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

删除理由:
&广告/SPAM
还可以输入&120&字
还可以输入&120&字
他一定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别替他瞒着了,告诉我们吧~
发表于&&0条回复&&496次阅读&&&&&&
摘要:徐志摩《再别康桥》著名诗句中的“康桥”到底是指剑桥的哪座桥呢?是国王学院的桥?是克莱尔学院桥?还是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看过本文你能下结论么?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女王学院著名的数学桥国王学院的桥克莱尔学院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曾令多少中国人对剑桥心驰神往,希望感受剑桥惆怅的浪漫。那些有幸来剑桥的人,看到剑河边那么多桥,不禁要问,哪座桥是康桥?&&&泛舟剑河,在繁华处有几座桥十分有名。顺流而下,穿过银桥后,便是女王学院著名的数学桥。据说原为牛顿所建,没用一钉一铁。后来有位学生表示怀疑,于是把桥拆了下来,结果又装不上,只好用铁钉铆起来,重造了这座桥。这个传说很诱人,不过很容易被船夫否定。他们撑船经过的时候,会问乘客喜欢听哪个版本?其中这个最好听,却又最假,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起来的。&&&接下去是连接国王学院的桥。如今在桥的西头,有块诗碑,上书徐志摩的著名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过去年冬天一场好雪,石碑略显朦胧,一个中国小孩不小心念成了“轻轻的我老了”,令我等唏嘘不已,感叹韶光易逝,应该珍惜美好时光。&&&第三座桥是克莱尔学院桥,这是剑河上最老的一座桥。从西边经过孔子铜像和美丽的院士花园,就来到克莱尔桥,桥左右两边各有7个石球。右手第二个石球从桥面上看,与其他石球毫无二致,但知情人会告诉你,要从背面看。原来球被挖缺了一块,像是掰了一瓣的橘子。据说当年工程竣工时,克莱尔桥的设计者只收到学院付的15便士设计费,于是把石球切掉15度角,以泄不满。&&&还有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该桥模仿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不过威尼斯的桥连接着法院和监狱。而剑桥的叹息桥是学生从宿舍到考场的必经之路。每到参考之时,学生经过此桥,往往心情忐忑,叹息不已。也唯有这座桥用铁栅封闭的,个中原因,可以揣度。&&&其实剑河上20多座桥,哪座桥都不是剑桥,哪座也都是剑桥的一部分。原来剑桥并不专指哪一座桥,而是因Cambridge翻译而成的一个地名,徐志摩别的,也就不止一座桥了。来源:人民网
筑龙路桥25万粉丝共同关注,把握路桥市政行业动态,分享精品工程案例,探讨专业技术话题,参与热点问题讨论。请在公众号中搜索筑龙路桥或者zhulonglq,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筑龙路桥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Xixmy为【[分享]展柜】增加了20热度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志同道合的盆友,快来
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路桥市政新闻,报道目前路桥市政行业最新施工现场讯息,当前创新新技术,行业重大事故,行业最新政策及规范等
本期答疑于日结束
:&400-900-8066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为陆小曼写的吗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为陆小曼写的吗
&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1931年11月19日,著名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八十年过去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和感情经历,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为人所熟知,但是,当年徐志摩来过几次北京?他在北京先后住过什么地方?和他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那些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却鲜为人知。今天,请您和我们一起出发,沿着昔日诗人的足迹,带着一腔诚挚的诗情,追寻那如梦如歌的往事……
  锡拉胡同:1915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此居住了三个月
  健劲的北风,吹散了笼罩京城多日的阴霾,然后悄然离去,慷慨地留下了万里晴空,蓝得令人心醉。沿着王府井大街,我一路向南,最后拐进了路西的一条小巷——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明朝属南熏坊,称为“锡蜡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帽作局在这条胡同的南边。宣统年间,地名讹为“锡拉胡同”,沿用至今。大概是因为毗邻王府井商业区,现在的锡拉胡同看上去并不像传统的街巷,胡同的北侧有天元利生体育商厦等现代化建筑,令人很难想象这里当年的模样。
  距今九十六年前,公元1915年秋天,锡拉胡同里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少年。他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身材修长,面容清秀,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眼镜。讲起话来,虽然带点南方口音,但吐字清晰,好似珍珠落玉盘,轻澈圆转。
  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父亲徐申如是个有钱的商人,但对儿子并不娇惯,而是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当中脱颖而出。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从徐志摩写给伯父蓉初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来京之初的行踪:
  “二十二日……气温骤降,凉风甚厉。二十三日……十一时抵前门,即正阳门车站。搜检颇不认真,站上有百里叔当差照应。现住金台旅馆,明日迁至蒋宅。二十四日由金台旅馆迁锡拉胡同蒋宅居住。”
  信中所提到的“百里叔”便是“蒋宅”的主人——蒋百里。他的堂兄是徐志摩的姑父,而徐志摩平时称蒋百里为“福叔”。徐志摩为什么会选择蒋宅居住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住在亲戚家,可以免去房租。而在我看来,如果考虑到地理位置,恐怕还有另一个原因:锡拉胡同离当时北京大学所在地——马神庙(今沙滩后街)不远,往来比较方便。
  徐志摩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可谓来去匆匆。同年12月,他就回到家乡与张幼仪结婚,婚后就近进入上海沪江大学预科。掐指算来,他在北京只待了大概三个月。徐志摩这段居京的生活,留下的史料记载极少,只知道他住的蒋宅是一栋西式房子,可惜现在也已经难觅其踪了。
  腊库胡同:1917年徐志摩返回北大读书,在这里居住
  “刚才大家游览的是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内大街,现在请跟我向南走,到著名的景山公园看一看……”景山后街上,一位年轻的导游正在给一队游客带路。而我的行程,却与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先向东,拐进吉安所右巷,向北走一小会儿,向东拐进吉安所北巷,最后进入腊库胡同。
  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路面比较狭窄。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它的名字写作“蜡库胡同”,当时“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凡御用白蜡、黄蜡,沉香等香,皆取办于此”。
  与第一次进京时隔恰好两年,1917年9月,徐志摩又来到了北大上学,就居住在腊库胡同。与锡拉胡同相比,这里离北京大学更近了,而且不邻大街,免去了不少市井的喧嚣。
  可是,徐志摩为什么不好好在上海读书,非要回到北京呢?原来,1916年,他从沪江大学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北洋预科第一部毕业或已在特别班肄业,并愿入法本科之学生,并入北大法本科肄业”。这样,到那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徐志摩就转到了北大上课。
  第二次北京之行,徐志摩显然比两年前要从容潇洒。在学校里,他一面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一面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等待机会到美国留学。而在课外,他也非常活跃,打,唱京剧,时不时调皮地学上几句“京片子”。那时的京剧界,梅兰芳风华正茂,颇受北大学生们欢迎,徐志摩却推崇杨小楼。据徐志摩的朋友毛子水在《北平晨报》上撰文回忆,有时到腊库胡同去拜访徐志摩,“远远便听见他唱戏的声音了”,听那唱腔很可能是学杨小楼的。
  徐志摩第二次离开北京,那是1918年的夏天,他远赴美国留学。离京之前,在父亲徐申如和妻兄张君劢的帮助下,徐志摩幸运地成为了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弟子,为自己第二次北京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石虎胡同:1922年徐志摩回国后在这里的松坡图书馆第二馆工作
  西单北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展示着都市的活力,驱散了初冬的寒意。沿着人行道,我悠然地前行,很快就在路东找到了路牌:“小石虎胡同”。
  明清两代,这里均称为“石虎胡同”。传说,胡同里原来有座古庙,庙前有座石雕小虎,胡同因此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易名为“小石虎胡同”。
  走进小巷,北边是“民族大世界”的平房店铺,南边则是“中友百货”的大楼。行人进进出出,或是乘兴而来,或是满载而归。现在,这里看上去只是一条商业街,一点也没有老胡同的味道。
  然而,仔细看看路北那些平房,一块块青砖灰瓦,在五光十色的店铺门脸遮掩下偶露峥嵘。我转了一圈,从堂子胡同、西单北大街又回到了小石虎胡同。显然,这里曾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大宅院。在东墙上,我找到了“小石虎胡同33号”的门牌——按照我查的资料,这里正是清代右翼宗学的旧址,据说曹雪芹曾在这里当过教师。1913年改为蒙藏专门学校。后来在其东侧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西单民族大世界”。
  1918年,徐志摩离京,赴美留学,1920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1922年底,徐志摩回到北京后,先在东板桥妞妞房瞿菊农的住处借宿,几天后搬到了陈博生的住处,很快又来到石虎胡同7号(今小石虎胡同33号)好春轩居住,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干事。
  和前两次来北京不同,此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贯中西的“海归”才子。但是,他也不再是当年无忧无虑的快乐少年,不时显得心事重重。在英国求学期间,他爱上了才女林徽因,但因为种种原因,二人的关系没有明显的进展。1922年3月,他在德国柏林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又怀着对心上人的美丽憧憬,于年底来到了北京。
  小石虎胡同成为徐志摩诗歌事业的新起点,在此他写下大量诗作
  或许是为了向心上人展现自己的才华,或许是为了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徐志摩拿起了笔,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他虽然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但早在英国留学期间,便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有试作。回国后,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在这种气氛感染下,徐志摩大量用新诗的形式进行创作。从1923年1月至3月,他在《努力周报》、《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许多诗文。
  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他写道:“希望,只如今……如今只剩些遗骸;可怜,我的心……却教我如何埋掩?……我收拾一筐的红叶,露凋秋伤的枫叶,铺盖在你新坟之上,——长眠着美丽的希望!”那凄美飘落的红叶,是一种典型的北国意象,是否也象征着他发现林徽因爱上梁思成之后,那完全破灭的希望呢?
  在《北方的冬天是冬天》一诗中,他写道:“北方的冬天是冬天,满眼黄沙漠漠的地与天:赤膊的树枝,硬搅着北风先——一队队敢死的健儿,傲立在战阵前!不留半片残青,没有一丝粘恋……田里一只困顿的黄牛,西天边画出几线的悲鸣雁。”徐志摩用粗犷的句子,勾勒出一幅“旧京冬日图”。如果细品诗意,不难体会出,其间仍浸着一丝若隐若现的悲凉。
  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几年,胡适、郭沫若、冰心等人均对新诗创作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而徐志摩的诗,以其全新的气息、自由的排列、较长的篇幅,特别是鲜明的节奏感,一下子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清华大学、北师大附属中学等学校,接连请徐志摩去办文学讲座,更使他名噪京城。
  1923年春,徐志摩应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1924年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北京先农坛演讲,徐志摩担任翻译。其后,北京学界在协和医院礼堂为泰戈尔开祝寿会,徐志摩在戏剧《齐德拉》中扮演爱神。泰戈尔离京前,徐志摩又陪他前往法源寺观赏丁香。在海棠花下,徐志摩作了一夜的诗,一时传为佳话。就这样,这位南方才子,在京华努力地生活着,积极地行走着,用一颗纯真的心灵、无数悠扬的韵律,书写出那个时代最华丽的诗篇。
  1924年春,徐志摩在今天的小石虎胡同创办了新月社。
  1924年春季,徐志摩在石虎胡同好春轩住处的墙上挂了个牌子,上书三个大字:“新月社”。新月社的前身,是徐志摩与朋友们两周一次的聚餐。大家饮酒赋诗,有时徐志摩还表演京剧和昆曲的唱段来助兴。徐志摩曾这样评价新月社
的沙龙:“房子不错,布置不坏,厨子合适,什么都好……有舒服的沙发躺,有可口的饭菜吃,有相当的书报看。”
  整整八十七年过去了,那些过去的文人雅士,有什么踪迹留下吗?我走进“民族大世界”的平房中央,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被店铺占据的院落。大喇叭里放着劲爆的RAP音乐,更添光怪陆离之感。我在网上看到,这里有一株几百岁高龄的枣树,本想一睹真容,但它已经被那高高的挡板围起来了,不能靠近。我退出院落,换个角度,才勉强看到它那光秃秃的树枝。枣树啊枣树,当年你一定见过新月社的才子们,欣赏过他们潇洒的风度,聆听过他们飘逸的朗诵,如今,你已被商业的洪流所包围,被市井的喧阗所征服,会不会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呢?你可曾记得,徐志摩写下的那首诗,那首优美的《石虎胡同七号》: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小娃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 &&东松树胡同:徐志摩在这里办起新月社俱乐部,并与陆小曼热恋
  离开了石虎胡同,我从西单南下,来到宣武门东,再向东走,进入西松树胡同。这里已经盖起了楼房,不复老胡同的风采。一直往东,过了北新华街,便来到了东松树胡同。胡同两侧都是老式平房,大体还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几声悠扬的鸽哨,在空际中飘荡,时而近切,时而幽远,更衬出胡同里的宁静。
  徐志摩创立新月社后,还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松树胡同创建了新月社俱乐部。据作家韩石山先生考证,准确的时间是1925年1月。俱乐部的成员,既有“研究系”的梁启超、林长民、蒋百里、张君劢等,还有“海归”知识分子胡适、徐志摩、陈西滢、丁西林、林语堂等,以及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如沈从文等人。后来,徐志摩从石虎胡同搬到了东松树胡同,新月社与新月社俱乐部也就合二为一了。
  在这里,徐志摩除了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外,还经历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恋情,与才女陆小曼坠入了爱河。时隔六年,1931年7月8日,当徐陆二人的感情出现裂痕时,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道:“你又何尝是没有表情的人?你不记得我们的‘翡冷翠一夜’在松树七号墙角里亲别的时候?我就不懂何以做了夫妻,形迹反而得往疏里去?”可见,对于徐志摩来说,东松树胡同的那一夜,是如此的浪漫温馨,又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在那里,诗人对灵魂自由、爱情自主的追求,得到了又一次升华。
  在东松树胡同转了转,我没有找到任何与新月社有关的遗迹。漫步其间,透过初冬那温暖的阳光,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依稀看到两个年轻的身影,手挽手走向远方……
  兵部洼胡同:徐志摩与陆小曼在此共筑“爱巢”
  从东松树胡同向东走,便来到了兵部洼胡同。这是一条宽阔的巷子,与其叫“胡同”,更像一条大街,笔直地往北,接上石碑胡同,可以直接望见西长安街。东北方向的国家大剧院,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而从老地图上看,原先的兵部洼胡同并不直,中间还拐了弯。显然,我看到的笔直胡同已经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产物。
  许多史料都提到,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第二个月便在北京“中街”租下一处院子,与陆小曼共筑“爱巢”。北京叫“中街”的地方很多,究竟是哪一个呢?现在最有名的应该是东直门外的新中街,但在民国初年,那一带还是荒郊野地,徐志摩断不可能在那里居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25年底写的日记,附有若干友人的通讯地址,其中徐志摩是“兵部洼中街39号”。这恰与史料上记载的徐志摩迁入中街的时间相近,因此,“中街”应是“兵部洼中街”的简称。而在各种方志上,老北京叫“兵部洼”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兵部洼胡同。因此,徐志摩和陆小曼住的兵部洼中街,就位于现在的兵部洼胡同。至于为什么要叫“中街”,很可能是因为原来的胡同不直,拐了弯,把中间的那段单独取了名。
  徐志摩在日记中记叙了和陆小曼在兵部洼中街的生活:“曼又正迁居到西屋,窗前安着书桌;窗外一株寡妇相的丁香,靠近墙边无聊赖的站着。但它多少也有几张青叶子,看着也不无安慰。偏左一株樱桃,几星期前,勉强放了几朵珠子大小的寒伧花朵,随后气也不喘一声,就僵僵的站着死了;也不顾它左右年轻的玫瑰看了灰心。我们打算一半天把它挖了去,也好保全这小园春色的体面不是?”在这个陌生的小天地,二人相互扶持,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徐志摩依然热情地接待朋友们。渐渐地,东松树胡同的聚会转移到这里,他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比如叶公超。无论如何,在兵部洼胡同,徐志摩的事业与生活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米粮库胡同:徐志摩生前在北京最后的住处
  沿着地安门大街向北,在路西,有一条胡同,从地图上看,呈倒“几”字形。这就是米粮库胡同。胡同的南侧,是一排老式房屋。1931年初,徐志摩离沪返京,便寄居在米粮库胡同4号的胡适家中。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公园举办了婚礼。两个月后,为了躲避战乱,迁居上海。此后,徐志摩曾在上海和南京的一些大学里担任教授,还办起了《新月》月刊,成为新月派的灵魂人物。其间,他曾再次来到英国剑桥,在回国途中,因为想念陆小曼,想到了几欲落泪的程度,从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再别康桥》。
  1931年初,由于“上海生活于我确实不相宜,再兼北方朋友多,加以再三的敦促”,徐志摩又回到了北京。春季开学后,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他在米粮库胡同4号的暂住之地,又是什么样的呢?我看见屋外停着汽车,显然屋内还有住户,我不能打扰他们,只能通过阅读史料来了解。据前人记载,米粮库胡同4号有个长方形的院落,十分宽敞;一栋洋楼,一片松林,相映成趣。徐志摩住在楼上向阳的一大间,与胡适长子的房间相邻,屋内有暖气炉,屋外有浴室,条件非常理想。
  这期间,他与陆小曼两地分居,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六个月内在上海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了八次……1931年11月11日,徐志摩乘飞机最后一次离开北京。他悄悄地离开,正如十六年前,他悄悄地来;那别离的时刻,他可曾“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离京后,徐志摩先到南京看望朋友,又到上海与陆小曼团聚。陆小曼不听劝告,坚持吸鸦片,二人发生争吵,徐志摩一怒之下离家出走。11月19日,徐志摩乘飞机返回北京的途中,因突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郊外的党家庄触山坠毁。一代天才诗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浪漫而传奇的一生,再也没有回到北京、没有回到那个见证了他浪漫才情、带给了他甜蜜爱情的地方……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离开了米粮库胡同,离开了徐志摩在北京最后一个住处。无端地,心中默诵起他那首《云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哪方或地的哪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来源于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 15:55:51)( 06:02:07)( 08:59:46)( 15:17:58)( 08:00:40)( 08:20:32)( 18:56:32)( 08:11:00)( 08:30:33)( 08:35:2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极品朗诵《再别康桥》(徐志摩)精华版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极品朗诵《再别康桥》(徐志摩)精华版
播放量数据:
104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needAdBadge}} 广告{{/needAdBadge}}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康桥”指的是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康桥”指的是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康桥"指的是: 一座大学城
“康桥”其实就是顶顶大名的“剑桥”。“桥”:bridge. 剑桥:Cambridge. “康桥”是音译和意译结合的翻译方法(cam 音译成“康”,比较吉祥的谐音字,bridge 则意译成“桥”。20世纪初中国刚开放时,经常采用尽量能体现汉语韵味的音译和意译结合的翻译方法。
中的“康桥”,就是英国的大学城Cambridge.一般翻译为“剑桥”,而徐志摩将其翻译为“康桥”。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徐志摩:再别康桥 原文与点评
百年老课文
语文资源网制作发布
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点评】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胡适曾经在悼念志摩的文章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桥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非常推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这首诗的节奏非常优美,就像水中泛起的涟漪一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足音,又契合了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志摩经典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