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11届三中全会所做决策的决策按重要性分为

从党的十八大到三中全会――中国是如何作出重大改革决策的
日08:59&&&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原标题:从党的十八大到三中全会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改革目标是什么?中国将如何改革?对此,国内外各方纷纷猜测、众说纷纭,成为世界媒体报道的焦点。
  事实上,中国已经走上了自主、自信、自强的改革开放道路,并将继续沿着这条“人间正道”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前行。这是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的,因此也需要我们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机制。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同时,“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从党中央的重大决策程序来看,第一步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决策,通常是每五年举行一次;第二步是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简称“中央全会”)决策,通常是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党代会决策是对未来中国发展进行全面的重大决策和全面的战略部署,中央全会决策是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定和具体部署,如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七次全会,分别涉及到深化机构改革(二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中全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四中全会)、“十一五”规划(五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中全会)、为党的十七大做准备(七中全会)。这反映了党中央决策机制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效率地作出正确决策,及时纠正小的错误,避免颠覆性错误。这是“中国制度”和“中国决策”的重要体现和独特优势。
  从中国重大改革决策和部署看,先后有四次“三中全会”决策,与之相对应的是形成了彼此区别又彼此相联系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后启动了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
  第二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目标。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阶段,即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开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次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50条。这是在确立了创建新体制的目标之后的“建立新体制”阶段,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在原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改革。
  第四次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42条。这是在初步建立了新体制的基础上的“完善新体制”阶段。
  按照这一改革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工作看,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也显示了中国特色的决策机制和过程。第一个阶段是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阶段,经过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并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通过,为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就是制定三中全会《决定》的详细大纲。
  第二个阶段是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总揽全局,谋划长远,深入调查研究并着手起草三中全会《决定》这一指导下一个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决定根据这次会议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据新华社报道,这次征求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对文件稿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前后两个阶段,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形成了拟提交三中全会审议的《决定》文件稿。这一过程是“先民主、后集中”,“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再民主、再集中”的政治民主、政治共识和政治决策过程,远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程序更为广泛民主,更能反映全国不同人群的利益,更能集中众多不同方面的意见,也更能有效集成全党和全社会的政治智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30多个省级地区和300多个地级、2800多个县级、40000多个乡镇级行政单位的大国,这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充分民主与高效集中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是十分适宜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可以读到有关三中全会《决定》的若干重大信息:
  第一,这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不同于前三次改革决定,不只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到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比以往更加全面,更加协调。这也符合制度变迁的发展逻辑:一类制度变迁,会引发其他制度变迁;其他制度的变迁,又会反作用于某一类制度的变迁。这是因为任何一类制度的变迁都将产生外部性,既可以是正外部性,也可以是负外部性,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会损害生态效益和社会公正,这就需要其他体制改革,如生态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来对冲经济体制改革的负外部性。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体制保障。根据“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三中全会《决定》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全面推进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的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是《决定》最大的创新点和亮点。“五位一体”的改革总体方案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体制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又是改革总体方案的目标。例如: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为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全面改革就是全面创新,这就超越了仅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创新的局限性,扩大了改革的领域,开拓了创新的空间,更充分地激发了全体人民的创造力。不仅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传承规律、自然规律;不仅有市场创新、产权创新,还要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不仅要解放经济生产力,还要解放科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不仅要破除经济体制机制弊端,还要破除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体制机制弊端;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创造经济财富、物质财富,还要创造文化财富、精神财富、生态财富。这不仅大大突破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外的其他制度相协调、相互补。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断创新、全面创新,不仅要“不唯书、只唯实”,敢于突破和超越西方,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善于突破和超越自己。
  第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使各类改革更具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跨越了35年。我们始终坚持和不断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还将不断开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责编:王金雪、朱书缘)
相关专题?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专题|||视频|||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
本刊编辑部
日10:14&&&来源:
E-mail推荐:
  对于当代乃至以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来说,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因为那次会议,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的伟大征程,开始了新的科学发展和科学管理。因为那次会议,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此迈进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  评价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必须以实践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伟大转折,其意义完全体现在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彰显在社会进步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上。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贫困落后的局面,国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百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经济有过短暂的繁荣,但是由于僵化的体制和“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1948年我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则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的2/3。据世界权威专家研究计算,1952年到1978年我国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7%。三中全会后,这种经济落后的局面从根本上打破了。30年来,我国的GDP始终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增长,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4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如今,“中国制造”的商品行销整个世界,为中国经济的雄起作出最有力的注解。  制度带有根本性,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墨守成规的僵化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全面建立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制度。三中全会前,我国在总体制度方面照搬了苏联模式,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上采取一大二公的国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农村人民公社社队体制,对外关系上基本是自我封闭。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劳动者和企业没有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低下。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紧跟时代潮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规定和做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动力。30年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人民的生存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提升了以人为本的新境界,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现实。三中全会前,我国人民生活“普遍贫穷”。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150公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农村贫困人口2.5亿。三中全会后,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贫困人口减少到2150万人。党和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今在城乡各地,民生得到真实的改善,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人的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和优越条件。30年,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因为三中全会,这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社会的面貌,却发生了以往许多世纪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这就是三中全会的价值所在。  三中全会开启的新时代还在继续,我们的面前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要克服。面对未来,我们一定要牢记胡锦涛同志所深刻阐述的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启示――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起来,必须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可以相信,按照这条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邵景均执笔)
(责任编辑:赵晶)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48小时评论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转折。

好了.就这么多了。
的感言:好棒啊 满意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在分组讨论中,陈云率先提出,为实现党内的安定团结,需要由中央考虑和决定,解决一些“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平反一批重大冤假错案。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同志的响应,引起广泛热烈的讨论。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全会对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对于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要着手认真的改革,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全会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对民主和法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强调要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强调要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的感言:太长了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日—29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95人,候补中央委员114人。有关方面负责人53人列席了会议。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议程是:(一)审议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二)改选和增选中央主要领导成员。 全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段是预备会议,从6月15日开始至25日结束,讨论了《决议》和改选、增选中央主要领导成员问题。第二阶段是正式会议,从6月27日开始至29日结束,27日通过了《决议》,28日进行了选举,29日通过了会议公报。 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以来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充分肯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阐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进一步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胜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坚决维护了党长期斗争形成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决议》共分八部分:(一)建国以前28年历史的回顾;(二)建国32年历史的基本估计;(三)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四)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五)“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六)历史的伟大转折;(七)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八)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全会一致同意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和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中央主席胡耀邦和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组成,选举习仲勋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这次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它以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而载入史册。

主要内容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华国锋主席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建议。中央领导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讲话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重大功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提问时间:2009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是中国建国以来对中国共产党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作出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改革开放从这次会议拉开序幕
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是中国建国一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策对企业的重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