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体现了什么性别观念

读《镜中象》
发布日期:
<font color="#15/11/30 11:46:01
作者:孙晓娜
&&& 镜是自然与时空的积淀,镜中衍生诸象;象为人与物象的精神契合,在镜中得以烛照。镜与象在凝视者的凝视中得到揭示,又在瞬间归于隐秘。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既互为镜,亦互为象。镜与象的关系反映在绘画中则为以史、以自然为镜亦为象,绘画创作中要求画家深入理解天地之镜象,使画成为精神的拟像、自然的映像,成为诸象在灵魂中的诗意栖居。知花开之美须解花语,镜象之美亦须这种解语。镜象的生发与幻灭,在瞬间完成自我秩序的显现与隐遁,镜中人深刻地凝视与发现,唤起镜象万千,延续着生命的真意与艺术的永恒,在诗性的感动中感悟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法臻境。
&&& 《镜中象》的作者张荣东先生试图从镜与象的凝视者的角度,借助中西绘画中意象的差异与联系来阐释其中不同的意蕴。作者认为:镜为自然之镜,他者之镜,文化之镜;象则是由最初的视觉之象,经文化、情感、自然的选择、沉淀所最终凝结、留驻而呈现的一定的艺术图式。镜中之象,是镜与象的凝视、交流、凝结,它既是人与物象的相互作用,又是彼此灵魂的相互拟像。艺术道路上的行走者惟有在对自然之道及物象韵律的体悟中,方能超越自然及物象本身回归澄澈,不迷失自我,从而得到象外之意,意中之象。在水墨画中,万千物象只有在与凝视者的目光、情感相呼应的一瞬才能将凝视者的心灵带入澄明之境,从而感受到艺术家对物象进行去芜存菁的精炼及其生命细节之诗意显现。水墨画近乎禅道的深刻、纯粹表达既来源于物象又是对物象的创造与升华,呈现了生命韵律,揭示了灵魂密境。而西方绘画由多注重瞬间的写实、表达到现代油画尤其是印象派创作中东西美术图式、观念的交流融合,它追求的是瞬间生命场景中光影与气息、声音等的交集与凝结。作者揭示了水墨画的基调是出世的超然,是向山水真境的不断领悟与发现;而油画所关注的是人生的基本问题:信仰、情感、欲望、自由、人生的基本意义。真正可以传世的油画与水墨画,包裹着想象、情感、经验、文化、情境的不同外壳,又恰似一块水晶的两面,不同面散发着不同的光芒,虽然体现了出世与入世的不同取向,深刻体现了不同的社会、人生形态,却殊途同归,都摆脱了文化、语言自身的桎梏,散发着永恒的诗性光芒,达到与自然对话,聆听天地灵韵的至高精神状态。
&&& 《镜中象》这本书从形式与内容上都颇具新意,主要创新点如下:
&&& 首先,该书从创作程式上来看非常具有建设性和突破性,行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文章格式,字里行间贯穿着作者的质疑与深刻的反思。整本书从形式和内容上只为传达作者以中西绘画为载体对镜与象的理解和感悟,巧妙而自然地从佛学、老庄哲学、文学、艺术学及美学等多角度向读者描绘着一幅幅神奇而富于深意的画卷所展现的镜象交织、诗意唤起及灵魂顿悟,就像一泓清泉涤荡着读者的心灵、激起精神的涟漪,在诗一般的描摹叙述中不着痕迹地揭示着镜象之谜的密码和艺术的真质。
&&& 文章本身以散文诗的形式出现,语言精到、传神、富于诗情画意。以诗性的语言描绘着或清新质朴、或凄美哀婉、或华美绚丽、或婉转悠扬、或感人至深、或唯美忧伤、或发人深省的画面。带领读者置身于大自然与人合奏的生命之交响,参悟着日月之辉、风雨晴晦,感受着花非花、雾非雾、缺月挂疏桐的意象之美,唤醒生命基因中沉睡的元素,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画面所表达的镜象之美,感应与启示着读者之心进入澄明之境。整部作品充满着诗性的解读与理性的思考,在对以东西方绘画为载体的镜象分析与揭秘中高屋建瓴,在读者尚沉醉于美妙动人的言辞之中时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当今美术界发展前途、画家思想建构的知性见解,让人如沐春风,又如醍醐灌顶,通篇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启示性。
&&& 同时,为了将问题论述的更为透彻,作者还特意在书外附上了与表演艺术家于承惠老先生及书画家张宜先生以《在自然中寻找艺术的语言》为题的对话。对话中三个谈话人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画中那种腐朽、僵化、束缚情感程式的深切关注与担忧,强调指出了作为艺术家如果没有自我强大的主体,如果不回归自然,那么既难以理解古人的真实内里,又难以剥离掉腐朽的形式和体味生命状态的真谛,所造成的结果是难以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画面,更甚至于难以画好自己。对话中谈话人同时主张中国书画理应是积极的,不应该是灰色的,应该构建积极的头脑,内容要大于形式。不论是学习古人,还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抑或是创新自我,不能仅仅只流于形式,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善于唤醒或激发其中的生命力,体味并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终极涵义。三个谈话人就像新时代文艺领域的鲁迅,在对艺术的反思中用自己的方式极力呐喊、呼唤,希望我们的时代能够唤醒艺术上的大觉悟,产生新思想,寻找精神的真正家园以及“诸象在灵魂中的诗意栖居”。
&&& 其次,作者以二十四节气及其关联着的二十四词牌名为章节主题,选取相同或相近题材的中西绘画作为阐释的载体,以东方意象、西方意象、行者之镜、意象结构为行文主脉。在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词牌名的选取上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除了节气上要对应外,意象上也要匹配起来。在这本书中,所选取的词牌名虽然仅取词牌形象、表面之义,并不涉及其格律形式,但是在文章的阐释过程中却赋予了这些词牌以老庄哲学、佛学及诗性的韵味,让人感喟“艺术之真,岂在皮相”的真悟。而二十四词牌名连缀起来竟是一首绝妙的诗,同时亦是将一年的节气轮回之象置于诗性的解读和思考之中,它关联着镜与象凝视者的情感,表达的是天地之间永恒的韵律与轮回。
&&& 书中图文并茂,给人以更直观的视觉感。除了经典中西绘画作品的彩色图片外,还有作者在诸多地带行走过程中所拍摄的具有节气意象的照片。书中的照片已不再是简单的照片,它们承载着行者之心,同时亦具备了亦诗亦画的特性,是作者精神与自然节气的诗意栖居。它们是行者内心与自然的天籁之音和鸣,既是自然的拟像亦是精神的家园,引导着观者的思维与精神徜徉于纯粹而深刻的诗意,意醉神迷于镜与象的变幻、交织之中。
&&& 此外,为了使意象结构的表述更加明确、易懂,作者还精心附上了相关意象、镜象形成过程的图式。通过图式,我们可以了解凝视者与诗意物象之间是怎样的互动式情感交流,而又产生怎样的镜象与意象,又是如何通过这种交流获得情感的寄寓和构建起精神的家园。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及美学功底。
&&& 最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名及书中二十四词牌的书法创作。从形式上来说,书法与词牌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艺之精魂,仅是形式的结合就足以给人惊心动魄之感,激发出其中潜藏的生命力。从书法本身来说,该批书法由书画家张宜先生依据词牌形象而创作,二十四张词牌书法形貌各异,突破了书法本身程式化的局限,深化了词牌的内涵,并激发出其中已经沉睡的意象和意境之美,同时传达了节气意象。此时的书法不再单单局限于工具的达意之作用,而是融会贯通了绘画的功能,唤醒了文字本身所具备的远古的原始神性,使其成为词牌和节气意象及艺术家精神的拟像,使人的灵魂追随着笔下焕发生命的一点一划静观心底的澄明,超脱于形式之外,这对于书法家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而难能可贵。
&&& 总的来说,《镜中象》这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它以散文诗图文并茂的形式,多角度、内涵丰富的论述,节气与词牌意象的唤起,华美而凝练的语言,意味深长的彻悟,书法与词牌的传神结合,完成了镜与象的解说,阐释了作者关于艺术要剥离掉腐朽陈旧的形式、突破律的思维模式、挖掘自然深处诗性结构及诸象在灵魂中的诗意栖居的观点,为绘画焕发新的生命力探索了前进的道路,注入了新鲜血液,给人以内心深处的启迪与感悟。(转自:雅昌艺术网)张枣的诗_《镜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张枣的诗_《镜中》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001:从今天论坛到对于《镜中》的一次私人阅读
【前面的话】今天书社创办于日,关闭于日。它对我的重要,无一代替。现在,它不在了,我想写点文章,说说这一年来发生的与书店、人、书有关的各种故事,取名《文教路62号》,姑且纪念。
文教路62号,我为什么会在此办一个独立书店?这是很多人一直以来都想知道的。我曾听朋友中某君说到,我的书店代表了一种独立特行的态度,代表了不愿意与这个浑浑噩噩的世界同流合污的坚守与独立,其实这话并没有切中要害,或者说,他将我说的太“装纯”了。我自始至终都是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所行之事,不能说完全为了理想,多半为了生活。
事情需要从远处说起。2009年仲秋我自从事了将近三年的企业一线管理岗位上跳槽改行,重拾文字,就职于杭州一家小型市调工作,主要职责是给报纸编写软文和起草一些关于社情民意的市调报告,每天朝九晚五,不再像从前在工厂里那么忙碌,于是开始恶补文字。白天逛网络论坛,晚间发奋读书。恰在那时,我在杭州凤起路的一家外文书店买到了诗人北岛的《午夜之门》,那是个初冬时节,我花了大约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散文集,其中的文字犹如那时阴湿冰冷的江南天气,令我感到格外颤抖难眠。读完之后,我按图索骥,利用互联网检索关于北岛的海量信息,结果歪打正着,冒失鬼似的闯进了北岛主办的今天诗歌论坛。我知道《今天》这本纯文学杂志也是由此而来,我的朋友中有人说我是一位北岛的铁杆粉丝,或者是一位“今天派诗人”,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此时的今天诗歌论坛,可谓风生水起,虎踞龙盘,大批现当代优秀的诗人聚集于此,仅仅几个版块版主的名字都够吓人的,比如诗歌版块,当时的版主就有江左遗民、李浔等人,散文小说则由杨典、丁南强等人主持,并时不时有当代知名的诗人和作家在其中发表作品,北岛、柏桦等人不消说,湖北青蛙、陈律、维庸、李景云属、郑文斌、廖伟棠等诗人都是当时的活跃分子。冲着这样的阵势,我开始将过去几年的一些旧作整理出来,陆续发到论坛上去。我记得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一首诗歌,挂了没有一天时间,就被众多优秀的人气帖子给压的沉底了。我也记得我第一次回帖是看了杨典的一篇随笔,那时候媒体正在热议安阳发现的那座曹操古墓,杨典就此写了一篇文章,我大约与他有不一样的观点,遂在文章下跟了一个帖子,不久便得到了他的回帖。这是我第一次在今天论坛中与网友互动。这之后,我在“散文小说”板块下发表了我写于2005年的一篇散文《枯井底》,没想到被杨典置顶加精,受到好评。这鼓励了我的“野心”。从那时候起,我逐渐成了一个论坛活跃分子,但多半是写评论以及散文,后者多是旧作。一段时间以后,我慢慢地有了可以和自己唱和的朋友,在论坛的年轻人里,差不多算是一个“佼佼者”吧。我至今记得那时候热心地向版主提出改进论坛的建议,写了很长的一篇文章,没想到居然会得到北岛的回复,他说“谢谢宝贵意见,我们管理团队的人需要反省深思。”这可以算是我与北岛首次文字往来,那时候的心情激动的简直彻夜难眠。
大约第二年春天——也就是2010年年初,今天论坛有了一个聊天平台:QQ群。它是由仲錌组建的,我当时还在论坛中发了广告贴,沿街叫卖,吆喝着大家进群去玩。后来,我与仲錌、言熵、清水江等几位年龄相仿的兄弟甚至还组织了一次群内的主题讨论,也就是虚拟的文艺沙龙。那时候大家都很有热情,进群的人很多,气氛也很好。楚雨、海媚、周难、南屿、三缘、木芙蓉花下、泸州曾一、北京地图、戈多等诗友经常在其中与大家一起热烈讨论。我因此极端积极,因为工作并不繁忙,所以成天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泡”在这个论坛里,有时甚至泡到凌晨三四点都不下线。
也是在这个时节,著名诗人张枣因病去世。说来惭愧,若不是他去世,我可能永远都想不起中国当代还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我在大三前后,便读过他的那首名作《镜中》,但时过境迁,我早就将他本人给忘记了。当年的三月份左右,今天论坛开辟了一个纪念张枣的专栏,引来了大量诗人的跟帖和悼念。我没有参加,仅做为一个旁观者默默观察。巧的是,就在这时候,我从今天论坛QQ群里遇到了一位网名叫“灵丹”的诗友,不知道聊到了什么,她问我对《镜中》的读后感。
我当时心里其实空荡荡的,但因为是女性诗友问我问题,而且在当时的群里,我一直属于那种“风生水起、众望所归”的“有为青年”,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在那里胡乱讲了一通。讲到后来,实在说不下去了,就将《镜中》发给我的发小归藏,请他写一段关于《镜中》的读后感,没想到他文思如泉涌,稀里哗啦一大篇。我便掐头去尾,又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语言,无耻地告诉灵丹,对于《镜中》,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我的读后感——镜中:一桩隐秘的旧事
第一次读张枣的《镜中》,是在大学三年级。一口气读完,铺面而来的是一种俊逸和诡谲。蓦然间想起了一首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知道这样的想象是否恰当,但当初的心境的确如此。
一生中后悔的事,可以是人生的一种缺憾,也可以是对过去种种隐痛的无法原谅。梅花,这个曾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而今在张枣的诗行里似乎换了面目,不再是孤傲、坚韧与高雅的象征,却呈现出一种难以琢磨的怪诞。
一生中后悔的事情,一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一如登上一株松木梯,这些诡秘的意象,似乎隐喻了一幢难以有圆满结局的爱情故事。梯子为什么不是一架,而是“一株”,在此,梯子不像是用来等高望远的,更像是隐身的道具,孱弱而缺乏安全。诗人或者主人需要隐藏在河的一边或者密树之中才能得到一种满足。至于后半节,我曾与我的一个朋友讨论过,他说全诗其实是写了一个被权力和制度禁锢了的爱情故事,她和他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她被皇帝选进宫中,两个人在镜中遥遥相望。对此我表示认同。河的对岸既指空间也隐喻内心深处的冷酷仙境,一种潜意识里的性冲动,梯子代表了想要逃脱尘世羁绊的诉求。危险的事固然美丽,而这种危险就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躁动和占有。不如看她骑马归来几句全是回宫后的情景,伊人倒进权力的怀里,幽深的后宫里铜镜反射出远山,坐在镜前就等于坐在远山中,而远山中的他此时正在想她,梅花落在山中也落在两个人的肩上,镜中的她似乎和他一起坐在梅林下、镜中的他为她扶着梯子、镜中他们在河中嬉戏,镜中他们很近又很远(该段为归葬所写——笔者注)。
想起“恨不相逢未嫁时”,想起“侯门一入深似海”,全诗缠绕在一种传统文化织成的意象里,富于色彩感和画面感,气质上接近于一位曾经沧海仍未解脱的隐者,清淡又寂寥。升腾而来的,恰是古典而忧郁的文人情怀。君莫忘了,南山对于我们的文化意味着什么。
灵丹当然不知道这段读后感中其中大部分是我“抄袭”来的。她看了之后,极为欣赏,并写了她对此诗的感受,做为对我的回复:
灵丹:从一首诗开始
在论坛里初读到这首诗,便没有心情再作任何翻阅,这是一次心浮气燥的阅读,许多个情绪低迷的时刻我总会踏着文字,蹦达着修补自己的精神堕落,但这同时证明一首好的作品就像出自魔法师的手笔一样,它本身就是一个魔幻的影子,它在我面前幻化的是一幅笼罩着雾气的江南画面,这正是一种危险的美,只取其云雾迷蒙之美,捅破的画面必将是另一幅触目惊心地不忍,真实的东西总裹挟着淋漓地伤痛。
当即抄下这首诗后没有去揣测它写的是什么,只是本能地觉得它是一种有力量的美。“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此首句足以引人入景。我开始脑袋空白的发呆,这是一种脆弱、苍白的失语。梅花,清幽、孤傲,甚至让人想起妙玉的仙风道骨,当它们纷纷掉落的时候,是怎样的撕心裂肺?&那瓣瓣落下的梅花喻指着一次性的人生容不了的多项选择,当回首后悔,所有裹紧的自尊与骄傲轰然倒塌,泪水已干涸,痛苦失去重来的力量后显示出其存在过的丰盈性和永恒性,所有妙曼的事物必将不是平坦的直面。“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这个“她”,就像一个美人游过时间的河;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句子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危险。人,一旦缺失应有的安全感,惊涛骇浪,然后只能选择从容忘我。当美人从时间之河的彼岸归来,不是游,而是“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喻示着一种新的状态。“低下头,回答着皇帝”,皇帝是权威的象征,或是不可抗拒的命运际遇,而不论是游去或归来的片段,已然是一幅不可逆转的人生画面,如一面镜,只静静地等待伊人走进。而心窗同如明镜: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梅花落满归隐处,也只如此人生的归结处并无坠落,疼痛升华为扬扬洒洒的美丽漂零。
现实与颓败纠结的时候,自我容易出现消极的怀疑,一首触动神经的诗,体验到面对疼痛的失语,觉着自己像一只无趣的猴子呆望着无法摘取的月亮。拿着它询问远离诗歌埋头生活的过客,答案是茫然后的推测:一次爱情的背离;大三的诗歌青年读出意象的俊逸,以及隐藏的爱情悲剧;而我包含在生活里啃咬着自己似是而非的诗意,拼凑支离破碎的信心。对于这些被我忽略的部分,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爱情应剥去守恒与背离/立成一面镜子
放映上下五千年
如头皮屑附淤在柔美顺滑之上
或否,它只是飞过的无”。
或者,当我不能够读懂生活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读完一首诗的,那些曾经的分行文字只是蹩脚的呓语,而当从自己身上苏醒过来的时候,应该忘记孱弱将自我放逐。半首诗可以读到最初的梦想,没有读完的诗里有生活待续的信念。
那时候的我,是一个相当喜欢招摇过市的人,总觉得自己就站在帝国的心脏,一举一动皆受万人瞩目,于是便将我与她的这次“讨论”整理成稿,发到今天论坛中去。一天之后,灵丹回复道:
这是一篇本来不打算公开的读诗体会,过完年后,带着一种慵懒、颓败而又恐慌莫名的感受重新上路,回归忙碌却贫乏的日常。当然,我也是个可以裹着小刺积极寻找愉悦的人,许多时候,我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无,静静地观看与享用我视野有幸能及的世界,如此,那些生动与荒诞又会将我重新点燃,以延续我谨小慎微的热情与感恩。因此我陷入一首诗的情境困惑里不可自拨,而当抛出问号时,一位热情的坛友很快就丢回一份他曾吃过的餐点反绉,而恰好,他的文章我是读过的,构思缜密,条理清晰,博文广记,似乎读了很多书,言谈间并无书生之呆板迂腐之处,而当得知竟是同龄之人,不得不让我又一次陷入一种难堪的境地,年轮一样大的树,如此高矮有别,我之肤浅必露无疑。阿Q精神泛起告诉我应不畏强势知耻而后进比缩起的乌龟强。一次触动情绪的阅读如不附以文字总会积郁成灾,像一次发泄,我觉得自己应该从一首诗开始复活。许多个俗务缠身的日后,于一个周末之夜终于完成诗感,为表被激起进一步思考的谢意,我第一时间将之返给这个笔名为云从龙的坛友。然我因自知鄙陋再三嘱咐令其看完即弃,此君不从,竟整理出一份讨论总悟。我本怵于翻阅自己写过的东西,却不得不赞同其总结之真切巧妙。昨夜变天,深夜屋外哗然可怖,欲意速眠,匆匆阅之也就随了此君将之意发至论坛去,然返读之,对本人之缪赞部分实应清除,待我挥锄却不知从何下手,那么请过路之人阅后权当笑过芙蓉。大方女子,或应对赞扬之意表示感谢,明镜心中自照。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春。此句已领,深表谢意。
从此之后,我们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起来。没有想到,我与灵丹会因为《镜中》相遇、相识,直至后来她成了我的女朋友,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这些,就没有文教路62号的今天书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理解张枣的《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按投票排序
长文慎入。——————————————————————————————————————————这是一首漂浮在空中却也不会离我们而去的诗。这一年( 1984) 深秋或初冬的一个黄昏,张枣拿着两首刚写出的诗歌《镜中》、《何人斯》急切而明亮地来到我家,当时他对《镜中》把握不定,但对《何人斯》却很自信,他万万没想到这两首诗是他早期诗歌的力作并将奠定他作为一名大诗人的声誉。
————————————《亲爱的张枣》张枣是湖南人,他也喜欢自称自己为湖南人,湖南人自近代以来就以强悍闻名,他自称自己是湖南人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坚强的,我们可以从他给他的好朋友的信中窥知一二:不过,我们应该坚强,世界上再没有比坚强这个品质更可贵的东西了!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庞德的纪念片(电影),他说:“我发誓,一辈子也不写一句感伤的诗! ”我听了热泪盈眶。他疯狂热爱诗歌并且自视甚高,他在《80 年代是理想覆盖一切》中谈到“我那时年轻气傲,写了诗就丢在地上”。但是这个湖南人具有奇妙的张力———轻盈与强悍———他天生具有,《镜中》最能反映他身上这一对强力———至柔与至刚———所达到的平衡,但就是这样一个湖南人在讨论自己的诗歌的时候竟然说要划掉“皇帝”。先看看它的初稿:整首诗完全由“皇帝“一词实现轻重的转化。在和张枣同时代的诗人普遍都有轻的特征,在封闭压抑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大量的诗人都在寻找一种轻以成为一种更轻盈的东西,“以便越过一个更稠密、更笨重的存在”。不过张枣在表达自己的轻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我特别想写出一种非常感官,又非常沉思的诗。沉思而不枯燥,真的就像苹果的汁,带着它的死亡和想法一样,但它又永远是个苹果。这首诗的轻,就是写悔的轻,悔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我们都喘息犹且不及,遑论审美。但是张枣却写出了一种悠长,像梅花一样轻轻落下,清软绵长。卡尔维诺在谈论自己特别珍视的文学品质的时候首先就谈到了轻,足见这种轻在构成文学美学的地位。轻是一种像鸟一样的轻,而不是羽毛那样的轻,轻的前提是轮廓的坚定。首先,把语言变轻,进而通过似乎是无重量的文字肌理来传达意义,直到意义自身以同样等精纯的一致性显现。其次,是对有微妙和难以察觉的元素在起作用的一连串思想或心理逻辑程序的叙述,或任何一种涉及高度抽象的描写。第三,是一种获得象征性价值的轻的视觉形象,例如一一在薄伽丘的故事中——卡反尔坎蒂灵活的双腿腾跃而起,越过墓石。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梅”和“悔”二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都是“每声”,古代作品中常常以音声相近的物象借代人事。“梅”和“悔”借用字形的相近,发声的互谐使“悔”具有了“梅”的轻盈,“梅”带有了“悔”的感情。“落”字可谓是举重若轻。它使本体获得了语体的一份轻盈,却也没有失去本体应该具有的重感。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为什么在这里不是彼岸,不是对岸,而是另一岸呢?“对岸”和“彼岸”是一对同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对岸”的注解是:“一定水域互相对着的两岸互称对岸”,其语义特点是“一个整体里的两部分”,而另一岸呢?是一种强调。是一种观望。那观望的另一岸是什么呢?这是网上的一种解释:在1984年,中国文化尚处于非常封闭和封锁的时期。很多优秀的诗人都进行了文化的反思,和对社会的反思。联系到后面“危险的事”这种说法,“游泳”到“河的另一岸”和“比雪片更遥远的眼镜”都代表了这种显然的反思,和对当时政治的以及社会的“危险”的认识。这种危险在当时更多的诗歌里被呈现过,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比如九个太阳,比如死亡,比如冬天的荒芜的麦田。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诗人的紧迫感和压迫感,以及对自由的寻找和向往——当然,这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张枣在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七日给他的好友柏桦的信中说:中国文人有一个大缺点, 就是爱把写作与个人幸福连在一起, 因此要么就去投机取巧,要么就碰得头破血流,这是十分原始的心理,谁相信人间有什么幸福可言,谁就是原始人。痛苦和不幸是我们的常调,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情, 什么时候把痛苦当成家常便饭,当成睡眠、起居一类东西,那么一个人就算有福了。他在这里批评一些人在文章中含沙射影,功利的目的太强,而导致其作品的现实感过于让读者联想到社会环境中的事实。张枣在柏桦的印象中没有任何世俗的痛苦,即便是有也会转化为一种高远飘渺的诗性。所以在这里“另一岸”是一种基于视角的方位,这里的人称还是我。比如看见雪片中更遥远的眼睛涂改为比如看见雪片他涂改的时候依然留下来了雪的意象,我们猜想当时是下雪了,梅花在雪中飘落,为的是表现一种落寞的袭来,可是这种感情太深了,过于沉重了。如果没有下雪,在这里就难以免俗了,我们可以提出来这样的很多的写法。梅、雪,经典的意象组合。改为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这里就是形式的轻盈了,“株”,到底是说的松木呢还是梯子呢?不确定性,读者在这里判断上的疑惑又给感情蒙上了一层薄雾。危险的事固然美丽假如我们改为美丽的事固然危险。这样更符合我们思考的逻辑,却丧失了那份奇异感,如果这样,那前面的那些意象构筑起来的不确定的感情带来的轻却消失了。而危险的时固然美丽却包含着好奇,好奇也是一种不确定的感情。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四组动作,画面温柔,也具有十足的动感,这里诗歌的速度也变快了。皇帝使这些动作具有了指向性。不再是单纯的“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咏叹。柏桦说:‘这两个字是这首诗的命,而张枣却迟疑是否要划掉“皇帝”拉金说过:为了震吓这个世界,诗人有时会故意用FUCK这类词,来刺激读者,使之如临冷水浇背。同样的道理,“皇帝”的及时出现让诗营造出来的缠绵的感情有了十足的张力。试想将“皇帝”改为人称代词“我”,虽然古典的美感还在,但是易被感知为一首满含悔意追忆往日恋人的情诗,读者和诗人都得不到被编织进历史时间、窥探秘密的快感。然而“皇帝”的出现一下子将诗歌情境历史化,而“她”又是一种个人化的非正式称呼。这两个称谓之间本身就隐含着巨大的张力,引发读者无穷幻想。诗受到了重力,不能继续上升,开始下降了,而且是快速下降。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张枣诗歌中最具意象代表性的“镜子”出现了。你无法达到镜面的另一边无法让两个对立的影子交际
苹果树林因为月亮就是高高悬向南方的镜子
十月之水镜子!月亮!水,它们共有的外在特征是平整!圆润和光洁,同时也因此而容易破损和残缺,在形象和色彩上往往呈现出某种非人间的美"此外,镜子又往往具有下述种种隐喻意义二内向的,自我迷恋的,同时又往往会伴随以自我折磨的忧郁心境;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虚弱不堪而自我退缩;以及一种受挫感和危机感"···········镜子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虚幻,投映在镜子里边的或者说从镜子里折射出来的,都不再是实物本身,而仅仅是实物的影子,它们充其量都只是实物的一种非现实的替代物,与实物相比,它们无疑带有空幻的性质
《 季节轮换“第三代”诗叙论》镜子一下增强了诗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在空间的维度上,镜子的一端是虚拟的空间,镜子的另一边是虚幻的空间,她在镜子中是看她自己的主体,她在现实中又是看她自己的主体。而在她和镜子之外又有皇帝一个层次。在他们之上有是我叙述者一层。实际有四层空间,但是镜子却可以把四层空间扩展到无数层的空间。这样就分不清楚虚实了。在时间的维度上,即存在着她和皇帝的历史时间,也存在着叙述者的现实时间,在这里的人称不是我,转换成了皇帝,但是我的时间又和皇帝和她的时间交错在一起。仿佛“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样的万花筒似的复杂让诗歌又获得了轻。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最后的反复使诗歌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流逝的时间重生了。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耕作中,因为四季的交替而形成了永恒的轮回的时间观念。而诗人对时间的流逝非常敏感,所以环形结构的使用使时间得以回复,诗开头意象产生的感情和读完诗的感情互相叠加,获得性的意蕴。那这次望着窗外的是谁呢?是叙述者我呢还是她呢?如果是我,那么诗歌在这里反复就只是为了炫技了。如果是她。那她就脱离了叙述者的控制了,又开启了她自己的一段回忆,这样的话整首诗的意境一下开阔了。望向窗外,看到了南山。神韵悠然,皇帝突然被消解了,读者产生了一种平静的感觉。整首诗又开始往上飘。《镜中》写完的时候它被丢在地上,随着读者的阅读,它开始往上漂浮,因为“皇帝”它快速下降,却最后又开始往上漂浮。多么美妙的心理体验。少年心事当拿云,终不过是一些平静。
看张枣的诗,《镜中》,开头与结尾最有意境,也最为喜欢。开头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结尾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关于镜中人的回忆,张枣有多少缱绻的遗憾,能把梅花落满南山啊。我也有我的梅花,不足以落满南山,但或许可以织成一冠花环。比如,没有在大学时候读更多的书。比如,没有把研习草木持续。比如,没有把字练好。比如,小时候没能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太阳花、凤仙花和紫罗兰。比如,丢掉和卖掉了以前上学的课本。比如,没有把手工进行到底。比如,去坝上的时候没有骑马,在篝火前没有尽情歌唱。比如,没有培养一项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比如,没有好好保护自己的胃。比如,一直没有写构思中的小说。比如,没有在爸爸在世时对他说过我爱你。……罗织以上这些梅花时,很多陈年往事浮上心头,有些以为是要当做梅花的东西,居然早已风轻云淡了。写出来的,有很多现在弥补都还来得及。真好。我才三十岁,很多事情还来得及。除了对爸爸亲口说“我爱你”。
谈下个人理解,抛砖引玉,请方家赐教: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暮年的回忆,带着许多遗憾与不甘梅花便落了下来————洁白的梅花象征着一切美好,美好的形象,美好的理想等等,在迟暮中,这些美好的东西剥落了,漏出事物本来的样子。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这个词和第二句接不上,那就只能接第一句,也就是后悔的事,比如看她游到河对岸。终究没有去追赶或者挽回,也没有和她一起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登高望远,眼高手低,虽然不想她离开,却只能多目送一程。另外一种理解,松树是正直的象征,砍伐了松树做成了梯子,也即放弃了正直,借以上位。危险的事固然美丽——————比如游泳把她追回或者和她一起游泳,投身于理想,迎着风险奋斗等等。不如看她骑马归来————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选择做看客,看别人奋斗、成功、失败,我们评头论足,对于失去的东西,我们只希望她们自己回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她还是她,只是回答着皇帝,理想还是理想,只不过被别人实现了。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在自己心里,那份美好从未变色,它美好如初,只是从未化作行动。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一个人的后悔,落了一朵梅花,然而世人大多如此。
放弃理解。 你读这首诗的直观印象是什么? 美。我觉得它很美。就够了。 你喜欢一朵玫瑰,就一定要弄懂它的生长习性,茎叶构成吗?不必。且对于张枣的诗,确实难懂。(这首是早期的,还好些。)你若不理解,百家讲评听过后也还是不理解。你若想理解,你会自觉去找资料,做横比纵比,深度挖掘。文学,尤其是诗歌。有自己的见解才是最重要的。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必人云亦云。
就到这儿吧,又一个黄金世界。
镜中 - 周云蓬词:周云蓬改编自张枣同名诗歌曲:周云蓬我在镜中等你归来坐在镜中望窗外想起一生后悔的事情梅花就会落下来我在镜中等你归来坐在镜中看云天想起一生后悔的事情梅花就会落满南山镜子照镜子很多的镜子所有镜中都要有你一个小影子一个老影子抱着睡进黑暗里
读了很多遍这首诗后 我脑中有了一个画面。也算是有个人赏识吧~
这个问题前两天恰好讨论过,不过一群小青年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相对于说出自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分享自己为何喜爱这首诗,这首诗的什么打动了你。附上链接:
这首诗里出现了三个人物,“我”、“她”、“皇帝”,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一一分析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我,也就是叙述者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她”是一个有主见,爱冒险的姑娘,“我”只是看着,却不愿冒险,所以没有做,但是现在后悔了。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转折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我”是可以欣赏冒险的美丽,但是却依然觉得温顺和屈服的
美丽更好,“我”是一个保守的人。皇帝:权威的人 一面镜子永远等侯她 ——镜子:我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镜中:“我”的想象,如果她还在这里,没有离开,是不是也会后悔屈服于现实了,有好多冒险的事没做。引申:“我”是现在的我,“她”是我过去想成为的我: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现在的我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过去我想成为的我,但是终究没有付出行动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转折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觉得现在的我也挺好,虽然屈服于现实,但过的也算安稳。
一面镜子永远等侯她——镜子:现在的自己 ,等候:还是不甘心。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镜中:想象自己成为了过去自己想成为的人,经过冒险的一生,也许
还是会有许多后悔的事,可能是后悔自己没有去过安稳的生活,选择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