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沁水的导游词作文300字作文

美丽的沁水河公园作文二百字_百度知道
美丽的沁水河公园作文二百字
美丽的沁水河公园作文二百字
这时的天空是浅蓝色的,还有的绿色的,我和爸爸妈妈在奥林匹克公园你散步。公园中大树上的树叶。大树的旁边,有一朵朵粉红色的菊花,在翩翩起舞,有的是红色的,天阶夜色凉如水,有的是黄色的,坐看天牛织女星,在这种渐渐变凉的天气里它还能开得如此鲜艳,真是了不起,河面上荡漾着粼粼波光。走到河边,上面飘着几朵厚厚的彩云,我看见平坦而宽阔的草坪上有几只可爱的小狗在追逐嬉戏,云朵们像是换上了一条红色的连衣裙。低下头,微风一吹晚饭后。这时我想起了一首诗,轻罗小扇扑流萤,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人们穿着长袖,有的在河边散步:《秋夕》——银烛烛光冷画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山西博物院讲解词
篇一:山西省博物院讲解词(全)
现在,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专题序列的第一个展厅――《文明摇篮》展厅。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重要舞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不仅发现有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灵长类祖先的“曙猿”化石,而且还有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之一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另外在山西发现有早、中、晚三期绵延有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300余处,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它们充分彰显出山西是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西是各部族文化交融汇聚的重要地区,在这里发现的各种文化遗址多达2000余处,其中距今4500年前的襄汾县陶寺唐尧文化遗址,以其罕见的墓葬规模、森严的等级]度、象征王权的礼乐器、最早的观象台、以及“文”字和夯土墙等,展现出早期国家雏形,闪烁着华夏文明的曙光。
“文明摇篮”展厅分“远古圣火”和“华夏直根”两个单元,通过山西旧、新石器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出土的珍贵文物,借助生动直观的场景和图表等,再现了山西史前人类艰难创世走向文明的历程。
考古学上把距今2、3百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这个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这时的人类主要用打]
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以采集、渔猎为生产生活方式,群居而生。目前,山西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辫及南北,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旧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全国共200余处,山西占150余处。
最初,为了生存的需要,原始先民们多选择依水而居。于是,黄河、汾水、桑干河两岸留下许多古人类活动的印记。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东岸,距今约180万年,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之一。遗憾的是,考古发掘中,我们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不过出土了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小型砍斫器等石]品32件,以及古动物化石22种。特别是,烧骨的发现为探讨人类用火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经过研究,发现的这些大批的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有平额象、野猪、披毛犀、野牛、丽牛、三门马、巨河狸及鱼类等22种,它们属于泥河湾动物群。证明在180万年前,这里的人类曾经生活在拥有广阔水域的森林草原环境中。
三棱大尖状器,原料为石英岩砾石,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断面呈三棱状,是早期人类常用的工具之一。
直刃刮削器,石片]成,广泛用于加工木器、骨器和解割动物等。根据刃缘的形状,刮削器可分为直刃、凹刃、凸刃、圆刃等,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数量最多、最重要的工具类型。
晋南麋鹿,古哺乳动物,偶蹄目,鹿科。角似鹿,
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故又名四不像。性温顺,以植物为食。这是一个保存相当完整的成年鹿右角,第四叉的尖端略有残缺。
同样属于山西芮城的\河遗址要稍晚于西侯度遗址,大约距今80万年,经过上世纪60至80年代,对20多个考古地点的多次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石]品和动物化石。\河遗址发现的石器体积较大,从类型和]作技术上都比较简单。这件是师氏剑齿象的臼齿,这两间分别是三门马的上、下颌骨。我们的先祖也就是在与这些巨型猛兽的生存竞争过程中开创了人类初期的历史。
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约距今20万年的时候,人类步入了旧石器中期,这一阶段的人类我们称之为“早期^人”。早期^人的体质特征更接近现代人,经过长期的劳动经验积累,他们的石器]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作的石器类型逐渐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加工也日趋精细。这一时期山西境内以著名的丁村和许家窑遗址为代表。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组场景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丁村人的渔猎采集生活情况。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属于汾河的中下游,几十万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生长着稀疏的山林和成片的草原,与今天长江中游汉水流域极为相似。丁村人在这里与披毛犀、大角鹿、纳马象等动物一起生存。丁村遗址1954年的发掘中发现了三颗属于一个约12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以及27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和两千多件石
]品,70至80年代的发掘中发现了这块小而的顶骨残片及1638件石]品。丁村遗址出土的石器以这种“三棱大尖状器”最为典型,被学术界命名为“丁村尖状器”,它主要用于起土挖掘。这种尖状器在山西、陕西、河南的一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说明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关系。
丁村人牙齿化石,牙齿化石3枚,同属于一个十余岁儿童个体的右侧上内侧门齿、上外侧门齿和下第二臼齿。
丁村人右顶骨化石,属一幼儿。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丁村人与北京猿人和现代蒙古人种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三棱大尖状器,渊源于西侯度、\河的三棱大尖状器,在丁村人手中打造的近乎完美,因此被称为“丁村尖状器”。它是10万年前汾河流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工具,形似西方同时期的“手斧”,由大石片单项加工而成,三棱三面,庄重对称,使用功能和结构艺术兼备。
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北部阳高县,距今约10万年,上世纪的70年代出土了分属于10个个体的20件人类化石。这里展出了其中的枕骨和上颌骨化石两件。许家窑遗址是中国发现人类化石个体最多的文化遗址。许家窑出土的石器体积大多比较小,以刮削器、小尖状器、雕刻器为主,它属于由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和泥河湾盆地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细小石器文化系统,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西侯度、\河、丁村文化所
属的大石器文化系统在山西境内并行发展。它们的这些区域性文化特色可能是当时的人类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的。
距今4万年前后,人类迈入了晚期^人的发展时期。晚期^人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已经基本相同,他们已经能够]造非常精细的骨角工具,会人工取火,还发明了最早的复合式狩猎工具――弓箭,原始的宗教和雕刻绘画艺术随着人类生活的丰富而出现了。山西北部\峪遗址的小石器文化和山西南部的沁水县下川遗址和吉县柿子滩遗址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峪遗址位于山西朔州市,出土了这块枕骨化石及石]品2万余件。\峪人已经学会借助骨角等工具间接打击产生石片的间接打击法,并掌握了钻孔和磨]技术。\峪遗址出土了大量兽骨,尤以野马和野驴碎骨最多,同时出土了这件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支石镞。石镞的出现意味着弓箭的发明,而弓箭的发明和应用反映了人类劳动技能的改进和狩猎水平的提高,是导致原始时代生产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恩格斯说过:“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桑干河畔人们用弓箭和棍棒追赶野马野驴的狩猎场面。
石镞,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石镞。弓箭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狩猎者与猎物之间的距离,是狩猎经济革命性的进步。
石墨装饰品,人类全部美的历程都是从原始人类 〃5〃篇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解说词、导游词
北京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解说词
(故宫午门前)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地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地皇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地14位,清朝地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地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地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地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地位,是建筑艺术地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地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地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地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地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
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地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地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禁”字地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地,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4年地时间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地历史。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级红墙黄瓦地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
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地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地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
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正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地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号称10米地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地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地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地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故宫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国著名地工匠23万,民夫100万人。所用地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地盘山,花岗石采自河北曲阳县。
宫殿内墁地地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烧地。宫殿墙壁上所用地红色,原料产自山东宣化(今高青县)地烟筒山。木料则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我们这里眼前地建筑叫午门。午门是紫禁城地正门,俗称五凤楼。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到了清代这种活动就取消了。每年农历十月,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帝“弘历”地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
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关于“推出午门斩首”地说法,可能是由于戏剧午台上及野史小说敷衍而来地。
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地在午门廷杖,当然严重地可能也有被当场打死地。(进午门后金水桥前)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到了故宫里面,在正式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故宫地布局和参观路线。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在这样大地面积上,集各种建筑手法,建造一组规模如此宏大地建筑群,不但没有纷杂现象,反而给人以结构严谨,色彩辉煌和布局规整地感觉,最主要地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地中轴红,这条中轴线和整座北京城有机地结为一体,北从钟楼,南至永定门,总长度约8公里,皇家禁区苑内地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宫内重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分东西对称分布。整个宫殿地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君主地“尊严”和对封建等级制度地森严。
故宫分外朝内廷。现在我们这里在外朝地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门。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地守卫者,象征着权力与尊严。皇帝贵为天子,门前地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东边立地为雄狮,前爪下有一只幼狮,象征皇权永存,千秋万代。我们这里眼前地这条小河,叫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地五德:仁、义、礼、智、信。整条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在太和门前)故宫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门之篇三: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妇女文化博物馆讲解词(中文)
欢迎各位参观妇女文化博物馆!
我馆1992年在河南筹建,余件藏品迁至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在陕西师大雁塔校区正式建馆,2006年9月迁至陕西师大长安校区。
我馆是中国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妇女文化博物馆。目前展区面积1000多平方米,藏品2000余件。分五个部分展出。
筹备、创建
日,著名妇女学家李小江教授受聘于陕西师大女性研究中心,并将她收藏的妇女人类学文物藏品400余件交与陕西师大女性研究中心管理。
1999年9月,李教授受聘期满后,为使这些藏品能够妥善保管并能够为促进妇女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她委托屈雅君在陕西师大成立 “妇女文化博物馆”。其时藏品在雁塔校区师大图书馆北副楼三层试展,展区面积 60平方米。
日,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正式建馆,展馆设在雁塔校区学子食府顶层,藏品增至600余件,展区面积200平方米。
2006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由雁塔校区迁往长安校区,与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博物馆、陕西师大书画艺术博物馆共同组建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各分馆机构联合,各自相对独立运作。妇女文化博物馆,藏品增至2000件,展区面积1000多平方米。
“她”的故事,也是“她们”的故事。既有别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义,也不同于英雄好汉传奇。她们都是普通的女人,有的连名字都不曾留下。但是,她们生活过、存在过。她们的生命,因为向自己生存的空间播撒亲情和爱意,播撒善良和智慧,播撒勤勉和坚韧,而有了意义。
一:三寸金莲
一种观点认为缠足始于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李后主令宫女(yāo)娘用布帛缠足,使脚成新月形状,以便在高六尺、用黄金制成的莲花台上跳舞,此后宫内外仿效,遂成风俗。旧式女孩子在五、六岁时,便要用布将脚包住,使脚掌不能长大。脚部一些组织经过化脓、坏死后,脚最终变为三角形。俗语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缠足妇女的痛苦可以想象。三寸金莲就是套在那双呈「三角形」的脚掌上的小鞋。
清朝顺治、康熙等皇帝都有严令禁止妇女缠足;辛亥革命后,政府又把禁止缠足作为解放妇女的一项措施。五四运动时,也有“禁止妇女缠足”的规条。经过长期、艰苦、缓慢的变革,缠足才渐渐淡出中国妇女的生活。缠足妇女的鞋子和“裹脚布”。它们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完全从历史舞台上退下。
此展品是山西运城一位富家女人的皮质莲鞋,分内、外两套。外鞋面、底均为优质牛皮,鞋钉为铜质;内鞋为软锻面、牛皮底,材料考究,做工精湛。鞋子主体为机械加工,辅之以手工,鞋内印有号码,大体可推断为20世纪初由正规鞋厂制作的产品。
过去,缠足女人是不能随便赤脚给人看的,即使在床上就寝时,也要将脚遮蔽起来。这双套鞋就是专门在床上使用的。
民国初年镜子。上面手绘的“美女图”反映了当时的妇女时尚。身裹绸缎,面施粉黛,美目含情,仪态万方。她的发式、服装以及手中的鲜花已透露出新都市生活气息,而她的“三寸金莲”却记录了社会转型时期妇女与旧生活的藕断丝连。
压指刑具(复制品)
这是一种通过压迫手指使人就范的刑具,据专家考证,它是旧式妓院中用来惩罚妓女们的刑具。此展品由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复制,原件藏于该博物馆。
二:女人故事
这里展出的是一个叫翟佩英的家庭主妇出嫁时的棉裤,纺麻绳的纺锤,捶布的棒槌,绣花绷子??她死后,她的丈夫――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含泪将这些遗物送给了博物馆。
她的故事不同于任何一个英雄的故事。一名普通妇女,草屋出生,田野长大,出嫁,事夫,生子,后来生病,死去??一生中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故事。任何史书中都不会留下痕迹。然而,她生活过,她努力过,她给周围的人带来过安慰、温暖和快乐,一个平凡的生命有着它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这只耳枕的主人叫李风兰,1946年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的未婚夫参加解放军未归情况下,由婆家嫂子女扮男装怀抱公鸡与之拜堂成亲。她珍藏着亲手做的一对陪嫁耳枕,等丈夫回来。直到1957年方知丈夫已经牺牲。旧式婚姻中,男女未拜堂前不能相见,因此李风兰终生未见过其夫。
李风兰一直珍藏着的嫁枕,1957年知丈夫已经牺牲,才使用。1993年为博物馆征集。
3、艾山?特勤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发生过买卖人口的现象,对妇女的买卖尤其普遍,这是元蒙时期的一份回鹘文契约,真实记录了中国吐鲁番地区的一笔女奴交易,原件保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研究院,由陕西师范大学回鹘文专家刘戈博士临摹。
郭秀英 一个普通的党的地下工作者。这几枚铜元是她1946年9月之前为开封工委保存的财产。在艰苦岁月里,她从未动过一枚,直到1978年。黑皮文件包 是1942――1946年郭秀英替共产党开封市工委保存秘密文件和财物的用品。
这床粗布被里――是郭秀英1944年冬于开封生小孩时,区党委发给她的生产费(在那个年代女同志生产时所应享受的福利待遇)。1956年大儿子有第一个孩子时,她将这个被里寄给儿子,足见其珍重。他的儿子一直保留。1984年捐献。
一块普通的粗布被里,昭示着战争和女人的特殊关系。战争对于男人来说或许仅仅是流离和伤痛,但对于怀孕生子的女人来说,其痛楚远非男人可比。因此,女人更痛恨战争,她们是授命于自然的和平使者。
5、“沂蒙六姐妹”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蒙阴山区的“沂蒙六姐妹”以做军鞋、备军粮、劳军、护送伤员等形式参与了战争。她们的人生,诠释了女人与战争的另一种关系。战争改变了这些普通小脚女人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的体能、智慧、良知、热情等一切潜质都得到了极限的发挥。战争在将苦难降临给她们的同时,也令她们精彩。
王济 14岁参加解放军,从一个普通平民女子成长为军人。
她的毕业证书记录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东北已解放,但新中国尚未成立,所以上方为毛泽东头像,落款为中华民国。
她的同学录何等粗糙!但却记录着当时女战士的一腔豪情。
她的这条女式制服短裤是1951年中国海军成立后第一次换发的军装之一。内里裤袋上有:使用人姓名,血型,部队番号,型号,出厂日期等。多次洗涤后,字迹已模糊。海军女裙装的下半部(上半身主人将之缝改做儿子的上衣了)。原是蓝白两色,有腰带。
这双棉长筒袜也是当时女海军裙装之一。
袁镜如,女,1924年生于江苏,高师毕业,1945年正式参加革命工。历任教员、中学校长、省医院副党委书记、副院长等职。1983年离休。这里展出的是她在参与1949年解放军渡江战役时的日记,它踏实地记录了一位知识分子
的革命激情和浪漫气质。
难忘的渡江支前工作,前后奋战了七十日,幸好当时做了简要的记载。全国解放后,我一直保存着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我原工作单位西工大造反派学生拿去,经过审查,又退还我。但历年久,本子已破,字迹模糊,在我70年下放到陕西省陕北宜川县插队落户时,在劳动之余,把它重新抄写一篇,以使战争时期一股革命精神,一股革命干劲,作为今日之借镜,应当老当益壮,不遗余力跟领袖毛主席继续革命到底。
袁镜如1971年5月重抄于宜川县鸭湾生产队:
写稿。题为“支前立功小调”,便于演唱,以鼓舞士气。晚开政治部部务会,我被分工在第一巡视组。
船行驶一夜,日出时抵达野沐庄驻营。此去陆路距姜堰十余里,向北方向。这里环境颇佳,春意甚浓,很像我的家乡。大有“杏花绿柳思故乡”之感。
捷报传来,昨天已解放了被蒋匪统治二十多年来的政治中心――南京。蒋家王朝彻底垮台,我军以排山倒海、势如破竹之势,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彻底胜利。
我们任务初步告一段落,继续振奋精神,迎接新的战斗。
崔克刚,山西人,1911年出生。很早被家里定了娃娃亲。五岁裹小脚。1940年丈夫阎华山在北京读书后参加革命。回家对他说:“要嘛跟我走,咱们做革命的夫妻,要不走那就休了你!”她跟阎华山参加了刘伯承在太行山的129师。
崔克刚原名崔秀英,参加革命后丈夫看她很刚强给她改成崔刚。也是因为她性格太刚强了,又加了个“克”字,希望把“刚”克掉一些。
随部队到延安后,她在军委卫生部边工作边学习,成为药房司药。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她用发的牛毛纺成线,织出了这条毛毯。毯上有几个洞,是文革中抄家后放在工厂车间角落里被虫蛀的。
三:半边天
1、火红年代的女性公众形象
五十年代初,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缓解战后男子就业压力而大力鼓励妇女“回到厨房去”的时代。而此时的新中国,妇女们正大踏步地从厨房走向工厂、农田、夜校,空前广泛地参与着社会工作。从50年代到80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神话,以各种方式被讲述,塑造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女性公众形象。女社员、女拖拉机手、女工、女劳模、女领导、女民兵、还有女红卫兵。社会风气改变了妇女的行为方式,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女性。
2、红色闺绣
文革时期,“革命”,这个公共语词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入社会每一个细小的私人空间。于是,闺中也兴起了“革命女红”热潮。这几幅绣品在工艺上谈不上精致,却印着鲜明的时代痕迹。这是文革后期的床上用品,图案上新婚夫妇(按那时流时的术语叫做“革命伴侣”)并肩而立,表情严肃,充满着豪情壮志,它纪录了一个时代,也许这样的图案风格从此再也不会有了。
3、石姑娘队队旗
文化革命时,“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河南省辉县楼村郝小荣组建立了辉县第一支“石姑娘队”。1974年刘桂青带领常村公社十名姑娘到三部口水库工地,刘桂青任石姑娘队队长。这是队员们亲手缝制的队旗和施工时用过的锤子、钻子、钻套。这些物品共同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得到。”(毛泽东语录)不过,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男女都一样”,就是女人跟男人一样;因此才有了许多无比骄傲的女飞行员,女矿工,女钻井队员,“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等等。今天我们反思这段历史,会获得新的性别启示,同时也会看到中国妇女性别观念的成长历程。
四:女人风景
封建社会出嫁妇女在夫家没有地位,因此女儿们大多害怕出嫁。二十世纪初期,广东蚕丝业发达,出现了以缫丝
为生的职业妇女。一些女子因各种原因(或对父母之命不满,或畏惧未知的婚姻前景,或需承担抚育幼小弟妹的家庭重担等)不愿出嫁,便选择吉日,邀请亲友前来,拜告天神,梳起头髻表示终身不嫁人,这便是“自梳”的由来。
看来,当妇女能够在社会上独自谋生的时候,她们在命运面前多了一种选择机会,无论选择的结果如何。20世纪的广东,自梳女作为民间自发的女性独身主义组织,发展为一种文化,社会并不视女儿自梳为有失体面,她们也并非被怜悯的对象。
福建泉州惠安县海边,有一群特殊的女性。多少年来,她们服饰另类、风俗奇特,为海内外所瞩目。
露脐窄衣,宽大黑裤、阔斗笠、花头巾是惠安女的典型穿着。据说清末民初时,她们的服饰与当时各地农村并无两样,头上无斗笠头巾,而是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新婚和未生育妇女戴黑纱,睡觉时才摘去。40年代,惠安女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头饰已变成黑布包头。更明显的变化是1949年后,上衣越裁越短,据说这种变化来自大跃进。当时妇女集中起来修水库,为了遮风挡雨,戴起了头巾和斗笠。
惠安女上身富有装饰性,胸围、袖管收缩紧贴胸部和手臂,衣长至脐,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使腰间的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下身多穿宽大裤装,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
结婚的日子,惠安女梳上漂亮的发形。它是五、六个妇女,精心梳理四、五个小时的结果。如果新娘子不小心弄乱,自己不可能把它梳好。据说三天后新娘回家。如果同辈姐妹发现她头发乱了,就会讥笑她。为保持发型,新娘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并且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早年这一带有给年幼女孩订婚和早婚的习俗;而且女人婚后不得与丈夫一起过日子,每年只有几天可以到夫家团聚,但如果不怀孕生子,就要一辈子住在娘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情况逐渐改变。
惠安女是当地社会主要劳动群体,古时男人或出海打鱼,或远渡南洋谋生,家里的所有活计都落在女人身上;一代代延续下来,形成了惠安女做重力活的习俗。男人们抚养小孩、打鱼、守店铺。女人则做着开公路、修水利、补鱼网、扛石头、拉板车的活,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纪念堂的大石柱,就是出自她们的手呢。
五、正在消失的女人用品
1、头发夹子
旧时陕西合阳一带妇女使用的“头发夹子”。这种绣品被钉在较隐蔽的地方。女人梳头掉落的头发放置在里面保存。许多地方的妇女都有小心处理自己头发的习俗。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的隐秘物质的珍惜,还是其它原因?有待考证。
篦子――这是过去女人打理头发的用具,家家都有。它细密的竹齿用于篦去头上的虮子(虱卵),竹齿日久稀疏了,就用线绳勒紧以增加它的密度。过去由于卫生条件有限,女人们头上很容易滋生这种小虫。新一代人恐难一见了――无论是篦子,还是虮子。
这种足形的木制用品叫袜楦。它是用来补袜子的工具。早些时,中国人穿着手工缝纳的厚实的棉布袜。后来才有了针织的棉线袜,许多人叫它“洋线袜”,这种柔软好看的洋袜子很不结实,于是,那时流行将刚买回来的新袜子做加固耐磨处理,方法是将新袜的袜底剪开翻起,再将一块类似鞋垫的东西连缀在上面,这样的袜子既保证了脚面上好看的“洋袜”花色,又有着土制棉袜耐穿的优点。这种加工袜子的方法直到七十年代还被农村妇女普遍使用。
4、压指刑具
这是一件旧时刑具,通过压挤手指使受刑者痛苦。因指模细小,专家考证应为旧时妓院里惩罚妓女所用。该品为复制品,由中华古代性文化博物馆依其馆藏原件复制并赠送本馆。
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长久以来流传着一种极其独特的文字――女书,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在女人中间使用的文字。与此相关,它的流行地也发育起一种女书文化。今天,虽然女书的几位最后传人都已先后故去,但女书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却越来越受到重视。本馆收藏了女书传人的珍贵手迹,它们被书写或刺绣在各种各
样的扇书、帕书、纸书、贺三朝书上面,其中有诗歌、书信、歌谣、灯迷以及由汉字翻译而来的诗词和剧本。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图片资料及书写工具。
一:女书的发现地――江永
“女书”发现于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乡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的湘、粤、桂三省接壤处。南岭山脉环抱其中,桃水和消水从这里流过。消水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景色秀美。这里是女书的流传地。
江永古属南部边陲,既为边城僻壤,又有与外界沟通的悠久历史。江永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说明,至少在汉代,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
江永属多民族杂居地,有着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上江圩正与神秘的瑶族故地千家峒相毗邻。长久以来,这里的瑶区汉化,汉人瑶化。尽管历史文献和地下文物等证明,最晚在秦、汉时期,上江圩就已有居民,但现在上江圩乡的居民(无论汉族和瑶族),都称自己的祖先是唐代以后迁来的移民。目前发现的使用女书的族群虽然基本属于生活在平地的汉族妇女,但多有着复杂的民族背景。
千家峒位于消江上游,现在的大远瑶族乡,是瑶族历史上最重要的祖居地之一,也是女书流传地区。
二:女书的性质、字体、笔划
学者们对“女书”产生的时代提出了多种见解:
1、女书创造的时代大约不会早于明末清初。
2、“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孑遗和演变。
3、“女书”与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刻划符号同源。
4、“女书”是长江流域古代少数民族中的一种文字,记录的是当地平地的瑶族语言,创造女书的可能是瑶族妇女。 女书既是指“女字”,又指用这种“女字”书写的各种作品。
女书是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
女书记录的是汉语(上江圩一带方言),但又不同于汉字的形、音、义相统一,它的字形表示音节,形和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样的表义特点又与日语的“假名”音节文字不同。它的一个字形首先表示一个音节,而通过音节也可以表示它的意义单位。一字多音、一音多义,而字义要根据上下文内容来确定。
女书的字形和风格与汉字明显不同。汉字很像男性厚实的体形,稳重的风格;女书则很像少女苗条秀美的体形,飘逸浪漫的风格。也有学者提出汉字和女书分别表现了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迥异的风格。
三:女书文体及作品种类
女书作品,主要是韵文,散文很少。所有篇章均无标题,无标点,不分章节段落,一书到底,吟唱时运用音高、音强和停顿构成诗的节律。
女书作品,从体裁看,有书信、抒情诗、叙事诗、柬帖、哭嫁歌、歌谣、儿歌、谜语、祷神诗和唱本(翻译和改写汉语作品)等。记下了江永妇女的悲喜忧欢,表达了她们纯真的友谊,似水柔情,展现了江永妇女丰富的内心世界、惊人的创造力和坚韧的生命力。
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布面书、纸扇、布帕、和纸上。它们分别叫作“贺三朝书”、“扇书”、“帕书”、“纸书”。女书作品的制作和装帧“样式”呈现出鲜明的女性特征,因此女书作品又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1、贺三朝书
贺三朝书是一种精制的布面小本子,是最庄重形式的女书。它是江永妇女结婚时珍贵的馈赠礼物,还可用来夹藏女红用的彩线、花样和剪纸等。(江永风俗:妇女结婚第三天,亲戚好友、结拜姐妹都要前来祝贺,叫做“贺三朝”,贺三朝书因之而得名。)
2、空白三朝书
空白贺三朝书也是女书文化的一种。祝贺人不会写女书,一时又找不到人代写,可以送一本空白的贺三朝书以示祝贺,其间的隐喻是:“我没有文化,不会写女书,但是你会写。”这既是祝贺,也是委婉的赞美。三朝书作为女人的心爱之物,可用来夹藏女红用丝线、花样等。
3、扇书(亦称扇章)
写在中国传统的纸折扇上的女书作品,称“扇书”。一般依扇折自上而下、自右向左行文,上面还常绘有花卉和篇四: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文讲解词
一、 总体介绍………………………………1
二、赵家门楼………………………………2
三、栓马桩…………………………………4
四、西京雄镇………………………………6
五、梨园……………………………………7
六、阎宅……………………………………11
七、崔家宅院………………………………13
八、孙家宅院………………………………15
九、耿宅……………………………………17
十、雷宅……………………………………19
(1)生活器具综合展示…………….……20
(2)锁具和部分生活器具展…………….20
(3)木刻年画及文房四宝……………….21
(4)烟具展示…………………………….22
十一、樊宅.……………………………….23
(1) 铁钟专题展示…………………….23
(2) 佛像专题展示…………………….24
(3) 汉画像石………………………….26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词汇编
(草案稿)
首先欢迎大家到我们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参观,我是这里的讲解
员xx,大家可以叫我xx。接下来我将博物院的概况做一简单介绍。
一、总体介绍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
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所创办的,是被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
各界广泛认同,重点以反映关中民俗艺术为核心主题的文化产业基
地,肩负着民俗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抢救、保护、宣传展示的历史重任。
我们博物院南依隋唐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占地500亩,计划投资
5.7亿人民币。整个博物院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调,以关中风情为大
背景,规划设计了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
示区和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主要核心版块。同时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
参观和需求,更好的展示数以万计的馆藏文物和相关陈列品,我们博
物院还设计了适应于现代化博物馆管理的展廊、展馆、展厅、研究中
心和文物库房等功能设施;并且为了加深对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的印象
还设计了供游人参与和观赏的人工湖泊、园林景观、祭坛广场、古戏
楼、工艺作坊、仿古店铺等参与项目。以上所讲各项均被省市列为“十
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我们的馆藏文物当中,有大量反映关中地区人民自周秦汉唐以
来涉及生产生活等主要内容的木雕、石雕、砖雕等习俗风情的各类遗
物和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有征集、保护并迁建40院近千
间的古明清民居民宅;有大量反映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四大系列、九个类别。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
关中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生活等方面
的民俗、民风、民情、历史风貌。
尤其以享有“地上兵马俑”美誉的八千多件栓马庄更为引人瞩目,
再加上相当数量的上马石、饮马槽等石质雕刻艺术珍品,不仅为我们
考据历史,研究关中文化提供了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为关注关中地
区、渭北平原马的文化在朝代更替中的历史地位和兴衰演变找到了突
破口,并且提供了珍贵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宝库。
二、赵家门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博物院的入口处,眼前的这个门楼,建于清代,
是从陕西白水县迁建过来的,主人名叫赵树勋,生于光绪十五年,民
国初年曾任靖国军混成旅的旅长。整个门楼东西长15米,南北宽5
米,高13米。门楼看起来高大雄伟,中间高两边低错落有致,大家
来看门楼的这三幅匾和三处门一起与建筑主体的外形结构构成了中
国汉字的品字型结构。我们先来看门楼正中这块“地通乾元”石匾,
寓意此地通天,形容这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两边还各有一个石匾。
右边的“光裕”意为光前裕后,增光前人造福后人。与之相对应的在
左边有一“福履”石匾,表示脚踩福地,寓意吉祥。同时在这两个石
匾的正下方还各有一幅砖雕,右边的正中是一副求仕赶考图,我们可
以清晰的看到求仕赶考之人携带他的仆人进京赶考,一副急匆匆的样
子;左边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副衣锦还乡图,这个时候求仕赶考之人已
经是头戴官帽,腰系玉带,脚穿官靴,面带微笑,一副春风得意的神
情,这正是宅主人的如意期盼。这两幅图共同表现出古人的一种官本
位的思想。再来看,在两幅图的两侧还各有暗八仙作为陪衬。所谓暗
八仙就是八仙手中所持的法器,有葫芦、莲花、宝剑、玉笛等一些法
器,这些法器也是各有寓意的,比如汉钟离的芭蕉扇能起死回生,铁
拐李的葫芦能炼丹入药、普救众生等等。同时这也寓含了主人神通广
大左右逢源。我们再来看这一副大气的石门联:“门高通德德泽千尺
金水波”,“抬仰怀清清辉一片连
o月”。意思是说品德高尚德泽之水深达千尺,心底清明就像明月一
样,这也是主人的夸耀之笔了。在门框上还刻画出了各种昆虫花卉图
案,雕工非常细腻也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好!请大家到里面参观。
眼前的这个影壁,也俗称照壁。最早出现在西周丰镐遗址的四合
院内部,也是关中地区的首创。一般用在大门内侧对面和门楼的大小
一致。从风水学来讲,影壁可以藏精聚气,挡一些煞气、晦气,聚一
些财气、运气。这个影壁呈一字型,正中是一个麒麟望日的砖雕,大
家知道麒麟和龙、龟、L合称为四灵,麒麟为四灵之首。它威而不害,
不践生灵。在这里起到迎瑞纳祥,镇宅辟邪的作用。在其四周采用了
磨砖密封的工艺。影壁的底座是一个须弥座又名金刚座,是从佛教文
化当中演化而来的,一般在佛的底座和皇宫大殿的外台基上都能看到
须弥座。这个须弥座采用了仰莲纹和附莲纹的形式在其上面还刻有双篇五:西安博物院讲解词 2013
志愿者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是在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设计并主持建设,整体占地245亩,包括三部分:荐福寺园林景区、小雁塔和博物馆,像这样馆、塔、寺、园四位一体的建筑布局,在全国博物馆界独树一帜。
博物馆序厅: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平方米,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基本陈列是以都城发展变迁史为主线分为“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专题陈列由佛教造像、玉器、书画三部分组成。
地面西安城迹:
地面看到的是西安的都城变迁图。西安,古称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的3000多年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我们看到地面上用不同的色块为您呈现的都城,自周秦汉唐一直到明清西安城。在地图西侧的沣河两岸看到的是周文王建立的丰京和周武王建立的镐京。溯水北上,看到的秦咸阳城,秦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渭河以南还建有很多的离宫别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房宫。依渭水而建的汉长安城是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的伟大城市,以及汉长城东南的隋唐长安城,它们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所在地。西安背山带河,图的南面深色区域表示的是秦岭山脉(南北地理分界线),四周的绿水线条代表的是“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渭、泾、沣、涝、(Jue)、椤骸㈠保U饫锼莘崦露取⑹燃仁屎显缙谠寂┮滴拿鞯目耍参罄吹氖⑹阑曰吞峁┝肆己玫淖匀换肪场U庑┯旁降牡乩砦恢煤妥匀蛔试炊际枪糯弁跹≡裨谡饫锝ǘ嫉闹饕颉 1:1500的比例缩制而成,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长安城的辉煌景象。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有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比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了差不多7倍,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今天西安城墙范围内的7.5倍。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构成。宫城位于城市中部的北面,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皇城在宫城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区,政府衙门就集中在这里。廓城内有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大家在模型上看到的这些方格子就是坊,坊就像一个个街区一样,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相当于40多个机动车道的宽度。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市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这两部分内分别设有一个商品交流区,也就是东市、西市,当
时的市场总面积近两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市场。东、西两市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买完东市、买西市,我们今天说的“买东西”一词,可能就来源于此。东市周围的坊里大多为贵族占据,普通商人特别是西域胡商大多集中在西市周围居住,因而西市的繁盛更胜于东市。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太极宫(西内)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的场所。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北边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
大明宫(北内)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面积约3.5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正殿,它气势巍峨,仅殿基就高出地面15.6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层楼那么高,是唐王朝举行登基、册封、改元、大赦和接见外邦使者的最重要场所。
兴庆宫(南内)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兴庆宫内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天宝十三年(754年)在兴庆宫东墙外附外郭墙建造了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
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在模型上您会看到很多的佛塔,长安城中建有100多座寺院道观,此外在宫廷中也有专设的佛堂。
唐长安城的东南角是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当时每到农历三月三的上巳(si)节,皇帝就会带着嫔妃来到曲江池游玩、举行宴会,文人墨客、城中百姓也会汇集到这里,因此古诗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描述。
唐长安城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在白居易的诗中有两句非常贴切的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都城建设格局对后世以及周边国家的都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宋、元的都城,还有日本的京都、奈良两个城市都是这样的棋盘式格局。
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制度和文明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各国、各民族交往的频繁,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这种兼收并蓄的都市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
公元904年(天佑元年),朱温出于政治目的使得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在唐皇城基础上缩建的“新城”,只有原唐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大,这座“新城”一直沿用到明代初期。
明清西安城模型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明清西安府城模型。明清西安城是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历时八年(1370---1378)扩建而成的,面积有11.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3.7公里,是目前保存规模最宏大、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公元1369年西安府成立,“西安”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明朝初年,西安虽不再是国都,但因地处西北、西南军事要冲,再加上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对刚刚建立的明王朝仍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西安修筑防御设施,西安也因此成为西北的军事重镇。
城墙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四面各有一门:东边的长乐门,西边的安定门,南边的永宁门,北边的安远门。每门的城楼都是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为歇山顶式(重点了解一下),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标志性建筑钟、鼓楼。钟楼最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是今天的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八年(1679)和乾隆四年(1739)先后重修。
有人说:“要了解一千年的中国历史您可以去北京,而要了解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您就一定要到西安来”,这句话极为形象的概括了西安的历史地位。这部分展览利用实物和图片为您介绍了古城西安3100多年的历史演变。
从西周在这里建都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min)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这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余年之久。
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开始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人面鱼纹盆是半坡文化出土的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产物。
这是幅卫星影像图。陕西历史有3100年,人们对于陕西的概括是地大物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按地形陕西分为三大块,从这幅图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有陕西的关中(关中的由来)平原,陕北的黄土高原和陕南的山地。西安正好处在平原地区,地形的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使这里成为了古代帝王选择建都的佳地。
西周:“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这里建立丰京开始,便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的辉煌历史。
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转移到现在西安城西南的沣河流域,周文王和周武王先后建立了丰京和镐京,丰京是祭祀宗庙的场所,镐京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这个地方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也就是京城的意思。
在两边的展柜中您会分别看到一个西周的五角形陶水管道和一套出土于秦阿房宫遗址的战国时期的陶水管道,这两件器物的出土充分体现了古代宫殿建筑中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
中间展柜展出的是秦代的井圈,它能防止井周围的土壤塌陷。体积这么大,可见当时的烧造工艺已经非常先进了。
秦砖:一直以来,“秦砖汉瓦”被称为中国古代砖瓦的典范,其实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商末周初砖瓦就出现了,当时制作陶瓦的工艺已经非常先进,而同时期的方砖却粗糙、易碎,实用性差,当时的砖主
要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铺地;二是修建墓室。到了西汉时期,砖才被大量的应用于许多建筑之上。 周王城复原模型:这座模型是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西周都城制度所构思复原的周王城模型。西周的都城丰、镐毁于周幽王末年犬戎入侵,汉武帝时修建昆明池又毁掉大部分的遗址,因此,到秦汉时期,西周的都城遗址已经难已了解了。但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周礼?考工记》给我们揭示了周代王朝的大概建筑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周代的王城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四面城墙每面各开三门,城门可通过九车并行的纵横道路,将王城化为相等的16个区域,宫殿位于都城的中部,宫殿前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宫殿后边是市集。周王城的这种布局反映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的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是战国时期一部有关夏、商、周三代以来尤其是周代建筑制度的总结。它所记述的建筑形式和思想为秦汉以后历朝统治者所继承,对我国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和城市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周之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的秦国比较强大,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嬴政,认为自己德皇,功盖五帝,于是从三皇中取了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了个帝字,称“始皇帝”――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渭河北岸建立了六国宫殿,将六个国家的贵族囚禁在其中,在渭河南岸修建气势磅礴的阿房宫,史书记载“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可理想中的恢宏宫殿由于秦朝的迅速灭亡而最终未能完工。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以长安(长安名字的由来)为都城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是国封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对中国和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汉长安城的建立,随着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时期是刘邦建汉后,在旧宫的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和太仓等;第二时期是汉惠帝时修建了外廓城墙;第三时期是汉武帝修建了明光宫、桂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新莽时期,又在城南修建了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汉长安城建成历时九十余年,城市面积36平方公里,周长25.5公里,平面呈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除东墙南北垂直外,其余三面都有曲折,有认为,汉人崇尚建筑按星象布局,所以汉长安城南墙、北墙的曲折各自象征天上南斗、北斗的排列变化,汉长安城也因此被称为“斗城”,但也有人认为城墙之所以曲折变化一方面是为适应渭水流向变化,另一方面是为利用皂河水形成的人工运河,城河既是长安城的防卫措施,又是城内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时汉长安城共开12座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12座城门相对,街道纵横交错,所以在当时有“八街九陌”之称,这八条主要大街各宽约45米,按当时规定每个城门并行的通道,中间一条专供皇帝
相关作文推荐: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山西博物院讲解词》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山西博物院讲解词》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湘ICP备号-1 CopyRight &
成就未来,请记住本站域名是【】的谐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沁水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