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菩萨黄道吉日日,拜菩萨有哪些规举?

只显示未读信息
联系人:胡先生&
手机号码:&& 联系我时,请告知来自一呼百应B2B搜索引擎!电话号码:传真号码: 电子邮箱: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风景区
相关信息:
南岳黄道吉日:(农历、阴历)
弥勒菩萨圣诞:正月初一
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涅槃:二月十五日
观音菩萨圣诞:二月十九日
普贤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
财神菩萨圣诞:三月十五日
准提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
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
药王菩萨圣诞:四月二十八日
武财神圣诞:& 五月十三日
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
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十九日
文财神圣诞:& 六月二十四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三日
佛 欢 喜 日: 七月十五日
地藏菩萨圣诞:七月三十一日
圣帝菩萨圣诞:八月初一日
观音菩萨出家:九月十九日
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
每月初一、十五为礼佛日
诚心礼佛· 有求必应
这些日子来南岳进香人比较多,交通及住宿各方面建议提前预定!
南岳进香黄道吉日_南岳衡山网
/html/nanyueshaoxiang/.html?论《红楼梦》中的楚蕲民俗--王巧林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论《红楼梦》中的楚蕲民俗
论《红楼梦》中的楚蕲民俗王巧林 内容摘要: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一书,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涵盖了许多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文化,大多来源于古楚地,如春节祭祀祖宗,元宵观灯、猜谜语,端阳节吃粽子、龙舟竞渡,中秋赏月、拜月等。其中一些民俗文化甚至源于楚蕲或楚蕲黄地区。如小孩出生时为产妇念《血盆经》,以及送粥米、抓周等。还有,具有男女青年爱情意蕴的民俗,如唾绒、赠汗巾、贴烧饼、受茶等,也与蕲俗相同。书中所描述死者的灵位、铭旌的主题词字数,亦契合楚蕲地区惯常运用小黄道中的“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最后一字落脚在吉字“生”上的规矩。同时,在死者的丧事期间,僧、道同台念经与“两班小戏并耍百戏”,这与旧时蕲州地区“崇僧、道念经,聚优伶为戏”的民俗也是相合的,尤其是吻合荆王府举行丧事时的盛况。就是说,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民俗,一切都是有本可稽的。关键是与作者的家乡蕲州地区的民俗吻合。这就是为何将《红楼梦》作者,锁定为明末清初一代霸才文学大家楚蕲人顾景星之故。关键词:唾绒;汗巾;贴烧饼;受茶;小黄道;蕲春;顾景星
& & & & & & & & & & & & & & & & & & & & &图6—2蕲州黄公山顾景星伉俪合墓碑 《红楼梦》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严格地说,书中的这些文化都是楚民俗文化,甚至说是以“吴头楚尾“故蕲黄为核心的楚民俗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祭祀神灵或祖宗,或为了来年五谷丰登,或为了避邪除毒,祈求家人健康长寿、平安幸福等,如此创造了民俗,后来约定俗成为一个个传统的节日。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习俗大多都是来自楚文化,因楚文化是在传统的楚巫文化发展起来的。自古楚人崇日、崇月、信神、信鬼、信祖宗。正是由于楚人信神、信鬼、信祖宗,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祭祀祖宗,并备办美味佳肴,阖家围炉而坐,名曰“守岁”,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一些守岁饭,到新年的正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之意,名为“守岁酣饮,送旧迎新”,到了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迎新年、用桃符镇鬼,自古巫医和成仙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拜贺君亲(拜年),饮椒柏酒或屠苏酒等,这样便诞生了春节;俗传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楚人为迎接蚕神,运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并于是日“夜驱鬼鸟,槌床打户”,因蕲州鬼(九头鸟)喜在正月夜里叫,俗谚云:“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门户”。楚人惟恐小孩害怕,于是点夜灯、玩社火。蕲谚云:“三十夜(除夕)的火,月半夜(元宵)的灯”,如此便逐渐地演变成今天的观灯、猜谜、舞龙、玩狮子等花样繁多的元宵节,故元宵节又名灯节。楚人信佛由来已久,以四月初八日为“龙华会”。传说每至此日,诸寺设斋,以五色香汤浴佛,并号召各家各户将春节时未吃完的咸鱼腊肉全部拿出来,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佛下生之征也。蕲谚云:“四月八,四月八,鸡鸭鱼肉一回呷。”同样是由于楚人信鬼,五月初五端阳日避邪驱鬼,“采艾悬门,斗草游戏”,小儿则佩香囊以避邪祟,大人斗草为乐,为了长生不老,于是日饮雄黄酒,后有好事者以饮雄黄酒为情节演绎了一个《白娘子传奇》。医家和市民则于午时外出采百草,后来由于楚国大夫屈原因国殇而投汨罗江,人们为伤其死而设竞渡,将粽子、馒头投入水中,便有了今天的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的端午节习俗;楚人以七月七日为汉水之滨的牛郎与汉水女神的织女一年一度相会日,又于七夕日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织女智巧,便有了今天人们所知道的乞巧节;由于楚人信奉天神月御(望舒),便有了八月十五日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中秋节。这样一来,便诞生了诸多岁时节日民俗。其实,《红楼梦》中所言“试儿”、“抓阄儿”等,最早亦同样出自楚巫文化。对此,《红楼梦》一书多有表现。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岁时民俗撰著《荆楚岁时记》,为何由南朝梁时被梁元帝萧绎封信安县侯(即今湖北麻城和红安县地域)的楚人宗懔所撰之故。我国从南朝时起,随着《荆楚岁时记》的问世,诸多节令习俗从此逐渐地覆盖全国。可见,楚民俗文化具有何等魅力!自古楚地为华夏风俗之冠。尤其是旧时的蕲黄地区,历朝历代风气之盛,闻名天下,各种民俗在此大行其道。研究民俗的学者都知道,我国古代诸多名目繁多的岁时民俗或传统节令,主要集中在大楚地,或谓出自于楚吴。而旧时的蕲黄,从地理上说,亦南亦北,亦东亦西,地处“楚尾吴头”这样一个交会之地,各种民俗文化在此高度交融,发扬传承,因而,全国任何地方无法同蕲黄可比。以长江而论,故蕲春、蕲州地处九江之地,而九江为长江地理的一个转折点,故九江以下被称作“下江”。况且,古代的“三吴”,一度隶属于古楚地,而蕲春曾经一度又属于故扬州之域。因此,旧时蕲春、蕲州地区,各种风俗之所以于此得到繁盛、侈靡,是因为得尽地利之便,以及历代不少驻蕲的著名官吏,他们崇尚文雅,推举风俗。尤其是有明以来,荆王府历代诸王爷与驻蕲官员的弘扬倡导,将我国民俗文化推向了极致!特别是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各种民俗文化和娱乐,如宋代的鳌山灯、走马灯,以及玩冰灯、舞龙、玩狮子、踩高跷、采莲船、唱戏、说书等,尤为繁盛。例如,昔日楚蕲地区有一首流传久远的《闹元宵》民歌,歌词唱道:正月里来闹元宵(呀呀哟),爆竹一放火焰高(喂哟一哟喂,嗬喂,元加舍哟嗬嗨),锣鼓闹嘈嘈(嗬嗨)。 &走马灯儿涛涛转(呀呀哟),鳌山灯儿扎断腰(喂哟一哟喂,嗬喂,元加舍哟嗬嗨),龙灯又来了(嗬嗨)。 &绣球灯儿就地滚(呀呀哟),麒麟灯儿高上瞄(喂哟一哟喂,嗬喂,元加舍哟嗬嗨),狮子又来了(嗬嗨)……(郑伯成《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下编四·生活歌谣》第36页)这首歌反映了旧时蕲州城元宵节玩社火花灯时的繁华盛况。如此盛况空前的元宵节,即便是南、北二京亦未必可以与之颉颃。而《红楼梦》一书第一回就讲到这样的盛况。其实,我们从顾景星的诸多追忆诗文里,同样也可以看得出来。故旧时在楚蕲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中华民俗在荆楚,荆楚民俗在蕲黄,蕲黄民俗在蕲州”的说法。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亦并非空穴来风。《红楼梦》一书的诸多岁时节日,如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业已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传统佳节习俗,或许有学者认为不足为据。现不妨就《红楼梦》书中某些反映旧时楚蕲地区的一些比较独特的,乃至独一无二的民俗,择其要者而论之。 一、血盆经、送粥米与抓周古时候楚蕲黄、蕲州地区,小孩出生的第三日谓之“洗儿”,也称作“洗三”,即给新生婴儿洗澡,蕲人一般尚古风俗要做汤饼会,亲友邻舍都来贺喜。贫穷人家虽则从简,但也要走走过场,以示闹热。非但如此,蕲州地区的富贵人家生孩子,还要延高僧、高道,同台念上三日《血盆经》。孩子出生的第九日谓送粥米,到周岁时,还要为周岁孩子举行抓周仪式。现不妨进行逐一解读。(一)血盆经 &《红楼梦》第十五回,净虚(回答王熙凤)道:“可是这几天都没工夫,因胡老爷府里产了公子,太太送了十两银子来这里,叫请几位师父念三日《血盆经》,忙的没个空儿……”所谓血盆经,为旧时南楚地区习俗。传说妇女生小孩或死后要为妇人念《血盆经》,主要以保佑产妇或死后不会下地狱受苦,下辈子早脱胎为人。《血盆经》,全称《目连正教血盆经》,又名《女人血盆经》,为南方佛、道两教同念之经。从中也可以看出佛、道文化在南方的高度融合。在我国北方佛、道两教文化里,无念此经习俗,而在旧时南方局部地区,则流传甚广。准确地说,其流传范围,应该是在“吴头楚尾”一带,即古南楚地区,包括今鄂东南、湖南和江西、皖西部分地区。由于不载于《大藏经》,而是载于唐建阳书林范氏版本《大乘法宝诸品经经咒》和《诸经日诵》等书。其实,在南方习俗里,尤其是旧时南方大乘教的禅宗发源地的蕲黄地区,富贵人家妇女生小孩,乃至死后,儿女必须要给母亲念《血盆经》,以示孝道。据传,妇人因生育流血过多,而会触污神佛,亵渎神灵,若不念此经咒,日后生前将会有灾难,死后会下地狱,将在血盆池中受苦。惟有通过念此系列经咒,方能消灾祈福。就是说,若生前或死后延僧、道诵此经咒,则可消灾受福。因而,《红楼梦》书中有在秦可卿死后写到念三日念《血盆经》故事。至今蕲地的僧人、道士,乃至上了年纪的读书人,无一不知晓此俗。可见,《红楼梦》作者将家乡妇女生孩子时所念《血盆经》的习俗,刻意地写入书中。《血盆经》为旧时大乘教禅宗文化覆盖之地民俗。在明清时期南方的“吴头楚尾”地区,尤其是楚南地区长江一带念此经咒颇为流行,而清代的北京信奉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并无此俗。不但喇嘛教不信,甚至就连北方正统的佛教和通行的全真派道教也不信。北方的僧人甚至将《血盆经》为首的“妇人五经”,视为伪经,劝人不可诵读。无论是否为伪经,但是,完全可以区分我国南、北两地对于此经咒的信仰有别。目前已知的还有明代南方文人汤显祖在《南柯记》中也记载过《血盆经》。《南柯记·念女》:“到问 契玄禅师 ,他说凡生产过多,定有触污地神天圣之处,可请一部《血盆经》去,叫他母子们长斋三年,总行忏悔,自然灾消福长,减病延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对顾景星创作《红楼梦》一书影响较大,故书中对汤显祖的戏曲多有言及。明万历时,汤显祖与蕲州人袁世振交谊深厚。袁世振,蕲州城人,明代著名理财家。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任临川知县,明末著名文人艾千子儿时便是受知于袁世振。是临川素有此俗,还是从蕲春民俗而来,今不得而知。那么,为何说念《血盆经》为旧时大乘教禅宗文化覆盖之地呢?近日,有新浪网友王大可教授的一篇文章可证。其在博客里上传了一篇关于《血盆经》雕版图片,并配有文字,从此图片看,可以得出是满清定鼎后的产物。其根据雕版印出的文字,乃是清初湖南人刻印《血盆经》。该经文正文之首,有一行大字和三行小字:第一行大字为:“大乘正教血盆尊经”,小字第一行为“大x国湖南省岳州府平江县凤x乡廿x祀本祭”字样。按,“大x国”,当是“大清国”。由于时人痛恨满清,所以将中间的“清”字挖掉。第二行依次为“大王承经信”字样,第三行为“虔心焚化血盆尊经一藏”字样。因古人读书的较少,无法抄写,故有人为图省事,将其刻成木版图章,有谁家生孩子或死了妇人之家,请不起和尚、道士念经,就借来盖上几张予以焚化,以代念经。可以说,《红楼梦》中写到念此经咒,与旧时楚南蕲州地区妇人生孩子念此经咒的习俗,是完全吻合的。只是随着历史变迁,今天的蕲春蕲州在生孩子时不兴此俗,但是,成年妇人死后依然还要延请道士念《血盆经》的。由此足见崇信鬼神的历代楚蕲地区先民,在宗教信仰上的多元化。如今发现的清初湖南岳州某乡人的《血盆经》刻板,可见南方楚南岳州至蕲州一带妇女生孩子要念《血盆经》或焚化《血盆经》的铁证。《红楼梦》中为何提到此俗呢?因为旧时南方蕲州地区富贵人家妇人生孩子,非常流行念此经咒。即便是贫穷人家妇女生孩子请不起和尚、道士上门念经的,则往往向乡里人家借来《血盆经》的刻板,自己动手涂上墨水印在黄表纸上,然后再拿出去进行焚化,从而替代念此经咒。多少年来,念此经咒在蕲黄地区大行其道,至今依然。(二)送粥米 &为旧时生孩子外婆家所送礼物的民俗。如第六十一回,柳家的道:“就是这样尊贵。不知怎的,今年这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儿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来。我那里找去?你说给他,改日吃罢。”按:如今随着《红楼梦》一书的影响,天下无不知道送粥米这一民俗的意思。但是,有多少地方真正是自古以来就有这一民俗呢?这恐怕是不多的。可是,楚蕲地区,乃至蕲黄地区,送粥米这一民俗,由来久矣。无论是“送粥米”三字的称谓,还是贺礼样式,均与旧时楚蕲黄地区小孩出生九朝之日事这一民俗相合。至今蕲州城,乃至整个蕲春人依然保持有此俗。旧时的楚蕲地区,小孩出生的第九日,外婆家里人挑来祝贺的礼物,谓之“送粥米”。也称“做九朝”。送粥米,有微薄之意,今黄冈市不少地方根据谐音讹写作“送祝米”,易“粥”为“祝”,则是取祝贺之意。虽然,按照鄂东方言,音同意不同,但亦可通。因为生孩子是值得庆贺的事。按《鄂东方言词汇》“祝米”条载:祝米:外婆家给外甥(孙)送的鸡蛋、面条、肉、摇篮等礼物,称为送祝(粥)米。〔新洲、黄冈、鄂城、广济、黄梅〕(《鄂东方言词汇》“礻部”第230页)关于“送粥米”,以民俗而论,它应该是旧时蕲黄一带的民俗;以方言而论,应该是属于一条楚蕲方言的称谓。然而,编写者恰恰将楚蕲方言民俗的发源地蕲春予以遗漏,显然,这是编写者的疏忽或不知。旧时蕲俗:在孩子出生的第九天,产妇娘家人, 衣着光鲜的成群结伴地挑上窠(摇篮)、轿(一种小孩坐具)及鸡鸭鱼肉、鸡蛋、银丝面条等物品前来贺喜,其中每个鸡蛋的一端都要用胭脂水染上一吉祥色块,同时,在所有礼担上均用红纸或红布覆盖,以示吉祥。这一风俗无论是在旧时的大蕲州,还是今日的黄冈市,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有此俗。(三)抓周 &所谓抓周,即为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观测其日后志向的仪式。如书中第二回写道:“那年(宝玉)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按:贾政在宝玉周岁时令其抓起的仪式,为旧时楚之蕲黄地区极为流行的“抓周”仪式。抓周,南方亦称作“试儿”,北方人则称作试晬,也作拈周、试周。殊不知,这种习俗的来历,最早源于古楚人崇信神灵的楚巫文化。据《左传》记载:昭公十三年记,楚共王无嫡子,想在五个受宠爱的庶子中选嗣,乃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块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然后,将此璧秘密埋在祖庙的庭院里,让五庶子依长幼次第进庙拜跪祖先,谁正好跪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灵所确立的王嗣。年龄最小的楚平王被抱进祖庙后,两次下拜,均压在了玉璧的璧纽上。但楚共王最终把下跪时两足各跨玉璧一边的长子(即楚康王)立为太子。大臣韦龟甚有感慨,以为此举违背了天命,故嘱托其子于平王,其后平王果然在楚国内争中坐上了王位。这段载于史传的故事,亦可看作是楚人“试儿”之俗的滥觞。楚人这种近乎迷信以预测判定小儿终身的巫术,理所当然地为当时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这也正是“试儿”术长时期只能在南方局部地区传承,而不能流向北方的重要原因。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记载道:“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作为生长在北方的颜之推以嘲弄、批评口吻叙及源于楚巫文化的楚人习俗,并且,嗤之以鼻,亦是这个缘故。就是说,抓周一俗,在南方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或生日的庆祝方式。这一民俗,到了宋代,随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载到这一风俗后,这才为北方人民所知。到了清代中叶,随着《红楼梦》一书刊本面世后,北方人也改称作“抓周儿”。故晚清的满族人文康将抓周的故事,写入他有模仿《红楼梦》之疑的《儿女英雄传》一书中。这也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抓周一俗被北京人所效仿的原因。从以上论述可知,抓周在旧时的江南称作“试儿”,在北方则称作“试晬”。尽管今天通行的说法都叫“抓周”,但是,在几百年前的清初,却鲜有此叫法。北京人在晚清时才称作抓周。而旧时楚之蕲黄(今鄂东)地区,作为楚文化楚民俗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素有此俗。而且,一直以来,都是习惯性地称作“抓周”,非偶然耶!旧时蕲黄地区的富贵人家,在小孩周岁时,往往要举行抓周仪式,即在一个八仙桌上铺上红色台布,再摆上文房四宝、图书、算盘、泥巴乃至钗环、脂粉等物,让小孩试抓,以试将来志向,传说李时珍周岁抓周时抓取一本图话本药书,其父原本是期望他长大通过科举考试振兴门庭,为此很是不高兴。此俗在蕲黄(今黄冈)地区一直沿袭至今,只是文革时期中断了若干年,如今有不少家庭在孩子周岁时,依然举行抓周仪式。虽然,或许这是南方不少地方都有的一个习俗,非蕲州、蕲黄地区所独有,但是,楚蕲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习俗。可以说,只要是稍微上了年纪的黄冈市境内之人,无人不知道抓周,乃至周岁时亲历过抓周。据《鄂东方言词汇》“抓周”条载:小孩子周岁的那一天,在桌子上摆上书、笔墨、算盘、剪子、尺子等东西,让孩子任意抓,以预测成人后将会干什么职业。〔罗田、麻城、红安、新洲、鄂城、黄冈、浠水、英山、蕲春、广济〕(《鄂东方言词汇》“扌部”第116页)按照《鄂东方言词汇》一书,如今的黄冈市全境都有这一风俗。或许有人说古时候不仅仅蕲黄有此俗,全国许多地方都是这样。但是,观历史记载,虽然这一民俗,尤其是晚清在全国流行,但是真正像蕲黄地区自古以来盛行抓周,并一直以来称作“抓周”的还是鲜见。这说明楚之蕲黄地区,抓周一俗由来已久。况且,蕲黄地区我国古代楚风楚俗保持最完整的地方之一,《红楼梦》书中所表现的诸多民俗,都与旧时蕲州或蕲黄地区民俗完全相合。可以说,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民俗与书中完全吻合。这说明该书作者,当为楚蕲人无疑。 二、唾绒、贴烧饼、赠汗巾与受茶在《红楼梦》一书中,作者还写到旧时诸多源于他的家乡楚蕲地区青年男女调情、定情信物或婚姻的民俗。最主要有唾绒、贴烧饼、赠汗巾和受茶等。(一)唾绒 唾绒,也称“吐绒”。是指古代女子刺绣时,每当停针换线,或因绣线有断头,就用嘴去咬断,故口中常沾留有线绒。当与男子调情时,便将口中绒线连着香唾吐向对方以示爱意。后引申为青年男女亲嘴调情的动作。例如,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大虚幻境时,警幻仙姑先带他到“薄命司”看了大厨子里面他家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终身册籍图咏以后,又携他进入“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房间里。宝玉因见房内陈设: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按:唾绒,语出旧时蕲春采茶戏《唾绒记》,又名《吐绒记》。原为蕲州宋元时无名氏艺人撰。故事讲的是唐代润州(今镇江)书生皇甫曾、皇甫冉弟兄二人于黄州团风镇(今属黄冈市团风县),遇邻舟卢纶女卢忘忧无意将绒线头吐于皇甫曾身上。皇甫曾误以为忘忧有情于已,遂题词首包以吐绒抛过船去。谁知忘忧阅后和词一首,由使女凌波传去。皇甫曾跃上卢府舟船,正通款曲间,忘忧之父卢纶返舟,皇甫无法离船,忘忧主婢将他藏于内舱箱中,幸好口衔郁金丸得延命。后数经曲折,皇甫曾与卢忘忧终成眷属。该剧因故事情节曲折浪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在明末时期的蕲春,依然盛演不衰。传明嘉靖间会稽人史盘抄得此剧本,将其改编成三十出传奇。蕲春学者郑伯成在今蕲春地区发现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抄本采茶戏《吐绒记》这一戏曲,出自旧本采茶戏三十六大回的回目中,于是将《吐绒记》与黄梅戏《天仙配》剧本的蓝本——蕲春采茶戏《槐荫记》等剧目,同录入《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一书中的“采茶戏”剧目里。至今黄梅戏三十六大回,依然保存有此戏。且黄梅戏《莲花落》便是采取蕲春采茶戏《吐绒记》总帮头唱腔而演唱的。可见,旧时的蕲州地区早就将“唾绒”的故事编成了浪漫的爱情故事戏曲了。蕲州,自古为著名的戏曲之乡,蕲春采茶戏,又名花鼓戏,起源于唐宋时期,兴盛于宋元明清。蕲春采茶戏,它还是今天家喻户晓的黄梅戏的前身。严格地说,黄梅戏这一定义称谓是不准确的,因为,仅仅是由旧时蕲州黄梅人传至安徽的安庆地区而已。所以,应该称蕲州戏或蕲春戏才对。所谓楚弓楚得。今天的蕲春人尽管无须为此正名,但是,可观黄梅戏与蕲春采茶戏的流变渊源。这就告诉我们,《红楼梦》所引“唾绒”渊源于蕲春采茶戏中的爱情故事。第七十二回史湘云所作《如梦令》有诗句:“岂是绣绒残吐?”即将柳絮比作“吐绒”,形象生动。《唾绒记》作为蕲春采茶戏的传统剧目,顾景星作为一位地道蕲州人,当经常看过此戏,故而将蕲春人的爱情典故直接地写入《红楼梦》书中。(二)贴烧饼 &在《红楼梦》第九回中,作者写到金荣笑道:“我现拿住了是真的。”说着,又拍手笑嚷道:“贴的好烧饼!你们都不买一个吃去?”所谓“贴的好烧饼”,什么意思呢?是说“煎烧饼”么?不是。按目前注解《红楼梦》的学者,只能根据书中文意进行意会或猜测。实际上,这是从一句经典的楚蕲方言——“贴烧饼”民俗而来。什么意思呢?在楚蕲方言里,是指男女青年脸挨脸的动作,表示男女相爱,相当于今日之接吻拥抱。“贴烧饼”实乃一种蕲俗。昔日蕲春人在闹洞房时常常以此取闹新郎新娘,也即闹喜时的一句俗语。男女青年新婚之夜,后生们在闹洞房时往往要求新郎同新大姐儿(新娘)当众拥抱、挨脸亲嘴儿,谓之“贴烧饼”。“贴烧饼”,远比挨脸形象生动得多,而又比接吻通俗,从而更富于内涵和幽默。因此,能写出“贴烧饼”这样含有楚蕲地方民俗方言者,非蕲春人莫属!(三)赠汗巾 &《红楼梦》书中将汗巾作为男女定亲的信物是有根据的。例如,作者在第二十八回里,写到琪官与宝玉二人互赠汗巾的故事。事情经过是:琪官接了(玉玦扇坠),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再看后面,(宝玉)睡觉时只见腰里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袭人便猜了八九分,因说道:“你有了好的系裤子,把我那条还我罢。”宝玉听说,方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口里说不出来,只得笑道:“我赔你一条罢。”袭人听了,点头叹道:“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起混帐人去。也难为你,心里没个算计儿。”俗话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是说稍微有些距离的两个地方风俗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书中描写琪官与宝玉二人互赠汗巾的故事,以及袭人将自己千针万线所绣的汗巾赠给宝玉系腰的故事,谁都知道,这是一种民俗文化。那么,究竟是哪里的民俗呢?殊不知,为旧时楚蕲地区闺中女子赠给心仪的后生最常见的定情信物。一般来说,女子往往用七彩丝线在汗巾绣上一些吉祥如意的图案,将绣起来的汗巾赠给心仪的男子。请看流传于蕲地的一首古老的情歌——《一张纸儿隔鸳鸯》,堪以为证。歌词唱道:一条汗巾三尺三,绣个凤凰戏牡丹。牡丹绣得好,凤凰绣得妙,时刻不离郎的腰。(郑伯成《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下编四·卷七·湖北蕲春歌谣五·爱情歌谣》第45页)该诗后有附记:“选自1983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黄冈地区分卷》由杨凤兰唱,宋寿林记录。”这首情歌,在昔日蕲春地区流传甚广。再看郑伯成先生根据旧时蕲春人家藏手抄本所录的另一首歌,同样也是流传于旧时蕲州地区的古老情歌《十绣手巾送我郎》,唱词云:一绣手巾白线包,我绣手巾郎系腰。手巾破了花还在,千针万线绣起来。 &二绣手巾二排纱,我劝郎哥莫贪花。你要贪花街前看,风流毁了几多家。 &三绣手巾三尺三,上绣蝴蝶下牡丹。有人打开箱子看一看,看花容易绣花难……(郑伯成《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下编四·卷七·湖北蕲春歌谣五·爱情歌谣》第54页)据郑伯成在该首歌词的附记注有:“郑伯成1985年12月根据横车镇白石山村熊爱军提供的手抄本整理”字样。这两首情歌,描写的都是钟情的女子,将绣有凤凰、牡丹、蝴蝶或山花的三尺三长的汗巾,赠给心爱的男人作为信物。无异于今人改编的歌词,奉劝情哥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书中所言汗巾,无论是琪官与宝玉互赠,还是袭人绣给宝玉的,均显示有至情至爱信物之意,非心爱的人不可以赠此物。可见,自古以来,汗巾便是楚蕲地区年轻姑娘绣给情郎的定情信物。大约顾景星青年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或有某女子私赠汗巾于他,被他的父亲发现后,受到过鞭笞,否则,他何以将赠汗巾的故事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无论如何,汗巾是旧时楚蕲女子最寻常的定情信物,他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这就是他为什么在《红楼梦》一书中写到赠汗巾故事的原因。(四)受茶(下茶) &在百二十回《红楼梦》中两次写到“受茶”这一民俗。作者在第二十五回中写到:话说凤姐送了两瓶暹罗国进贡来的茶给黛玉等,评论完茶的口味后,凤姐说有事要求黛玉。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家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听了都一齐大笑起来。作者在后四十回里同样写到“受茶“这一民俗。按照“受茶”这一民俗,传为旧时最早兴起于蕲州地区,为男女定亲的一种古老的聘礼民俗。“受茶”是相对于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而言的,而对于男方来说,则将赠给女方的聘礼称之为“下茶”。世人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最早的国家。至少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南、北两岸业已形成了种茶和饮茶的习惯。而濒临长江北岸的蕲州,就是我国最早开始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到了六朝、隋唐时期,蕲州地区种茶、饮茶的风气极为普遍。自古饮茶与僧人密切关联,僧人不食荤腥,以茶代荤,以致今人出现所谓的禅茶。据《蕲州志》记载,蕲州不仅仅是我国唐代禅宗发源地,同时也是以盛产茶叶著称天下的一个地方。楚人和尚陆羽被后人称作“茶圣”,其为了撰写《茶经》一书,曾经来到蕲州,取蕲州蕲水龙泉山龙泉井水烹茶,品为“天下第三泉”。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送蕲州李郎中赴任》中有诗句:“松花满碗试新茶”,指的便是当时蕲州(今蕲春)仙人台山上所产的松花茶。到了宋代,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的蕲州,为我国六大茶叶集散中心之一,州官每年皆以香茗进献朝廷。乾德二年(年),宋廷于蕲州的蕲口镇设立蕲口榷货务,奠定了蕲州在淮南地区茶叶生产和销售的领衔地位。蕲口榷货务主管淮南州茶叶专卖。乾德三年,淮南州共有个茶叶生产山场,而宋廷在蕲州境内置生产茶叶便有三个大的山场:马祁、洗马和石桥。由于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而不能移植,人们便撷其“下种”含意,故把茶作为婚姻中女方接受男方的订婚聘礼叫做“受茶”。以致历史上的蕲春、蕲州不仅仅是古时淮南地区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而且,更应该是江淮地区反映男女婚姻“下茶”“受茶”这一风俗文化的发源地。而北方无种茶的历史,自然也无此风俗。不知何时,由此扩散到南方许多地方。旧时蕲州地区男女结婚素有以茶作为聘礼的习俗,民间“下茶”“受茶”这一习俗就是这样来的。后来,人们甚至将“受茶”作为女方接受男方“聘礼”的代名词。早年蕲州地区有女方反悔所定亲事,男方家人动辄说“那你赶快还我家的‘茶’钱!”意思是要求女方归还聘礼。旧时,蕲州,乃至蕲黄地区男方相亲的聘礼中,除开钱财鱼肉等物外,茶叶或茶籽必不可少。深谙楚蕲民俗的顾景星,故将“受茶”这一民俗写入《红楼梦》书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上世纪56年代,至今蕲春依然还有一些老年人将聘礼称作“下茶”或“受茶”。 三、小黄道与僧道同台念经和优伶为戏目前,已知的《红楼梦》(《石头记》)的多个不同版本,无论是被主流红学家极力推崇的甲戌系统本,还是被欧阳建、曲沫、吴国住等学者推崇的程甲本,窃以为,这些本子都是从同一源流的手抄本抄录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版本,对于秦可卿的灵位、铭旌主题词的字数,虽然略有出入,但是,这些不同的版本都充分体现了旧时楚蕲地区的佛道或丧葬文化民俗。不妨就书中反映旧时楚蕲地区的丧葬文化略举数条,以管窥豹。(一)小黄道文化《红楼梦》对于死者的灵位、铭旌主题词和别的庄重场合文字的撰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取了旧时楚蕲地区惯用的小黄道民俗文化。什么叫小黄道呢?要弄清小黄道,先要弄清黄道。所谓黄道,是太阳运行中的一种现象,属于中国术数里面的东西。我国古代以星象中黄道黑道来推算吉凶,黄道黑道神煞合有青龙、白虎、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和勾陈。古人将其中的青龙、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匮六个星宿视为吉神,习惯称为六黄道,所谓黄道吉日就是指这六吉神值日的那一天。指百事吉利,不避凶忌。古代择日多采取大黄道、小黄道并用,故南方部分地区民间用于红白喜事和做寿等庄严或喜庆的事中,取吉上增吉之意。那么,大黄道是些什么样的文字呢?所谓大黄道,就是用“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来对应十二地支,凡带“辶”的字为“吉”字,对应的就是黄道,民间所谓某日是好日子就是这样推算来的。如此循环念之,故采取、、、、、、、、、字等,也就是最少不低于个字。那么,小黄道又是如何来的呢?在旧时我国南方楚蕲地区佛道和天文堪舆文化里,佛教认为人有“生老病死”,道教认为人生无非是一“苦”字。为了上应天文,下应地舆,故将佛、道二教阐述人生意蕴合二为一,归纳为“生老病死苦”,于是,在择日堪舆和撰写死者灵牌、铭旌、墓碑,乃至做寿名帖等,往往在比较庄严或喜庆的场合,其主题词严格地遵守“小黄道”文化。意思是撰写这类题词时,必须要按照小黄道“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念之,到最后一字的落脚,必须停顿在一吉字“生”字上。以“生”作为落脚的吉字,更富于内涵。人死之后总是要重新“托生”的嘛!如此则在字数上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即或为6字,或为11字,或为16字,或为21字,如此类推。通常最少必须要具有6个字,而有别于大黄道最少5个字。故蕲州城人写墓碑的主题词,以11字或16字居多,官职谥号复杂者之高官,其死后灵位、铭旌或墓碑文字甚至多达21字不等。当然,像甲戌本中将秦可卿铭旌上所书的46字,抑或是程甲本写作36字,如此繁赘是不可能的。只是作者按照楚蕲地区的小黄道文化玩的一个文字游戏而已。此外,在“灵位”、“铭旌”和“墓碑”对于死者的称谓上,在旧时蕲州地区,也有不少规矩。如某人称已经故去的祖父,则称作“皇考”或王父;称死去的父亲,则统称作“先考”或“故先考”,如果父亲系名士,则要称“显考”,而女性死者则是依据丈夫官职来的。主要内容还应包括死者的职衔、谥、字、号、姓氏等。女死者生前系诰命夫人,则要写某某母某夫人、安人之类,普通妇女死后一律写作“孺人”。若是老年妇女,则还要在前面增加一个“老”字,即“××老孺人”。总之,主题词的落脚字数要合小黄道的规范。举例来说,程甲本《红楼梦》第十三回在秦可卿丧事的灵牌上如此写道:“诰授贾门秦氏宜人之灵位”。共为11字。在同一回里,作者写到秦可卿的铭旌上大书:“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36字)。而甲戌本前面多出“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十字,即全句共为46字。为什么作者将这些文字写上11字、36或46字?除编织文字游戏需要外,重要的是它隐含了千百年来流行于楚蕲地区的小黄道文化。按:在旧时蕲州城岛,撰写灵位、铭旌或墓碑的主题词是有讲究的。一般读者只是看文意便可,当然并不关心字数的多少,更不知也无必要知道其中字数所蕴含的含义。可是,作为研究红学的学者来说,不能不弄懂其中含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上如此之多的字呢?因为,它蕴含了旧时南方地区,特别是蕲州地区独特的小黄道文化密码。那么,此说有何根据呢?如今被蕲州人收藏于蕲州金陵书院内的顾景星曾祖顾阙的墓碑,尽管是残碑,但其碑文上“明理学儒臣八世祖顾公桂岩大人之墓”共16字,依然清晰可见。对于其生平官职一概不写,只写“理学儒臣”。又如顾景星的父亲去世后的墓碑主题词,被其友人题为:“明高士贞誉公顾先生之墓”( 参见《白茅堂集·家传》卷四十六第467页《忌日邱墓记》)也为11字。又如顾景星与爱妻萧瑜生死后,其儿孙为他们伉俪所立的合墓碑文主题词曰: & & & & & & & & & & & & &皇清徵君前授参军显考(妣)顾黄公(萧氏淑)大人墓(16字) &括弧内为重叠并列文字是不能重复计算的。如上图所示,顾景星伉俪合墓的墓碑告诉我们:如果不算重叠文字则为16字。顾景星伉俪墓,位于今蕲州城东打鼓台的黄公山。这是顾景星夫妻死后,其子孙于乾隆年间为他们所立墓碑上的文字。该墓碑今保存完好,尽管经过几百年风雨和阳光的侵蚀有些风化,但是墓碑上中间主题词的大字依稀可辨。文革时,蕲州地区的所有墓碑和众多牌坊、亭台楼阁都毁坏殆尽,惟独顾景星夫妻合墓墓碑保存完好,也是一件奇事。幸甚!可见顾景星在当地的名气,数百年来在其家乡蕲州一直盛传不衰。又如顾景星本人撰《亡姊萧淑寄葬砖铭》中云:“呜呼痛哉!弟顾景星镌砖,而大人为之铭曰:‘蕲州顾重光长女长存之柩’(11字)。”(《白茅堂集》卷四十五)此女即顾景星嫡母李氏所生姐姐顾椐。崇祯癸未,他们一家避难江南途中暂居九江时,其姊死于九江。这是顾景星写他父亲为姐姐死后临时安葬九江时所题刻于铭砖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其父所题之字,在数量上为11字,与秦可卿铭旌上书之字,无论是从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还是最后“落”字在吉字“柩”(即生)上,都是相合的。 & & & & & & & & & & & & & & & & & & &又如清代道光二十五年蕲州黄梅县知县俞昌烈为位于黄梅县城西门城外南隅的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墓的主题词: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11字)该墓碑为道光间重修其墓时所立,同样为11字。显然,符合旧时蕲州地区崇尚的小黄道文化。类似《红楼梦》中隐含旧时蕲州地区这样的灵位、墓碑等文化,在《金瓶梅》一书中尤为突出,诸如作者将西门庆的妻妾、儿子,乃至西门庆死时的灵位或墓碑文字,或写成6字,或11字,或16字,你像江浙、山东等地就没有这样的规矩。这也是我曾经在《红楼梦醒时 &金瓶梅绽开》一文时,将《金瓶梅》的作者,锁定为顾景星的祖父顾大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蕲春人,特别是蕲州城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他们重新为老祖宗和死去的亲人所立之墓碑,几乎毫无例外地显示旧时楚蕲地区小黄道文化。因而,旧时蕲州地区的和尚、道士在念经之前,对于撰写死者的灵位、铭旌的主题词,都要按照这一套来。否则,那就是对死者的大不恭。对死者的大不恭,则是对主人的大不敬。旧时,蕲州一带的僧人、道士和石匠,以及以卜卦算命择日者和以看风水为业的阴阳生(风水师),乃至一些年事已高的读书人,无一不知此楚蕲地区的这一文化习俗。只是如今的年轻人多不知道这样的文化,但是,若是观察如今这些地方道士或僧人在念经时的灵位,抑或是在墓园里墓碑主题词,你就会发现,没有哪一块灵位或墓碑不隐含这样的文化元素。可是,似乎离开了蕲州或深受蕲州地区佛道文化影响的周边地区,就很难看到这样的小黄道 文化。即便是同属于湖南或湖北的其他地方也没有此种文化,别的地方(除广东部分地区)则很少见到有这样的文化现象。举例来说,旧时与蕲州同属于楚南(湖南)的清代著名官吏、晚清重臣曾国藩与夫人欧阳氏的合墓,与蕲州却大不一样。如上图所示,其墓碑文字上刻: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13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曾国藩与欧阳夫人合墓(图片来源:新浪网)按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今属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与欧阳夫人的合墓主题词,以单人称谓来数,即不含“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重叠文字,仅仅只有13字。从曾国藩所授官职、封赠谥号多且复杂来讲,按照楚蕲地区小黄道文化来写的话,他的墓碑主题词完全可以写作21字,至少也应该写作16字,而绝对不能写作13字。若不是巧合,而是撰写者刻意写成13字,则说明湖南人或是根据大黄道来的无疑。不妨再举一个湖南的墓碑,以示与蕲州、蕲春的区别。若按国民党元老程潜为湖南娄底国民党政要萧涤尘( 前黄埔军校秘书长 )的父亲萧季陶的墓碑主题辞题为“萧季陶先生之墓”(7字)。按大黄道落脚在“路”字上,按小黄道则是落脚在“老”字上。可见,题写者没有按照大小黄道规矩。如果湖南有这一规矩的话,作为湖南省醴陵人的程潜,岂有不知这个规矩之理?这就说明,湖南没有这个规矩。若按照蕲州文人来写,最简洁地题为:“萧季陶先生墓”(6字)。如果是以其子的身份,则应题为:“显考萧公季陶老先生之墓”( 11字)。即必须落脚在“生”字上,绝对不会题作7字而落脚在“老”字上。虽然,落脚在“老”字上,勉强也可以,但是,作为题写一位党政要人的父亲墓碑主题词,如此题写对于死者和家人来说,有失不恭之嫌。可见,昔日湖南地区也没有这样的小黄道文化习俗。又如地处我国江南的安徽桐城康熙间名士戴名世的墓碑主题词,仅仅为“戴南山墓”四字。以小黄道而论,其最后一字落在“死”字上,显然不符合规范,若以楚蕲人来撰再简单也不会只写四个字,而至少应该写作“戴公南山之墓”或“戴南山先生墓”,以六字为下限。又如清末著名高官、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的合肥人李鸿章与赵夫人的合墓碑主题词为:皇清太傅大学士李文忠公(一品侯夫人赵氏夫人)之墓(13字)该墓碑主题词字数与曾国藩与欧阳夫人的字数相同,不算括弧内重叠字,同是字,即落脚在“病”字上,显然,没有按照小黄道文化。而李鸿章的神道碑上的刻字则是: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字)若按照楚蕲地区通行的小黄道文化的规矩,其最后一字“碑”落在“死”字上,讲不通。这对于旧时楚蕲地区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不骂题写人祖宗八代才怪!要写也得写成26字。不妨再举一例江南的墓碑文化,以示区别于楚蕲地区小黄道文化。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载,在常熟虞山脚下的钱牧斋父亲钱世扬及母亲顾氏墓,墓前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立石碑,上镌:明赠光禄大夫宫保礼部尚书景行钱公之墓(18字)若按旧时蕲州小黄道循环念来,则是落脚在“病”字上,显然,不符合小黄道的规矩。况且,根据本人对江南不少地方墓碑文化的询问,这些地区都说没有这些规矩。若按蕲州文人来写,则会写作:“皇明赠光禄大夫礼部尚书钱公景行墓”(16字);或写作:“皇明赠光禄大夫宫保礼部尚书显考钱公景行之墓”( 21字),绝对不会写作18字。又如清嘉庆年间海虞(今江苏常熟)的地方绅士为大文豪钱牧斋所立墓碑,上书:“东涧老人之墓”(6字);而给如夫人柳如是墓上则铭:“河东君之墓”(5字)。尽管将钱谦益的墓碑文字巧合小黄道的最少为6字,但是,柳如是的墓碑则是5字,即便是当今江苏省人民政府为钱牧斋、柳如是二人所立的“钱谦益墓”和“柳如是墓”(4字)。就是说,无论昔日常熟人为钱家人所立墓碑,还是今日地方政府为钱、柳二人而立之墓碑,都可以看出常熟地区没有小黄道这种文化。又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其实是一位为民除害的义士,其死后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7字)。又,传为昔日国民党元老、国府委员吴稚晖(敬恒)给蒋介石元配、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所立的墓碑文字题为:“显妣毛太君之墓”。可见,浙江杭州、奉化等地亦无此小黄道文化。可见,无论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别的地方,还是安徽桐城、合肥,江苏常熟,浙江杭州、奉化等诸多地方,也都没有这样的规矩。或许有学者认为小黄道非独蕲州哉!但是,我所说的源流,万事总得有个源头呀!而蕲州就应该是这一文化的源头,这个源头就像禅宗一样。无独有偶。如今广东部分地方的墓碑上也采取了这样的小黄道文化。广东与蕲春相距甚远,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呢?值得探究。但是,应该是在粤地为官的蕲人移民所致。比如说,清康熙间广州太守刘茂溶就是蕲州广济(今武穴市)人,他是同康熙间著名的反清志士、明遗民诗人屈大均交往至为密切的一位清廷官吏,他曾资助屈大均纂修和刊刻《广东文集》。假使刘茂溶传给屈大均,而又由屈大均传给诸多广东文人,根据屈大均当时的影响力,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也巧,这位广州太守刘茂溶,他的外甥女就是顾景星第八子昱儿的妻子。又,西安交大的许学斌博士则推测,如果广东地区早于清康熙间就有这种小黄道民俗的话,那极有可能是唐时六祖禅宗惠能将这一民俗带至粤地的。虽可备一说,但我认为小黄道文化在粤地兴起应该没有这么早。尽管如此,广东的小黄道文化,一些地方也仅仅限于题写墓碑,而在别的庄重场合的文字,却未能都像旧时蕲州地区运用如此广泛。要知道,《红楼梦》书中的小黄道文化,并非单一地用在秦可卿的丧事灵牌和铭旌上,还有写到宝玉生日这天,妙玉送给宝玉一张粉笺子生日贺帖,上署名“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可见,妙玉的这个贺贴上的字数也是运用了小黄道文化。例如,顾氏家传里写到当年地方为顾景星恩姑刘贞节建造的贞节牌坊,其主题词字数也是按照小黄道来的。如《恩姊旌表刘贞节》载:崇祯二年,巡按御史宋公景云上其事,上命礼部核实以闻,寻命有司建坊旌表:“已故童生刘钺妻顾氏贞节。”(11字)(《白茅堂集·家传》卷四十六第458页)从有司(地方政府)为顾景星姑妈所立贞节牌坊上刻字数为11字来看,明显也是根据小黄道文化而来,最后落脚在吉字“生”上。这就告诉我们,蕲州这种小黄道文化并非仅限于丧葬文化,而是还运用到诸多别的庄重场合或礼节文书中。类似妙玉在请帖的字数采取楚蕲人习惯的小黄道文化,还有《西游记》第三十五回写到“那怪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倏的装在里面,被行者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的故事。可以看出,也是采取小黄道文化而为11字。这与妙玉的帖子上的字数相同。而江苏淮安、扬州一带地区根本就没有这种文化呀!就是说,《红楼梦》、《西游记》等书在写帖子上的文字,同样契合蕲州人在庄重场合的礼节文字所取的小黄道题写原则。然而,在北方广大地区,乃至佛、道二教,是不信这一套的。由此可见,《红楼梦》书中对于秦可卿的灵位、铭旌文字,以及妙玉贺宝玉生日帖笺子上的署名字数等,所隐含的民俗,为作者根据其家乡蕲州的小黄道文化而来。因此,非楚蕲人写不出此等民俗文化来。(二)僧道同台念经、正一道与全真道并存和聚优伶为戏 & 我国儒、道、释合一的提倡由来已久,不过彼此还是独立的,但是,儒、释、道却在蕲春、蕲州地区体现出高度融合,这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红楼梦》中对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描写有着深刻的印迹。例如,作者在开篇就写到一僧一道结伴而行的奇特景象,就是昔日楚蕲地区儒、释、道三教合一高度融合的一大证据。还有,在秦可卿的丧事中,不仅仅是作者在她的灵牌和铭旌上的文字契合蕲州的小黄道文化,而且,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秦可卿丧事的一切活动或说全部过程,均吻合旧时楚蕲地区佛道合一的丧葬文化。可以说,作者将佛道合一的丧葬文化写得淋漓尽致。诸如书中的水陆道场、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四十九日内一百零八禅僧拜大悲忏,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以及“传灯照亡”、“过金桥”、“放焰口”、“拜水忏”、“路祭”、“绕棺”等等,无一不与旧时楚蕲地区丧事民俗相合。按:照书中对于秦可卿丧事情节的描述文字有一大奇特现象。那就是僧、道同堂念经,正一道与全真教道士混用,以及在丧事期间集聚优伶唱戏取乐。而综合这些现象,它同样只能会出现在旧时“吴头楚尾”蕲州地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这种奇特现象完全吻合旧时蕲州地区的风俗。1. 僧、道同堂念经自古以来,蕲州地区素有僧、道同台或同堂念经的习俗。旧俗,一般富贵人家若家里老了人都要延请三、五道士念经,每七都要做法事,这是必不可少的。或许有人会问:为死者念经不单旧时蕲州地区是这样,全国诸多地方如此啊!但是,有多少地方僧、道同堂念经呢?非但蕲州老了人如此,而且在举行大型祈福或祈雨禳灾等大型斋醮活动中也是如此。《红楼梦》中将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聚合在一起念经的奇特现象,在旧时蕲州地区是经常见到的。同时,旧时蕲州地区在同一座山上,既有佛寺,又有道观,素有僧、道同居一寺或一观的现象。甚至在同一座庙宇里,既有菩萨塑像,也有三清真人塑像。这种和尚和道士不分家,且和睦相处而平安无事的现象,这在蕲州以外地区,抑或是在全国恐怕也难以见到。这从旧时蕲州城岛上的金陵书院和外行宫,以及蕲州境内的佛道圣地横岗山(今属武穴)和三角山等寺庙可以看出一山佛寺和道观并存现象,一庙(观)之内既可以拜菩萨、又可拜真人。特别是“佛道一家亲”的现象,尤其是在《西游记》里更是将这种佛道思想有所展现。2.全真道和正一道并存一般来说,全真教代表北方道教,正一教则代表南方道教。那么,我国有哪些地区存在全真教和正一教并存的现象呢?恐怕只能是像蕲州这样南北文化兼容的极少数地方。《红楼梦》作者在秦可卿的丧事中,不仅写到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参与念经,同时,还写到了“元始正一教门道纪司正堂”。这说明不仅仅是僧、道同堂念经,而且,更重要的是同时出现了南、北道教的奇怪现象。试想:有多少地方在雇请道士时,将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的道士聚合在一起念经的呢?按照我国的南、北道教教派,尽管都是以老子为祖师,但素来是相互排斥的,因为,南北道教的修炼方法,以及很多规矩都是不尽相同的。全真教主要以保全“真性”,内修“真功”和“忍耻含垢,苦己利人”的“真行”,所谓二者双全,就叫全真。且全真教在旧时的蕲州地区也是大行其道。而正一教则是讲究“性命双修”,以“采阴补阳”、烧丹炼汞”和服食丹砂等来达到延年长生。观全国道教,在某一个地方,很少出现在同一地正一道和全真道并存的现象,可是,这种现象却出现在旧时蕲州地区。根据今人所纂修的《蕲春县志》记载,1949年前的蕲春,在历史上素有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龙门支派并存的现象。正一教在蕲春的历史上有天长观、玄妙观等少数几个道观。有明以来,作为荆藩家庙之一的玄妙观,位于蕲州城东门外,与全胜坊顾家老宅比邻。由于历代张天师、荆王,乃至顾景星的先祖,以求长生不老,均将玄妙观作为主修道场和炼丹场所,故作者在书中将贾敬服食丹砂暴毙情景写得栩栩如生,可见也是有可供参照的蓝本。截至民国时期,蕲春的道士多为不修炼、不出家的道士,大多属于正一派,俗称“火居道士”。主要运用符箓为乡人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和祈福,为亡者做七念经超度活动。昔日,道士入门先要去龙虎山“清篆”(即购置呈送天师的奏折之类),后师徒摆设香案,念上三五日经,向张天师焚化“奏章”,名为“奏职”。而全真教在旧时的蕲州或蕲春境内,主要是属于龙门派的一支,全真道士的装束须结髻簪头,峨冠袍服。同样承担为人们消灾、祈福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如参与祈雨、驱瘟疫、蝗灾、玉皇大帝生日(农历正月初九)、老君诞日(农历二月十五)等,与蕲州境内的正一道同台建醮(做道场),祈福消灾,超度亡魂,参与念经、拜忏等法事。就是说,《红楼梦》中在秦可卿的丧事中所描写的全真道与正一道道士混用的现象,这样的素材完全是出自蕲州固有的独特民俗。3.丧事期间唱戏取乐丧事期间唱戏取乐,也是《红楼梦》书中一大现象。例如,作者在第十四回秦可卿出殡前夜写道:“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云云,完全是旧时蕲州习俗。昔日蕲州城的富贵人家办丧事日益侈靡,往往延请僧、道同台念经,还要邀请戏班子轮流唱戏,昼夜笙歌不歇。此风在荆王府表现尤盛!写日荆府丧事停灵荆藩家庙铁佛寺,一般皆举行大型斋醮活动,该场合延请一百零八僧,九十九道士,一个都不能少,还要邀请诸多戏班子搭台唱戏,同时,还邀请说书人到场说书,数日不歇,可谓盛极矣。此俗,蕲州人自明嘉靖年间至清末一直保持着。《红楼梦》一书,在秦可卿的一系列丧事中的阵容,完全可以看作是大明帝子荆藩王爷家丧事盛况的写照。据《蕲州志》,在“嘉靖新令于后俾人知所戒云”条载:监察御史刘谦亨等奏为禁奢,以正风俗事。内开丧葬之家肆,筵裂帛,扬旛结彩,崇僧、道念经,聚优伶为戏,恬不为怪。乞要。(明·嘉靖《蕲州志·风俗》第8页、第9页)尽管有人禁奢,但是,蕲州城人尚奢攀比愈来愈厉害,是故《蕲州志》记载此事。为什么死了人还要唱戏呢?因为蕲人素有将丧事说成是“白喜事”,有别于婚嫁“红喜事”,既然称之为白喜事,那当然要唱戏,以增添热闹气氛。而且在此期间,还要搭台唱戏或耍百戏,或请说书的先生说上数日鼓书,以增添热闹气氛。而旧时北京地区无此俗,满族旗人则更无此俗。相反,满族旗人甚至规定在丧事中不许张灯结彩,不许演戏奏乐。若像胡适等红学家说此书为满族旗人曹雪芹所撰,很难想像满族旗人能写出此俗。因为,满族旗人丧事禁止一切娱乐。可见,书中讲到“两班小戏并耍百戏”,渊源有本,而不是作者胡编。就是说,秦可卿的丧事唱戏的情节,这与嘉靖《蕲州志·风俗》所载“聚优伶为戏”完全相吻合。 由此可知,《红楼梦》中的诸多民俗,广义地讲,是属于古楚俗;狭义地讲,则是蕲黄地区的民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岁时民俗专著《荆楚岁时记》为何会诞生在昔日宗懔的封侯之地即今黄冈市麻城的原因。这就说明,《红楼梦》作者只能是深谙楚风蕲黄民俗的顾景星。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个用冷眼观察世界的人。现居深圳。
研究方向:社会学、旅游经济兼及明清小说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菩萨黄道吉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