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21章查经解释13章经文解释

我想问一下,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3章15节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请弟兄姊妹分享一下,耶稣爱你_百度知道
我想问一下,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3章15节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请弟兄姊妹分享一下,耶稣爱你
平安。马太福音:13:15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著;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这里的“恐怕”不是神恐怕,而是百姓恐怕。这里是讲百姓拒绝神,并非神故意不把恩典给他们。“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这一句是接前句,主语仍是“百姓”,而不是“我”。其实这节经文不是很难理解,因为约翰福音也讲:“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步接受。”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必然散去,黑暗与光并非二元并存,黑暗是一种缺少、甚至没有光的状态。那么,黑暗怎么会不接受光呢?这完全超越了自然定律的,因为在灵界就是有这样的黑暗故意的抵挡光。您可以把马太福音13章15节作为对约翰福音这节经文的进一步解释:黑暗是怎样不接受光的?就是“ 人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著;甚至害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就被神所医治”。不知道这样讲,您是否明白。愿神恩常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你好,马太福音13章13-17节这段文字是福音书中最难解的经节。建议把我们放在以赛亚和耶稣的位置上,经文告诉我们:
1、先知的困惑。当先知把自己十分清楚明白的道传给百姓时,他们不明白,这让先知们十分狼狈。这是讲道人经常重复的经验。使我们内心激励的感动,百姓却无动于衷。
2、先知的失望。作为讲道人,不论多么尽力,那些我们想要得着的人不但不会亲近主,反而越离越远。我们的信息人们漠不关心,难以冲破阻碍。
3、先知最终的信心。
人们不管听不听从上帝的教导,都是上帝的安排和计划。
每件事物最后的结局都是好的。表面看起来是恶地,却会以更有意义的善来收场。一切尽在上帝的计划当中。于是,后来以赛亚说:我虽然不了解百姓们的作为,但我知道这一切的失败,是在上帝最终的旨意...
参考资料:
归正福音团队
《马太福音》13:15:”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这里的关键字是“恐怕”,但如果我们看英文圣经,这个字是“otherwise” (NIV,中英对照读本),而otherwise的意思是“否则”,这样,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否则(原来是“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耶稣)就医治他们。” 不好意思,我没有查原文的意思。昭恩
《马太福音》 13:14 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马太福音》 13:15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反映出当时百姓的刚硬不悔改的心。
耶稣传讲天国的信息、得救的道,当时许多人耳朵听到了、眼睛看见了,但是仍不悔改硬着心(油蒙了心)不接受神的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都表示他们故意的表拒绝神的道,恐怕回转过来就得神的拯救。所以,这些人虽然听过耶稣的道,但却是不得救的。
现今也有这样的人。不是主耶稣不愿他们得救,而是他们拒绝耶稣的拯救,有些人听到福音后也知道是好的,但仍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不肯悔改接受福音,恐怕...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马太福音》 13:15 百姓因自己的罪孽(油)使他心里得不到平安,听不进真理的话语,看不到美好的未来。当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归向主耶稣时,神就会使他明白水和圣灵的福音,因信得生。神赐真理给认识自己罪孽、虚心求神的人。“恐怕”这个词,说明神不希望随便把真理给人。《马太福音》 7:6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呵呵,愿神将赐人智慧与启示的灵赏给你,使你明白一切的真理。愿神赐你聪明的灵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使你一生在敬畏主的道上行走。神呢,若我犯了罪,求你管教我,但不要任凭我。你昔日曾任凭以色列民,但你今天不要任凭我。
太13:15 a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这是指凡上帝所拣选的人,圣灵将向他启示上帝的道,使他越来越多地明白并遵循上帝的道。而不是上帝所拣选的人,虽然他们有时也听到一些上帝的道,上帝也给他们一个生发错误的心(帖后2章),使他们“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这是以赛亚书6:9-10的预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由于圣灵不在他们心里,所以有种种原因使他们听到的福音不能在他们心里扎根,而且撒旦可以将他们所听到的道,从他们心里夺走,因此虽然有福音的种子撒在他们心里,但是这些种子不会使他...
可以去问耶稣,你怎知别人的解释是不是耶稣的原意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马太福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font color="#:1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
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
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
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
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
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
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
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
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
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
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注:有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
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他们就厌弃他(注:“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捌.王宣称以色列的拒绝会带来一个过渡形式的国(一三)
一.撒种的比喻(一三1~9)
  一三1 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加利利海边。他在那房子曾治好被鬼附的人。许多研究圣经的人把房子看为是指以色列国,把海边看为是指外邦人。所以,主的行动象征着与以色列破裂;在“过渡阶段”中,国度要传扬到万国去。
  一三2 因为有许多人到海滩聚集,他只得上船,然后用比喻教训众人。比喻是内含有属灵或道德教训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思不能从表面得知,也不能立刻明白。以下七个比喻告诉我们,国度在耶稣第一和第二次降临中间的时候,是什么模样的。
  首四个比喻是向群众说的;最后三个是特别向门徒说的。主向门徒解释了首个和第七个比喻,让他们(和我们)自己运用他已给予的钥匙解释其余的比喻。
  一三3 第一个比喻是关于一个撒种的人。他把种子撒在四种不同的土壤上。当然,种子有了不同的结果。
  一三4~8
  -----土壤---------------结果------
  1.坚硬的路旁------1.种子被飞鸟吃掉。
  2.土浅石头地上----2.种子很快便发芽,但没有根;日头出来一晒,就枯干了。
  3.布满荆棘的地----3.种子虽然发芽,但因 为荆棘的缘故,没法长起来。
  4.好土地----------4. 种子发芽,长大结实,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一三9 耶稣以隐晦的劝诫结束这个比喻。他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他用比喻,向群众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同时向门徒传递了另一个不同的信息。我们绝不能轻忽他这番话的精义。
  虽然我们很想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但因为主在第18至22节中亲自作了解释,让我们暂且按捺住我们的好奇心,稍后再看这个比喻。
二.用比喻的因由(一三10~17)
  一三10 门徒不明白为何主用隐晦的比喻对众人讲话,所以便叫耶稣解释运用这种方法的因由。
  一三11 从耶稣的答话中,可见他把不信的群众与相信他的门徒显着区别出来。很明显,群众──普遍的以色列百姓──是拒绝耶稣的,尽管他们的拒绝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才到达白热化的阶段。神不许他们明白天国的奥秘(秘密),却帮助真正的门徒去明白。
  新约里的奥秘是人从未知晓的事实。这些事若不靠属神的启示,是永远无法明白的。不过,神现在却把这些事向人启示。天国的奥秘是指在那时过渡阶段的国度中仍未为人明白的真理。对于等候的人来说,天国有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奥秘。这些比喻描述王不在地上时的天国的一些特征。故此,有人称其为“天国奥秘的形式”──奥秘不是天国本身怎样奥秘,而是指天国在那时以前从未为人所知晓。
  一三12 把这些奥秘向门徒启示,而把群众摒于门外,似乎是专断的做法。可是主解释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因为门徒相信主耶稣,所以得着更多。他们既接受了光,便要得着更多的亮光。相反,犹太国拒绝世上的光,他们不但得不到更多的光,而且会失去仅有的亮光。拒绝光的结果是被光拒绝。
  一三13 马太亨利把比喻比作云柱和火柱,使以色列人苏醒、埃及人迷惑的。这些比喻要向真心而渴望明白的人启示,但“对于与耶稣为敌的人来说,这些比喻却惹起了他们的愤恨。”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主提出的是否怪念头,反而是他们的外在表现有问题。从他们的外在表现反映出内里生命的素质──法理上的盲目不过是出于内里的冥顽不灵。因为这个缘故,耶稣便用比喻向犹太人讲话。伍德宁这样说:“因为他们不爱真理,所以得不着真理之光。”他们拒绝看见真理、认识真理。真理已经降临,并且在他们前面,他们却这样坚决拒绝看见他。他们不听神的话。神带有生命力的道在他们中间,但他们却不听从他。他们不愿明白神降世的奇妙大事;所以,明白真理的能力要从他们中间被撵走。
  一三14、15 他们的生命正应验了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的预言。以色列的心给油蒙了,他们的耳朵对神的声音毫不敏锐。他们一意孤行,眼睛闭着。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看见、听见、明白和悔改,神便会医治他们。可是,尽管他们有病,需要医治,却拒绝神的帮助。因此,他们要受惩罚。他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一三16、17 门徒得着的是极大的权柄,因为他们看过了以前从未有人看过的。旧约的先知和义人何等渴望弥赛亚的到来,但他们的渴望都落空了。门徒却蒙恩活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看见弥赛亚,见证他的神迹大能,并听见耶稣亲囗的教训;他的教训又是何等超凡、没人能媲美的。
三.解明撒种的比喻(一三18~23)
  一三18 主解释了用比喻的因由,便解释四种土壤的比喻。他没有说撒种的代表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撒种的代表了他自己(37节),或是代表了传天国信息的人。他把种子解释为天国的道理(19节)。土壤代表了听见信息的人。
  一三19 坚硬的路旁指拒绝接受信息的人。他们听见福音,但不明白──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理解,是因为他们不肯理解。飞鸟是指撒但;他把种子从这类人的心里夺了去。他不过是与这类人互相合作吧了,因为这类人自己根本已选择了荒凉贫脊之地。法利赛人正是这些顽梗的听众,是坚硬的土地。
  一三20、21 耶稣讲石头地时,是指这些石头地上有一层浅薄的泥土。这些土壤代表听见道而欢喜领受的人。撒种的人起初得意洋洋,以为他传的道是何等的成功。过了不久,他才汲取了教训,知道人们欢笑快乐地接受信息并非好事。首先,他们必须知罪、痛悔和认罪。看见一个寻求神的人哭丧着脸走向加略山,总比看见他轻散浮夸地从楹间走下更有指望。肤浅的泥土孕育出肤浅的信,这种信心扎根不深。当遇到猛烈的阳光,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这种人便觉得不值,决心放弃信仰,不再跟随主基督。
  一三22 布满荆棘的土地代表听见道,但肤浅虚伪地领受的人。他们看来是天国真正的子民,但转瞬间,世上的思虑、对钱财的贪爱压住了他们对信仰的热诚兴致。他们的生命没有为神结出果子。
  有人以一个拥有庞大贸业、贪爱钱财父亲的儿子来阐释这点。这个儿子青年时听过神的话,但后来却在商场上打滚。他不久便要选择讨好他的主,还是他父亲。所以,种子虽然撒下了,而且也发了芽,但土地长有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已经在这里了。他作出妥协,满足父亲的愿望,把自己沉溺在商场上,视今生的事为最重要。他的生活过得挺惬意,但却忽略了天上的事。当他退休的时候,想懂得多点属灵的事,但神是不可开玩笑的。那人退休后,在短短数月间突然逝世。他遗下了当时的九万英镑和属灵荒废的生命。荆棘挤住了神的话,使人结不出果子来。
  一三23 好土代表真正的信徒。人听道明白了,实行他所听的。虽然这些信徒结出不同数量的果子,但从他们结的果子,可见他们拥有属神的生命。这里的果实可能是指流露基督的品格,而不是为基督得回来的灵魂。新约中“果子”一词通常是指圣灵的果子(加五22、23)。
  那么这个比喻对群众来说是什么意思?很明显,是在警告听道而不行道的危险。同时,鼓励人们真心领受神的话,然后为神结出果子,以显出他们信仰的真实。对于门徒和以后跟随耶稣的人来说,这比喻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知道听道而真正得救的人是何等的少,好接受这个可悲的事实。这比喻把基督忠心的信徒从迷惑中拯救出来,藉着福音的传遍,世界得以改变过来。同时,这比喻提醒了门徒要防避抗拒福音的三大敌人:(1)魔鬼(飞鸟──恶者);(2)肉体(猛烈的太阳──患难或逼迫);和(3)世界(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
  最后,门徒清楚看见,品格上的投资会带来极丰富的收获。三十倍是百分之三千的回报;六十倍是百分之六千的回报;一百倍是百分之一万的回报。其实,真正悔改归主的收获是无法衡量计算的。一个寂寂无名的主日学老师在慕迪身上经营投资。结果,慕迪抢救了许多的灵魂,获救的人又同样抢救了更多的灵魂。所以,那主日学老师所作的起了连锁的作用,这作用是长远不止息的。
四.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一三24~30)
  前面的比喻生动地指出了天国包括两种人:对王只逢迎的人和那些真正的门徒。三种土壤象征了广义的天国──外在的称信。第四种土壤代表了狭义的天国──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一三24~26 第二个比喻──麦子和稗子──同样以两个层面阐述天国的事。麦子代表真信徒,稗子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称信者。耶稣把天国比作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安格说,圣地的禾田,最常见的稗子是长有芒的毒麦──“一种有毒的草,与麦子相似。当谷地上同种植这两种植物时,通常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不过,当它们长苗吐穗以后,便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
  一三27、28 由主的仆人看见谷场搀杂了稗子,便问主人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主人立刻便知道是仇敌作的。仆人准备好随时把稗子拔掉。
  一三29、30 但是主人吩咐他们等着收割。那时收割的人会将稗子和麦子分开。麦子要收在仓里,稗子则要烧掉。
  为什么田主要延迟分开稗子和麦子?原来麦子和稗子的根缠结着,如果拔掉稗子,便会把麦同样拔掉。
  我们的主在第37至43节中解释了这个比喻,所以我们稍后才谈论。
五.芥菜种的比喻(一三31、32)
  救主跟着把天国比喻作芥菜种。他称芥菜种是百种里最小的,即听众经验最小的。当人种下这样的种子,便长成为一棵树。种子的成长是不寻常的。一般芥菜长成后不过是棵灌木,但这芥菜种长成的树却足以让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
  芥菜种代表着天国开始时是很微小的。天国开始的时候遭受迫害,所以显得较为微小和纯正。可是当它受到推动和保护后,在苦难中却不寻常地成长起来。然后飞鸟来到,宿在它的枝上。第4节也用了同样的字眼写这些鸟;耶稣解释说这些鸟代表恶者(19节)。天国成了撒但和他手下寄居之地。到了今天,基督教界充满各种异端,也包括了否认基督的机构,如唯一神教派、基督教科学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和统一教会等。
  主在这里预先提醒门徒,说他不在地上时,天国会经历不寻常的增长。门徒不应受骗,也不要以增长来衡量成果。因为,这是不健康的增长。微小的种子会长成不寻常的树,这大树要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启一八2)。
六.面酵的比喻(一三33)
  主耶稣接着把天国比作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不久,面全团都发起来。一般的解法是:面团是世界,面酵指福音传遍世界,直至人人得救。然而,这个观点与圣经教训、历史和近代发生的事情相矛盾。
  面酵在圣经中通常是指邪恶。神曾经吩咐他的民要把酵从他们的家中除去(出一二15),那时的人是明白这道理的。任何人在无酵节的头一天起,到第七天的任何一天,吃了有酵的饼,便要从以色列中剪除。耶稣警告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一六6、12),也要提防希律的酵(可八15)。哥林多前书五章6至8节用恶毒和邪恶形容酵,而加拉太书五章9节中的酵代表假道理。总而言之,酵不是指邪恶的道理,便是指邪恶的行为。
  所以,主用这个比喻提醒门徒要防备邪恶的势力渗进天国。芥菜种的比喻显示天国外在的特质充满邪恶;面酵的比喻则显示天国的内里将要腐化。我们相信,这个比喻中的面代表神子民的粮食,正如圣经曾说的。面酵是指邪恶的道理。妇人是假的女先知,她要妖言惑众(启二20)。对于不少女人曾创立假的教派,这句岂不正含有独特意义么?
  白洛克这样说:“如果认为基督不会把天国说成邪恶的,那么他说天国里既有稗子、也有麦子,既有好鱼、也有坏鱼,便是以回答反对的言论了。天国容让恶的仆人(太一八23~32),又容许没有穿婚礼的衣服和那些失丧的人在那里(太二二1~13)。”
七.使用比喻应验了预言(一三34、35)
  耶稣讲的头四个比喻,是对众人说的。主用这种方式教导他们,正应验了亚萨在诗篇七十八篇2节的预言。在那节中,他预言弥赛亚要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这就是天国的过渡阶段带有的特点。这些事本是隐藏的,但到了时候,便为人所知晓了。
八.解明稗子的比喻(一三36~43)
  一三36 主余下的讲论是对门徒说的,地点是在房子里。门徒也许代表了以色列国剩余的小部分信徒。神重新提到房子,让我们知道他并没有长久弃绝他预先知道的百姓(罗一一2)。
  一三37 耶稣在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时,把自己等同了撒种的人。他在世上传道时,直接把种子撒下,他且要透过众仆人在历世历代撒下种子。
  一三38 田地就是世界。必须强调,田地是世界,不是教会。好种就是天国之子。把活生生的人种植在地上,似乎显得古怪无稽。但这里针对的是把天国之子撒向世界。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但对每一个真心相信的圣徒都有一套欺骗的技俩。他把外表、谈吐,甚至仪态象门徒的人撒向世界。这些人并非真正跟随王的人。
  一三39 仇敌就是撒但,他是神和所有神子民的仇敌。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也是天国过渡阶段的末期。那时候,耶稣基督要充满荣耀,满有能力的再来,他要掌权作王。主不是在谈及教会时代的末期。如果这里是谈及教会,便会引起许多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三40~42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参看启一四14~20)。天国在现今这个阶段,不必刻意分开麦子和毒草。它们得到允许,可以一同生长。可是到基督第二次来临时,天使会把罪的成因和作恶的人集合起来,一并丢在火炉里。他们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一三43 大灾难时生活在地上而属天国的义人会进入他们父的国里,分享基督作王一千年的荣耀和快乐。他们要发出光来,象太阳一样;换句话说,他们在荣耀中充满光辉灿烂。耶稣再次作出含义深远的呼吁:“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个比喻并非证实地方教会要容忍不敬虔的人在他们中间,即或有些人的确错误地这样想了。我们要谨记,田地是指世界,而非教会。主很明确地吩咐过地方教会要赶走犯某类邪恶罪的人(林前五9~13)。所以,这个比喻只不过在教导说,天国的奥秘包括真心和假冒的人、真正和虚伪的人,而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直到世界的末了。然后,神的使者便会把假的和真的信徒分辨出来。假的会被带去审判,真的要享受在地上作王的荣耀。
九.藏宝于田的比喻(一三44)
  直到这时候,所讲的比喻都在教导说天国里有好的也有坏的,义的和不义的。跟着的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义的也有两种:(1)在教会时期之前和之后相信的犹太人;(2)在这个时代里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宝贝的比喻中,耶稣把天国比作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便把它藏起来,然后欣然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有人认为那人是指主耶稣自己。(在第37节的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那人就是主。)宝贝代表少部分敬虔的犹太信徒,例如耶稣在世传道时的信徒,在教会被提后会再有这样的信徒(参看诗一三五4,以色列被称为神特别拣选的宝贝)。这些人隐藏在田里,撒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寂寂无名,只有神认识他们。耶稣就象这节中所说,发现了宝贝,然后走上十字架,付上一切代价,为要买赎世界(林后五19;约壹二2)。这世界就是他发现藏着宝贝的地方。得赎的以色列,就是藏着被发现的宝贝,那时,她的拯救者从锡安而来,建立那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国度。
  也有人把这比喻用于罪人。罪人放弃一切,为要找寻基督,就是那无价之宝。
十.重价珍珠的比喻(一三45~46)
  天国也好象买卖人寻找好珠子。当他遇见一颗极为重价的珍珠,就去变卖一切,为要买这珠子。
  有一首赞美诗这样写:“我已找到最重价的珍珠。”意思说寻找珍珠的是罪人,珍珠代表救主。然而,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罪人不必卖掉一切来买基督。
  其实,我们应当相信那买卖人就是主耶稣,重价的珠子就是教会。为要买这颗珍珠,他在加略山上变卖一切。教会就好象蚌里的珠子,蚌受到刺激,承受极大痛苦,方能孕育出明珠,教会也要藉救主的身体被刺伤,方能建立起来。
  有趣的是,在藏宝的比喻中,天国比作宝贝,但现在天国却比作买卖人,而不是明珠。究竟为何会有这种差别?
  前一个的比喻强调宝贝──得赎的以色列。天国与以色列息息相关。因为天国最初是赐给以色列的,而犹太人将来也会成为天国主要的子民。
  正如前文所言,教会有别于天国。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天国里──过渡期的天国,但不是所有天国里的人都在教会里。教会不会在将来的天国里,但会与基督在新天新地里同掌王权。第二个比喻主要强调王自己和他不惜一切代价迎娶的新娘,他要与新娘一同在他显现时分享荣耀。
  明珠从海里出来,教会──有时称为基督外邦的新妇──大部分人也是从列国出来的。这并非忽略悔改归主的以色列人,只不过指出教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教会是一群为主名从各国蒙召出来的人。使徒行传十五章14节,雅各确认这是神目前最主要的目的。
十一.撒网的比喻(一三47~50)
  一三47、48 这是最后的比喻,把天国比作筛或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的鱼。渔夫选择鱼儿,把好的收在器具里,把不好的丢弃。
  一三49、50 我们的主解释这个比喻,提到的时间是世界的末了,即大灾难的末期。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渔夫指天使。好鱼指义人,即得救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不好的鱼指不义的人,就是一切不信的族类。分辨的工作要进行,就如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说一样(30、39~43)。义人要进父的国,而不义的人则被送到火炉里,要在那里哀哭切齿。这不是最后的审判,这审判要在千禧年开始的时候进行,而最后的审判则在千禧年之后才开始(启二○7~15)。
  盖伯林对于这个比喻作出以下评论:“正如前述的比喻,网撒在海里代表各国。这比喻是指在大灾难时传扬永远的福音(启一四6、7)。分别好与坏的工作由天使来负责。这比喻并非指现在发生的事,也不是指教会,而是指天国将要建立的时候。正如启示录清楚记载,那时天使要担起这分差事。邪恶之辈会被扔进火炉,正义之士则仍在地上居住,即在千年之国居住。”
十二.真理之宝库(一三51、52)
  一三51 讲完了比喻,这位超凡的老师问他的门徒是否明白。门徒回答说:“明白了。”我们或许十分奇怪为何他们会明白,也许甚至一点妒忌他们,因为我们未必能象他们那样充满信心地说“明白了”。
  一三52 因为他们明白,所以他们有责任与其它人分享。门徒要作流通的管子,而非祝福的尽头。十二门徒现在为天国受训为文士,即真理的导师和诠释者。他们就象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在旧约里,他们有极丰富的旧真理。但基督用比喻的教导,让他们接受完全新的信息。他们从这庞大的知识库得着了真理,现在理当把荣耀的真理传递给别人。
十三.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一三53~58)
  一三53~56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加利利的海岸,走到拿撒勒作离别前的探访。当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希奇他的智慧和所行的异能。对于众人来说,他不过是木匠的儿子。他们认识他母亲马利亚……他弟兄们名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他妹妹们──这些亲戚全都仍在拿撒勒居住!为何他们同乡成长的一个孩子能讲出智慧的话,行奇异的事,结果声名大噪?他们十分疑惑,似乎执著愚顽,比认识真理更容易。
  一三57、58 他们就厌弃他。这激发耶稣指出,真正的先知通常在异地声名远播,受人敬重,却不受家乡的人欢迎。在他居住的地方,他的亲人自恃与他相熟,随意轻蔑他。不信的人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只医治了少部分有病的人(参看可六5),原因不是他办不到这些事;人的恶不能限制神的能力。他在不渴望祝福的地方施予祝福;在不知道需要的地方给予他们所需的;又医治那些讨厌被称为病人的人。
天国的比喻
  现在来到马太福音论到的关键事情。主曾表示地上的关系要被属灵的关系所取代,即是否生来是犹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顺服父神。文士和法利赛人既然拒绝王,也就必然拒绝天国。主透过一连串的比喻,让我们预先看见天国。这天国是在主被拒和他将要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显现前的期间出现的。其中六个比喻都以这几个字“天国好象……”开始的。
  为了正确地明白这些比喻,让我们先重温第三章所提到天国的事。天国是指神的统治被承认的范围。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解释:(1)外在的称信,包括所有承认神统治的人;(2)内在的真实,包括真正悔改归主,进入国度的人。圣经给我们看见,天国有五个阶段:(1)旧约的阶段,旧约曾预言的国度;(2)“近了”的阶段或王以人的身分出现的时候;(3)过渡的阶段,包括凡在世囗称是耶稣子民的人,在王被拒、回到天上之后的时期;(4)千禧年时出现的国,和(5)最后、永远长存的国。圣经每一处提到国度的经文,都是指上述其中一个阶段。而第十三章所提到的,便是第三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国属于第二个层面:内在的真实(指真正的信徒),包括了从五旬节到被提时候的那些人,就是教会。这就是国度与教会唯一的共通点;除此以外,二者从没有被放在一起。让我们谨记这个背景,再来看关于天国的比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太福音26章经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