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0年国民党100周年需要什么

  1912年,没有谁会预测到德国会混到如此境地,而bric更出乎意料。再过一百年,世界怎么样?  可百度搜“未来一百年 弗里德曼 txt 下载”  未来一百年大预言——21世纪世界大派位  译者序(再忍美国100 年)  也许你高瞻远瞩,但你可曾料想过未来100 年的世界?  也许你善于分析,但你可曾做过21 世纪大预言?  有人这样做了,而且做得有理有据,他就是美国战略预测专家乔治?弗里德曼。  众所周知,西方的预言传统主要源于古希腊神话。德尔斐神谕(Delphic Oracle) 是古希腊非常有名的预言,在德尔斐城的阿波罗神庙里,女祭司皮提亚(Pythia) 在进入一种类似昏迷的催眠通神状态后,由别人提问题,而她做出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柏拉图对话录》记载了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前往德尔斐向预言女神皮提亚询问谁是最有智慧的人。德尔斐是古希腊神话中可预测未来的阿波罗神殿所在地,成为预测未来的代名词。20 世纪4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以“德尔斐”为代号,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更加可靠地搜集专家意见,德尔斐调查法(Delphi Survey) 从此闻名世界。美国著名网络计算机公司甲骨文公司(Oracle) 的名字也是取神谕的意思。中西方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预言传统。西方用的是有能够预测未来的魔法水晶球,中国人传统上用的是太极八卦和推背图。预言大多使用比较神秘莫测的语言工具,谁拥有解释权,谁就拥有预言权。  这不是一部科幻预言小说。20 世纪70 年代末首部引进我国国内公映的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Westworld),讲的是一个高科技娱乐场的老板用机器人替换各国前来旅游的重要人物,以图谋世界霸权。由此看来,不管是机器人还是美国人,都有一个想法——企图控制世界,这是美国人的本能。本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来说,不是对人类命运或未来科技的预言,只是对21 世纪的世界来一次“大派位”。其中心思想就是,美国不但没有衰落,而且美国世纪才刚刚开始,21 世纪是美国的天下。世界还要忍受美国100 年或者更久。  只有把握未来,才能把握世界。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00 年实在太快太短,大致是人一生的时间,最多也只是比人的一生稍长一点。21 世纪已经快过10 年了。  战略预测公司是一家美国私营机构,专门向大公司和政府机构提供预测分析,曾被《巴伦周刊》称为“影子中情局”。该机构的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正是本书的作者——乔治?弗里德曼。叫弗里德曼的人很多,很多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如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作者、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者和观察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 等。太多的弗里德曼让人眼花缭乱,难怪有人不同意本书的预测观点,说乔治?弗里德曼应该读读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作品。  作为首席国际战略预测分析师,乔治?弗里德曼无愧于他的封号,在本书中他极尽描述之能事,将未来一个世纪里将发生的每件大事都具体到每个细节、每个时间点,使整本书犹如一场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科幻电影。现在就让我们拉开这美国大片的序幕,看看陆续登场的主角吧!  作为一名中国读者,大家最关心的是中国和美国未来的发展走势。先来说说美国。与现在大多唱衰美国的舆论不同,弗里德曼顽固地断言,美国世纪才刚刚开始,美国还将统治世界100 年。  21 世纪的美国,是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还是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是将走向崩溃的边缘,还是步入黎明前的黑暗?从“9?11 ”事件之后美国与恐怖分子的激战,一直到近年来全球金融海啸导致的经济衰退,也许现在人们有越来越多的理由不看好美国,认为它正在一步步告别昔日的繁荣与辉煌,但本书一开场,乔治?弗里德曼就展现了他一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企图力排众议,将美国的现状比喻成新世纪的黎明,认为21 世纪将是美国的世纪。经历了上个世纪每隔20 年就上演一次的世界格局变革,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上,它从一个边缘国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军事上,它从一个无名小卒崛起为主宰全球的国家;政治上,它更是无孔不入。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弗里德曼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的前世今生。从地理上来看,美国占据着北美大陆黄金地段,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相隔,天然地免遭袭击或占领,而且它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周边国家。上世纪,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工业化国家都遭受过毁灭性战争摧残的情况下,美国不但能够独善其身,还从历次战争中屡屡受益,正是军事力量和地理位置成就了美国经济的辉煌。  2001 年9 月11 日,三架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这是美国时代面临的第一个真正的考验。但针对美国展开的战略性挑战正在走向终点——基地组织未能实现目标,美国已经取得成功,与其说美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不如说它阻止了伊斯兰激进分子获得胜利,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已经足够了。在作者看来,美国的行事方式或许还不够成熟稳重,但这恰恰证明了美国现在还处于青春期——其整个历史的早期——有朝一日,它会变得更加稳重,更加强大。因此,美国不但没有今不如昔,反而正处于强盛的最早期。  作者将一个国家比喻成个人,把轻率莽撞的美国视作血气方刚的青年,这尚可理解,但如果作者将美国开战的目的归结为“受到一种恐惧的驱使,也就是害怕失去现有的东西”,未免文过饰非。如果我们想考查美国是否真的如弗里德曼所言,对其他国家实施干预的目的只是想守住自己的利益,那我们只需看看它干预的结果如何——是利人利己,还是损人利己?在美国维护自身地位、权威、利益的同时,它还获得了什么?他国政权被颠覆,经济被殖民化,社会稳定性遭到破坏,动乱不断。也诚如作者在文中所言,“它( 美国) 的目的不是获得稳定,而是要破坏一个地区的稳定性。”由此可见,美国不但居心叵测,而且世界观也非常狭隘,打着“国际警察”的旗号到处煽风点火,看似推广民主,实则唯恐天下不乱!  接着来看看俄罗斯。俄罗斯地处欧洲东部,多次与欧洲其他国家发生冲突。独立统一的俄罗斯在战乱中得以幸存,也成为欧洲人眼中一个潜在的巨大挑战。考虑到冷战后美国并没能给俄罗斯致命一击,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后,当俄罗斯重振雄威之时,它的地缘政治问题必会卷土重来。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俄罗斯需要动用它的财富来增强军事力量,建立自己的缓冲区以保卫本国不受美国侵犯。俄罗斯的宏伟战略计划包括在北欧平原建立深度缓冲区域的同时,划分并操纵它的邻国,从而在欧洲建立一种新的区域平衡态势。  考虑到美国的势力,俄罗斯无法直接进攻美国,美国也不会冒险去激怒对方。相反,俄罗斯会试图在美国在欧洲地区或世界其他国家的事务上施压。它的基本战略是试图瓦解北约组织并孤立东欧国家。随着对周围国家的争夺不断升级,美俄之间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但美国这次将仅用到远不及冷战时期的力量便足以应付俄罗斯。作者称,2020 年后不久,俄罗斯将再次土崩瓦解,但这显然是一相情愿地唱衰对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再聊中国。与现在国际舆论追捧中国崛起不同,不管是否心怀好意,弗里德曼对中国的态度比一向低调的中国人还要低调。他有一句话倒也中肯,“中国不但不是美国的敌手和威胁,相反是美国应联合的对象和合作伙伴”。  21 世纪,中国对世界将有怎样的影响?中国还是全球贸易体系的一部分吗?中国还能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势头吗?  这几个问题应该是中国或者是世界其他各国都曾考虑过的问题。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正在崛起的大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中国再次树立起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也正因如此,更多的人对中国怀有信心,而非怀疑。  当然,弗里德曼的一些疑问也有他的道理。根据世界银行截止于2006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贫富差距程度) 已升至0.496 ,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 的警戒线,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最高点。这一个惊人的数字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悬殊等方面,当然也不排除由此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但由此就推断出中国将在2050 年南北分化恐怕有些言过其实。现如今美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1 ,作为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经济体之一的香港也似乎很少低过0.5 ,世界上存在悬殊的贫富差距的国家并不少见。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更好地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生态和谐之间存在的矛盾。  弗里德曼极力抬捧三个国家,它们也是未来100 年里三匹可能出现的黑马,即波兰、土耳其和墨西哥。波兰可能成为美国的同盟,这也是近年来美国竭力拉拢扶持波兰的原因。美国执意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把波兰这样的东欧国家推向美俄争霸的前沿阵地。这些曾经是铁幕后面的国家一旦走上两极对峙的前台,将很难摆脱多舛的历史宿命。  接着是土耳其。拥有7 100 万人口的土耳其一直是穆斯林世界最强大的力量中心,同样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现代化速度迅猛的国家。经济上看,土耳其的GDP 达到6 600 亿美元,是全球第17 大经济体。过去5 年,土耳其GDP 的年平均增速在5% ~8% 之间,在全球大国中,是持续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若与欧洲国家相比,土耳其的经济规模也能占到第7 位,而且增速远高于其他国家。它是伊斯兰世界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一个现代化经济体。
在战略位置上,它坐落于欧洲、中东和俄罗斯之间,有多重方向可以自由行动。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是美国利益的挑战者,因此也就不会时常遭遇美国的打压。这意味着它不用浪费资源来抵制美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它很可能会复兴,成为这个地区的支配力量。  在过去几个世纪,土耳其历来拥有强盛的国力,同时,社会内部关系复杂,它有一个受军事力量和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运动支持的世俗政权。它最终能够形成什么类型的政府,现在还远不确定,但对美国来说,中东哪个国家值得严肃对待,答案似乎很明显,这个国家必定是土耳其。但作者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土耳其与日本可能结盟,向美国发起挑战。一场世纪中叶的全球性战争将在美波轴心与日土同盟之间展开。这听起来有点像20 世纪上半叶世界大战的翻版。
  拯救薄全国大行动。群
  墨西哥是本世纪最后一个崛起者和美国的挑战者。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算,墨西哥的年人均收入约为1.2 万美元,全球排名第16 位,它在拉丁美洲是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就算称不上领先的经济强国,至少也置于发达国家的行列,从这方面来看,它无疑是个大国。墨西哥的人口数量将在未来 50 年基本保持稳定,拥有扩张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在人口方面,墨西哥不是一个小国。  墨西哥地处国际体系重心所在的北美,同时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还与美国共守着一段很长而且态势紧张的边界。因此,墨西哥的社会和经济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墨之间的自由贸易给墨西哥经济发展带来帮助,但它的战略位置和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使它有可能成为一颗埋在美国后院的定时炸弹。为了争夺北美霸权,它将在下个世纪末与美国发生大战。  这是美国人内心深处的隐忧。这种担心源于英裔与西裔之间的世仇。自始至今在美国和北美占主导地位的是盎格鲁-萨格森人,他们与占据整个南美和墨西哥以南的拉美人一直存在着争斗。随着拉美人口的增加,特别是西裔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在美国的逐渐增多,说英语的白人会感到失落同时面临挑战。  我们着手翻译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挑战,一是想看看这位语出惊人的战略专家这回又发表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二是对于预言,我抱有和大多数人同样的想法,那就是趁着自己的有生之年,看看他的预言能否成真。  其实预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分析方法,看到了人口、习俗与地缘的关系,看到了科技、军事与利益的联系。他会告诉你即使看起来荒谬的战争其实是出于理智的决定;攻打他国是因为惧怕被他国攻打,惧怕别人掠夺自己现有的一切;即使看起来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完完全全的成功。虽然我们对于文章中的一些观点( 尤其是事关中国的第5 章) 不太赞同,但作者的分析确实让人增长见闻、开拓眼界,也让我们了解了国外的政治学家是如何看待国际局势,尤其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的。作者的许多观点很具代表性,对中国的地区差异、贫富差距、不均衡发展、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新旧交织的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做了很深刻的分析。虽然他的分析某些地方失之偏颇,但对于国人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从一个新的侧面解读了中国发展的潜在问题。  尽管每个时代里人们所经历的事情都十分相似——生、老、病、死,但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弗里德曼也是如此,他认为21 世纪确实不同以往,因为它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将见证一个全新的世界大国主宰全球,这便是美国。  纵览全书你可能会发现,无论各个章节主题有何差异,但全书自始至终都围绕美国展开,尽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各大霸权国家或争斗、或联合的巨幅图卷,但都是以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为中心。在这场美国制造的科幻大片里,作者对自己的出发点直言不讳,因为他认为“事实上,这个世界正在绕着美国旋转。”当然,这可以理解成作者作为一名美国人,本身就带有政治优越感而无法做到中立,但这并不影响本书的质量与价值。  与其说乔治?弗里德曼是在极度自负地夸夸其谈,不如说他为我们分析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与工具。读罢此书,纵使我们不赞同他的说法,但至少看到了国际关系未来的走向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也许我们不会“速成”为地缘政治专家,但至少得到了一个观测未来的水晶球,看看未来霸权国在国际棋局上如何博弈;尽管我们对下一个世纪的走向还存在未知与疑虑,但至少对未来的局势获得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开阔的眼界。  对于预言,大家都抱有将信将疑的心态,但谁都无法穿越时空去一探究竟,所以目前谁也无法断言《未来100 年大预言》里的预言能否灵验,唯有将检验的权利交给时间。至于读者对作者言论观点是首肯还是摇头,从来都是见仁见智的。只要乔治?弗里德曼作出的推论逻辑合理、有理有据,并能够自圆其说,这便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作者是站在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立场上,鼓吹21 世纪仍是美国世纪,中俄等国都难以对其构成真正的挑战;美国不但不会衰落,反而越战越强,别国不是再次解体就是崛不起来。这实际上是长美国士气,灭别国威风。相信读者一定会自有主见,批判地去阅读。  魏宗雷、杰宁娜
  序曲 迎接美国时代(节选)  美国崛起成为真正的全球超级大国是21 世纪最重要的标志。如果对未来100年只能下唯一一个论断,那就是:欧洲时代已终结,北美时代已开始,而在未来  100 年,北美将由美国主导。  序曲 迎接美国时代(节选)(预测未来100年)  在我深入分析全球战争、人口趋势和技术革新的任何细节之前,很有必要先阐述一下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即我是如何预测未来的。我的目的不是让你看重我预测的2050 年所发生战争的细节,而是我所预测的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未来战争的作战方式、美国中心论、其他国家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可能性等。任何事情都需要合理的理由,美墨之间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可能会让许多理性的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我非常愿意证明我的观点,并且阐述这些观点从何而来。  我曾经说过,理性的人不可能预知未来。新左派有句老话叫“实事求是,大胆追求(Be Practical,Demand the Impossible)”,现在应改为“实事求是,大胆预测(Be Practical,Expect the Impossible)”。这个观点是我研究方法的核心。从另一个更本质的角度来说,这可以被称做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并不是“国际关系”的另一个狂妄自大的代名词。它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思维方法。经济学家经常谈到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这只看不见的手中,人们追求自我利益的短期活动带来亚当?斯密(Adam Smith )所说的“国民财富”。地缘政治学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国家以及其他国际事件的参与者的行为上。根据这种观点,各个国家及其领导人短期内对本国利益的追求,即使不能带来国民财富,至少也是有迹可循的。人们可以据此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事件,从而产生预知未来国际形势的能力。  地缘政治学和经济学都假设参与方是理性的,至少知道自身的短期利益所在。作为一个理性角色,现实提供的选择很有限。从总体上看,个人和国家都会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即使达不到完美,也不会随机作出选择。这就像下象棋,从表面上看,似乎每一个博弈者第一步都有20 种选择,但事实上,可选的棋路要少很多,因为大多数选择都非常糟糕,会很快被击败。象棋下得越好,你就会越发清楚自己的选择,而棋路也就越少。棋手的棋艺越高,就越容易预测他的下一步棋。大师级的选手都有绝对精细的打算,直到拿出“杀手锏”。  国家也是一样,一个拥有上百万甚至上亿人口的国家也要受现实的约束。人民所选择的领导人如果失去了理性,就起不到领导作用。能从千千万万的民众中脱颖而出,爬到万人之上的高位,绝非等闲之辈。领导人都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大体方向,并据此开展行动,因此,即使他们的计划并不完美,至少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偶尔有一些领导人会做出意料之外的成功举动,但绝大多数仅仅是执行必须的理性步骤。当一位领导人实施国家的对外政策,他们也会如此行事。如果领导人逝世或换届,新任的领导人更可能是萧规曹随,而非另辟蹊径。  我并不是说政治领导人就是天才。很简单,政治领导人都深谙领导之道,否则他们不会走到这一步。各个国家都乐于贬低他们的政治领导人,的确,领导人也会犯错,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他们很少犯低级错误。在大多数情况下,错误的政治决定都来源于外部大环境。我们都希望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永远不会犯错,但这很难。因此,就像经济学不会过分看重单个商人,地缘政治学也不会太在意领袖个人。政治领袖和商人都是参与博弈的玩家,知道如何依规矩行事,但他们都没有打破行规的金科玉律。  因此,政治家几乎不可能自行其是,大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公共政策也只是对现实的反映。只有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政治抉择才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即便是冰岛历史上最杰出的领导人,也不会试图将这个国家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大国;同样,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即便是最愚蠢的皇帝也不会自挖墙脚,削弱罗马帝国的根本实力。地缘政治学不涉及事情的对错,不涉及领导人的品行,也不辩论外交政策,它只涉及制约国家和人类的客观力量,这种力量迫使人们以特定的模式行事。  无心插柳柳成荫,接受这个观点是理解经济学的关键。人们依计划行事,可结果总是不如愿。地缘政治学也是如此。当罗马的村庄在公元前7 世纪开始扩张时,就蓄意在500 年后征服地中海,这种说法完全值得怀疑。但当时的罗马居民第一次向附近的村落发起攻击时,其实就已经开启了这项进程,这项进程不但受制于当时的现实,还充满了不可预知性。罗马帝国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但也绝非巧合。  正因为如此,地缘政治学假设一切都不是预先设定的。这意味着人们想要做的事情和他们希望达到的目的,以及最终的实际结果并不一致。国家元首和政治领导人都在追求他们最直接的目的,但也要受到现实的约束,就像棋手受到棋盘、棋子以及规则的约束一样。有时,政治领导人的行动会提升国家实力;有时,也会将自己的国家带入万劫不复之地,他们很少能在最初就预料到最终的惨痛结果。  地缘政治学有两个假设:  首先,它假设人类会融入比家庭更大的组织,这样,人类就必须参与政治活动。同时,人类对出生地的人、事、物,对自己的部落、城市与国家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忠诚感。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国民身份意义重大。地缘政治学教导人们,国际关系是人类生活中的关键部分,这也就意味着战争是家常便饭;  其次,地缘政治学认为一个国家的特征以及国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地理位置。地缘这个词含义广泛,它不仅包括一个地方的自然特征,还包括一个地方对其居民以及社会的影响。在远古时代,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内陆城市,一个是海洋帝国。雅典非常繁荣和国际化,而斯巴达则贫穷闭塞。两者在文化和政治上都存在差异。  如果你理解了上述两个假设,就能够想到由自然纽带联结在一起,并以特定方式行事的大量人口会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美国之所以是美国,是因为它有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同理,日本、土耳其和墨西哥也是如此。当你深入了解铸就这些国家的各种力量时,你可以看到,它们的选择实在太有限。  21 世纪将和其他已经逝去的时代一样,有战争,有贫穷,有胜利,有失败,也会有灾难和好运。人们将一如既往地工作、赚钱、恋爱、生子,直到最后入土为安。只有一件事情没有周期循环,那就是恒久不变的人类环境,但21 世纪将在两个方面上格外不同:它将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将见证一个全新的世界大国主宰全球。这种情况非常特殊。  我们目前处于以美国为中心的时代。为了理解这一时代,我们必须了解美国,其原因不仅在于美国的强大,更在于美国的文化无孔不入,影响全球。就像英法两国在鼎盛时期,其文化主宰全球那样,美国文化也将如此,它的年轻和野蛮将影响这个世界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研究21 世纪实际上就意味着研究美国。  如果我只能对21 世纪下一个论断,那就是:欧洲时代已经终结,北美时代已经到来,而在未来100 年,北美将由美国主导。21 世纪将围绕美国展开。这并不能保证美国必然是一个公正和道德的政权,也不能说明美国文明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却意味着美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21 世纪的历史。
  第2章 大震荡:美国-伊斯兰圣战者战争(节选)  这场始于“9?11”的战争随着小布什下台,将渐渐落下帷幕。战争是美  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并已深深植入美国的地缘政治之中。那么美国发动战  争的目的究竟何在?是出于自我保护,还是“唯恐天下不乱”?!  美国时代始于1991 年12 月,当时,苏联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美国也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但21 世纪的历史真正开始于在此10 年之后的2001 年9 月11 日,也就是数架飞机撞击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那一刻。这是美国时代面临的第一个真正的考验。美国是否真正已经赢得了这场与伊斯兰圣战者的战争尚且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它已经实现了自身的战略目标,还有一点也非常明显:这场战争和其他所有战争一样,正慢慢走向终结。  人们都预测这是一场持久战,甚至有观点认为,美国和穆斯林之间的战争将持续一个世纪。但是,就像通常所见到的那样,那些看似会永远持续下去的事情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插曲。回想一下我们之前所使用的20 年周期分析法:冲突可能会持续下去,但美国面对的不再是战略性的挑战。基地组织未能实现目标,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赢得战争,但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美国能击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已经足够了。21 世纪伊始,美国就赢得了开门红,但这个成功从表面来看不但像失败,更像是一场深深的政治和道德尴尬。  基地组织2001 年袭击美国,其目的不在于对这个国家发动一次攻击,而是想证明美国的软弱和自己的强盛。基地组织相信,揭露美国的弱点会削弱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亲美的伊斯兰国家的实力。基地组织想要颠覆这些国家的政府,因为它知道,只有控制一个比阿富汗强大的国家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他们看来,阿富汗与世隔绝且过于弱小,只能作为一个临时基地。  很明显,苏联的解体给国际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尤其让人意外。势力相当的美苏两大强国实质上已经稳定了整个国际体系。这种情况在苏联的边境线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当时,边境线两边的国家都为战争做好了准备,例如,在被冷战冰封的欧洲,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发战争,因此,苏联和美国都极力遏制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冷战最有趣的一点就是美苏双方相互遏制,但都不会诉诸武力,苏联既没有袭击德国,美国也没有入侵波斯湾。最重要的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核战浩劫”。  仔细审视过去20 年非常必要,这20 年是此后100 年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将在这一章花费更多精力探讨过去,而非展望未来。苏联的解体犹如在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中,一方突然变弱松开了绳子,没有放手的一方虽然获胜,但也失去了平衡,因此,这种胜利掺杂着巨大的困惑和矛盾。此前被双方锁定的缆绳突然松弛下来,并且开始以无法预测的方式运行,这种情况在两大集团的接壤边界上尤为突出。  一些变革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德国统一,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重获自由,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摆脱了苏联统治。捷克斯洛伐克则一分为二,在原来的基础上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其他变革则要血腥得多,罗马尼亚经历了喧嚣的国内革命,南斯拉夫则四分五裂。  事实上,在所有与苏联接壤的国家中,南斯拉夫是人为拼凑痕迹最严重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而是由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交织而成,矛盾重重。一战的获胜者在理论上认为,为了避免巴尔干再次发生战争,应该创建一个统一实体,使所有分裂的部分组合成一个单一国家。这是个有趣的理论。但南斯拉夫是一系列僵化、陈腐的国家的集合体,那些由远古征服者留下来的、充满历史积淀的小国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  历史上,巴尔干半岛一直是欧洲的火药桶。这里是罗马通往欧洲的必经之路,也是土耳其进入欧洲的中转站。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巴尔干,每个征服者都留下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彼此之间互相仇视、充满敌意;每个战争集团都对这里其他的民族和宗教实施了大规模惨无人道的暴行,而受此虐待的民族和宗教又都将仇恨铭记于心,就好像这些事情刚发生在昨天。这个地区根本不存在遗忘和原谅。  南斯拉夫在二战中分裂,克罗地亚站在了德国一边,而塞尔维亚则成为同盟国的一员。战争结束后,二者被共产党联盟领导下的铁托统一。南斯拉夫也信奉马克思主义,但反对苏联,它不想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于是采取了与美国合作的政策。夹在北约和华约之间的南斯拉夫组成了一个单一国家,但极不稳固。  1991 年,当这个角力场瓦解之后,南斯拉夫分崩离析,犹如一个政治断层引发了一场大规模地震。这个古老并且被冻结已久的民族突然发现自己重新获得了行动自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黑山、波黑、马其顿以及斯洛文尼亚等一战前从未听说过的国家突然冒了出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邻国移民来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活跃起来,纷纷要求独立。南斯拉夫的分崩离析,将极大地影响21 世纪早期的世界局势。  南斯拉夫战争以前一直被误认为是一个简单的局部现象,一次独特的事件,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它是对苏联解体做出的最早也是最轰动的反应,此前被压抑了 50 年之久的激情突然被重新点燃,固定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它可能,甚至一定是全球体系转变带来的一个地区现象。除此之外,南斯拉夫战争也绝非一个单一现象,它只不过是第一个断层( 印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群山以北方向的延伸线) 引发的结果。南斯拉夫战争拉开了由苏联解体引发的更大动荡的序幕。  第2章 大震荡:美国-伊斯兰圣战者战争(节选)(伊斯兰世界的动荡)  美苏冲突的区域横跨苏联外围区域。冷战结束时,苏联的边境有三个不同的地段:从挪威一直延伸至德国和捷克边境的欧洲段,从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直到中国的亚洲段,以及从阿富汗北部一直延伸到南斯拉夫的地段。苏联解体对第三个地段的影响最大。南斯拉夫率先解体的混乱状态将逐渐蔓延至整个地段,甚至殃及一些与之不相邻的国家。  从南斯拉夫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广大区域在很大程度上被卷入冷战。虽然冷战期间,有些地区也发生了一些区域冲突,比如伊朗从原来的亲美立场转变为同时反美和反苏、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及两伊战争,但该地区却因冷战以一种奇怪的方式维持着自身的稳定。不管这里发生过多少国内冲突,但从未完全爆发,也未升级为全球“热”战。  随着苏联解体,这个地区的稳定态势不复存在。这片从南斯拉夫延伸至阿富汗,向南深入阿拉伯半岛的区域是全球三大穆斯林主要聚居区之一,其他两个聚居区是北非和东南亚。这一区域面积广大,国家众多,而且民族分歧非常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一个单一地区,但我们将其看做单一地区,因为这里是苏联包围圈的南线。  冷战的分界线从这里直接穿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是穆斯林占主导地位的苏联加盟国,后来都在苏联解体后建立了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也有一些穆斯林地区,比如车臣。  上述整个区域历来就极不稳定。穿过这一区域需要历经周折,它也是从亚历山大港到英国的征服者们的贸易和入侵路线。这个地方一直是地缘政治的一个火花点,但直到冷战结束,这个火药桶才真正被点燃。苏联解体后,它的六个加盟共和国突然宣布独立。南部的阿拉伯世界不是失去了靠山( 伊拉克和叙利亚),就是失去了敌人( 沙特和其他波斯湾国家)。印度也失去靠山,而巴基斯坦则感觉到从印度的威胁中解放了出来——至少是暂时的解放。整个国际关系体系被扔到九霄云外,任何极其微小的稳定状态都会被破坏。
  1992 年,苏联从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撤军,犹如退潮。许多已经遭受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奴役的国家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它们没有自己的政治传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也没有功能齐全的经济体系。与此同时,美国对该地区的兴趣也日趋减小。在1991 年的“沙漠风暴行动”结束后,美国认为阿富汗这类国家似乎作用不大。冷战已经结束,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对美国构成战略威胁,之前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发展了。  详细描述这个地区( 尤其是阿富汗) 是如何陷入混乱状态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它不像南斯拉夫发生的频繁战端那样具有借鉴意义,但可以被总结为如下过程: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苏联解体,美国帮助阿富汗创建了一支能够抵抗苏联的力量,而在苏联解体后,这些力量反过来又将矛头对准了美国。这些经过秘密训练并且熟知美国情报机构运作过程的人员发动了一系列反美行动,而这些行动在2001 年9 月11 日达到高潮。美国以入侵行动作为针锋相对的回应,首先是阿富汗,而后是伊拉克,很快,这个地区就变得面目全非。  就像二战后苏联遇到的情况一样,美国将伊斯兰圣战者作为打击目标,不得不应付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怪物”。但这还是一个比较次要的问题,更加严峻的两难处境在于,苏联解体打破了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该地区秩序的国际体系。不管有没有基地组织,苏联加盟共和国及其南部的穆斯林国家都将变得动荡不安,就像南斯拉夫一样,这种动荡不安必将以某种方式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拉进泥潭。这是一场完美风暴。从奥地利边境到印度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都动荡不安,美国试图使它们处于可控状态,但结果很难预料。  这一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值得关注,尤其是考虑到将在下一章探讨的人口趋势问题。穆斯林世界内部极不稳定性。在人口趋势变化的推动下,伊斯兰传统人士对改变习俗( 尤其是关于妇女地位的问题) 的抵制,是该地区不稳定性背后的重要推动力。穆斯林传统人士和世俗主义者之间的斗争破坏了这个地区的稳定,而美国则对日益增长的世俗化情绪负有责任。这像是对该地区状况的肤浅解读,但就像我们将看到的,这比第一眼看到的表象有更深、更广的意义。家庭结构的改变、对这种改变的抵制,以及“9?11 ”事件,三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更广泛意义上的地缘政治观点来看,“9?11 ”事件终结了从冷战结束到下一个时代( 美国—伊斯兰圣战者战争) 开始前的真空期。如果我们将胜利定义为重新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或伊斯兰帝国的话,那么伊斯兰圣战者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伊斯兰世界难以克服极为严重的内部分歧,而强大的美国又不可能被轻易击败,如此混乱的局面永远也不可能使伊斯兰圣战者获胜。  事实上,这场战争是大国角力场转移造成的,它不会持续太久,只是暂时爆发的区域冲突。伊斯兰世界的种族和宗教分歧意味着,即使美国不能继续控制这个地区,伊斯兰世界也不会出现一个稳定的政权。伊斯兰世界的分化和动荡已经持续超过一千年,很难立即变得团结。而且,即使美国在这个地方被打败,也不会削弱它统治全球的基本国力。一如越南战争,它仅仅是过眼云烟。  同时,美国和伊斯兰圣战者之间的冲突似乎又是如此激烈和势不可挡,因此,很难想象这场战争将草草收场。一些言辞谨慎的人都认为这场冲突将支配整个世界,但从本书此前阐述的20 年周期的观点来看,到2020 年,美国和伊斯兰圣战者之间的冲突依然主导世界走势的可能性非常小。事实上,目前正发生在伊斯兰世界的事件最终将无足轻重。如果美国能继续保持国力的上升趋势,那么到2020 年,美国要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第2章 大震荡:美国-伊斯兰圣战者战争(节选)(美国总体战略和伊斯兰战争)  美国的活力还包括另一个我们必须阐述的元素:促成美国外交政策的总体战略。美国对“9?11”事件的反应看起来一团糟,而且很随意,但实际上,这都是按计划行事。如果一个人能出来盘点全局的话,那么美国这些看起来随意的行动实际上都颇有深意。  美国还没有在心理上为“9?11 ”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不管是否准备好,这场“地震”都已爆发,而美国则以适合其总体战略的方式给予了积极回应。从巴尔干半岛到伊拉克,美国都自动对当地局势做出了回应,而它似乎没有仔细审视自己正在做什么或者这么做的原因。美国就好像是在自动领航仪上进行操作,不论是克林顿总统,还是布什总统,他们都一直在运作这种模式。  政策结束之时,就是总体战略开启之日。设想,假如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没有在1940 年第3 次参选总统,那么日本和德国的做法就会有所不同吗?美国会容忍日本统治西太平洋吗?会接受英国战败以及英国军舰落入德国之手吗?战争的细节可能会不同,但很难想象美国会袖手旁观,或者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或者这场由美国总体战略决定的冲突的大体轮廓发生改变。  冷战期间,除了遏制苏联之外,美国还可能存在其他总体战略吗?首先,美国不可能入侵东欧,因为苏联军事力量非常雄厚;其次,美国也不可能允许苏联占领西欧,因为如果苏联占领西欧的工厂,长期下来,苏联的国力就会凌驾于美国之上。因此,遏制苏联不是随机性的选择,而是美国能对苏联所做的唯一反应。  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总体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都能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立陶宛的目标是摆脱外国的干涉( 尤其是俄罗斯) 和占领从而恢复自由,但其经济、人口以及地理状况决定了它不可能永久性地实现目标,只会偶尔达成心愿。西班牙的战略目标以16 世纪自身的经济地位为后盾,但受到军事实力的限制。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已经实现大多数的战略目标( 我将在后面对此进行阐述)。美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开足马力向这一总体战略目标挺进。  一个国家的总体战略已经根植于它的DNA 中,而且看起来十分自然,以至于政治家和将军们都没有特别留意到它,只是在潜意识的逻辑中深受总体战略的影响。但从地缘政治或者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总体战略和逻辑都把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总体战略并不总是与战争相关,它涉及能提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所有进程。但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总体战略可能比其他国家更多地涉及战争,以及战争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美国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好战的国家。  自宣布独立后,美国有10% 的时间都处于战争时期。这个数据还只是包括了一些主要战争,如1812 年美英战争、美墨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并未囊括美西战争以及“沙漠风暴行动”这类小规模的冲突或军事行动。整个20 世纪,美国有15% 的时间都在打仗;在20 世纪后50 年,这一比例升至22% ;而21 世纪以来,美国更是不断卷入各种战争。战争是美国历史的核心,它的频率正在不断增大。战争渗透进美国文化,并且深植于美国的地缘政治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理解其目的。  美国诞生于战火之中,而且还在以更快的步伐进行战斗。挪威的总体战略可能更多的是关于经济而非战争,但美国的战略目标及其总体战略都涉及战争,这主要是出于恐惧。其实,许多国家也是如此。罗马并没有打算征服世界,它只是想保护自己,而正是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罗马逐渐成为一个帝国。可能最让美国满意的地方在于自己不会被英国击败,就像1812 年的那次战争一样。不过,每当一种恐惧消失之后,美国又会产生新的弱点和新的恐惧。每个国家都会受到一种恐惧感的驱使,那就是害怕失去现有的东西。以下提到美国总体战略的部分,我们不妨从“恐惧”这个角度来理解。
  美国有五个地缘政治目标来推动其总体战略。从下文中你可以发现,其重要性、野心和困难程度都在递增。  1. 美国军队完全统治北美大陆  如果美国依旧是一个坐落在海岸和群山之间、由互不相关的各州组成的国家,那么它绝不可能生存下来。它不但需要统一,而且还需要将国土延伸至阿勒格尼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的广大区域。这不但给美国提供了战略纵深( 指作战部队由边界至中心可做战略性运动的地域空间,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的重要因素。——译者注),而且还赐给了美国全球最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这使美国拥有可通航河流的优越地理位置。这条河流把美国的过剩农产品运送到全球市场,并因此创造了一个商业农场主(businessmen- farmers) 阶级,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803 年买进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在名义上拥有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然而,直到1814 年的新奥尔良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 领导的军队击败了英国],美国才拥有了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权,因为新奥尔良是当时整个河流体系中的一个盲点。如果说约克镇战役造就了美国,那么新奥尔良战争则为美国经济打下了基础。而对这一切提供安全保障的是新奥尔良以西几百英里远的圣哈辛托。墨西哥军队在那里被击败,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再对密西西比河流域形成威胁。墨西哥军队的战败并非必然。那时,墨西哥在许多方面都比美国更发达和强大,它的战败使得美国军队成为北美洲的统治力量,也使这个大陆成为富饶辽阔且无人匹敌的美国的囊中之物。  2. 扫除任何西半球国家对美国的威胁  在北美洲的地位得到保障之后,拉丁美洲便成为唯一紧迫的威胁。事实上,南北美洲都是岛,没有实际相连,大规模军队不可能跨过巴拿马和中美洲。将南美洲统一为一个实体还是很遥远的事情。看看南美洲的地形图,就可以发现当中有一大块都是无法通行的地带。  因此,南美洲不可能出现横跨大陆的力量:美洲大陆被一分为二。也正因如此,南美洲不可能出现一个威胁美国的本土力量。  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欧洲国家在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域的海军基地,以及墨西哥的陆上力量。这也就是门罗主义的核心。很久以前,阻止欧洲在上述区域建立基地就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事实上,直到二战前,这一任务还没有完成。1940 年之前,英国海军遍布美国东海岸,但在这一年后,美国以向英国租借驱逐舰和其他装备为条件从英国手中换来这些基地的使用权。至此,在拉丁美洲,唯一能让美国担心的就是其他国家建立的军事基地。  3. 用海军完全控制通往美国的海洋通道  1812 年,英国海军驶入美国的切萨皮克湾,并火烧华盛顿。整个19 世纪,美国都害怕英国会对北大西洋实施高压政策来关闭自己的海洋通道,围困自己。这种恐惧并非杞人忧天,实际上英国不止一次考虑过这种做法。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这也是美国从美西战争到冷战期间对古巴心存成见的根源。  在19 世纪末确保西半球的安全之后,美国又转移兴趣,致力于控制能够抵达美国海岸线的航道,使其免受外国海军力量的侵扰。美国首先保证了它的太平洋航道的安全。在南北战争中,美国得到了阿拉斯加,而后在1898 年取得夏威夷。通过掌控补给舰的停泊地点,这两步行动消除了任何敌方舰队从美国西岸接近其陆地而造成的威胁。美国又借用二战中英国的弱点控制了大西洋,将英国从美国近海岸驱逐出去。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创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甚至连英国海军都不能在没有得到美国允许的前提下在大西洋实施行动。这使得美国能够有效地避免外敌的入侵。  4.美国完全掌控全球海洋,进一步稳固国土安全,确保国际贸易体系主控权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它不但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而且其海军基地遍布世界各地,这一事实改变了世界的运行方式。就像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在海洋中航行的任何船只( 无论军用还是商用,从波斯湾到中国南海),美国海军都不会对其进行直接监控,但可以选择监视、拦截或击沉对方。自二战结束后,与美国的制海权相比,全世界现存海军力量的总和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这强化了全球最重要的一个地缘政治现实:美国控制了全部海洋。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对全球海洋的控制不但是美国安全的基石,也成为美国左右国际体系能力的基础。如果美国不允许,任何人在海洋上都寸步难行。因此,保持对全球海洋的控制是美国唯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  5. 阻止其他国家对美国全球海军力量构成威胁  在完成统治全球海洋这一前所未有的伟业之后,美国当然想保持这种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阻止其他国家建造海军,而这又可以通过确定没有任何国家存在建造海军的动机或者拥有建造海军的资源来实施。美国的策略之一是“胡萝卜政策”,这项政策确保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没有海军的前提下有权使用海洋;另一项政策是“大棒政策”,其宗旨是以陆地对抗来束缚潜在敌手,迫使他们将大部分军费花在陆军和坦克上,而只有很少一部分用在海军方面。  冷战中,美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崛起:不断膨胀的利益和坚定不移的策略。不断膨胀的利益在于破坏任何亚欧大陆国家的陆上安全,从而使它们无暇建造海军。既然亚欧大陆已经不存在单一国家的威胁,美国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地区性大国的崛起上,这些国家所形成的区域安全程度可能足以使它们开启自身的海洋势力。因此,美国致力于创建一系列不断变换的联盟,试图束缚任何潜在的地区性大国。  美国必须准备好对整个亚欧大陆进行常规或突发干预。苏联解体后,美国确实参与了一系列旨在维持区域平衡,阻止地区性大国崛起的行动。第一个重大干预发生在科威特,美国通过干预科威特战争击溃了伊拉克的野心。当时,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但其影响力还未彻底消除;第二次干预是在南斯拉夫,目的是阻止塞尔维亚控制巴尔干半岛;第三次的一系列干预行动是在伊斯兰世界,目的是遏制基地组织( 或其他任何人) 创建一个牢固的伊斯兰帝国的欲望。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干预都是这一系列行动中的一部分。  相对于美国的总体战略来说,这些干预都微不足道。在伊拉克,美国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仅用了不到20 万军队,而阵亡士兵更是不到5 000 人,是越南战争中伤亡数量的6% ~8% ,更只占二战伤亡数量的1% 左右。对于一个人口超过2.5 亿的大国来说,这点损失真的不算什么。美国倾向过分夸大小规模干预,这是因为美国是个不太成熟的国家。  上述内容使我们理解了美国对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袭击的回应,以及许多其他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实现战略目标之后,美国还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阻止亚欧大陆上崛起任何可能对美国利益造成威胁的大国。不过,就像下文将阐述的那样,还存在一个矛盾,美国实施这些干预的目的永远都不是为了获得什么( 抛开政治辞令的粉饰),而是为了阻止。美国想要阻止,甚至破坏某些可能会崛起的另一个强国的地区稳定性。这也就解释了美国对伊斯兰恐怖袭击所作的回应,它想阻止一个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的伊斯兰国家的出现。  美国对亚欧大陆的和平丝毫没有兴趣,那只不过是政治辞令。美国也没有兴趣在一夜之间赢得一场战争,就像越南和朝鲜战争。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的目的就是阻止一个国家的崛起或破坏这个地区的稳定性,而非强加一种秩序。即使美国彻底战败,但如果是在合适的时候发生,这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不过,动用最少的力量( 当绝对需要时) 来维持亚欧大陆的力量平衡——现在是,以后也仍然是美国21 世纪对外政策的驱动力。未来将有无数个科索沃和伊拉克在未知的地方和未知的时间出现。对于美国而言,将稳定巴尔干和中东当做自身的首要目标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既然美国的首要目的可能仅仅是遏制或破坏塞尔维亚及基地组织的稳定性,那它的干预行动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在这些地区,似乎永远不会有任何接近“解决办法”的办法出现,也永远不会有足够的力量来决定胜负。
  看了还回复下  
  总结  随着美国—伊斯兰圣战者战争的逐步终结,美国对抗伊斯兰激进分子的第一防线将深入穆斯林国家内部。这些国家是基地组织的最终目标,但不管伊斯兰和西方的观点如何,穆斯林国家都不打算将政权交给基地组织。与此相反,它们将运用自己的国力( 如情报、安全以及军事力量) 来镇压基地组织。  基地组织的失败就相当于美国的胜利,一个混乱分裂的伊斯兰世界意味着美国已经实现其战略目标。自2001 年以来,美国一直在伊斯兰世界制造混乱,制造对美国的憎恶,或者将在未来袭击美国的恐怖分子,但该地区的动荡不安使其没有衍生一个联合的区域性超级大国。事实上,这个地区比以前更加破碎,这也可能就是它在这个时代的最终结局。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的战争似乎都将以“败北”或“僵局”等不利于美国的结局而告终。毫无疑问,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技巧是笨拙的、失之优雅的,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不老练。事实上,美国在弱化冲突以及使用力量方面都还很莽撞幼稚,但从一个更加广阔、更具战略意义的水平上来看,这无关紧要。只要穆斯林相互争斗,美国就赢得了战争。  这并不代表伊斯兰世界在未来不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并对美国利益形成挑战的单一民族国家。历史上,土耳其就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大国,我们将在下面几章看到,它将再次崛起。它的崛起不是苏联解体引发混乱的结果,而是源于新的活力。愤怒不会创造历史,但国力的确会。国力可能会因愤怒而得到提升,但它更多地来源于基本的现实,如地理、人口、技术以及文化等。所有这些都将决定美国国力,正如美国国力将决定21 世纪的历史一样。  第五章 2020 年:虎图腾下的中国  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是一座被众多无法逾越的国土和荒漠所包围的孤  岛,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离。中国沿海地区与外国密切的贸易往来造成了与  内陆悬殊的贫富差距。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人崇拜老虎,  但中国这只老虎是纸老虎还是真老虎?  任何关于未来的探讨,都必须先从中国说起。拥有全球1/4 人口的中国常被列入未来世界强国,它的经济在近30 年里突飞猛进,这无疑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强国。但是30 年的持续增长并不意味着这种势头永不停滞,也可能正在逐渐减弱,这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它可能要面对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困扰。但有一点我深信不疑,那就是:谈论未来,绝对要从中国开始。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它不可能成为一条活跃的断层带。如果该地区发生冲突,与其说中国会占据优势、打败对手,不如说它更容易被对手掌控软肋,沦为牺牲品。中国的经济实力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尽管如此,中国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因为至少在其他国家看来,中国在短期内最有潜力成为全球挑战者。  那么,让我们以地缘政治学作为框架溯本求源。首先,中国是一座岛,虽然没有被海水环绕,但被众多无法逾越的国土和荒漠所包围,这使得它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开来。  中国北临西伯利亚和蒙古草原,荒无人烟,难以逾越;西南部是难以攀爬的喜马拉雅山;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遍布山地和丛林;东部临海;只有毗邻哈萨克斯坦的西部地区可供通行,但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工夫。  绝大多数中国人分布于距海岸线不足1 000 公里的土地上,居住在中国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人烟稀少。  中国在历史上唯一一次完全被征服要追溯到12 世纪的蒙古人入侵,但是中国几乎从未在现有版图下对外扩张。在历史上,中国也从不侵略他国,只是偶尔卷入与他国的纷争中。中国在以往的世界贸易中并不活跃,经常间歇性地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对外通商之后,中国又会开辟丝绸之路这样的陆上通道穿越中亚地区,开放东部港口供商船航行。19 世纪中叶,欧洲人看中了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自给自足的时期,团结统一却一贫如洗。欧洲人强行闯入中国,在沿海地区频繁进行贸易活动。这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国沿海地区由于对外贸易,财富激增;另一方面,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悬殊不但削弱了中国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力,而且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沿海地区更愿意与能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欧洲国家保持密切联系,也不愿受限于当时的政府。  动荡时期从19 世纪中叶一直持续到1949 年共产党执政。共产党一开始试图在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开展革命,但没有成功,于是开始了著名的长征。在内陆省份,毛泽东组织了一支由贫农组成的军队,发起反击,收复沿海地区。后来,他使中国恢复到欧洲国家未介入以前的封闭状态。从1949 年直至毛泽东去世,中国在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团结统一,但在西方看来有些闭塞排外,贫困问题仍很严重。  第五章 2020 年:虎图腾下的中国(中国破釜沉舟)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领导人曾试图再次回到古代:他们希望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富饶繁荣,同时又可以接受一个强大政府的领导。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邓小平深知,中国若想保持安定团结,闭关锁国绝不是长久之计,经济处于弱势的中国定会被别国觊觎。于是邓小平决定破釜沉舟,他认为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对外贸易,中国不会再因为内部矛盾而四分五裂。  沿海地区随即重新繁荣起来,并与世界强国密切往来。上海等沿海大都市凭借廉价的商品交易迅速累积财富,而内陆地区的贫困状况却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贫富悬殊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尽管如此,北京的地位并没有动摇,既没有丧失对各个区域管制的权力,也无须强力高压。  这种状况大概持续了30 年,30 年在历史长河中算不上很长的时间,而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来说却十分漫长。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妥善处理中国国内存在的问题。由此我们又回到了讨论的出发点:21 世纪中国对世界将会有怎样的影响?中国还是全球贸易体系的一部分吗?  中国在21 世纪初破釜沉舟,以期求得永久的稳定。中国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把相对富足的沿海地区资源运送到内陆。这个提议没有遭到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反对。中国领导人试图让全中国的人民都满意,并且竭尽全力实现这一目标。
  世界各国对廉价出口商品趋之若鹜,而这些廉价商品交易是靠巨额贷款维持的。中国对商品定价越低,利润也就越低。这种无利润出口商品虽然使经济引擎频繁运转,却没有在实质上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这样一种交易:以成本价或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  售商品。如此一来,的确有巨额资金在商业领域流通,然而这些资金也会迅速流失。  这是东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日本就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例子。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跻身为世界经济大国,这对美国商界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工商管理硕士不得不向日本人学习借鉴,效仿他们的经营方式。日本经济迅猛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不是源于经营管理,而是由于日本的银行体制。  由于政府的监管,日本银行支付给一般储户的利率普遍很低。同时,由于各种法律条令和政策的倾斜,邮局存款利率比银行高出一倍,因此大多数日本人只好把钱存入邮局。政府转而用这笔钱借贷给日本各大银行,但它的利率仍然远低于国际标准。银行继而又把钱贷款给业务伙伴,例如住友银行(Sumitomo Bank) 贷款给住友化工厂(Sumitomo Chemical)。20 世纪70 年代,相较于美国公司两位数的银行贷款利率,日本公司的贷款利率不过是美国的一个零头。  这样看来,日本企业比美国企业运营得好也就不足为奇,因为成本远低于美国。同样,日本极高的存款比率也就不足为奇。其实日本当时不但没有公共退休计划,其企业退休基金也微不足道,日本人只好通过储蓄存款为退休养老做准备。如果不节俭,那将来就没有保障。这些可怜的储户们别无选择,只有接受低利率存款。  高利率保障了西方经济的规范性,通过优胜劣汰,可以剔除那些毫无竞争实力的孱弱公司,限制其在低利润条件下的无限扩张,而日本银行人为降低利率,贷款给合作伙伴,因此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货币流通,社会关系是关键,因此,许多坏账应运而生。  日本主要的融资手段不在于增强股票市场的公平性,而在于银行贷款。董事会是由公司职员和银行家组成的,比起利润,他们反而更关心资金流动,以保证公司的运营,偿还贷款。因此,日本曾一度成为世界上资本回报率最低的国家,但是由于日本人采取独特的方式规划经济——依赖出口,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确是快得惊人。  日本人不得不这么做。用一个极高的储蓄率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普通的日本公民几乎很少消费。因此,日本想通过内需来拉动经济几乎不太可能。由于日本的公司不受投资者的限制,而是受到组织内部人员和银行家们的控制,所以他们想要做的就是增加资金流的注入量。至于能产生多少效益( 如果有的话),则关系不大。因此,低成本出口潮高涨。借贷资金增加,现金需求扩大,出口量也就随之提升。表面上,经济是在增长,但其内部危机四伏。  日本银行那种随意的放贷方式使不良贷款数目上升——这种贷款不会得到偿还。许多糟糕的企业得到了资助。日本银行非但没有取消这些贷款或是让这些企业破产,相反,它们用更多的贷款来填补这个漏洞,让这些企业继续存活下去,贷款也随之水涨船高。为了利用储户的资金来维持该银行体系,它就迫切需要利用出口来吸收更多的资金。这一体系虽然资金充裕,但底下暗流涌动,众多依靠政府得以存活的公司,以及那些极力增加现金流入而无视赢利的公司,正逐渐削弱整个银行体系。出口的巨大潮流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利润。整个体系被搅得一塌糊涂,这时的日本光是要维持正常运作就已经异常艰辛了。  从表面看来,日本经济正在急剧上扬,用超乎想象的高质量、低价位的产品占领市场。这与沉迷于高利润的美国公司有所不同,日本人对未来表现得志在必得。实际上,事实恰恰相反。日本正依靠少得可怜的、受到政府限制的“遗产”度日。低价位是他们的一着险棋,以试图保证资金不断注入,这样银行体系就不会在短期内崩溃。
  满江红
  LZ不如去看看中国预言
推背图 易经 中国的东西
也只有中国人能研究 西方的东西 太简单
  神必将兴起以色列。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到此一游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马未来100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