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80年的历史启示警务革命有哪些启示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纽约警务改革对上海警务改革的启示”新公共管理视角
自1829年现代警务制度创立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警务执法部门在不断加强、健全自身的建设,力求通过警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以推动警务运作体制和机制的完善,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保护社会民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良好。在现代警务制度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历经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等一系列警务改革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政府行政改革运动中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management)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执法部门促进警务改革的新动力和新手段。通过将美国纽约警察局实施的警务改革作为对象进行探析,力求归理出促其有效开展的内在要素,并就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进一步推动上海的警务改革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四次警务革命的意义分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
四次警务革命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第三次警务革命(2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Article/lilun/jwtt/9.html" target="_blank">http://www。第二次警务革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com。第四次警务革命(近代)。第一次警务革命(1829年).police.police,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现代化后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改革”(主要内容是社区警务活动)<a href="/Article/lilun/jwtt/9,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com,以欧美各国警察专业化为标志,以美国警察专业化为标志四次警务革命论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国警察教育培训应对世界警务革命的对策研究――国外先进经验的启示与运用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国警察教育培训应对世界警务革命的对策研究――国外先进经验的启示与运用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我&#8203;国&#8203;当&#8203;前&#8203;的&#8203;警&#8203;察&#8203;教&#8203;育&#8203;培&#8203;训&#8203;在&#8203;诸&#8203;多&#8203;方&#8203;面&#8203;暴&#8203;露&#8203;出&#8203;问&#8203;题&#8203;和&#8203;不&#8203;足&#8203;。&#8203;因&#8203;此&#8203;,&#8203;可&#8203;借&#8203;鉴&#8203;域&#8203;外&#8203;警&#8203;察&#8203;教&#8203;育&#8203;经&#8203;验&#8203;,&#8203;从&#8203;办&#8203;学&#8203;定&#8203;位&#8203;、&#8203;管&#8203;理&#8203;体&#8203;制&#8203;、&#8203;职&#8203;业&#8203;化&#8203;教&#8203;育&#8203;以&#8203;及&#8203;师&#8203;资&#8203;队&#8203;伍&#8203;建&#8203;设&#8203;等&#8203;方&#8203;面&#8203;进&#8203;行&#8203;反&#8203;思&#8203;,&#8203;完&#8203;善&#8203;与&#8203;发&#8203;展&#8203;我&#8203;国&#8203;警&#8203;察&#8203;教&#8203;育&#8203;培&#8203;训&#8203;,&#8203;这&#8203;对&#8203;于&#8203;重&#8203;构&#8203;我&#8203;国&#8203;警&#8203;察&#8203;教&#8203;育&#8203;体&#8203;制&#8203;具&#8203;有&#8203;现&#8203;实&#8203;意&#8203;义&#8203;。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西方警务革命对我国警务改革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西方警务革命对我国警务改革的启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警务的革命-美文欣赏-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警务的革命
警务的革命
2005年,是中国建警100周年,也是《人民警察法》颁布1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警察学专家畅谈中国警察的过去和未来。警务改革力度最大的十年《法律与生活》:今年是中国警察建警100周年和《人民警察法》颁布10周年。近十几年,正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发生巨变的转型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一下10年来我们在警察队伍的正规化和现代化以及警务改革方面所走的路,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王大伟:这10年,正是我国警察队伍在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警务改革方面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一个时期。《警察法》的立法初衷一是想给警察队伍以经费保障,二是明确规定了警察的权利和义务,这对警察约束自己的行为,模范执法起了很大作用。《警察法》里面有很多约束警察的内容,表现为这不准、那不准,后来就演变成了“五项禁令”。《警察法》里规定,当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警察要立即救助,对人民群众的报案,要及时查处。早年时就出现了漳洲110报警服务台,后来还出现了社区警务的改革,这些都拉近了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所以,《警察法》颁布这10年,确实是公安队伍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划时代的10年。《法律与生活》:我们在有关警务改革的采访中,屡屡听到大家提到2003年11月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简称“二十公”)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这对我们今天的警务改革有哪些影响?王大伟:“二十公”文件有两个亮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和队伍的正规化。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一提出,对警察角色的定位有个根本转变。过去我们认为警察是战士,现在,警察不仅是战士,更多的是人民的公仆。它符合世界警务改革的大趋势,就是警察更多的应是公仆,是个服务机构。周永康部长到任后搞的“五项禁令”、“大练兵”,都是正规化建设。我们的正规化建设起步比较晚,西方比我们早了几十年。过去,我们各地的派出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民警的素质不高,跟犯罪分子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去年开展了“大练兵”,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到公安大学看大练兵汇报演练,场面非常壮观,天上是直升飞机,地上是几百辆警车,还有马队,各种各样新的装备。大练兵后,整个队伍素质提高了。所以说“二十公”和中央13号文件对我们的队伍建设和警务改革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法律与生活》:那么传统的警务体制都有哪些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相适应?我们所进行的警务改革包括哪些方面?王大伟:警务改革不是哪一个方面的问题,它在世界范围内有几个大趋势,其主旋律就是向公仆回归。在警力方面,不仅队伍要扩大,更要精,要提高战斗力。所以我们搞大练兵,就是要精兵。西方有个理论,叫“无增长改善论”,就是警力编制不增长,但素质能力要增长。在警用装备方面,过去我们的装备很差,现在是飞速发展。广东大练兵时使用的排弹机械已和西方没有什么差别了,防暴队的夜视仪、眩晕弹等都是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但是,装备再好还要以人为本,使用装备的人不能不现代化。西方警用装备现代化以后,警察从头到脚武装到牙齿,他就成了机器人了,百姓就觉得你和他疏远了。这就涉及到评价标准的改变。过去都是讲发案率和破案率,这都是客观标准。现在世界警务改革越来越注重主观标准,就是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仅要发案少,还要让群众满意。有时,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比发案率还重要。所以警察不仅仅是战士,更是公仆。在警务风格上,过去更多讲快速反应,出现场要快,装备要好,这很重要。现在的警察哲学要求主动先发。警察这两个字,要“警之于先,察之于后”,快速反应仅仅是察之于后,我们还要主动先发,就是要建立预警信息,比如发布预警预报,建立预案,要把触角伸出去,做到敌人未动,我们先动。还有工作重点的转变。警察在西方的工作重点是巡逻,我们的警察和西方不同。有派出所的在世界上也不多,日本、新加坡有。派出所是很好的形式,它能贴近群众。现在我们要做大、做强派出所,警力下沉。我们还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它叫做“伸向敌人的猫耳洞,联系人民群众的桥头堡”。这样,警力能更接近人民群众。总的来说,我们的警务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但又有自己的特色。从“战士”到“公仆”《法律与生活》:您曾经专门研究过国外的四次警务革命,我们目前所进行的警务改革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王大伟:四次警务革命论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第一次警务革命是1829年,英国人罗伯特·比尔创立伦敦大都市警察引发的,警察成为一种职业。第二次警务革命是1920年代的美国警察专业化运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规化建设。第三次警务革命是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的警察现代化,在四个方面实现了现代化:车巡代替步巡、计算机的运用、指挥系统现代化、个人装备现代化。但它也有弊病,就是警力翻一番,犯罪量也翻一番,还有就是警民关系恶化,老百姓对坐在巡逻车上自以为是的警察非常反感。老百姓说,车轮越快,离我们百姓也越远。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次警务革命应运而生,它的主题词叫社区警务,它产生于美国,丰富于英国,但是最后却在中国生根开花。它的理念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主力是人民群众。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整个西方国家警察工作的重心变了,警察主要是起组织领导民众的作用,更多的防治工作在社区和群众。警察们开始进驻社区和村庄,公众的安全度和满意度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社区警务改革也是我们公安工作改革的一个重点,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的。中国的警察在近代比西方晚了很多,西方的几次警务革命比我们早很多,但是中国特色要坚持。我们的警务改革现在正跨越时代,国外从现代化到社区警务,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是一步跨越式地完成。世界上警务改革的趋势是返璞归真,向公仆回归、向服务回归。这恰恰是我国公安的特色,也就是我们在50年前就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职能,所以说在当时我们是领导世界新潮流的。 《法律与生活》:您前面曾谈及“战士”和“公仆”的概念,这种角色的转换反映的是观念的变革。可一直有人认为110“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的承诺是不切实际的大包大揽,基层民警也反映不堪重负。有关110服务承诺的争论是不是就反映了“战士”和“公仆”这两种观念的碰撞?王大伟:过去人们把警察看成战士,把角色定位在像“007”詹姆斯·邦德那样,选警察的标准是擒拿、驾驶、格斗、射击。但是,第四次警务革命以后,警察的角色就定位在服务,让群众满意。为什么这样?它有理论基础,就是西方有个“八比二报案公式”,就是老百姓打100起报案电话,有20起是报案,另外80起是求助。现在我们的110也是求助的比例非常大。110过去是匪警电话,漳州的郭绍祥他们把报警和服务结合起来,他们的做法是超前的,是顺应了警务改革的潮流的,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我个人认为,110这面旗帜不能倒,面临困难和问题可以改革,像110、119、122三号合一,像部门联动,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实际上,各国都一样,八比二的报案公式就是美国人提出的。英国的警察要是接到求助电话,他还美滋滋的,他认为老百姓信任他,能够拿自己当亲人。所以,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警务改革的大趋势,更是中国警务改革必须走的方向。改革没有统一模式《法律与生活》:这几年“警力下沉”是个热门话题。在警力不足的背景下,我们在警力配制、内部机构设置方面是不是还有很大的问题?像北京就提出要“拆庙赶和尚”。王大伟:警力不足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但对此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在警力不足的同时,我们还存在着严重的警力浪费,警力配置还不科学,警力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警力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数量,比如派出所有多少人;还有一种比较科学的定义是指战斗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们的警力配置还需要改进,基层形象地总结为“头大胳膊腿短”,相当一部分警力在分局以上。我们一般的体制是省厅、市局、分局、派出所,有一大批警力放在市局和分局,那么派出所的警力就非常少,警力就会出现严重不足。真正的警务改革就是要下大力气,看能不能把警力下沉。一年多前我们在筹备开“二十公”时,大家就研究过西方的情况,他们的警察组织哲学都说要尽量减少上级机关指挥下级机关的层次,层次越少,运转越灵活。管理学上有个节点的问题。比如从最高指挥层到基层有多个节点,那么,信息传达每过一个节点时,它只能正确传达0.8,另外0.2是在传达的过程中丢失和走样的。如果中间存在几个节点,那么,从高层到基层,指挥意图传达走样率就非常高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基层有很多创造性的改革,比如吉林辽源的公安局长任建波,他就勇敢地把分局给取消了,把原来的派出所扩大,做成警署,重新进行警力调整,90%的警力投到了基层。《法律与生活》:这几年各地在警务改革方面都有一些探索和创新,有些已经在全国推广。王大伟:我说过中国警察的改革领导世界潮流,我们做了很多外警不敢做的尝试。比如,天津搞的民警评价标准,给民警打分,其实全国不少地方也都这样做,社区民警开个社区会给加1分,走街串巷做好事给加1分。国外曾专门开研讨会研究过中国的打分制,说这太绝了,他们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呢。云南有立案回报制。西方百姓一度对快速反应非常反感,一打999,警察快速来了,又拍照,又登记,之后就回去了。再过一个月,你打电话问,我的东西找到没有,回答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而我们中国警察,创造了立案回访制,你报案后,随时告诉你案件进展,过半年未破案,办案人要做自我批评。快速反应与主动先发的警务结合起来,领导了世界新潮流。南京的社区警务做得比较好,还曾召开社区警务国际研讨会专门研讨南京模式,它在每一千户居民底下都设警务室,他们印了很多宣传册,教老百姓怎么防范,女孩子怎么防性骚扰,孩子怎么防丢失,老人怎么防诈骗,都是想办法让群众满意。上海的网格化治安管理,十几个国家的警方官员来参观。网格化巡逻做到了零反应甚至负反应,就是把上海都打上网格,一个格里放两个警察,骑着自行车,犯罪分子一发案,在网格里,到达现场最慢是一分钟,有的时候甚至比犯罪分子都早到现场,这叫零反应或负反应。《法律与生活》:面对犯罪高发的态势,在运动式的一波波“严打”声浪过后,我们的警务改革应该如何应对?王大伟:我们叫它第四次犯罪高峰。犯罪的上升往往产生于社会的振荡,有国外学者称之为非平衡时期。我认为,在转型期,中国犯罪的上升也是难免的,这种趋势含有现代化、工业化的规律在里面。所以一方面要严肃对待,另一方面不要太过恐慌,这应是我们对待犯罪的基本态度。那么,怎么抑制犯罪,这是各国政治家、犯罪学家都关注的问题。加强警力、加强装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犯罪,但绝不能根除犯罪。对待犯罪要标本兼治,不是单靠警察就够了,警察是重要的方面军,但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人民群众,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基层党政组织来化解和抑制犯罪,这是最重要的。我认为,从整个社会来说,要带犯罪发展,我们不能说先将现代化停一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打击犯罪上,那会得不偿失。西方的犯罪率是万分之八百,我们目前的犯罪率是万分之四十,尽管有立案不实的因素,但这也是天壤之别,我们还应该承认社会是稳定的,发案率不算很高,群众的安全应该说还是有保障的。因而,对犯罪要有正确的心态:第一,带犯罪发展不是容忍犯罪,而是要主动出击;第二,我们从预防犯罪到预防被害,把预防犯罪的规律教给人们,保证他们自己不受犯罪的侵害;第三,要增进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犯罪的免疫力。《法律与生活》:在您的心目中,理想的警务模式是怎样的?一个21世纪的中国新警察应该是什么样的?王大伟:理想的警务模式众说纷纭。国外有人说保安的发展是第五次警务革命,因而要大力发展保安。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第五次警务革命没有固定模式,应该是各国警察根据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面对犯罪,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个模式。我相信中国警察在新世纪一定会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承担辉煌的角色。至于21世纪的警察应是什么样的,现在西方有人专门研究这个,叫“超级警察”。在美国人眼里,他是单打独斗的斗士;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绅士,专门给百姓做好事。总的趋势是警察应该越来越亲民。我们的新警察应该回归人民警察的本色,应该是让百姓信得过、靠得住的,有什么事情都要去找你,任长霞就是这种“公仆”警察的典范。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几十年的历史启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