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雷而同

浪如山,善泅并敢榜。昨,湖头无雨兼。小施祠前发,如。不动小雷伏,光。暂,幅。举,村中过。烧笋既憩彭城湾,采莼复渡杨家浦。飓发占,吼。称,小腰生。蒋家素,更有羊。老崖上,卷。何,拔剑拟斫生。固,毋。入海人,渔媪渔王配。舞《》,舞。我闻之峰其橘大如斗,剖而食之见弈叟。不隔流,独我,首。
六十甲子第二十二位。例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又。例如:是岁乙酉五月。(1).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称兄弟。“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汉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唐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呜呼!分同伯仲,古则拜亲。”卷一九三引 前蜀
杜光庭 《虬髯传》:“问其姓。曰:‘ 张 。’问伯仲之次。曰:‘最长。’”旧题 宋
《全唐诗话·卢渥》:“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 清
惠公 之后,有伯仲二人,绩学工文。”(2).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 清
《桃花扇·骂筵》:“ 东林 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王季思 等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意指朋党。” 清
《秋饮》诗:“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3).古代对年长的男子,不称名字而称排行,表示尊敬。:“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汉
《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晋
《与谢安书》:“ 蜀 中山水,如 峨眉山 ,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 昆崙 之伯仲也。” 宋
《代贺王左丞启》:“学穷 游
夏 之渊源,文列 班
杨 之伯仲。”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碧云寺》:“大抵 西山 兰若, 碧云 、 香山 相伯仲。”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四章:“ 中国 更有一浩大工程,可与长城相伯仲者,运河是也。”参见“ 伯仲之间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三国
《典论·论文》:“ 傅毅 之于 班固 ,伯仲之间耳。” 唐
诗之五:“伯仲之间见 伊
吕 ,指挥若定失 萧
曹 。” 宋
词:“尝试诠次群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间耳。”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三四》:“报言 章士钉 将辞, 屈映光 继之,此即 浙江 有名之‘兄弟素不吃饭’人物也,与 士钉 盖伯仲之间,或且不及。”亦省作“ 伯仲间 ”。 宋
《书愤》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沨 之正书体兼 颜
苏 ,行书备诸家体,其超放又似 杨凝式 ,当处 苏
黄 伯仲间。” 清
《自订时文全集序》:“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 韩公 伯仲间乎!’”湖名。即今 江苏
太湖 。:“三江既入, 震泽 厎定。” 晋 李颙 诗:“ 震泽 为何在,今唯 太湖 浦。” 清
《梅墩杂吟》之二:“ 震泽 多良友,招寻日不虚。”(1).大与小;大或小。:“﹝孟冬之月﹞审棺椁之薄厚,茔丘垄之大小。”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明
《遵谕自陈不职疏》:“然臣愚,窃以为官有崇卑,则称有难易;任有大小,则责有重轻。”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序》:“可见一种语言传布的区域的大小,和他感动力的大小,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2).指尊卑或长幼。:“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申令军中,恣听射猎。兵士喜悦,大小皆相与从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您一行家眷,须到三五十口,大小不教伤着一个。”(3).谓大小的程度。 元
《伊尹耕莘》第一折:“不想我夜作一梦,梦见斗来大小一块红光,从天降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 张大爷 道:‘你服长短倒对了,鞋子的大小对不对?’”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同志三》:“黑洞洞的,一点也看不见,四处一摸,有小半间房子大小。”(4).偏指大或小。 元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这们大小,读了五六年书,一个送礼的贴子还叫个老子求面下情的央及人写。”(5).犹多少。引申指情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嚼碎狼牙,睁察大小。” 凌景埏 校注:“大小,本是对大小多少的估量之词,这里引申指一般情况。”(1).广阔的庭院。:“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2).湖名。即 洞庭湖 。:“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在 湖南省 北部、 长江 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湘 、 资 、 沅 、 澧 四水汇流于此,在 岳阳县
城陵矶 入 长江 。湖中小山甚多,以 君山 最为著名。沿湖有 岳阳楼 等名胜古迹。 明
徐元 《八义记·山神点化》:“三醉 岳阳 人不识,朗吟飞过 洞庭湖 。”湖名。古称 震泽 、 具区 、又称 五湖 、 笠泽 。地跨 江苏 、 浙江 二省。它承受 大运河 和 苕溪 来水,主要由 黄浦江 泄入 长江 。洪水期湖面2213平方公里,旧时称三万六千顷,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岛屿有48个,以 洞庭东山 、 洞庭西山 、 马迹山 、 鼋头渚 为最著。烟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称胜景。晋 向秀 《思旧赋》序:“余与 嵇康 、 吕安 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 嵇 志远而疏, 吕 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 虞渊 ,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后因以“吹笛”为伤逝怀旧之典。 北周
诗:“莫待 山阳 路,空闻吹笛悲。” 清
之二二:“病树枝颠天一握,为君吹笛上高楼。”(1).喝酒。:“﹝ 史苏 ﹞饮酒出。” 唐
《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诰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时 司马氏 已想篡位,而 阮籍 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2).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 贾公彦 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趁着月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唐
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宋
诗:“从今若许閒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没有差别;等同。 晋 羊祜 《让开府表》:“虽历内外之宠,不异寒贱之家。” 唐
:“况复 秦 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宋
《刘十九府君墓志铭》:“盖与先生不异,而温厚谨良则又过之。”指 唐 代诗人 杜甫 ,以别于 杜牧 (称 小杜 )。 唐 沉传师 :“锵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轩。” 宋
:“ 老杜 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亦作“仙游”。
(1).指信奉道教的人远出求仙访道。 唐
诗之五:“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宋
:“ 马明生 仙游,见神女于玉几上弹一弦琴,而五音具奏。” 明
《綵毫记·知几引退》:“侍奉君王不到头,飘然一衲赋仙游。”(2).古指亡灵,谓游于仙界,成仙而去。旧亦用为称人死亡的婉辞。 宋
《英宗祔庙礼毕慰皇帝表》:“仙游既集于宗祊,圣念弥勤于翼室。” 宋 庄季裕 卷中:“ 绍兴 初,取 京 ( 蔡京 )亲书,因下诏曰:‘ 隆祐 皇太后仙游不返,殡奉有期,永怀保祐之功,务极褒崇之典。’”《西湖佳话·孤山隐迹》:“ 李咨 闻信,不胜惊悼道:‘我 李咨 承圣恩赐我守 杭 ,一则得以领略湖山佳景,二则便可请教 君复 先生诗篇墨妙,不料仙游,我 李咨 何不幸至此!’”古代湖名。在今 陕西省
户县 西,汇 终南山 诸谷水,西北流入 涝水 。一说因水味美得名;一说因所产鱼味美得名。 唐
:“ 岑参 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 渼陂 。” 宋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唐
元澄 撰《秦京杂记》载, 渼陂 以鱼美得名。” 清
《汪夐岩招泛舟城西值河水初涨》诗:“故乡风景亦不恶,平生未得见 渼陂 。”(1).山名。指 汉献帝
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 孙权 与 刘备 联军大破 曹操 军队处。在今 湖北
武昌 西 赤矶山 ,与 汉阳 南 纱帽山 隔 江 相对。 北魏 郦道元 :“ 江水 左径 百人山 (今 纱帽山 )南,右径 赤壁山 北,昔 周瑜 与 黄盖 诈 魏武 大军处所也。” 宋
赤壁 吊 周郎 , 寒溪
西山 寻漫浪。”一说,谓 湖北
蒲圻 西之 赤壁山 。 唐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 赤壁山 在县( 蒲圻县 )西一百二十里,北临 大江 ,其北岸即 乌林 ,与 赤壁 相对。即 周瑜 用 黄盖 计,焚 曹公 舟船败走处。故 诸葛亮 论 曹公 危于 乌林 是也。”(2).即 赤鼻矶 。 宋
卷下:“辰时,过 赤壁 ,洎 黄州
临皋亭 下。 赤壁 ,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 东坡 词赋微夸焉。”参见“ 赤鼻矶 ”。古地名。在今 湖北省
黄州市 城西北 江 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 赤壁 。 宋
诗:“ 赤鼻矶 头横曙烟, 吴王城 下浪连天。” 清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黄州府》:“ 赤鼻山 在府城西北 汉川门 外,屹立 江 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 赤鼻矶 ,今亦名 赤壁山 , 苏轼 以为 周瑜 败 曹公 处,非也。”亦作“ 赤壁矶 ”。 元 宋方壶 《梧叶儿·怀古》曲:“ 黄州 地, 赤壁矶 ,衰草接天涯。 周公瑾 、 曹孟德 ,果何为?都打入渔樵话里。”吟诗;写诗。:“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唐
诗:“纱帽乌皮几,閒居懒赋诗。”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长在 北平 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正赋以外的附加税。 清
《钱粮论下》:“火耗之所由名,其起于徵银之代乎?此所谓正赋十而馀赋三者与?”(1).同“ 首倡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2).指句首语气词。 南朝
刘协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3).谓成诗在先。 唐
:“尚书首唱郎中和,不计官资只计才。”(1).河流多的地区。多指 江 南。 唐
诗:“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 宋
诗:“对策 汉 庭后,拜官江国来。” 清
《雪苑不寐》诗:“江国书难寄,中原寇未平。”(2).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息县 西。 汉
:“ 齐桓公 时, 江国 、 黄国 小国也;在 江
淮 之间,近 楚 。”(1).春天来临。 唐
之四:“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唐 李山甫 诗:“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 唐
诗:“蔼蔼复悠悠,春归十二楼。”(2).春去;春尽。 唐
诗:“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 宋
词之一:“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宋
词:“有多少、莺愁蝶怨;甚梦里、春归不管。”(3).春时回来。 唐
诗:“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 豫章 书。” 唐
诗:“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协 :“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于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于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复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淮南子·本经训》:“逮至 尧 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按,和《大荒南经》、等亦载有此传说。(2).比喻暴乱并起。 清
《〈陈乔生诗集〉序》:“九婴暴起,十日并出。心穷填海,力尽移山。 原轸 之归元如生, 霁云 之断指犹动。” 清 夏燮 :“今以数万里外,不宾之荒服,一旦冯陵中夏,竟使爝火争明,十日并出。”(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灵运须》:“ 中宗 时, 安乐公主 五日斗百草。” 宋
词:“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宋
诗:“两衙决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诏问谁?”参见“ 五日京兆 ”。汉 京兆尹 张敞 ,因 杨恽 案受牵连,贼捕掾 絮舜 以为 敞 即将免官,不肯为 敞 办案,曰“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 敞 收 舜 下狱,告 舜 曰:“五日京兆竟何如?”遂将 舜 处死。见。后因以比喻任职时间不会长,或凡事不作久长打算。 宋
赵鼎臣 卷九:“ 时可 投劾勇去,顷刻不可留,虽 子磐 亦自谓五日京兆也。”《官场维新记》第十三回:“暗想自己已是五日京兆了,乐得卖个人情与 袁伯珍 。”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十:“﹝ 程明超 ﹞这时即抱着五日京兆的心理,根本不来办事了。”(1).风和雨。 宋
之一:“嘉谷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2).刮风下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1).:“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 唐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 泾 渭 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让爵让产,史不绝书。”(2).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郭沫若 《星空·归来》:“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原指秋天的景象。后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众口喧腾,到处哄动。语出 宋
潘大临 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见 宋
《冷斋夜话》卷四。 老舍 《且说屋里》:“理想的家庭,没闹过一桩满城风雨的笑话,好容易!”《收穫》1981年第4期:“前不久城里的两间男女高小教会学校,不是也因为男生暗中写信给女生要求做朋友,被学校发现,结果两个人都被开除了学籍,引起罢课风潮,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么?”古泽薮名,即 太湖 。又名 震泽 、 笠泽 。:“东南曰 扬州 ,其山镇曰 会稽 ,其泽薮曰 具区 。”:“ 吴
越 之间有 具区 。”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地名异》:“ 嵩高 、 外方 一山而名二, 具区 、 震泽 一湖而号殊。”(1).形容舟行颠簸貌。 唐
:“摆阖盘涡沸,欹斜激浪输。” 仇兆鳌 注:“摆阖、欹斜,舟行簸荡之象。”(2).即捭阖。指游说之术。卷二四四引 唐
韦绚 《嘉话录·杜佑》:“大凡布衣之士,皆须摆阖,以动尊贵之心。”(1). 吴 地少年。:“ 充 ( 贾充 )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 宋
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 元
诗之二:“近曾夜直南台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 清
《香畹楼忆语》:“弦绝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2).对 吴 人的蔑称。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于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 吴人 ”。参见“ 吴子 ”。(1).对 战国
卫 人 吴起 的敬称。:“ 吴子 曰:‘待公而食。’”:“所以 廉公 之思 赵 将, 吴子 之泣 西河 ,人之情也。”(2). 南北朝 时北人对南人的蔑称。:“ 魏 人闻之,皆曰:‘ 道济 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参见“ 伧父 ”。(1).今晨。:“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清
《奈何天·忧嫁》:“今朝还自画蛾眉,怕听人催,喜听人催。”(2).今日。 唐
诗:“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卷十七:“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仆射姑。”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对不起,我是今朝才搬来的。” 周立波 《艾嫂子》:“ 艾嫂子 ,你今朝子打扮得好俏呵。”(3).指目前,现今。 元
诗之二:“所冀岁有成,殷勤在今朝。”
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朝。指当时所在的王朝。《敦煌曲子词·望远行》:“行人南北尽歌谣,莫把 尧
舜 彼(比)今朝。” 宋
《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如近代之 陆龟蒙 、 陈陶 ,今朝 雍丘
邢敦 、 钱唐
林逋 ,或执节坚介,或放词雅远,皆四方之闻人。”(1).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2).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 群 少受学于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于楼上视天灾,才见一气,即白 群 , 群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复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将军占气候,出号夜翻营。”(3).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宋
:“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诗:“绝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4).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馀年,方才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5).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于 王
袁 ,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6).指人的神态风貌。:“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馀皆质素。”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群亲,索人承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协 :“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2).不同意。:“太尉长史 何勖 不同,欲席捲奔 郁洲 ,自海道还都。”:“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3).不和。:“﹝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托病归家。”(1).没有风。 唐
:“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2).草名。薇衔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按 郦道元 云: 魏兴
锡山 多生薇衔草,有风不偃,无风自摇。则吴风亦作无风。”参见“ 无风独摇草 ”。(3).气象学上指零级风。风速每小时小于1公里,烟直上。草名。产南方。 唐
段公路 《北户录·红蝙蝠》:“又有无风独摇草,男女带之相媚。” 明
李时珍 ﹝拾遗﹞:“ 珣 曰:‘生 大秦国 及 岭 南,五月五日采,诸山野亦往往有之。头若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 藏器 曰:‘带之令夫相爱。’羌活、天麻、鬼臼、薇衔四者,皆名无风独摇草,而物不同也。”亦作“棹讴”。
摇桨行船所唱之歌。 晋
《蜀都赋》:“吹洞箫,发棹讴。” 南朝
宋 鲍照 诗:“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唐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清
《渡青弋江》诗:“甫聆棹讴响,劳躅渺已忘。”亦作“ 楼船 ”。
(1).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是时 越 欲与 汉 用船战逐,乃大修 昆明池 ,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馀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南海王 ﹞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 唐
诗:“ 西晋 楼船下 益州 , 金陵 王气黯然收。” 西晋 ,一本作“ 王浚 ”。 清
《桃花扇·截矶》:“只剩咱一营江上守,正防着战马北来骤,忽报楼船入 浦口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平地或多马的地方多骑军,叫做‘车骑’;近水的地方多训练水军,叫做‘楼船’。”(2).指有楼饰的游船。 唐
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明
《奉侍少保公宴集龙游之翠光岩》诗:“楼船几日下 钱塘 ?胜地临江绮席张。”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 秦淮 游舫,不施窗幕,彼姝鲜乘舟者,竞渡则有楼船。”(1).牲畜的内脏。第二一回:“中间又架着一盘,便是那十二件里片下来的攒盘,连头蹄下水都有。” 王愿坚 《标准》:“他想起了被自己丢在小河边上的那张牛皮和一副牛下水。”(2).指坏人的心肠。 骆宾基 《马小贵和牛连长》:“那个家伙不是好下水,他一定威胁他什么!”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这坏种肚里装这么副坏下水!?”(1).放水。:“ 东周 欲为稻, 西周 不下水, 东周 患之。”(2).自上流而下。 杜甫 诗:“济江元自阔,下水不劳牵。”《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一路都是下水,又快又稳。” 陈毅 《冬夜杂咏·三峡》:“下水知天险,上水反潮流。”(3).走下坡路;不景气。 茅盾 《微波》:“但是他知道内地的商铺一年一年做的是‘下水生意’。”(4).比喻入伙做坏事。《官场现形记》第七回:“兄弟不是一定要拉 子翁 下水;但是 上海 的生意,十成当中,倒有九成出在堂子里。”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谁敢保险 日本 人不也强迫他去下水呢?”(1).游动的蛟龙。:“前过 濯龙 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明
诗:“游龙戢渊鳞,翔鹭振云翮。”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其继也,若游龙之行空,长虹之逶迤。”(2).荭草的别名。:“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宋
卷四:“红蓼即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 明 李时珍 ﹝释名﹞引 陈藏器 曰:“天蓼即水荭,一名游龙,一名大蓼。”一说:游,谓枝叶放纵;龙,草名。见 郑玄 笺、 孔颖达 疏。(1).游动的龙。比喻姿态婀娜。:“体如游龙,袖如素蜺。” 章樵 注:“:‘蜿若游龙。’言其轻举也。”:“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李善 注:“翩翩然若鸿雁之惊,婉婉然如游龙之升。”:“虽 大皓 游龙以君世, 虞氏 仪凤以临民……尚何足称于 大魏 哉!”(2).喻良马。:“游龙曜路,歌吹盈耳。” 李善 注:“曰:凡马八尺为龙。” 元
诗:“ 湛然 扈从 狼山 东,御闲天马如游龙。”地名。在今 安徽省
望江县 。 晋 置 大雷戍 , 刘裕 讨 卢循 ,自 雷池 进军 大雷 ,即此。 南朝
鲍照 有《登大雷岸与妹书》。 清
唐孙华 《送吴条闻赴望江学官》诗:“峰头树色连 彭泽 , 江 上潮声入 大雷 。”(1).银色的海洋。云、水、冰雪与日、月光华互相辉映产生的景色。 宋
诗:“天如玻璃钟,倒覆湿银海。” 明 汤式 《集贤宾·客窗值雪》套曲:“观不足严凝景致,玉壶春滟滟,银海夜悽悽。” 明
《夷白斋诗话》:“雪山……高寒多积雪,朝日曜之,远望日光若银海。” 赵朴初 《临江仙·飞行中作》词:“玉峰迎旭日,银海纳长虹。”(2).古代帝王陵墓中灌注水银制造的人工湖。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初即位,穿治 郦山 乃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南朝
诗:“银海终无浪,金凫不会飞。” 唐
诗:“ 鼎湖 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清
《客有作诗讥魏武者辄亦效颦题四绝句》之三:“银海三泉牧火侵,珠襦玉匣出幽沉。”(3).道家、医家称人的眼睛。 宋
诗之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宋 庄季裕 卷中:“ 东坡 作《雪》诗……人多不晓‘玉楼’‘银海’事,惟 王文正公 云:‘此见于道家,谓肩与目也’。”《百科知识》1982年第4期:“,当为何种书……其实银海指眼睛,这是眼科医学的著作。”(4).古代一种容量很大的银质饮器。 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琼舟银海,翻动酒鳞红,一饮尽教空。”(1).孔雀石的一种。又名杨梅青。产于 川
赣 等地。随铜矿生成,球形、中空,翠绿色。可作绘画颜料,亦可入药。:“其下施重层,以空青雕镂为龙凤象。” 唐 张彦远 :“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明 李时珍 ﹝集解﹞引 汉
刘向 《别录》:“空青生 益州 山谷及 越巂山 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 清
《送吴君序》:“怪鸟悲鸣,日暮冥冥,求所谓奇虬、巨鲸、大珠、空青,卒无有。”(2).指青绿色。 清
《缥碧轩记》:“右树以桐,左植以蕉,吾父兀坐其间,几席、衣袂,皆为空青、结绿之色。”(3).指青色的天空。 唐
诗之二:“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青。” 元 杨维桢 诗:“袅袅秋风起 洞庭 ,银州宫阙渺空青。”谓光彩耀眼。 南朝
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解元倚窗独酌,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舫中珠翠夺目。”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窗户间陈列的玩具和儿童的书,五光十色,极其夺目。”(1).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鳞物” 汉
郑玄 注:“鱼龙之属。” 北周
《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唐
诗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明
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饥。” 清
《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2).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 唐
:“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宋
:“鱼龙绝伎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3).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1).多种怪异。 汉 王充 :“人之且死,见百怪。” 宋
:“蛟龙百怪不敢近,回风倒浪归无踪。” 宋
:“后舟载者俱见海神百怪,攀船而上,以经轴为求。”(2).各种奇想。 唐
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1).除灾去邪之祭。:“掌岁时祓除衅俗。” 郑玄 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三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刘昭 注:“《韩诗》曰:‘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
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过吊。”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 阿Q 负担。”(2).清除;消除。 李大钊 《战争与人口问题》:“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3).使纯洁。:“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韦昭 注:“祓,犹拂也。”:“祓除其心,精也。” 韦昭 注:“精,洁也。”(1).平坦宽广;平整光滑。 明
徐弘祖 :“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馀步,平展明朗。” 华山 《山中海路》:“掏出一捧大的一块矿,黑里透红,和镜子一般的平展,闪闪发光。”(2).形容心情舒坦。《人民日报》:“儿子们看到妈妈能吃能喝,心里才平展啊!”(3).平平地铺开。 唐
:“平展丝头毯,高褰锦额帘。”一种透明而有花纹的丝织品。“ 齐 三服官”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凡三。” 清 王士禛 :“ 南越 轻绡似碧云,裁为 飞燕 御风裙。” 茅盾 《子夜》一:“她们身上的轻绡掩不住全身肌肉的轮廓。”:“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炳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 南朝
刘协 :“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相传三千余篇,经 孔子 删订存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有目无诗,实有诗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称三百篇。后即以“三百篇”为代称。:“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唐
诗:“周三百篇,雅丽理训诰。” 宋 孙光宪 卷二:“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清
卷十一:“予谓三百篇正不必作经读。只以读古诗乐府之法读之,真足陶冶性灵,益人风趣不少。” 姚华 《论文后编》:“三百篇,诗之古者也,风土人情,政事所详,犹地志然。”(1).象牙装饰的桅杆。一说桅杆顶端尖锐如牙,故名。后为桅杆的美称。 北周
《哀江南赋》:“苍鹰赤雀,铁轴牙樯。” 倪璠 注:“《埤苍》曰:‘樯,帆柱也。’《古诗》曰:‘象牙作帆樯。’”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仇兆鳌 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 明
《浣纱记·打围》:“锦帆开,牙樯动,百花洲,清波涌,兰舟渡。”(2).借指舟船。 宋
诗:“何年南狩牙樯出?六月西来雪浪浮。” 明
《怀香记·班师议婚》:“锦缆牵风,牙樯破浪。”(1).谓两只配成一双。:“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2).犹言五匹。:“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锐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觇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 许慎 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1).空间;天空。:“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 唐
:“ 五陵 愁碧春萋萋, 灞川 玉马空中嘶。” 巴金 《灭亡》第七章:“ 袁润身 把烟夹在右手底两个指头中间,张开口,吐出一口白雾,一圈一圈地腾上了空中。”(2).犹中空。 宋
《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明
《郁离子·鲁般》:“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3).宫中古琴名。卷十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古琴名有清角、鸣廉、脩况、蓝胁、号钟、自鸣、空中、绕梁、绿绮、燋尾、凤皇。”陈腐而轻慢。 明
沉德符 :“下部议,以猥鄙陈渎,僭踰狂悖,希图进用,诏下法司逮系讯问。”(1).击鼓。 唐
诗:“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清
词:“何处回帆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2).特指击登闻鼓。:“今畿甸之民,州县一不得其情,则之台之省,以至挝鼓,必彻而后已。”参见“ 登闻鼓 ”。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于是 繇 等执黄幡,挝登闻鼓。” 唐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 胡三省 注:“登闻鼓,令负冤者得诣阙挝鼓,登时上闻也。”:“登闻鼓, 洪武 元年置于 午门 外,一御史日监之,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我要击动登闻鼓,请主上临朝。”(1).犹中道,正道。:“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 王先谦 集解:“中流,犹中道。” 章炳麟 :“ 钱大昕 者,可谓得其中流矣; 戴震 者,可谓会其玄极矣; 何秋涛 等,盖无讥焉。”(2).江河中央;水中。:“ 武王 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 唐
《题润州金山寺》诗:“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清
《怜香伴·赐姻》:“几曾见从井救人,人岸先登,自己反沉中流。”
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 南北朝 及 南宋 时,常用以指 长江 中游,今 九江 上下一带地方。:“上以中流可以待敌,即据 盆口城 为战守之备。”:“ 江州 ,镇 寻阳 ,中流衿带。”:“ 似道 以 吕师夔 权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任中流调遣。”(4).泛指河流的中游。 曹聚仁 《万里行记·大江东去》:“假使 潘阳港 建筑完成了, 湘水 中流和 赣江 中流凿通了大运河, 洞庭湖 水直通 鄱阳湖 。”(5).一般;普通。:“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中国 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6).指普通的人。 宋
《谢除尚书右丞表》:“﹝臣﹞才不逮于中流,幸则过于前辈。”瑶 族的古称。:“ 长沙郡 又杂有 夷蜒 ,名曰 莫徭 ,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 唐
:“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 射雁鸣桑弓。” 宋
诗:“民风杂 莫徭 ,封域近无诏。”(1).优游自得。《仪礼·燕礼》:“寡君有不腆之酒,以请吾子之与寡君须臾焉,使某也以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须臾以相羊。”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须臾、相羊,皆游也。”一本作“ 逍遥 ”。(2).从容,苟延。:“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 项王 尚存也。” 王念孙 :“此‘须臾’与《中庸》‘道不可须臾离’异义。须臾,犹从容,延年之意也。言足下所以得从容至今不死者,以 项王 尚存也。:‘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少须臾’即少从容,亦延年之意也。故《武五子传》‘奉天期兮,不得须臾’ 张晏 曰:‘不得复延年也。’从容、须臾,语之转耳。”(3).片刻,短时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宋
:“瞬息、须臾、顷刻,皆不久之辞,与释氏‘一弹指间’,‘一刹那顷’之义同,而释书分别甚备……又《毗昙论》云:‘一刹那者翻为一念,一怛刹那翻为一瞬,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睺罗,翻为一须臾。’又《僧祗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明
《浣纱记·允降》:“我劳心数年,提兵十万,深入敌境,克在须臾。” 清
《巧团圆·全节》:“小小一枝箭,发出如雷电;陵谷转沧桑,世界须臾变。” 冰心 《寄小读者》二九:“这颜色须臾万变,而银灰,而鱼肚白,倏然间又转成灿然的黄金。”(4).古代阴阳家的一种占卜术。:“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 李贤 注:“须臾,阴阳吉凶立成之法也。今书《七志》有 武王 《须臾》一卷。”犹巨浪。:“大洋海里泛铁船, 须弥 顶下翻鲸浪。” 明
《徐州洪》诗:“ 胥 涛鲸浪中崔巍,百步九折势不回。” 清
《赠杨总戎》诗:“幕府双开鲸浪伏,兵机独对鲤庭閒。”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海边的兽。据说它吼叫的声音非常宏亮,故古人常在钟上铸上蒲牢的形象。“于是发鲸鱼,铿华钟” 李善 注引 三国
薛综 曰:“海中有大鱼曰鍄,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后因以“蒲牢”为钟的别名。 唐
诗:“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 清
《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可许我来叩舂容,蒲牢一声震寥廓。”(1).长寿。:“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 晋
《叹逝赋》:“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 唐
之二二三:“聪明好短命,痴騃却长年。” 清 唐甄 :“岂惟无疾,亦且长年。”(2).整年;长期。 唐
之八二:“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冬夏递互用,长年只这是。” 宋
诗:“欲往无舟梁,长年寄心目。” 沙汀 《航线》:“那个瘦小的火食老板,他底眼睛已经被长年的油烟弄眯睎了。”(3).长工。 清
张岱 :“乃决沟水败泉,泉大坏。 张子 知之,至禊井,命长年浚之。” 鲁迅 《呐喊·故乡》:“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他在年青的时候还在我们家里当过‘长年’。”(1).年长,年龄较大。:“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 泽 于 刘氏 最为长年,大臣固待 泽 决计。” 宋
《论公主宅内臣状》:“择淑慎长年之人,使侍左右,朝夕教谕,纳诸善道。”(2).老年。 唐
诗:“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 前蜀
诗:“长年方悟少年非,人道新诗胜旧诗。”(3).指老年人。《淮南子·说山训》:“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 汉
:“ 景公 游于 寿宫 ,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4).船工。 宋
《鼠璞·篙师》:“海壖呼篙师为长年……盖推一船之最尊者言之。” 明
《下瞿塘》诗:“长年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掷如飞梭。” 清
《避乱》诗:“长年篙起舞,扁舟疾如箭。”参见“ 长年三老 ”。古时 川 峡一带对舵手、篙师的敬称。 唐
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 蔡梦弼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 邵宝之 )注:三老,捩舵者。长年,开头者。” 宋
《江邻几杂志》:“ 川 峡呼梢工篙手为长年三老。” 宋
《入蜀记》卷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公是也。’长,读如长幼之长。” 清
《寿福清公六十序》:“长年三老中流遇风,慬而获济。”见“ 捩舵 ”。亦作“ 捩柁 ”。亦作“ 捩柂 ”。
拨转船舵。指行船。 唐
《清明》诗:“金镫下山红日晚,牙樯捩舵青楼远。” 宋
《送董伯懿归吉州》:“江湖北风帆,捩柂即千里。” 宋
《访青神尉廨借景亭盖山谷先生旧游也》诗:“三叹下城去,捩舵春江津。” 宋
《鹧鸪天》词:“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柁转牙樯。”(1).精于某种技艺的人;能力很强的人。 唐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明
诗:“枫香一调妙入玄,好手正可羞红莲。”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三:“这媳妇我一看就相中了!又精神,又实在,又泼辣,又能干,你瞧吧,准是把过日子的好手儿。”(2).好手段;好本事。 唐
之二六:“不顾他心怨,唯言我好手。” 宋
词:“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 曹瞒 。”《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娘要逞好手,又去知县行说了,定要把 雷横 号令在勾栏门首。”见“ 失匕箸 ”。:“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谓因受惊而失落手中的餐具。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失匕”。 宋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宋
《曹既见和复次韵》:“谁令妄惊怪,失匕号万窍。”(1).人体皮肤上的细毛。:“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 宋
诗:“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第六回:“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 曲波 《桥隆飙》十八:“寒毛还没干,就来家教训起长辈来了。”(2).毛发因害怕而竖起。形容畏惧。:“ 湜 阴附主,时人危之,为寒毛。”:“渠凶宿狡不敢发,发又辄得,士皆寒毛惕伏。”指 汉
羊仲 、 裘仲 。卷十八引 汉
赵岐 :“ 蒋诩 字 元卿 ,舍中三径,唯 羊仲
裘仲 从之游。二 仲 皆推廉逃名。”后用以泛指廉洁隐退之士。 晋
《与子俨等疏》:“但恨邻靡二 仲 ,室无 莱 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唐
诗:“室与千峰对,门唯二 仲 过。” 明
诗:“三径已拌留二 仲 ,相过此地莫迟回。” 伍崇学 《夏日感怀》诗:“安得二 仲 邻,相对话殷勤。”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宋
《破琴诗》序:“ 子玉 名 瑾 ,善作诗及行草书…… 仲殊 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 鲁迅 《徬徨·孤独者》:“屋中间的圆桌还在,先前曾经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怀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臜吵闹的孩子们的,现在却见得很闲静。”(1).升至高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
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邺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1). 晋 名臣 羊祜字 。 祜 有治绩,通兵法,博学广闻,镇守 荆州 时曾以药赠 吴 将 陆抗 , 抗 服之不疑,当时成为美谈。后常用以为典。 唐
诗:“惭非 叔子 空持药,更请 伯言 审细看。”按, 祜 曾以药赠 陆抗 , 抗 字 幼节 ,父 逊 字 伯言 ,此诗误以 抗 为 逊 。 宋
陆游 《水调歌头·多景楼》词:“ 叔子 独千载,名与 江
汉 流。”(2).丈夫的弟弟。俗称“小叔子”,与“大伯子”相对而言。《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他嫂子是女人,又有了三个月的身孕,本是没有气力的,被他叔子一头撞来,刚正撞在肚皮上。”铁制的笛管。相传隐者、高士善吹此笛,笛音响亮非凡。 宋
《武夷精舍杂咏·铁笛亭序》:“﹝ 武夷山 中之隐者 刘君 ﹞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 元
诗:“铁笛一声吹雪散,碧云飞过 岳阳楼 。” 清
词:“铁笛吹残,瑶笺谱剩,料得怜幽独。”(1).青色的云。:“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青云为纷,虹霓为缳。” 北魏 郦道元 :“ 文帝 以 汉
中平 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2).指高空的云。亦借指高空。:“涉青云以汎滥兮,忽临睨夫旧乡。” 晋
诗:“ 齐 讴 楚 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 宋
诗:“ 雁山 削玉上青云,仙侣常游遣俗纷。”《水浒传》第六回:“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辛雷 《一个爱说梦话的人》:“站在 武汉
长江大桥 上……头也有点发晕,如置身青云之上。”(3).喻高官显爵。:“ 须贾 顿首言死罪,曰:‘ 贾 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汉 扬雄 《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宋
:“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4).喻谋取高位的途径。 明
汪錂 《春芜记·悲秋》:“肝胆自怜白首,功名谁借青云。”参见“ 青云路 ”。(5).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其 良平 之亚欤” 南朝
裴松之 注:“ 张子房 青云之士,诚非 陈平 之伦。” 明
诗:“未逢 黄石 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6).指青云之士。 唐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仇兆鳌 注:“青云,指文士之追随者。” 宋
:“忆随诸彦附青云,场屋声名看出群。” 清 恽敬 《答董牧唐》:“敬幸附青云,而生平未得一见。”参见“ 青云士 ”。(7).谓隐居。:“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卷一○七:“遂拜表解职,求托岩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8).喻黑发。 唐
《大堤曲》:“青云教绾头上曲,明日与作耳边珰。”(9).古指春官。“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喻高位或谋求高位的途径。 唐
诗:“静想青云路,还应寄此身。” 明
:“未得青云路,且坐白日圜。”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白雪》曲高,青云路阻。”:“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张守节 正义:“若不托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后因以“青云士”喻指位高名显的人。 唐
诗:“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唐
诗:“朝为青云士,暮为玄夜人。” 元
诗之一:“由来青云士,高视笑泥途。”(1).龙形的玉雕。 唐
大同 八年,戍主 杨光欣 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 元
《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 宋
词:“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 金 高庭玉 《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 清
卷十四:“ 永安寺 壁上有 梅田女史 题诗云:‘ 灵妃 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绿苔。’”(3).指龙形的漏壶。 宋
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馀残雪。” 元
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4).喻剑。 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琦 汇解:“玉龙,剑也。” 唐
《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铓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嘷。”(5).喻笛。 宋
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 元
词:“閒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迭。”(6).喻雪。 唐
:“ 岘山 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宋
《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清 秋瑾 《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
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7).喻泉水、瀑布。 宋
诗:“静若仙鉴开,寒疑玉龙蛰。” 清 黄鷟来 《赋得匡庐篇寿韩霍岳观察》诗:“冰车转轴玉龙走,蒲牢出海铿华钟。”(8).喻桥。 元
盍西村 《小桃红·市桥月色》曲:“玉龙高卧一天秋。宝镜青光透。星斗阑干雨晴后。”犹穿孔。形容破敝。:“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 颜师古 注:“空,孔也。”耸入天空。 宋
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南朝
:“岁暮寒飙及,秋水落芙蕖。” 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
诗:“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 清
《樊圻画》诗:“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 潇湘 。” 峻青 《黎明的河边》:“你听,哇--哇--,秋水下来就是这么响。”(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妩,都属氤氲。”(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6).琴曲名。 元
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轸成。”(1).船的前部。 唐
诗:“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只见那 阿四 便钻出船头上来。”第十三回:“﹝他﹞一路也同我们在船头上同坐,问长问短。”(2).船上监督货运的头目;船主。:“初,州县取富人督漕挽,谓之‘船头’。”《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船头递了姓名手本,磕头相见。” 清
《奈何天·计左》:“叫左右分付船头,说近日边报紧急,不便羁留,就到了自家门首,也不许拢船,竟扬帆而过便了。”怎奈;可恨。 南唐
词:“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元
《窦娥冤》第二折:“可奈那 窦娥 百般的不肯随顺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可奈茶客太多,人声嘈杂。”(1).风和水;风和雨。:“公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 唐
:“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2).风寒与湿气。 北周 庾信 《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加以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3).风光,风景。 唐 李绅 诗:“ 楚 客喜风水, 秦 人悲异乡。”《水浒传》第一二○回:“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和 梁山泊 无异。”(4).指遥远而阻隔的路途。 元 辛文房 :“或以从军万里,断绝音耗;或祗役连年,迢遥风水。”(5).指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山脉等形势。就生者之屋宅而言,谓之阳宅;就死者之坟地而言,谓之阴宅。迷信者认为“风水”的好坏能决定宅主或葬者一家的祸福。旧题 晋 郭璞 《葬书》:“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此间 武彊山 广有隙地,风水尽好,我先与你葺理葬事。” 清
:“或问:‘可是 诸 府祖宗功德修来乎?’曰:‘非也。是他家阴宅风水所荫。’”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在他的意思,以为我们母亲把 杜 家的祖坟山上的风水一个人占尽了,所以只发我们这一家。”(6).指看风水的人。第四四回:“他越发慌了,托这风水到处寻地,家里养着一个风水,外面又相与了多少风水。这风水寻着一个地,叫那些风水来覆。”(7).比喻情势。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大家要看个风水。实是船小,载不起这几个人。” 朱道南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广州起义》:“这两个家伙不看看风水,尽在‘赤子赤孙’面前出洋相。”(8).中医学病症名。谓受风邪而致肺部肿胀、痰涌等症。 汉 张仲景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指水中凶猛的鳄类动物。 汉
《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玳瑁鳖鼋。” 唐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清
《三江口宝带桥记》:“ 道光 三载, 吴
越 大涝,蛙鳖生万灶,蛟鼍嬉千里。” 陈三立 《人日顾石公广文饮集龙蟠里》诗:“ 徐侯 罢钓 东海 水,胸次郁律千蛟鼍。”(1).人出生;人类产生。:“人生十年曰幼,学。” 明
《医说赠马复初》:“天地辟而人生,蠢蠢焉;圣人出而后异于物。”(2).指人的一生。:“人生几何,谁能无偷?朝不及夕,将安用树?” 唐
诗:“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那。”亦指人。
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3).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唐
诗:“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 叶圣陶 《隔膜·苦菜》:“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得精神的真实的愉快。”悲哀与快乐。:“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宋
《〈王平甫文集〉序》:“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 清
诗:“中年早已伤哀乐,死日方能定是非。” 沉从文 《〈沉从文散文选〉题记》:“十多个县分的城镇……给我留下人事哀乐景物印象。”哀悼死者的音乐。 巴金 《怀念萧珊》一:“同样地奏着哀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个人的中厅里去了。” 穆青 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电台突然播放出不祥的哀乐。”各半;相等。:“﹝ 王羲之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宋
《颍滨遗老传》上:“知雇役之害,欲复行差役,不知差、雇之弊,其实相半。”《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不则一日, 贺司户 家人送 吴衙内 到来,父子一见,惊喜相半。”(1).神的总称。《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 唐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清
《玉搔头·媲美》:“若不是神灵把手相提,几使你苦海茫茫沉到底。” 杨朔 《蓬莱仙境》:“命运并非有什么神灵在冥冥中主宰着,注定难移。命运是可以战胜的。”(2).魂魄。:“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 孔广森 补注:“神为魂,灵为魄。” 清
《书田氏封股事》:“儒者曰:人之既死,则其神灵将散而无所不之,故为重为主以栖之。若其体魄,既与神灵离而为二矣,掩藏之而已。”(3).犹威灵,圣明。:“ 青 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 南朝
刘协 :“昔 黄帝 神灵,克膺鸿瑞,勒功乔岳,铸鼎 荆山 。”(4).神异。:“龟甚神灵,降于上天,陷于深渊。” 明
《答王鉴川书》:“天子生而神灵,十岁即能信任辅臣,亲决大政。” 清
《溪南八首次祝京兆韵为吴尔世作》之一:“树有神灵枝更异,岁逢时节果先尝。”留意;在意过分或过量。例如:一个人不能过多的追求物质享受。(1).革囊。:“昔者 五子胥 说听乎 阖闾 ,故 吴王 远迹至于 郢 。 夫差 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取马革为鸱夷。鸱夷,榼形。” 明
《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江中。”(2).借指 春秋
伍员 。 明
《行路难》诗之二:“ 钩弋 死 云阳 , 鸱夷 弃江沙。”(3).指盛酒器。卷七二引 汉
扬雄 《酒赋》:“鸱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藉酤。” 宋
诗:“鸱夷赊美酒,油壁系轻车。” 清
《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赋此词》:“看鸱夷扑满,磊磊邱樊。”一本作“ 鸱彝 ”。(4).即 鸱夷子皮 。 唐
:“ 西子 下 姑苏 ,一轲逐 鸱夷 。” 冯集梧 注:“: 范蠡 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 齐 为 鸱夷子皮 。”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欲酹 鸱夷 、 西子 ,未辨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
诗之二:“ 鸱夷 应笑先生拙,难买轻舟泛五湖。”参见“ 鸱夷子皮 ”。(5).拇指。行酒令的手势。春秋
范蠡 之号。:“ 范蠡 浮海出 齐 ,变姓名,自谓 鸱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 司马贞 索隐:“ 范蠡 自谓也。盖以 吴王 杀 子胥 而盛以鸱夷,今 蠡 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韦昭 曰:‘鸱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鸱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颜师古 注:“自号 鸱夷 者,言若盛酒之鸱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怀,与时张弛也。鸱夷,皮之所为,故曰子皮。”(1).不知道,不认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闵己赋》:“行舟楫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雠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翙 《邺中记》、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唐
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侬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娘 墓一吊;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卷三十、 宋
洪迈 、 清
袁枚 ,。(2).吃冷的食物。:“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翙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煮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姜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姜豉,故名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1). 周 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 郑玄 注:“乡里,乡所居也。”《吴子·治兵》:“乡里相比,什伍相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释名》:“民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然民谣;一种为假作民谣。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流行乡里间的徒歌。”(2).家乡;故里。:“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 杨音 ﹞与 徐宣 俱归乡里,卒于家。”《水浒传》第三九回:“﹝ 黄文炳 ﹞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譬如 蒋士镳 ,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南朝
刘义庆 :“ 许允 为吏部郎,多用乡里。” 清
陈康祺 《郎潜记闻》卷一:“时知县事者为 湖北
绍原 , 陆制军 乡里也。”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及 贺拔岳 西征, 洛 与之乡里,乃募从入 关 。” 明
王琦 卷下:“公与 熊 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骘之说谕之, 熊 不省。”:“ 植 与 嵩 乡里,尝劝 嵩 杀 杨继盛 。”(5).指妻。 南朝
梁 沉约 诗:“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 沉泰 说 陈文帝 遣 章昭达 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 彪 知不免,谓妻 杨 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1).小孩子。:“﹝ 萧何 ﹞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斗。”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小儿开门出来,手里拿了一个筲箕出去买米。”(2).小儿子。卷四九○引 三国
虞翻 《与某书》:“此中小儿,年四岁矣,似欲聪哲。” 宋
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谦称己子。:“ 方进 曰:‘小儿未知为吏也。’”此指其子 翟义 。“司空 孟仁 卒” 裴松之 注引《吴录》:“﹝ 孟仁 ﹞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 文遥 谓 思道 云:‘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西游记》第七三回:“ 行者 道:‘令郎是谁?’ 毗蓝 道:‘小儿乃 昴日星官 。’”(4).泛称子侄。:“ 玄 等既破 坚 ,有驿书至……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5).旧时指为皇家或军队服役的人。 唐 陈鸿 《东城父老传》:“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 潼关 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 胡三省 注:“时监牧、五坊、禁苑之卒,率谓之小儿。”:“ 贞元 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 胡三省 注:“ 唐 时给役者多呼为小儿。” 清
《银泉山》诗:“ 五陵 小儿若狐兔,夜穴红墙县官捕。”(6).对人的蔑称。 南朝
《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中丞奈何负天子,从小儿(指 李惟岳 )跳梁哉?”《三国志平话》卷上:“战事未定,却交小儿(指 刘备 )权州,百姓皆有怨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参见“ 小人 ”。(7).指疾病。 宋
词:“怜君病后颊颧隆,识取小儿戏弄。”(1).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南朝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弘义让以勖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从古以来,富贵空花,荣华泡影,只有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名传万古,随你负担小人,闻之起敬。”(2).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燕 北风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对中人以上,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则称我家。” 元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仆云]小人也辛苦,待歇息也。” 明 许时泉 《写风情》:“小人是 杜司空 衙中差人。” 清
《金壶浪墨·王孙》:“ 王 跽曰:‘小人贫苦无家室,复病哮喘,托此以蔽风雨有年矣。’”(3).对平辈自称的谦词。:“君(指 许汜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 刘备 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情愿伏侍小娘子前去。”(4).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5).识见浅狭的人。:“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 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 也。’” 金
《〈论语〉辨惑二》:“其曰硁硁小人、小人 樊须 ,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 北齐
:“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清 王应奎 卷二:“舆夫力倦,且苦腹馁。 启新 出所携莲子与舆夫各一,曰:‘聊以止饥。’舆夫微笑,盖笑其所与之少也。而 启新 误以为舆夫得莲子故喜,即曰:‘汝辈真小人,顷者色甚苦,得一莲便笑矣。’”(6).人格卑鄙的人。:“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于 大禹 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奸佞也。”:“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颓也。”卷七十:“君子小人只是个正不正。” 许地山 《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7).特指小偷。卷三九:“忙敲楼窗向铺里叫道:‘隔壁仔细,家中敢有小人了?’铺中人惊起,口喊‘捉贼!’”(8).旧指仆隶。:“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朱熹 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9).小孩子。第一回:“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说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说是小孩子话。” 刘半农 《拟儿歌--小猪落地》:“‘小猪落地三升糠’,小人落地无抵扛!” 毛泽东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10).引申为小一辈的人。 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十三章:“可你们看看,这是俺公公婆婆给俺们小人吃的吃食。”(11).身材短小的人。卷十九引 汉
东方朔 《神异经》:“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寸,朱衣玄冠。” 清
:“俄而尺许小人,连遱而出,至不可数。”(12).下等的酒。 唐
杜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以家醪黍觞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醪灰觞醉人者为小人。”(1).竹子的小枝。 唐
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 巴渝 (今 四川 东部)一带民歌, 唐 诗人 刘禹锡 据以改作新词,歌咏 三峡 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诗:“荡桨 巴 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 羌 笛。” 宋
诗:“旧曲元无调,曲米新篘但有闻。” 清
纪青 ……女名 映淮 ,字 阿男 ,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 谢 女雪飞香。’” 朱自清 《中国歌谣》三:“云:‘《竹枝》之音,起于 巴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3).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给与。:“奢侈无度,不爱财宝,左右亲幸,一日乞与,或至一二百万;小有忤意,辄追夺之。” 唐
诗:“垂衣端拱浑閒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宋
诗:“天公作意怜羁客,乞与今年一夏凉。”(1).指特别聪明、才能非凡的儿童。:“﹝ 孝绰 ﹞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 齐 中书郎 王融 深赏异之,常与同载以适亲友,号曰神童。”:“ 玄宗 封 泰山 , 晏 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 张说 试之, 说 曰:‘国瑞也。’即授太子正字。公卿邀请旁午,号神童,名震一时。” 鲁迅 《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清 朝末年,有些人读的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神童诗》。”(2).谓仙童。 南朝
《七召·神仙》:“列神童于羽帐,侍玉女于仙车。”(3). 唐
宋 时所设童子科举的别称。:“ 炯 , 华阴 人,举神童,授校书郎。”:“ 赞 七岁诵书二十七卷,应神童举。”:“史记 秦始皇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 临洮 ……是岁 始皇 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 唐
《乾元殿颂序》:“铜狄分形,肃严扃于左序。” 金 刘迎 《赠人》诗:“ 蓬莱 咫尺三万里,铜狄因循五百年。”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1).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故古时所称 弱水 者甚多。(1):“ 黑水
西河 惟 雍州 , 弱水 既西。”又:“导 弱水 至于 合黎 ,馀波入于 流沙 。”上源指今 甘肃
山丹河 ,下游即 山丹河 与 甘州河 合流后的 黑河 ,入 内蒙古 境后,称 额济纳河 。(2):“ 劳山 , 弱水 出焉,而西流注于 洛 。”指今 陕西 北部 洛水 上游某支流。(3):“﹝ 昆仑 之丘﹞其下有 弱水 之渊。”:“ 安息 长老传闻 条支 有 弱水
西王母 。”:“﹝ 大秦国 ﹞西有 弱水 、 流沙 ,近 西王母 所居处。”所指皆在西方远处以至国外。(4):“ 金城郡 …… 临羌 。”原注:“西有 须抵池 ,有 弱水 、 昆仑山 祠。”可能指今 青海 。(5):“北有 弱水 。”当在今 黑龙江 省境内。(6):“ 魏 主循 弱水 西行,至 涿邪山 。”当在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7):“有 弱水 南流。”当在今 青海 或 西藏 境。(8):“以 奚
阿会部 为 弱水州 。”当在今 内蒙古 东境。(2).又名 娑夷水 。即今 克什米尔 西北部 吉尔吉特 (Gilgit)附近 印度河 北岸支流。 唐
天宝 六年(公元747年) 高仙芝 攻 小勃律 ,进军至此。(3).古代神话传说中称险恶难渡的河海。《海内十洲记·凤麟洲》:“ 凤麟洲 在 西海 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宋
诗:“ 蓬莱 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西游记》第二二回:“八百 流沙 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第二五回:“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 蓬莱 弱水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呜呼!现象如是,虽弱水四环,锁户孤立,犹将汰于天行,以日退化。”(4).犹言爱河情海。第九一回:“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苏曼殊 《碎簪记》:“余曰:‘然则二美并爱之矣。’ 庄湜 复叹曰:‘君思“弱水三千”之义,当识吾心。’余曰:‘今问子,心所先属者阿谁?’曰:‘ 灵芳 。’”三千,喻其多。(1).犹天外。 汉
《西都赋》:“排飞闼而上出,若游目于天表,似无依而洋洋。” 唐
《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形留座隅,势出天表。” 明
词:“ 秦 台人去无踪,空馀绿树连天表。”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诗之二十:“孤凤在天表,凡鸟讵敢亲。”(2).上天显示。:“臣闻谦逊静悫,天表之应,应之以福。” 南朝
《陈文帝哀策文》:“《洛书》天表,灵命。”(3).指天子的仪容。:“ 秀 后言于 文帝 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明
《玉玦记·接诏》:“龙衮得见天表,辕门又睹旌旄。”:“﹝ 圣祖 ﹞天表英俊,岳立声洪。”(4).指天生美好的仪容。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朱楼云渺,玉人天表,终朝掐损情肠,何意得谐欢好。”何为,为什么。:“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 颜师古 注:“胡,何也。” 唐
《蜀道难》诗:“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宋
诗:“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明
诗:“嗟我胡为在尘网,远望高峰若天壤。” 何其芳 《画梦录·扇上的烟云》:“你这些话又胡为而来?我一点儿也不能追踪你思想的道路。”胡作非为;任意乱来。《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如今说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二折:“由他閒戏,任你胡为。”第一一一回:“ 宝钗 听着这话,好不自在,便说道:‘我原不该给他行礼,但只老太太去世,咱们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盖 中国 艺术家,一向喜欢介绍 欧洲 十九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漫于画苑。”(1).旧时自谦之辞。:“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 再拜言。” 李善 注:“走,犹仆也……自谦之辞也。” 宋
诗:“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 宋
:“去年大暑过 京口 ,唯子见过牛马走。” 清
:“ 应劭 曰:‘下走,仆也。’…… 司马迁 与 任安 书称‘太史公牛马走’,牛马走即下走也,上称官名,下则自谦之词。或解为太史公之牛马走,则迂而凿矣。”(2).谓像牛马般奔波劳碌。 唐
诗:“自怜牛马走,未识犬羊心。”:“ 良俊 居久之,慨然叹曰:‘吾有 清森阁 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彝鼎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乎?’遂移疾归。” 景耀月 《读史感言》诗:“所学一以失,终身牛马走。”(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东南曰 扬州 ……其泽薮曰 具区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区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 具区 ,即 太湖 。(2)即 太湖 。:“果兴师而伐 吴 ,战于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南江东注于 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 长荡湖 、 太湖 、 射湖 、 贵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贡湖 、 胥湖 ,皆 太湖 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3).指 洞庭湖 。 唐
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见。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于峻岭,寻渔父于沧浪。” 唐
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才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亦作“挂席”。
犹挂帆。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李善 注:“扬帆、挂席,其义一也。” 唐
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宋
词:“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 郁达夫 《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诗:“明朝挂席 扶桑 去,回首中原事渺茫。”(1).从此时或此地起。:“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晋
卷十六:“恩爱从此别,断肠伤肝脾。” 唐
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宋
诗:“北客初来试新险, 蜀 人从此送残山。” 明
《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若从此再加学问之功,以讲求义理,开广聪明,则太平之业,可计日而待也。”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三》:“舍弟蹉跎二十年,不得已请书于先生,从此或有遇合以成其用,皆先生之赐也。” 巴金 《灭亡》第八章:“但不到半年,她底丈夫抛弃了她,从此音讯杳无。”(2).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汉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从此观之, 齐
楚 之事,岂不哀哉!” 晋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 明
《寄焦弱侯》:“是以天资虽或鲁钝,而从此真积,或可几于一唯之 参 ( 曾参 )。” 清
:“若乃 孔子 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者,亦从此(指 夏
少康 封其庶子于 会稽 )而可知之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终能疾雷过山而不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