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刘和刚出家是不是真的僧人可以加持众生

第三方登录:最新推荐:
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是今世所必须要学习的
江浙佛教网是为尽虚空遍法界芸芸众生共同学习的净土
祝愿法界芸芸众生早开智慧,同登彼岸
一位大学刚毕业即出家的僧人的出家心路
(图片来源:江浙佛教网)
我的出家因缘记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前家里很穷,听父母说,他们刚结婚的时候,连饭也吃不饱,因为父母勤劳,生活条件慢慢的改善了,虽然我们家不能跟其他人家比,但我觉得那时的生活很充实,很快乐。当别人家都在看彩电时,我家还是那台14寸的黑白电视,搜来搜去也搜不出几个台,我们都没有怨言。后来我家买彩电,我记得那时是我小学五年级吧,正好那时热播奥特曼,大家都在看,到学校大家都在那讨论,我没有看过,我只能坐的远远的听他们说。这下可开心了,买了彩电装了外天线,台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放学后就守着电视机,连吃饭都不想了,回想起来真的很傻。
  后来同学们都买了学习机,那时我真的也很想有一台,但我知道家里经济不好,就连提都不敢提,小学毕业了,有钱家的同学都出去读书了,可就是因为我家那时在造房子,我就只能到了乡里的中学读书。别人会说有钱才会造房子的,怎么会没钱呢。然而,那时我家造房子实在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我家住的是上百年的老房子,据说是我曾曾祖父那时留下的,还见证了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梅雨季节,屋就漏水,晚上睡觉,床上要放好几个盆子来接水。而且我家地势低,97年大洪灾,我家浸水了,浸水虽只有一板凳那么高,然日久屋破,房基浸水后,已成高危房,所以虽然没钱,但也只好四处借了钱来造房子。
  之后,家里条件慢慢的好起来了,我也考上了高中,且后来还上了大学,虽然不是本科,但毕竟踏进了大学的门槛,在大学校园里读书学习,在父母亲族而言,在村里面似乎也有那么一点光耀门楣的荣耀吧。
  然而进入大学读书后,我内心的佛菩提种子却开始真正的生根发芽了。其实我从小就很信佛,很喜欢去寺院里拜佛,虽然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就知道在那里拜,因为我觉得高高在上的佛菩萨很亲切。而且我这人从小就喜欢吃素,不喜欢大鱼大肉。记得高中时,一次开展销会,在书摊上看到了有本《金刚经》和《六祖坛经》的合本,定价是五元,因为那时是住校的,每星期的生活费只有十几元,那时饭菜也不便宜,我省了好多天才攒够了五元钱,去买了那本经书(那时还跟本不知道购买佛教经典是要说 “请”字的呢)。就这样,我有了经书,可以看了,看了《金刚经》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看完了《坛经》,学了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偈子,整天在那里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许是学佛的因缘完全成熟了,来到大学后,很快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个佛教道场,在那里看到出家人在拜忏,看到他们拜佛的方法和我们平时不一样,我就照着学,后来才知道,那是五体投地的拜法,也是佛弟子礼佛的正确拜法。那次一位师父结缘了本《大悲咒》给我,让我拿去诵,可以保平安。回到学校我就诵了起来,按理说第一次诵,应该很生疏才对,可我好象天生就会一样,诵起来朗朗顺口,那时我也是很惊讶,禁不住私下就想,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结果,这一定是观世音菩萨在加持我的缘故吧。所以,以后一有时间我就喜欢去那里看书,去看去听那些师傅念经。
  再后来,有机会看了一本叫《认识佛教》的书,从中少分真正的了解了佛教,认识了佛法,感受到了佛法僧三宝的不可思议。且那时还做了一个很令人欢喜吉祥的梦,所以梦后,我欣然前去寺院禀受了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仪式仪轨。之后,只要有空就会去寺庙做晚课,穿着海青和出家众一起,后来就梦想着自己也是个出家人该多好啊,无拘无束的。从此时我就发心要出家。
  最开始我的出家理由,是为报父母恩。也许有人听了会问:“出家也能报恩?出家了都不要父母了,就是不孝子,还谈什么报恩呀?如果要报恩,就应该要给父母快乐,赚更多的钱来孝养父母吧。”从一般世人的角度来考虑,似乎他们的想法、说法颇有道理,但若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就知道这种想法、说法实在是似是而非,非常的浅陋肤浅。世间众生因为迷惑颠倒,结果完全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了自己的佛性还不自知,实在是非常的可悲可悯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里这么说到“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因此父母深恩岂是能用钱,或者关心可以报的。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所谓孝顺有三:(一)为小孝,甘脂奉养; (二)为中孝,光宗耀祖; (三)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那为什么说出家是孝呢?其一、出家并不是说出家以后,就不要父母了,我们说出家舍亲割爱,是割舍的世间的凡情憎爱,取而代之的是生起佛教所提倡的冤亲平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而视一切众生皆为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皆当知恩报恩。又尊佛教,僧人即使出家了,但在父母生病或是年老,确实没有自谋生活能力的情况下,出家人亦有赡养现世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如佛即曾说过“行菩萨道的佛弟子,可以尽形寿来孝养父母”。其二、“一子出家,九族超升”我们出家人,不仅仅要今世让父母生活好,最重要的是救父母出离生死苦海,使其免受轮回之苦,永得安乐。其三、佛言:“若复有人满白劫中,余方出家修持净戒;若复有人,於此阎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须臾清净出家,於十六分。彼百劫出家持戒,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信佛所言,所以说出家实在是报父母深恩最好的方法了啊。
  况佛子若真正发心出家,不仅出俗家,更出三界火宅之家,不仅此生父母得度,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得度,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哦!因此在我看来,出家实在是报父母深恩最好的方法与途径了。
  清朝的顺治皇帝非常欣赏出家人,曾作赞僧诗一首: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家,家,家,什么是家?家是什么?孩子们说,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孩子的家;在外流浪的人说,有个寸草之地可以立锥,一个房顶而已;爱着的女人说,有他的地方就是家;漂泊的浪子们崇尚四海为家;生活保守的人们常说守家在业。其实,家不过是个放心的地方。心里有家,有家的概念,就有如家和你如影随形。
  家,一个多么平常的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的词了吧?在外的人想回家,在家的人在等待你回家,家里家外不过一个门槛一道门,可是似乎却有着遥遥不可及的距离。
  家是一种感觉吧?是一种在你最最开心时只想与其分享的感觉,是一种在你最最伤心时可以蜷缩的那一个小小角落,是那个可以让你日日夜夜想念的地方,是那个你义无返顾为之打拼的理想。
  家的概念是那么的简单,简单到我们只可以说它是我们最最经常吃饭睡觉的地方,我们平时生活中最最频繁出现的地方;而家的含义就是那么的复杂,复杂到每个人对家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就像我们对爱情的诠释,一千个人作答,会有九百九十九个人与我不同。家的内涵是那么的小,不过是我们最最亲的人共同居住的房檐,我们在那里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家的外延又是那么的大,都说天下为家,都说心里有家就如家在身旁伴你左右。
  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都是我们最最思念的地方,都是我们最最牵挂的思绪。家,是个让人魂牵梦潆的地方;家,家是心灵唯一的避风港;家,是所有人的灵魂归属。
  家,是爸爸和妈妈眼睛吧,你走到哪里,爸爸和妈妈的眼睛就跟到哪里,无论是午夜还是清晨,爸爸和妈妈心都是和你一起。想家的时候,抬头去看看天上的云,那是爸爸的关怀;想家的时候,仰望天上的星,那是妈妈看你的眼睛。
  家,是爱人孩子深切的盼望吧,无论你身在何处,你心里总有那份扯不断的牵挂,妻子是否还开着灯等你回家,孩子是不是还在想爸爸。当心力憔悴的时候,想想妻子妩媚的脸,想想孩子顽皮的眼,家又给了你再一次前进的动力。
  家,是亲人们其乐融融的年夜饭,家是情人们卿卿我我的呢喃,家是孩子嬉笑打闹的游乐园,家是爸爸妈妈等你回来的永远...
  家,是放心的地方,当你的心有了归属,当你的灵魂不在无靠无依,是不是你的心从此不在漂泊,是不是你可以不让灵魂还在外流浪?
  房子有了,自己未免显得空而冷;票子多了,仍看不到小时侯开心的眼;人群拥挤,却找不到可以相依的一员。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家,谁不曾拥有?家,谁可曾不去依恋?家,一个生生世世未了的缘......
  上面说了这么多“家”,那有人会问,什么是出家呢?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出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中阿含》卷三十六之《何苦经》说出家、在家各有自在与不自在之苦乐,如在家以金银、畜牧等不增长之不自在为苦,出家以随贪欲嗔痴自在任运为苦。《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亦广说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摄恶,出家摄善;在家怯弱,出家无怯;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又《大智度论》卷十三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之别,若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萨修学功德之胜劣,皆谓出家功德较在家广大。另外《贤愚经》卷四亦说出家功德无穷尽。然大乘并不拘于形服持戒,而系以发菩提心及修利他行为出家要谛,故反对声闻僧单以剃发得戒为出家之本义也。《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大士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大庄严法门经》卷下: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中略)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
  然而大家都会说如果出家真的如你所说的那么好,那大家都去出家了,看看如今社会为何在家人远远多过出家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毕竟这个世界上,能真正具有大智慧,能看破宇宙人生真相,放下一切执着,并具足无上勇气去出家修学佛法解脱生死轮回人,毕竟只是少数中之少数啊。
  出家是一种选择,不是逃避。佛教也只是佛陀的教育,原非一般意义上所说之宗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之哲学,更不是世人所误解的佛教只是什么“养老院”。出家学佛修行者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拿自已开刀,依教奉行正行为。譬如本人出家后,在寺院里,日子过得很踏实,很自在,才觉悟到原来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解脱了;解脱了,就无烦恼;无烦恼,才是真人生。所以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以啊,出家学佛修行是勇敢者之路!是真正大丈夫之行径!! &
& & & & (注:本文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即出家的年轻僧人,写的一篇自己的出家因缘记)
江浙佛教网(学佛社区网)公众微信号;jzfjwcn 欢迎关注。
个人微信号;qq 欢迎加为好友,分享学佛体会。
欢迎访问学佛社区网手机版,扫一扫下面二维码,随时随地掌上
庄严佛网,利乐有情,欢迎护持江浙佛教网:
&&精彩推荐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浙佛教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江浙佛教网
地址:江苏省昆山市
邮编:215300
客服QQ: 手机:
如果您觉得本站对你有帮助,请您帮忙推荐给佛友,谢谢!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本站承诺提供免费影视服务。所有搜集的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调伏猛虎 感化猎人:高僧们的众生平等理念|西藏|高僧_凤凰佛教
调伏猛虎 感化猎人:高僧们的众生平等理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藏传佛教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放生、护生故事,莫过于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劝化猎人戒杀护生的故事。
米拉日巴尊者像(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藏传佛教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放生、护生故事,莫过于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劝化猎人戒杀护生的故事。 故事说,一天米拉日巴在山野中静修时,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鹿仓皇跑到米拉跟前。米拉心怀悲悯之情,随即唱了一首道歌来劝化猎人。&尊者的歌声犹如梵音之美丽悦耳,夺人心魄,任何人听了,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安适和愉悦。尊者的慈悲歌声渗透了黑鹿的身心,它的恐惧和苦痛都一一平息了;它快乐地走近尊者,眼泪簌簌地流下,就在尊者的左旁卧下,一面却用舌头来舐尊者的衣服。& 随后,米拉日巴又点化了在鹿后追赶而来的一只凶猛的母狗。当猎人看见他的猎狗和鹿卧在米拉的左右,母狗失去了往日的凶狠,而鹿也没有被追杀的恐惧感,他们相安无事,这令猎人大惑不解,惊讶异常。 随后,米拉给猎人唱了一首劝化的道歌: 经云人身贵似宝,汝之人身不值钱。汝形似鬼罪业聚,捕杀众生谋私利。汝虽寻求此生乐,因罪业故不能得。若能于内除贪著,必能获得成就果。捕捉外物有何用?调伏自心时至矣!捕杀麋鹿何能饱?内除五毒重愿足。克服捕杀外敌人, 越克越多无已时。若能于内降自心,一切仇敌自寂灭。莫以生命造罪业,应用此生修佛法。 最终,在米拉的点化下猎人终于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将猎物和猎狗献给了尊者。猎人唱道: 身右有黑鹿,其嘴如白螺,我若宰杀之,能除七日饥。我今不需彼,供奉尊者前,祈度此黑鹿,令入安乐道。 米拉日巴劝化猎人放弃杀生、从善如流的故事至今还在藏区广为传颂。例如,每年在雪顿节期间,在拉萨罗布林卡的藏戏演出中,有时还专门上演《米拉日巴劝化记》。而在藏区则以拉卜楞寺每年阴历七月法会上演出的《米拉劝化猎人贡波多杰》最为著名。戏剧以生动的人物表演、感人的故事、动听的唱腔传达佛教慈悲平等、戒杀护生的思想理念,深受广大藏族信众的欢迎和喜爱。 据悉,每年都有不少的藏族猎手在看了该戏后,忏悔自己以往的杀生孽债,从而放下屠刀,戒杀护生,弃恶扬善。因此,《米拉劝化猎人贡波多杰》的故事在藏区可谓家喻户晓,该戏几乎成了藏传佛教普及放生、护生的一台经典样板戏,从而受到藏族人的尊敬和热爱。 《米拉日巴传记》中还记述了另一则《被宰的羔羊》的故事,同样深刻地传达了米拉日巴尊者作为一个出家人反对杀生的慈悲之心。 从藏传佛教伦理的普及来看,佛教除了提倡戒杀护生的观念外,还主张人类应学会与不同的猛兽及有害野兽等和睦相处。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传》也生动记录一侧护生的故事: 当汤东杰布一行到达贡布地区时,贡布人十分佩服汤东杰布。他们说:&看来您的确是位名副其实的大活佛,我们恳求您为我们消除老虎之灾。&&&汤东杰布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祈求道:&望老虎获得长寿。&那些贡布人一听,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能这样祈祷呢?应该说望老虎快点死光。&汤东杰布接着又祈祷说:&望老虎与众生和睦相处。&接着他撒了一把青稞,尔后又垒了一座麦杂塔。从此,老虎再也不能伤害人、畜和别的生灵,与人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藏传佛教高僧以咒语调伏老虎猛兽的故事,与汉传佛教高僧传所记录的诸多伏虎罗汉的故事并无二致,从中不难看出佛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猛兽之间的关系的。 《蕴护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沙瓦提城里,有一个比丘被蛇咬死了。当时,许多比丘来见世尊,恭敬地礼敬他后坐在一旁。如此坐着时,他们向世尊说:&世尊,在这沙瓦提城里,某位比丘被蛇咬死了。&&诸比丘,该比丘确实没有散播慈爱给四种蛇王族。诸比丘,假设该比丘散播慈爱给四种蛇王族,他就不会被蛇咬死。&&诸比丘,我准许你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的护卫,为了自己的保护,而散播慈爱给这四种蛇王族。&其后佛陀便宣说《蕴护经》: 愿我对威卢巴卡有慈爱;愿我对伊拉巴他有慈爱;愿我对差比阿子有慈爱;愿我对黑荀达玛有慈爱;愿我对无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两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四足众生有慈爱;愿我对多足众生有慈爱;这里所说的有四类蛇王族,即无足的爬行动物蛇、鱼等;两足的人类与鸟等;四足的象、马、牛、羊、猛兽等;多足的有蝎子、蜈蚣、毛虫、蜘蛛等。在偈语中,佛陀宣说不只是向众蛇,而是向一切众生撒播慈爱,由此:愿无足众生不伤害我;愿两足众生不伤害我;愿四足众生不伤害我;愿多足众生不伤害我。愿一切有情、一切息生、一切生物,都毫无遗漏地遇见幸运的事,愿他们不会遭遇邪恶的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佛陀告诫众生要以慈悲之心善待那些与我们共住在同一个环境中的其他有情众生。以悲心和慈心来保护自己,善待其它生灵,才能免遭伤害。 因此,藏传佛教的祖师大德们在倡导戒杀护生的佛教思想时,特别强调知母、报恩、慈悲心、菩提心的生起次第关系,尤其强调慈悲心、菩提心的修习与践行。如在学修发菩提心法的祈祷语中要求: 惟愿上师加持我及一切慈母有情,心中生起对一切有情远离贪瞋亲疏的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殊胜证悟! 藏传佛教将有情视为自己的母亲,称为&如母有情&,以此作为修习菩提心的重要法门。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就强调&修平等舍心&的重要性,他进一步解释说: 修习七因果教授之始,我们应当先修成对于一切有情的平等心。若没有修成此心,虽然生起慈悲心,也仅仅是片面性的慈心和悲心。片面的慈心和悲心并不是慈心大悲,因为不管慈心大悲哪一种,它的所缘应当是缘一切的有情,就如&平等大地慈水润&等中所说的一样。 由此,宗喀巴大师认为学佛法者,首先对于一切有情,令心成就平等,然后修习知母直至菩提心之间的次第。只有当修行者对&修平等舍心&有了殊胜的证悟时,每个学佛之人才会生起不假造作的慈悲,从而激发他救度一切有情众生的正知、正见、正行与智慧勇气。 的确,佛陀所说的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普世生命关怀,早已跳出和超越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生命观念,深刻地传达了佛教一切生命都应尊重平等的伟大思想情怀,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依正不二&的生命缘起关系,体现了佛教缘起性空的生命哲学态度,以及普世悲愿的、深邃的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张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风是不是出家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