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么才让拉伊奥拉

藏族拉伊-广告商务-福州360行
&兄弟网站: |
| &&福建360行: |
&您当前位置: >>
福州360行&&&&作者:&&&&来源:
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人口为3870068人(1982年统计)。信奉嘛教(属大乘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区。卫藏方言区包括西藏全境(除昌都地区外);康方言区包括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青海玉树州;安多方言区包括青海海南、黄南、海西、海北、果洛等州,四川阿坝州,甘肃甘南州。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12、13世纪前后,即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西藏音乐》等。寺庙中至今保存并使用藏族的古老图形乐谱――央移谱。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5类。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乐种亦不尽相同。宗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寺院器乐;宫廷乐舞嘎尔只传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居主要地位。央移谱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调等。   山歌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多地区称“勒”,是在山野间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高原特色。安多地区的山歌当地亦称为酒曲。牧歌流行于牧区,与山歌音乐特点相近。山歌、牧歌有多种曲调,结构多为上下句体,常用羽、徵、商、宫五声(或六声)调式。甘孜山歌《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劳动歌藏语称“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墙等;有的节奏较为自由,如放牧、犁地、挤奶等。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形式。   爱情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噜”。情歌音乐有的较深情,有的较开阔自由,接近山歌风格。情茶歌藏语称“克加”,流传于云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告别歌等。风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   ①酒歌。藏语称“羌谐”,流传于藏区各地,在节庆聚会敬酒时唱。安多地区的“则柔”,甘南地区的“格儿”,都属酒歌一类。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边舞边唱,有的只唱不舞。音乐开朗热情,多为宫调式。如下例:   ②猜情对歌。卫藏地区称“次加”、康地区称“叶莫”或“戈莫”,安多地区称“谐莫”等,是藏族青年相聚娱乐或作占卦游戏时所唱的歌,流传广泛。四川藏族区青年游戏时常以戒指作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称“箍箍卦”。猜情对歌的音乐轻松活泼,常用五拍子与四拍子的混合拍,以宫、羽、徵调式为常见。  ③婚礼歌。各地的婚礼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括接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等。其中有的旋律悠长,有的欢快带有舞曲性质。   ④箭歌。藏语称“达谐”,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地区,亦称“工布箭歌”,春夏之际,在林卡耍坝子时演唱,是射手们夸耀弓箭及射箭技术所唱的歌。唱时伴以舞蹈动作。音乐中常用附点音、三连音和切分音,清新明快。   ⑤告别歌。流行于四川丹巴等地,在送别贵客、亲友时由中、老年妇女演唱。歌曲诚挚动人,多用包含变宫音与清羽音的七声羽调式。颂经调亦称六字真言歌。藏语称“玛乃”,是信佛群众在寺院 朝拜神佛时唱的,各地有不同曲调。此外,儿歌的旋律简洁明快,节奏跳跃活泼。苦歌,藏语称“觉噜”,音乐速度徐缓,旋律哀伤凄婉。札木聂(六弦琴)弹唱,主要流行于西藏日喀则、林芝,以及甘肃甘南等地。音乐较清新活泼,略带舞曲特色,多用羽调式。其他还有催眠歌、问答歌、诙谐歌等。   歌舞音乐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果谐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庄)。果谐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参加者相互拉手扶肩,边唱边舞,不用乐器伴奏。西藏地区果谐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及结尾。以拍为主,但在前奏、间奏、结尾中常出现变化节拍。多数乐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个别乐曲为六声、七声音阶;常用宫、羽、徵调式。康地区流传的卓,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板领唱,扩大成三部结构;慢歌段中多运用三连音、五连音、切分音、附点音及装饰音,音乐浑厚深沉,快歌段旋律简练,节奏鲜明,音乐矫健而富于动力。四川的嘉戎藏族地区流行的锅庄,分大锅庄、小锅庄两种,常用七声羽、角调式。除自然音外,旋律中常出现变奏或清羽音,音乐风格独特。如下例:堆谐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鲁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堆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聂伴奏,后发展为小型乐队伴奏。堆谐的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结尾组成,慢歌段音乐优美开朗,快歌段采用紧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欢快紧凑。堆谐的前奏、间奏与结尾的曲调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多用宫调式,亦有羽、商调式,曲中常出现宫、羽调式交替,结尾处由主调向下属调转调成为堆谐特有的终止式。   下例是堆谐曲调的片断:弦子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弦子的音乐极富歌唱性,结构简练,多为羽调式,徵、商调式次之,乐曲中常出现调式交替。歌曲以6个音节为一句,以4句为一首;多数曲调可自由填唱新词。如下例:囊玛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囊玛的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调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异,多数为商调式,个别乐曲结束于羽、宫调式;歌曲部分的曲调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关系转调;伴奏形式与堆谐相同。      谐钦流传于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的古老仪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节日或仪式时演唱。谐钦一般由带有标题的歌舞曲多首组成,首尾乐曲分别称为“谐果”(引子)及“扎西”(吉祥),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组成,音乐古朴热情。歌词内容有人类起源、历史传说、赞颂祝福等。热巴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流浪艺人表演的歌舞。包括鼓铃舞、杂耍、歌舞剧、木棒舞、鹿舞、刀舞、热巴弦子等多种表演形式。热巴弦子音乐与民间流行的弦子相同,鼓铃舞音乐包括散板的男声领唱及慢板齐唱,音乐热情优美,富于魅力。此外,还有流行于西藏地区的卓谐(鼓舞),流行于云南中甸地区的雄冲、卓见,流行于甘南地区的多底舞、嘎巴舞等。   说唱音乐藏族说唱音乐有仲谐、折嘎、嘛玛尼等数种,多由民间艺人和僧人演唱。仲谐意为讲故事的歌,有说有唱,流传甚广,内容多为长篇民间故事或叙事诗,如《格萨尔王传》、《藏岭?尼麦贡觉》等。唱腔数量甚多,大多具有朗诵性特点,结构多为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重复。   折嘎是贫苦流浪艺人乞讨时,或游方僧人化缘时表演的一种说唱音乐。多用牛角胡琴伴奏,自拉自唱。有的艺人只用木棒做道具,一面说唱,一面表演动作。唱词有的讲述故事,有的即兴编词,多为颂赞主人的吉利话。音乐简单朴素,具说唱特点。   嘛玛尼是一种古老的说唱形式。演唱者多为尼姑或民间艺人,他们张挂起描绘佛经故事的轴画,向群众说唱画中故事。   戏曲音乐――藏戏藏戏包括西藏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戏、昌都藏戏等4个剧种,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具有不同特色。西藏藏戏及安多藏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西藏藏戏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在桑寺落成典礼上,艺人们将藏族民间舞与佛经故事结合成为一种哑剧式的跳神仪式。过去藏戏在广场演出,伴奏只用鼓与镲,以人声为演员帮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戏被搬上舞台,并对唱腔、乐队等进行了改革,丰富了藏戏音乐的表现力。西藏藏戏的传统结构共分3部分,第1部分“顿”,为开场白;第2部分“堆”,是正戏;第3部分“扎西”,是祝福吉祥如意的结尾歌舞。藏戏传统唱腔均为节奏自由的散板,分为“达仁”(长调)、“达通”(短调)、“挡鲁”(反调)、“觉鲁”(悲调)、“谐木朗达”(民歌型唱腔)5种,另有民歌、舞曲若干。其中,长调、短调在各个剧目中因人定曲,唱腔以人物命名,各有区别,不能任意换用。唱腔多达数十种,有些旋律大同小异。反调、悲调和民歌型唱腔等是通用唱腔,任何剧目和人物均可使用。唱词多为7~9字为一句,每两句为1段。“雄玛朗达”的头尾是唱段,中间是朗诵性韵白,唱词字数较自由,根据需要掌握。   西藏藏戏音乐与谐钦(大型歌舞)及后藏民歌有密切联系。藏戏唱腔中极有特色的“真固”唱法(一种装饰性花腔)源于酒歌和后藏民歌。藏戏的人声帮腔,主要是重复唱腔乐句的结尾部分。藏戏唱腔的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女声以真声演唱,音区多在~之间;男声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音区较高,常在~之间;男女声演唱都侧重运用脑后音的唱法,行腔高亢嘹亮。   器乐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弹拨乐器有札木聂、扬琴;弓弦乐器有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热玛琴等;吹管乐器有竖笛、骨笛、大号、号、唢呐、铜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击乐器有大鼓、热巴鼓、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其中的札木聂、牛角胡、大号、竖笛最富有特色。札木聂即六弦琴,据传已有600~700年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和札木聂弹唱的主要伴奏乐器。牛角胡,藏语称“比汪”或“比庸”,与二胡形制相似,但琴筒用牛角制成,主要为弦子及折嘎伴奏。由于琴弓较短,演奏时凡旋律中的长音,均奏成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并在弱拍上加用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倚音或复倚音,形成弦子音乐的主要特色。竖笛、骨笛流传于牧区。竖笛用木制,骨笛用鹰腿骨或羊腿骨制成,音区高,音量小,声音尖细,常用以吹奏牧歌曲调。大号,藏语称“同钦”,铜制,管身无孔,长约3米,下端有大叭口,能吹出基音及五度泛音,音量宏大,多用于寺院仪式活动及藏戏音乐中。
继中国三大文化现象《云南映象》之后,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又一最新力作,来自雪域高原灵魂之舞,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将于-30日在福建会堂激情上演,中国首次公开巡回演出,110人超大规模,原生态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节目精彩非凡,各地演出场场爆满。福州仅演2场,票价:钻石VIP880元/白金VIP580元/特票380元/280元/180元。
售票热线:18039
◆&◆&◆&◆&◆&◆&◆&◆&◆&◆&◆&◆&◆&◆&◆&◆&◆&◆&◆&◆&◆&◆&◆&◆&◆&◆&◆&◆&◆&◆&◆&◆&◆&◆&◆&◆&◆&◆&◆&◆&设为首页 |
中共河南县委宣传部主办
河南县文明办
您现在的位置:
黄南州第四届传统拉伊大赛河南县选手取得优异成绩
河南新闻网
发布时间:
 黄南州第四届传统拉伊大赛河南县选手取得优异成绩
  自日起到8月5日,连续三天的黄南州第四届传统拉伊大赛在州体育馆圆满落下帷幕,各地参赛选手以宽广美妙的音域、独特娴熟的演唱技艺尽显藏族民歌的独有魅力。
  本次比赛中全州共有32名歌手参赛,河南县参赛歌手5名,经过连续三天的激烈角逐,最终,河南县歌手才让卓玛荣获女子组一等奖,才让卓玛在比赛时现场观众掌声连绵不断,呼声经久不息,获得了黄南人民的一致好评,此后,黄南州群众艺术馆特别授予才让卓玛&特别贡献奖&的荣誉称号!本次比赛的评委国家一级演员李毛加老师,罗娃老师等对才让卓玛更是极度赞扬,另外,河南县歌手旦巴尖措及德吉措分获男女组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其他两名歌手获得优秀奖,河南县文化馆获得优秀组织奖。
  此次黄南州举办第四届传统拉伊比赛不仅鼓励了全州大众,热爱拉伊、学习拉伊、演唱拉伊、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也为黄南州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新载体,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共河南县委宣传部 河南县文明办主办 技术支拉伊――在对唱中守护藏民族的精神家园(图)_新浪新闻
拉伊――在对唱中守护藏民族的精神家园(图)
  拉伊传承人吉毛加。摄影:王小燕
  原标题:拉伊――在对唱中守护藏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小燕、赵波):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个人口不足5万的县城,“拉伊馆”在这里曾经风光一时。藏语里“拉”意为山,“伊”指歌,“拉伊”指的就是藏族儿女之间抒发情怀、表达爱情时的山歌对唱。“拉伊馆”就是一个对唱山歌的地方。
  拉伊素有藏族传统文化瑰宝之称,2006年,由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省的海南州共和地区,正是拉伊保护项目的实施重点区域。
  青海省省级拉伊传承人,45岁的卓玛才让先生,开设了一家拉伊馆的。这里还是他和另一位传承人毛吉加女士传授拉伊技艺时的活动场所。来这家拉伊馆的既有附近的居民,也有为寻找对唱高手,远道从牧区赶来的挑战者们。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青海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9版:青海日报9
拉伊:飞翔在雪域牧野的情歌
&&(一)&&金秋时节,青海湖之南的共和县幸福滩草原艳阳高照、微风轻拂。来自青海、甘肃、西藏、云南、四川五省(区)的40名歌手满怀信心,参加了2013中国少数民族情歌(藏语原生态唱法)大赛。&&歌声飞翔,情满草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先生在比赛现场对记者说,去年,我第一次在青海听到了藏族情歌,也就是称作拉伊的歌声,我虽然不懂藏语,但是我从歌手的笑容上能够读出美好,也能够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歌词的美妙,也可以从优美的旋律中读懂生活的美满。所以,听了拉伊后,我就想起了杜甫的那首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能得几回闻。所以,这次我又从北京赶来了。&&罗杨激动地说,中国是一个始终荡漾着歌声的国度,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热爱歌唱的民族,而在中华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藏族又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看了选手的表演,我感到藏族的小伙个个都是歌王,藏族的姑娘人人都是歌后,通过他们的歌声,我能体会到藏族同胞对生产、生活、人生的完美体验;在藏族的情歌中蕴含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藏族同胞的美好心灵。&&共和县县长华旦介绍说,藏族情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藏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步深入,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共和县是“中国拉伊之乡”。自2003年以来,共和县联合省民协已成功举办8届全省性拉伊(安多方言区情歌)大赛、一届全国性大赛。大赛的参赛规模及赛事规格一年比一年高,社会影响一年比一年大,它与“花儿”一样,已经成为青海省的品牌文化项目。在此基础上, 2013中国少数民族情歌 (藏语原生态唱法)大赛,旨在展示藏区原生态情歌,促进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与发展,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带队参赛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文化馆馆长余水香老师对记者说,我们从道孚县坐了两天的汽车到成都,再坐飞机到西宁才到海南比赛现场的。道孚县同样是歌舞之乡,之所以克服路途遥远参加这样的盛会,就是想进一步开展交流,相互学习。藏语原生态情歌源远流长,曲调丰富,承载着藏民族文化和历史,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藏族情歌不但显示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并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价值。&&记者在比赛现场聆听了藏语原生态唱法选手们的精彩演唱。青海选手的演唱沉稳悠长,西藏选手的演唱热情奔放,甘肃选手的演唱高亢辽远,云南选手的演唱抒情优美,四川选手的演唱多情诙谐……&&当地群众扶老携幼汇聚幸福滩,兴致勃勃地分享着来自雪域高原东西南北中的原生态民歌的美妙盛宴……&&&&(二)&&拉伊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长期致力于安多拉伊研究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索南多杰对记者侃侃而谈。&&索南多杰说,“拉伊”是藏语音译,意为山歌(情歌)。又名“勒干”、“日勒”、“玉勒”、“拉勒”等。拉伊是草原儿女歌颂美好生活、表达圣洁爱情、交流情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拉伊对唱为广大藏族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这种歌谣层次分明而主题明确,语言简练且富有诗意。青海境内除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外,其他地方均为拉伊的传唱地带。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也非常流行拉伊的演唱。&&作为藏族民歌,拉伊曾经在国际大舞台上进行演唱。1957年,我省著名的民歌演唱家乔麻尼、秀什吉到莫斯科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在大会上演唱了藏族情歌———拉伊。他们的声音,通过广播,传到了世界各地,赢得了阵阵掌声。2003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共同组织的“保护少数民族民歌行动”中,我省民歌手一展风采,唱出了一首又一首优美动听的拉伊曲子,再次赢得了中外民间文艺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七首拉伊入选《保护少数民族民歌行动成果目录》。&&拉伊的主题思想是重视青年男女的感情,尊重他们的自由恋爱。同时对父母或他人干预自由恋爱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抨击和鞭挞。民间唱拉伊没有固定的场所,也没有特定的时间,只要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就可以随意哼唱。但唱拉伊也有一定的禁忌习俗:首先要注意环境,看在场的人员当中有没有老人或少儿,特别要注意有没有兄妹、父女、母子等男女亲属关系。如果有,则坚决不能哼唱拉伊。包括“拉伊”这个词,也不能当众说出口来。&&唱拉伊开头,一般会唱几首酒曲作为引子,而后由一名男歌手出面向在座的老人唱一首请求歌,比如:“雪域藏区有三只鸟,一只飞到上部去,一只飞到下部去,还有一只未起飞,请求容我飞上天!会场上有三首歌,一首歌到上部去,一首唱到下部去,还有一首没有唱,请求容我把歌唱!”这时,这位年长者就会环视四周,大声宣布:“从现在起,不管是拿着斧头上山砍柴的,还是提着木桶到河边背水的,只要你自己喜欢,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们的头上不戴笼头,脚上没有锁链。”说完,这位老人就会把位置让给年轻的小伙子们,自觉地退到隐蔽处,聆听青年男女的拉伊对唱。&&正式唱拉伊之前,还要唱一首酒曲提醒有亲属关系的人们及时回避。如:“有高山敬请低头,天鹏我展翅欲飞。有兄妹快请分离,歌手要歌唱勒干(拉伊)。”意思是说有男女亲属关系的敬请回避,我们要唱拉伊。唱完了这一首唱,歌手们再也没有任何顾虑,从起首歌单刀直入,酣畅淋漓地表达着他们的爱恋之情。唱拉伊,人们虽然看重歌手的嗓音,演唱的曲调和歌手们的着装打扮及相貌气质,但更注重的是歌词内容及对答应变能力。&&在安多藏区,不论是重大的节庆活动或传统节日,或是婚礼、成人礼、剃发礼等一般的人生礼仪,拉伊对唱是必不可少的艺术表演形式。因为拉伊歌唱者的感情之充沛,感受之强烈,内容之丰富,都是他们动人的表白。所以,也有学者说,拉伊是在情感的高山上盛开的雪莲花。所有的听众都会被歌手不自觉地带到他所描绘的悲欢离合的境界,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歌手同欢乐、共向往。&&拉伊的第二大功能是以方便、易懂的形式传授生产生活方面的自然常识。拉伊中包括牛、马、羊等家畜的驯服及饲养知识,也包括种植、涉猎及雕刻工艺等方面的技艺传承;既包括活佛、智者、医师等特殊行业的行为准则,也包括布谷鸟等候鸟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织布、裁缝等手工制造业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基础常识等。人们通过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在试探对方的知识修养和生活阅历,考验其对答和应变能力。 &&拉伊的第三大功能是继承和发展生动的民间口语。拉伊在民间得以传唱,是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提炼的,精炼、生动而朗朗上口且耐人寻味的语言是拉伊的又一大特征。拉伊几乎囊括了藏族修辞学的所有修辞手法。会唱拉伊的人,写出的文章更能深入人心、更加贴近藏民族的生活实际。&&拉伊的第四大功能同逗趣、相声一样,具有鞭挞和揭露社会阴暗面,歌颂积极向上的功能。如教育人们诚信友爱、尊老爱幼,劝诫人们诸恶莫行。&&&&(三)&&索南多杰介绍说,今天的安多拉伊的传承和发展,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欣慰:&&一是青海全省性的拉伊比赛先后举办了9届,涌现出了像省级杰出文化传承人吉毛加、先后在三届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卓玛才让、两次获得一等奖的增太才让、卓格措以及在安多藏区享有盛名的才合加、才旦加等一批优秀的拉伊演唱家。他们不仅在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以卓玛才让为首的一批有头脑、有远见的演唱家纷纷成立了小型的流动的拉伊演唱团及相当稳定的“勒康”(藏语音译,意为歌厅,是专门演唱拉伊的地方),为各地群众送去精神食粮的同时,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向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青年歌手提供了就业机会,减轻了社会负担;&&二是出版发行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及影像制品,使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拉伊,逐步进入了高校及专业研究人员的视野。&&三是选派部分歌手参加了全国性的原生态民歌演唱大赛,使他们在央视及各省(区)主流媒体上登台亮相的同时,加大了拉伊在其他民族中的宣传力度。&&四是拉伊的搜集、整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了 “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以来,在各州、市搜集上来的拉伊的基础上,一些单位和个人还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拉伊选集,这对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是有一大批兼通藏、汉两种语言文字、且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翻译人员已经或正在翻译各种原生态拉伊唱词。通过翻译,我们相信安多拉伊也像仓央嘉措情歌一样,唱红大江南北。而另外一些具有音乐理论素养的专业人才正在搜集和谱写拉伊的曲调,研究拉伊的唱腔。这对全面地、整体地宣传拉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六是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民间的一部分民歌手自编自唱的“格册玛”(九句式情歌)也得到了广泛的传唱,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富有时代内涵,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这说明,拉伊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发展,是一种活态的、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拉伊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伊,飞翔在雪域牧野的情歌。我们祝愿这美妙的歌声唱响雪域高原、飞向世界各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族拉伊比赛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