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门会出偏差吗?

六妙门之随与耳根圆通法门是如何?
六妙门之随与耳根圆通法门是如何?
二九九、参问:
您好,机缘巧合,近日发现了(已改此网址)网站并阅读了张老师的文章,
感觉很受益,在此十分感谢!
以下是几个问题,盼能赐教:
a)一开始盘坐很不习惯,难以入静。我因此想先用普通坐法坐在凳子上或睡姿,等将来气脉通到一定程度后再盘坐?不知道这样的思路是否可以,是否将来还回经历相同的不适应期呢?
b)在安般法门(六妙法门)中,总觉的呼吸起伏不定,这时候是随之呢,还是可适当加意调整下?
c)在安般法门(六妙法门)中,为了练习随,好象看到一些文章介绍,可以在呼的时候加意念&我在呼&,吸时加&我在吸&,这样合适么?那在不呼不吸之间的息时也加&我在息&么?
d)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中,一开始听外界的各种声音,我理解就是把耳朵当作一个接收器,只纳而不起分别心/妄念,或者类似&随息&的&随&,这样理解对么?
e)通常的养生修持方法提倡精神内守,但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中听外界声音,如果掌握的不好是否容易造成神气散失,该如何避免呢?
f)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否要意注耳根?那耳根又在哪?就是耳朵么?
g)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有&观(听)身内音&之说,具体方法是什么呢?
h)网站上的一些经读中提到&常观身空&,不知道如何观呢?
祝老师健康吉祥!
无名大德:
阿弥陀佛!2007年9月18日mail收悉,因无时间处理mail,等到现在才来回mail,怠慢之处尚请原谅。您所要的法宝是可以寄大陆的,但您要将姓名、地址、邮编、取件通知电话mail过来,同时再提醒要什么东西,我们收到后就会寄去。您所提问题回答如下。
一开始盘坐很不习惯,难以入静。我因此想先用普通坐法坐在凳子上或睡姿,等将来气脉通到一定程度后再盘坐?不知道这样的思路是否可以,是否将来还回经历相同的不适应期呢?初学打坐者当然是以气得定,您未有气当然会定不住,所以就心慌意乱。除非您不久坐,不然打坐脚痛是一定的过程,您应该一边打坐,用数息法摄心,一边训练自己的丹田,让契机发起,这样慢慢就会有定力。坐在椅子上或睡姿是方便法,但因无正统依教修行,比较容易被客邪所趁,所以还是按正常的方式学习,较不会着魔。
2.在安般法门(六妙法门)中,总觉的呼吸起伏不定,这时候是随之呢,还是可适当加意调整下?不管用什么法门,呼吸是要自然,不要故意要拉长或化微细,这样太用意难免会发生副作用。所以打坐方法、呼吸方法都是很重要,但是要顺其自然,不要太用意念控制,不然您说的现象就会出现。
3.在安般法门(六妙法门)中,为了练习随,好象看到一些文章介绍,可以在呼的时候加意念&我在呼&,吸时加&我在吸&,这样合适么?那在不呼不吸之间的息时也加&我在息&么?若是这样做法是不知「随」之真谛,安般法门是世尊教导的打坐入门法,六妙门是天台的法门,也许您看人家的文章,不懂而造成误解,或根本此文章是错误的。安般法门是先要数息,数息得初定,才不必数息而改「随」,随就是随息,能入随息者自心已不散乱,就能自然于呼吸入丹田中,心意自然随呼吸气上上下下,但吸满吐尽时都不必数数字,这就是所谓的「随」。所以随之时就不能再用心意念,不然就不是「随」法门了。
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中,一开始听外界的各种声音,我理解就是把耳朵当作一个接收器,只纳而不起分别心/妄念,或者类似&随息&的&随&,这样理解对么?闻性在头部,而随息的随,其心是在呼吸上下间(鼻子与丹田间),两个地方不一样,怎能用随的方法。随是指心与气进出之间的随伴关系,怎能拿来说明观音法门。
5.通常的养生修持方法提倡精神内守,但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中听外界声音,如果掌握的不好是否容易造成神气散失,该如何避免呢?您还不了解观音法门真谛,所以误解其真义。观音法们是用闻性闻其声尘,不用耳根追逐声尘,而是让外在声音自然流入耳中、脑中,然后依次守住头部某定点,待头部某处气通后再转移他处,用功的地方都是头部,不是在外在的声音,所以心意不能追逐外在声音,若这样怎会造成散失精神。您要懂观音法门就要上网看文章,不然可以看《佛门禅修与色身功用行》一书里的观音法门修持法。若使用我们的CD片修观音法门,记得把音量放大声一点,才能达到其特殊的效果。
6.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否要意注耳根?那耳根又在哪?就是耳朵么?不是注意耳根,耳根是听觉的组织,是扶尘根。修耳根圆通要用胜义根,即是此闻性,闻性严格讲起来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但可以说是头部脑筋的觉知心。您是对于观音法门很有兴趣,但又不知其重点。还是请先看《佛门禅修与色身功用行》后,再来谈或修观音法门。
7.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有&观(听)身内音&之说,具体方法是什么呢?若是xxx上师所说的,其实那不是真正佛门的观音法门,若是非佛、菩萨等说,就是邪法,不是真正的观音法门。若是用正常的各种法门修行,包括观音法门,会引起心能听到身体的各种声音,这是自然进入而听到的,譬如说能听到脑波声、心跳声、血液流动声,这是色阴魔相境界的人所能体会的,这是果不是因,请您要搞清楚,才不会把魔境当圣境。
8.网站上的一些经读中提到&常观身空&,不知道如何观呢?一种是不空而观其空,当身体有痛觉时,要用真心观身体的神经传导之痛觉为空,跟自性无绝对的关系,若能做得到,表示痛觉已梢缓和,慢慢感觉此身体不是您的。另一种是真的身体失觉而入空,若是短暂的,可能是气压延脑之现象,使身体失觉。若真正入二禅、三禅境,则不要观空,自然就能感知身体已空掉了,只存一心识而已。这些现像是体验,而不是落于戏论。若没有到那个境界,人家讲的,您不能知其详,所以还是乱猜疑而已。谢谢您的mail。
] [ 问题小参 ]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查看: 7943|回复: 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中对耳根圆通法门的讲解: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相信以下文字对修准提法会有帮助,恳请善清师兄不要把它移入大杂烩)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中对耳根圆通法门的讲解: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 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色法,不合决定义门。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遍融七大,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参闻者是谁,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 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著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钥,更复悉心研究,定能发慧,其语亦有征矣!余惜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
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然动尘已灭,诤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乃是动静二尘,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尘中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下句为新证之境,《正脉》云: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故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尽闻若住入则境智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即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今言觉所觉空者,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觉是智分,乃属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当知此破法执,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种爱智之法爱,亦复是结,亦当解除。《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今此觉结,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智见妄发,发妄不息。今觉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妄不相续矣!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若恪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爱理之法爱,还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
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即同‘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惟是此结,最难解除,禅门谓之末后牢关,到此境界,不肯进步,又谓之贴肉布衫难脱,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 同《圆觉经》,迷智四相之寿者相。一我相,心所证者,以所证涅槃,认为我体。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证之非。三众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证俱非,四寿者相,心所觉者,觉前前非,认己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爱。譬如有人,不肯断命,祖师门下,谓之命根不断也。 故仍须入流照性,返穷流根,灭相迥脱,至不生灭,方是到家时节。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此灭结,即佛前示,六结次第生起之第一结,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今六结尽解,五阴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寂灭真理现前。所谓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前佛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上解六结,是从闻、思、修,此寂灭现前,是入三摩地,得证圆通。古观世音佛,所授之法,与释迦如来,解结修证,无二无别。既得寂灭现前,亲证藏性,而入首楞严三昧,当登圆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称全体所起之大用也。
《正脉》云:通前次第解结一科,会于四卷末节:入流,即守于真常,亡所,即弃诸生灭;尽闻即根尘识心,应念销落;觉所觉空,与空所空灭,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寂灭现前,即法眼清明,毫无差爽矣!若会永嘉奢摩他文,入流即息念,亡所即亡尘,亦应仿其文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此四句可齐动静不生。又云:‘亡所而入,则入无能入;入流而亡,则亡无所亡。’此四句根尘俱泯,可齐于闻所闻尽。又云:‘亡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此四句无对无知,可齐于觉所觉空。又云:‘知灭对遗,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又云:‘阒尔无寄,妙性天然。’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似吻合,而无闻矣!但永嘉似乎都摄六根,或专摄意根,此经乃专摄耳根为异耳。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向后更有修治,斯经已谈深证高位,向后惟彰发用,今与合会而观,节文宛似,令知圆顿初后,无有异心,行者不可委为高位,视为不切己也。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感恩师兄!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感恩师兄!春節快樂!!!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根圆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