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默写题理解性默写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留言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谢谢!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语言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语言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综合小练3,(浙江)高考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1:14: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语言基础知识+名句名篇
官方公共微信金山区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①曾经在《娱乐至死》里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的尼尔·波兹曼,倘若在今天走进任何一座城市的地铁,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在另一部著作中所担忧的技术垄断对文化积淀的侵蚀,恐怕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②的确,当科技发展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一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时,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地铁里的随身读物不再是杂志或者报纸,临睡前的枕边读物也不再是书本,几乎所有阅读和体验的内容都被浓缩进各种移动终端这个小小的屏幕。它是世界的开端,也是世界的尽头,它成为我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
③关于微博的研究和讨论已经汗牛充栋,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它合情合理地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以至于时至今日,谁要是没有微博,简直就有点被时代抛弃的意思了。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④“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的时间变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⑤早在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比啃下一块砖头还不易;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对不少人来说也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轻而易举地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⑥“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
)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
)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汹涌磅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尽情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⑦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⑧面对“微”文化制造的喧嚣,怎样守护好思想与精神的净土?这个问题一点儿都不耸人听闻。&&&&&&&&&&&&&&&&&&&&&&&&&&&&&&&
&&&&&&&&&&&&&&&&&&&&&&&&&&&
&(《人民日报》)
1.第⑤段加点词“肢解”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填入第⑥段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因为……所以……&&
&&&&&&&B.如果……那么……
C.虽然……但……&&&
&&&&&&&&D.
一旦……就……
从⑤⑥两段文字看,“微”文化产品的副作用是&&&&&
&&&&&&&&&&&&
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 (2分)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
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彩铃音乐等。
C.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壁上的宣传标语口号、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报道等。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正好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就“面对‘微’文化制造的喧嚣,怎样守护好思想与精神的净土”提出两个合理可行的建议。(3分)
⑴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但拿了父母的血汗钱来读书,心里总有沉重的负疚感,加上走读路途遥远,每天w m&不振的。
⑵“今天我们来讲眼睛……”
新来的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郑重地说:“这是我托人一大早从南郊买到的。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随手尽情展示那个血淋淋的球体,好像那是个成熟的红苹果。
⑶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医院里著名的医生,但教授演示到我跟前时,我故意眯起眼睛。我没法容忍心灵的窗口被糟蹋成这副模样。从栅栏似的睫毛缝里,我看到教授质地优良的西服袖口沾了一滴牛血,他的头发像南海观音的拂尘一般雪白。
⑷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拂的白发。是眼科教授!没想到教授乘车的路线和我一样。只是他家距离公共汽车站很远,要绕过我家住的机关大院。
⑸教授离开了讲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头。他疲惫地倚着椅子扶手,再没有课堂上的潇洒。我心想他干脆变得更老些,就会有人给他让座了。又恨自己不是膀大腰圆,没法给老师抢个座。
⑹终于有一天,我在下车的时候对教授说:“您从我们院子走吧,要近不少路呢。”
⑺教授不认识我,说:“哦,你是我的病人吗?”
⑻我说:“您刚给我们讲过课。”
⑼教授抱歉地笑笑:“学生和病人太多了,记不清了。”
⑽“那个院子有人看门。让人随便走吗?倒真是节约不少时间呢。”教授看着大门,思忖着说。
⑾“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您跟着我走吧。我们院里还有一座绿色的花园。”我拉着教授。
⑿“绿色对眼睛最好了。”教授说着跟我走进大院。
⒀一个织毛衣的老女人在看守着大门。我和教授谈论着花草经过她身边。我突然像被黄蜂蜇了一下——那个老女人乜斜着眼在剜我们。
⒁她的丈夫早就去世了,每天斜着眼睛观察别人,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⒂从此,我和教授常常经过花园。
⒃一天,妈妈对我说:“听说你天天跟一个老头子成双成对地出入?”
⒄我说:“他是教授!出了我们大院的后门就是他的家。那是顺路。”
⒅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妈妈相信你,可别人有闲话。”我大叫:“什么别人!不就是那个斜眼的老女人吗!”
⒆不管怎么说,妈妈不让我再与教授同行。怎么对教授讲呢?我只好原原本本和盘托出。“那个老女人,眼斜心不正,简直是个克格勃!”我义愤填膺。
⒇教授注视着我,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他忧郁地不再说什么。
(21)下课以后,我撒腿就跑,竭力避开教授。不巧,车很长时间才来一趟。走到大院门口,教授赶到我面前,说:“我今天还要从这里走。”
(22)知识分子的牛脾气犯了。“您要走就走吧。”我只有加快脚步,与教授分开走。我已看见那个老女人缠着永远没有尽头的黑毛线球,阴险地注视着我们。
(23)“我需要你同我一起走。”教授很恳切很坚决地说。作为学生,我没有理由拒绝。
(24)我同教授走进大院。我感到不是有一双而是有几双眼睛乜斜着我们。斜眼一定是种烈性传染病。
(25)“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教授很执著地要求。
(26)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现在教授要打抱不平。
(27)“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我忙着劝阻。
(28)“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定不移。
(29)我无计可施,况且我从心里讨嫌这种人。我伸长手指着说:“就是那个缠黑线团的女人。”
(30)教授点点头,大踏步地走过去。“请问,是您经常看到我和我的学生经过这里吗?”教授很客气地发问,眼睛却激光般锐利地扫描着老女人的脸。
(31)在老女人的生涯里,大概很少有人光明正大地来叫阵。她乜斜的眼光抖动着:“其实我……我……也没说什么……”
(32)教授又跨前一步,几乎凑近老女人的鼻梁。女人手中的毛线球滚落到地上。这时听见教授一字一顿地说:“你有病。”
(33)&&&&&&&&&&&&&&&&&&&&&&&&&&&&
(34)“是啊,我是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教授完全听不出人家的恶毒,温和地说,“不过我的病正在治疗,你有病自己却不知道。你的眼睛染有很严重的疾患,不抓紧治疗,不但斜视越来越严重,而且会失明。”
(35)“啊!”老女人哭丧着脸,有病的斜眼珠快掉到眼眶外面了。
(36)“你可不能红嘴白牙地咒人!”老女人还半信半疑。
(37)教授拿出烫金的证件,说:“我每周一在眼科医院出专家门诊。你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做详细的检查治疗。”
(38)我比老女人更吃惊地望着教授。还是老女人见多识广,她忙不迭地对教授说:“谢谢!谢谢!”
(39)“谢我的学生吧。是她最先发现你的眼睛有病。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教授平静地说,他的白发在微风中拂尘般飘荡。
(40)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
(注:克格勃,是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span STYLE="CoLor: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年3月13日至<span STYLE="CoLor: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于世。)
7w m&&&&&&&
根据上下文,给第(33)段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9. 第(39)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10的两项是(&&&&&
E以后会成为好医生主要
F丈夫早逝,孤苦无依,所以只能靠每天斜着眼睛观察别人获得慰藉
11小说题目“斜视”的具体含义。&#9312;&&&&&&&&&&&&&&&
&#9313;&&&&
&&&&&&&&&4
131&&&&&&&&&&&&&&&
2&&&&&&&&&&&&
&&&&&&&&&&&&&
3&&&&&&&&&&&&&&&
4&&&&&&&&&&&
&&&&&&&&&&&&&&
5&&&&&&&&&&&&&&&&
6&&&&&&&&&&&&
7&&&&&&&&&&&&
&&&&&&&&&&
8&&&&&&&&&&&&&&&
15的一项是(&&&&
海榴初绽”四字,点出了夏令时节。
、“任”二字亦不失旷达之意。
彭蠡之口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临汝&&&&&
3壁下&&&&&
&&&&&&4&&&
的一项是(
的一项是(
&&&&&&&&&&
&#9312;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 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9313;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9314;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之绝顶,以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9315;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45&#9312;&#9314;
&&&&&&&&&&&&&&&&&&&&2
&#9314;的一项是
&#9314;中的“陶翁”指&&&
&(1分);作者感到“遗恨”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2
附参考答案:
阅读(80分)
1、(2分)分散
2、(2分)C
3、(4分)&#9312;消耗注意力,注意力匮乏&&&
&#9313;逻辑思维被碎片化导致思维能力弱化
4、(2分)C
5、(2分)A
6、(3分)要求:建议具体,有可操作性,语言流畅。写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7、(2分)萎靡。(写错别字不给分)
8、(2分)“你才有病呢!”那老女人突然猖狂起来。(意思接近即可,最好有语言、神态或动作描写,能够符合上下文语境)
9、(2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眼科教授用仁心去除老女人心灵的斜视,表达“我”对他的尊敬。
10、(6分)C&
11、(4分)&#9312;浅层:指眼睛的斜视,文中指眼疾。&#9313;深层:指心灵的斜视,即无聊小市民斜眼看人、无事生非的龌龊心理和“我”性格上的狭隘。(意思接近即可,各2分)
12(3分)使情节结构既曲折有致,又完整紧凑;使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凸显;使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情节、形象、主题各1分。(说明:小说前文写斜眼女人搬弄是非,最后以斜眼女人受感动结束。这样的安排与前文多处的“乜斜”形成照应,情节上又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结尾用“笔直”与“乜斜”以及斜视女人的感动落泪与上文无事生非形成对比,从而烘托出教授高尚人格的感染力,表现出教授的“人道之心”。用思想性格鄙俗狭隘的斜眼女人受感动结束全文,表现了丑恶的现象根植于粗鄙狭隘的心灵,诞生于误解或曲解的土壤,并且会在不明真相的人群中蔓延。要想使“乜斜”变为“笔直”,需要榜样的引导和自身的觉悟,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反思,这样美好善良的高贵品质一定能够战胜丑恶现象的深刻主题。)
13、(1)杨柳岸、晓风残月&&
(2)一一风荷举&
&&&&&&(3)落花水香茅舍晚
(4)必积其德义&&&&&
&&&(5)&&&&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必先利其器&
&(8)君子之交淡如(若)水&
(多字少字错字别字均不给分)
14、(1分)曲牌名
15、(3分)C
16、(4分)角度有语言(如动词)、手法(如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借景抒情)。(
17、(1分)前赤壁赋
18、(4分)(1)使……鸣
(2)到,去,往
(3)陡峭,断(4)大概,差不多,将近
19、(2分)C(表修饰&
20、(2分)C(宾语前置句,其余均是定语后置句)
21、(2分)(1)(关键词:目、耳、臆断)
(3分)(2)(关键词:乃、之、其实)
22、(2分)&#9312;讥笑寺僧随意求证石钟山命名原因,与郦道元的描述不符,不足为据。&#9313;为自己探究得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而感到快慰。(各1分,注意情感、态度)
23、(3分)&#9312;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9313;有形象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心理刻画。&#9314;行文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24、(2分)高度评价郭拱辰的人物画做到“形似”和“精神意趣”并重(答“神似”也可)。
25、(2分)D
26、(3分)陶渊明&&&&
郭君不能和自己同游,就不能一一画出隐士带回家
27、(2分)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
28、(4分)高度赞颂郭拱辰人物绘画技术高超,表明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却遁迹林泉的自由心态。(各2分,意思接近即可)
作文(70分)
按照2012年秋季高考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5)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译文: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赏析文:《唐诗三百首》中,只有两首是专抒夏日好处的,一首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首是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不约而同,都突出了“凉”的美感。夏日景物的色彩要比春天浓烈和热闹得多,文人却偏偏不敢去全身心地迎接,先要为自己留一块虚静的凉荫。也许这是因为在夏季的炎熇中,澄怀涤烦是娱目游心的首要前提,有“闲情”才有“逸致”。
本篇前半绘写夏日园亭的自然景色,首先也是强调“凉多”。这是从池塘水阁遍布的一片“绿叶阴浓”来呈现的,屏绝了骄阳和暑气,构筑了理想的适于憩息的清凉世界。作者写的是“阴浓”,却不忘点明“绿叶”。因为随后两句便叙出了“妖艳喷香罗”的石榴花,红绿相映,绘出了园亭夏景的浓烈色彩。这五句的基调是静谧的,于是作者又搜索到了园中的声:“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燕子呢喃,蝉鸣高柳,表现了万物的安适自得,这不仅没有破坏宁和的氛围,反而更增添了夏景的恬美。在“偏趁凉多”的澄怀意境中,去进一步发现和领略夏令的美感,这是诗人高出一筹之处。
最值得称妙的是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在写景的结尾添出一场“骤雨”。雨点“似琼珠乱糝”,跳跃奔放,“打遍新荷”,历历如闻,这一切都表现出诗人对它的欣赏。这一场骤雨的洗礼推出了一番全新的景象,不同于叠床架屋的泛泛之笔,但它的别开生面,却使前时的种种美感锦上添花。“凉多”是不用说了,从“选色”的方面看,它增出了“新荷”,且使前时的池亭水阁、绿树红花在“雨过”后更为明洁、泽润;从“征声”的一面说,燕语蝉鸣可能有一时的沉默,而“骤雨打新荷”的琤琮声却不啻是一支更为动听的乐曲,且仍有愈喧愈静、以闹助恬之妙。作者以之作为“良辰美景”的充分体现,并随之接出“一梦初过”的感慨,我们是能深会其心的。
曲的下片转入抒写感慨的内容,一是人生苦短,二是穷通有命,于是得出了及时行乐的结论。这种感想本属于老生常谈,但我们并不觉陈腐可厌,正是因为它得自即景抒情,而前时的写景已作了成功的铺垫。一来是上片的景语中确实充分集中了夏日的“良辰美景”,值得不计代价地去“玩赏”、“酩酊”;二来是诗人在叙景中洋溢着一派隐逸脱俗的天趣,“何用苦张罗”,便带有蔑视奔竞、看破红尘的高士风味;三来是“骤雨打新荷”这一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两轮日月,来往如梭”的人世社会的变化同有可味之处,顺适自然,委运任化,也就有了逻辑上的联系。“人生如梦”四字算得耳熟能详了,但我们读了苏东坡“大江东去”的《念奴娇》,照样觉得震铄耳目。可见一首成功的文学作品,于自身的艺术美感之外,还往往能激起读者对人生常理的深思与共鸣。
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
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
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眺望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于是觉得很遗憾呀。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