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农村就近搬迁徐水大王店第二批搬迁时什时候开工

抚州市宜黄县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宜黄县扶贫和移民局   发布时间:   文件编号:
赣办字[2014]19号
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
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4月14日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
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创新扶贫开发6大机制,即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明确要组织实施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即村级道路畅通工作、饮水安全工作、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危房改造工作、特色产业增收工作、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教育扶贫工作、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操作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继续向贫困宣战、确保实现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结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扶贫攻坚促进小康提速的意见》(赣办发〔2013〕23号)的部署,现就进一步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扶贫开发6大机制创新和10项重点工作,以改革扶贫开发方式为途径,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为动力,以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市、区)为主战场,瞄准全省现有328万贫困人口和3400个贫困村,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统筹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夯实打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快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推进步伐。
(二)工作原则。坚持统筹推进扶贫攻坚与小康提速并重的原则,做到“七个统筹”:统筹加大扶贫力度与注重扶贫效果,统筹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与形成扶贫长效机制,统筹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扶贫与因户施策,统筹就地扶贫与搬迁扶贫,统筹救济扶贫与开发扶贫,统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筹外部帮扶与自我奋斗。
(三)工作载体。深入实施全省扶贫攻坚“六大工程”:贫困农户帮扶到户脱贫工程、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程、贫困群众培训转移就业工程、贫困农户合作经营增收工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构筑打牢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务实管用的工作载体。
(四)工作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实现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目标,为全省小康提速创造条件,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要达到“三个显著”的要求:(1)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人均年收入全面达到4600元以上,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降到3%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市、区)和 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以上。(2)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3)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创新农村扶贫开发6大机制
1.改进以扶贫实绩为主的贫困县考核机制。按照扶贫开发“县抓落实”管理体制的要求,对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市、区)突出考核扶贫实绩的风向标,从2014年起,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成效,并依据省政府印发的《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赣府发〔2013〕4号),对其中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改进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公正评估扶贫开发绩效,完善相关激励办法措施,鼓励贫困县脱贫摘帽。严格执行贫困县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把落实扶贫责任情况作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部、省扶贫和移民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等。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2.构建科学高效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对全省现有328万贫困人口和3400个贫困村,逐户逐村建档立卡,集中扶贫资金,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重点落实精准扶贫到户。(1)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到户到人。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在2014年6月底前,省级将国家统计调查部门测定我省的贫困人口数量分解核定到县,由各县负责依据贫困状况逐级核定到乡到村,以村为基本单位,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完成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逐户建立台账并录入低保对象管理系统和扶贫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对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监督。(2)落实精准扶贫到户政策措施。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建立“定对象、定措施、定政策、定责任、定目标”的帮扶到户机制。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要整合和落实相关部门专项政策和救济措施给予优先扶持,兜底保障,确保其衣食无忧;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对扶贫对象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确保“应扶尽扶”;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结对帮扶,确保结对帮扶措施对扶贫对象户全覆盖。(3)扎实推进全省减贫进程。对全省扶贫对象分两期实施精准扶贫到户,以3年为一个周期,扶贫对象户一经确定3年不变。年,通过三年的精准扶持,全省减贫15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降至21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降至6%左右。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核定我省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开展新一轮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帮扶到户工作,全省再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降至10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降至3%左右。年,用两年时间做好巩固提高工作,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的歼灭战,确保到2020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发生率稳定保持在3%以下,如期实现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目标。(省扶贫和移民办、省民政厅、省委农工部、省人社厅、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团省委、省残联等)
3.整合完善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科学整合现有的工作制度,建立科学合理、任务适度、责任明晰的定点扶贫和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时间要与“精准扶贫”周期相吻合。县级扶贫和移民部门要做好驻村干部的业务培训,并指导乡村建立好内容完整、便于考核的“精准扶贫”台账,及时做好帮扶到户的监测评价。干部派出单位和部门要选派德才兼备、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驻村帮扶,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严格奖惩,实绩突出的在评先评优或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和移民办、各市县)
4.强化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加大扶贫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优化整合机制,集中实施精准扶贫,确保扶贫资金项目到村、到户,确保扶贫对象得惠受益,增强扶贫对象“造血”机能。落实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落实各级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逐步增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实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奖优罚劣机制,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考评紧密结合,探索推行以奖代补等的激励性和竞争性资金分配办法。改进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机制,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使用进度,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按权责匹配原则,实行“谁审批、谁负责”的责任制。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机制,在落实县级政府抓好扶贫资金项目组织实施责任的基础上,落实省、市两级主要负责资金项目监管的责任,健全完善监管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县级组织实施工作进行检查。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督机制。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所有资金项目都要阳光操作,通过有关媒体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扶贫资金项目审计结果的监督作用。引入中介组织等社会监督力量,拓宽扶贫资金项目监督渠道。健全各方支持扶贫开发资金政策统筹机制,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政策及资金,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集中解决制约扶贫开发的突出贫困问题。严格执行违纪违法惩处机制,严肃查处截留、挤占、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省财政厅、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发改委、省纪委监察厅、省审计厅等)
5.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利用好已经建立的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深化沟通合作、强化协调配合,构建金融助力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涉农贷款比例,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制定有效措施,鼓励贫困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并主要投向农业农村。加大对养殖业、种植业、森林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增强金融支农服务功能,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积极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和贫困村互助资金的经验,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财政厅、省民政厅、江西银监局、保监局、省扶贫和移民办、省人社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等)
6.完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各级党政部门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科研院校、驻赣军队和武警部队要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创新支持、鼓励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措施。每5年以省政府名义对支持扶贫开发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政策,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各县扶贫和移民部门建立扶贫需求和扶贫项目信息库,并向社会开放,以利各类组织、企业、个人参与扶贫济困。(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残联、省工商联等)
(二)抓好农村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
1.加大村级道路建设力度。2014年起,要以年均8000至10000公里规模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网络连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标准和通达深度,加大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力度。安排农业产区、乡村旅游点、农产品园区、移民村和人口较集中的自然村通公路建设。继续加快贫困地区及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加快升级改造罗霄山片区县道进度,改善罗霄山地区县级客运站、农村候车亭条件。到2016年,率先完成38个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自然村(25户以上)通水泥路建设任务,到2020年底,全省自然村(25户以上)基本建成水泥路。(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新村办等)
2.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依托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2015年前解决农村重点污染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环保厅、省新村办等)
3.提升农村供电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大农网改造资金投入,解决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电网电压低问题。提升我省农村电网装备技术水平,优化农村电网结构,开展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接入工作,支持小水电项目建设,对老旧农村水电站开展增效扩容改造。到2020年全省贫困农村电压低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等)
4.加快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和搬迁移民扶贫进度。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和资金安排上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重点倾斜。加大全省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解决农村住户居住安全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
对地处边远、条件恶劣、就地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群众,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公正公开、规模适度、差别扶持的原则,实施好搬迁移民扶贫工程。2014年起,在2013年搬迁安置6万人的基础上每年递增2万人。整合相关优惠政策,确保“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发改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等)
5.培育壮大有利困难群众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参与家庭农场、合作农场、联户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2-3年覆盖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达到100万户。继续实施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以产业基地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扶贫对象能力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增加扶贫对象收入。从2012年起,省财政连续10年每年安排扶贫攻坚重点县100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精准扶持贫困村和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到2015年,基本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都参与。(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旅游发展委、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商务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科技厅、省供销社、团省委等)
6.加快发展扶贫作用明显的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罗霄山片区“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定位和赣州市、吉安市“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作用,用好用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劳动力培训、搬迁移民扶贫、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等措施,积极支持建设一批旅游市场潜力大、旅游扶贫功能强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省发改委、省旅游发展委、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新村办等)
7.全面开展智力扶贫。高度重视困难家庭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提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发展学前教育。加强贫困农村支教力度,重视农村特殊教育和残疾学生扶助。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统筹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补贴、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家政服务培训工程等政策,确保有转移培训愿望的贫困群众得到政策扶持。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充分挖掘学校办学潜力,积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强贫困地区“阳光工程”培训力度,有效提升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乡土实用人才。不断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扫除青壮年文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适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到2020年,贫困村和重点扶贫攻坚县(市、区)的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和移民办、省人社会厅、省委农工部、省公安厅、省农业厅等)
8.加强贫困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和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学生项目,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到2015年实现县县有二级综合医院,乡乡有规范化卫生院,行政村有合格卫生室,县县有功能比较完善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和监管体系,县县妇幼保健机构具备妇幼保健、生殖保健条件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贫区地区群众享有全省同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县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省卫生计生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
9.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原中央苏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产品投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县县有硬件设施标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或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到2020年,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
10.推进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加快一村一员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员的业务水平。构建多通道的综合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平台,整合开发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高宽带用户普及率,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提速。加快农村地区光纤宽带建设,实现光纤到行政村,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到2015年,行政村100%实现通宽带,3G网络100%覆盖乡镇,农村地区用户全面实现每秒4兆比特宽带接入能力。到2020年,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100%通宽带,农村地区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2兆比特。(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扶贫和移民办等)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和行动,把创新6大机制、落实10项重点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市、区)党委、政府要认真履行扶贫开发责任制,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力量;省直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行业扶贫责任,把贯彻落实行业扶贫分工任务摆在本部门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坚持经常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调查研究,倾听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诉求,谋划扶贫攻坚的大计,促进6大机制创新和10项重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二)搞好统筹协调。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调,及时调度情况和督促落实。各地要做好统筹安排,认真抓好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和重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省直各部门单位要加强与国家对口部委的沟通联络,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时将支持扶贫开发摆在优先位置。省直各牵头单位对落实本部门牵头任务要做实做细具体的安排部署。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全面收集掌握、认真梳理总结好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
(三)夯实基层组织。把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的本领,使之成为率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觉悟高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驻村扶贫工作队(组)作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夯实基层组织服务贫困群众的物质基础。尊重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扶贫必先扶志,教育贫困群众穷则思变,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脱贫致富根本要靠自我奋斗的志向。维护贫困群众的民主权利,引导其充分用好外部观念、资金、技术、项目等帮扶条件,组织其积极参与扶贫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
(四)强化工作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保障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适应扶贫开发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工作队。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市、区)要充实扶贫部门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村级扶贫开发工作队伍建设要适应实施精准扶贫的需要。各级各部门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完善落实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常态化制度,加强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和重点工作的指导,并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挂职锻炼成长。尤其是在重点扶贫攻坚38个县(市、区)定点扶贫的省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要率先垂范,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定点联系县的扶贫攻坚,深入落实1位省领导、1个省直部门、1家省属企业、每县每年1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的“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各设区市、县(市、区)领导都要认真落实定点扶贫联系贫困乡村的要求,指导抓好扶贫规划、政策和项目的衔接,帮助解决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和重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好干部”的实践平台,注重发现培养使用扶贫实绩突出的“好干部”。
(五)营造浓厚氛围。广泛深入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扶贫攻坚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用扶贫开发惠民政策和脱贫致富榜样传播正能量,为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广泛引导和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参与扶贫事业,壮大扶贫开发力量,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本实施方案确定的省直牵头单位和各设区市、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市、区),要制定抓好落实的具体工作方案,于今年4月底前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每年10月上旬前要及时向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送执行情况报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年10月底前要将本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报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抚州市人民政府 &
,赣ICP备号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本站点由 抚州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承办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3篇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您的位置: >
湖北省秭归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来源:秭归政务中心 发布时间: 14:13:20 阅读次数: 字体:[
湖北省秭归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 &(2016年&&2020年)
易地扶贫搬迁旨在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为切实改变我县边远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探索创新易地搬迁模式,加快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号)和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2014】12号)精神,结合我县情况,制定秭归县易地扶贫搬迁年规划。
一、基本情况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故里,是中国著名的脐橙之乡,也是一个集革命老区、三峡库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万亩,辖12个乡镇,186个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38.02万人,农业人口31.27万人。
2015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01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0.4:39.5:40.1。三次产业比显示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仍占有重要位置。特色农业平稳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087公顷,粮食产量91941吨;蔬菜种植面积11750公顷,产量332959吨;茶叶采摘面积3639公顷,产量3251吨;生猪出栏57.13万头,存栏48.06万头;柑桔种植面积17065公顷,产量312754吨。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抢抓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和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机遇,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老区建设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不断加大组织领导、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工作落实力度,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62万人,使贫困人口下降到7.57万人。一是全面推进片区扶贫攻坚,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增强。二是强力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面貌明显改观。启动实施了4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119&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使扶贫资金产生了巨大的致富&正能量&。三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渠道基本建立。四是着力实施扶贫搬迁,贫困户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综合配套&的原则,实施扶贫搬迁集中建房,大力推进农村村庄建设,为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二、&十二五&规划评价
(一)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2个,下达计划876户3300人,其中2015年预计143户590人,目前下达计划733户2710人。下达投资项目计划7批次:2010年下达项目1个,搬迁65户300人;2011年下达项目1个,搬迁149户400人;2012年下达项目2个,分别为90户340人和113户440人;2013年下达项目1个,搬迁100户400人;2014年下达项目2个,搬迁216户830人。至目前为止,实际下达投资计划项目均已动工建设,动工率100%,完成计划项目任务的100%,7个项目已全部竣工。已完成搬迁群众602户,占计划82%。完成蓄水池1360立方米,架设引水管道3854米,配套完成土地整理600亩,发展柑桔、茶叶等特色产业1000亩,架设电线4902米,完成居民点排污管道2065米,新修居民点公路10.8公里。
(二)基本经验和成效
1、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加强了领导、落实了责任。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多次到项目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协调县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开成合力。项目实施乡镇都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建了项目工作专班。
(2)严格工程建设程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都严格遵循项目建设相关程序,落实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按照省市发改委批复的建设规模和内容进行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禁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内容和规模。
(3)加强资金管理。项目建设资金按照专项建设资金有关管理的要求,实现专户管理,设立专户存储,严格财务会计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资金挪用。
(4)坚持规划引导,创新建设模式。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度、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 结合实际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一是发动群众参与,突出建设主体。项目建设坚持由村牵头,让民做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民主选择业主,由群众谈判商定承包价格,群众加入施工监督。
二是成功探索&四统三监两抓&的建设模式.(四统: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场平、统一建房;三监:领导责任目标监督、质量安全监督和建房户代表监督;两抓:抓阄报名、抓阄分房)。
三是争取项目支持,凝聚部门合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得到县扶贫、水利、住建、国土、交运、财政、林业、农业以及电力、通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居民点配套建设提供了项目及资金保障。磨坪乡为磨坪村一个居民点捆绑各方资金300多万元,为村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难题。
2、主要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村面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户居住得到集中,一方面凝聚了村级力量,村民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信息得到畅通,各项惠农政策能够更快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农户集中居住到信息、交通畅通的地方,更有利于村民发展产业,激活村级经济,推动全村文化、服务业、信息化等各方面的进步。
二是节约了建设成本,提高了建设质量。电力、通信、供水、环保等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减少许多资金、时间、空间成本,也节约了大量土地。据测算,有的居民点户均可节省建设成本5万元,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有效规避了传统农村独户建房无设计、无技术、无专业队伍、无安全质量保障、无抗震设防的各种弊端,确保了农村居民点建房规划有序和工程建设速度、质量的协调统一。
三是拉动了社会投资。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居民点建设带动社会大量投资的杠杆作用十分明显。两河口镇两个居民点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400万元以上,突出彰显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投资潜力。
四是惠及了弱势人群。易地扶贫搬迁虽然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扶持,但建一栋房子至少还需农户自身投入10-15万元左右,对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县各地积极想办法,多方筹资解决搬迁难。如梅家河乡为了不让每一位老百姓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落队,该村采取了差别扶持的办法,即由村委会出资建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免费提供给弱势人群居住,目前已在宋家湾、王家岭修建了2栋福利房,改善了6名弱势人群的住房条件。
&&&&&&& &&&&&&&&
&依托集镇集中联片建设的搬迁居民点
&&&&&&& &两河口镇堰塘坪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点
&&&&&&&&& &建设中的两河口镇土珠庙搬迁居民点
&&&&&&&& &香龙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区规划图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区烟田配套项目
&&&&&&&&& &
项目区配套的土地整治项目
&&&&&& &&&周坪村吴家政分散插花式搬迁前后照片
&&&&&&&&& &&&
&梅家河在建居民点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十二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尚未缓解,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城镇功能不尽完善,基础设施仍然滞后,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薄弱;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复杂:
1、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很大。2014年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7万人,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4.2%。这些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高山边远地区和深山峡谷地带,自然条件较差,社会发育滞后,发展优势不足,群众增收难度较大。
2、补助标准过低,群众搬迁压力大。秭归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大人稀,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农户居住分散,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相对滞后,县级财力有限,百姓资金不足。补助标准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导致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编计划时踊跃报名,落实时相当迟缓。同时,农村搬迁建房本身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资金的筹措、开工日期的选择、农时与外出打工的协调等因素都会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目前农村真正能够搬迁的农户多数是经济条件中等的农户家庭,而贫困户、特困户家庭仍然很难实施搬迁。
3、集中安置困难很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点选址困难,要想在交通方便、耕作方便、基础较好的地方难以找到具有一定安置容量的居民点;二是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由于搬迁户属异地迁入,与迁入地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利益冲突,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尚需配套政策措施和建立一定的补偿机制。
4、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贫困村比较集中的半高山地区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效益不是十分明显,依然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相当部分搬迁户靠借贷建房,投入再生产发展资金紧缺,要致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三、十三五规划情况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和以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以根本改善群众生存环境和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和部分搬迁、分散安置相综合的措施,科学布局、统一规划。积极引导相关涉农项目统筹推进,着力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2、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易地扶贫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专项工程,必须尊重群众意愿,自愿申报。县、乡(镇)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立足资源条件、人口承载能力和城乡统筹,突出区域特色,优化配置资源,合理确定安置方式。整合力量建设带动示范强的居民区。
&&突出重点,循序渐近。合理确定搬迁重点和规模,科学编制实施规划,优化完善安置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时序。
&&整合资源,自力更生。各级政府加大相关资源的整合和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多种发展途径。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
(二)搬迁对象
&1、贫困户和贫困村为重点:指标向贫困户(贫困户比例原则上达到60%以上)和贫困村倾斜(45个贫困村)。
&2、侧重居民点建设:对有条件建居民点的围绕县委、政府产业发展方向(两果两叶等产业已经成规模和旅游产业正在发展中的区域)。&
3、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协,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居住在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区等的贫困人口,亟需避险搬迁的人口。
(三)搬迁方式
我县山大人稀,村内交通、信息、农田建设、产业发展等条件和环境差异很大,加之整村搬迁生产资料调整困难,因此,原则全部采用以自然村落为单元部分迁出的方式。
(四)安置方式
&安置方式由乡镇结合乡镇总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一是集中安置:村统一建居民点,农户按照统一规划在居民点建房。二是依托城镇安置: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向县城、乡镇集镇、农村小集镇搬迁安置。三是插花安置:鼓励农户在村内、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自行协商或投亲靠友安置。四是积极探索跨区域安置、资源置换安置和依托城镇、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基地安置和投亲靠友等模式。
(五)主要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实施目标
 & 规划搬迁1195户、4095人,高标准建设25个集中安置点,高质量建设基本农田和产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改善搬迁户的生存发展环境,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2、搬迁任务
年拟搬迁的农村贫困人口4095人。
2015年至2016年计划搬迁287户、1000人;
2016年至2017年计划搬迁400户、1380人;
2017年至2018年计划搬迁92户、332人;
年计划搬迁268户、931人;
2011年至2020年计划搬迁148户、452人。
每个年度建设任务计划由当年和第二年两年实施完成。
3、主要建设内容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田水利建设。25个规划点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670亩,新建蓄水池60口9600立方米、架引水管道57080米。
产业项目建设。发展和改造柑桔园600亩,发展茶园100亩,核桃园改造1000亩,周坪村配套发展旅游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居民点道路19.33公里;排污管道工程10公里;建设房屋133800平方米,文化广场4处2050平方米。
能源项目建设。新建沼气池30口;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电力设施完善2个台区,线路4800米。
&&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规划集中安置区将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出门打工需求,安排产业项目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确保搬迁农户有长期发展的项目和稳定的增收渠道。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迁出区域将鼓励农户种草植树,建设经济林和生态防护林,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对地质灾害区域给予相应的治理工程,减少坍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做好安置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
&& &&(六)资金筹措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项目总投资12204万元。其中:申报中央补助性投资245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0.1%,地方配套投资1428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1.8%,搬迁群众自筹资金831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8.1%。
国家按搬迁人口人平投资6000元,考虑到当前物价水平和搬迁户实际需求,鼓励贫困地区困难家庭易地搬迁,加快生态建设,建议国家将人平投资标准提高到元,同时,省政府按人均中央补助投资30%的比例予以配套。搬迁群众视家庭收入状况,适当承担部分住房和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费用。县乡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规划,以安置区建设方案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共同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改善整体发展环境、开发特色优质资源、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为目标,协调各类扶贫资金和相关资金支持安置区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
(七)工程管理
1、资金使用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主要用于搬迁群众的住房以及安置区基本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能源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公共设施。
地方配套资金统筹用于后续产业的发展及鳏寡孤独、五保等特殊困难户的安置问题。
农户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房屋建设资金缺口和生产性设备购置、运输工具等。
2、投资计划管理
全县按照每年申报3个储备项目的要求,建立了秭归县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库,共计15个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原则按项目库的安排选取。县和乡镇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开展实地调查、安置条件摸底,落实安置用地和地方配套资金。将前期条件完备了的项目上报省发改委审查。接到国家投资规模计划后,按照规模并迅速组织实施方案的编制,报省审查后组织实施。项目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计划内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按程序报备。
3、项目实施管理
县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强项目建设协调、进度、质量、资金、档案等管理。加强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环节的稽察检查工作力度,防止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及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同时接受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秭归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兼任组长,县发改局、扶贫办、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住建局、人社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环保局、畜牧局等县直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县发改局。办公室负责项目相关协调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负责项目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2、整合资源,规范运行
农村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的成败,主要是土地政策和资金的整合问题,整合资源才能统筹兼顾,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统一调度,合力推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加大项目配套资金的争取力度,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是建立中央、省、社会和农户等多个层次的筹资渠道;二是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范围;三是积极捆绑、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四是争取大中企业和社会团体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事业;五是动员农户筹措资金,积极投入搬迁建设。同时建议中央财政适当提高投资标准,省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纳入省财政预算投资范围,按人平不低于中央预算30%的比例给予配套。
3、严格项目建设程序
一是建好项目库。根据国家和省市要求,结合各乡镇实际,建好易地搬迁项目&十三五&项目库。二是严把项目立项关。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筛选投资额度适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扶贫效益比较大的项目作为年度投资项目。三是本着轻重缓急和中心任务,合理申报年度投资计划。四是严格项目实施。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业主按照文件下达的计划内容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待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再组织实施,确保方案科学合理、投资最省。五是严格实行&四制&管理。对单项投资大、且符合项目招投标要求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投标。
4、合理编制实施方案
各项目乡镇人民政府根据《秭归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组织专人在完成项目地址、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基础上,认真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细化项目设计图纸和工程施工方案,确定受益农户。切实把项目规划设计落实到具体的地点方位上,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身上,落实到项目受益人身上。
5、加强培植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保障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要加大财政资金和其它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柑桔、茶叶、烤烟、高山蔬菜、畜禽养殖等农业产业的建设力度,要让这些支柱产业变强、链条变长、效益更高。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同时利用返乡创业政策机遇,鼓励县籍在外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型农业产业等项目,兴建一批&农家乐&、特色农庄、新兴园区,扩大就业门路,促进产业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水大王店第二批搬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