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军供站信息报送:如给部队军衔送粮,军民鱼水情,站里工作的一些情况,站里绿化情况等。

当前的位置:&&&&&&
区粮食局优化军供服务
共建双拥鱼水情
区粮食局优化军供服务&共建双拥鱼水情
“颗颗军供粮,浓浓鱼水情”,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倾力打造军粮供应新风貌,区粮食局严格执行军粮供应政策,狠抓军粮供应服务质量,推动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业务管理程序化、服务流程快捷化、业务资料保密化、队伍管理人性化”的五化管理目标,切实提高全区军粮供应工作水平,实现了“业务零缺陷,服务零距离”。
一直以来,区粮食局严把军粮质量关,建立了军粮质量档案,规范了军粮供应日常管理台帐,定期对军粮进行检验,严把军粮质量关,把军粮质量监管工作落实到采购、包装、储存、运输、配送、销售全过程。对军粮出、入库质量进行检验报告,并公布上墙,对各品牌粮油的各项指标逐一列示,让部队官兵明明白白真正吃到放心粮油,切实保障驻固部队的用粮安全。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增加米、面、面条、油、豆类的品种、特色,根据需求提供大、中、小等多种包装,根据官兵对米、面的口味感觉,适时对供应品种进行调整。24小时义务送粮下军营,做到部队战斗到哪里,军粮及副食保障就供应到哪里,保障了驻地部队饮食多元化的军粮需求,建立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
[区粮食局&王艳菲 闫晓莹]
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张店区人民政府网站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景德镇在线讯:近日,市粮食局负责人带领市军粮供应站工作人员,开展2014年春节部队走访慰问活动,向部队官兵致以节日的问候,共叙军民鱼水情。
  该局先后走访了驻市部队、武警、消防等部队,感谢对军粮供应工作的支持,并征求对军粮供应工作的意见。2013年度,市军粮供应站保证军供粮源库存充足、质量良好,每批大米出厂前抓好质量抽检。坚持对驻市部队开展送粮上门服务工作,从部队反馈情况来看,我市的军粮供应满意率为100%。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最新图片文章德州日报数字报
第06:双拥专刊
| &&&&&&&&
星期四 出版
军民一家亲
和谐鱼水情
——德州市双拥工作纪实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视察部队。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视察部队。
▲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兰忠良走访慰问驻德部队。
▲市政协主席满春重走访慰问驻德官兵。
▲支援地方建设。
▲军民鱼水情联欢晚会。
▲市委副书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国强视察武警支队。
▲省双拥办主任张魁中(左三)在副市长董绍辉陪同下走访陵城区一等功家庭。
▲德州军分区首长慰问困难群众。
▲市民政局局长、市双拥办主任李淑华检查优抚工作。
  □本报记者&宋延涛&邓静&本报通讯员&肖宁  这是一曲民拥军、军爱民的时代之歌,这是一种数十年间心灵相牵、难以割离的鱼水深情。作为鲁西北革命老区的德州市,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时期,肖华率115师一部以乐陵为中心建立了冀鲁边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中,10万德州儿女参军,50万民工组成渤海军分区第一担架团随军支前,历经5省行程万里,被授予“华东模范担架团”。和平年代,军人孟祥斌舍己救人感动一座城市……  在新的历史时期,德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始终把支持部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驻军各部队牢记人民军队的宗旨,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军地双方共同谱写出动人的双拥新篇章。2012年,德州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了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所辖11个县(市、区)有2个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7个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  民拥军,情动一川春水  德州的拥军历来就是“一把手工程”,书记、市长尽心尽责,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兼任德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到德州不久就到德州军分区调研。市委副书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国强亲自部署双拥工作。  领导重视是做好双拥工作的关键。这种重视体现在行动上,融化在机制里。建立并执行了市党政主要领导与驻德部队联系点制度,细化了议军会、国动委、“军事日”等制度。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要到联系点一次,宣传双拥工作方针、政策,听取部队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部队的实际困难。  坚持把双拥工作列入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五个纳入”,即:把双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目标管理,纳入精神文明单位检查评比范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2012年、2015年先后三次调整充实了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双拥工作需要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同时成立创建双拥模范城指挥部,将全市精干力量充实到双拥模范城创建中,做到了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保障经费、办公场地、交通工具“五到位”。市、县(市、区)、乡(街)、社区普遍成立了双拥组织机构,搭建起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双拥工作站四级网络,形成了四位一体、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组织网络体系。  从政策支持,到资金投入,拥军路上,德州人的脚步迈得分外踏实、稳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几项武装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县市区人武部质量建设的意见》、《德州市民兵基层达标建设细则》、《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为全市11个县级武装部完善了办公训练设施。在新城区中心地段为德州军分区划定了130亩的营院新址。2010年至2011年,投入380万元为武警德州支队购置了反恐装备。  把双拥工作纳入领导考核体系。实行党政军领导责任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督查制和百分考核制,对各级各部门落实双拥工作任务职责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提拔、年度工作奖励挂钩。同时,严格实行双拥工作“一票否决制”,对职责履行、政策落实、任务完成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取消评先资格。  我市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挥军地双方优势、整合军地资源、调动军地积极性,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以考核奖惩为核心的“双拥”共建“885”&内涵体系,即8项共建目标任务、8项共建活动、5项保障措施。内涵清晰、目标明确、奖惩有力。根据要求,各级广泛开展法律拥军、文化拥军、科技拥军。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高学历青年应征入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积极协助搞好营房、交通运输、机械维修、油料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减免配套费用;优先安排部队的粮食、水、电、气、暖等军用物资供给,确保及时、优质、按量。近年来共划拨3.2亿元,专项用于军分区、消防支队、武警支队、预备役后勤保障旅采购消防专业设备、战士生活及训练经费补助、征兵工作经费以及部分基建项目支出;市级预算安排双拥经费、军供站、军休所等单位经费2383万元。  “885”体系在山东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影响,各地市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国家、省各级领导前来考察时都给予高度肯定。  措施硬,优抚安置堪为先  2012年,德州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站在新的起点,如何进一步推进双拥工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双拥创新思路。  创新工作机制,确保优抚政策落实。每年将优抚对象补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实施了优抚对象优待金和抚恤定补金县级统一发放制度,优抚对象持储蓄卡于每季度到所在乡镇农村信用社领取抚恤定补金。同时,建立实施了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国家政策及时调整提高了优抚对象抚恤定补标准,保证了义务兵家庭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疆进藏士兵加倍发放。  创新就业渠道,妥善安置转退军人。积极推行城镇退役士兵“三公开一监督”的阳光安置办法和自谋职业的安置路子,保证了安置任务的完成。积极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荐和帮助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几年来,有参训意愿的退役士兵参训率达到90%,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将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待安排工作期间生活补助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近年来,我市在安置军转干部方面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正团职转业干部全部安排副县实职,副团以下干部兼顾个人特长与意愿,安排相应行政事业单位,落实公务员编制。2010年以来,先后安置了14名正团级转业军官,33名副团级转业军官,妥善安置公务员和事业编身份随军家属,积极扶持随军家属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未就业随军家属发放适当补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积极做好军休干部安置工作,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其政治、生活、医疗待遇。2010年以来,共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42名,相关待遇得到较好落实。  创新工作方式,努力为优抚对象解“三难”。广泛开展“关爱功臣活动”,以解决困难优抚对象生活、住房、医疗为核心内容的优抚工作,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效果一年好于一年。制定出台了《德州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等文件,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在全市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优惠政策减免、住院医疗补助、门诊补助为补充,以重大疾病特别救助为辅助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全市近6万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享受基本医疗保障报销、优惠减免、医疗救助、个人自付医疗费补助等待遇。实行了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服务,切切实实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提供了方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解决优抚对象住房和生活困难的有效途径,2010年以来投入1500余万元为农村优抚对象新建或改造了住房,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优抚对象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对孤老优抚对象,依托现有的光荣院、福利院、乡镇敬老院,全面实行市县乡三级集中供养,市县乡三级福利院集中供养孤老优抚对象1286人。2013年以来,我市又开展了优抚对象“三解”&(解住房、医疗、生活难)、“三送”&(送慰问、洁净、健康)活动,累计为9万多优抚对象提供医疗救助资金5155.2万元。由于措施完善、工作到位,较好地解决了三老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  创新也体现在投入的大手笔。具有二级规模的综合性德州市优抚医院是又一大创新。它面对优抚对象推出“一站式”保姆服务、拥军优属保障基金、日间活动照料中心、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使优抚对象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文化创新是工作创新的源泉,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双拥文化创新。组织干部、企业家、学生到孟祥斌纪念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德州烈士陵园等,进行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达117余万人次;充分利用《解放军报》《中国双拥》《中国社会报》《黄河民兵》等报刊媒体,加大双拥宣传力度;当地电视台每周播出一期《真情双拥》节目;在《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常年设置真情双拥栏目,每周一篇《最美双拥人物》报道。涌现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全国道德模范”孟祥斌,一等功臣空军飞行员张德山,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和全省第二届“十大优秀母亲”孟祥斌的母亲苑秀珍、全国“百佳好军嫂”王英萍、全省“十佳兵妈妈”张书莲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发创城倡议书,建设德州双拥网站、德州双拥微信平台等,双拥氛围浓厚而热烈。  一组组滚烫的数字,代表的是德州党政领导对军转安置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得力措施。实至则名归,2010年德州荣获全国军转安置先进单位称号。市委书记吴翠云荣获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大新闻人物”、全省“党管武装好书记”等荣誉称号。&  军爱民,绿叶对大地的深情  地方政府付出的是最真挚的感情,迎来的是子弟兵们的共鸣,是危难之际铸就的“钢铁长城”。驻德部队官兵坚持把德州当成第二故乡,在完成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同时,与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一起,积极参与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抗洪救灾冲在前,支援生产不等闲。2010年8月,德州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袭击。军分区迅速组织&2000多名民兵应急队员投入抗洪抢险战斗,经过2个昼夜连续鏖战,防守、加固堤坝7.6公里,围堵漫堤决口4处,排除险情17处,圆满完成了抢险任务。  2010年以来,驻德部队主动请缨,先后出动官兵1万多人次抗洪救灾,参与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溺水救人6134次,抢救和保护人民群众`财产1.5亿元。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济困活动,从部队首长到普通士兵,个个都把亲民、爱民、为民、解决民生问题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出钱出力,用实际行动为第二故乡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先后派出400多名干部驻村包点,联系致富项目46个,培育民兵个体民营企业1060个;他们协助地方公安维稳,上街巡逻5000多人次,协助公安抓获犯罪嫌疑人120余人,消除各类事故隐患300余起;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害发生后,牵动着驻德部队官兵的心,他们纷纷献爱心,消防支队派出46名专业救援人员赶赴灾区,用实际行动为德州官兵树立起一块丰碑。  心连心,军民融合共发展  发展步入新常态,双拥文化又应该注入什么内涵?双拥工作创新的动力在哪里?从习近平总书记睿智的讲话里,德州的党政军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军民融合发展是双拥文化鲜活的灵魂,也将是未来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融合军地发展基础,形成双拥工作整体合力。为加强军地协作,我市明确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军地联席会议,遇到涉军重大问题或重大活动,随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同时,探索新机制,切实做到“六共同”,坚持做到“七不忘”,以军民共建活动为载体,在全市部队与驻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居普遍结成共建对子,进行共建共育,双向服务,广泛开展军民争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活动。  融合军地资源共享,培养军地两用复合型人才。把统筹军地双方的人才培养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和地方相关部门共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规范的军地人才培训制度,广泛开展了以“育人才、帮技术、送知识、添设备、当后勤”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拥军活动,先后给驻军赠送电脑、投影仪、电器2500余件,图书2.5万余册,各级学校、共建单位帮助部队培养实用人才1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全市累计筹集资金230余万元,为部队建设健身娱乐室22处,提供健身娱乐器材330套,极大地丰富了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  融合军地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保障工作水平。我市围绕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服务保障体系,以争取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为驻军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保障,加快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进程。积极走访慰问来德州拉练的部队,加强军地联系沟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八一建军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走访慰问驻德部队和老红军、烈军属,听取官兵意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关系;全市推行军人和部队“五免费”活动,减免部队建设征地费;协力开展法律拥军,在全市建立健全了以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领导小组为龙头,涉军案件法庭为主体,军人军属法律咨询站为纽带的“一组、一庭、一站”的科学工作机制,开辟了涉军案件绿色通道。积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依托国内领先的装备制造工业基础,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一批德州军工企业逐渐涌现。  以禹城市命名的“禹城舰”和那份沉甸甸的《双拥共建协议书》以及授予禹城舰全体官兵&“禹城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符号;退伍军人李明联合多位知名企业家成立了“乐陵市复退军人创业协会”,先后帮助20名退役军人创办企业,帮助120多名退役军人找到工作,标志着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到德州社会方方面面!  而济南机场搬迁则是军民共同谱写的融合发展的动人篇章!在英雄孟祥斌的故乡,空军济南机场迁址,14天,10个村2000多户村民拆迁完毕;28天,4750亩拆迁村旧址平整结束;第56天,7500亩土地交给机场建设。那感人至深的场面让我们重温了革命时期老百姓浴血支前的动人场景。  盛夏的黄河依然波澜壮阔,黄河儿女依然用爱的胸怀,演绎着“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当军旗猎猎、战鹰高翔的时候,当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实现创新发展的时候,在德州580万人民心中,强大的国防永远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融合发展永远是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绵绵不竭的动力源泉!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德州日报双拥专刊06军民一家亲
和谐鱼水情石家庄日报社2
第01版:首版
&&&&&&&&&&
军爱民民拥军 军民鱼水情意深
——我市双拥工作综述(下) 稿件来源:&&
  □本报记者&李云萍    新时期的双拥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展现了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做好双拥工作,我市积极发扬优良传统,全力支持部队建设。驻石部队发挥部队优势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再谱新的篇章。  为部队排忧解难  让官兵后顾无忧  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拥军优属目标,主动为部队排忧解难。他们积极帮助解决水、电、粮油、燃料、日常供应及战备、训练等方面的问题。投资195万元对军供站进行了改造。每次部队重大演习和军事行动,我市都给予全力支持和保障。近几年,全市各级累计支援部队生活、训练用地595亩,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为部队办实事137件,减免各类费用1.2亿多元,有力支持了部队建设。  市委、市政府还把科技拥军纳入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成了24个军地单位结成科技共建对子,使科技拥军活动取得明显实效。2008年以来,全市共为部队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80多期、科技报告讲座120多场,培训官兵9000多人,帮助解决技术难题5项,赠送计算机、摄像机、电视机等价值150多万元的器材,支持了部队的科技练兵工作,改善了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  我市还组织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强对部队营区周边环境的治理,协助空军第四飞行学院等多家部队院校在门口设立警示牌,有效解决了影响营区安全和秩序问题。在城市街道维修改造中,优先考虑部队的需求。近几年,我市累计投资近5000万元,对石获北路、青水街、学府路、颐寿街以及警备区民兵训练基地院内道路、某部队500米进出口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有力地保障了部队战备出行。  我市还积极解决部队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先后为700多名随军家属提供了工作岗位,并且形成制度,逐步解决随军家属就业难的问题。2009年,我市还专门安排了100套经济适用住房,分配给驻军中近年没有建房的单位。实行了驻石义务兵凭证凭卡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下转第三版)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第04版:要闻?焦点
深入驻军奉献精神食粮
烟台军供站谱写 军民共建新篇章
&&&&本报讯(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爱军)连日来,位于通世路旁的烟台军供站异常忙碌:35名干部职工正抓紧排练新谱写的合唱《天天向上》和《咱是一家人》等新节目。“八一”期间,烟台军供站将深入驻军、过往部队,为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奉献精神食粮,加深烟台地方与军队鱼水情,再谱军民共建新篇章。  烟台既是京津门户,更是军事交通要道,军供饮食供应和服务保障任务重。成立于1982年的烟台军供站,作为济南军区第二大军供站,为执行作战、战备训练、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等任务的部队提供饮食、饮水、住宿、休整等保障供应,在承担我市军供保障任务的同时,还承担威海市的军供保障工作,具有海陆空立体综合保障特点。目前,烟台军供站在烟台火车站和烟大火车轮渡码头分设办事处,以全方位为过往部队和国防建设服务。  为了在同行业中叫响烟台军供站这一民政窗口品牌,更扎实地服务军队新时期信息化战争要求,烟台军供站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提出了“特色明显、军区排头、全国一流”的工作目标,从工作程序、服务质量、快速反应和供应保障质量等各个层面提高工作标准和要求。去年以来,先后协同有关部门对辖属保障区域实地勘查、走访受供部队,创造性地实施军供工作由定点保障向区域保障、单一保障向联合社会力量实行网络保障等一系列新的保障办法。同时,通过机制、体系、供应网络、服务拓展等科目不断完善和创新,实现饮食供应与军供文化服务相融合新的军供工作模式,打造了烟台军供工作新品牌。  在保证饮食保障的同时,烟台军供站着力创建军供文化拥军新模式,坚持为广大官兵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日,在部队老兵即将退伍之际,烟台军供站在市民政局和驻烟航务、铁路军代处领导的带领下,顶风冒雪走进军营,以“与部队搭起爱心桥、与官兵心连心”为主题,举办了一次零距离为官兵文艺演出军供拥军创新活动,同时赠送烟台优质苹果200箱,得到了部队官兵热烈欢迎和高度称赞。今年以来,烟台军供站深入部队基层,多次举行以“军民情、战友爱、送老兵”和欢送新兵等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联欢、慰问及座谈等活动,为丰富烟台市的双拥工作内容,进一步密切军地关系,提升军供工作影响力和工作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确保军供保障前提下,近两年来,烟台军供站进一步调整思路,实施工作重心前移,打造军供经营特色,不断提升在地方的影响力。针对客房、餐厅设施陈旧,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等制约军供站发展的现状,完成各类维修290余次,并将多功能餐厅、客房等进行重新改造,站内外面貌和设施设备焕然一新。  今年,烟台军供站争取将水、暖改造工程纳入市政府保障项目,将投资200余万元与500供暖管网接通,并对所有水网管道进行彻底更新。同时,结合通世路拓宽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站内基础设施,为确保“关键时刻冲得上,一切战役打得赢”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队军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