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保障供给侧改革与社会保障测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全球增长停滞期 里根、撒切尔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答案吗?-华尔街见闻
<span id="tj-post-left-collect" class="collect" data-toggle="collect" data-active=""
data-post-id="227518" data-url="/stars/227518"
data-message="请登录后收藏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data-text="收藏" data-active-text="取消收藏">
全球增长停滞期 里根、撒切尔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答案吗?
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在未来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背景下,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会走里根和撒切尔的老路是美丽的误会。前者的成功源于供给学派的减税和凯恩斯式赤字和国债,后者是靠大规模私有化。其实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说都和供给侧有关,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导向是偏市场还是偏计划尚需观察。
在改革路线方面,丁安华认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面临抑制投资增量就难保经济增长的矛盾,要改善供给侧过于依赖投资的畸形结构,必须让新增投资流量小于资本折旧。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在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将两大要素结合的技术、提高产出能力。
投资方面,丁安华提到,据招商证券测算,未来五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和潜在增速差距为负0.5-1.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缓慢探底,通缩压低企业盈利增长,持续的大级别牛市行情可能性不高,但供给侧改革会提供很多结构性的交易机会。
过去一个多月,供给侧改革这个词突然之间风靡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解读,丁安华新近报告主要梳理了有关供给侧改革的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供给侧?什么是需求侧?
丁安华认为,理解这个热词首先要回答究竟什么是供给侧和需求侧?
他展示了以下两张图。第一张是从需求端观察经济活动,这是现在比较习惯的视角,我们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解大多是从需求面来观察的,所谓&三驾马车&就是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用公式表达就是GDP等于投资加消费加净出口。与此相应的是总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比如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刺激消费和鼓励出口。
第二张图是从供给端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学术表达为生产函数,即产出等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函数。供给侧的生产能力由资本、劳动和技术三方面构成,经济增长受到生产能力制约。生产产品首先要资本投入,其次要有劳动力,此外要有把资本和劳动有机组合起来的技术,技术提升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所以叫做全要素生产率(TFP)。
以上提到供给侧时涉及生产函数,它源于古老的柯布道格拉生产函数,公式中的Y为实际产出,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存量,&&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因子(弹性系数)。后市将生产函数中的人力资本因素独立出来,形成了决定产出增长的四个方面: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生产率增长。这就是供给侧经济增长框架。
丁安华提到,据招商证券测算,目前中国的实际GDP增长和潜在增速之间约相差1.5个百分点,即经济运行在1.5个百分点的负产出缺口位置,反映出当前经济增长快速放缓的性质。负的产出缺口扩大,说明一方面当前经济潜在增速仍处高位,实际增速因总需求放缓呈现负产出缺口,经济形势比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危机时期更严峻。
供给侧增长框架可以解答供给侧如何制约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不能偏离供给能力太多,若实际需求超出此能力,就会出现通胀,反之出现通缩。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需求大于供给,是典型的短缺经济,政府以严控物价掩盖通胀问题。经过三十年多年改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金融危机后经济过剩,供给能力超过需求,制造业部门持续通缩。
潜在增速制约经济长期增长,实际GDP增长和供给侧的生产能力如果有偏离,就会出现正或负的产出缺口,正缺口说明经济过热,负缺口说明过冷,目前中国属于经济过冷。
二、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可能陷入长期停滞
金融危机后,不只中国、全球增长都出现一些新变化。丁安华总结,这些&新常态&主要体现在:
全球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复苏乏力,无法回到危机前增速水平;
利率长期极低仍无法刺激资本开支;
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几轮QE效果不彰,传统货币政策的成效存疑。
IMF今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从供给端分析了全球潜在增长,认为发达国家年趋势增长水平为2.25%,金融危机期间供给能力遭破坏,年速度只有1.3%左右。这源于供给侧三部分因素均恶化:资本投资不足、就业增长放缓、全要素生产率下行。未来五年也许资本投资增长可以拉动潜在增速反弹至1.6%,但几乎可以肯定无法回到危机前水平。
上述IMF报告也提到了新兴市场国家,估算这类国家001-2007年趋势增长水平为6.8%,年降至6.5%。相对于发达国家从2000年起开始放缓,新兴国家潜在增速放缓滞后了八年。这可以从供给端解释经济危机的成因:发达国家的趋势增长先放缓,对新兴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全球经济不平衡家具,最后以危机方式拉低新兴市场的趋势增长水平。当前新兴市场的增长前景较严峻,因为其供给端的三部分因素恶化速度更快:产能过剩压制资本投资、人口红利因素逆转、通过模仿追赶并接近技术前沿导致TFP趋势性放缓。未来五年新兴市场潜在增速约为5.2%。
三、供给侧改革走哪条路?里根和撒切尔的老路是美丽的误会
在经济长期停滞的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往什么方向走?丁安华首先澄清了有关供给侧改革前景的几个误区:
供给学派到底有什么主张?
供给学派的学说核心是如何激励并解放制约长期增长的供给侧因素,比如通过鼓励社会流动和降低个人所得税激励就业增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政府干预激励资本开支;通过鼓励研发、加大教育投入激励TFP增长。西方主流的供给学派有很强的保守主义色彩,他们反对大政府,要求放松管制,大幅减税和缩减政府开支。
& & &2. 里根经济学能等同于供给侧改革吗?
供给学派最重要的背书人就是美国前总统里根。上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推行大幅减税,声称缩减政府开支,美国在其任内摆脱了滞胀,开启了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时期。里根兑现了减税的承诺,却未做到缩减政府开支。其推行的星球大战计划使国防开支快速增长,抵消了其他方面缩减开支的努力。在里根政府时期,一方面减税刺激了经济,另一方面国防开支增加拉动了经济,强化了国内技术创新。所以有人说,里根的成功一半得益于供给学派的减税,另一半是凯恩斯的胜利,因为里根政府留下的政策遗产是典型的凯恩斯式赤字和国债。
& & &3. 供给侧改革和撒切尔主义有关吗?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传奇是大规模私有化。在里根和撒切尔那里找答案是走错了方向,认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会追随里根和撒切尔政府的做法,那是美丽的误会。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此前在报告中也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称为解决80 年代的滞胀问题,两者均采用货币主义观点紧缩货币,也采用了供给学派的结构性改革。前者侧重减税,后者侧重国企私有化。无论是减税,还是降低门槛、放松各种管制,经济上都推崇自由主义,构建&小政府&。
姜超报告认为,当前中国也存在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的问题,当然也不推崇过度的自由主义,因为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且要考虑社会公平性问题,需要&小政府& 来发挥作用。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和货币刺激短期对经济见效快,而供给侧改革更多是解决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需要推动的魄力。
丁安华则是指出,供给侧改革既可以是市场导向也可以是计划导向。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苏式政治经济学,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全都和供给侧有关,基本不关心需求端变化。至于现在讲的供给侧改革究竟偏市场导向还是偏计划导向,还需观察。
四、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控制新增投资、以提高TFP为核心
从需求端看,投资需求是三驾马车的一部分,投资会成为资本存量,转化为供给侧的一部分,新增资本存量等于新增投资流量减去资本折旧。中国要转变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这意味着控制投资流量,它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较大。想保增长就要提高投资流量,那势必增加资本存量,就无法出清过剩产能,无法改善结构。所以,供给侧改革必须让新增投资流量小于资本折旧,这样才能改善供给侧过于依赖投资的畸形结构。
从生产函数看,要调整结构就要抑制资本存量增长,而就业增长很受人口因素制约,只能在提高TFP方面做文章,也就是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能力,这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但是,互联网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改善在2005年达到高峰,之后掉头下行,中国采用的又是日益接近技术前沿的追赶策略,TFP的增长在放缓,现在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五、供给侧改革的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根据模型推算,假设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增长2.8%,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6和0.4,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为7%-8%(过去20年均超过10%),潜在就业增长为零,未来五年中国的潜在增速约为7%-7.6%。若未来五年实际增长6.5%,实际增速和潜在增速缺口为0.5-1.1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会缓慢探底。由于负缺口长期存在,通缩压低企业盈利增长,持续的大级别牛市行情可能性不高,股指大涨都不可持续。
不过,供给侧改革会提供很多结构性的交易机会。在资本存量优化方面,旧经济部门改善盈利依靠并购重组,新经济部门的增长依靠资本开支;在劳动就业方面,推迟退休、二胎政策、户籍改革在改变就业增长格局的同时也会重塑消费的结构;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技术创新型企业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并购重组、国企改革、互联网+、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生态文明等主题性投资机会可能是明年的主要投资逻辑。
从政策面看,官方文件显示,供给侧改革有四方面内容:
& & 1、化解过剩产能,即消除产出缺口。国企改革方面,要依赖行政推动优化重组,私营部门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兼并收购。
& & 2、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重点是降低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税负,大幅减税需要缩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开支。
& & 3、化解房地产库存。用抵押贷款利率抵扣个税是一个短期内可行的方案,农村土地流转和户籍制度改革属于较长期的供给面措施。
& & 4、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另外,丁安华还提到一个供给侧的重要主题:制度供给,如保护私有产权、注册制改革、简政放权等。
总之,在长期停滞的背景下,丁安华认为,政策组合需要供给政策为上、财政政策次之、货币政策为轻。
(全球资产配置?)
<span id="tj-post-collect" class="collect" data-toggle="collect" data-active=""
data-post-id="227518" data-url="/stars/227518"
data-message="请登录后收藏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data-text="" data-active-text="">
<span class="endorse" data-toggle="endorse" data-active=""
data-post-id="227518" data-url="/vote/up/227518"
data-message="请登录后点赞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请输入注册邮箱
用户名含中文、空格、特殊符号的老用户请用注册邮箱登录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使用邮箱注册
使用社交账号注册对“供给侧改革”,CSCMP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这么看--百度百家
对“供给侧改革”,CSCMP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这么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一边是场地、人工、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涨;一边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下行的宏观经济形势,让工商企业即使在炙烤模式下,仍觉得背后发凉!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
一边是场地、人工、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涨;一边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下行的宏观经济形势,让工商企业即使在炙烤模式下,仍觉得背后发凉!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虽然高于50%,但新订单、出口订单指数下降,预示市场需求有所减弱。
供给侧改革怎么走?中国企业如何提升供应链内力,加快国际化进程?听听行业资深专家,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的高招?
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
“新常态”下,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把其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王国文看来,物流业在供给改革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调结构、补短板”的过程中大有可为。物流即是要补的短板,又是去库存、降成本低重要手段。这既给物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给物流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物流向供应链管理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挑战。
从物流供给能力入手的,增加有效供给,是从源头上改善供给结构、提升整体供给效率、解决好供给和需求错位问题的关键所在。
供给侧改革——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去库存。这将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说得详细一点儿,王国文对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微信:cn156news)记者表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供给侧改革是如何“造福”物流行业的。
(1)物流地位进一步提升。物流供给能力的改革,将物流能力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手段。
(2)优化供应链管理水平。物流管理在去库存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从制造业的先进周期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与跨国企业同行相比,差距还相对较大,资金利润率低,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库存周期长,订单处理、交付的周期也比较长。
从物流环节入手,提升企业自身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能有效加快现金循环周期,建立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
(3)进一步优化物流资源。物流供给侧的改革,就是要建立跨企业的分享型物流体系,通过整合物流资源与服务能力,让碎片化的物流服务整合起来,形成跨企业的共同配送模式。
这涉及到技术层面、信息层面的整合和共享,也涉及到商业利益的分配机制。共同配送体系的基础是物流走向第三方化,这就要加大物流外包的力度,使物流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集中,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共同配送体系的形成,最终要以城市为单元,建立跨企业、跨行业的分享型共同配送体系。
(4)加快绿色物流的发展。物流供给侧的改革,还涉及到低碳、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设问题。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化石能源将逐步退出人类文明的历史,新能源将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全完替代化石能源。
从物流供给侧加快绿色变革,建立低碳、绿色物流体系,也是物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建立无缝连接的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就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他山之石——美企供应链高在哪?
说到供应链管理,就不得不提美国跨国企业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成就了全球领先的地位。那美企的高明之处何在?
作为这一领域的资深人士,王国文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使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保证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而供应链管理能力是企业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
这在金融危机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多的运输型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而拥有强大的、灵活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企业,成为走出危机的引领者。
王国文指出,这是因为,生产的全球化和消费的全球化,使供应链的距离越来越长,供应链的成本和时间效率、供应链的安全性、可靠性成为企业重要的成功因素。这正是有的企业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云”的主要原因。
以服装企业ZARA为例,快速、灵活、可靠的全球物流体系,缩短了产品生产和配送的周期,使企业缩短了现金周期,成为时装行业的引领者。
王国文分析说,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是ZARA在产品开发与预测方面具有强大的灵活性,使时装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变化,使原材料和库存最小化,也是供应链强大内力的体现。
这是美国跨国企业通过供应链保障发展领先地位的经典案例。
正视问题——我们的供应链差在哪?
与ZARA这样的、在全球市场拼杀多年的美国跨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短板和不足主要在哪?
王国文认为,从供应链基本流程考虑,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回收和执行这六个主要环节,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差距主要在供应链计划环节。其中,需求预测能力、供给和需求的协同能力、库存管理能力是三个主要方面;以及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能力建设。
(1)需求预测能力:在物流与供应链越来越重视前端的趋势下,跨国企业广泛地采用网络规划设计软件、大数据分析预测、全过程库存优化管理等技术,在供应链全过程实现模拟仿真设计,提高力预测准确性,实现了全过程最优规划。
(2)供给和需求协同:这一环节主要将订单拉动作为整条供应链的动力,均匀分配到所有环节,实现了约束理论下的效率最大化。
(3)管理库存能力:库存的集中管理、提高库存流转效率、将库存管理系统(WMS)与生产与运营计划(S&OP)、与订单管理系统、产品交付系统有效连接,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交付的情况下,将库存管理与线上订单和快递交付系统的有效连接,成为加快现金周期的关键。
(4)供应链管理能力: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外包的比例在10年以前就已经达到80%左右。
反观中国,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均投入巨资自建物流体系,这使得整个物流行业难以提升整体物流效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综合物流成本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物流产业的集中度低、共享程度低,使中国难以出现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物流巨头。
可以攻玉——哪些经验可借鉴?
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中国企业,不断推进其全球化进程。美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在连续对美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行业的跟踪研究的过程中,王国文认为,即使考虑到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诚信体系等诸多因素,美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行业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王国文告诉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微信:cn156news)记者,现在美国物流业做的事情,就是未来中国10年到15年要做的事情。
(1)“互联网+物流”:2000年王国文参加美国物流协会年会的时候,当时的主题是“重新定义物流.COM”,讨论的核心就是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革命性影响,物流的所有活动都上网了,电子商务改变了物流运行的方式,而物流也成为电子商业的支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互联网+物流”。
(2)两业联动:2001年的主题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个主题强调的是物流公司与物流公司之间、特别是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彼时,美国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的长期合同关系都在5年以上,涉及到资产、人员、网络的完整的外包管理,在中国叫“两业联动”。当时,美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0%。尽管国家的政策、规划多次强调制造业的物流外包问题,目前从中国物流成本(总需求)与物流业增加值(总收入)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中国物流外包的比例还仅在50%左右。
(3)RFID:2004年美国物流协会的主题是“远见、速度、价值”,强调了物流界的眼光和视野的问题,更强调了时间在价值创造中的关键因素,其中的热点,就是美国国防部和沃尔玛所讲的RFID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那个时候,王国文曾经说过,RFID“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4)供应链管理:到2005年,美国物流协会(CLM)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协会的更名标志着产业的第二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一次是从配送到物流,第二次更名,则标志着全球物流进入到供应链时代。供应链概念开始广泛引入中国。最近这几年,CSCMP年关注较多的是绿色、低碳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
(5)加强基础研究:纵观美国物流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王国文认为,最值得中国企业关注的是其务实精神。每年的年会之所以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议,是大会一直在关注行业的变革,关注最新的工具和方法论,将最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在会员中分享。
随着知识外溢的效应,王国文表示,中国物流业在不断缩小与美国之前的差距,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物流、大数据和智能应用领域。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对底层技术的开发和把握。在底层技术、基础研究领域,仍然还有较大的距离。
2016年CSCMP中国大会与往年有何不同
将于今年9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CSCMP中国大会已经是第七届。
(1)观点:据王国文透露,举办CSCMP中国大会的初衷,就是让国内物流业不出国门就可以聆听全球供应链思想领袖的声音,把握物流与供应链的最新动态,直接获得所需要的工具和方法论。
(2)亮点:第七届CSCMP中国大会,除了秉承CSCMP一贯的价值-“做最干净的会”之外,新的亮点集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物流与供应链的影响和冲击;集在绿色、低碳物流的发展;集中在分享物流和共同配送体系的形成机理,也有传统物流的“互联网+”的转型升级的探讨以及供应链金融的主题。
(3)焦点:王国文向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微信:cn156news)记者强调,本届大会还从宏观上响应了“一带一路”的倡议,用相当的时段,探讨跨过企业、本土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商业机会。这些案例,都是由亲身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企业家讲诉。
会议选址有深意
记者注意到,第七届CSCMP中国大会会场选址在西部城市成都,这有怎样的深意?
王国文告诉记者,选择在成都召开本届年会的确有着特殊的考量: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城市是连接“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城市。如果从区域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程度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供应链核心节点。
(2)较好的产业基础:成都自身制造业基础好、物流需求基础好、物流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大,这是处于行业自身特点的考量。
当然这一切都是了契合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这一核心。
(3)供应链能力是核心:王国文认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在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提升企业和社会的物流与供应链内力,是降低交易成本、加快现金循环周期、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纵深推进之年。发挥物流与供应链能力,促进产业和服务能力聚集,是内陆区域发展、连通“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
(4)把握趋势者占先机: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通讯、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经济等迅猛发展的浪潮,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最大的服务业,成为下一个最大的“风口”。如果说“互联网+” 将重塑商业模式,“供应链+”将是决定所有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而低碳物流、绿色供应链将“嵌入”所有领域。
“2016全球供应链管理(成都)论坛暨第七次CSCMP中国大会”
通知及报名带电话详见第一物流网:
/article-70301-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新浪看点客户端、360自媒体、搜狐新闻客户端、天天快报、界面等资讯平台。“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在这些地方等你,欢迎关注。第一物流全媒体平台是依托现代物流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管,国内唯一物流专业报纸,微信号cn156news)的综合物流媒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0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英国6月23日举行的公投结果震惊了全球。退欧派以51.9%的支...
体育大生意
杨国英观察
娱乐独角兽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热词典丨“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来,随着“三驾马车”的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正在迅速升温。这个频频被高层和财经大咖们提及的热词背后的信息量有多大?“供给侧改革”为何在此时提出?与“需求侧”相比,“供给侧”有何新内涵?“供给侧改革”将释放哪些新红利?会不会成为策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术?思客君邀众大咖为您一一解答!
思客:“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现在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徐林(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思客:为何强调“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有何新内涵?
:需求侧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问题,属于凯恩斯主义。短期的问题仍要立足长期,要从“供给侧”下手。
:“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是当下最大的问题:一是供给不足。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二是需求不足。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依然严重,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煤炭、钢铁、水泥等企业苦不堪言。我们需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一手扩张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给。
: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
:从供给端入手推动制度创新,是有效化解“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福利陷阱”式风险,实现中国迫切需要的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和“最大红利所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因素。只有通过新的制度供给的龙头把创新因素激发出来,才能成功应对经济下行,看到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思客:“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
:减产能、放准入、调配置、促创新、制造业升级。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不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还要“放大”。第三,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第四,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第五,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大部分制造业摊子已经铺开了,但从整体来讲,精细化程度还比较低。在这方面中国的潜力很大。
杨伟民(中财办副主任):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要打好四个“歼灭战”,即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思客:“供给侧改革”应该怎么改?
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一是让合法的主体都有权利供给,不要管制、限制人们的供给能力和愿望。二是把不合格的供给主体改造成合格的供给主体。
:进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经济继续低迷,决定了未来一个周期将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为主,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要么减收,要么增支。因此不管是从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改革的角度讲,本轮调整都存在着大量的减税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辑:何莉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29240&次阅读&&&&7&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汇聚思想的工厂,头脑风暴的中心
您还能输入&300&字
热词典丨“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打开方式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近来,随着“三驾马车”的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正在迅速升温。这个频频被高层和财经大咖们提及的热词背后的信息量有多大?思客君邀众大咖为您一一解答!
近来,随着“三驾马车”的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正在迅速升温。这个频频被高层和财经大咖们提及的热词背后的信息量有多大?思客君邀众大咖为您一一解答!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