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祁阳县委书记坠楼杨晓南被抓获,是真是假?

事要办&&定办好&&&办到底_三川_沉石_新浪博客
事要办&&定办好&&&办到底
中共甘肃省卓尼县委书记杨晓南(左)与北京立根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志勇亲切交谈
要办好& 办到底
——北京立根集团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文化保护发展战略合作》在北京签约
北京立根集团副总裁张志华(左)与甘肃省卓尼县副县长金国正在协议上签字
2015年4月10日,是洮河砚历史上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天上午,北京立根集团副总裁张志华、甘肃省卓尼县副县长金正国在《北京立根集团、甘肃省卓尼县〈洮砚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签字仪式由国砚艺术品(北京)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沉石主持,中共卓尼县委书记杨晓南、卓尼县委宣传部长王晓、卓尼县委办公室主任郭旭龙、卓尼县文广局局长牛建荣、卓尼县洮砚乡党委书记赵永新以及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马万荣和立根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志勇、副总裁张志华和蔡园凤,文房之宝(北京)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张志明、文房之宝(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铮以及端、歙、洮、澄中国“四大名砚”雕刻艺术家梁振华、俞青、马万荣、惠东存,共同鉴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认真酙酌修改协议
形成“事要办、要办好、办到底”的共识
在签字仪式之前,协议文本草案经北京立根集团副总裁张志明与卓尼县委宣传部长王晓等认真细致酙酌修改。双方签字后共叙友谊,共谋发展前景,共同形成了“事要办,要办好,办到底”的共识。​
宾主在签字现场合影
自左至右: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俞青、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马万荣、端砚艺术家梁振华、立根集团副总裁蔡园凤、文房之宝(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铮、卓尼县副县长金国正、中国石艺大师惠东存(澄泥砚)、立根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志勇、国砚艺术品(北京)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张志明、卓尼县委书记杨晓南、卓尼县文广局局长牛建荣、立根集团副总裁张志华、卓尼县委办公室主任郭旭龙、卓尼县委宣传部长王晓、卓尼县洮砚乡党委书记赵永新、国砚艺术品(北京)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沉石。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67,071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卓尼县:举全县之力 攻贫困之坚
卓尼县,既是国扶贫困县,也是全省藏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快扶贫开发,是党中央的重托,是贫困群众的期盼。
多年来,卓尼县就扶贫工作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创造了宝贵经验。但受严酷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群众观念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牧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十二五”以来,卓尼县全县上下团结一心,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大扶贫宣传、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推进科技扶持力度,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移扶持、全面发展的“大扶贫”开发之路。
凝心聚力“大扶贫”
【背景】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卓尼县坚持综合治理原则,发挥政府各相关部门优势,在推广农业技术、改善贫困村交通条件、加强贫困村水利建设、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牧村危房改造、科技扶贫等方面,形成“大扶贫”格局,仅2012年在整乡推进项目中,整合部门配套资金超过1700万元,危旧房改造66户、新修村道12公里、新建养畜暖棚52座、新建蔬菜保鲜库1处、游牧民定居232户、村级文化室维修10处、人饮工程1处、河堤600米、学校维修3处。
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扶贫就是抓民生,抓扶贫就是保稳定。
近年来,卓尼县委、县政府始终以扶贫开发统领农牧村工作全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紧紧瞄准贫困群体,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突出整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等工作,把扶贫开发与新农牧村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按乡亲们的话说,就是路通了,渠畅了,牛羊多了,钱包鼓了,电器、摩托汽车进村了,桌上食物丰富了,日子都过成年了。
在卓尼县采访中,令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卓尼县将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了成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北京、省州协调争取项目、落实资金;分管领导具体抓扶贫开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部门联动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以赴,啃贫困“硬骨头”;财政、发改、农牧等部门与扶贫部门紧密配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改变贫困乡村的面貌,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基层干部和群众们也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努力摘掉贫困的“帽子”……
深度谋划扶贫,集中力量攻坚。
就这样,卓尼县以贫困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平台,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部门单位的项目和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将各种资源有效打捆,形成“力往一处出、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更好地发挥不同渠道资金和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来自卓尼扶贫部门的资料显示,去年,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全县整合各部门资金超过5300万元,用于硬化村道、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人饮工程、农网改造等;在连片开发项目中,整合部门配套资金近2500万元,实施了贫困村危房改造、村组道路、防洪河堤、村小学建设及禁牧修牧等工程,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一致称赞。
完冒乡沙冒后村就是一个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大扶贫”开发的“试验田”。沙冒后村是一个偏僻的牧区小山村,由于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全村人均收入很低。对此,卓尼县采取国家投入、部门帮扶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集中人力、汇聚物力、整合财力,投入280万元硬化村道6.5公里,投资60万元新建河堤700多米,投资100多万元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在该村全覆盖;投资115万元帮助农牧民创建增收项目,引进投放良种奶牛(犏雌牛)240头,发放种养殖业贴息资金15万元;投资5万元对农牧民进行科技培训。还投资30万元成立村级互助资金,办起了农牧民自己的“土银行”,有效解决了该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贷款难问题。
如今在沙冒后村,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硬化路,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牧民群众们住进了新房,自来水接进家中;家家都有电视、洗衣机等家电,户户都安装了太阳能,无畜贫困户有了牲畜和养畜暖棚,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建设项目……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农用车、小汽车开进了农牧村,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资源走进了山村学校。
沙冒后村只是卓尼县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扶贫开发工作已由小规模”向“大群体”、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济困式向开发式、由政府独抓到全社会参与,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大开发格局。通过整合资金,合力攻坚,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显著、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卓尼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推动区域发展”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全面实施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和连片开发,更加注重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着力推进连片特困区域扶贫攻坚进程;继续把扶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衔接,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做到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将进一步强化协调职能,加大统筹力度,实行资源整合,项目组装,资金捆帮,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自力更生,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优化产业“解难题”
【背景】近年来,卓尼县以现代农牧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县委、县政府“五抓五区”的发展思路,结合全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分“三个片区”(高寒牧区、沿洮特色种养业示范区、高山林地牧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通过打造品牌农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和商品化程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仅“十一五”期间,共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194座,年产值达到1688多万元。建成当归、黄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7个,面积达到5100公顷。围绕全州“农牧互补”战略和“一特四化”工作,扶持专业养殖户1776户,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个,把贫困农户组织起来,发挥资源优势,发展高效农牧业,千方百计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要脱贫必须抓产业,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之路。
近年来,卓尼县扶贫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积极培育增收产业,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造血”功能,在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上下功夫、出实招,以典型引路,搞示范让群众看、建基地让群众干,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做好“有中生优”、“有中生大”的产业文章。
农牧业是甘南州最重要的养人产业和富民产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来,卓尼县始终坚持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的总体工作部署,在牦牛繁育、犏牛繁育、犏雌牛养殖、藏羊繁育和牛羊育肥“五大产业”建设上迈出大步伐,抓出新成效。
拉力沟村的养牛示范户李旺杰是远近闻名的养牛示范户、养牛致富能人。他说,建场初期,由于资金短缺,仅仅养殖了12头当地犏雌牛,学技术、询信息、访大户、寻经验,一年下来,比其他靠天养畜的农牧户的收入翻了一番,这使他更加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和决心。近几年,在政府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惠民政策和扶贫部门产业资金的扶持帮助下,他的奶牛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养殖犏雌牛50多头,年产鲜奶6万多斤,年收入超过10万元,现在他还带动了同村和周边乡亲,一同养牛,形成规模,抱团发展致富增收。
除了传统产业,卓尼县还在其他产业做了大胆、有效的尝试。藏巴哇乡,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紧靠九甸峡水库等地理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藏巴哇乡,是卓尼县的一个贫困乡。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守着几亩薄田,种藏青稞、养牛羊,生活十分困难。如何让他们尽快脱贫,过上富足的生活,成了困扰县乡的难题。对此,县上领导、县扶贫办及相关单位的干部,积极与当地群众沟通,想点子寻突破,经过近两年的示范带动、试验种植和发展壮大,当地的中藏药材种植、网箱养渔、经济林果、劳务输转四大产业已初具规模,加快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步伐。
以当地水库养鱼为例。为了盯紧看牢这一资源优势,在没有任何项目支撑、养殖经验以及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县上、扶贫部门多方为当地争取前期资金,很快将网箱养鱼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不到40天时间,4亩网箱成功焊接下水,板房等附属生活设施也安装完备,并自行设计焊出三艘小型渔船;去年年底,3万尾虹鳟鱼、金鳟鱼、鲟鱼全面上市,给渔民群众带来了80万元的收入。目前,网箱养鱼面积已达34亩。
当地渔民群众纷纷表示,感谢政府的关怀,感谢扶贫、农牧等部门的扶持。一位乡亲感慨地说:“以前,我们丢了身边的金娃娃,还到外边捡芝麻,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么好的水资源。现在,政府干部和大伙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上进行扶持指导,还带领大伙到刘家峡、玛曲考察学习,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干部和群众一条心,也更加坚定了乡亲们致富增收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扶贫是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增强造血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卓尼县县委书记杨晓南告诉记者,目前,卓尼县在刀告、尼巴等高寒牧区乡镇大力发展牦牛、犏雌牛和藏羊养殖,推广良种,专业养殖,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联户牧场,打造高寒牧区养殖大乡,扶持培育良种牲畜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在喀尔钦、木耳镇等高山林地牧场乡镇大力发展奶牛、藏羊等特色养殖,依托旅游“三沟”(大峪沟、拉力沟、卡车沟)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林家乐、藏家乐,逐步形成整乡整村、集中连片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乡村旅游产业;在柳林镇、洮砚等特色种养业示范区乡镇大力发展中藏药材、大棚蔬菜、藏青稞、油菜、优质牧草、牛羊育肥等特色种养业,逐步建立特色种养业示范带,扩大片区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地方特色产品的深加工。
此外,该县还利用重点旅游景点开发区(“四沟两峡两景点”即:大峪沟、卡车沟、拉力沟、车巴沟、康多峡、九巅峡、卓尼县城景点、扎古录麻路景点)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扶持兴办“林家乐”、“农家乐”、“藏家乐”,开发旅游产品等;依托尼巴乡、木耳镇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开发矿泉水加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长足发展;重视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空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把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回家乡发展经济,用勤劳所得投资兴业,带领更多的群众劳动致富。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绘画、鞋垫、刺绣、根雕、洮砚雕刻等民族工艺品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不断壮大劳务经济。
双联务实“新目标”
【背景】截至去年年底,省、州、县、乡四级173个单位、3884名干部与卓尼县97个贫困村、4293户贫困户结成对子,为群众帮办事实4000余件。各联村单位和干部共为贫困村争取项目285个,争取项目资金近6200万元,帮扶物资3600多件。
“双联行动”是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有效载体。
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卓尼县围绕“双联六项任务”,紧盯“五年脱贫、八年小康”目标,突出“务实和创新”两大要求,按照“统筹兼顾抓规划、夯实基础抓后劲、区域推进抓重点、产业开发抓增收、技能培训抓素质、行业扶贫抓整合、社会帮扶抓协调、创新机制抓管理、调查研究抓典型、分级负责抓落实”的“十抓”工作举措,多级联动推进“双联”工作落实。并根据相关领导提出的“要早思考、早研究、早谋划、早衔接,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县镇村情认识,寻找优势,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的要求,在摸清了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提供政策咨询,制定帮扶计划,落实优惠政策,并积极为村组农户协调致富项目,多方面多渠道增加贫困家庭收入。
另外,为了让“双联行动”精神真真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受益,今年,卓尼县计划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个,完成村道硬化8条、拦洪坝2座、护田河堤3200米、农用便桥2座、太阳能路灯20盏;扶持农家乐25户、引进良种犏雌牛1364头、育肥羊1000只、良种藏羊250只、藏中药材种植2340亩、优质牧草种植1466亩、双垄沟播技术推广37035亩、建立扶贫互助社12处、双联贷款扶贫贴息180万元;普通劳务技能培训804人次、农牧民科技培训2400人次。整乡推进项目1个,完成村道硬化2.4公里、人畜饮水工程1处、农用便桥2座;扶持藏中药材种植3780亩、到户贷款贴息200万元;普通劳务技能培训330人次、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次;投资1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
杨晓南书记表示,扶贫攻坚,不进则退,面对新一轮扶贫攻坚,必须站高望远、开阔眼界、与时俱进,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审视扶贫开发形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阶段扶贫政策,用变化、变革的理念思考和制定支持扶贫创新的措施,大胆改革创新,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创新扶贫开发工作。今后,卓尼县扶贫工作将围绕省、州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一个核心”(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两个不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三个保障”(保障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六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科学规划,统筹发力,将总体规划与乡村规划有效结合、把惠民政策与群众增收有效结合、把规划项目与资金整合相互结合、把产业发展与配套服务相互结合、把“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相互结合,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也给予了藏区扶贫开发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县长韩明生告诉记者,“十二五”扶贫攻坚中,卓尼县将继续贯彻落实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以解决一批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入手,以扶贫项目资金为平台,整合资金,突出解决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房等问题,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牧互补”战略,生态循环畜牧产业,逐步实现由依赖自然供给、粗放型的草原畜牧业向依靠科技支撑、集约型的草食畜牧业的转变,大力推进畜牧业向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围绕“农”与“牧”如何衔接互补问题,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效益好的养殖大户;大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广、产品质量高的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群众参与面广的专业合作社,使牧业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优势充分发挥,效益逐步提高。不断加强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场、基地和农户利益的联接机制,提高农牧村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切实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大对农牧村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组织当地致富能人、科技能人让他们走出去、引进来,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学习科学技术,成为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和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行业整合、社会帮扶的新格局,共同攻坚贫穷落后的面貌,共创卓尼藏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长治久安的美好明天。
扶贫开发形势怎么看?工作怎么干?保障怎么办?这是省委、省政府给各贫困县出的一道必答题。
面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卓尼县准确把握县情,积极主动与省、州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攻坚任务“对接”,通过夯实基础、优化产业、科技培训、“双联”帮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攻略,向省委、省政府及全县贫困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版撰文刘延海钱河山孙维红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卓尼县扶贫办提供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74936条
评论198316条
评论180958条
评论150733条
评论138535条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甘肃日报 数字报刊平台
| 标题导航
第03版:甘肃 综合新闻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甘肃 综合新闻
第03版 甘肃 综合新闻
第04版 专版
& & & & & &
甘肃 综合新闻
眼泪与微笑
——甘南州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推动化解两村60年草场纠纷(中)
本报记者 白德斌 赵梅
眼泪与微笑 ——甘南州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推动化解两村60年草场纠纷(中)
&&&&10月20日,天下起了大雪。&&&&当再一次走进尼巴与江车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另外一种美丽——皑皑白雪将村寨与周围一切都包裹了起来,浑然天成。&&&&在白雪覆盖下的尼巴与江车,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屋子,里面同样飘出酥油的浓香,这里的人们过着一样的生活,脸上露出一样暖人的微笑。&&&&谁会想到,曾经这里发生过多少悲剧,留下了多少伤痛和眼泪。&&&&“尼江两村的群众,一说起过去的历史,人人满腹辛酸,边说边流泪。可见两村因为草场而发生的争斗,带给群众莫大的伤害,也给两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甘南尼江工作组组长、州委副书记俞成辉说。&&&&看着群众的涟涟泪水,甘南州和卓尼县、尼巴乡党委政府努力用实际行动抚平尼江两村群众情感上的创伤,从群众内心建立起向往和平、争取和平、维护和平的情感力量。&&&&渐渐地,两村群众开始擦干眼泪,放下仇恨,取而代之的是灿烂的笑容。&&&&两村群众的笑脸,让我们足以相信“尼江”问题终将彻底解决,实现长久的和平。&&&&共&路&&&&一条路,将两个村与外界紧密地连接起来。&&&&里面的人要出去,外面的人要进来,都要走这条路。而就是这样一条独一无二的路,一度被“中断”,尼巴与江车的群众谁都不敢走。(转3版)&&&&(接1版)&&&&江车村群众如果要去县城,往往是舍近求远,走几个小时的狭窄山路,绕过尼巴村。而尼巴村群众要进沟放牧,也要选择绕山路避开江车村。&&&&“在两个村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没人走,路上的草长得有一人多高。”江车村党支部书记尕藏热旦说。&&&&一年多来,通过工作组和县乡干部与两村群众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大家的心气越来越顺,而且有了一些基本的法治意识。&&&&走在这条见证了尼江两村历史变迁的乡村道路上,不时会遇到三三两两的藏族群众,他们或者是要去镇上、去县城,或者是刚刚回来。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会还以纯朴的微笑。&&&&现在,两村群众共同走着这条道路,彼此相安无事,擦肩而过时,脸上也会泛起笑容。&&&&还&羊&&&&每天,尼江两村牧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牧成群的牛羊。&&&&但是,由于两村的草场纠纷,过去牛羊丢失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偷盗等违法行为。&&&&尼巴村支书贡布次旦说,过去两个村的牛羊要是不小心越界,就被对方宰着吃了。&&&&今年以来,随着群众工作的深入推进,尼江两村群众相互表现出了和解的诚意,牛羊如果跑到了对方的草场,会被完好无损地送回。&&&&尼巴村牧民扎西才旦说,去年,他丢了一只羊,找遍了草山,都没有发现任何踪迹。在他看来,羊肯定是找不回来了,就算不是偷的、是捡到的,江车人也不会还给他,也没有多想,就放弃了。&&&&可出人意料的是,今年扎西才旦的羊被送了回来,看着失而复得的那只羊,扎西才旦从心里露出了笑容。&&&&“我确实没想到我的羊能回来,江车人能这样做我很高兴,也很感谢!”他说。&&&&从这件事上,扎西才旦切身感受到了两村之间的变化,他觉得与江车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自去年以来,尼江两村没有发生过一起互盗牛羊等案件,这种转变是巨大的,温暖正在一点点地消融仇恨。”尼巴乡党委书记杨世栋对正在发生的积极转变感到由衷的欣慰。&&&&换&届&&&&从流着泪的眼,到满是笑的颜,尼巴与江车人心头的压抑感消失了,过去紧绷的神经松了许多,如此轻松的氛围得之不易。&&&&“现在两村关系逐渐好转了,这很珍贵,我们也很珍惜,大家都希望能够长久下去。”江车村党支部书记尕藏热旦说。&&&&如何长久?有两个关键,一是让“和平”在两村群众心中生根,二是要有坚强的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今年年初,“尼江”两村进行了村“两委”班子换届,通过公开选举,一些在群众中有威望、有本事、有担当的人成为了两村的“领头羊”。新班子走马上任后,将两村实现和谐稳定、和睦共处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推动矛盾化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车村村委会主任桑杰扎西的父亲在过去两村的争斗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于桑杰扎西来说,这种仇恨压在心底,很长时间难以消除。但是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他不能为了一己之仇,而放弃两个村的美好未来。&&&&“我已经没有了父亲,我不想看到别人的孩子再失去父亲。”桑杰扎西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大家不禁为他的大度和担当感到深深的敬佩。&&&&“尼巴和江车村‘两委’班子成功换届,成为彻底解决‘尼江’问题的分水岭。”甘南州卓尼县委书记杨晓南说。&&&&放下仇恨,“和平”的种子已经在两村生根、发芽,跨越四季,茁壮成长。在今年两村搬牧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一切都在有序、健康、稳步进行。&&&&然而,面对草场资源与载畜量的突出矛盾和群众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的现实,尼巴与江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未来将会走向何方呢?&&&&记者手记&&&&群众最可爱&&&&在尼巴与江车采访的几天里,我们与很多牧民群众进行了接触,因为语言不通,算不上深入交流,但是他们表现出的那种可爱,带给我们很多触动。&&&&说起“尼江”问题,或许有人会觉得那里充满着危险、那里的群众很难交流。而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在采访中,很多驻村的干部都说,他们感觉没有一个群众是“可恨”的,哪怕他提再多意见,也是可爱的。&&&&群众最可爱,就看我们能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真正地看到他们的可爱之处。而只有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可爱之处、可敬之处和高明之处,也才能发自内心地把群众当亲人,做他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02版:要闻
甘肃甘南:
深入群众拆“怨”墙 化解矛盾筑和谐
记者近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尼巴村和江车村采访看到,这里霜染红叶,牛羊如织,牧民的帐篷前升腾起袅袅炊烟,两村群众和谐放牧,安全搬牧。 而此前,两村因持续近60年草山纠纷争执曾造成22人死亡、86人受伤。甘肃省委把化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以最大的决心和耐心化解积怨。 过去势同水火 如今相安无事 记者在卓尼县尼巴村见到23岁的牧民那那刀杰搬牧后正搭帐篷。他说:“多少年来,村里第一次没有拉‘队伍’争草山。我也想拉一支队伍,不过是搞建筑。只要江车人愿意来,我一样吸纳。” 那那刀杰所在的尼巴村,与邻村江车历史上通婚结亲,但为一笔草山账,争来争去几十年。尼巴村支书贡布次旦说,过去牛羊要是不小心越界,就被对方宰着吃了。今年江车人把越界的几头牦牛送了回来。 江车村支书尕藏热旦说,从江车村到乡上要经过尼巴村。两村关系最紧张时,这条路上草有一尺高。现在相安无事好多了。 越是疑难复杂 越要深入群众 当地干部认为,化解时间跨度大、矛盾积累多的纠纷,更需要深入群众,赢得信任。持续近60年的积怨加深了尼江两村鸿沟,但并非不可逾越。甘肃采取州县结合“联村联户”派驻工作组方式,一点一点地拆“怨”墙,放大正能量。 “我年轻时,两个村子就打架。现在我84岁了,实在不想过这种日子。”江车村老人道吉热旦的一席话,令工作组干部刘智勇难忘。他说,第一次走访打消了大家能否进得了门、说得上话的担心。人心思稳中蕴含着矛盾化解的希望。 一年多来,工作组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倾听民意,说情说理。甘南州委副书记俞成辉走访两村数十次,有时夜宿农家、围炉长谈。随着“人心思稳谋发展”的正气上升,今年4月,两村多位有主见、能力强的村民脱颖而出当选村干部。他们带领村民严格遵循约定的搬牧时间和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夏天,江车村一名群众坚持认为2012年政府的最新裁决“让村里吃了亏”。工作组干部与村民一道打马上山,在海拔3000多米的草山上奔波,实地说明政府的法律依据和良苦用心。这位村民备受感动,从此心服口服。 “雄鹰也要在蓝天下飞翔”,赢得群众信任的干部们努力重树法治权威。2012年7月,两村发生一起暴力伤人致1人死亡的案件,卓尼县坚持依法侦办,并针对部分群众的错误认识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干部和群众最终形成一个共识:不管有理没理,干犯法的事既为法律所不容,还会激化矛盾。 水穿石“不和泥” 心换心放眼量 “过去我们怕见干部,现在希望干部来,因为他们做事做到人的心坎上。”尼巴村民贡布苏奴感慨。而干部们也接受了一次群众路线的实践教育。 俞成辉说,在多年来省州县党委政府倾注心血的坚实基础上,工作组坚持化解疑难矛盾要少一点被动维稳、多一些主动工作,敢于到群众中去,以滴水穿石换真心。 卓尼县委书记杨晓南说,群众工作不是“和稀泥”。赢得群众信任与树立法律权威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为化解两村矛盾夯实基础。 草山争斗几十年,尼江两村年牧业收入加起来还不到200万元。积怨逐渐消除,当地干部群众意识到,要“跳出尼江看尼江”,不能再为争夺草山错过发展时机。 如今,风景秀美的尼江两村,民俗旅游的招牌已打出来,有牧民正探索效益更好的舍饲养殖。两村的孩子很争气,今年有30多人考上大学。 “真心希望下一代人走出阴影,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江车村老人次正说。 文/新华社记者 张 钦 宋常青 (新华社兰州10月22日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卓尼县委书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