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kill账号分享2015关于太史享的小说

三国陆逊-关东康居园-亿房论坛-亿房网
var ordertype_flag = 'floor';
if(!ordertype_flag){
ordertype_flag = 'n'
switch(ordertype_flag){略述湖州境内的三国名人墓(冷忍韧原著) | 人文湖州|湖州论坛|南太湖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略述湖州境内的三国名人墓(冷忍韧原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从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起,至公元280年晋灭吴止的近一百年里,有着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战争频率和人才密度。特别是这一时期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造成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仿佛如银河中一璀璨的英雄星群,发出耀眼的光辉。再经过史学名著《三国志》、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等的记载与加工塑造,更成为后世中国人永恒的谈资,无倦的消遣话题。作为湖州人,了解、探寻一下三国时期在本地留下的史事传说和名人遗迹,也不啻是一趣事。当然,最引人关注的首先还是湖州境内的三国(主要是东吴)名人墓了,现特将历代方志有记载或曾有遗迹留存现可考者综述如下(以生卒年先后为序):程普墓程普(生卒年不详,或作?~215) 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吴勋臣,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主。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出兵宛、邓讨黄巾贼,破董卓军,攻城野战,其身常被创伤。及孙策东渡,随之经营江南,以功封吴郡都尉,治钱唐。旋徙丹杨都尉,居石城。后任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东汉建安四年(199)从孙策攻黄祖,战功卓著。策卒,与张昭、周瑜等共辅孙权。八年(203)平讨山越于乐安,从征江夏。十三年(208)与周瑜为右、左督,各领万人大破曹操于赤壁,又乘胜进讨曹仁于南郡,有功,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迁荡寇将军。后复领江夏太守,封都亭侯。未几病逝。军中诸将,以程普最为年长,时人皆呼程公。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程普善使一条铁脊蛇矛,骁勇善战。曾跟随孙坚作为诸侯联盟军中的前锋,在汜水关杀死董卓部将胡轸。后孙坚于洛阳皇宫中得到传国玉玺时,程普在旁述其源流,并劝其收军回江东,观时局以应天命。在孙坚跨江击刘表的一系列战役中,程普败蔡瑁、杀吕公,屡有战功。孙坚死后,程普又辅佐孙策,为其讨平江东立下汗马功劳。以后在赤壁大战前,他与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右、左都督,共掌兵权。程普初时甚轻周瑜,后见其才乃服并同领大军破曹。作为孙氏麾下的第一宿将,凭资历与战功俨然位居东吴诸武将之首。程普墓在湖州境内,最早见于唐代《石柱记》的记载。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 “舆地略陵墓•归安县”转引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称:“荡寇将军程普墓,在府城东南十九里。”查1983年版的《湖州市地名志》,湖州城东南十九里大致范围在今常路乡中部(现已并入八里店镇)、荻港乡北部(现已并入和孚镇)一带。不过现已无相关传说或遗迹留存,只保留有在当地方言中发音与“程”相近的陈家田(荡湾村)和北陈家墩、南陈家墩(云溪村)等自然村(地)名。另外,瑞昌桂林岗也有程普墓。清《江西通志》:“程普墓在瑞昌县安泰乡桂林桥西南”,其确切地点是在今江西省瑞昌市桂林街道立新桥东南方向200米的河床草坪处。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和清咸丰五年(1855)曾两次立碑,上镌“大汉副都督亭侯程普公之墓”。但因年久失修,碑石已无存,仅留墓地。日重建后被公布为瑞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瑞昌当地人称,重建桂林岗程普墓时发现其处实系一座空墓,故不能排除是后人所建衣冠冢的可能。所以程普墓址的真正所在,有待进一步探究考证。朱治墓朱治(156~224) 三国时吴国名臣。字君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东吴勋臣,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是东汉末三国时期江东最有实力的“顾、陆、朱、张”四大地方豪族中朱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始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东汉中平五年(188),坚拜为司马。以从讨长沙、零、桂三郡贼周朝、苏马等并破董卓之功,先后被孙坚表为行都尉与行督军校尉之职。坚死,佐孙策前往依附于袁术。因见术政德不立,曾劝策返江东,策不纳,遂自离去。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时策母及弟权等家小俱在曲阿,有被刘繇加害之险,朱治特遣人往接之,供奉辅护,甚有恩纪。兴平二年(195)奉孙策命自钱唐起兵,逐吴郡太守许贡,自领太守事。孙权年十五,治即举其为孝廉。及策薨,与张昭等共佐之。建安七年(202)权上表授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之奉邑,置长吏。在任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馀类陈败、万秉等。吴黄武元年(222),封毗陵侯,领郡如故。前后掌郡政三十一年,勤于理事,自奉俭约,堪称东吴股肱。初,曹操破荆州,孙权从兄贲欲遣子入质,因朱治加以劝阻,故为权所重,恩敬特隆。每进见,权常亲迎,礼遇甚厚。晚年思恋故土更因丹阳郡多乱而求为故鄣屯守,以“镇抚山越”。二年(223),改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时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馀,还吴。三年(224)卒,年六十九。有子五:长子然,次子才,三子纪 ,四子纬 (早夭),五子万岁(早夭)。在小说《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战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作者对史实稍作改动,描述作为孙坚旧将的朱治为孙策出谋,成功向袁术借兵往图江东大业,可谓是孙吴发展史上的重要功臣。其后东路平,孙策乃令朱治为吴郡太守,收军回江东。到赤壁之战时,大都督周瑜令朱治与吕范并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朱治墓在安吉县境内,唐代的《石柱记》最早记载湖州有朱治墓。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 “舆地略陵墓•归安县” 转引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大将军朱治墓在府城南十二里”,但其后称“又云《统记》作县北”。 而据清乾隆《安吉州志》的记载,朱治墓则在顺安乡姚坞,应以此说为是。清同治《安吉县志》“卷第六•墓域”也载:“吴毗陵侯后封故鄣侯朱治墓在顺安乡姚坞。”查1984年版的《安吉县地名志》,今三官乡(现已并入递铺镇)三官村有自然村名朱墓山,旧传朱然墓在此,故得名。其地古时属顺安乡境,而朱然墓现已确证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雨山乡境内(1984年6月发掘),所以很可能朱墓山是以朱治墓在此而得名,但因被历史上更有名气的朱然之名所掩而为后人所讹误。此外,朱治子朱纪之墓也在附近。朱纪 (生卒年不详)东吴大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朱治第三子。孙权以兄孫策第三女赐其为妻,另一说系孫策长女,初嫁顾邵,邵早逝后又改嫁朱纪为妻。历扬州别驾、偏将军,官至校尉,早卒。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舆地略陵墓•安吉县”引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扬州别驾、偏将军、校尉朱纪墓在县西八里”,其后又转引明成化《湖州府志》、清乾隆《湖州府志》称:“县南五里、顺安乡”,未知孰是。但无论是县南五里还是县西八里,都在顺安乡境内(今三官乡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域即古时顺安乡境)。清同治《安吉县志》“卷第六•墓域”中就明确记载:“扬州别驾、偏将军朱纪墓在顺安乡”。又“卷第六•坛庙”转引清康熙、乾隆两种《安吉州志》称:“朱明府庙在州西南五里,祀吴扬州别驾、偏将军朱公纪,其墓在焉。”其后又作:“(案)州西南五里有朱墓山而无朱将军庙,疑即此。”据此推测,朱纪极有可能是附葬于其父朱治墓旁。根据历史上此处及周边曾存在过众多祭祀朱氏名人祠庙(三官庙、朱明府庙、朱将军庙等)和墓葬(朱治墓、朱纪墓、朱琬墓等)的情况推测,朱墓山附近很可能是三国时期故鄣朱氏的家族墓地,惜今已无迹可寻。太史慈墓太史慈(166~206) 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少好学,以猿臂善射闻名。曾任本郡奏曹史,避祸走辽东。其忠义为北海相孔融所敬,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及黄巾贼管亥率众围孔融于都昌,慈乃自辽东返,往助之。并为融结刘备,围遂得解。东汉兴平二年(195)渡江投同郡扬州刺史刘繇,繇以其出身低微,不重用。后曾于神亭率一小将出斗孙策等十三骑,单身与策奋战,神勇过人。及繇败,被擒。孙策慕其高义,求为将,遂降。为策招谕刘繇残军万余归顺,署门下督,还吴拜折冲中郎将。时刘表从子刘磐骁勇,数度为寇艾、西安诸县。孙策遂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至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正值壮年的太史慈突发重病死于江西奉新任所。弥留之际曾留下:“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的传世遗言,让后人深为其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而伤感叹息。卒后,子享嗣任。太史享(生卒年不详)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突出描述太史慈奉母命为孔融解围的忠义和在牛渚山酣战小霸王孙策时的勇猛。甚至不惜改动史实,让他多活了两年:在赤壁之战时出任东吴先锋,直至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在合肥城被伏,为张辽所遣弓弩兵射至重伤,回营发遗世之言而死。又,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战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还有“太史慈攻取乌程”的记述。太史慈墓在湖州境内,最早见载于唐代的《石柱记》。明崇祯《乌程县志》载:“吴芜湖侯太史慈墓,在法华寺东之石坞,一名石斗山。”而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舆地略陵墓•乌程县”则据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转引北宋左文质《吴兴统记》并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称:“丹阳太守太史慈墓在县西十七里”。据说太史慈死后归葬于乌程的弁(卞)山,当时并从东南余姚等地引种杨梅以示纪念。传弁山杨梅之名,即源出于此。这在清光绪《乌程县志》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卷四:“太史湾在弁山东,或云以吴太子和葬此得名,或云以吴太史慈葬此得名”。卷六:“《吴兴志》引《吴兴记》云,吴兴本无杨梅,太史慈葬卞山,(明、越、处)三州来祭,越有杨梅,因种,号卞山杨梅。今杨梅产太史湾者佳。俗传太史湾以太史慈葬此得名,似非无因。”考盛产于弁山一带的湖州杨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种植历史,每年产量以数万担计。元黄玠作《弁山》诗赞曰:“杭家杨梅紫粟圆,小核大颗又不酸。学得山人贮水瓿,拆封应作荔枝香。”明代谢肇淛《西吴枝乘》中记载:“杨梅殊绝,出太史湾者几大如卵,甘不胜口。”慎蒙在《游黄龙洞记》里称:“府城出北门至弁山之下,杨梅树以数万计,青翠满林,不减闽之荔枝,自是沃壤(浪),亦一奇观也。”而成化《湖州府志》更评价道:“出弁山者,色紫而核小,其味胜于他处,佳者生弁山东。”可见太史慈墓在弁山不仅历代方志有载,还衍生出品质优良(肉质细、汁液多、甜带微酸、有清香)的弁山杨梅这一地方土特产。查1983年版的《湖州市地名志》,太史湾(自然村名)位于湖州城北偏西7.5公里左右处,在今白雀乡太史湾村境内。只是岁月流逝,据传确切位置在弁山东面沈家洞(即小玲珑)附近的太史慈墓现早已不存。另外,太史慈墓址所在还有两说。一说在北固山中峰南麓(今江苏省镇江市境内), 但考证宋、元时期的镇江地方志中却从未见记述。仅清光绪时的《北固山志》有载,在清同治九年(1870)修筑镇江城墙时发现有太史慈墓,当地赵应珪等人为立碑于北固山下,上书“东莱太史子义讳慈之墓”。此墓在光绪十七年(1891)又整修过,“文革”中被挖,但墓圹尚存。1985年修复后,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国演义》中称太史慈受箭伤后,孙权“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润州”。死后,命“厚葬于南徐北固山下”。故可推断,镇江的太史慈墓应该是后人根据小说造假而成。
另一说在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境内。《容斋随笔•二笔》:“太史慈葬于新吴,今洪府奉新县也,邑人立庙敬事。乾道中,封灵惠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于成龙修的《江西通志》中载:“太史慈墓在奉新县南乡十都,地名感古。”光绪四年(1878)刘坤一主修的《江西通志》又有所补充,称“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在奉新县南乡十都,地名感古。其县西盘山有太史城,皆其用武之地也。年四十一卒,葬于此。”其确切墓址在今奉新县林业局苗圃一带,墓前曾有后人为纪念他所建的感古庙,但至今皆已荡然无存。考太史慈之死,最早见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以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这里只对太史慈的岁数及卒年有明确的记载,为后世史籍征引而无异说。陈寿记事不采传闻杂说,比较真实,但语焉不详,对太史慈死因、死地及葬地均未言及,致使后世说法歧出。但根据“遂委以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卒,葬于此”的记载,则以墓在乌程或新吴最为可信。但新吴说最早见于南宋时洪迈()《容斋随笔》的记载(踞太史慈逝世近千年,而《石柱记》传世也已经四百余年),此前其它书中均未有提及。又,太史慈之子太史享曾任吴郡太守,而当时的乌程县(即今浙江湖州)仍属吴郡管辖(至公元266年,才以乌程县为郡治分置吴兴郡),所以太史享将父亲安葬于其管辖区域内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此外,太史慈还有后代定居在湖州,如南朝梁时的著名学者、吴兴乌程人太史叔明(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儒林”)等。徐盛墓徐盛(?~约228)三国时吴国名将。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东汉末避战乱客居吴地,孙权授以别部司马试任柴桑长。后黄祖子射率数千人来攻,盛以不满二百人相拒,败之,升校尉、芜湖令。旋因征临城南阿山贼功,擢为中郎将,督校兵。因数领兵从讨,屡有战功,迁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赐临城县为奉邑。后以破刘备、却曹休功,累官至安东将军,封羌湖侯。吴黄武三年(224)于临江设疑城数百里,魏文帝曹丕督师出广陵,欲渡江攻吴,望城愕然,复因江水大涨,遂引军退。黄武中卒,葬乌程县。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十五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描述徐盛挺身而出,统兵大败曹丕御驾亲征的十余万大军。曾经名震江东的魏国大将张辽也就是在此次战役时中箭受伤,后因箭疮崩裂而亡。 徐盛墓在长兴县境内。现今长兴县的大部分地域在三国时期尚属乌程县境,至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始从乌程县分出,另置长城县。明成化《湖州府志》卷十一“长兴县陵墓”载:“吴庐江太守、安东将军徐盛墓在县北五里”。据1992年版《长兴县志》的记载,截止1987年6月底的调查统计,长兴全县共有徐姓居民12557人,是境内的第七大姓氏。历代支脉繁衍,名人辈出,至今还保留着徐家村、徐家桥、徐家湾、徐家浜、徐家田、徐家汇等较多与徐姓相关的地名。查1983年版《长兴县地名志》,长兴县城北五里有徐山头自然村,在今后漾乡(现已并入雉城镇)新湖村境内。其村名之由来,即以北有一山名徐山头而得。所以大胆推测,徐盛墓很有可能就在徐山头,山之得名恐怕也是和徐盛墓有关。此外,新湖村旧名忻湖村,系唐代太宗才人徐惠(627~650)、大臣徐坚(659~729)等的故里,为当地最著名的徐姓聚居地之一。如果长兴徐氏家族牒谱等史料尚存,希望可以从中求证出徐惠、徐坚等是否就是徐盛一系的后人。阚泽墓阚泽(?或170~243)三国时吴国名臣,学者。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世代务农。少时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抄书。究览群籍,兼通历数。初举孝廉,除钱唐长,迁郴令。孙权为骠骑将军,辟补西曹掾。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后,授尚书。嘉禾三年(234)擢为中书令,加侍中。赤乌五年(242)拜太子太傅,仍兼中书令,节经传文之要及诸注说以授太子。因儒学勤劳,封都乡侯。阚泽学识渊博,晋张勃《吴录》中记载虞翻赞其之语,“盖蜀之扬雄”、“亦今之仲舒”。为人谦恭笃慎,宫府小吏,呼召对问,皆为抗礼。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深为孙权所器重。六年(243)冬卒后,孙权曾为之痛惜感悼而食不进者数日。曾从徐岳学刘洪之乾象法,著有《乾象历注》,今佚。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风 献密计黄盖受刑”、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中,描写阚泽积极主战,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并且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渡江至曹营为黄盖献诈降书。被曹操识破后他仍面不改色,哈哈大笑,妙言让曹操相信了诈降书,是苦肉计中的关键人物。后来在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中描写刘备御驾亲征东吴时,也正是他,向孙权举荐陆逊为大都督率众迎战,在间接上挽救了东吴的命运。阚泽墓在德清县境内。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四引晋张玄之《吴兴山墟名》称:“敢三山者,以其三峰在敢村,南则吴丞相阚泽所居也。”清康熙《德清县志》:“敢山旧名澉三山,山墟有敢村,故名。三山联络,曰敢山,曰龙山,曰凤山。或曰,昔吴丞相阚泽居此。敢当作阚,后人音讹。”综合历代方志记载,阚泽曾寓居吴兴郡永安县(今德清县境),吴赤乌六年(243)卒后卜葬于县境三山之阳。村人感勉,遂称三山为阚山(后简阚为敢,因三山都被溪水环绕,明代以来又加水旁成澉,讹作澉山、澉三山,亦间作敢山,实误。),也就是今德清县干山乡(现已并入钟管镇)干山村境内的干山(1969年以后又简澉为干),实指相互联络的三座小山:西面干山,高132米;中间凤山,高70米;东面龙山,高100米。(当地村民则习称东侧蜿蜒起伏者为龙山,西侧秀丽挺拔者为凤山,居中者为干山。)阚泽墓就位于阚山南麓向阳的山坡上,地穴砖室砌筑。墓址背倚山峰,南临小漾,下有石拱桥,名为凤凰桥。可惜后来毁于大跃进时期,砖石皆被移作它用。另据记载,阚山山南曾有祭祀阚泽的阚山庙,当即所传其旧居之地。另外,在江苏省苏州市洞庭西山境内凤凰山禹期峰(前湾山)下,有一座传说系阚泽舍家为刹的文化寺。寺门前原也有阚泽墓,俗称将军坟。但墓在“文革”中被毁,现仅保留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暴式昭所立的墓碣,上书“吴太子太傅阚公之墓”,系德清人俞樾手笔。
因历史原因,湖、苏两地的阚泽墓现都已不存,所以已经很难判断何处才是真墓的所在。诸葛谨墓诸葛瑾(174~241)三国时吴国名臣。字子瑜,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诸葛亮兄。东汉末避战乱举家迁江东,居曲阿,与张承、步骘等相友善。初为受孙权姊婿弘咨所荐(又说吴郡太守朱治与其友善,荐于孙权),受权优礼拜为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曾遣其使蜀,通好刘备。期间,与弟诸葛亮俱秉公办事,私下不相往来,深为权所信任,曾赞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二十四年(219)从讨关羽,收复荆州,功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公安。吴黄武元年(222)十二月孙权受封吴王,迁为左将军,假节,封宛陵侯,驻公安,曾与平北将军潘璋击破围南郡之魏军。五年(226)攻襄阳,为魏司马懿所败。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称帝后,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督公安。嘉禾三年(234)孙权围合肥,乃与陆逊屯夏口以呼应,旋退还。赤乌四年(241)率军攻柤中,司马懿往驰救,遂引军返。六月病卒,年六十八。诸葛瑾为人处事公私分明,孙权曾诏各州举“贤人君子”,瑾列名榜首。至晚年,德行尤纯,颇受同僚敬重。
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瑾也有较多的描述,是猇亭之役以后东吴与西蜀言归于好的重要功臣。诸葛瑾墓之所在历来说法较多,今湖州城东8公里升山乡(现为吴兴区八里店镇)诸墓村境内曾有诸葛瑾墓,村名即源出于此。旧时墓地规模较大,解放后墓前尚可见到众多的石像生,可惜于“文革”中被毁。据当地村民介绍,前几年仍有墓冢遗迹残存,现因被开发已荡然无存。就全国范围来说,江苏南京、常州和上海奉贤等地也都曾有过诸葛瑾墓。其中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郊北港乡连江桥下塘的诸葛瑾墓,据北宋《太平御览》引东晋伏滔《北征記》称:“姑孰九井山北十里山有吴人大将诸葛瑾墓,墓墙获犹存。”墓在明朝时被盗,事见于明末清初松江华亭人董含的《三冈识略》。据书中所称,吴郡的东关外有封土堆,当地人都传其为皇坟。被盗挖后,在一块石碑上看到刻有诸葛瑾的名字。但该书中未见记载有其他可确定为诸葛瑾墓的实物。
上海奉贤泰日镇西(公路东侧)的诸葛瑾墓,则有清嘉庆《松江府志》“名迹志卷”的记载:“吴大将军宛陵侯诸葛瑾墓,在十五保泰日桥西”。至民国时期墓前尚立有“宛陵侯诸葛瑾墓,中华民国三年,奉贤第六区公所谨立”的碑记。但1974年2月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员清理发掘后勘证,该处实为元末明初之朱氏家族墓群。
至于南京一说,则尚不知所据出于何处以及确切墓址所在。据历代湖州方志记载,诸葛瑾曾在今湖州东南部练市等地驻守并设置巡幕府于今练市镇南的水北村(古名屠村,又称屠泽),练市也曾一度以巡幕镇(或作巡莫镇)为名。当地百姓更奉诸葛瑾为土地神,尊称“葛明王”,晋时就已建庙祀之,现存有明《元释元泽屠村土地庙碑记》为证。而诸墓村附近的三墩村至今仍保留着奉其为土地神的子瑜庙(现重建,改永宁寺额)。在东林山仙溪侧,曾有共祀诸葛瑾、诸葛亮、诸葛恪(瑾之子)三人的诸葛祠。可见诸葛瑾其人确实与湖州渊源颇深,所以个人愚见还是偏向于诸葛瑾墓在湖州一说 。朱才墓朱才(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国大将。字君业,丹杨(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朱治次子。善骑射,为人精敏,孙权见其异而爱之,常侍从游戏。少以父任为武卫校尉,领兵随从征伐,屡有功捷。本郡议者以才少处荣贵,未留意于乡党,才乃叹曰:“我初为将,谓跨马蹈敌,当身履锋,足以扬名,不知乡党复追迹其举措乎!”于是更折节为恭,留意于宾客,轻财尚义,施不望报,又学兵法,名声始闻于远近。父卒,嗣爵为毗陵侯。后迁偏将军,会疾卒。
朱才事迹见于《三国志》的记载,因为他在朱治的亲生儿子中排行老大,所以在朱治死后由他袭爵为毗陵侯,朱治过继为长子的朱然因战功已另封为当阳侯。朱才墓在安吉县境内。清同治《安吉县志》“卷第六•墓域”记载:“武骑校尉、领兵朱才墓在铜山乡朱墓岭。”查1984年版的《安吉县地名志》,南北庄乡(现已并入递铺镇)赤山村西南1.5公里处有芝茂岭(又作诸茂岭),古名朱墓岭。其地古时属铜山乡境,所以朱墓岭之名极有可能即因朱才墓在此而得。而附近的南北庄乡驻地南北庄村(位于递铺镇东北4公里),清代系铜山乡(深谷、临泉里)七庄朱凌村,相传是朱才出生的故里,卒后并归葬于此。后因朱、凌两姓族居,得名朱凌村,习称南北庄村。据考,今南北庄乡地域即古铜山乡境,为安吉历史上朱姓聚居地之一,现还保留着朱塘坞(义士塔村)、芝村(原名朱村,后雅化)等众多与朱姓相关的自然村(地)名。又,朱才子朱琬之墓也在安吉县境内。朱琬(?~270)三国时吴国大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朱治孙,朱才之子。袭父爵为将,封毗陵侯,凤皇元年(272)拜镇西将军。清同治《安吉县志》“卷第六•墓域”记载:“镇西将军朱琬墓在顺安乡姚坞”,确切地点当在今三官乡(现已并入递铺镇)三官村朱墓山自然村境内。很可能朱琬亦是附葬于其祖父朱治墓旁。孙和墓(吴文帝明陵) 
孙和(224~253)三国时吴国太子。字子孝,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第三子,也是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之父。初因母琅琊王夫人得宠而被孙权所喜爱,十四岁时为置宫卫,使中书令阚泽教以书艺。好文学,善骑射,尊师爱士,甚见称述。吴赤乌五年(242),立为太子。后以母为全公主谮毁忧死,宠稍衰。孙权改宠鲁王孙霸后,霸欲夺其位,陆逊等屡陈于权,言不可改易。而霸党谮言日盛,权犹疑历年,后遂幽闭之。十三年(250)终被废黜,徙於故鄣。众咸冤之,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太元二年(252)正月,改封为南阳王,遣谪长沙。权卒,大将军诸葛恪秉政。因恪系孙和妃张氏之舅,民间传言诸葛恪有迎立之意。及孙峻诛恪,并夺其玺绶,改徙新都,旋又遣使者赐其死,遂与妃张氏皆自缢。永安七年(264)七月,其子孙皓即帝位后,追谥为文皇帝,改葬于乌程明陵。宝鼎二年(267)七月又为立寝堂于建业。号曰清庙。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和被改为“孙权次子”,孙权长子孙登亡,遂立他为太子,后忧恨而死。孙和墓在湖州境内西陵山。唐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乌程县”引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称:“吴景帝封孙皓为乌程侯,及皓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为吴兴郡。” 北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乌程县”记载:“(西陵山)孙皓改葬父和于此山,号曰明陵,即卞山之别岭也。”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舆地略陵墓•乌程县”引明代的成化《湖州府志》与宋雷《西吴里语》:“(吴)文帝明陵在府城西北西陵山。《吴志•孙和传》:“(孙)皓追谥曰文皇帝,改葬明陵,置园邑二百家,令丞奉守。后年正月,又分吴郡、丹杨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置太守,四时奉祠。”其后又转引清乾隆《湖州府志》称:“《掌故集》:乌程之西陵乃吴太子葬处,郡城在其南,故往往以陵阳名之。许浑诗‘云树满陵阳’,李涉诗‘陵阳夜宴使君筵’皆指此。宋牟巘寓居城南,名其诗曰《陵阳集》,今人遂不知有陵阳之名何也。”另在卷二十五“舆地略古迹一•乌程县”中仍引明成化《湖州府志》称:“户城,在府城西十九里。孙吴时置文帝陵户二百家,城于此。”这在明崇祯《乌程县志》卷八“古迹”中也有记载:“古户城,县西一十九里,吴孙皓时置文皇帝陵户二百家,筑城于此。见《统记》。”不过明陵与户城现都已不存,就连西陵山的位置都有争论。查1983年版的《湖州市地名志》,湖州城西偏北11.2公里处有乌陵山,在今弁南乡(现已并入杨家埠镇)乌陵山村乌陵山自然村境内,高36.5米。在清同治《湖州府志》中载其名为乌陵山,因其方位距离与清乾隆《湖州府志》中所载“吴陵”的方位距离相近似,故疑乌陵即“吴陵”之讹。照此说法,孙和明陵很可能就在乌陵山。另有说法则称孙和明陵位于白雀乡白雀村境内,确切位置应在今湖州中学弁山新校区附近。白雀村北与太史湾村为邻,而太史湾又名太子湾,传得名即与东吴孙权的太子孙和葬此有关。其它还有传凤凰山(又名仁皇山、仁王山,位于湖州城西北)就是孙和明陵所在的西陵山一说,不知何据。此外,民间流传孙皓的生母何夫人是长兴人,今其故里水口乡后坟村境内尚有墓地留存,俗呼孙权之媳墓,估计与江南各地诸多吴国太(元、明杂剧平话中虚构的人物)墓的传说相类似,不可信。考何夫人即何姬,史载为丹杨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系骑士何遂之女。孙权曾游历诸军营,见其于道中站立观看,遂召入宫赐与太子孙和为妾。生子皓,甚为孙权所喜。及和被废为南阳王,随之徙居长沙,后又迁新都。当孙和与嫡妃张氏都自杀死后,她说:“如果都跟着死去,那么还有谁来抚养孩子呢(若皆从死,谁当养孤)?”遂寡居独力抚养孙和四子(皓、德、谦、俊)并一女长大成人。吴永安七年(264)七月其子孙皓即帝位后,尊父和为昭献皇帝,奉其为昭献皇后,住所称升平宫。九月,复尊为皇太后。有弟三人:何洪(封永平侯)、何蒋(封溧阳侯)、何植(封宣城侯,授牛渚都督,后官至大司徒),皆以其而荣贵,最为奢侈霸道,故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何姬传”中称:“吴末昏乱,何氏骄僭,子弟横放,百姓患之。”施绩墓 施绩(?~270)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朱然之子。初以父任为郎,复拜建忠都尉。叔朱才卒,继领其兵,随太常潘濬讨五溪,以胆力称。后迁偏将军、营下督,领盗贼事,持法不倾。鲁王孙霸欲交绩,尝至其廨,就之坐,欲与结好,绩下地住立,辞而不当。吴赤乌十二年(249)父卒,绩袭其业,拜平魏将军。十三年(250),魏征南将军王昶率众攻江陵城,不克而退。绩与奋威将军诸葛融书曰:“昶远来疲困,马无所食,力屈而走,此天助也。今追之力少,可引兵相继,吾欲破之於前,足下乘之於后,岂一人之功哉,宜同断金之义。”融答许,绩便引兵追击王昶军于纪南。纪南去城三十里,绩先战胜而融不进,绩后失利。权深嘉绩,盛责怒融,时融兄大将军诸葛恪贵重,故融得不废。初绩与恪、融不平,及此事变,为隙益甚。建兴元年(252)迁镇东将军,镇乐乡。二年(253)春,诸葛恪攻新城,邀绩并力,而留置半州,使弟融兼其任。冬,诸葛恪被杀,遂与无难督施宽、将军孙壹、全熙等乘机攻灭诸葛融于公安。复还乐乡,假节。太平元年(256),以骠骑将军督乐乡。后孙綝秉政,大臣疑贰,绩恐吴必扰乱,而魏乘衅,乃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蜀遣右将军阎宇将兵五千,增白帝守,以须绩之后命。永安二年(259)正月,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元兴元年(264)八月,拜左大司马。建衡二年(270)四月,卒。朱绩墓在湖州境内。明万历《湖州府志》载:“当阳侯朱绩墓在(归安)县南一十六里”。朱绩其实就是施绩。其父施然十三岁时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遂改朱姓。孙亮即帝位后,朱绩上表复还为施姓。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舆地略陵墓•归安县”转引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左大司马、当阳侯施绩墓在府城南十六里”,但其后称:“又云《统记》作六十里”。查1983年版的《湖州市地名志》,城南十六里在今青山乡云巢村(现已并入道场乡)一带,境内有施家塘自然村。而城南六十里,则应在今德清县境内。《统记》即《吴兴统记》,系北宋真宗景德 () 年间摄湖州长史左文质所撰。据考证,北宋时归安与德清两县是以横溪(即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境内的千秋桥港,在洛舍漾南)为界,这和现湖州与德清在洛舍漾中间划界的情况不同。清光绪《归安县志》卷一“道里”记载历代归安县界称:“宋制,南至界六十九里。”由此可知现在德清县北陲洛舍乡的大部分地域,在宋代时应属归安县境,故《吴兴统记》无误。查1983年版《德清县地名志》,今德清县洛舍镇西南郊冯家田村境内有西施田自然村,戈亭乡(现已并入钟管镇)北部曲溪村境内有施官庄、施家墩等自然村,均是以施姓而得名。但施绩墓到底是在湖州云巢还是德清境内,今已不可考。又清同治《安吉县志》卷第六“墓域”中载:“当阳侯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在定福乡黄墓山。”后又有:“骠骑将军朱绩墓在定福乡黄墓山。”的记载,应误。根据有二:一、朱然墓现已确证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雨山乡境内(1984年6月发掘);二、朱绩墓在安吉县境内的记载仅见于此书,而自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以来的其它历代湖州方志均记载朱绩墓在归安县境内。查1984年版的《安吉县地名志》,黄墓山现名王母山,位于今丰食溪乡(现已并入递铺镇)境内。因其中有一池塘(名河池潭)相隔,故分东、西两山。潭东者称东王母山,在吉庆桥村东王母山自然村境内;潭西者称西王母山,在丰食溪村西王母山自然村境内。附近周边尚保留有施家上(丰食溪村)、石基上(狮子山村,原系施姓宅基,习称石基上)等与施姓相关的自然村(地)名。丁固墓 丁固(198~273)三国时吴国名臣。原名丁密,因避滕皇后之父高密侯滕密讳,吴永安六年(263)后改名丁固。字子贱,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在襁褓时,阚泽见而异之,曰:“此儿后必致公辅。”少丧父,独与母居,家贫守约,色养致敬,族弟孤弱,与同寒温。虞翻曾与固同僚书曰:“丁子贱塞渊好德,堂构克举,野无遗薪,斯之为懿,其美优矣。令德之后,惟此君嘉耳。”历显位,太平二年(257)以廷尉出讨鄱阳、新都民变,平之。永安五年(262)十月,迁左御史大夫。甘露元年(265)吴主孙皓徙都武昌,留其与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宝鼎元年(266)十月,同靓等平永安山民施但之乱。三年(268)二月,拜司徒。因皓悖虐,固与陆凯、孟宗同心忧国。凤皇二年(273)三月,卒。年七十六,葬吴兴郡永安县。丁固墓在德清县境内,最早见于北宋初《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的记载:“丁固,吴司空也。庙墓在(武康)县东一十五里。固,山阴人。尝梦松生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后果为司徒。”其后,北宋中叶的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卷五中也载有武康州古迹丁固墓。至明,《西吴里语》与《余英志》皆作:“武康丁墓村,有汉丁固墓。”清同治《湖州府志》二十四卷“舆地略陵墓•武康县”转引明成化《湖州府志》称:“ 司徒丁固墓在县东十五里永安乡。”可见历代记述明确,只是武康县现已并入德清县,丁固墓虽已不存而丁墓村作为自然村(地)名却仍予保留,在今德清县秋山乡(现已并入武康镇)虎山村境内(据1983年版《德清县地名志》)。姚信墓姚信(约207-267后)三国时吴国学者、文学家。精于天文易数之学。字元直(阮孝绪《七录》载),一作符直,又作德佑(陆德明《经典释文》载)或德祚,未知孰是。吴郡乌程县永安乡(今浙江德清)人。姚敷之子,吴国丞相陆逊外甥。初为太子孙和之官属,后任选曹尚书。赤乌十三年(250)和被废后,其因亲附太子亦被流徙在外。永安七年(264)七月,孙皓即帝位后,追其父孙和为文皇帝,并召回姚信,拜太常卿。宝鼎二年(267)十二月受命与丞相孟仁等主持仪式,以灵舆法驾东迎孙和神灵于明陵,而后倍受尊敬。旧有集,已佚,清严可均辑有《姚信集》。精于天文易数之学,曾师从钱唐范平,研究《坟》、《索》,撰《周易注》(清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为《周易注》一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为《周易姚氏义》一卷)、《戒子》、《新书》、《昕天论》(有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等。另有《士纬》十卷(有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以阴阳五行品藻人物。姚信墓在德清县境内城山(又名石城山)。清同治《湖州府志》二十四卷“舆地略陵墓•武康县”引明成化《湖州府志》称:“太常卿姚信墓在石城山。”查1983年版的《德清县地名志》,石城山即城山,位于今德清县境中部上柏乡与千秋乡(现皆已并入武康镇)境内。主峰高406米,有雄鸡岭、棋盘顶等众多支脉。明嘉靖《武康县志》载:“汉赤眉之乱,邑人因山垒石为城以御寇,故名。”清雍正《浙江通志》中也记载有石城山,称:“赤眉之乱,邑人垒石御守,贼攻其下,失利而退,因名。”武康姚氏,系湖州望族大姓,旧时石城山上很可能有其家族墓地存在。据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卷五引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记载:“汉青州刺史姚恢、尚书左仆射姚皓、吴太常卿姚信,三墓俱在石城山。景德中,碑碣尚存。”东汉姚恢系姚信的六世祖,姚信之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也葬在石城山,不过现诸墓俱已无存。万彧墓万彧(?~273)三国时吴国大臣。籍贯不明。初为乌程令,与时任乌程侯的孙皓相处甚善。后迁左典军,屡以孙皓才识明断、好学且奉遵法度,而荐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等立皓为帝后,被封为散骑中常侍。吴宝鼎元年(266)八月,孙皓拜其为右丞相。二年(267),使出镇巴丘。建衡二年(270)正月,还建业。回朝后曾力谏孙皓,甚为皓所怨。凤皇二年(273)孙皓出游未还,万彧与左将军留平等密议废立之举,不慎事泄。及皓回宫,置毒于酒,设宴以待。因赐酒之侍者私减其量,彧幸无大碍。返家后在忧郁中自杀,其子弟皆被放逐至庐陵。
万彧是孙皓得以称帝的主要功臣,这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中也有提及。万彧墓在安吉县境内。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 “舆地略陵墓•孝丰县”转引明成化《湖州府志》称:“丞相、都亭侯万彧墓在孝丰县太平乡。”考古代孝丰县太平乡的范围即在今安吉县的杭垓乡、永和乡(原磻溪、姚村两乡合并而成)、缫舍乡一带(现已合并为杭垓镇)以及赤坞乡(现已并入孝丰镇)的部分地区。万彧,史未载其籍贯。根据1994年版《安吉县志》的记载,安吉境内的土著万姓,为故鄣旧族,属吴兴郡古姓之一。秦骠骑将军万潜始居鄣郡,六朝时其后裔因官外迁。唐末,万华迁还故土,支派繁衍,多有闻人。旧时安吉、孝丰、武康、余杭等县皆有万华之后裔。但1998年版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载有唐代安吉人万齐,以才名振当时,与乌程包融、河南荆臣、会稽贺朝万齐名,时号“包万荆贺”。可见安吉万氏支脉还是比较多的,并不止万华一系。截止1987年6月底的调查统计,安吉县共有万姓居民12557人。查1984年版的《安吉县地名志》,至今县境内仍保留着的丰食溪乡(现已并入递铺镇)万庄村、万庄山村;三官乡(现已并入递铺镇)万冲村、万家上村、万家下村;梅溪乡(现已并入梅溪镇)上万村;荆湾乡(现已并入梅溪镇)万家湾村等自然村也多是因万姓居此而得名。综上可知,万彧极有可能就是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氏,其死后归葬故里也是符合情理的。但由于时代久远,其墓现已不存。(附)其他不太著名的三国人物墓葬:姚渠(三国时吴国大臣。入晋,官至九江太守)墓在归安县南六十里钮淑(三国时吴国大臣。官至中书令,封临水侯)墓在乌程县西十里(一说县西十三里)盛冲(三国时吴国学者。官拜郎中,吴景帝孙休曾从其学)墓在长兴县西二十五里钱晟(三国时吴国大将。官至振威将军)墓在长兴县西五里徐典(一作徐兴。三国时吴国大将。历任云阳令、五官中郎将)墓在长兴县东二十五里钱端(一作钱瑞。三国时吴国大臣。入晋,历任青、冀二州刺史,官至龙骧将军)墓在长兴县北四里钱广(三国时吴国大将。入晋,官至广武将军)墓在长兴县西二里钱弥(三国时吴国大臣。汉高密侯钱咸九世孙,迁家于乌程。入晋,官至大司农、辅国将军,封豫章县侯)墓在长兴县戌山万先(三国时吴国大臣。官至黄门侍郎)墓在安吉县北十里定福乡施训(三国时吴国大臣。官至尚书左丞)墓在安吉县铜山乡庙施岭
由于时代久远,诸墓俱已无存!
学了很多历史。。拜谢。。。。
一朝被人顶 终身属好贴
楼主辛苦了,我不胜感谢,学了一堂湖州的历史文化。
好帖,找时间一一去寻找一下。
朱绩墓在湖州境内。明万历《湖州府志》载:“当阳侯朱绩墓在(归安)县南一十六里”。朱绩其实就是施绩。其父施然十三岁时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遂改朱姓。孙亮即帝位后,朱绩上表复还为施姓。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舆地略陵墓•归安县”转引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左大司马、当阳侯施绩墓在府城南十六里”,但其后称:“又云《统记》作六十里”。查1983年版的《湖州市地名志》,城南十六里在今青山乡云巢村(现已并入道场乡)一带,境内有施家塘自然村。而城南六十里,则应在今德清县境内。《统记》即《吴兴统记》,系北宋真宗景德 () 年间摄湖州长史左文质所撰。据考证,北宋时归安与德清两县是以横溪(即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境内的千秋桥港,在洛舍漾南)为界,这和现湖州与德清在洛舍漾中间划界的情况不同。清光绪《归安县志》卷一“道里”记载历代归安县界称:“宋制,南至界六十九里。”由此可知现在德清县北陲洛舍乡的大部分地域,在宋代时应属归安县境,故《吴兴统记》无误。查1983年版《德清县地名志》,今德清县洛舍镇西南郊冯家田村境内有西施田自然村,戈亭乡(现已并入钟管镇)北部曲溪村境内有施官庄、施家墩等自然村,均是以施姓而得名。但施绩墓到底是在湖州云巢还是德清境内,今已不可考。 估计在云巢那里,我看到过
具体点??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不是在菱湖还有个周瑜墓么
LS说说菱湖的周瑜墓呢
引用第17楼魔法绿于 16:04发表的&&:LS说说菱湖的周瑜墓呢 应该不是真的吧,衣冠冢?
唉。。。。。。。。
貌似安吉朱家挺厉害的
学了一堂湖州的历史文化。
引用第6楼fly-09-28 11:02发表的 : 楼主辛苦了,我不胜感谢,学了一堂湖州的历史文化。
版主,我是个新手,我请教一下,为什么我的主题发上网后,马上就不见了,是什么原因啊?能不能告诉一声?谢谢!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kill账号分享201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