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人村太多了,以后中国象何处发展?还有人能记住乡愁片尾曲吗

||||||||||
最新播报:
传统春节:让更多中国人见山、见水、记住乡愁
新华网南昌2月20日电(记者沈洋 程迪 吴锺昊)写春联、剪窗花、赏彩灯、看戏听曲……春节期间,中国各地处处洋溢着节日喜庆,百姓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同时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有千年历史的绳金塔是南昌民俗文化的发源地。除夕,20位知名书法家和12名小学生在此挥毫泼墨,将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和洋溢着新春气息的窗花送给市民。
在绳金塔街区,南昌市西湖区为百姓献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迎新春撞钟祈福、迎新年大型艺术彩灯展、采茶戏、赣剧,让市民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江西艺术剧院准备了几台春节特别节目,江西省话剧团春节期间推出“一往情深 用心用情”诗歌朗诵会,江西省京剧团、省杂技团、省木偶剧团都有精彩的节目上演。
与此同时,江西省图书馆举办“喜迎新春过大年——春节习俗展”,让读者了解和学习年俗文化。
大年初一,位于江西宜黄县城的八角亭下,歌声飞扬、舞姿翩翩。来自宜黄县中港镇何坊村、鹿岗村的畲族农民正在为县城群众表演一场具有浓郁畲族风情的民族歌舞。
家住宜黄县城的黄颖早早地赶到八角亭下,和家人一起观看畲族歌舞表演。她说:“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舞白狮是江西黎川县的一种民间灯彩,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2014年,黎川舞白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传承这一文化遗产,黎川县在明清老街为百姓表演舞白狮。
春节的前一天,73岁的金美春老人将十二副酒盅筷子摆上木桌,再陆续摆上一碗净水、一只公鸡、一整只蹄髈和一条盖着红纸的活鲤鱼。点亮两盏火红的蜡烛,老人双手合十,祈求神明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和顺。这种被称为“请年菩萨”的过年仪式在江南水乡浙江省嘉兴桐乡一带广为流传。
金美春老人的儿孙们都在城市里学习工作,但让老人欣慰的是,年轻人并没有认为她是在“搞封建迷信”,反而饶有兴趣地学习这些仪式。孙女徐晨说,如果没有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仪式,反而觉得年过得不完整。
2015年是中国羊年,馆藏羊文物丰富的南京博物院举办“大吉羊——南博藏羊文物精品展”。近百件馆藏各个时代的羊文物集体亮相,最大的一件民国珐琅羊形器高达1.3米,最为珍贵的一件商代的青铜三羊罍则已经有“3000多岁”了。
南京博物院希望通过举办展览,展示中国羊文物的精美,阐述趋吉纳福、平安祥瑞的羊文化内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过年,中国多地推出“年味游”,如浙江推出的“寻找年味儿:新市古镇一日游”、乌镇传统长街宴,湘西苗族新春歌舞过苗年,山西平遥古城看大戏,河南洛阳白马寺敲钟祈福等,各具特色。
自2007年至今,中国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保护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
今年春节,以“我们的家乡 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文化部发布了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春节文化活动,如土家族摆手迎新年、苗族山歌会、藏族羌姆表演等,集中向社会宣传展示中国不同文化形态下异彩纷呈的春节文化活动,为公众了解丰富的年俗文化提供一个平台。
“希望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能使城镇化进程中的人们在春节这个欢乐祥和的时刻,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愿,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快乐。”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说。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您的位置: &
记住乡愁——乡愁:中国人的咏叹调       
欢迎订阅 中国移动用户短信cqsjb至。 上 手机登录
重庆铜梁安居,一个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中国第四大古城”向我们走来
影视城、西部第一芦苇荡、马术主题度假区、生态盆景大观园、黄家坝植物景观园、五星级旅游酒店等项目已经启动建设。为确保古城高效率开发、快节奏推进,铜梁将首先从规划破题,“从总体到局部、从核心到外围”,逐步完善安居古城旅游度假区各项规划。
  天后宫
  黄埔军校安居校址
  核心提示
  这里有赏不完的文化符号,可探寻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延续;这里有绕不尽的青砖石瓦,可品味山地与古老建筑的遗存……
  这里是重庆铜梁安居,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作为铜梁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一号工程”,承载着千年的荣耀和辉煌。
  “活着”的千年古城
  “但愿人长久,但愿花长秀,琵琶声声诉衷肠,泪湿罗裳透……”这是著名川剧《碧玉簪》中的经典唱句,讲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铜梁安居翰林王玉林与尚书千金李月英曲折的爱情故事。
  千年过去,男女主人公的如泣如诉,已经伴随这经典唱腔淹没在逼仄的小巷和斑驳的光影中。然而,安居的岁月,却依然在这唱腔中,流淌延续……
  走在安居古城长长的石头小巷里,青砖、木门、红灯笼,轩窗、檐角、老茶馆,眼前的一砖一木都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气息,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帆樯蚁聚、商贾云集的繁华盛况。
  据史料记载,安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巴国属地,明成化17年(1481年)则设安居县,持续时间247年。
  安居古城依山傍水,位于琼江、涪江两江交汇处,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自古便有“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绕城三匝陷为深潭”的美妙描述。在江水交汇地,还形成了面积达2000多亩的冲积坝,坝上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芦苇,盛开的芦苇花随风翩翩起舞,成群的水牛在旁边大片的草地中“溜达”,一派怡然自得之景。
  同时,因两江交汇带来的水运交通优势,这里曾经人潮聚集、贸易发达,数千年来都是“日有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的繁荣之地。明清之时甚至同时修建了福建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4个充满异乡风情的会馆,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九宫十八庙”、“安居八景”等景观亦分布其中。
  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下,安居人才辈出、诗人学者流连于此,常年来此游玩、贸易的游客和商客络绎不绝。这也成就了安居古城集县城文化、古巴渝文化、庙宇文化、书香文化、码头文化和龙文化于一体,融四海为一家,成为一座体系保存完整、规模庞大、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的“古城”。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一些古城古镇相比,安居显得尤为不同。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并没有成为白天熙熙攘攘、晚上便空无一人的历史遗存,而是与古城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至今都服务于这里的居民。
  城隍庙,每月初一、十五都有数百名居民来烧香、吃斋饭;波仑古寺,每天都有数十名僧人、居士在里面修行;湖广会馆,每逢传统节日,便有人在这里唱戏、看戏;迎龙门、引凤门两个保存完好的明代石城门,至今都是古镇居民进出的主要通道;至于800米长的火神庙街,两边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仍住着数千名居民……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因居民的火热生活而继续延续着它们的“生命”。
  迸发新的生命活力
  古城不老。在历史烟云中曾经留下过灿烂的足迹,安居也一直在努力探寻如何在今天的繁华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为激发古城的新活力,近年来,铜梁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安居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将其写进了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其列为全区的重点项目来实施。
  伴随着这一目标,区委、区政府还抛出了一揽子“干货”:在3年时间内,区财政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安居古城保护与开发;同时,在政策、用地、金融等方面给予安居镇14条具体的扶持政策,落实15个部门、单位具体参与到安居古城保护与开发中。
  “事实上,打造中国著名旅游古城,安居有条件、有基础!”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居“复兴”有明显的四大优势——
  第一,区位优势明显。安居距重庆主城只有1小时车程,地处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潼南杨闇公故居等渝西旅游环线的中心节点。
  第二,文化底蕴深厚。安居有市、区级文物古迹197处。礼部尚书、封疆大吏、巡抚、进士、翰林大学士等人才辈出,文化源远流长。
  第三,自然风光秀美。琼江、涪江两江在安居境内相汇形成了“两江六岸”独特的自然风光,黄家坝生态湿地、杨乐坝、淘河坝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安居是一座体系完整的多功能古城,超过3公里的4条古街保存完好,尚有1万人居住。
  依托这些优势资源,2013年3月,安居古城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将安居古城科学划分为6个片区;完成了火神庙街、文庙、波仑寺等16个项目设计详规或修复设计方案;对大南门龙舞街、民国风大西街、明清火神庙街、后河酒吧街4条古街商业业态布局进行科学规划,以彰显古城规模和品质。
  据介绍,目前,以火神庙街、西街、兴隆街3条古街为主的3.5公里古街修复已全面完成,王翰林院、星辉门、天后宫、帝主宫等古迹已修复完工;游客接待中心已经建成,已签入驻协议的门面100余个。
  同时,影视城、西部第一芦苇荡、马术主题度假区、生态盆景大观园、黄家坝植物景观园、五星级旅游酒店等项目已经启动建设。
  让安居古城走向世界
  “安居古城的开发对铜梁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对提升铜梁城市形象、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区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一号工程’。”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承载这一使命,安居也唱响了自己最新的宣传口号:“何日君再来,一个让您记住乡愁的地方——中国第四大古城”。
  据称,未来3年,安居古城开发建设将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总要求,统筹安居、高楼、少云、太平4镇大景区建设,推动古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点建设加快推进、文明管理跃上台阶、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景区形象显著提升、对外影响持续扩大,实现 “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成精品”。
  为确保古城高效率开发、快节奏推进,铜梁将首先从规划破题,“从总体到局部、从核心到外围”,逐步完善安居古城旅游度假区各项规划。
  对于古城核心区,将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完成古城核心区内所有街道管线入地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古城核心区内所有街道临街房屋立面保护性维修改造,统一古城建筑景观;完成“九宫十八庙”及县衙、波仑寺、大府弟、翰林院等文物古迹修复,使其具备景点功能。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将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要求,全面完成环城公路、景区内部骨干道路等路网建设,不断提升景区可进入性;完成停车场、人行道、防洪大堤、污水处理厂、廉租房等配套工程建设;加大通讯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完成场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绿化、硬化力度。
  文化是景区的“魂”和“根”,是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铜梁将坚持以文化引领带动古城建设发展,深挖铜梁龙文化、古城文化、红色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内涵,加强各类博物馆的建设,加强本土特色的文艺表演,增加水上娱乐项目,完善黄家坝配套旅游娱乐项目。按照全区旅游营销方案,大力推动“十个一”工程,分阶段将安居古城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让安居这座充满神奇魅力和新的活力的中国第四大古城闪耀夺目的光辉。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推进,铜梁将力争到2014年底,将安居古城建设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重庆休闲旅游度假区;到2016年底,建设成为国家5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
  龙乡铜梁龙腾安居
  安居是龙乡铜梁的龙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工艺。安居曾为古代巴国辖地,巴人的蛇文化在安居和周边地区经过历代传承发展,衍化为如今声名远播的铜梁龙文化。在明代之前,安居便流行“祭龙”和“游龙”等活动。
  如今的安居也随处可见龙的影子——房脊绘龙、窗花贴龙、斗拱刻龙、柱础缠龙。如唐代建筑波仑寺的两根主梁上刻有的两条狮口猛龙,禹王宫的奉堂里的九龙牌位;以龙为名的地名数不胜数,如化龙山、迎龙门、会龙桥、黑龙嘴、斩龙垭、龙兴寺等;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与龙有关的民间故事,如《铁索桥锁孽龙》、《斩龙垭的故事》、《夜修龙王庙》;餐桌上“龙菜”比比皆是,如龙眼汤、龙飞凤舞、蛟龙过海、龙虎斗等;民间还开展龙舟会、龙灯会、龙舞表演等多种民俗活动。
  【安居景点掠影】
  天后宫
  天后宫又名妈祖庙、福建会馆,始建于明朝,位于安居古城大南街。
  安居位于琼江、涪江两江交汇处,古时商贾云集,航运发达,商船每次出行,船长都要到妈祖庙进香祈福保平安。每逢妈祖生日和妈祖逝世日,天后宫都要组织盛大祭祀活动,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湖广会馆
  安居湖广会馆始建于明朝中叶,会馆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387平方米,有戏台1座。会馆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多重进深。天井、院落造型独特,房间布局错落有致,整座宫院可容上千名市民在此聚会。
  齐安公所
  齐安公所又名帝主宫、黄州会馆,是由原湖北齐安郡移民共同出资修建,里面正殿供有“三元大帝”或称“三官尊神”,即“天官、地官、水官”。
  文庙在化龙山巅,创自明成化十六年,弘治十年重修。文庙与城北魁星阁遥遥相望。棂星门外“宫墙”二字由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性灵派三大家之一张船山题书。
  文/王萃 张亚飞 王琳琳
· · · · ·
更多新闻扫描二维码
下载“看重庆”新闻客户端
感谢您阅读: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 更多
[责任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扫二维码关注华龙网官方微信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记住乡愁》:用诗意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牛梦笛&本报通讯员&刘兰亭
日09:49&&来源:
原标题:《记住乡愁》:用诗意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自今年1月3日晚开播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此前,《记住乡愁》第一季播出后在海内外反响强烈,第二季与第一季一样,仍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在传承第一季的优秀经验的同时,更充分、诗意地展现了乡愁文化,讲述了一个个独具魅力的中国故事。
  创作:呈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记住乡愁》第二季以关注村落古老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创作宗旨,真实再现了当今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拼搏奋发、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谈到该片制作拍摄的初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李欣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节目的表达,让这些远离祖国的华人,不仅仅能记住自己故乡的青山绿水、人文美食,更能通过我们的节目,记住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据李欣雁介绍,“随着当下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城市版图得以不断扩张,乡村景象却日渐凋敝,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城市新生活,形成了特殊的‘城市新移民’现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部分传统文化、乡土文明逐渐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遗忘。而《记住乡愁》就是要帮助人们‘寻根’,寻找属于每一个人的乡愁与传统文化”。
  拍摄:用纪实手法展现民族精神
  《记住乡愁》第二季选取了60个中国传统村落,采用纪实手法进行拍摄。片中真实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彰显出朴素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反映出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时代价值。
  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认为:“如果说第一季更多地在表现‘厚德载物’,第二季则突出了‘自强不息’。”比如被称为“绝壁上的村庄”的河南郭亮村民,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流血牺牲,最终在无比险峻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长达1250米的绝壁长廊“郭亮洞”。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福建塘东村、安徽许村、广东沙溪村的讲述中都有所展现。
  在作家苏叔阳看来,《记住乡愁》第二季是又一次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记住乡愁》这个片子是中央电视台带有革命性改革的一个成果,该片用充满诗意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用大家能够听懂的语言传递深刻的内涵”。
  “这是一个有内涵,有高度,有新意,也有深意的片子,看了以后可以咀嚼,也可以回忆。”作家王蒙认为,《记住乡愁》“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心的对接”。
  播出:乡愁引发海内外观众的共鸣
  据统计,《记住乡愁》第二季平均每集收视人群约1950万人次。截至目前,参与《记住乡愁》相关新媒体微信、微博互动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记住乡愁》的播出,也引发了海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共鸣。节目唤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家乡记忆,把一份份对家乡的乡愁升华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共同情感。
  澳大利亚华侨表示:“《记住乡愁》这个节目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关注,这个‘乡愁’是一种文化的号角,它提醒全球华人华侨不要忘记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加拿大观众邢悦认为:“《记住乡愁》尽情褒扬传统美德,竭力探索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五千年的内在动力,值得称赞。”
  《记住乡愁》第二季通过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以唤起海内外华人的家乡记忆。《记住乡愁》第二季把一份份对老家的乡愁,升华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用诗意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了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刘兰亭)
(责编:燕帅、赵光霞)
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播放:loading...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视频、文字仅代表作者,嘉宾个人观点,与第一视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其中陈述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视频、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住乡愁第一季全60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