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心咒身边的神鹰是什么来历

全国统一免费热线: 400-
迎请热线: (任先生)
迎请佛像QQ:
大庄严企业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号:a 欢迎您的加入!
大庄严佛像官网:
联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前沁村国家级木材加工区
五大明王之
&&&&&& 威德声尊者,即大威德王。他法力高强,是密教五大之一,同时又是西方的忿怒身。他的梵文名字叫阎曼德迦,别称降焰魔尊、六足金刚等。
&&&&& 大威德王菩萨具有非凡的神通力,能够断除一切魔障,降服一切恶龙。众生如果诚心供奉,不断念诵阿弥陀的法号,阿弥陀佛就会派遣大威德王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萨前去保护,使其不受凶神恶鬼的缠扰,专心致志修习禅定,彻悟佛法真谛,往生极乐世界。
&&&&& 他的形象通常表现为三面六臂或者六面六臂六足。他乘坐青色水牛,通身青黑,手持弓、箭、剑、戟、索、棒等兵器,以髑髅为璎珞装饰身体,以虎皮为裙。他的体魄强壮高大,浑身笼罩着熊熊火焰。脸上长着三只眼睛,颜色赤红而凶狠,大笑之时牙齿如匕首般露出,口如血盆,令人生畏。
五百罗汉之威德声尊者
& & &威德声尊者,五百罗汉之第274尊。
&&&&& 本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工艺有限公司整理提供。
藏传佛像系比较庞大,它们的造型较为复杂。有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造像,有汉地造像,但多数为西藏本地造像。它源于古印度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刚乘、时轮乘、易行乘,同时又有西藏原始苯教的融入之中,蒙古、汉地的一些风格也融入到藏传佛教的佛像之中。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多彩,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憎目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西藏本地除按《造像度量经》成佛造像外,还有内地和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造像流入,特别是本早期造像一下子把诸佛特征说清很难,下面仅就一般的特征说点个人看法。
西藏早期佛像的特征:佛头戴三幅冠(三叶冠、三花冠的简称),底座无十字金刚。其中宋代藏佛的主要特征,有头顶叶子,佛带衣纹,衣纹比较细,左臂胳肘与背身辖起。宋代之后有一个小空洞。宋代的造像风格中白格(东印度)、尼泊尔风格影响较大;显密二宗佛像有明显区别。显系:释迦牟尼及八大弟子,密宗佛像方位:中位大日如来(毗卢那耶佛)白色;东方位阿措佛(蓝色)南方位宝法佛(金色)北方位不空佛(绿色)西方位阿弥陀(红色)。主要分类
一、祖师系;
二、佛系(一般密宗的佛像在前;显宗的佛像在后;
四、佛母系;
五、系(藏传佛教之中有十六罗汉);
六、护法神系;
七、财宝天王系等。在藏传佛教佛像之中,祖师的地位较为尊贵;男女双身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内容;女神像愤忿也是藏佛像中明显的特征。
1.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时代特征不甚明显藏传佛教的匠师们,造像必须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格制作佛像。按照固定的程度重复的制作,难免是千佛一面,工匠的创作灵感只有体现在佛像的工艺与技巧上。所以造像在形式上变化的比较慢,一种样式它也可能延续几个世纪,但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所以在辨别佛像的年代时,看不到明显的时代特征。
2.无字像多,有字像少见。藏传佛教佛像,几乎没有纪年与题款,即使有也大多为六字真言、咒语,更罕有藏文纪年。在元、明、清时期,内地塑造的佛像中,偶尔可见汉文题款。现存于世的佛像大多数都是在50百米以下的造像,较为珍贵的早期佛像大多数只有十几厘米甚至几厘米,其原因是小型佛像便于保存和携带。藏地的佛像在断代上比汉地佛像困难大的多。
3.汉地佛像断代的依据是时代特征,藏传佛像断代依据是区域风格。藏汉长期一家又与中亚、印巴次大陆相接壤,所以西藏苯教文化、印度文化、中亚文化、汉地文化等都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和影响。古代的于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孟加拉(原东印度)、尼泊尔、印度等地,对藏地佛像艺术等有深刻影响。所以,国外的工匠们长期在西藏造佛像,同时把技术传授给藏族工匠。同时,印度原产地的佛像大量不断进入西藏。在西藏保存的佛像中,大量地保存着处来的佛像艺术。西藏不同地区的佛像,都吸收了外来的各种艺术的风格,佛像的造像艺术相互交织,佛像的风格非常的复杂纷繁,面目多样化。藏地的佛像与汉的佛像截然不同之处:汉地佛像主要区别是时代的特征;西藏藏地的佛像在于产地区域的风格。
西藏的本土佛像十世纪以前的较少。公元7-9世纪吐蕃时期,即佛教的前弘期,从有关藏文古籍记载中看,汉地、于阗、尼泊尔经印度工匠、曾在西藏塑造了一些佛像,他们把各地的佛像风格、造型都体现在藏地的佛像之中。此时期的佛像遗存在世的极少,因公元848年朗达玛灭佛时,吐蕃时期的大部分寺庙、佛像,遭到了摧毁,即使有原来的佛像,由于后人的不断妆修,它的特征明显减少。
公元10-13世纪,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佛像的造像形式大多模仿外来的风格,基本上西藏西部地区受克什米尔、印度西北的斯瓦特(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地区)的影响较大。西藏的中部、南部受印度东北帕拉王朝与尼泊尔艺术的影响较大;藏东受汉地的艺术影响较大。
公元14-16世纪,西藏的佛像风格已逐步的渐渐成熟,到了公元15世纪,西藏的造像艺术、工艺达到了高峰。元代、明代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比较密切,元代西藏的造像面站与佛饰接近蒙古人;明代的西藏造佛从整体看显得粗犷而厚实。藏传佛教从东传入内地,形成了汉造佛风格的融合。
公元17-19世纪,是西藏佛像艺术发展的后高峰期。在公元18世纪前后,清朝政府扶持格鲁派,此时格鲁派兴旺发达,同时促进了佛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这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西藏藏传佛教的佛像以藏中拉萨为中心和偏南的后藏萨迦一带为主,两地是制造佛像的主要制作地之一。藏传佛教佛像又具体分为藏中、藏西、藏东造型。
藏中的佛像,早期的佛像受尼泊尔与西藏苯教的影响较大,但是它又受印度和克什米尔的影响。明清时佛像又有一些汉式佛像的风格融入,藏中佛像的造型带入了诸多地方的特征。但是每一尊佛像的特征要区别对待:有的佛像上尼泊尔的特征较为突出与鲜明的多些;有的佛像与西藏的苯教比较接近;有的佛像又与汉式比较接近。总的来讲,一尊佛像中有诸多地区的特征融入之中。拉萨地区过去有许多尼泊尔等地的工匠阿尼哥是在藏著名的尼泊尔工匠。所以说藏中的佛像呈现出各地区过去有许多尼泊尔等地的工匠阿尼哥是在藏著名的尼泊尔工匠。所以说藏中的佛像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藏中的佛像总体来讲,在造像的风格上柔和适中,虽然造像的风格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大体上还是有共同的造型特征。
藏传佛教佛像很早的存在不是很多,在元代佛像与菩萨的造像中,主要是接受尼泊尔的佛像,它主特征:佛、菩萨的面相、四肢比较丰满,额比较宽,肩也比较宽,腰较细;明王等佛像眼睛比较浑圆,身躯比较肥硕。衣纹上不太重视刻画,佛像只在袒右肩的含口处的部分有一些纹饰,右边施禅定印的手臂上有些纹饰,在表示袖口处及佛的腿部施些很浅的线。总的来说,这种比较突出形体,而不注重立体刻画衣纹的徒刑样式,是融入了印度萨尔那待的佛像造型样式。这种造型的莲花座一般为宽肩、上下施二层联珠、莲瓣大多为宽肥、表面的起伏比较平缓。
元代时,藏传佛教它深受着尼泊尔造像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尼泊尔艺匠阿尼哥在西藏建寺、建塔、塑像,于是这一时期尼泊尔造型的特征,流行于西藏地区。
明清时代,藏中的佛像,它融纳了各地佛像的造型,佛像的艺术风格比较突出本地的特征。尽管有汉传佛教佛像的特征,汉地宫廷的佛像在西藏有所发现,但这时西藏佛像艺术的本土风格已基本形成。
总体来讲,藏中的佛像比较敦厚,在造像的技术上比较熟练,现存的佛像大多是藏中的风格特征。但是,佛像的造型风格特征,又各有千秋,很难一概而论的。有的时候,在一尊佛像上体现各种不同的风格。藏中的佛像,在装饰上有一部分它的明代风格特征比较明显,如衣纹比较喜欢用双嵌形,大多用联珠,空白的地方敲刻花纹;有的镶嵌宝石,它除了宝冠、白毫、嵌珞、臂钏常镶宝石的地方以外,在身上一些可嵌可不嵌的地方也镶上宝石,使它显得华丽。但是,镶嵌的过于多,使人感觉琐碎,减煞了&佛气&、&神气&,增加了珠光宝气的&俗气&。
藏传佛教中的高僧像,他是西藏造像中一种非常特别的形象。他们的造像很难分辨出是藏中、藏西、藏东的造像,就把他们的像暂归藏地吧。高僧大德的塑像,除莲花生大师,密宗的玛尔巴、米拉日巴,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与弟子达赖与班禅大师有定型的造像外,在一些寺庙的高僧活佛,圆寂后大部分都铸有铜像。有大些的塑像,有些工艺一般。但是大部分塑像与铸造者本人有些相似,技法真实,刻画得十分合理,造型比较准确,极富有真实的感觉,其艺术水冷不亚于西方的雕塑,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西藏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中,对祖师的崇拜是放在第一位的,在信教群众中,始终把达赖、班禅及各寺庙活佛放在崇仰第一位,研究西藏佛像也要把祖师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把西藏本土造像风格的脉络搞清楚,而不是简单的比较归类。对此,本人将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及。
莲花生大师 & & & 藏西(阿里)。藏西的佛像,受着克什米尔的影响较大,也有东印度的造像特征在佛像上的表现。由于阿里古格它正处在西藏的割据时期,又请到东印度及尼泊尔、克什米尔的高僧大德来古格传教。这些高僧来自不同的地域,也把不同地域(帕拉、芨多、拉达克、尼泊尔等)的造像风格融进藏西铸佛像艺术中。所以在它的佛像造型上,体现了多元化的风格。
藏西的佛像,它绝大多数是用黄铜为质地的(关于黄铜,古印度军在七世纪就可以炼冶出)。佛像的鎏金也比较少,一般铜的质地是黄而泛白。因为佛像受克什米尔与东印度的影响较大,制作的工艺主要是:一般精细的璎珞、臂钏、手镯、坐垫等外镶有红铜或者镶银。藏西佛像镶绿松石、宝石的不多见。
藏西佛像从整体来看,大多数是细蜂腰,特别喜欢装饰,眉部阴刻(线),一般眉毛比较长、耳环也比较大,佛的眼睛镶嵌银、佛的胸部呈三角形状,一般耳环是空的,佛的臂钏非常的饱满,但是胎质较薄。佛像的体态比较轻盈,不像克什米尔佛像那么宽厚浑圆。站立的佛像,身体比较明显的可见胞、腰、下肢三部分,给人一种感觉,觉得气势不够贯穿。佛像的四肢比较细,给人感觉非常优美,比较比较匀称,相比克什米尔的佛像四肢饱满、圆浑有力。
藏西的佛、菩萨的头部略显的方圆,不像克什米尔的佛像强调面相浑圆,佛像的五官刻画的比较突出而深刻,眼睛比较修筑而眼敛低,鼻子的侧面呈钩状,人中部分比较宽,上嘴唇上翘,眉毛大多数在隆起的眉弓上再刻上阴线,极高的挑起,有的眼白和眉毛上嵌有红铜或者是银。佛像的冠饰与菩萨冠饰多用的是三枚或五枚叶片组成,(俗称&叶冠&)冠饰制作的非常轻剔透。高束的发髻,显得瘦消高耸,有的佛像觉得单薄,冠的各饰件又用横带加以固定。藏西佛像最明显特征,是束冠之缯带向两侧成蛇形状,显得非常飘舞而潇洒,双耳上的缯带结束成蝶状或花朵的形状,显得非常美丽大方。菩萨的宝冠、缯带和身后的飘带相互结成,像一张镂空的背光状。总而言之,藏西的的佛像的璎珞大部分成&符号&形状,而且常垂于两乳内侧。裙的束腰与小腿部分的边缘稍加一些纹饰,一般腿部呈的是三角形,有的嵌银或者是红铜。佛像的宝座,它的正面呈扁形的梯形,一般底座的外边撇,卷唇或者是饰在联珠。它的莲瓣比较肥大而扁,花的形状比较偏肥,里面呈的是卷唇状,底座的一层莲花是半卷的小舌,二层的边是卷的,一般台座的正面只排列六、七个莲花瓣,底座的莲花瓣纹饿比较朴素。底座的盖与周边的缘壁用包底的办法固定。
藏西的佛像一般是、无量寿佛、站姿像,各种菩萨坐姿像为主,站立的佛像比较少。佛像大部分是寂静相的表情,与其他地方造像相比,它双身佛像和各种恐怖的明王像,空行母等比较少一些。
藏东的佛像它是以昌都、四川藏区、甘肃、青海等地为主地,藏东佛像究竟是什么样,具体的比较难说,根据近来国内外有些资料来看,大多数将藏东的佛像与蒙古佛像相提并论,一般明清的佛像较多,藏东与内地接壤,在造像的特征上,受汉传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佛像的表现上它既有汉式特征,又有藏式的特征。
藏传五路财神
藏传五路财神是对黄财神,白财神,红财神,黑财神,绿财神的称呼。
黄财神,藏名藏拉色波,是密教之护法神祗,诸财神之首。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因其身肤黄色,故称为黄财神。相传黄财神过去是 位,早已修证五道十地。昔日在中印度摩陀国之灵鹫山讲说大般若经义时,诸方魔鬼神怪前来阻碍,令山崩倒塌,此时黄财神奋勇现身庇护,使得众 多闻法比丘安然无恙。后来释迦牟尼如来嘱黄财神皈依佛法,助益一切贫苦众生,走佛教之路,逐成为大护法神。 修持黄财神法、持诵其密咒,可获得黄财神庇,佑能增长福德、寿命、智能、物质及精上之受用,财源茂盛,免除贫穷。为令密乘行者有资财宏法利生,不被生活所 逼,可安心向道,特赐予行者财利丰足。修持黄财神法者,需发无上菩提心,勤行布施,广结善缘,万勿贪悭,心诚如一,发愿救度一切众生于贫困,则福德更不可 限量,以此发心来修财神法,才能够得到圆满富足。
白财神藏名(臧哈嘎玻),又名白宝藏王,乃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身。据说:当阿底峡尊者游化观世音圣地南海普陀之时,在半途见一穷人,贫病交迫,十分可 怜。因阿底峡身为僧伽,豪无分文,乏力救度拔苦,深感遗憾之余,不禁黯然下泪。此时观音以大悲心化现人身,问其原委,为何哭泣?阿底峡据实以告,感其悲 心,亦流下两滴青泪,由左眼泪珠化现救度佛母,右眼泪珠化现白财神。观世音菩萨嘱咐白财神,此法即辗转至今。修持白财神法门,可祛除贫病穷困之苦,消除罪 业障碍,增上顺缘,获得受用无虑,属无财信士起修之妙法。行者亦当以观世音菩萨之大悲心为本,常行无相布施,照顾贫苦大众,自然如愿相应成就。
红财神,有能招聚人,财,食等诸受用自在富饶之功德。红财神是萨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无比的财神。在藏密萨迦派,可恨重视红财神的密修方法及教言。红财神 一面二臂,二目善怒面,以各种宝物为饰,头戴五佛冠。古时王者或贵族常修习此法,易与相应,为怀爱之法门。红财神头戴宝冠,右手持摩尼宝,左手抓吐宝鼠, 右脚伸做脚曲,立于莲花月轮上。修习红财神法,持诵念咒,可获得红财神护佑,财源茂盛,能免除穷困及一切经济困境。而此修法也随着修行者的发心而可获得不 同的果报,如果是发起无上菩提心者,则可得证世间及出世间福德圆满,若是求世间财富者,亦可满足,若是赤贫者,也可获得食物充足的利益。
黑财神藏名(臧哈纳玻),乃是五方佛里面的东方金刚不动佛,为了利益娑婆众生能脱离穷困之苦恼而化现,主要为驱除所有恶运纠缠,并使一切善愿都能心想事 成圆满无碍。据莲华生大士所说,金刚手菩萨在北方夜叉净土世界,将此黑财神法门传给空行母,并要求空行母再传给恒常心存善念的幸运者。其后这些修持法门由 二位成就的上师,取自殊胜的宝石内。此法门,以穷人,下阶级,独居之行者易于相应,若心中长存善念,黑财神加持将是永远弗失。
绿财神,为东方不动佛之化身。绿财神乃是藏密无上瑜珈部之不二续&时轮金刚本续&中所传出的,亦是东方金刚不动佛所现的应化身,受释迦牟尼佛嘱咐,为一 切贫苦众生转大法轮。其功德:令一切作为成功、圆满,净化恶运、障碍,于诸众生受用富饶增长。此尊形像为一头二臂三目,头戴五佛宝冠,上披彩带天衣绸裙, 以众宝璎珞作为报身庄严,右手持满愿宝果,左手捉吐宝鼠,以游戏坐姿,右足轻踩于白螺上。
道教五路财神
道教的五路财神是从古代的五路神发展而来的。古代的五路神又叫路头、行神,指五祀中所祭的行神;所谓五路,则指东南西北中。后来,五路神被人格化,附会为元代末年御寇而死的何五路。到了清代,五路神就被当成了财神,姚福钧《铸鼎余闻》就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中门、行中霤之行神,出门五路皆得财 也。&不仅如此,后来人们更把五路神扩展成了五位,脱离了五路神的原型,而成为众多财神的集合,这些财神包括赵公明元帅、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 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这五位神祇,赵公明元帅是姜子牙封神时所封的正一玄坛真君,是后世最主要的财神(武财 神),而其他四位则是他的部下。
显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显密要圆融,不能彼此排斥、诽谤。显密宗都强调基础的修法,都重视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修持,目的相同、方向一致。但是二者在修法上有区别,对此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一说念咒了就认为是修密宗了,一说念佛了就认为是修净土宗了,一说打坐了就认为是修禅宗了,不是的!念咒不一定是修密宗。显宗里也有很多咒语,每一部经里都有咒语,这是每一部经的精华。但是经里讲的是咒语的功德,没有讲具体的修法。密宗里讲的是具体的修法,通过什么方式来修这个咒,怎样才能实现这些功德。显宗里不讲这些具体的方法。
铜密宗佛像-不动明王八臂像
不管什么时候,一切都要观为圆满:住处圆满、上师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时间圆满。以五种圆满为基础的修持才叫修密法。一切都能观为清净,不是把不清净的观为清净,而是一切本来清净,这个时候才算进入密法。你有五种圆满的修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修两个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修持两个次第以后才能修大圆满法。明观五种圆满,你真正认识到了是最好的,如果你暂时没有认识到,也要深深地相信。如果你不相信,还有怀疑的话,你就不是修密法的人。之前,虽然你念的都是密宗的仪轨,念的都是大圆满的修法,但实际上都是显宗法而不是密宗法。
密宗与显宗所采取的方法的差异,也在于在对境当中修持方法的多与少。密宗里有众多积累资粮的方便,特别强调在对境中修行,所以成就快。无对境修一百年,不如有对境修一刹那。显宗里,尤其是小乘佛法总是避免对境,很少有在对境中修行的方法,所以小乘修行者不能获得彻底、永久的解脱。显宗里大乘佛法虽然有在对境当中的修法,但是很少,所以成就慢。
密宗五大财神之红财神(铜雕彩绘密宗佛像)
显密一定要圆融,不能互相诽谤。谤法有罪过,有严重的后果。显密宗都是正法,都能到达目的。但是人的根基不同,所以得到的方法不同,一个是坐飞机,一个是坐火车。要看自己的缘份在哪里,自己的根基在哪里。有条件坐飞机就坐飞机,没有条件坐飞机就坐火车。坐飞机快,坐火车慢,但是最后都能到达同一个目的地,都是一样的。显密法门之间也没有什么冲突和矛盾,都是救度众生脱离痛苦的方法,如果你认为有矛盾、有冲突、有怀疑,还是没有精通佛法,那自己就要好好地学一学。这是你个人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
大黑天神是随着教密宗传入中国的。有关摩诃迦罗(大黑天)的经文唐代已有译著,但其造像在汉地却很少,今天所见到最早的大黑天像建于唐朝末年。在云南大理崇圣寺的主塔即手寻塔的塔顶中,发现了三尊大黑天神像,同出的金刚杵顶上也饰有大黑天神。像用三在六臂忿怒相,肩、臂缠蛇,披骷髅璎珞。
崇圣寺及千寻塔建于南诏劝丰佑年间(823-859年),即晚唐时期。崇圣寺为南诏(云面一带)最大佛寺,主塔千寻塔建成后,晚些时候又建二塔,三塔均为砖砌,一大二小,鼎足而立,背倚苍山,面临洱海,优美而壮观。行寻塔为唐代奸筑师指导工匠仿照西安小雁塔、河南嵩岳寺塔形制建成。塔为四方形中空密檐式,16级,高70米,有17层楼房高,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据《白古通记浅述》称,崇圣寺、千寻塔规模宏大,有佛像一万一千余尊,房屋八百九十间,耗铜四万余斤,用工七百七十万,兴建了八年。这在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南诏时期,其本身就是个厅迹。塔顶供奉有大黑天神像为现代发现,实乃&劫后遗存&,大黑天神曾在云南盛极一时,是地位仅次于、的第三大神。
大黑天的云南能够神运亨通,香火极盛,也是历史使然。大黑天神是随着印度密教从印度缅甸进入南诏地区的。据元朝张道宗所撰《纪古滇说集》载:威成王诚乐立,乃第三世(主)也。王威服诸邦,崇信佛教&&始塑大灵主大天神。圣像曰&摩诃迦罗&。
威成王是南诏的第三代君主,名盛逻皮,又名诚乐魁,在位时间为713-728年,在位十六年。他被唐玄宗封为台登郡王,知沙壶州刺史。这就是说,早在一千二百年前的唐朝中叶,南诏即已供奉大黑天,而且是以本主(又称土主)神的形象供奉的。
本主是古代云南白族、彝族信仰的巫教神主,充当本主神的对象很多,有南诏、大理国的君王,有唐代、明代著名将领,有英雄志士、贤女烈妇,还有原始崇拜的动物山石,多是有功于国、造福于民的人物。作为异国他邦的外来神,大黑天当了上古代云南人民隆重礼遇的本主而受到广泛崇拜,他甚至挤走了许多别的神,这不能不归于密教&入乡随俗&的适应能力。当然,大黑天要因俗而化,必然也要被当地人民改造一番。白族人民流传达室久远的关于大黑天神的一些神话,就已经完全是&中国味&了。
广东地区传说
大黑天神的神话传说,在白族地区流广东省,影响大异说也较多。最有名的是他为了拯救百姓而吞服瘟药有故事。
传说,巡天神将向玉皇大帝进谗言:&下界百姓男不耕,女不织,上不孝,下不养,请玉帝严惩。&玉帝闻奏大怒,即派一亲信大神下凡降瘟,欲将人类殓灭无遗。
天神带了瘟药,下至人间,却见百姓男耕女织,十分勤劳。又见小路上有一个中年妇人,手拉着一个六七岁小儿,背上倒背着一个十来岁大男孩,匆匆赶路。天神有些奇怪,便变化成一老翁,走到妇人面前问道:&年小的你不背,倒要背年大的,却是为何?&妇从答道:&你老人家有所不知,年大的娃娃不是我亲生,我虽是他后娘,但要比亲娘还要疼他。小个的是我亲后儿子,却也懂事,我背着他阿哥,他也不哭不闹。
天神见妇人如此纯朴善良,十分感动,就对她实说了,并告诉她:&你回家赶快在门口栽棵小松树,再门上挂一双新草鞋,不然晚上会遭大难!&妇人磕头拜谢了老人,回村去了。她一想,乡亲们都不错,我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她把避通的方法告诉了所有乡亲。
天神晚上来撒瘟药,一见家家户户都栽了小松树,门上挂着新草鞋,心里明白了:我不能害这些善良的百姓,可怎么向玉帝交差呢?天神一咬牙,把整瓶瘟药都吞了下去,全身一下变黑了,倒地而死。百姓们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尊其为&大黑天神&,建庙塑像,奉为本主神。
这一神话传说,与汉族的温琼温元帅的来历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耐人寻味。大黑天神在白族的民间传说,已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佛教传说,他不再是什么毁灭之神、苦行之神或舞蹈之神,而完全成了一位救民于危难的地方最高保护神。
云南地区传说
大黑天的故事在云南地区有很大改变,但他的塑像造型却无大变化。造像为青色,也是三面六臂,前面左手执一银铃,据称是为召集诸神共讨妖魔,以保百姓平安;前右手执一红龙为行云布雨而用;中间左手拿金圈,右手拿着一端带骷髅的镇妖兵器;后面两手各执太阳和月亮。大骷髅串成长串不是戴在项下而是斜挂身上。大黑天神在云南分布极广,1981年当地文物普查时,发现滇池周围132座土主庙中,竟有130座供奉天黑天神。《大清一统志·云南府下》云:&土主龙神,虽十户之邑,亦必祀之。&
到了元朝,佛教尤其是密教盛行,正如《元史·释志传》所云:&元兴,崇尚释氏。&元代西藏(当时称&乌斯藏&)萨迦派兴盛,该派五祖大师八思巴受元世祖忽必烈尊崇,授&帝师&叼,统领天下释教。
忽必烈攻打南宋王朝时,曾询问八思巴:&我朝若派兵取,依靠佛法之气力,能否攻克?&八思巴答道:&现今陛下身前尚无能建此功业之人,故不宜骤行,我将访查之。&后来他看到伯颜见元世祖时,仪态英武,能言善对,知其有大功德,遂奏道::&英杰中之英杰,正是此人。&
伯颜率军出师前,八思巴对忽必烈说:&我将为其设法,求得吉兆。&遂命尼泊尔人阿尼哥在巨放地方建造了一座庙宇&&摩诃葛剌庙,里面塑有主像大黑天神。八思巴亲自为开光。大黑天的脸,朝向宋朝的方向。还叫另一位国师胆巴在此护法处修法。据《佛祖历代通载》三十五《胆巴传》载:
初,天兵(指蒙古军队)南下,襄城居民祷真武,降笔云:&有大黑天(天)神,领兵西方来,吾亦当避。&于是列城望风款附,兵不血刃。可见,大黑天作为战神、军队保护神,在元初即已十分显赫。元军渡江南下,打败南宋,被说成是大黑天的护佑。
自八思巴命阿尼哥塑大黑天神后,元世祖以后历代元帝皆奉其为保护神。《元史·释志传》载:&元贞间(年),海都犯西番界,成宗命祷于摩诃葛束神,已而捷书果至。&明末,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降清时,以此像献于皇太极,摩诃葛剌(大黑天)又成为甭军保护神。故有摄政王多衮在北京修建多处玛哈噶拉庙之举。
大黑天神铜雕彩绘描金像
由于八思巴的影响和推广,藏传密教和大黑天神也在中原内地流传开来。国内现存的元代藏密造像,除西藏和莫高窟外,内地以杭州飞来峰和在庸关的造像最为著名。其中杭州有一尊大黑天雕像十分珍贵。此像雕在西湖东岸紫阳山南面宝成寺的岩壁上。像戴冠,卷须,面呈凶猛怒相,短腿,鼓腹箕踞。周身挂骷髅,脚下踏一魔女,形状狰狞可怖。大黑在的两侧是文殊与普贤,各骑青狮、白象,狮象背蒙人皮坐垫。二菩萨均作凶猛相,项下各挂一串骷嵝璎赂。造像旁有题记云:
朝廷署来官骠骑上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伯家奴,发心舍净财,庄严麻曷剌(即玛哈噶拉)圣相一堂,祈福保佑,宅们光显,禄位增高,一切时中吉祥如意者。至治二年(1322年)月日立石。
伯家奴在《元史》有传,为元朝高级将领,雕造大黑天为了&祈福保佑,宅门光显,禄位增高&,一切&吉祥如意&,可见大黑天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在显教中,护法的&天&是根本不可能成为主尊的,但在密宗中,所修的本尊较多,这里的大黑天不但成为一尊,还以首菩萨文殊、第二号菩萨普贤为胁侍,可见其地位之高。
至于大黑天由专职护法而兼有福佑功能,也有由来。据唐朝神恺《大黑天神法》称:&若人三年专心供吾者,吾此来,供人授予世间富贵,乃至官位爵禄,就惟悉与专。&唐朝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似》亦称:大黑天&性爱三宝,护持五从,使无损耗,求者称清&。所以大黑天又被附会为可授人世间富贵及官位爵禄,有点像汉族民间的福禄神了。
无亡明兴,太祖朱无璋明令严禁传授密教,明代大黑天神等密宗神像在汉地已很少见。直至清代,满族统治者因其&有大神力,寿无量千岁&,&大黑天神,战斗神也。若祀彼神,增其威德,举事皆胜&,故奉其为战神。清初摄政王多尔衮十分崇拜大黑天神,在北京修建了多处玛哈噶拉庙。乃至多尔衮死后,他的府邸也改为玛哈噶拉庙&&大黑天庙。
这座玛哈噶拉庙如今已大部分被毁掉,现为南池子小学。原庙内建筑仅存山门殿、大殿和部分配殿。大殿建在平面呈凸字形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厦顶为黄绿硫璃瓦,四周绕以36要檐柱,颇为雄伟壮观。可以想见当初庙宇之恢宏气势。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
哲布尊丹巴是喀尔喀蒙古地区最大的黄教转世活佛。&哲布尊丹巴&为藏语译音,意为&至尊圣士&、&尊胜&。
他的转世源头最早要追溯到佛祖的一位弟子。传说,哲布尊丹巴最早降生在印度,是佛的五百弟子之一,后转世在西藏。传至十五世时,就是著名的觉囊派高僧多罗那它(年)。多罗那它受达赖之命去喀尔喀蒙古弘法,建立寺庙,明崇祯七年(1634年)圆寂,在喀尔喀转世,即哲布尊丹巴一世。
哲布尊丹巴一世名罗布藏旺布扎勒三(年),是蒙古土谢图汗之子,三岁出家,十五岁时至西藏扎什伦布寺拜谒四世班禅,受沙弥戒。又到拉萨市、拜谒五世达赖喇嘛,达赖赠其&哲布尊丹巴&称号,遂改信格鲁派。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噶尔丹率军三万入侵喀汞喀,哲布尊丹巴南下投附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后,清中央政府封其为大喇嘛,掌管喀尔喀蒙古宗教事务。康熙逝世后,哲布尊丹巴一世来京吊丧。雍正皇帝授其&启发哲布尊丹巴喇嘛&封号,并赐金印,正式确立此系活佛的地位。
哲布尊丹巴共传八世。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于1924年圆寂后,即停止转世。
在清朝时期,达赖喇嘛系统、班禅额尔德尼系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系统和章嘉呼图克图系统的政治、宗教地位均在其他活佛之上,被尊为各地的&教主&,声誉卓著,影响极大,世称&四大活佛&。
哲布尊丹巴九世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
章嘉呼图克图是内蒙古地区及内地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转世活佛。&呼图克图&是蒙语,即&活佛&。清朝封其为&大国师&,掌管内蒙古、京师、山西五台山等地的藏传佛教事务,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极为密切。
宗喀巴(年),法名是罗桑札巴,意为&善慧&。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藏民对名人、学者十分尊敬,对高级活佛不能直呼其名,往往以其出生地缀以&仓&或&巴&,故称他为&宗喀巴&。他是格鲁派即黄教的创始人,藏传佛教说他是转世。
宗喀巴三岁时,父亲带他到夏琼寺见到了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若白多杰,活佛给宗喀巴授了近事戒(即在家受持五戒之男居士)。过喀巴七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接受该寺高僧端智仁钦的&胜乐&、&喜金刚&、&大轮&、&顶位&等灌顶,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宗喀巴在此学习了九年佛法,为进一步深造,十六岁的宗喀巴前往后藏学法。他遍访高僧大师,对佛教的重要理论和各教派的教法都反复钻研,获得了很高成就。从三十四岁起,宗喀巴开始讲经。
此时,他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继承并严格遵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传一切有部的戒律师的决心。因此他之后所创立的教派称&格鲁派&。&格鲁&的意思就是&善现&。当时藏传佛教各教派戒律废弛,僧人追逐世俗权势财富,在群众中信誉低落。宗喀巴看到这些现象后,深为痛心,决心进行宗教改革。他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创建行次第,先显后密,显密并重,僧人要&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娶妻,禁饮酒,严格寺院组织和管理制度。他所创立的这一派又称&新噶当派&,因心甘丹寺为主寺,又称&甘丹派&,此派僧众戴黄帽,穿黄衣,故又俗称&黄教&。
宗喀巴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文论》,分别论述了显宗和密宗的修道次第,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宗喀巴及其弟子修建了著名的拉萨三大寺即甘丹、哲蚌和色拉寺,三大寺与另外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另三座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三大寺对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都有重大影响。
宗喀巴有八位成就最大的弟子,其中包括第一世班禅克珠杰、第一世达赖喇嘛格敦朱巴。在宗喀巴师徒的努力下,格鲁派影响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及蒙古族地区。黄教从明朝初年就一直受到历代中央政权的大力支持,位居藏传佛教各派之首,影响至今不衰。
因宗喀马被藏传佛教视为文殊菩萨化身,故其塑像中&左经右剑&的特征与文殊的标志一样。他的典型像是头戴黄色桃形状顶帽,双手结法轮印,双手生有两茎莲花,花开在左右肩膀上,右边莲花上有一包经卷,左边莲花上有一宝剑。宗喀巴像在喇嘛庙里很多,几乎庙庙都有。
宗喀巴与大弟子贾曹杰(继宗喀巴之后为甘丹寺第二代法台即寺院首席主持人)、克珠杰(第一世班禅)合称为&师徒三尊&)。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也常被信徒们供奉。
宗喀巴师徒三尊像
封建时代,尽管恋爱婚姻不自由,但总有一些大胆男女冲破桎梏,偷偷相爱,乃至私定终身。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自由恋爱总是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破坏与阻挠,于是相爱的男女极想得到神明的护佑,除了向、祷告外,在广东、福建等地,旧时还有向僧伽大士祈拜的风俗。
僧伽,又称泗州大圣、泗州佛。据《增补搜神记大全》卷三《泗州大圣》说,他本是西域僧人,唐朝高宗时来到长安、洛阳等地教化,后来又去了江南,定居于泗州(今江苏泗县)。他常手拿杨柳枝,四处说法。有人问他:&师父姓什么?&他说:&姓何。&又问&师父何国人?&他答道:&我是何国人。&他所说的:&何国&,在西域的碎叶国以北。
他来到泗州后打算盖座庙宇。他住在一户姓驾的人家里,指着这块地说:&这里本来是座佛寺。&人们按他说的掘地三尺,果然挖出一块古碑,上刻&香积寺&三个大字,还挖出了一本金佛像,上有&古香积&之铭记用&普照王佛&之铭,遂在此建临淮寺。唐中宗听说了,便把他请进宫中,为自己讲道,尊他为国师。他在京师因治众病、祈雨有验,蒙赐&普光王寺&匾额于临淮寺。他八十三岁圆寂(去世)后,归葬泗州,并漆身起塔。人们常在宝塔顶端见一小和尚坐在上面,便认为这是泗州佛&显圣&,于是朝拜者络绎不绝,求财者得财,求子者得子。据说唐中宗曾经问一日可往返万里路的万回:&这位僧伽大师到底是什么人呢?&万回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世间都说泗州佛是观音大士所尖化。泗州普照寺也成了僧伽大圣的道场。宋真宗时敕赐&普照明觉大师&之谥号。(以上载于《大宋高僧传》卷十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铸鼎余闻》卷四)。
大足北山第一七七号窟泗洲大圣北宋
僧伽信仰盛行于唐宋时代,除泗州普光王寺之外,在全国各地普遍建有僧伽和尚或泗州大师堂。
泗州大圣成为情侣们拜祈的对象,是另有原因。福建惠安和晋江两县交界处有一第洛阳江。这里水流湍急,十分危险。相传宋朝时,蔡襄母亲怀他时过江,在般中担惊受怕吃了苦头,上岸后便说:&我儿诞生后,若能做官,一定在这里造一座桥,便利行人。&后来蔡襄果然当了泉州太守,便来这里造桥。可江水湍急,作桥基用有大石条一放入水中即被冲走,急得蔡襄束手无策。
这一天,有个白发老翁摇来一只小船,船上坐着一位绝色女郎,船停了在江心。老翁对岸上的人们说,谁要是用钱掷中他女儿,就把女儿嫁给谁。于是成群的人跑来江边投钱,可哪里投其中?投来掷去,钱全落在江心。
原来,老翁是土地爷变的,姑娘是观世音变的。他们天天早上出出在江中,傍晚就走。几个月后,落在江心里的银子铜钱不计其数,成了洛阳桥的垫基石。
观音菩萨的大功就要告成了,一个聪明的泗州人也来试试运气,他偷偷转到姑姑背后,抓起一大把碎银子,往她头上扔去,漫天的碎银果真有一块落在姑娘的头发上,众人见了齐声喝采。
老翁便叫这幸运儿到凉亭去议婚。这位泗州人往凉上一坐,就起不来了。原来他的灵魂被观音菩萨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肉身留在亭中,成了民间膜拜的泗州大圣。
这个民间传说很受世俗欢迎,于是惠安、晋江等地的百姓修了许多供奉泗州佛的凉亭。人们说,遭到婚变受挫折的泗州佛,对人世间痴情的男女极为同情,热恋中的情侣如果碰到了麻烦事,婚姻受挫,只要在泗州佛的脑后挖下一点泥土,偷偷撒在爱人身上,就会得到圆满结局。因而当地的泗州佛,竟没有一个能使自己脑袋完整,后脑勺都被多情女子痴心妄想心汉们挖去了半个!
泗州大对更著名的神迹是擒水母的传说。《泗州志》云:
巫支祈屡为水患,僧伽大圣柱锡泗州,说法禁制,建灵瑞塔,淮泗乃安。
明天启《淮安府志》亦云:
甘泉井,今名龙窝,在丰登桥侧。水与淮潮消工,上建大圣庙镇之。大圣者,大禹命庚辰锁水怪巫支祁遇到盱胎龟山之麓。唐时僧伽显灵泗州,后人祀之,今冒大圣之号也。
巫支祁又作支支奇、无支祁,是古代传说中的淮河水怪。这个水怪很奇特,虽在水中为患,兴风作浪,却&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巫支祁的传说广泛流传以后,由大禹降伏无支祁,或泗州大圣(或观音菩萨)降伏水母(水怪)的故事。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水灾不断,危害极大。有人认为是淮河水怪为虐,而泗州城是水患最烈的地区,于是人们便想象出水怪无支祁来。大禹是古代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好汉,自然就产生了大禹擒获淮洒水怪无支祁的神话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影响日深,于是降伏水怪的传说逐渐安在了泗州僧伽的身上,并将泗州大圣说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这显示了的威力和功德,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寄托和希望。这种希望不但反映在民间传说中,也反映在元代戏剧与明代小说中。元代剧作家高文秀和须子寿曾分别写有《泗州大圣降水母》、《泗州大圣治(淹)水母》(已佚),表演这一传说故事。明无名氏所撰讲史小说《寿杌闲评》第一回中,也有详述,以后无支祁又变为女性水怪即水母娘。在京剧和一些地方戏如豫剧、秦腔、淮调等传统剧目中,有《水淹泗州》、《泗州城》和《虹桥赠珠》等专演这一故事。剧情较以情传说更为丰富曲折。《泗州城》的剧情大意是:
泗州城附近有座虹桥,水母娘娘住在桥下水晶宫中。娘娘虽修炼千年,但凡念未绝。一日,泗州太守之子时廷芳赴京赶考,路过虹桥。水母见他风度翩翩,便施展法术,将公子摄至水府,要结为夫妻。时廷芳假意应允,合卺之夜,发现水母衣襟之上,缀有避水珠一颗,遂向水母索取。水母心爱公子,欣然相赠。公子将水母灌醉,怀珠而逃。
水母酒醒,知公子逃走,十分恼怒,遂率族众,水淹泗州,勒令太守交出避水珠并答应与公子成亲。太守拜求观音菩萨相救,观音怕大水殃及百姓,召天兵天将下界擒水母,不胜。
观音菩萨变化为一卖面老妇在路旁,水母娘娘与天神天将打斗多时,肚中饥饿,便向老妇索面而食,不料面条化作锁链,拴其肺腑,水母遂被擒。
《虹桥赠珠》的剧情则有些不同,突出了泗州水母与公子时廷芳相爱,冲破了时父和观音的阻挠,终于团聚的爱情主题。
古代泗州为北周(557-581年)末设置,城池在江苏洪泽湖南岸,横踌汴水东西,有虹桥相接。这里曾有座灵瑞塔,又称泗州塔,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云:&泗州塔下,相传泗州大圣锁水母处。&但后来黄河改道而南,洪水由泗水入淮,洪泽湖不断受黄淮泛滥之害,自明正统年间至清初的二百四十多年间,先后四次水漫泗州城。最后勤部次水灾发生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汹涌而来的洪水,将千年繁华古城埋葬湖底,成为中国的&庞贝城之谜&。泗州一名,从此在中国地图上消逝了。
沧海变桑田。1997年夏,洪泽湖大旱,原来浸没在湖中的古泗州城墙奇迹般地露出了水面。经专家测定,水下泗州城为旷世奇宝,其建筑根基、街道布局等迄今保存完好,有条件按原样修复。有关专家已为古泗州城的重现制定了方案,不久的将来,这座被洪水淹没了三百多年的古城将重现天日。
江苏泗州的泗州大圣遗迹早已湮没无存,但广东惠州市城西的西湖西山上,尚有一座泗州塔,乃为纪念泗州大圣而建。此塔建于唐代,塔外七层,塔内十三层,砖木结构。人可扶梯而上,登临塔顶眺望惠州全景
广东惠州市城西的西湖-泗州塔
虽倡导超尘脱俗、四大皆空,但到底不能脱离人间,最终还要为民众服务,所以并不能完全免俗。中国民间信仰中有众多的财神如赵公明、关公、比干、五路财神、利市仙官等,佛教中也有不少财神。
墓葬主是西藏天葬场的守护神。藏语叫&契代巴代&,意思就是天葬主。他又叫&尸陀林主&。尸陀林,梵文为?itavana(尸摩奢那),意为&墓田&,亦称&寒林&。弃死尸于林野,令入者胆战心寒,故名寒林。
天葬是藏族群众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又称&鸟葬&。人亡后将尸体摆成一定姿势,下垫土坯,放置屋角数日,请喇嘛诵超度经。选定吉日后,将尸体远至固定的天葬台,然后点火煨桑,随着松柏树枝燃烧时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不断撒上三荤三素糌粑,浓烟直上云天,让亡灵驾着袅袅轻烟升天。同时,这也是给&神鹰&秃鹫发出的信号。
喇嘛诵经完毕,将尸身脱去衣物,头向西俯卧于地,由天葬师肢解尸体。群鹫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表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捡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天葬的仪式,寄托着生者送死者升天去极乐世界的美好愿望。
天葬场的守护神墓葬主的形象是十分奇特可怕的。这是两具白骨森森的男女骷髅像。二骷髅戴王骷髅冠,男骷髅右手高举铁钩(或骷髅杖),左手当脸捧宝盘;女骷髅右手高举无忧花枝,左手当脸捧着盛满鲜血的嘎巴拉(头骨碗)。他们以舞立姿势站立,有的在各自脚下有一具尸体。背景是熊熊的火焰。
尸陀林主-鎏金
阴森恐怖的墓葬主形象地体现了佛教无常的思想。佛教提出诸行无常,认为一切有为法(指依因缘所生者),皆生灭变化,不可常住。如众生无常,三界众生皆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世界无常,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皆在生灭异之中;诸念无常,心识活动念念生灭,不可常住。然而众生不明无常之理,妄想执著,招致轮回之苦。白骨森森的墓葬主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无论是帝王将相、权贵富豪,还是平民百姓、穷鬼乞丐;无论是国色天香的美貌佳人,还是其貌不扬的丑陋之人,所有的人最终结局不过是堆白骨,谁也不可能逃脱。这种说教方式虽然显得有些阴森和恐怖,但在点语人们放弃执著和物欲、去寻找精神上的解脱,是有些警省作用的。
尸陀林主(墓葬主)有些像汉族的阴间神,他们还被说成是阎王的伴神。阎王的各种身形、红色雌鹿头的使者(也是阎王的化身)和尸陀林主在西藏宗教舞蹈&羌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羌姆&为藏语译音,是藏传佛教的宗教舞蹈,俗称所谓&跳神&。相传,乌仗那国高僧莲花生进藏后,吸收吐蕃本土之拟兽舞、鼓舞,间以戴人骨花曼的金刚力士舞而成。8世纪西藏第一座佛寺桑耶寺建成时即曾跳过此舞。跳此舞有固定的程序进行骷髅舞、金刚力士舞、护法神舞等,最后为兵甲驱鬼,将&朵玛&(用糌粑捏成有用来供神施鬼的食品)关往野外空地烧毁,以逐邪求福。
更多文章...
第1页(共5页)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心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