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名和现代地名村级地名那里可查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风雅,而现在被重命名后就失去雅致了?
比如兰陵——枣庄,汝南——驻马店等等……感觉之前的韵味全都没了。还有就是为什么要改变而不是沿袭古代的称谓呢?纠正一下,兰陵县目前属于山东省临沂市,改名前为苍山县而枣庄峄城区当年也属于古兰陵当年临郯费峄,四个地方统称兰陵:包括现在的临沂郯城县费县峄城区补充:以前在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去年改名为兰陵县)下,有一个兰陵镇,镇上有兰陵酒厂和荀子墓(荀子担任过楚兰陵令)。现在临沂三区九县(再严谨一些应该是5区9县),3个县属于古兰陵,枣庄只有一个故此 枣庄是兰陵不准确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587 个回答
从兰陵和枣庄开始,探讨中国部分地名的历史变迁 祈求一切顺利的菩提最近微博上很流行吐槽古今地名,段子手带头,转发者甚多,吐槽归结到后来都是“古人有文化,今人毁文化”。以下是一条很典型的段子手所发的微博:@幻灭妖僧最近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祸祸得最惨的。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呜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各路大V的推波助澜,这条发布于日22:02分发布的微博截止至2015年2.月3日15:05,转发数为16508条,评论数为1919条,仍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热门的转发和评论吐槽中“今人毁历史”的成为主流。有人说这条微博抄袭自知乎,不错,段子手抄袭乃微博一大恶疾;但这个古今地名梗的最早出处是天涯日名为“沐家夜子”的楼主发的一个帖子《还有比这更悲催的城市改名吗?把兰陵改成枣庄是有多大仇?!》,首楼内容如下:楼主:沐家夜子 时间: 19:40:00 点击:145906 回复:2587无知的楼主刚刚才知道这令人心碎的消息T^T和兰陵一样坑爹的小伙伴们还有庐州改合肥,以及汝南改成驻马店←_←尼玛汝南这么美丽的名字改成驻马店,驻马店的人们居然真的就这么接受了?本帖火爆一时,截止到日已有26页回复。不知道为何在距离原帖发布时间10个月之后,微博的段子手们又炒冷饭抄袭该贴,从而在微博上引发了新一轮的吐槽热潮。事实是否如此?是否真的都如段子手所言,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古代地名”都被“有关部门”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随便搜索一下有关的资料就能找出答案。然后你会发现两个问题段子手绝对不会告诉你: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那些一口一个“还我长安”的麻烦你找朱元璋去。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被吐槽最多的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就乐意自己改叫汝南了?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吐槽成不如“归德”,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下面博主就借助百度,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吐槽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一说唐玄宗有关,一说和唐肃宗有关。《旧唐书?地理书》凤翔府下载:“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揣其用意,当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野”、“宝鸡殷鸣”(历史上曾有“宝鸡殷鸣”的故事,并被当作秦国历史载入史册)的吉祥之意。枣庄-兰陵:枣庄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明朝初年,朝廷允许民间开矿,使得枣庄地区以矿业为命脉发展起来。夏代在兰陵地区设次室邑,公元前261年楚国占领兰陵,置兰陵县。在历史上,现今的枣庄地区有部分属于兰陵县,例如在秦朝,枣庄地区东属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但枣庄作为一个依靠矿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并非由兰陵易名而来。兰陵县至今仍然存在,为山东省临沂市的下辖县。同样,请向往兰陵美酒的去兰陵县走一趟。商丘-归德:一万年前,燧人氏出生于商丘并在这一带建立燧明国。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帝喾高辛氏等先后在商丘建都。阏伯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阏伯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归德”之名缘于五代,明清两代设“归德府”和“商丘县”,府县同城。日商丘解放,成立豫皖苏第一行政区,日建立商丘市。历史如此悠久的一个地名,竟然会被吐槽为“没历史没内涵”,到底谁没文化?驻马店-汝南:驻马店市古为交通要冲,因历史上在这里设驿站而得名;“旧为遂平至明港间驿马驻所”;亦有说法指是因为古时这里以苎麻知名,所以被称为苎麻店。另见一说,认为驻马店是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后备粮仓、军马散养地、屯田区。驻者,停驻也;马者,军队之谓也;店者,小城之谓也。不管何种说法,均可见驻马店历史悠久、交通位置重要。日,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汝南县为驻马店地区辖县。如今的驻马店市下辖9县1区,除汝南县外,还有驿城区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汝南县、遂平县、新蔡县。与其用键盘哀叹,不如自己亲身去汝南县走一趟领略下周公子的风采?开封-汴梁:夏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32年,史称老丘。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都大梁。 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公元1379年,罢北京称号,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之后开封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嚷嚷着开封这个名字不如“汴梁”“汴州”“汴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你一定没看过包公案啊!汴京的首府衙门就叫开封府!新乡-牧野:新乡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史记志疑》说:“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隋开皇六年置新乡县。日,新乡和平解放,设新乡市。牧野是史上的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市、获嘉县等地。牧野原非专有名词,这里是相对于殷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而言的。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也就是说,“牧野”从来不是一个专属地名,而是指城外宽阔的原野。用白话文来解释“牧野之战”,就是“朝歌城郊外发生的战役”,你会把“朝歌城郊外”当做一个地名吗?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新乡市郊区更名为牧野区,你看,人家也是把郊区称为“牧野”的。 平顶山-应城:平顶山1957年由叶县、宝丰县析置平顶山市,以环绕市区北面的山峰皆为平顶得名,1964年改为特区,1968年设市。在平顶山这块地方,周代有个诸侯国名为“应”,“应”通“鹰”。古应国的历史自黄帝时期应龙氏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已历数3000年之久。《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县班固原注:“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应作子)所封”。也就是说,虽然应国存在过,但在东周早期就灭国了,汉代就已经用“故国”称之。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应国记载在历史上,但根本没有实物证实古应国的具体位置。直到考古工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滍阳镇考古发掘出一个古应国城址,出土了一批带文字的文物,上面刻有鹰字和鹰形图案,才确定了应城的遗址位置,哦,原来就在平顶山这个地方,从此,平顶山又被称为“鹰城”。1957年平顶山建市的时候本不知道这里就是应城的所在地!焦作-怀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焦作地区就发现了煤炭。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机械化煤炭开采,集聚了一批产业工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生活区域,成为焦作的雏形。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镇,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县,1949年改设焦作矿区,1956年国务院设焦作市。这也是一个由矿业发展来的城市,“焦作”的名字来源说法之一就是指其为“煤炭作坊”。古地名“怀州”所治的区域为焦作市隶属的沁阳市。沁阳为中国首批“千年古县”,夏代为覃怀地,属冀州,后地名沿革多带“怀”字,如怀州、怀庆。明代属怀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49年建国后,改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6年改属焦作市。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沁阳县,设立沁阳市。沁阳市直属于河南省,由焦作市代管。焦作共辖四区四县,代管两个县级市,即孟州和沁阳。博主是无锡人,江阴是无锡市行政代管的一个县级市,按某些人的逻辑,就是“无锡旧称江阴”咯?登封-颍川: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都,称为禹都阳城。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大业初年(605)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有些人吐槽的“登封”是“登嵩山、封中岳”的意思!这个不上档次我不知道什么才叫上档次了!现在的登封是郑州管辖的一个县级市。颍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大郡,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颍川的主要辖地是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的禹州市!登封为什么要躺着中枪!哦,你改嫌弃许昌和禹州了?许由洗耳知道不,这个就是许昌的由来!大禹认识吗?禹州是大禹老家!杭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宋人范成大记载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公元1138年,南宋以杭州为行在,改杭州称临安府。临安之名,本身有苟且偷安之意。觉得“杭州”不好听没历史,反而去追捧“临安”,该怎么形容?合肥:合肥地区在秦朝属于九江郡。在汉朝,九江郡经历了九江王国、淮南郡、淮南王国等数次易名,到汉武帝时复更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隋文帝时设庐州郡,合肥县属庐州郡。一直到清朝,合肥都是庐州府下辖的一个县。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黄山市:为了促进旅游,徽州变黄山,这倒的确是个坑爹的改名。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一府六县,历史悠长,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1934年婺源被划入江西,1987年徽州地区建立黄山市,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徽州六县被拆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失败的行政区划作品。徽州之土已分属两省三市,而徽州之名也被改成黄山,名实俱全的“徽州”早已失去了原有内涵,被包含进安在黄山市下辖某县级区头上的行政区划名词——“徽州区”,早已不复明清时的一府六县,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徽州地区的历史风采。厦门:有人说厦门过去叫同安,这名字比“大厦之门”好听。其实这个和驻马店-汝南类似,又是属于县、市概念搞混淆的。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同安县始建于晋太康三年,解放后行政区域曾几度变更,1973年划归厦门市管辖,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日撤县设区。博主就写到这里,本文存在大量复制粘贴,来源皆为网络。有错欢迎指出。要想吐槽其他城市的名称,也请在“哈哈”之前先稍稍考证一下。
受宠若惊啦,小民第一个破900赞的回答,谢谢捧场的各位!~~~挖了坑就要填,我就来简单说说地名变迁的原因吧。
先说“地名”的定义。大致而言,这里所讨论的地名,乃现在的地级市一级的地名,如石家庄,驻马店,枣庄等等。县级政区和省级政区名称不在讨论范围。而地级市这一级,对应古代的便是统县政区。所以,我们讨论的是自古以来统县政区名称的变化。
再抛结论:古代典雅地名的消失对应的就是行政区划的变动。特别是统县政区的郡→州,州→府,府→地区,三次大的变动,对地名的影响尤甚。开始详述:一、秦统一,推郡县制,奠定秦汉统县政区的地名基础
秦统一六国,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汉承秦制,也基本沿袭郡县制。至汉武帝,郡县制成为了我国地方基本政治制度。所谓郡县,即以郡统县,统县政区称郡,即某某郡或某郡,其中以三字郡名为多数。
题主和其他答主所提到的许多古代典雅地名,如汝南、豫章;另有朔方、渔阳、上谷、会稽、庐江、南海……等等,皆是郡名。即汝南郡、豫章郡、朔方郡、渔阳郡……少数两字郡名的有南郡、东郡、陈郡等等。
这些郡名,肇基于战国时代,定型于秦统一,而后在两汉魏晋时代逐渐增加扩展,即汉代以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加之南方开发,新的郡一直在增加。在此时,基本不存在地名变更的问题,至多也就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郡名而已。二、州郡县三级制糜烂,隋唐重建州县二级制,是为第一次地名大变动
魏晋南北朝以降,尤其是北魏南梁开始,整个地方政区制度开始混乱,基本表现为州郡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由原来汉代十余州-数十郡-千余县变成了数十州-数百郡-千余县的地步。州郡数量的增加使得行政效率极大降低,原来金字塔型的统御结构变成了垂直树状,对于中央集权非常不利。
所以,隋代重新统一以后,釜底抽薪,罢天下诸郡,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隋代大部分时间是州县二级制,少部分时间是郡县制,但隋书地理志以郡县制为准,故大家一般都认为隋代是郡县二级制。】。统县政区变成了州(后来又恢复成了郡)。在隋代郡县制时期,大体上地名还是原来那些地名,增加了一些新郡名,少部分改名。
以今河北地区为例:
西汉时有涿郡、渔阳郡、右北平郡、上谷郡、河间国、中山国、信都郡、赵国、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魏郡、巨鹿郡等诸郡;
隋代时则有涿郡、渔阳郡、北平郡、上谷郡、河间郡、博陵郡、信都郡、赵郡、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襄国郡、武安郡、武阳郡、魏郡、汲郡。
基本上还保留了原来的地名结构。
唐初,又罢天下诸郡,改郡为州。【注意,此时的州,已经不是汉代幽州、冀州等统郡的作为高层政区(等于现在的省)的州,而已经降了一级,变成了直接统县的作为统县政区的州(等于现在的地级市)】
州的命名,起源自禹贡九州,都是单名,如雍州、兖州、徐州等等。沿袭而来,唐代统县政区的州名也都是单名。这和之前复名的郡名大为不同。所以,自此一改,某某郡变成了某州,上古时代优雅的郡名,基本上都消失了。
还是以河北地区为例:
隋代时则有涿郡、渔阳郡、北平郡、上谷郡、河间郡、博陵郡、信都郡、赵郡、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襄国郡、武安郡、武阳郡、魏郡、汲郡;
唐代则变成了:平州、冀州、幽州、沧州、易州、莫州、瀛洲、定州、深州、赵州、邢州、洺州、贝州、相州、魏州、博州等等……
除了魏郡、赵郡这几个单名郡的名字改为了魏州、赵州之外,其它的全变了。
当然,郡名并不是这么一下子就消亡的,到了宋代,基本上每个州都还保留有自己的郡名(雅名)。三、明清省府县三级制,是为地名第二次大变动唐代的州县二级制维持了一百多年便坚持不下去了,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制,到了宋代则是路州县虚三级制。不过州作为统县政区,基本上变化不大,除了偶尔新增之外,名称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一点和秦汉以后的郡一样。但是,元代一统,由于它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征服王朝,因此在行政制度上也颇具特色。具体而言就是一团乱。省-路-府-州-县,名义上五级,但是其中可以胡乱搭配,导致了很大的混乱。明代建立以后,基本上确定了省府县三级制的框架。高层政区是如今大家熟悉的省,统县政区则由州变成了府。府原来是比较高级的州。唐代府比较少,如京兆府长安、河南府洛阳、太原府太原。到了宋代府增多了。而明代开始,府直接替代州成为了统县政区。如此一来,那些单名的州就消失了,变成了复名的府……来来来,再以河北地区为例:唐代有平州、冀州、幽州、沧州、易州、莫州、瀛洲、定州、深州、赵州、邢州、洺州、贝州、相州、魏州、博州等等;到了明代,变成了:永平府、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等等等于又重新刷新了一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河间这个名字,消失了数百年以后,由郡名重新变回了府名,再次荣登统县政区名的宝座。河间郡→沧州→河间府。另外,有时候从某州改为某某府时,就是直接在后面加了个府字。如:庐州→庐州府。四、民国以后撤府,共和国以后设立地区,地名再次变动民国以后,府被撤销,地方上是省县两级制,府的地名全部消失。共和国建立,因为省县两级制管辖不方便,所以在省之下设立派出机构“地区”,一般称为某某地区,发达地区驻于大城市,相对落后地区则驻于某一县,管辖附近数县。我们以安徽省为例:清代,安徽省之下为:庐州府、六安州、安庆府、池州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和州、滁州、泗州、颍州府。1951年皖南皖北行署区之下有: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芜湖市、安庆市、宿县地区、阜阳地区、六安地区、滁县地区、巢湖地区、安庆地区、徽州地区、池州地区、宣城地区。“地区”之名,来源大致有二:一为沿用原府名,如:安庆府→安庆地区、徽州府→徽州地区;二、以驻地县名命名,如:阜阳地区(原颍州府)驻阜阳县、宿县地区(大致原凤阳府)驻宿县、宣城地区(原宁国府)驻宣城县。前一种地名不变,后一种则发生了变化,而且让人感觉变俗气了很多。改革开放以后,各地掀起了撤地建市(撤销地区,建立地级市)的风潮,这其中也就必然带来了一些原来的县名变成了地级市名。如:阜阳市、宣城市。当然,在这一阶段过去的一些地名还是保留了许多的。最后举几个地名变迁的例子:①京兆尹(西汉)→京兆郡(隋)→京兆府(唐)→西安府(明)→西安市/西京(民国) 【京兆→西安】长安是县名,所以严格来说就是京兆府长安县。但是长安县城是首都,因此也就称长安城。②恒山郡(秦)→真定国(西汉)→恒山郡(隋)→恒州(唐)→真定府(明)→正定府(清)→石门市(1925 注:驻所迁移)→石家庄市/石家庄地区(1947)→石家庄市(1978) 【恒山→真定→恒山→恒州→真定→正定→石门→石家庄】前期主要是在恒山和真定(正定)之间摆动变化,京广铁路修建以后,新建石门市取代了原来的正定。解放前夕俗气化,改石门为石家庄。③吴郡昆山县(隋)→苏州华亭县(唐)→秀州华亭县上海务(北宋)→松江府华亭县上海镇(南宋)→松江府上海县(元)→松江府上海县(清)→江苏省上海县(民国)→上海特别市(1927)→上海市(1930)→至今 【(吴)→(苏州)→松江→上海】上海的地名最早是河流名,后变为镇名、县名,最后升格为直辖市名。而原松江府则逐渐堕落为县名。二者是比较典型的后浪拍死前浪的例子。④余杭郡(隋)→杭州(唐)→临安府(南宋)→杭州府(明)→杭州市/杭县(民国)→杭州市/临安地区(1949)→杭州市(1960) 【余杭→杭州→临安→杭州→杭州】唐代定名杭州之后,地名格局基本没变过的例子。最后介绍一个神地名:长沙⑤长沙郡(战国楚)→长沙郡(秦)→长沙国(西汉)→长沙郡(东汉)→长沙郡(三国)→长沙郡(西晋)→长沙郡(东晋)→长沙郡(南朝宋)→长沙郡(南朝齐)→长沙郡(南朝梁)→长沙郡(南朝陈)→长沙郡(隋)→潭州(唐)→潭州(宋)→天临路(元)→长沙府(明)→长沙府(清)→长沙市(1933)→至今 【长沙→潭州→天临→长沙】自战国起统县政区名变化甚少的例子:长沙。虽然隋唐宋元时代统县政区改成潭州,但是所在县亦称长沙县,因此长沙地名两千年未变,姑且可以这么认为。另外还有成都,也是两千年未变。
可以说所有,也可以说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在某些人看来:古雅,古-雅,非古不雅。前面好几位朋友抱怨牧野改新乡,那么我问一句,牧野和肉联厂大街哪个听起来雅致?以起名时的语境来看,完全一样。牧(邑之)野,就是叫“牧”的小城外围的荒原(也可能有居民,只是都不算文明人)。牧邑此时的任务未必是放牛养猪,但名字起源应该是因为本地最初的文明居民从事牧业,为更大的城市提供肉类。后来这地方即便转为农业城邦也保留了老名字——就像许多破产的国营大厂,在厂区卖给房产商之后,依然影响本地的公交站名一样。所以说,当时的人听到“牧野”这个名字,就像21世纪的城市土著听到肉联厂大街、机械厂北路,亲切又土气。类似地,枣庄这个名字不好听?桃源这名字就上档次?可是枣在上古是准主粮:【民虽不由田作 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桃倒是孔子亲口点名的贱物:【果蓏有六 而桃为下 祭先王不得入庙】。当然我也不觉得桃源县因此就染上了俚俗之气。你说不看用途看风雅——请问风雅二字的来历?不就是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么。翻翻《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古歌写的不就是一个上古“枣庄”?我看不出枣庄有啥难听的。上面还有人说到驻马店。那么【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和【处处白云迷驻马,家家红树近流莺】你又觉得如何?你说不喜欢这个【店】字,有铜臭味,有村夫气?陆游的《题野店壁》又怎么算?纳兰容若的【红蜡泪 青绫被 水沉浓 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呢?魔戒的史诗电影里屡次出现著名的《跃马客栈》,和驻马店比比名字?其实,问题根本不在文字,在于距离。距离产生美不是白说的。人是一种善于“脑补”的动物,作为文明人,我们又往往用偏“美好”和“善意”的想象去弥补自己不懂、不知道的事物。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背影,潜意识里会认为正面必然也是美女(实际上概率最多50%)。当我们看到一个古代留下的名字,对其内涵又不甚了了的时候,也往往会把诗意的情怀附着上去。在时间和心理上距离越远的名字,越容易得到这种“光环”。现代的名字因为看到太多了,那就是个普通代号,丧失了附着诗意的资格。我在: 的回答里就谈过这种“乐观”的想象。乐观是好事,但文化本质上还是个严肃东西,太乐观会笑到哭。我在下面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用文字游戏制造的“高雅气质”很容易就会被滥用而冲淡,进而产生副作用。如果真让楼上那几位号称向往古称的网友去给中国各个城市重新命名。我估计他们过不了多久就会对自己这些带“文化气息”的名字反胃。史学研究证明,文化底蕴这东西是指数增长的。上古文化所谓的古雅,往往也意味着简陋。【飞土逐宍】这是中国第一首诗的后半部,是文字艺术起源的50%,谁有兴趣就此写个“风雅”的地名出来?我们的世界可不是玄幻小说的世界,上古“咒语”念的再多,也没法帮我们召唤神龙。读两汉史,看汉朝太学那些愤青的无脑劲,我猜当代一个超级中学比他们的理性教育要多的多。就算到了近代,明清一个府,也就是万把读书人,其中能写一首像样诗词,对着地名讲一番浪漫经历的,充其量是几百。这样几百年累积下来又有多少?能比现代一个小县几十年累积的故事多吗?他们的故事是故事,我们的故事就不是?上海市改回松江府,又有谁对几亿人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大白兔奶糖,上海凤凰自行车寄托的情感负责呢?几百年后,当驻马店、石家庄这些地名也因为时间而戴上“古雅”光环的时候,你希望那时候的人记住周朝的名字,还是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谐朝的名字?我觉得都好,但后者似乎更好那么一点点……心理距离产生文化光环,这不仅仅反映在古今地名上。还反应在中外地名翻译上。翻译者把自己的好恶,以及待客的礼貌都加到了译名上。英国、美国、德国这些好名字不说。就说具体城市地名的翻译,大家还记得这个老段子吗?都说Pearl harbour是“ 珍珠港”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 蚌埠。都说Greenland是“格陵兰”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青岛。都说Deep River是宇多田光的专辑,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神奇的名字叫"深圳"。都说Newfoundland是纽芬兰,其实有更北京的翻译:新发地。都说rock hometown是“摇滚之乡”的 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石家庄。都说New York是“纽约”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新乡。都说Red River Valley是“红河谷”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丹江口。都说Table mountain 叫桌山,其实还有个更土的名字叫平顶山都说Phoenix是“凤凰城”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宝鸡。都说Portsmouth是“ 朴茨茅斯”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 浦口 。都说open horizon是“一 望无际的原野”的意思,其实还有更社会主义的翻译:平壤。都说Broadway是百老汇,其实还有还有更中土的翻译:宽街。都说西方姓Downer 的人叫唐纳,其实他们还有个更土的名字,叫衰人。都说gunman是枪手,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武汉。都说Tiger Woods是老虎伍兹,其实还有更中土的名字:林彪。都说5th Avenue是第五大道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五道口。都说a land of infertility是不毛之地的意思,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中关村。(想想“中关”二字的意思……内涵不解释)都说Mont Blanc是万宝龙,其实有更中土的翻译:长白山。都说 Wolfsburg是沃尔夫斯堡,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狼窝铺(中国河北省滦县杏山乡)都说Queensland是昆士兰,其实还有还有更中土的翻译:秦皇岛。都说Westfield是韦斯特菲尔德,其实还有更中土的翻译:西单Evergreen不是常青树……是长春以后见到Kingston一律译成皇上屯!Double Tree Hotel:双榆树宾馆The Whitehouse:白家大院Wall Street:大栅栏都说steelyard是炼钢厂,其实还有还有更中土的翻译:铁岭有译者添加光环,有读者附着想象,这些外国地名就在意译和直译的辗转之中“高雅”了起来。我搜了一下【海德公园】,发现中国起码有十几个城市有同名楼盘:搜【格陵兰】又有这么多(奇怪北方也不算少):可见译名光环对中国城市居民影响之深刻。前面有那么多朋友抱怨今名不如古名,我很理解他们和房产商一起跳动的文化之心。最后贴张图自勉:我们的生活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相关回答:
ω首先,这个有一部分情况跟民国废府存县设道设市有关,还与建国后行政区划范围变化有关。 古代州府都设有附郭县,像清代京师顺天府就是大兴县宛平县附郭,江宁府附有江宁县上元县,庐州府附有合肥县,西安府附有长安县咸宁县,苏州府附有吴县长洲县元和县,杭州府附有仁和县、钱塘县,等等。 以我所在的山东为例,民国废府存县时,一部分随着地位重要设市而保留了原来的府名,其余的府就归属于道,光称县名了。比如济南府,废了府就直接称附郭县之名,历城县,直到后来设市,才叫回了济南市;东昌府,废府后直接称县名聊城,解放后才重新建市,为聊城市,东昌府反而成了区名;青州府,废府存县,叫益都县,直到近年升了县级市,才借机改回青州市;登州府,废府后称附郭蓬莱县,后来升县级市,还是叫蓬莱市,但有个登州街道;莱州府,废府后称附郭掖县,升县级市后改回莱州市;曹州府沂州府,废府后分别叫附郭的菏泽县临沂县,以后建市也就因袭了,为菏泽市临沂市;兖州府,直接划进了济宁州,现为济宁市兖州区;临清州归了东昌府(聊城);德州(散州,济南府领之)划出独立建市,泰安府延续至今为泰安市。这些栗子也适用于全国,比如处州(丽水)、庐州(合肥)、彰德(安阳)、顺德(邢台)、归德(商丘),等等。ω其次比较特殊的,就是因为工矿产业、交通枢纽而的异军突起情况,另外民国与建国初的市跟现在的市有区别。比如枣庄,因为煤矿而设市,后来市的权利扩大,枣庄反而管辖了一些老牌县区;河南更多,郑州、新乡(夺了卫辉府)、焦作(夺了怀庆府)、驻马店(夺了汝宁府)、漯河、平顶山、三门峡,这些新兴地区把河南老牌州府几乎瓜分个遍 ;河北还有个石家庄(夺了正定府),湖北有十堰(夺了郧阳府)。这些地方几乎都是因为工矿或交通而由一个县甚至是村镇逆袭老牌府县取而代之。ω再者,还有很多两个地区合并建市的,山东的话,潍坊市(潍县和坊子)、淄博市(淄川和博山),这些新地名也瓜分了部分老牌州府的地盘。还有很多两县并为一县的不再赘述。对了襄樊(襄阳和樊城)也是。以上三点,加上各种改名,都能影响到现在某个地名的叫法。归根到底还是当时本地那帮决策者看到一堆堆已经存在的、千奇百怪的地名怎么选了,选得好,现在觉觉得就好听,选不好,或者直接重新命名,现在也难改咯。
不算回答问题,只说一点想法。【日更新】现代人判断地名“风雅”与否,很重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地名能否给自己带来怀古、意淫的想象空间,如果还顺带叫着响亮,寓意好,那就更显“风雅”(说白了,就是地名能否给我们一个附庸风雅的机会哈哈)。但这个标准,更多是来自于主观直觉,在对待不同地名时,很多时候并不能一以贯之。鄙人认为,地名主要还是个工具,实用远比审美重要,现实意义远比历史意义重要。对于那些充满诗意的古代地名,我们自己私下意淫无妨,如果非要拿着这个标准来厚古薄今或者夹带私货,赞美古人风雅,指责今人粗俗,未免有些无聊。题主问的是:“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风雅,而现在被重命名后就失去雅致了呢?”——题目核心是地名风雅与否,这其中还两个需要探讨的层次,地名在古代的风雅问题,和现代重命名之后的风雅问题。目前排第一的答案很具代表性,大家普遍觉得“长安”很风雅,“西安”就很老土;“朝歌”很风雅,“淇县”就很老土;“奉天”或“盛京”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沈阳”听起来就太平实了;“庐州”听起来很有意境,“合肥”就觉得口彩就不太好。当然还有被吐槽最多的石家庄和驻马店,相比古代的“常山”和“汝南”,在大家眼里简直low逼至极。而最近几年把“徽州”改成“黄山市”,“崇安县”改名作“武夷山市”,更是唐突佳人,粗俗不堪了。大概归纳一下,在现代人眼中,大概是那些历史久、典故多、口彩好的古地名,相较于现代地名,就显得很“风雅”。汝南郡和驻马店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家都觉得“汝南”很风雅。西汉高帝四年始置汝南郡,历史不可谓不久。历史悠久,那么历史名人和历史典故必然多。只不过呢,依照中国古代地名的传统命名原则,“汝南”大概是取“汝水以南”的意思(虽然两汉的汝南郡有将近一大半境域在汝水以北),就如后来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样,都是标志性地物+方位的命名方式,从语文层面上来看,是一个十分简单朴实的地名,没什么特色,也没有多少“风雅”的意味。唐以后,“郡”不再作为正式的政区名使用,而“州”(州在唐宋时期为统县政区,相当于当今的地级市)又多用单字,“汝南”作为地名就不再使用于正式场合了。而汉魏时汝南郡的地域,差不多就是后来唐宋时期的蔡州和豫州(汉魏时期的汝南郡一直延续到隋开皇初,其境域和治所一直存在变化,东晋以后还有侨置和双头郡县的问题,隋唐又曾频繁的改州为郡,改郡为州,太过复杂,此处不赘述)。元代升蔡州为汝宁府,明清沿袭之(当然辖境有变化)。而驻马店本是明代汝宁府确山县下的一个聚落名,成化十年在此设驿站后,开始改称驻马店。至清代京汉铁路通车后,在此设站,驻马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解放后1949年曾设驻马店市,1952年撤销,1953年再设市,1958年又撤销,仍并入确山县。1980年复设市。从政区沿革过程来看,被现代地名“驻马店市”所代替的,并不是汉唐时期的“汝南郡”,而是明清的“汝宁府”。单单品味文字的话,“汝宁府”这个名字相较于“汝南郡”,历史也不算短,甚至口彩更好,只不过未能沿用至今而已。设想如果现在驻马店一带仍然叫叫汝宁市,估计吐槽的人会少很多。(顺便提一句,今天的汝南县也并非直接承袭自当年的汝南郡,而是1913年改汝阳县所置。)秦汉时的古人在创造、使用“汝南”这个地名的时候,恐怕并不觉得它很“风雅”。基本可以说,“汝南”的风雅并不是文字意义上的风雅,而是后人将历史文化内涵(“汝颍多奇士”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什么的)附着在地名上造成的风雅。而近代以来“驻马店”这个略带喜感和乡土气息的地名,又进一步拉高了仇恨值,反衬出“汝南”的风雅。像“汝南”一样,很多时候,古地名就其本意来说,都起的很简单直白,称得上古朴,但在当时绝对算不上“风雅”。比如以汉代的陵县地名。西汉时,为供奉帝王、大贵族的陵墓,往往会特别设置一些县,新设的县需要名字,那么陵墓的名字就是县的名字。比如唐长安城长安、万年两个附郭县中的万年县,最早其实是汉太上皇奉陵邑,直到北周时方移治长安城,与长安县同为京兆郡治。类似的还有长陵县、安陵县、霸陵县、阳陵县、茂陵县、平陵县、杜陵县、南陵县、奉明县、云陵县、昌陵县等等。这些陵县所用的字眼固然都不错,但一想到这县都是为供奉帝王或其父母陵墓而设,地方是埋死人的地方,县民则是强迁移来的,这背后有多少血泪,难免让人细思恐极。阴森森的陵墓说不上什么风雅,口彩恐怕也一般,举个不太恰当地例子,您会觉得“公主坟”口彩好吗?再举几个古代少数民族地名的例子。《越绝书》上说“越人谓盐曰余”,这里的越人,指的是上古时代的百越民族,在他们的语言里,余就是盐的意思。百越民族虽然在早期华夏汉族的挤压下逐渐南撤,但一路遗留了许多地名。今天东南一带的余杭、余姚、余暨、余汗、余发等,都是古越语地名的汉语音译,大概意思是产盐之地。说起来,这和现代的乌鲁木齐(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回语,乌鲁木齐,格斗之谓。准、回二部曾于此格斗,故名。“也有说”乌鲁木齐“系古塞语地名,意为“柳树林”),托克托(蒙古语意为“固定”,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云中郡)又有什么区别?类似见于先秦、秦汉史籍记载的古越语地名还有:于越、于陵、於菟、於潜、句章、句容、句无亭、姑苏、姑蔑、乌程、乌伤、无锡、无盐、芜湖等等等等。这些地名被汉字记录下来之后,原义逐渐隐没,后人不知其来由,往往望文生义,胡乱解释。例如“乌伤”被解释为“乌(鸦)口皆伤”,“无锡”被解释为“没有锡”等等,事实上“于”、“於”、“句”、“苟”、“姑”、“夫”、“乌”、“无”、“芜”都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后代附会的那些诗情画意倒是给了人想象空间,但早已远离了本意。我只是想问,从来源而讲,这些地名又有什么“风雅”可言?不光如此,实际操作中,历史长、典故多、口彩好这三个判断标准并不总是统一的,他们之间打架的时候反而比较多。比如“庐州”与“合肥”。引用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庐州,现在叫合肥。包拯、李鸿章等历史名人故里,庐州月光洒心上变成合肥月光洒心上。改成合淝也好啊。庐州才子被叫做合肥才子,就像是清瘦灵逸变成了大腹蹁跹。”真的是这样吗?庐州为隋开皇元年改合州置(不知“合州”之“合”是否来自于“合肥”,待查),治所在合肥县。大业初改为庐江郡,唐武德三年复为庐州,天宝元年复改庐江郡,乾元元年又改庐州,元至元十四年改为路,元至元十四年改为路,又改庐州府,至1912年被废。而合肥县则为始置于西汉,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二里。《水经·施水注》:“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东汉为合肥侯国。三国魏复为合肥县,移治今合肥市西北。西晋属淮南郡,复还旧治。东晋改名汝阴县。隋开皇初复为合肥县,为庐州治。大业初为庐江郡治。唐移治今合肥市,为庐州治。元为庐州路治。明为庐州府治。民国初属安徽安庆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49年改设合肥市。合肥不光比庐州出现时间早,而且使用时间还更长,大家不待见合肥,恐怕和现在的以瘦为美的理念有关,觉得它口彩不好。但李鸿章被称为“李合肥”,段祺瑞被称“段合肥”,这两位近代以来举足轻重的人物,似乎也没有以此地名为耻啊?现代人仅以胖瘦这种字眼,认为“庐州”比“合肥”风雅,那“瘦西湖”岂不是比“西湖”显得风雅,“寿春”、“寿州”、“寿阳”之类的地名岂不是最风雅?再如“沈阳”和“盛京”、“奉天”。若论古,“沈阳”之名最早来自于渤海国的“沈州”,后废,辽复置,以沈水而得名。元元贞二年改为沈阳路,明洪武二十年置沈阳中卫,属辽东都司。治所在今辽宁沈阳市老城。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抚顺等市地。而不论“盛京”还是“奉天”都是明清易代和以后的产物。如果有人觉得“盛京”和“奉天”比“沈阳”风雅,主要在于“盛京”和“奉天”的口彩比较好,听起来比较屌吧。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为了讨口彩的“嘉名”,因其往往与政治气候联系紧密,往往相对短命且变更频繁(当然也有特例)。以今福建省浦城县为例,该县始置于东汉建安八年,称汉兴县,意思希望汉朝兴旺发达。而三国吴时改为吴兴,唐武德四年改为唐兴,武则天天授二年改为武宁县,神龙元年又复名唐兴,天宝元年才改为浦城县。再如河北的邢邑县,战国赵时称苦陉县,东汉章帝时改名汉昌县,三国魏改名魏昌县,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恢复,并改名隋昌县,唐初又改名唐昌县。这种命途多舛的政治色彩地名,反而不如那种简单朴实以自然山川命名的地名长久(再比如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究竟哪种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最后,同样是以山为名,汉代的“常山郡”、“衡山郡”,给人的感觉都很顺理成章,甚至充满了诗意和豪气(“常山赵子龙”神马的说起来很顺口嘛……)。而近几年新改的“黄山市”、“武夷山市”,还有看新闻说林州市还打算改名作红旗渠市,却总是给人一种很粗鄙,怪怪的总是抑制不住的想吐槽的感觉。这其中的道理,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不过估计还是个“历史内涵”的问题。古地名承续千年,有附着在上面的历史名人、历史典故,怎么读怎么觉得古意盎然,意境深远,而今地名必然是轻飘飘的充满了屌丝气质。所以,与其单凭个人喜好臧否古今,不如真正沉下心来,研究一下几千年来中国地名的变迁现象以及更深层次的演化规律。个人猜测,“长安”到“西安”的演化,应该是唐以后中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的缩影,而石家庄、驻马店的兴起,又跟近代中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说到这里,忍不住要安利一下本人的专业,治史四把钥匙之一——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值得终身钻研的精深学问!快写完了,才想起题主另外一个小问题“还有就是为什么要改变而不是沿袭古代的称谓呢?”这个呢,考虑到我还有20余万字的论文要写,这个问题留待下回分解。
安徽人,对于徽州更名为黄山市觉得不能理解。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一起,有徽商、徽菜、徽派建筑、徽州文化。这岂是黄山可以代替的?顺便把安、徽两个地方的主要地名都报一下吧不要太有有感觉:安庆:迎江、大观 、宜秀、怀宁 、枞阳 、潜山、太湖、 宿松、 望江、 岳西、 桐城。徽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外加徽州府。 有山有水有历史有诗意。古徽州一府六县,改名黄山,满盘解散。
看了一遍答案,我觉得都没家乡一个改名悲催。张家界中的 乾坤柱改名哈利路亚山,这特么神马鬼!!!!好像是因为阿凡达改名的,=
=希望以后不会有拍脑门的馊主意出现了...要不大学被问到家乡哪,真的说不出口 /(ㄒoㄒ)/~~
动物园批发市场旁边有座。天上凤凰来栖息的地方,叫栖凤山。现在改名为傻鸟岗。
无论扶风还是陈仓还是凤翔都比宝鸡好听。。个人意见,不是陕西人。
集合了一下楼上的回答,结果如下:驻马店诸侯盟主袁绍袁本初,包头吕布,马中赤兔,保定王叔刘玄德,石家庄赵子龙,枣庄王入阵曲,西安王破阵曲,宝鸡西伯侯姬发,东晋顶级门阀青岛王氏(真的不是卖啤酒的吗?),庐州,啊不,合肥才子李中堂持节托克托,何日遣冯唐。这么一想的话···【吾乃驻马店袁绍袁本初是也!】【石家庄赵子龙来也!】【青岛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壬申,封文襄第二子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枣庄王。】不是也挺带感的吗哈哈哈BTW我老家古称荆邑,阳羡,现在改成了宜兴···你哪怕是用南北朝时候的义兴也好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地名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