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乡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小学的校长

& 信息详情
中心校、中心幼儿园、美景幼儿园:
为了在新的一学年,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建设文化高地文明高地,树立苏式学校千灯标杆,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利用暑期自主学习时间,组织开展“苏式学校”“三化生活”专题学习。
一、&&&&&&&& 自学附件中的1-4四篇文章。
二、&&&&&&&& 参照冯梅老师与王晨老师的两篇心得,各人结合工作实际,完成文章一篇,并在8月20日前发在学校教师QQ群中进行交流。
&&&&&&&&&&&&& &&&&&&&&&&&&&&&&&&&&&&&&&千灯中心小学校
&&&&&&& &&&&&&&&&&&&&&&&&&&&&&&&&&&&&&二0一四年八月一日
苏州百年老校的文化特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苏州市教育局&&顾月华
  摘&&要:苏州现代学校从创办至今,一百多所学校筚路蓝缕,以博大仁爱的教育思想,以科学求真的教育精神,精致质朴,智巧变通,兼容开放,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文化魅力。研究这一文化族群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我们对苏州基础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及其办学规律进行科学、客观、理性的再认识,以实现新的伟大文化觉醒。
  关键词:中小学校;文化特征;现代价值
  一、缘起:2006年,百年教育接点上的思考
  迄今为止,苏州的基础教育界仍然保存并发展着近百所百年中小学校,它们是苏州现代教育史上的“典籍”之作,代表着苏州乃至中国现代教育的传统精华。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州百年中小学校,既有厚重的积淀,又有灵动的活力。这种积淀和活力,我以为就是学校教育的文化所在。为此,本文的研究视角放在苏州近百所百年老校的文化特征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上。
  苏州百年中小学校的文化是一种群体的共同文化。对共同文化的理解有两种:一是把“共同”这个词理解为对某些东西的共享;二是把它理解成一般,如低级、粗俗与未加提炼等。从后一种意义上讲,这个词与拉丁词vulgus相关,指的是普通民众。因此,研究苏州百年老校的文化特征,既要研究这些学校共享的、整体性的文化,也要研究这些学校低级的、原生的、未加提炼的文化。通过研究,给予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建议,从而提高和升华学校的文化。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以“族群”的概念,研究苏州市百年中小学这一特定群体的共同文化基础,从标志性建筑、景观、校训、著名创办人、名教师、名校友,以及重要历史事件、重大改革举措、传统重大节日仪式活动等多方面,寻找其文化意义上的“共同形象”,并试图从中探究出他们带有区域共性的文化价值。
  从学校文化发展的角度,笔者试图对百年学校文化传统在价值上实现其现代意义的转化进行研究。所以,就要关注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穿透历史活到现在,而这正是百年中小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之所在,也是笔者研究的历史观。
  寻找百年老校文化传统向现代教育价值转化的具体结合点,树立创造性转化的思想,把学校的精神生活引向更高的目标、更新的存在,从而激发百年老校的生机与活力,这是笔者研究的目的论。
  发挥百年老校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这是笔者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促进学校的文化自觉是笔者研究的价值论基础。文化自觉是决定文化走向和建设快慢、质量高低的关键。文化自觉需要学校深思文化问题,形成共识,并将这种自觉向全社会扩散。文化自觉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建设精品学校,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苏州百年老校的文化特征:双面绣特点
  学校有着传承、融合和发展文化的功能,文化育人是学校本质的核心,文化个性是学校制度的灵魂。
在解读百年学校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组组标志学校文化的意象群,校园里的太湖石、古银杏,小桥流水、丝竹之声……学校与园林、学校与山水,浓妆淡抹,相映成趣。
  钟情园林的叶圣陶说,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
  2004年11月,苏州获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并摘取含金量最高的“年度城市”大奖。评选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
  是的,苏州双面绣闻名遐迩,苏州人爱用双面绣来向外界诠释、传达自己的城市形象:一面是水,一面是陆;一面是古城,一面是新区;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一面是传统,一面是时尚。两面相辅相成,铸造成举世闻名的“人间天堂”。苏绣突出了江南文雅习俗的风貌,色泽清淡雅致,构图简洁明快,绣针精细,丝理转折。李政道先生这样评价苏绣:“苏绣是超弦”、“以科学的观点,一根线就能够表达三维空间,而苏绣就是用一根根线,以艺术形式,表达时间与空间。苏绣创新,能生万象。”
  苏州百年学校,正如双面绣,传神入化又创新万象地延传着中华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品性,处处呈现出吴地文化濡染浸润的印记。借用双面绣绝活,可以绣出如下特点:一面是探索实现教育的民主和普及的大众化之路,一面是满足品牌教育需求的精品教育选择;一面是教学过程中的精益求精,一面是教育改革上的高潮迭起;一面是柔一面是刚;一面是乡土的一面是世界的。苏州百年学校的文化具有“双面绣”的特点,它不仅爱德,而且求真;不仅精致,而且质朴;不仅智勇,而且开放。
  (一)爱德与求真在苏州百年学校中是如此的和谐与统一,彼此交融,它们是苏州“双面绣”特点的教育价值所在和存在基础,是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精致结合。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发达安定的苏州人文传统源远流长。“里巷闻弦诵之声”、“皓首穷经者,前后相望”,文人的聚集,读书风气的兴起,佛教、道教在江南的广泛传播,最终涵化了吴人的性格,使吴地的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正是尊师兴学、重文重教的直接结果。于是,发端于府学、私塾、书院的苏州现代学校,从创办之初就浸润于吴文化之中。学校地处区域文化的核心位置,成为化育民风、德行示范之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篇,成为许多学校校训的重要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唤起了一代又一代苏州学子的报国之志。源于吴地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千古绝唱,文化苏州以德为先的学校教育代代相传。
  “至德称态伯,文学推言游;专诸任侠兮,孙武兵谋。伊兹邦之含宏兮,笼万象于一丘。思我先民兮,抗志云浮。学端其始兮,六艺是求。文事既饬兮,武备修。张广乐兮,佩吴钩。以和制国兮,以勇事仇。”苏州中学1927年的校歌,通篇可见吴地特色的教育理念,突出“六艺”,涵盖德智体诸方面。全文开头罗列4位名人,均与古代吴地有关,下文“吴钩”更直接点明。苏州中学1927年的校歌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首句以“德”引领全篇,以下“文事”、“武备”兼顾,立足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体现全面发展,强调尚武精神。
  苏州百年老校的尚仁尚勇尚德的思想与对真善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曾为教会学校并培养过钱钟书等一代大师的桃坞中学将“高尚纯正之品格,切实适用之学旨”作为育人根本。爱德与求真在认知与实践上融会贯通起来。悠悠一百年,苏州的中小学校在浓浓的文化底蕴、殷殷的民风学风基础上,在吴韵旋律中,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实践着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教育理想。
  (二)精致与质朴在苏州百年学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们是苏州“双面绣”特点的教育艺术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苏州百年学校学校生活的生动描述。
  精致的校园,处处呈现浓郁的文化气息,经典的校园注重每个细节的教育意义;古老的校园承载无数珍贵的教育遗产,独特的校园浸染苏州文化的山山水水。建筑与自然、校园与园林、生态与文化和谐统一。精致是苏州园林的特色,也是苏州百年老校的特色。人文附丽则使苏州学校的校园生态与文物名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校根植于吴文化“天人合一”的沃土之中,终成独特的苏州文化有机整体,从而呈现“学校-园林-文物-建筑”蔚为壮观的格局。
  精致于教学则丝丝渗透儒雅的教育风范,业勤致精、业精致善。苏州市教育局顾敦荣老局长,在“九·五”期间为善耕小学的题词“求真、求美、求善、求实,善问、善学、善教、善耕”,不仅成为善耕小学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更是苏州百年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延请教师,善聘善用;组织教学,善教善导;治学之道,善学善问。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即“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用李政道先生的话即“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精致于管理则时时折射经久的教育张力。百年学校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正是弥漫于校园中的一种风气,一种无形又有形的精神氛围。它彰显人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师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充满人文关照的心理环境,最终形成合作共享、宽容和谐的柔性管理机制。百年来,和校园建筑精巧交相辉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细致,缜密,刚柔相济。百年来历任校长精心规划,以文化统领学校发展;潜心研究,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完美统一,在百年的追问中不断坚持传统并且在动态的建构中创生而成历久弥新的制度规范。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杂、真而简明,这就是苏州百年学校质朴的教学境界,稳重而有学养、大气而不张扬。
  精致与质朴,在苏州百年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呈现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追求的“质朴大气、倾听天籁、真水无香,以及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的办学境界,则是这种关系的生动诠释。可以想象,置身吴文化濡染浸润的书香校园,苏州的学子能不体现谦和有礼、敦厚好学、淡泊明志、高贵典雅的气质与风度吗?
  (三)智勇与开放是苏州百年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式,它们是苏州“双面绣”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苏州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穿越百年的江南烟雨,苏州的中小学校经历了无数的洗礼和考验。战争与动乱、灾难与浩劫曾无情地荡涤过充满浓郁人文气息和经典园林般的菁菁校园,但灾难中的老校依然像无私的母亲,在柔弱的外表下坚守着不屈的精神,始终温婉热情地关爱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激发爱国之心、磨练报国之志。苏州中学倪振民校长说:“我们的校园不仅是座历史悠久、教学过硬的著名学府,同时也是一座孕育革命火种的熔炉和培养革命英才的摇篮。”回首历史,当一个个睿智的教育者的身影从粉墙黛瓦的书案前站起的时候,历史就已注定,今日的苏州中小学校必然会承袭这种历经风雨而不衰的的教育精神,在虔诚的对话之中,前贤启迪后昆,今人告诉来者。
  在苏州人的思维传统中,爱德与求真是统一的,求真与致用也不是对立和排斥的,在科学技术的领域尤其如此。范仲淹办府学,“要求学生通经致用,且开算学、水利诸科,被誉为‘苏湖教法’”。号称实学思想家的顾炎武“提倡认真读书、实地调查以求经世致用”。《安定学法》的首创者胡瑗先生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了分斋教学法,第一次创立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对后世的教育尤其是苏州的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八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从甫里小学的教改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要掌握教学方法,逐步改进教学方法”;“脚踏实地,去发动、去推进那所谓‘变’的,是适应时代的勇士”;“教育要变,就得在精神上变,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苏州的历史记载中,苏州人和苏州文化始终遵循着包容与融合的方向和路标,走的是一条开放与创新的康衢大道。1905年江苏巡抚陆元鼎在沧浪亭设游学预备科。这是苏州选送学生出国深造的开端。“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到1985年止的91年间,苏州市先后出国留学学生1050余人(含六县市及流寓苏州者)。”由此可见,西学教育思想对近代苏州的影响非常深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为苏州教育者的共识与追求。苏州十中第二任校长、留美归来的王季玉说:“我们不能让西方教育完全替代东方文明,而应该让它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苏州实验小学第四任校长、留日归来的俞子夷积极倡导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大胆借鉴西方先进教学法。他说:“国化(民族化)是取洋之长以补国之短,移植必服水土,乃能生根。全盘洋化或洋化过渡,不合国情,则所长变为所短,无益而有害。”如果“国化只适合于大城市,对绝大多数乡村仍无裨益,则国化不能彻底”。他反对“取貌遗神”,赞成搞“四不像”,摸索五段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的改造,以建造中国式的设计教学法。
  今天,苏州百年学校在走向世界的国际教育舞台上更显风采与魅力。师生的眼界开阔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增强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博大胸怀的青年学子翱翔在世界各地。近两年,仅苏州中学一所学校就有八十多位在国外留学,五十名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
  总之,苏州现代教育的一百年,是本土化与国际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一百年,是教育不断走向民主开放的一百年,是从精英走向大众、从普及走向优质的一百年。  
  三、苏州百年老校的现代价值:走向文化自觉
  (一)反思:苏州百年学校教育传统的追问
  学校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自觉行为长期塑造生长起来的。考察苏州现存的一大批经典名校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苏州名校的发展得益于几千年崇文尚教的文化传统,得益于社会贤达和教育精英出任和执掌学校,更得益于培养和延请大批名师执教,以此提升学校的发展品位和教育质量。这些学校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不仅是经典的校园,不仅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声誉,更是他们自身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个性,无论时代变迁和挑战,学校始终能勇立潮头,开教育风气之先。借用老师们的话说,“老学校的教育传统是刻骨铭心的,老学校“老”在氛围、“老”在风格、“老”在底蕴,老学校永远珍藏在老百姓的心中”。
  今天,在城市迅速发展、教育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苏州的一些百年老校也已撤并消亡,还有许多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消失了的老校,无法复原的遗迹,只能通过现存的学校来求证历史的过程,去推演其文化的流变。研究这些学校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迁,可以为我们寻找百年学校兴衰存亡的规律提供基础。在苏州百年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尽管由于许多原因,有些东西会散失、会割断,但学校文化薪火代代相传。比如昆曲的优雅、绚丽就是校园文化的关键性元素。昆山一中心、千灯中心小学、大儒中心小学等校的娃娃昆曲团,进京献演《长生殿》、《十五贯》、《牡丹亭》等折子戏,并漂洋过海,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赢得了一大批洋戏迷们的热捧。在苏州四中的校园里,学生们举着自刻的《一团和气》笑出了声;在东渚实验小学,800多名学生学起了苏绣;在常熟白茆、吴江芦墟,当地的中小学校传出了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委婉清丽的山歌,“白茆的塘水拼死甜,白茆的山歌最好听”,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中,流淌了3000年的吴歌重又寻到了栖息的地方。
  真正的传统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遗迹,而是一种生机勃然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量。苏州百年教育的历史已经证明:盛衰有常,凡是凝聚了传统文化精粹的教育必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可能由于一时的主客观原因而衰落,但必能伴随着这个学校的变迁、发展而获得再生。只要能保持独特的个性和灵感,能沟通古今的学校教育,那么她就会青春不老,常盛常新。
  (二)唤醒:苏州百年学校文化意识的崛起
  1993年费孝通先生在苏州举行的两岸三地社会学人类学座谈会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反思道:“概括地说,我们都是生存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物。呼吁文化自觉,希望大家能致力于我们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科学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我们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的反思与追问,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唤醒。坚守教育的个性是文化自觉的首要任务。
  2006年,作为研究者,我们策划了一次特别的活动:寻访苏州的百年老校。这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这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真情呼唤!——唤醒尘封的记忆,唤醒人们心中对儿提时代学校的美好记忆,在唤醒中捍卫我们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教育精神;凝练和提升苏州独特的教育文化。教育内外的老前辈殷殷地告诫我:“百年老校与苏州的古建筑、古民居一样是城市的文化品牌,是活的教育史,不能听之任之让其自生自灭”;许多老师呼吁“让孩子们在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遨游,培育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校长们也告诉我,他们为如此形神兼备的学校而自豪,“我们的学校是一部中国普通基础教育发展进程史的缩影。前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已经融入学校的血脉,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石”。
  珍藏与回眸——逝去的老校渐成一道风景;寻访与守望——精品的老校渐成一种典籍;颂扬与传承——心中的老校渐成一种精神。我曾经自问:作为一名行动研究者,该如何去寻找和提炼那些走过百年历史的学校校长们独特的使命感?当我在参与百年老校寻访的过程中,当我有幸见证百年校庆的精彩瞬间时,我常常为校长们上下求索的精神所感染。他们象考古学家一样珍藏与再现学校的历史文献,象导演编剧一样精心策划每一个校庆的细节场景,象企业推介员一样向每一个社会的关联部门宣传学校的百年业绩;更像那些为我们所推崇的教育大家一样,为百年的学校甘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筹备百年校庆的一段时光,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校长们最忙碌、最充实、最富灵感与创造、最受身心历练与洗礼的岁月。他们在内心深处与前辈的教育家对话了、共鸣了、新生了,他们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力量,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爱与智慧,身处校园,他们周围生发出偌大的教育磁场。正如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在苏州十中百年校庆举行的“美与德”论坛上所言:“校园之美首先在于继承,懂得继承才能创造校园之美”。只有在延续和尊奉传统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学校传统使学校获得了独特的个性,它把今天的我们和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构成了学校的文化记忆。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所老校、名校得以延续生长、得以枝繁叶茂的的根。
  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将对历史负责。百年老校的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尊重历史,敬畏时光,善待传统。教育传统是现代教育的灵魂与源泉。它既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内涵,又表现了现代教育的实践特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此其一;在感恩历史中扬弃传统,此其二。传统存留之好坏,如果从校长个人的情感喜好而言,则见仁见智;如果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则惟有教师之需,学生为本。因而需要什么传统似乎比需不需要传统更为重要。现代社会对所有传统文化都提出了挑战。只有对这些挑战作出创造性地回应,传统才可能有生机。只有在精神上对学校传统继承创新,学校生命力才会历久弥新。借用费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论,则可为苏州百年学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博采众长、坚守个性的苏州教育迎来更加灿烂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DEAL Terrence E.&,PETERSON& Kent D. ,Shaping of School Culture:The Heart of Leadership.Jossey-Bass Publishers,1999.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殷爱荪,周川.校长与教育家[A].明日教育文库[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6]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8.
  [7]方健.范仲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8]柳袁照.旧雨来今雨亦来[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9]倪振民,千秋业.江苏省苏州中学“府学千年,新学百年”校庆专刊[D].
  [10]张洪鸣.两善三育特色学校——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徐天中.苏州市实验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徐世仁.苏州教育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什么是“苏式教育”?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落实这一要求,苏州市教育局明确了深化素质教育,培育“苏式教育”品牌的发展思路。“苏式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近期,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教育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苏式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
杜成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的专业是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苏州前,我准备了一下,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苏州不仅有深厚的教育历史传统,也有丰富的教育历史资源。在全国不同文化区域中,苏州教育有着鲜明的特点。
第一是“重仁”。从精神层面来看,苏州历史上是出产精神的。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说范仲淹是1000年前,是中古时期的;那么顾炎武是300多年前的,属于是近古时期。如果我们再往上古时期看,就不得不说常熟的言偃,他是孔子唯一的江南学生。有人说《礼记》的《礼运》中的话,未必是孔子说的,是言偃的弟子传下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更说明孔子关于仁爱的思想和言偃有关系,所以说苏州是出精神的。
再说一个事例。宋代理学四个派别的关学代表人张载有一段历史和苏州也有关系。张载,原籍河南,后来他的父亲在陕西做官,他就在陕西梅县生活。大概在他20多岁的时候,陕西西安、延安一带边防出事,朝廷就派范仲淹去做平定边疆指挥官。张载听说后,就从自己的家里面跑到了延安,对范仲淹说,你给我几万兵马我给他扫平。范仲淹回应他说,你还是好好读书吧。于是,范仲淹就叫他读《中庸》,还亲自给他授课。所以张载就始终感谢范仲淹对他早年的教诲。后来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不能排除范仲淹对张载的影响。其中的精神,在我看来和范仲淹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精神是可以作为我们人类的精神,是可以代代相承的。
第二是“崇文”。我做过一些科举制度的研究,整个1300年的科举时代,大概产生的进士是10万人。今天的苏州地区估算一下有3000多人,意味着1/30。1300年产生的文科状元近600人,武状元110多人。今天的苏州的地区大概是45人,这是一个很厉害的数字。其实,最早的状元是都出现在中原地区,苏州地区出状元相对晚,是后起之秀。所以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出了这么多的状元并不是偶然的。其根源和苏州2000多年始终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是有关系的。
春秋时期,吴公子季札周游北方各国,跑到哪里,显示的不是吴国的军事实力或经济实力,而是他高深的文化。所以说,吴越兴起靠的是文化基因,一是重视文化知识,二是喜好文化知识。中国很多著名的藏书楼都在苏州,苏州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印书、刻书的中心之一。另外,苏州人还很会读书。作为苏州人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过,苏州训练弟子适应科举制度的才能是领先全国的。北宋时期,胡瑗在苏州创立的苏湖教法,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模式,而是教育的模式。这个经验到现在为止,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是“经世”。苏州教育始终是和时代发展的脉搏联系在一起的。我主持过一个课题《教育家的成长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个教育家涌现的时代,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两宋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的近代。三个教育家的涌现时期,都和苏州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言偃。到了宋代,就不得不提到范仲淹和胡瑗。再看近代,冯桂芬就是一位很有分量的教育家。他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堪称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本改革中国教育和社会的一本书。教育家王韬、叶圣陶等也是苏州人。还有一个教育家俞子夷也是苏州人,他积极实践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并开展了自学辅导和弹性升留级、设计学习、单班复式教学等实验,对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制度的创立贡献极大。还有祖籍太仓的俞庆棠,也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她倡导的民众教育由江苏推广到全国,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苏州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出教育家,都是能开风气之先的,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第四是“有容”。春秋时期,泰伯奔吴使苏州成为农耕文化和水文化的交汇之地;近代,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又成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接的边缘。因此,苏州这个城市的骨子里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苏州的“吴侬软语”是柔的体现,苏州的干将莫邪宝剑又是刚的体现,还是很有张力的。我斟酌过“有容”这个词,“有容”使我们更容易联想到有容乃大。“有容”从词性上来说,“有”是动词,和我前面提的“重仁”、“崇文”、“经世”是一致的。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大家都热衷于把眼光投向西方,从西方那里去学习,却容易忽视自己历史上形成的宝贵遗产的大背景下,我认为苏州提出“苏式教育”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当中,去发掘一些来丰富我们自己,这是民族自信的表现。苏式教育不是脱离江苏的,只是苏州最早提出来,去认真地研究。我们倡导苏式教育不是就把人家都盖下去了,只是要努力做蓝天的繁星中比较耀眼的那颗星,所以一定要和人家有所区别,当然也会有相同的地方。研究苏式教育,我们既要从历史上去挖掘,也要立足于现实。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你认为要追求的东西挖掘出来,做一个价值判断,引导未来教育发展。
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苏式教育,根据我有限的理解,苏式教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苏式教育是从容的教育。苏州人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生活方式是大家公认的,如果讲从容的教育,大概也不会有人反对。从容的教育是注重从小事抓起的教育。教育无小事,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每家每户,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的背景下,一个孩子的成功,就是一个家庭的成功。但仔细想想,教育也没有大事,教育就是学校的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堂课,关注教师每一言每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这就是教育。从容的教育是一个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绝不能过于强调目的性,而忽视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研究。有人把教育比喻成农业,我觉得未尝不可。一年四季,什么时节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从容,从容已经植根于苏州文化的基因之中,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有了社会公认的基础,讨论苏式教育的从容价值才更有意义。
第二,苏式教育是有容的教育。有容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意境。中西交融是有容的第一个的标志。苏州市第五中学有一口美国人办教会学校时带来的钟,很有历史底蕴,就是中西交融的很重要的一个点。像这样的百年老校,苏州有很多。不偏执是有容的第二个标志。苏州人刚柔相济,偏执的不多。崇文重教、经世致用、仁义道德在苏州教育中共生共长。苏州教育非常注重对人性的培养,对美好人性的培育。各种教育并存是有容的第三个标志。苏州教育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有像苏州中学这样以培养精英为主的品牌学校,也有定点吸纳农民工子女的普惠性学校。不同学校都能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各得其所地发展。从小范围讲,苏州教育也是充满繁星的蓝天,每个学校都是一颗繁星,都有自身的特色优势。尊重历史和与时俱进并存是有容的第四个标志。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在苏州是做得相当好,这是一个区域的文化基因。教育既要善于吸收这些历史优良传统,把他们积淀下来,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改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最好的教育、最先进的教育、最前沿的教育。
我特别反对假大空的东西。我觉得苏式教育是从容的教育、有容的教育,更容易让大家接受而且公认度会比较高。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我们非常需要把“苏式教育”的样子画出来,做出正确的表述,当然也不是马上就能做出来的,要慢慢地想。我们可以立足长三角,跳出苏州来回应苏式教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三角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我用三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是湿。潮湿是让人无法忍受又不得不忍受的。在这个地方的人,你就要忍受了,所以人的性格就形成了,就比较坚定、比较从容、比较镇静、比较厚重。第二个字是水。坦率地讲,说水的灵动,大家都知道的。但法国有一个学者把水概括为物质的哲学想象,很有新意。他分析水的本性是母性,所以教育就应该具有母性,是能够滋润、滋养的。第三个字是蘇,是苏字的繁体字,就是鱼米之乡,体现的是精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苏州的园林、苏绣、昆曲等都是精致的。因为富足,所以就精致;因为生活精致了,所以读书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我对“苏式教育”的初步概括是厚重大气、典雅精致。实际上我们这个地方的精致,是祖祖辈辈内在的一种自然精致,是一种文化自觉。
周川(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式教育提出来了之后,我们不能把它作为苏州特有的东西,而是要做一些历史的诠释,能够成为苏州教育过去、现在、将来都一贯坚持和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风格,绝不是一种模式。从历史的角度看,苏州人办教育、爱教育、懂教育的事例太多太多。从范仲淹、胡瑗、俞樾、章太炎、叶圣陶、汪懋祖、王谢长达、沈白英等一个个教育家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苏式教育的特质。苏式教育既讲崇文,又是很实用,还有不盲从、有定力。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名门望族的家谱、苏州园林里的楹联、百年老校的校训及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教育事件、重大教育教育实验中去挖掘、总结和提炼,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补充很多苏州教育的细节。
我非常赞同“从容”这个词。“从容”不能从漫长去理解、也不能从无为去理解,“从容”最关键的就是符合规律,是一个慢慢磨炼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容”非常符合苏州这个城市,也非常符合苏式教育这个品牌。
傅嘉德(苏州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州的苏绣、苏作、昆曲、评弹,吴门画派、书派等文学艺术取得的成就已经是公认的,唯独苏州教育一直没有自己响亮的品牌。所以,今天提出“苏式教育”这个命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苏式教育是苏州崇文重教文化传统的一种自然结果,体现了吴文化的美学特征,一种是优雅的大气,另一种是精巧的秀气。苏式教育还有一种自然之气,很从容,不做作,不雕作,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什么东西才这样做。苏式教育还有独特的个性。苏州出了那么多教育家,他们的教育观点都不尽相同,足以说明办学自由、学术自由是苏式教育的一种风尚。苏式教育还是开放的,当年许多教会学校之所以能够在苏州生根发芽,而且还办得那么好,其实最大的原因正是得益于苏州人的一种开放心态。从历史上看,我还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苏式教育在精英、普惠和致用三个方面结合得非常巧妙。我们现在也是走的这样这一条教育发展之路,既要关注优秀学生的成才,也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适切的教育。
苏式学校 苏州小学初中确立发展新标杆
  处在后均衡时代的苏州义务教育如何再创辉煌?建设苏式学校,让苏州的小学、初中学校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同时发展好每一个教师,培育出苏式教育的品牌,叫响全国。昨天,我市在胥江实验中学召开的苏式学校推进会,在对建设苏式学校进行动员和工作部署时,响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副市长王鸿声昨天在会议上介绍,今年是苏州市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第20个年头,各级各类教育都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其中苏州的义务教育发展在全国率先完成基本均衡后已处在后均衡时代,而全市的义务教育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优质均衡还有差距,一些学校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等内涵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差距还不小,我市义务教育在新时期需要有新发展。这次提出的苏式学校就是全市义务教育在新时期突出内涵发展的新标杆和新抓手。
  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什么是苏式学校?王鸿声给出了三个关键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水乳交融,城市特色与学校个性相得益彰。“当然,苏式学校不是‘千校一面’整齐划一式的发展,而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王鸿声同时强调。至于苏式学校提供的教育,则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薄弱学校的办学装备将变得更为先进,当老师的门槛变高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为建设好苏式学校,各地将成立苏式学校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以及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全市500所小学、初中学校今后将至少在办学条件、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办学特色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根据即将制定的苏式学校办学标准,全市小学、初中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办学装备将变得更为先进,同区域内的小学、初中生学习生活条件将一个样。当老师的门槛变高,每个老师都将接受终职培训,各地将推行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激发教师工作激情和动力的举措将不断出台。从现在起,校长、教师将有更多机会外出参观学习,而对教师、教育、科研的管理将更为科学合理。各地的小学、初中校今后还将注重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价值的特质,形成各校的特色。为确保各地高质量建设苏式学校,我市还将建立苏式学校的指标体系、测评体系,加强督导滥测,定期发布相关信息。
  苏式学校不仅“应时而出,顺应改革”,而且将“大有可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出席推进会。他表示,目前义务教育发展是“全国看苏州”,这次苏州提出苏式学校很好地回答了“苏州怎么办”,苏式学校不仅“应时而出,顺应改革”,而且将“大有可为”。
昆山千灯镇:“三化”生活留住美丽乡愁
来源:昆山日报
  2013年底,一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事实上,作为苏州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23个先导区之一,早在2011年,千灯镇就提出了生活城市化、环境田园化、社会关系乡情化,让百姓享受“三化”生活的幸福构想。如果说“记得住乡愁”是民意在政府决策里的诗意呈现,那么,千灯的“三化”生活则是现实版的“美丽乡愁”。“千灯将以‘四镇建设’新作为,描绘‘古镇新城·文化千灯’新形象,提升‘三化’生活新高度。”千灯镇党委书记李文说。
双城共建美城乡
  吴桥村因村内一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大石桥而得名,是千灯的保留村之一。这个临近千灯古镇的古村落,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透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婉和古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吴桥村在保持整体原貌、突出水乡风貌的基础上,整治地形地貌,改善环境面貌,尽可能地使整个村庄既有城市的洁净便利,又有水乡的自然风韵。” 李文说。
  除了吴桥村,千灯还有盛家埭、陶桥村、施家泾等6个保留村通过“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千灯老街、石浦老街、歇马桥老街也都通过整治和修缮,保留了水乡神韵,让千灯散发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在新城区,城市功能要素加快集聚,华美达大酒店开业,大润发卖场去年销售额近4亿元,儿童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千灯公园、文化中心、金融街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不仅加快了城市化的脚步,也让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今年,我们将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以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抓手,着力打造满足新城城镇化需求的功能体系。同时,着手谋划连接古镇—新城的慢生活主轴线,让千灯古镇更富诗意,新城更有魅力。”李文说。
“四金”增收富乡亲
  2013年,千灯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这是千灯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充分就业,也直接提高了千灯人的工资性收入。”李文说。除了工资性收入,千灯老百姓还有分红、租金、保障性收入,“四金”增长,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一些农村居民住进了新型社区。这些居民手上通常有多余的房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集聚千灯,居民的租金收入也不断提高。“在我们淞南社区,还专门开了一个公益性房产超市,为居民出租闲置房屋提供公益性兼具保障性的信息平台。”李文说。
  去年,千灯累计发放低保补差金、低保边缘救助金、残疾救助金等各类救助金1831万元,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三大合作社”分红4500万元,增长10%以上。
  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背后正是近年来千灯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三次产业齐步发展。去年,电商企业京东商城正式签约落户千灯,让千灯在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方面有了更大的底气。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幅明显,其中半导体封测产业产销增长160%,汽车零部件制造增长34.5%,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完成240亿元和2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59%和57%。
文化引领留乡
  千灯启动了“邻里守望”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结对帮扶的形式,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心理抚慰,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的模式,对社区内家长无暇顾及、无人看管的儿童进行照顾和关爱。居民们纷纷感叹,乡里乡亲又有了往来,感觉回到了农村的生活。
  “昆山的大多数农民都离开了田地,可是对农村生活有着深深的依恋,这种依恋说到底其实是对乡里乡亲关系的不舍。下雨了,谁家衣服被子晾在外边没收,就会有邻居帮收起来。村民们熟悉得像一家人,经常会串门唠家常。”李文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千灯除了要增加老百姓收入,提供城市化的生活便利,营造田园化的生活环境,还要让农村互帮互助的和谐邻里关系不仅在保留村庄中延续,也在新型社区形成,让老百姓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文化”是千灯的一张闪亮名片,也是引领千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千灯将进一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水乡的历史文脉,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李文说。
附件五:&&&&&&&&&&&&&&
&苏式学校的完美教室建设
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 冯梅
“建设苏式学校,让苏州的小学、初中学校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同时发展好每一个教师,培育出苏式教育的品牌,叫响全国。” 苏式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所提供的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学校。
我们学校就是其中这样一所苏式小学——坐落于伟大爱国学者顾炎武故居的千灯中心小学校。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为了发展好每一位老师,特别是青年班主任,学校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一个新的窗口,那就是完美教室。和雷夫老师所不同的是,我们这个完美教室是利用网络为每个班级提供了一个展示班级文化的平台,在完美教室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学生的各种生活状态。我校的完美教室共有七大板块:教室简介、教室叙事、教室相册、教室荣誉、共读共写、教室掠影、书香教室。其中最为瞩目的莫属于共读共写和教室叙事这两个板块了。
在苏式学校建设中,老师们一致认为阅读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完美教室共读共写这个板块中,我们老师更注重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阅读交流。作为学校的一名青年班主任,我和其他老师一样都深知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在我们班的34号完美教室中,我经常根据学校德育处每月推荐孩子和家长的书籍,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回家阅读,并把写成的读后感发给我,我将这些放到共读共写这个板块中,这样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家长之间就能在完美教室这个平台中进行无声的沟通,互相的学习。当然,孩子们写的习作我也放进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无疑也是一次很好的课外交流。我们学校网上完美教室还有个教室叙事的板块,在这里记录一些学生的日常活动及照片外,我还利用一学期把我对所有孩子的认识记录在上面。
就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好完美教室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不光光花费的是时间,更多的还有精力。只是每当想象家长坐在电脑前搜寻孩子的身影或者品读班级的点点滴滴时,那种满足感便会由然而生。还记得那次圣诞派对,吴亦婷妈妈写来的感谢信:“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即将过去了,此时我想要把我的心情记录下来。是的,今年的圣诞节格外不一样,因为冯老师要为孩子们办一个圣诞PARTY,早上女儿书包里背了满满的小零食,开开心心地去了学校。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因为有点事情没有去接女儿,女儿去了外婆家。她刚打电话回来兴奋地告诉我今天过得真的太开心了。挂完电话,我上网浏览了一下女儿班级的网页。看到今天PARTY上的照片,孩子们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要感谢冯老师!让今年的圣诞节留给女儿的回忆是满满的快乐。这一天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定会终身难忘。我想,多年以后,当这帮孩子们回想这一天时,他们一定会想起冯老师,想起冯老师为他们组织的圣诞PARTY。这个PARTY让孩子们尽情表演,尽情玩耍,让这些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孩子们在一起开心聚会……” 看到这样真挚的感谢信时,再多的辛苦也抛之脑后了。
是啊,我们所付出的学生成长了,家长认可了,我们又何乐不为呢?苏氏教育不就是这样以人为本的吗?还记得5月21日那次苏州教育局来我校对话交流时,顾月华局长所说的话:“我们认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现代化走到今天,我们必须要去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就是教师才是我们变革的关键,我们必须要提高我们教师的综合素养,推动我们教师的成长,才有我们苏州教育的发展,那么才能带动学生的发展……我们去在倾听中间去观察老师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在这个之余,我们也想通过观察、思考、倾听,去发现老师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我想,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抛弃任何一个孩子和老师,让师生,家长共同走上幸福的道路!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水乳交融,城市特色与学校个性相得益彰。”我们学校就是这样利用完美教室这个平台,使我们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生活、老师的才能展示出来。我相信,我们这样的苏式学校一定在今后的日子里大绽光彩!
苏式学校的资源教室建设
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 王晨
&&&& 所谓苏式学校,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水乳交融,城市特色与学校个性相得益彰。
苏式学校提供的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那么作为特殊学生,他们也应该得到重视。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听不懂、跟不上、学不会的现象,这和他们的认知、心理等特征有关;同时,老师的不关注,学生的歧视,都给随班就读学生产生着不小的影响。“随班就读”逐渐演变成为了“随班就混”、“随班就玩”。如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质量,就至关重要了。如何完善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如何适应特殊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根据特殊学生的个别教育需要开展教学工作,制定“个别化教学”策略,更强调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模式,综合运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使每个特殊学生都受到适合其特点的教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从而实现其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把这种辅导的形式融入学校的课程,在规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进行辅导,那么效果将趋于显著,这就是资源教室的作用所在。
资源教室方案是一种辅助性的措施,提供教室与课程,使某些需要他人协助的学生,在大部分时间与一般学生在普通教室上课,而少部分时间则安排在资源教室,接受资源教师“个别化”指导,特殊学生通过在资源教室的学习活动为能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也把资源教室看作是回归主流的过渡,最后与普通学生融合。
我校的特教学生中,有七个孩子随班就读,这些孩子都应有个别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这些孩子下午统一集中到资源教室,进行更加适宜他们的课程学习。于是,在校领导的指导、意见下,正努力推广实施了以阅读为中心的智识性课程、着力多元智能的综合性课程、以健康干预为目标的活动性课程和以生活体验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
对于阅读,我们给随班就读的学生准备的都是桥梁书和图画书。绘本书是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这类书籍学生都非常喜欢看,更容易的去接受着阅读;桥梁书呢,图片和文字的配比都各占一半,篇幅不长,但也不短。文字内容也不深,句子长短适中,没有非常长的句子,适合小孩子的阅读习惯。而一本书里面,一个故事里面的生字、难词数量也有限度的,充分地考虑到小孩子对阅读的一种忍耐力,如果你很多很多的难词、生词,他可能看了之后,读不下去了,就会放弃。这种桥梁书不影响随班就读学生的阅读。拿起一本书来,小孩子通常有二十分钟的忍耐力,在二十分钟他有能力、有信心把这本书读完。而不像我们的文学作品,很厚的一本,小孩子通常是读不完的,往往是读几分钟以后失去了信心,更别说随班就读学生了。
桥梁书故事不复杂,但也不简单。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有情节,一条线下来。比方说家庭生活故事、幻想和魔法故事,还有的就是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设计。比方说书包怎么样来保持整洁、干净有条理,早睡早起,自己穿衣刷牙等。这几类故事学生都比较喜欢,更容易接受着去阅读。
刚开始“天使妈妈”陈老师带领大家共读同一本童书,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一些互动问答,讲到精彩部分的时候,也有学生脱口而出,表现得十分兴奋。我想,这就是阅读图书所要达到的效果,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逐步转化为学生自主阅读。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会把特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整理好后,便发布到学校的校园网上。有了校园网,同时也要求老师每天都要记录特殊学生的点点滴滴,每天都要及时发布,绝对不能马虎、懒惰,这也是无形之中在督促老师要认真做好工作。这样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老师便能清楚地看到特殊学生进步、成长。
关爱弱势群体是我们学校文化的价值观,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我们的“天使妈妈”、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付出了很多的爱。我们为随班就读学生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能够早日的融入到普通班中,融入到群体中去。
    备案号:苏ICP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