缪者不一而足,甚至不成文义,如:&饮君心于江海&之语,于文风士习深有关系。已降旨宣谕中外,俾衡文、作文者知所警惕。第念别裁伪体以端风向,固在考官临时甄拔公明,而平日之造就渐摩,使士子皆知崇实黜浮,不堕揣摩挦撦恶习,则学政责任尤重。乡会两试,乃士子进身阶梯,而学政于三年之前岁科考校评骘甲乙者,此日之生童,即可为他日之举人、进士。所云正本清源,舍是无由也。为学政者,果能以清真雅正为宗,一切好尚奇诡之徒无从幸售文章,自归醇正。否则素日趋向纷歧,一当大比。为试官者,锁闱校拔,不过就文论文,又何从激劝而惩创?且学政按临谒庙讲书,原与士子相见,非考官易书糊名、暗中摸索者比。文章一道,人品心术即于此见。端自应随时训励整顿,务去佻巧僻涩之浇风,将能为清真雅正之文,而其人亦可望为醇茂端谨之士。由此贤书释褐,足备国家任,使斯士子无负科名,而学臣亦不负文衡之任。但不得因有是旨,徒以字句疵类易为磨勘指摘,遂专取貌似先正之文,于传注无所发明,至相率而归于空疏浅陋。此又所谓矫枉过正,救弊适以滋弊。不独舆论难诬,一经朕鉴察,亦惟于该学政是问。今岁正学政受代之始,诸臣皆朕特简,各宜勉副兴贤育才至意。著将此言录于学政公署并各府州县学明伦堂,用资触目惊心。而凡我多士,亦皆得审所就范,朕实有厚望焉。&钦此!
乾隆二十六年,奉颁《御制平定准噶尔碑文》(存放学校)。乾隆二十九年,奉颁《御制平定回部碑文》(存放学校)。乾隆四十五年,奉颁《御制平定金川大功告成碑文》(存放学校)。
《御制朋党论》一本,雍正三年颁。
《上谕》二部,共六十四本,雍正五年颁。
《文武和衷》一本,雍正八年颁。
《上谕》二部,共四十八本,雍正十一年颁。
《论释道二教》一样七本,雍正十一年颁。
以下为雍正十二年颁:《学政全书》二本,《外官相见仪注》二本。
《十三经注疏》全部,共一百二十本,其中《周易》四本,《尚书》六本,《毛诗》十六本,《周礼》十四本,《仪礼》十二本,《礼记》二十本,《春秋左传》二十二本,《公羊》八本,《谷梁》六本,《论语》三本,《孟子》四本,《孝经》一本,《尔雅》四本,乾隆五年颁。
《廿一史》全部,共五百本,其中《史记》二十本,《前汉书》二十四本,《后汉书》二十本,《三国志》十二本,《晋书》三十八本,《南史》二十本,《宋书》二十四本,《南齐书》十本,《梁书》八本,《陈书》四本,《北史》三十本,《魏书》二十四本,《北周书》八本,《北齐书》八本,《隋书》二十本,《唐书》四十四本,《五代史》八本,《宋史》一百本,《辽史》八本,《金史》二十本,《元史》五十本,乾隆五年颁。
《钦定四书文》二十二本,乾隆六年颁。
《明史》一百一十二本,乾隆七年颁。
乾隆十年颁:《学政全书》八本;《周易折中》二部,共二十二本;《书经传说汇纂》二部,共四十八本;《诗经传说汇纂》二部,共四十八本;《春秋传说汇纂》二部,共四十八本;《性理精义》二部,共十本;《古文渊鉴》二部,共八十本;《大学衍义》二部,共二十本;《孝经近思录》二部,共六本;《朱子全书》二部,共八十本;《日讲四书》二部,共二十四本;《四书文》二部,共四十四本。
《资治通鉴纲目》四本,乾隆十三年颁。
《文职洁己奉公》满、汉字各二本,乾隆十六年颁。
《清语书》一本,乾隆十九年颁。
《湖南省册结式》三本,乾隆二十年颁。
《学政全书》四本,乾隆二十年颁。
《续增学政全书》四本,乾隆二十二年颁。
乾隆二十三年颁:《仪礼义疏》五十本;《礼记义疏》八十二本;《周官义疏》四十九本。
《保题教职条例》一本,乾隆二十六年颁。
《唐宋诗醇》二十本,乾隆二十八年颁。
乾隆三十年颁:《祀典仪注》一本,《唐宋文醇》四十本。
乾隆三十七年颁:《周易述义》四本,《诗义折衷》八本,《春秋直解》八本,《御制诗初集》二十四本,《诗二集》四十六本;《御制文初集》十六本。
《六部例条》一百三十六本,乾隆三十九年颁。
《大清律并督捕例》三十二本,乾隆四十三年颁。
乾隆四十四年颁:《湖南省例》八十三本,《湖南部覆成案》十八本。
《新学政全书》二部,共二十四本,乾隆四十九年颁。
《御论》一本,乾隆五十六年颁。
《省例成案》等书,递年并有颁发。
《圣谕广训恭绎直讲》二本,嘉庆十九年颁。
以上诸书均因道光六年水灾,学署倒塌,漂失无存。
汉武帝设立学校官。元代开始学校设置经师,大、小学校设置孝经师。魏晋以后,郡县都有文学博士、助教职务。隋唐时,各州县都设置学官。宋庆历,开始设置教授,以经术行义训迪诸生的职责,掌管课试事务,并纠正不过规矩的。熙宁时,县设置博学、助教各一人,称为主学官,由漕司聘任。元代设教授、学正、学录。明初,茶陵为县,设置教谕一员、训导二员。正统十三年决定设提学官,巡视各学校,督导各官教育引导学生,仍旧建立名册考核优劣。成化年,改县为州,设学正一员、训导三员。崇祯初年,裁减训导一员。清初,设学正、训导各一员。康熙三年,奉文保留学正一员,裁除训导,不久复设。凡是学官到任,(原学官)向他交代清楚历来实行的规矩,办理印鉴、文书交接工作,并呈州署签字,移交接管文庙各庑祠,随时修理,小心收藏祭器、书籍;管理学田租谷,筹备银两赈贫;按月训示考核,初一、十五日召集学生宣讲圣谕广训,定期举报优劣;对过去传闻真假的甄别,采访忠孝节义事迹等事务,依照法规详细列举呈报,按上级要求处理或遵照《学政全书》的规定办理。
清雍正三年奏请皇帝批准,将文庙祭器、乐器式样刊刻颁布直隶各省,统一制造。十二年议准直省文庙祭器、乐器没有置备齐全的,该地方官详细列出上报,督抚照额补齐。如有损坏,也可以说明情况要求修补。府州县官及教官离任时,都要认真清点交接明白。乾隆元年议准直省文庙祭器、乐器没有制造齐备的,均按所缺项统一制造,并在制造完成时报部核销器名、象数(详祀典卷)。同治六年,州绅谭培滋等因原有祭器在咸丰二年、五年两经战火,荡然无存,同大家一起捐制,各件开列记载于后:云雷尊一,象尊一,牺尊一,簠一簋一,香炉三座,烛台三对,花瓶三对,爵杯三十六,笾豆五十,牲架。
明朝士民捐款置地,有贝水、谢婆冲、马首、黄坪洲四处,实共丈得熟田一百一十八亩三分一厘八毫,共收租谷一百一十八石三斗一升八合,原来经院核定价折合银两收取,除完饷银、漕银外,全部解赴学院衙门,发给贫困学生。(现定额极贫生六名,各发银四两三钱;次贫生四名,各发银三两三钱。)税粮分派二十五都境区花名文士经院核减,不照粮科额缴纳。饷银连耗银六两一钱七分一厘,漕米、京脚共折银三两六钱二分,即以两教官俸银兑完。
康熙五十七年,训导徐鸿昶捐款买地,地名石湖,实丈得熟田二十三亩九分二厘四毫,额租银四两七钱。
乾隆十六年,生员周之晖捐地,地名巷口,田二亩,额租谷三石二斗。
乾隆十七年,生员罗家瑚捐地,地名江背,田二亩四分,额租谷二石四斗。以上三处银谷,均用来修理文庙。
康熙五十二年,潘巡抚批准地名尧水,有田十五亩,额租银三两,用来修理崇圣、名宦、乡贤等祠。
康熙五十二年,知州许国樵报请潘巡抚批准,赎回旌忠庵和尚私自出售的土地,地名西郭,有田十六亩,额定租银六两,备用祭祀岳飞,余资用作修理费。
李姓捐一块地,名管塘铺,有田二十一亩二分,额定租银三两二钱四分,修理文昌庙、明伦堂。
以上都归儒学经营管理,收租办纳饷漕银外,余钱用于祭祀、修理。粮分派二十五都境区,花名学粮共粮五石九斗二升。额纳地丁银三两四钱二分九厘,耗银三钱四分三厘,折银七钱二分二厘,京脚银一钱三分六厘,漕米一石二斗四升八合,折银一两二钱四分八厘,均系两教官俸银兑完。
康熙二十七年,州判腰含英捐银托付绅士陈蒲生、李长生、陈玉书等人买地,地名布庄,有田一十二亩五分,屋三间,余地一所并塘,额租粳谷一十六石九斗(塘租二斗在内),糯谷二石五斗,都归学院收取,完饷漕银外,余资作宜公祠祭祀、修理用。
康熙二十三年,知州宜思恭捐买陈洣祥原接段玉臣田,租谷三十八石,裘克俊田租十石八斗,谭仲祥田租十石八斗,共原额租谷五十九石六斗。庄屋园林佃供常规照旧,新老所有地契交给庠生陈九埏收藏,印照交给庠生曹棋收藏。租银用作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祭资,计粮四石六斗九合,坐二十五都境区,花名州祀文庙。
康熙二十六年令天下学官选择地方俊秀子弟学习佾舞。二十九年议准,凡官民经过(文庙)一律下马,并禁止在学宫内放牧马牛等牲畜。雍正三年议准,呈请名宦、乡贤入祠者,令督抚、学臣确认查实,每年都由八月以前汇集上报,并将其事迹、名册、证明文书送部详核。十一年,颁各官斋戒牌。
乾隆五年,奏准:各州县学,遵例舞用六佾,设定舞生三十六名,外加四名以防意外事件替换。令各该州县会同教官考选本籍俊秀通晓音律、熟悉礼仪的补充。有缺出,另外选足人数。仍旧造册上报学臣查核,免其府州县试,由教官造册例入考生档案后申报参加院考。八年定乐舞生丁祭穿蓝衫、雀顶帽,平时用银盘起花银顶。九年,颁布祭祀乐章,帮助乐生演习,严格纪律,认真演练。(乐生五十二人。乐章、舞谱并详祀典卷)。十八年,颁布陈设图。又逐年议准先贤建有祠宇,选择嫡系子孙管理祭祀,学官造录该生履历并写上保证文字,由州府负责管理,先送学臣复核,与督抚商议后报部查核给照,出缺则缴销,冒滥者革除。
嘉庆十九年奉文,每逢初一、十五日,教官召集学生在明伦堂宣讲圣谕广训,态度恭敬和善,逐句讲解,使学生受到教育并规范自己的行为。
顺治元年,规定京府及各省府州县每年举行乡饮酒礼,设宾、僎介主,酒席从存留钱粮内支取。
雍正元年奉圣谕:&乡饮酒礼乃是养老尊贤之古制,近闻年久视为具文,所备筵席也甚草率。应加谨举行。&
乾隆十八年议准,各省举行乡饮酒,事不画一,且有的地方多年没有举行致使不懂乡饮酒礼,所以各省督抚要严加整饬,责令所属府州县遵照定例,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二次。先期查访年高德邵者,明确一人为大宾,次者为介,又次者其他为众宾。详报府尹、督抚核定举行。本地有在外做大官的恰值回乡居住,如果他愿意来观礼的,依古礼他在东北方就坐(称为撰)。顺天府及直省省会城市,一品官面向南坐,二、三品官面向西坐;各府州县三品官以上官员面向南坐,四、五品官面向西坐,没有就空缺,不立,一僎、二僎、三僎的姓名,不例入举报名册内,将所选举的宾、介登记姓名籍贯造册送部存案。倘若乡饮酒后有违法乱纪行为的,按其所犯轻重详细报告,革去功名的报部除名,并将原推举的官员查处。
主宾襄礼位数 主席由地方长官担当,如果因公外出,则由副手代替,坐西南位,东向;大宾坐东北位,南向;介坐东南位,西向;众宾坐东位,在大宾、介之间的后面,西向,按年龄大小排位次;僎坐西北位,二品以上南向,四品以下东向,没有就空缺;僚属众官坐西位,在主、僎之间的后面,东向,按官职大小排位次。司正由教官担任。通赞生一人,引赞生二人,读律诰生一人,歌诗生一四人,司钟鼓二人,司瑟二人,司笙奏四人,供案酒尊汤馔各执事八人。
礼仪 先十日,地方长官确定大宾,下帖邀请,大宾谦让推辞,再邀请。确定介和众宾、馔也是如此,三番两次邀请推辞后,他们都答应,先期赶到县城住宿在驿馆。前一日,执事在明伦堂按照陈设图摆好位子,司正带领礼生等人演习礼仪。当日黎明,执事宰杀牲畜准备饮食。主席及僚属、司正先到明伦堂,派人去催请宾、僎等人。待他们到了,执事者报告:&宾至。&引赞生接引,主席率僚属出门迎接,在大门外,宾站东边,主人站西边。引赞生唱:&揖。&主宾互相作揖礼让。走进丹墀,引赞生唱:&揖。&主宾互相揖让后行,引赞生唱:&揖。&主宾相互揖让如前,到台阶下,执事击鼓。引赞生唱:&升堂。&主宾相让,拾台阶而上,宾东主西,相向站立,执事铺毯。唱赞生唱:&两拜。&主宾同时拜。大宾坐。馔、介和众宾到了,出迎、揖让、升堂、拜、坐都如前面礼节,然后各就各位。主宾都坐好,通赞生唱:&司正扬觯。&引赞生引司正行,并唱:&舆洗。&洗毕,由东阶上到堂中,北向立。唱:&宾馔以下皆起立,揖。&司正揖,宾馔以下都回揖。通赞生唱:&举觯。&执事酌酒于觯,引赞接过授给司正,司正举酒祷告:&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添所生。&祷告完,引赞生唱:&司正饮酒。&饮毕,引赞接过觯给执事覆盖案上。唱:&揖。&司正揖,宾撰以下都回揖。司正复位,主宾以下都坐。唱:&读律令。&执事者将律令案抬放堂中,引赞带读律令生到案前,北向立。通赞生唱:&主宾以下皆起立,揖。&如前礼仪。展开律诰,读毕,唱:&供馔案。&执事者抬饭桌到大宾前,用木盘端来肉酒摆放桌上,次撰,次介,次主,次众宾,次僚属,依次摆放酒肉。唱:&献宾。&主人起身离开桌子面向北站立,执事者斟酒授给主人,主人接过酒到大宾前,放在桌上,稍退后。通赞生唱:&两拜。&大宾答礼回拜,完毕。接着是馔、介,上前献酒并拜,礼仪如前。主人退回,各人复位。唱:&宾酬酒。&大宾起身离席,馔从,执事斟酒给宾,宾接过酒杯到主人前面放在席上,稍后退。赞唱:&两拜。&宾、馔、主人互相拜,完毕,各复位坐。众宾、僚属各席,执事者依次斟酒,然后,唱:&饮酒。&主人举起酒杯敬酒,执事击钟鼓,乐工鼓瑟。唱:&歌诗,供馔。&主人举起筷子示意吃饭。又唱:&斟酒。&斟毕,&饮酒。&酒过三行,唱:&供羹。&执事者依次酌酒、供馔,三品毕,唱:&撤馔。&主宾以下都起身离席,待馔案撤走后,唱:&主宾以下皆行礼。&宾、介、众宾站立东边,主人、僚属站立西边。赞唱:&两拜。&礼毕。唱:&送宾。&依次下堂,仍分东西两边,走出大门,赞唱:&三揖。&揖毕,各自退下。
律诰词:尊德乐道,行己有耻。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内和亲族,外睦邻里。躬修罔驿,式训遐迩。令德寿考,自今伊始。
通志载律令,凡乡饮酒,礼序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其坐席间,高年有德者居上,高年诚笃者并之,以次序齿而列。其有违条犯法者,不许干预良善之席,违者,罪以违制;敢有喧哗失仪者、扬觯者,以礼责之。
按:旧志关于乡饮酒礼缺而未书,将其附载于人物卷。从清初上溯到明代中叶,举为大宾的,都没有详记其科名,可知典章所看重的,在于德高年长,而与官位大小无关。现在前面详记其仪式礼节,以期按籍贯举行大典,不至于最后荒废了。
陈设坐次图详后:
明正德初年,知州施佐、学正黄泗在明伦堂后冈上营建射圃,(当时学宫在西郊靠近狮口山地),基址虽然开辟好,但堂阶、弓箭都没有置备齐全。今久已荒废。
州官择期传新进各生在大堂簪花,各生行庭参礼,知州拱立答礼。鼓乐导路从中门出,知州率各生谒拜文庙,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去明伦堂。州官与教官交拜(行两拜礼)。然后各生拜见教官(行四拜礼,教官拱立,受两拜,免两拜)。定期月考,榜上排名次。
廪生考贡,例用正陪二人,各给脚力银四两。考上了贡生,享受做官的礼遇,签发文件去藩司领取花红、旗匾、酒席银十二两八钱,以及脚力银十六两八钱,准用八品顶带、补服。(向来贡生例准到国子监学习,有路费银十五两,后来经批准可以免去,如有愿意去国子监的,官府发给咨文)。
生员应乡试者,州官于七月上旬择期设宴饯行。鼓乐前导,亲送至西郊亭,共盘缠银额八十六两八钱四分,批首全部领出带到省城云阳公馆。文生分五十五两八钱四分,武生分三十一两。以前规定批首独得三两,其余与优等及三等前钱名、新生前三名均分,府学内州人取入科举者也一体参加宴会分银。举人会试,官预给文请咨并领长夫银二十四两。
汉郡国学校置弟子员。隋唐设生员。开元以后学生: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宋熙宁弟子无定员。元学额十五人,其盛也至五十人受饩于学。明洪武十五年,定京府、县生员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仍免差徭二丁。宣德中,增广生员数如正额,不给廪膳,称为增广生。正统六年,定岁贡:府学一年贡一人,州学三年贡二人,县学二年贡一人。十二年,于廪增外,复选俊秀附学肄业,谓之附学生。
清顺治初,编茶陵为大学,定学额四十名,外拔府学多至七、八名。康熙九年,题准厘定直省考进儒童,茶为大学,额取十五名,外拨府学一、二名,廪生数三十名(共给廪银九十二两,即兑完各生名下地丁正饷),增生三十名,与直隶州同。雍正二年,钦奉上谕案内题准升五名,共额二十名,外拨府学二、三名。乾隆五十三年,督学钱沣以茶陵应试人少,只取进十五名,奏准将额内五名暂寄府学,待茶陵有起色仍许拨回。以后每次拨府学一、二名不定。嘉庆八年,州庠生联名上书给督学何学林,请求恢复学额,部议暂于府学内拨还二名。十年,督学狄梦松取进州学十七名。十一年咨奉部覆,又以先年所不二名改归府学,并定每年额拨府学二名。到咸丰八年,因捐输加广一名。同治元年,加广一名。三年,加广二名,六年,又加广一名,前后共加文武学永远额五名,都由捐输奉有部文。同治七年,岁试正额十五名,连广额五名,文武各进州学二十名,外拨府学五名。八年,科试取数同,外拨府学三名,其原减额五名仍寄存府学。
岁贡于廪生,挨次三年贡二人。辰戌、丑未年空,寅申、巳亥、子午、卯酉年轮流给照。选贡初是六年举行一次,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举行一次,不拘食粮浅深,每次拨一人。优贡于岁考之年,由学申举乡试后会考,与本府各属州县共取一人。
乾隆五十二年,长沙府知府刘尚质考虑茶陵距离省城遥远,文武童年向来与其他所属州县一起考试,考试完后又要等待院试,苦于试期日久,住宿伙食费缺少,如果回去又再来,未免两番长途跋涉,荒废学业,行文责令府试定期,待督学按临长沙,考生在岁考一个月前、科考半个月前齐集候考,府试完后立即录取送院试,以免考生往返劳苦。第二年,庠生段镇等人恐怕日后更改无凭,马上写信报告知州刘之琯,详请批准立案,勒碑府辕,以垂永久。
洣江书院 明弘治十七年,知州林廷玉初建儒学署左(时在西郊近狮口山地),分主敬、行恕、修德、凝道四斋,在乡贤祠靠近街面处,立端教化、善风俗二坊,又在前面临江岸建造吸秀亭,东西为轩。后废。清乾隆六年,知州张廷琛改建城内南关。额为&张公讲堂&,捐银四百两,以倡议士民踊跃捐款捐物,所置田租详后。今改为文昌宫。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因文庙迁城外,改故宫为书院。三十七年,知州陈廷柱增置田亩(租数祥后)。五十九年,知州王润将文迁回城内原址,留西郊明伦堂及学正署等处为书院。嘉庆十三年,知州鲍炳礼从新更造,前设照墙,中为大厅,后为讲堂,上为御书楼,左为大成殿,右为院长宅,又右为崇道祠(祀前代理学名儒),堂左有斋舍二间,右有斋舍一间,左后角有清泉,就凿池用作洗涤灌溉。右有两棵桂树,不忍砍伐,围上栏杆保护,今天的双桂楼,即先前的明伦堂,周围高墙,初具规模。中途遇水灾,经费不继,至二十一年,全州勉力捐助,例职尹熏主持事务,增置田租,用来添补院长工资、生童生活费以及每年的维修费(所捐田租数附后)。后来风侵雨蚀,栋宇欹斜。道光二十九年,监生周物烈独力重修。(书院后是旧学宫地址,靠山及学院前一带土地都是宫址,立有界石。)乾隆七年,知州张廷琛在南关建成书院后,购置公产,同时士民也捐助田租。原来有档册存放礼房,兵火后均遗失,今仍抄录田租于后:
江背陇田十亩三分,粮一石一斗九升,额租十五石,系买肖喜生田。
麻石寨田五十三亩四分,粮三石四斗七升二合,额租五十三石四斗,系买僧易鉴田。
贡生陈一相捐杨梅冲田四十八亩,租四十八石,粮四石八斗。
监生刘庭栋捐黄土墓田一亩五分,租一石五斗,粮一斗二升。
周伯达捐慈里望田十九亩三分,租十九石三斗,粮一石九斗三升。
黄福生捐大园田四亩,租四石,粮四斗。
肖陈氏捐云阳山下田十亩三分,租十五石六斗五升,粮一石二斗九升四合。
又续买竹下陇田五亩,租四石九斗五升;官陂田一亩七分,租一石八斗;梅子坪田十三亩,因水决减额,实在租四石。
乾隆三十七年,知州陈廷柱命令各都捐置田亩:
上一都捐买颜文东地,名下清水,田五亩九分,因水决减额,实租八石七斗,粮已归总。
二都共捐田地额租十二石五斗,其中走马陇田租三石二斗,崇山塘田租一石四斗,山塘冲田租一石二斗,近冲田租一石,白石塘田租六斗,以上粮俱归总;颜开模地租二石六斗,竹下陇田租一石二斗,颜生辉田租八斗,梁祠田租五斗,以上粮未推收。
三都捐买地名古塘基,田十一亩,额租十二石一斗,粮已归总。
四都共捐田租六石,其中李祠二、李祠三洞头田租三石,苏睦九、苏腾九田租二石,苏孟熙源水田租一石,粮已归总。
五都共捐田租十石二斗,其中管塘铺田租三石一斗,和顺湾田租三石五斗,东塘田租三石六斗,其粮俱未推收。
六都共捐田租二十一石五斗,其中陈塘田租十二石,渊潭田租七石九斗,又渊潭田租一石,早禾塘田租六斗,其粮俱归总。
七都共捐田租十五石七斗五升,其中长陇里田租一石二斗,江东田租一石四斗,石江田租九斗,唐冲田租二石四斗,尧水田租六斗五升,东冲田租六石,茅坪里田租六斗,新塘田租一石二斗,沙濑田租一石四斗。其粮俱未推收。
八都共捐租十九石二斗六升,粮俱归总。
九都共捐田租十三石六斗,粮未推收。
十都共捐田租十八石,位于东山、杨柳、坝下、鲤鱼形、黄泥塘、判官垅、富庄、鱼塘下等处,其中东山一处系陈宏谟所捐。粮俱归总。
左十一都共捐田租十四石,其中度下二石,枧冲二石,巷里二石,平子山一石,扣下垅一石,山塘垅八斗,下坊一石二斗,坛下山一石,田家湾一石,又二石,粮俱未收。
右十一都共捐田租十一石六斗,其中塘下垅田租一石二斗,漆下垅田租二石,桥下垅田租一石八斗,春塘田租五石六斗,田子冲田租一石。以上粮俱归总。
十二都共捐租三十六石,其中火田庙背西岭垅内田租二十四石,尹遇周捐;贝水田租十二石,尹监二捐。粮归总。
十三都共捐田租二十四石四斗,其中长芬禾担丘田租六石六斗,东塘下田租六石六斗,巨田、扶冲等处田租十一石二斗。粮俱归总。
十四都共捐田租二十石九斗,其中洲陂下垅田租六石二斗,大禾垅田租十一石九斗,又田租二石八斗,粮俱归总。
十五都共捐田租十三石二斗,其中古城田租四石八斗,其粮已归总;另外管塘铺、田心方垅内等处田租八石四斗。粮未推收。
十六都共捐田租十五石六斗,其中松江、马头等处田租八石四斗,小水垅田租七石二斗,粮俱归总。(按:旧志原有两部,其中一部记载十六都捐租十四石四斗,与此不符,存以待查。)
十七都共捐买夹雾岭田租七石二斗,粮已归总。
十八都共捐买小槎、黄土等处田租四石八斗,粮未推收。
右十九都共捐田租十石五斗,粮未推收。
二十都共捐田租十四石六升,其中上沙江田租六石,雷姓田租三石,砖塘田租一石三斗,新塘活田租一石三斗六升,向姓田租二石四斗,粮俱归总。
左二十一都共捐田租六石六斗六升,其中麦园里田租一石二斗,黄土岭田租一石三斗二升,黄坪里田租一石二斗八升,东冲田租一石二斗,梅田观田租六斗,下山背田租九斗六升,粮俱归总。
二十二都共捐田租十一石五斗,其中业坑田租八石,马栏冲、小陂、石冲等处田租二石,谭姓田租一石五斗,粮已归总。
二十三都共捐田租十一石八斗五升,其中罗汉洞田租二石八斗,竹下垅田租一石二斗,兰姓田租二石二斗五升,藕塘下田租二石,石头坑田租一石二斗,又有竹下陇田租二石四斗,粮俱归总。
二十四都共捐买山档边、雷家山等处田租共二十石二斗,粮未推收。
合计乾隆七年公买及捐入田,共粮十三石二斗二升八合,坐衷乡二十四都信区花名州义学。续置田产与乾隆三十七各都所捐田地,除未推收者照额于租价内支钱完粮外,已归总者共粮二十八石九斗三升七合,也坐信区花名洣江书院。
嘉庆十三年扩建书院,各都增捐田租(档册存礼房,今俱遗失):
下一都老民陈宁添捐下一都黄石冲垅内田十一亩九分,额租二十二石一斗,粮一石六斗七升一合。
四都监生苏国举捐大水塘岸上田五亩三分,额租八石,粮五斗三升。
十四都监生谭志尹、志凝兄弟捐扶江陇内田四十亩,额租二百七十桶,粮三石九斗九合五勺。
坐茶乡十四都仙区花名新书院,前后粮俱归总。
嘉庆二十一年,知州瑞徵钞契录谳移学立案,充入上十一都艾虎垌集云庵房屋及近庵田一段,环围柴炭山岭,俱以倒水为界,内有已开垦及栽植桐茶杉竹,每年除山租钱二串和田租内处一石八斗支给本庵岁修香灯外,实额租十五石,粮六斗二升。以上总共田租五百余石,其时谷价低,年久按低价折银形成贯例,加上因灾核减,逐渐亏损原数。每年除完钱漕和开给各种费用外,余下的钱只能保证送给院长工资一百串钱、生童膏火钱四十串,于是贫寒儒生仍然没有求学经费。
道光元年,知州常庆因书院经费不足,在漕米项内一年抽取五百串钱蓄备增添膏火,每年征糟时即责令粮总交给管事的首士,及时移交学署建立档案,并在学署前和考棚外刻石立碑,以期年久积累得多,还可以资助科举往返的费用。十九年,粮书吏陈兴智在西城外老仓门前私设船行,被船房控告,知州庆岳将船行房屋充入书院,每年实额佃租十二千文,增为膏火之费。二十六年,汾溪段李氏、段徐氏偕子监生段兴霖等捐松江陇内田七十六丘,实额租五十六石,粮三石三斗六升。(案存礼房,粮已推收,新立花名洣水敷文。)自咸丰二年、五年迭经兵火,书院不免荒废。到八年,知州刘如玉将书院田租捐免钱粮,又以漕羡五百串为膏火,并额外捐廉奖赏。主政三年,士气为之一振。刘卸任后,书院田租仍旧征粮,而礼房档册无存,管理者漫无头绪,又入不敷出。同治三年,知州杨式珣因州绅请求,准许在漕羡内一年抽取八百串钱,作为书院膏火资金,每年书院的钱粮就在八百串之中扣抵。后经知州童恩告示并刻碑,立在讲堂,历年都靠这钱作津贴。所有书院往年所捐田租,不能任其遗失,现召集州绅商议,欲在文昌宫设立兴贤堂,集体推选首士清理,改为用作士子乡会试的帮费,其管理条规,待清查后确有一定的数目,再另行刊载。
明经书院,在州东,宋岳飞征讨曹成,率军到达茶陵,尹彦德以牛酒犒军。岳飞报请朝廷派国子监生教育其子弟,因而建立书院。杨诚斋为之记。其孙曾伯正、仲正都是进士。
南溪书院,在州东南,宋进士谭光国读书的地方,遗址尚存。
东山书院,在州东北,宋进士陈古迂(名仁子)不愿做元朝的官,在东山另建房屋,用作读书的地方。遗址存。
紫微书院,元代进士陈谊高读书处,今废。
光岳书院,原在武庙右侧,明弘治中改为按察分司,今废,其地并入武庙。
西畴书屋,在州北,明代进士罗鉴建。
云崖书屋,明指挥王廷爵建,编修董玘记。
社学,明景泰年间,设在南关正街青霞观东边。成化、弘治、正德、万历年间屡迁,今废。
培桢义社,在州北,乾隆年间上一都公建。
文江书院,在州西南马伏江墟上,三都公建。
寻乐书院,在州西四都大乐铺,苏姓公建。
白沙书院,在州西六都白沙,谭姓公建。
雩江书院,在州东茶乡,十六、十七、十八都公建。因皇雩山水萦绕其前,故名。
象湖书院,在州东腰陂,九都、十都、十三都公建。
大湖书院,在州北潞水上坊,庠生颜可象等人倡建。
龙湖书院,在衷乡二十五都湖口。
源泉书院,在十三都左江。
梅林书院,在二十五都石井,谭姓公建。
幼学书塾,在二都宝水仙侧,第都洲、曲江洲公建。
梓林书院,在上九都石溪,刘姓公建。
龙湖书院,在上一都,咸丰元年谭叙伦等人倡建。
鳌峰书院,在下十一都,咸丰五年李春辉等人倡建。
逢源书院,在下十一都。
崇文书院,在十三都枧田。
芦江书院,在右二十都。
范乐书院,在二十三都,兰纯夫倡建。
推荐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治王朝第二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