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涮羊肉起源于哪个年代什么年代

徽戏的起源_科普知识_中国百科网
徽戏的起源
    徽戏 -起源 徽州文化的奇葩:徽戏 徽州是徽戏的摇篮和故乡。徽戏的产生,是徽州人文环境、区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是多少代徽州人精心培育、打造、传承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人尚来善歌舞。无论男女老少,每当农闲季节,都以聊戏看戏品戏自乐。在民间,徽戏迄今其仍不失为徽州文化中一朵十分艳丽的奇葩。寻找徽戏的踪迹到过徽州的人都知道,徽州古村落中,一般都建有规模宏大、做工比较考究的固定戏台,当地人俗称“万年台”,或建于古祠傍,或建于水口等开阔处,可见,徽州人对搭台做戏投以了极深的情感。明万历年间,当过歙县县令的傅岩在《歙纪》中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徽俗最喜搭台看戏”。现在,村落中这种历经风雨的旧戏台已不多见,即使保存下来的也多遭冷落,但遇过年过节,或有庙会活动,这里仍是欢声雷动,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徽州人为什么与戏这么有缘?如果细心思考,徽州人的生存环境与徽戏孕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地处万仞山丛中的徽州人,开始多为驱恶镇邪,并产生了戏的意识朦胧,加上天生热情奔放,有一种文化的饥渴症,以自己的聪慧创造着这种民间艺术。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法自治社会,徽州人祭祖庙会多喜热闹隆重,以求达到与“祖宗同乐”的目的,“戏”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各种“戏”也有了广泛的社会土壤。祁门的目连戏、婺源傩舞、绩溪舞回等的产生与广泛流传就是一个个最为典型的例证。明代中期,包括徽州在内的安徽广大南部,已成为中国东南的商业、文化中心。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海盐、弋阳腔传播到这一带,以及后来形成的青阳腔、徽州腔、四平腔等多种新的声腔,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演变成为委婉柔和的吹腔和高亢激越的高拨子腔,这构成了徽调的两种主要唱腔。两种声腔在徽州的土地上交融,产生了二簧腔,“徽调”的唱腔体系基本形成,随之也有了“徽班”称谓的出现,演出剧目称“徽戏”,继而徽班风靡大江南北。徽戏呈现的表演艺术风格,充满了徽州乡土人文气息。徽州土著居民有着剽悍性格及尚武强身的传统,而徽戏中的武戏特色,据说,概源于此。从徽州民俗中可窥探,这里的百姓残留蛮越遗风,喜欢刺激的动作,有猎奇心理,徽戏中许多特技动作均脱胎于民间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等武打武术招式。一些民间的武功套路在徽戏中保存下来,并以武艺高超,打斗勇猛而最聚人气,并成为徽戏中的重头。这给徽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一些资料记载,民间在唱“对台戏”、“拼戏”过程中,平台与高台武功,尽显了徽戏剽悍粗犷的艺术风格,在徽戏表演中极为突出。这种烙上了徽州人性格的艺术,符合徽州民众的口味。徽戏的发展,又在影响着徽州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者发现,古徽州一些祠堂族谱中,都详尽载有违反族规触犯祖训“罚戏”的有关条目。徽州宗法制度中出现的“罚戏”现象,使得这种“戏”文化影响、渗透、改变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罚戏大多与祠堂执法、水口生态管理、茶叶卖买、禁止赌博、偷盗等有关。在祁门县桃源村,《陈氏宗谱》卷之十篇有“禁赌公约”,违禁者“罚戏一台”。在祁门环村的“叙伦堂”外西墙上,有一块嘉庆年间立的“永禁碑”,其中有条文为:“纵火烧山者,罚戏一台;采薪带取松杉二木并烧炭故毁,无问干湿,概在禁内,违禁者罚戏一台”。此外,徽州人酬愿、保禾苗、禁园笋、息争讼等也采取演戏这一形式。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比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私(肉)刑泛滥,酷刑充斥,要人道文明得多。 庙会与徽戏 徽戏徽州人聚族而居。戏的文化最初起源于徽州宗族家族大型的各种祭祀活动。庙与祠始终是与祭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庙会是徽州文化性格形成与扩散的中心。后来,“戏”成了各种庙会活动的核心,演徽戏,唱徽戏,成了庙会活动的俗例,甚至成为普通民众翘首以待的最重要节目。明清后,随着徽州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几乎所有庙会喜庆活动都要请戏班“做戏酬神”,并且把闹元霄、跑火马、演蚌精、舞龙、舞狮、抢腊烛、抬阁等各种舞蹈娱乐活动统称为“戏”,做戏、演戏、看戏,成为秋收后到次年开春前的主要“业余活动”,可以豪不夸张地说,徽州的各种庙会伴随着徽戏的兴衰,抚育滋润着徽戏的成长。徽州社会大量的迎神赛会,成为人们在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中,表达人们美好愿望、发泻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庙会就没有徽戏生存的基本空间。其实,“戏”代表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没有徽州庙会这样的文化环境,徽戏也不可能有产生与发展的土壤。每年祭祀中的祭祖追远,倒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和空壳。历史上最早最生动的绩溪庙会记载,当属《浮生六记》。 乾隆戊申(1788)年,江苏吴县人沈复(号三白)因爱妻早卒,受绩溪县令克明之召,充幕于绩溪县署,亲历绩溪庙会,并记下了当时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有幸看到二百多年前庙会演戏的盛况。沈复目睹的是离城10余里仁里村做花朝会的情况。按登源汪村、梧村、仁里、南观等12村协议,以12年为一轮值,由轮值村举办汪公庙会。地点就在轮值村的汪公庙前。庙前旷处高搭戏台,画梁方栋,极其壮观,近视则实为纸扎彩涂。活动内容又有仪仗队伍敲锣打鼓,四人抬着一对香烛“大如断柱”;八人抬着公养12年的猪一头,“大若牯牛”,现场宰杀后贡献给庙神汪公老爷。祭祀礼毕后开锣演徽戏,此时人如潮涌而至。可以想见,当年仁里庙会规模的盛大和隆重。据记载,光绪末年,仁里、梧村两村,曾各用几百匹布扎成两个花台,正台上下三层,彩壁围屏,田字花栏,两侧有凉亭台阁,极为堂皇富丽。连演半个月,盛况空前。绩溪人争强好胜的性格也表现在演戏中。唱对台戏,搭擂台唱戏,成为一种时尚,无形中使这种庙会带有浓烈的宗族竞争气息,规模和气势一年胜过一年。徽戏传统剧目起初是与庙会的祭祀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来才渐离这一轨道,但烘托气氛仍需要借助徽州庙会这个大舞台。其实,绩溪除了汪公庙会外,还有十五都|头的“大年会”、“施孤会”,十都洪上塘的“目连会”,十二都瀛洲村和湖村的“观音会”,十三都石 的“船会”、“黄河会”,十四都大石门的“太尉会”,城关的“十赛会”、“城隍会”及岭北的“太子会”、“七月会”、“五猖庙会”、“明经会”、“社屋会”、“娘娘会”等。笔者不敢盲加判断,说庙会之戏就是徽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庙会是徽戏的摇篮,是推动“乡下戏”文化走向成熟,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徽戏渐变锻造的一个重要过程。徽商与徽戏官商结合是徽商获取巨额商业利润的秘密。在徽州商贾中,很早就流传着“戏路却商路”的说法,徽戏一度成为徽商特殊的公关手段。徽商把戏剧作为一种商业公关手段,使官商结合更具有隐蔽性,又巩固了徽商在食盐等领域的商业垄断地位。在徽戏的发展过程中,徽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和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徽商锻造了徽戏,徽商给徽戏发展一个最大的机会。在数千年重农抑商传统意识渗透下,商人要摆脱相对低下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与儒仕官宦接近,需要文化搭桥。徽商在经济活动中觉察到,文化这种形式,是封建社会中官商两者结合的最佳媒介。这是一种多向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需要。徽戏在其中充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明清时,徽商主要集中在扬州、杭州一带,其文化繁荣发达。戏剧是一种比较高雅清新的艺术,请当政为官者或社会名仕看戏,亦易使爱面子的儒官们接受。有钱商人热心组建徽班的兴起,吸引了不少色艺双全的优伶。他们的加入,把徽戏演技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清朝皇帝多次南巡,也更进一步刺激了扬州一带的戏曲市场。另一方面,徽商在外,浪迹天涯,生活寂寞,竟争激烈残酷,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了精神空虚和身心疲惫。一些徽商之所以喜爱徽戏,主要是内在情感需要,目的在于填充孤单苦闷的心灵,故有的不惜重金蓄养乐仆、家班或邀戏班到家中日夜演出,以寄托思乡之情,并按自己的需要,不断对扬州版本戏曲进行改铸,加入徽州文化的一些重要元素。徽商又将扬州一带的戏文化带到老家,溶入了徽州风土人情和声腔特点,徽州文人又在戏剧创作中进行了本土化探索,对“徽戏”的成型起了关键作用。在许多徽商看来,徽戏可以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藉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同为好儒的官商点校下,客观上也促进了徽戏演技、唱腔、剧本等方面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加速了徽戏向多方传播扩散。伴随着徽商的足迹,徽戏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正如戏曲美学家汪效奇所说,“徽商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徽班,自己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审美心理,强烈地影响着徽班,左右着徽班艺术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徽班的不断涌现与徽商的大力资助、扶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明末清初至乾隆末年,既是徽商事业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徽班全面繁荣时期。当时,富有的徽商把欣赏戏曲作为一种享乐方式,出钱组建戏班,人们将此类班社皆称为徽班,演唱徽调以及其它声腔。至清代中期,徽班数以百计,著名艺人不断涌现,活动范围从安徽南部延伸到安徽中部、东部,并随着徽商足迹扩展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徽班晋京,是京剧降生的催化剂。乾隆55年(1790),高朗亭率领的三庆徽班在徽州盐商江鹤亭的资助下进京献艺,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进京,号称“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在京城逐渐名噪一时,在京的其他戏曲艺人均以搭入徽班唱戏为荣,先后形成了徽调与秦腔、徽调与汉调相互融合的局面。正是由于徽调二簧腔与汉调西皮腔的合流,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皮簧腔盛行,并最终演变成为京剧。徽班晋京及徽班中程长庚的出现,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徽戏曾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过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孕育产生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都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绩溪与徽戏舞回,是绩溪人自遣自乐的“徽戏”,同婺源、祁门的傩戏、休宁的跳锺馗一样,都是“徽戏”语言产生的前奏,都是“戏”的雏形。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对徽戏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过影响。绩溪是徽戏的发祥地之一。而妙趣横生、源远流长的舞回,是绩溪人创造的最早“徽戏”。据考,绩溪伏岭舞回已经相沿了800余年的历史。相传宋绍兴年间,邵姓始居伏岭(又名纹川)。村庄对面有一座鸡鸣山,山里有一群恶兽。每年阴历正月半前后,就要下山攫食孩童,闹得村里日夜不宁。于是村人聚议,决定制作一只更凶猛的“回”来驱赶恶兽,强悍威猛的回的图腾油然而生。起初,以一老妪捐出的一顶蚊帐作回身,两边缝上彩线作回毛,并用竹篾扎成面目狰狞的回头。正月十五夜,由数名30岁的青年男子,轮流顶着这回沿街狂舞,全村村民高举松明火把,放铳呐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向恶兽示威。从此,恶兽逐渐敛迹。初有效果后,村人又在村头面对鸡鸣山的方向建殿供佛,并在大佛殿前搭建戏台。表演者顶着回走街串巷狂舞后,上台面对大佛作祭祀表演,谓之“请台”和“舞回”。明清以后,戏台改为固定的万年台,祭祀表演也从单纯的游灯、舞回、接茶,增加了跳狮、民间舞蹈、折子戏,后发展为演昆剧、徽剧、京剧等。为了使这一活动能够正常发展,邵氏祠堂议定每年由该村邵姓上、中、下三门的30岁同年男子,分门共同主持舞回之事:自正月十四夜至十七夜,事先抓阄定序,每夜三门依次各舞“回”一出。年复年,舞回这一民俗活动相沿至今而不衰。 据考,至清朝道光年间,舞回始以儿童为主体,同时进行演戏;但只是一些小戏,行头自然也很简陋。后来,伏岭的徽商发展,行头、服饰等皆由值年徽商资助。年复一年,其行头积存了数箱。早期的舞回,是只演不唱的“哑回”。舞回开腔,始于光绪年间。辛亥革命以后,绩溪舞回不仅培养了一批徽戏的中坚骨干,而且在民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徽戏的发展互相影响。民国十五年(1926)春,伏岭舞回班应汪村南观花朝会斋官汪老永的邀请,赴大庙汪村与休宁新阳春专业戏班对台演出。为保证这次演出圆满成功,商议决定合并组班,挑选出演技较好的小演员62人,小的七岁,最大的十六岁,排了万花献瑞、英雄义、长板坡、黄鹤楼、霸王别姬等十八个京、昆、徽剧目。选用了最新的戏装导具。花朝会首场演出开锣戏万花献瑞,是一出适时应景歌颂升平的大型神话舞蹈剧,上场演员达五十六人,剧中云童、功曹、花神的扮演人数比在村中演出增加了一倍。剧终,全体演员齐集台前,一字排开,齐声朗诵“天上神仙集会,人间福寿双全”。一时间掌声雷动,叫好不绝,其热闹场面难以形容。此次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绩歙两县,大大提高了伏岭舞回的知名度。明清是徽戏繁荣的黄金时代。到了民国,因政府对徽州乡村庙会活动的干涉而使“戏”走下坡路。但只有绩溪则属例外。从最后一个职业徽班“柯长春”于民国二十三年尚田村出卖“箱底”,到1949解放初年间,徽戏还流传二十余年。民国二十七年绩溪湖村观音会演戏,绩溪县长及歙县许承尧翰林赶会观光,县狱还为此特批释放了吸毒被囚的徽州花旦。民国三十四年十月,石 “新阳春”演出5昼夜庆祝抗战胜利。据说,1917年胡适回上庄老家结婚时,曾派十几顶轿接柯长春戏班做戏(见《徽州古戏台》第21页)。1983年10月,全国徽调、皮簧戏学术讨论会在绩溪召开,邵裕旺(85岁)、邵之瑜(84岁)、邵观义(80岁)和邵盛全等应邀率业余剧团为会议献演,传统徽戏《龙虎斗》、《八阵图》、《二进宫》获全国剧协徽调皮簧研讨会“老树奇花”锦旗。尚田业余徽班老艺人余银顺于1957被荐任省徽剧团教师,排演徽戏传统剧目。1959年徽剧团赴京汇报演出,余顺银和小演员汪家宏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和艺术家梅兰芳等接见。当徽戏完成承前启后的神圣使命后,自己却悄悄退出了市场。徽戏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但幽静的街头巷尾里,仍能寻觅到乡土徽戏的淡淡感觉。徽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间“徽班”已不存在,徽戏的宗族氛围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不可逆转,但那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需要加大抢救、挖掘力度,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按自身艺术规律发展,需要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关爱。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胡姓概述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胡姓源流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2、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3、他姓改为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得姓始祖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迁徙分布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历史名人胡安:汉初著名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胡瑰:后唐著名画家,河北省涿县人。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而骨骼体状都生动有神。胡瑗: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江苏省泰县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的先声。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及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获英美各大学致赠名誉博士学位三十五种。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改革。曾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校长、驻美大使、国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章实斋年谱、先秦名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丁文江的传记等数十种,另辑成胡适文存。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传、资治通监举要补遗等。胡大海:明代大将,江苏省泗洪人,官封魏国公。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胡以晃:太平天国杰出将领,广西人。封护国侯,旋改护天侯,晋升封豫王。胡林翼:字润芝,号贶生,湖南益阳人。道光间进士,累官至湖北巡抚,时洪杨军事盛,林翼创厘金,通盐运、改漳漕、增裕府库,固守武昌,为各省战争之根据,治军明纪律,又加意将才,尝曰:兵之嚣者无不疲,将之贫者无不怯。又曰:才者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之。世以为知言,后卒于军,谥文忠,有读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共和国主席。生于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县。1911年至法国,192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创办流浪者杂志。1923年至苏联受训,成为第三国际干部。1924年至广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联盟。1930年回国,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抗战期间被民国政府逮捕,后获释回越南,从事**游击战。1954年大败法军,建立北越政权,后协助南越共党分子成立越南共产党,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成立越南共和国。胡耀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湖南浏阳人。1933年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湘东南特委儿童局书记、少共中央局秘书长。次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书。到隔陕北后,任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纵队政委、华北野战军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军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75年任中科院党组负责人,着手整顿科学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曾组织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领导了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重要贡献。1980年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4月病逝于北京。■郡望堂号1、郡望安定郡:① 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② 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1935年改子长县(谢子长烈土),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定城、义阳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中州、洛阳、户县:郡汉在今属陕西省、河东等地。2、堂号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传至胡铨。胡铨的家族在宋代已成为大族,胡铨的兄弟胡铸、胡锷,儿子胡泳……,孙子胡桦、胡椅等人,虽然名声不如胡铨显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县三塘、浙江绍兴厚宝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铨的后裔。著名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铨的第三十二代孙。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此外,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胡姓宗祠通用对联〖胡姓宗祠门楣题辞〗苏湖世第苏湖流芳淮海家声“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寿齐九老;名列四真。——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春秋心典;理学宗功。——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太学博士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议论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废《春秋》,他说:“这是古代圣人的传心要典,怎么能让皇帝不得读、学士不得读呢?”下联典指宋代徽猷阁直学士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人。宣和年间进士,靖康初年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徽猷阁学士,崇尚理学,学者称致堂先生。曾上书高宗,建议组织义军,北上迎徽、钦二帝回朝。著有《读史管见》、《斐然集》、《论语详说》等。欲正人心;引为己任。——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大臣胡林翼()撰题联。胡林翼,字贻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官至贵州镇远知府。有《胡文忠公遗集》。虞宾衍派;沩汭流源。——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系承胡公;望出淮阳。——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更多: 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孙。经资羽翼;祠表贤良。——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祠的地理位置;下联典指南宋胡安国著《春秋传》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止,所以《春秋》被称为“麟经”。成名由吴母;有妹媲刘家。——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另:更多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等堂联,详见《黟县西递村对联 [皖]》胡姓宗祠堂联的部份内容。〖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冬去松枝仍独秀;春来梅蕊已齐开。——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宋·胡安国事典。古色新香画别致;月光清气春宜人。——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古来大千多奇彩;月到十五分外明。——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同上。镇守金华称大海;撰书禹贡号东蕉。——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初将领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宁通甫,虹人。卒封越国公。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初名渭生,字出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潜研儒家经典。所撰《禹贡锥指》,绘图四十七篇,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十年烟水持竿钓;千古须眉下笔先。——清·胡远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书画家胡远撰题联。胡远,字公寿,江苏华亭人,号瘦鹤。善画山水,有《寄鹤轩诗》。文倔苞深宗二汉;歌辞风致到初唐。——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书法、篆刻家胡震撰题联。胡震,字鼻山,富阳人。工篆刻,得汉人风格。分隶亦古拙可爱。文武世家源流远;帝裔宗枝翼叶长。——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胡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安国成名,本由吴母;稚威有妹,不亚刘家。——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趋。——清·曾国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书赠胡林翼联。筑堤溉田,起春阳颂;辅君开国,奠盘石安。——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联典指明初大将、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的事典。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自题联。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县城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兴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狱,当地士民绘“莲幕图”并作诗文赠他。下联说该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县城东建东园书屋,并植槐、桂树。其孙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湖南省华夏桥胡氏宗祠联。上联“道学功臣”,典指明代学者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人。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业录》、《易象耖》等。下联典指南宋胡寅,主张抗金,曾斥责“和戎宰相”秦桧,被秦桧以“讥讪朝政”罪名贬官,秦桧死后才得以复官。
随机推荐查询工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绩溪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