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代风俗埋葬风俗

女尸埋地下4米 武汉“4.5无现场命案”侦破(图)
┊┊短信┊商城┊搜索┊新闻┊体育┊财经┊IT┊娱乐圈┊女人┊生活┊健康┊汽车┊房产┊旅游┊教育┊出国┊求职┊┊校友录
Sohu 首页 >>
女尸埋地下4米 武汉“4.5无现场命案”侦破(图)
日11:26  汉网-武汉晨报
  武汉晨报讯(记者褚朝新 通讯员秦千桥张武 实习生何江波)
  家属报案
  今年8月,山西人刘亭(化名)来到武汉市汉阳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报案:做生意的妻子贺菲(化名)在武汉失踪近4个月了。
  刘亭介绍,其妻贺菲30岁,4月4日后失去了音讯。
  在贺租住的汉阳平田小区住房内,没有发现遗书,没有打斗翻动痕迹,也没有要长期外出的迹象。
  在市公安局分管刑侦的副局长夏志钢指示下,刑侦处处长强汉生指派一大队调查此案。
  取款线索
  10月11日,在调查了贺在汉的经营账目和银行存款时,民警发现贺菲4月5日在钟家村工商银行分理处从其账户提取了人民币2.5万元现金,这是她最后一次取款记录。调阅银行的录像资料后又发现贺提款时有一男子随同。
  可是,录像带清晰度不够,截取打印的照片十分模糊,不能确定该男子的真实面目。
  警方推理分析断定:贺菲极有可能已经遇害。
  于是,失踪案成为刑事杀人案立案侦查。
  网际追踪
  调查中发现,贺菲喜欢上网。福建网友胡某介绍,贺在网上聊天时告诉他,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因为没有自己的支票账户户头,于是借用她的户头,用财务资金“倒进账”的方式汇钱入账。
  反复观看贺菲在汉阳钟家村工商银行分理处提款的录像后,专班民警推断认为,随同的男子有重大嫌疑。
  和贺菲最后接触的王某反映,贺在汉阳钟家村与他联系过,并通过电话告诉王,她马上要去蔡甸谈生意。
  此外,有人反映模拟照片中身形特征像汉南一汽配厂的承包人黄又民―――贺菲的生意关系人之一。调查中又发现4月5日黄又民与一女子到过其承包的汽配厂。
  尽管黄一口否认与贺菲有业务往来,但种种迹象表明黄有问题,专案组决定立即抓捕黄又民。
  艰难审讯
  10月28日11时50分,民警在蔡甸军山将黄又民抓获。
  但黄又民坚决不承认认识贺菲,也不承认与贺有生意上的业务往来。
  民警将银行录像模拟照片拿到平时与黄接触过的人中进行辨认,辨认人都指认模拟照片上的嫌犯很像黄又民。同时专班民警取回了黄同贺的业务往来账单、账目表。
  在事实证据面前,黄又民承认认识贺菲,但仍否认同贺在钟家村工商银行分理处取过款。
  细心的民警发现,黄在审讯过程中多次询问家人是否被抓。民警认为,黄有顾虑,怕牵连家人。于是告诉黄:犯罪的是你一人,你的罪行不会影响到家里人,法律不会惩罚无罪的人。黄终于交代了杀害贺菲的事实。
  谋财害命
  4月2日,黄又民打电话给贺菲,谎称一个朋友欠他10万元货款,给了他一张10万元的转账支票。可他没有支票账户,希望贺将账户借他转账,贺菲答应了。黄又民便要贺菲拿4万元现金到蔡甸换取转账支票,剩余的6万元留在贺的账户中,在以后的生意中用铸铁交换。
  4月5日下午2时许,黄鼓动贺菲在工行钟家村分理处提取了2.5万元现金,贺菲随后随他乘坐巴士赶到蔡甸军山。在其承包的机械厂车间附近的工具间内,黄将贺菲杀害。
  当晚,黄将贺的尸体埋入其承包车间附近废弃的工业废渣中。8日上午,将作案工具铁凿、斧头及血衣等物品扔进长江。
  挖掘尸骨
  根据黄又民交代的情况,10月31日10时45分,民警对埋尸地点进行清理(上图),寻找受害人。
  下午2时15分经过3个半小时的挖掘,民警在挖到4米深时,发现一具女性尸骨,经DNA鉴定,死者系贺菲。
  据警方介绍,失踪人口案件在公安部门立案标准规定中不作立案具体指标要求,只受理备案。利用科学推理破获此案,实属罕见。
请发表您的看法:
您要对您发表的言论之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精彩短语推荐:
--给编辑写信
Untitled Document
搜狐短信推荐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 转78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武汉殡仪民俗文化博物馆:探秘老汉口的殡葬习俗
武汉殡仪民俗文化博物馆位于青山殡仪馆内
殡仪民俗文化博物馆展览分为5个部分
  【高清组图】
  【专题】
  荆楚网记者 詹蔷
  "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丧葬,在古代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件大事。
  武汉是中国近现代殡仪业发源地之一,1929年建成了首座火葬场,新中国成立后,又率先推进丧葬改革和移风易俗。武汉有个殡仪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了"死"之习俗。
1929年武汉建成了首座火葬场
武汉推行殡葬改革的宣传画
  博物馆和火葬场并临&感受殡仪文化
  武汉殡仪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殡葬主题博物馆之一,日正式开放。它坐落在江城东北一隅,位于青山殡仪馆内。
  在一般人印象中,殡仪馆都是"冰冷阴森"。
  实际上,青山殡仪馆的环境很不错:夏日阳光将广场染上金黄,中央立着一块大石头,写着"青山殡仪文化园",向左望去,就能看到牌匾上写着"武汉殡仪民俗文化博物馆"。
  青山殡仪馆负责人介绍,殡仪民俗文化博物馆从2012年9月开始筹办,完全靠自筹资金办馆,投入将近80万元。
  整个场馆约400平米,展品共计1500余件,展览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武汉殡仪史话、武汉殡仪改革、武汉殡仪习俗、中外殡仪文化和殡葬文化长廊,展现了武汉当地殡葬文化起源、变迁,以及中外殡仪文化的差异。
  工作人员介绍到,亡者从送入到完成火化,亲属需要等待1个多小时。"以前,很多家属无事可做,就几个凑一起打牌。现在他们可以免费参观博物馆,感受殡仪文化和孝道传统,缅怀逝者。"
超度亡魂的音乐唱本
冥器“棺枕”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殡仪民俗博物馆;殡葬;墓志铭;博物馆;武汉
相关新闻:
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为 荆楚网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三峡地区特殊的埋葬习俗有哪些?、_百度知道武汉殡葬办事指南-武汉本地宝
热门城市殡葬:
周边城市殡葬:【】 【】 【】
北京时间:
当前位置: &&
武汉殡葬习俗与礼仪
16:17:08&&作者:&&来源:&&浏览次数:12&&
人的一生无论有多辉煌,过程经历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最终都躲不过死神的召唤,这是生命的循环,没有人可以躲避。人们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今天就要透过武汉文化了解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
武汉丧葬习俗
  1、武汉丧事风俗:老年人走的时候要有子女在旁,才方便说下最后遗嘱之类的话。
  2、布置灵堂,灵堂设在堂屋中,灵堂前壁上布置个&奠&字,&奠&字下面是供桌,供桌上面放鱼、肉、馒头水果之类的。
  3、灵床,用长木板架在两个板登上,木板上铺张送灵布,灵布上放置经整容后的灵体,灵体上盖上灵被。灵床前置香案以及长明灯,香案主要是用于来祭奠的人朝拜烧香用的,长明灯则表示可以照亮死者走的路吧,还可能表示香火不断的意思吧。
  4、通知亲朋好友来办理丧事,现在有丧事一条龙服务,如送葬车的安排、遗像以及火化证都可以交给这些专业班子去办,主人只要提供死者的身份证以及医院死亡证明就可以了,这样主人才可以去张罗其它事,把亲戚朋友都通知到。
  5、停灵时间一般为三天。也就是两个足整天,第三天则是出丧日。停灵期间,晚上要有亲戚守灵,还有不时有哭灵的,哭灵的一般是死者的女儿或是至亲。
  6、第三天出丧,一般是在该日的六点多就要作好各种准备,这天所有的亲戚都一般要到场,从灵堂起灵时,由发丧人员把用菜油点在碗里的灯吹熄,然后摔破此碗,再出灵。
  7、发丧人员一般为8-10人,一般都是由当地人组成,主要是抬灵,每个发丧人员由丧主派一份礼,包括一包香烟,一双布鞋,一条毛巾,一块香皂。
  8、停灵期间,丧主的家人一般都不要去别人家里玩。免得给别人家带去霉气。如果真的有事去的话,也要把孝布拿掉,放在衣袋里,不要被人看到。停灵期间,有送丧的人来都要放一挂鞭,当然是小鞭,以示感谢。
  9、灵体火化,一般是由亲人一起送去火化,送灵火化时,由孙子抱遗像,火化后,同儿子抱骨灰盒,孙子抱遗像,回家在门前再设一次供案,由亲朋旧友再祭拜,
  10、骨灰上山安埋,走路途近的,儿子端骨灰盒,孩子抱遗像,葬人举着花圈,一路上要放鞭不断。
  11、送葬回来后,丧者家门口还有烧一堆火,送葬的人都要从这堆火上垮过,可能表示火烧掉一切的霉气吧。
地址:武汉市蔡甸区玉贤镇纪庄村大战巷特1号。
新思源殡葬礼仪公司24小时服务电话:
值班电话:027-
本文引用地址:
友情连接: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市汉阳区新思源殡葬服务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风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