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和护卫舰与驱逐舰的防空导弹射完了要回港口补给吗

美国-“佩里”级导弹护卫舰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的各类战斗舰艇近900艘,多数都已超过20年以上的舰龄,虽然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舰队更新和现代化改装计划”。但是经现代化改装的老驱逐舰延长的舰龄仍然有限,迫切需要一大批新舰替换老驱逐舰和老护卫舰。
70年代初美海军开始实行“高低档舰艇结合”的造舰政策。这一时期陆续建造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核动力巡洋舰、DD-963级驱逐舰属于高档的舰艇,同时也需要一级能大量迅速建造的、造价较低的护卫舰,用以代替将大批退役的老驱逐舰和老护卫舰,这级舰就是“佩里”级(FFG-7)导弹护卫舰,它属于大量建造的低档舰艇之一。
FFG-7原称巡逻护卫舰PF,1970年9月开始可行性研究;1971年5月完成概念设计,并开始初步设计;1971年12月完成初步设计
1972年4月海军指定巴斯为首舰建造厂,确定Gibbs&Cox公司为分包设计,参加舰船的系统设计;1973年5月由首舰建造厂开始进行施工设计;1973年12月开始下料,1975年6月上船台,1976年9月下水,1977年11月完工服役。从可行性研究到完工服役,历时共7年零2个月。
“佩里”级导弹护卫舰一度是二次大战后美国海军建造最多的作战舰艇
(此纪录被“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打破),主要功能是在低威胁环境下为次要舰队(包括两栖舰队、后勤支援舰队等)与船队护航工作,或者是担负主力舰队的外围护航以及某些巡逻任务。“佩里”级的战斗力与功能有限,但成本较低,能建造较多的数量弥补“斯普鲁恩斯”级等舰队主力舰艇的不足。因此,该级舰在造价、排水量、人力上都有严格限制,当然也不能采用较高档或完整的装备。
本级首舰以美国海军史上的民族英雄奥利弗·佩里之名来命名。【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环球热讯社区[url][/url]】原贴网址[url]/viewthread.php?tid=222077[/url]
FFG-7级护卫舰美国海军订购51艘,澳大利亚海军订购6艘,西班牙海军订购4艘。美国海军的FFG-7级绝大部分都在80年代服役,多的时候每年完工服役近10艘。
&以1982财政年度的造价为例,每艘造价3.239亿美元。
目前现役保留27艘,预备役10艘,余下的转让给其他国家。
&&& 使命任务
“佩里”级护卫舰是一型通用型的导弹护卫舰,其主要使命是为编队提供防空和反潜能力,主要执行以下任务:
①为航行补给编队、两栖作战编队,军事运输船队和商业运输船队承担防空、反潜和反舰任务。
②保护重要的海上运输航线。
③协同其他反潜兵力执行攻势反潜。
  在“佩里”级的设计、建造流程中,美国海军首度采用了许多创新的管理方法,证实成效相当良好,为美国造舰产业定下了新的典范。为了避免在设计过程中舰体规模与成本一再上涨,导致日后采购数量被迫缩减而无法满足海军需求,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在“佩里”级设计工作展开前,亲自设定了造价、排水量与乘员编制的上限,整个“佩里”级的设计开发过程从未逾越这些‘红线’。
而在实地造舰之前,“佩里”级的各项次系统均先在陆地实验场进行测试,先一步解决可能出现的基本问题,避免船舰下水后才开始拖累整个进度。不同于“斯普鲁恩斯”级采用大量先进的建造技术,“佩里”级被要求在任何船厂皆可建造,并采用模块化建造方式,舰体由17个标准化的模块构成,由不同的承包商负责建造每个模块,最后再组合起来,以加快建造速度。
&&&&此外,“佩里”级大量使用使建造工作简化的设计,例如尽量使用平面的嵌板与舱壁,而且通道多半是直的。如此,“佩里”级的舰造工作都能按计划进行,甚至有些船能提前交舰,而且成本均与预算相近。第二艘“佩里”级的服役与首舰相差两年多,这是吸收空军原型机试飞的概念,先行量产舰操作一段时间,然后由海军参与造船厂的作业,将需要修正的地方应用到后续舰的工程中。“佩里”级首舰的成本仅4450万美元,而从1980年度开始则为每艘2亿美元。
以护卫舰等级的标准而言,“佩里”级的人员起居空间算是非常充裕。本级舰大量使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尽可能精简人员配置,例如采用燃汽轮主机便对简化人员编制甚有助益。最初美国海军只在舰上配置184人,但是后来发现不足,因此再增加30人。为了降低成本,“佩里”级的动力系统系直接将“斯普鲁恩斯”级的“半边”(两台LM-2500燃汽轮机、一套变速齿轮箱与一个传动轴)移植过来,不仅能免除重新设计所需的时间与成本,日后的维护保修也能与“斯普鲁恩斯”级乃至于“提康德罗加”级取得一致。
燃汽轮机具有加速快、易启动且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不过“佩里”级所有的轮机设备均集中于单一的机舱段,万一遭受战损意外就很容易丧失所有动力而陷入瘫痪。此外,“佩里”级的舰体前段设有两个可转向的辅助推进器,能增加低速时的舰体灵活度。“佩里”级大部分的人员住舱都位于舰体前段,以尽可能远离主机舱,避免噪音与震动的干扰。为了方便后勤维修作业,“佩里”级在规划舰内布局时就考量到内部装备搬动与拆卸的便利性,尽量使其便于移动;同时规划了这些设备运送至舰内的动线,并在这些动线上设置滑轨、滑车等,以便装备的运送。由于主机舱就位于烟囱正下方,佩里级进行燃汽轮机拆卸时经由烟囱部位即可进出舰体,能在40小时内迅速完成燃汽轮机的拆换。
虽说是“可损耗”的低档“沙包”级舰艇,但“佩里"级也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在舰上重要部位敷设“凯夫拉”装甲以强化防护能力的舰艇,指挥与电子设备舱室配备19毫米厚的“凯夫拉”装甲,弹药库与主机舱则以19毫米厚的“凯夫拉”装甲与16毫米厚的钢质装甲保护。“凯夫拉”装甲乃是在两片装甲钢之间加入由聚醯脂合成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防弹夹层,这种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韧性佳与耐腐蚀等特性。“凯夫拉”碳纤维的比重只有1.44,强度是同重量钢板的5倍,自由衰减振动性能为钢板的8倍,最高防弹能力可达钢板的10倍。
由于身为低档的护航舰,“佩里”级大量使用次级、独力作战能力不高、需要友军支援的系统,而且省掉了一些冗余配置。“佩里”级的上层建筑由铝合金制造,虽然此种材料拥有重量轻、延展性好的优点,但却有着燃点低的致命缺陷。“佩里”级另一项受到批评的设计是采用低成本的单机舱以及单轴推进(之前美国的“诺克斯”级护卫舰也使用便宜的单轴推进),当唯一的变速齿轮系统或传动轴发生故障,军舰立刻动弹不得而任人宰割;虽然本级舰的两个辅助推进器可作为后备,但能提供的航速实在太低,根本无法与主动力相比。较早建造的“佩里”级一开始只安装具有接收功能的Link-14数据链,而非当时美国海军制式、收发功能兼备的Link-11,使之无法协同舰队进行长距离联合防空作战,后来这些早期的“佩里”级全部换装Link-11数据链。
防空方面:“佩里”级拥有一台AN/SPS-49(V)远距离2D对空搜索雷达,能进行舰队外围作远程对空监控。“佩里”级配备“标准”SM-1防空导弹系统,具备区域防空作战能力,这在不到四千吨的护卫舰中是十分罕见的。舰首装有一座能容纳40枚导弹的MK-13单臂发射器,主要用于装填“标准”SM-1防空导弹,此外也能容纳最多9枚“捕鲸叉”导弹,而标准的配置为36枚“标准”SM-1导弹与4枚“捕鲸叉”导弹,如此“佩里”级没有安装MK-141四联装发射器。
“佩里”级是美国海军第一种采用MK-75型76毫米舰炮(意大利“奥托·布雷达”76毫米舰炮授权美国生产的型号)的军舰,由于舰艏安装了MK-13导弹发射器,使得MK-75被挤到上层建筑中的机库前方。负责制导MK-75舰炮与“标准”SM-1防空导弹的是一套MK-92射击指挥系统,该系统包括一组位于舰桥上方的组合天线系统以及一台为“标准”SM-1提供目标指示的“分离标定与指示雷达”,基本上是SPG-60的修改版;因此,“佩里”级一次能制导两枚“标准”SM-1进行防空作战,分别由STIR与CAS天线各负责一枚(一般而言,“佩里”级攻击近程目标时使用CAS进行指示,而打击远程目标时则使用STIR照明雷达)。
至于“佩里”级的作战系统则是“小型战术资料系统”,是美国海军第一代舰载作战系统“海军战术资料系统”的简化版,以两部UYK-7主电脑为核心。JTDS与NTDS在完成之初都属于集中构架的的舰载战斗系统,所有的处理能力都集中于少数几台主电脑上。
到了80年代,所有的“佩里”级都安装了一门MK-15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CIWS),位于机库顶端。反潜方面,“佩里”级配备能力较低的SQS-56舰首声纳,没有SQS-26、53等大型声纳具备的远距离操作能力以及多种操作模式,虽然具有抑制杂波的特性,十分适合在浅海作业,但是在远洋上的操作性能远低于SQS-26、53,因此急需加装拖曳阵列声纳辅助。“佩里”级拥有两个可容纳大型反潜直升机的机库,早期型本级舰拥有两架LAMPS1
SH-2F反潜直升机。由于未装备“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佩里”级的中远距反潜作战完全仰仗直升机。
从“安德伍德”号(FFG-36)开始,佩里级进行了一些改进:以LAMPS-3反潜直升机系统取代LAMPS-2,为此并延长舰艉使直升机甲板长度增加,以操作LAMPS-3
SH-60B“海鹰”反潜直升机,并加装RAST辅助降落系统;原先趋近垂直的舰艉侧面改成向内倾斜,以分散雷达反射信号;加装SLQ-32(V)2电子战系统
(不具备主动电子反制能力)以及SQR-19拖曳阵列声纳(由于SQR-19生产进度落后,若干“佩里”级曾暂时使用SQR-18(V)2。
不过只有部分“佩里”级加装这些拖曳声纳;在两侧增设稳定鳍,增加舰体稳定性与直升机在恶劣海况起降的能力。此外,战斗系统进行改进,增加第三台UYK-7主电脑以支持LAMPS-3较高的数据处理量,并整合前述的LAMPS-3、SQR-19以及SLQ-32(V)2电战系统等新装备。这些改进使排水量增加了450吨,舰体也加长至138米。从“泰勒”号(FFG-50)起的“佩里”级的战斗系统经过进一步改进,包括加入RVP/ADT雷达图像处理/自动侦测跟踪功能、改进型Link-11数据链以及LAMPS-3等等。共计有FFG-8、28、29、32、33、36、61等舰曾接受过这些改进,也是“佩里”级中较晚退役的。至于未经改进、仍装备LAMPS-1反潜直升机的早期型短舰身“佩里”级则先行退役。
“佩里”级的舰体配重设置并不理想,呈现舰艏、舰艉受力过大,但舰体中段相对较轻的情况,这是因为舰艏有MK-13垂直发射器,舰艉有RAST辅助降落系统的钢缆绞盘以及两架反潜直升机,但位于舯部的LM-2500燃汽轮机偏偏又是重量最轻的舰用主机(相对于蒸汽轮机或柴油机);于是,“佩里”级的舰体经常出现“舯拱”现象,也就是舰艏与舰艉下沉,中央拱起,而‘舯拱’的后果就是舰体中段底部受力扭曲过大,导致较上层的舱壁裂开进水。美国与澳大利亚的“佩里”级,都曾遇到这样的问题。美国海军解决“佩里”级“舯拱”问题的对策,是在舰体中段下层舱室放置120~140吨的压舱物,以平衡各处的受力。此外,美国海军也研究出治本之道,便是加厚舰体中段底部的钢板,增厚幅度从1倍到1.25倍不等,此外龙骨与主甲板也同时加厚,如此不靠压舱物也能改善舯拱现象;不过加厚钢板必须等到“佩里”级入船坞大修时才能进行,台湾的仿制货“成功”级由于由于建造较晚,不存在改进问题。
在同时期世界上的三千吨级中、低档舰艇舰艇中,“佩里”级的作战能力堪称十分齐全,防空有SM-1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远距离对空搜索雷达,反潜方面可携带两架反潜直升机以及反潜鱼雷,还配备反舰导弹,这样的作战能力已经足以作为其他中、小型国家的主战舰艇;而为了伴随美国航母战斗群活动,并满足船队护航的远距离任务,“佩里”级无论是加速性能或持续航行能力都有不错的水平。当然以高强度作战标准而言,“佩里”级的反潜与防空都不算强大,多而不精。
“佩里”级的改进
  “斯塔克”号遇袭事件凸显出“佩里”级的缺陷。为了扩充本级舰的防空能力,美国海军在最后一艘“佩里”级护卫舰“英格拉姆”号(FFG-61)上使用改进幅度较大的战斗系统,三台UYK-7主电脑中的两台被一台速度更快的UYK-43取代,另增一台UYK-7B,尔后原有的一台UYK-7A也被UYK-44取代;此外,最重要的改进是加装SYS-2(V)2整合式自动跟踪系统(IADT),可统一调用舰上所有雷达包括MK-92
CAS、SPS-49、SPS-55的信号,编辑成目标跟踪档案,使各种雷达能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与死角,并提高目标更新速率以及电子干扰能力,有效增加对付掠海反舰导弹的能力。SYS-2本身就拥有两台UYK-44电脑,不需要战斗系统的电脑支持。“佩里”级的SYS-2为(V)2版,使用两台USQ-69显控台。SYS-2在1991年于“英格拉姆”号上完成所有测试,证实其出色的性能。
此外,“英格拉姆”号的电子系统还有其他诸多改进,例如SPS-49雷达升级为使用数位信号处理技术的(V)5版,MK-92射击指挥系统升级为经过相干接收/发射机改进的Mod6版,SLQ-32(V)2也改进为具备主动电子战反制能力的(V)5版本。台湾“成功”级导弹护卫舰的战斗指挥系统与主要装备便与“英格拉姆”号完全相同。由于预算有限,美国仅将FFG-36、47、48、55、57、59的装备提升至“英格拉姆”号的标准。美国海军在21世纪初期只保留了12艘“佩里”级FFG-47、48、55、57、59、61,因此只有这批“佩里”级继续接受后续改进措施。
TMS可选用IBM PowerPC 604或Motorola
68040商用处理器,取代SYS-2中原本负责目标资料处理工作的一台UYK-44电脑,而另一台UYK-44仍予以保留,作为连接舰上原有的战斗管理系统(如CDS战斗指挥系统)的中介。新的商业用处理器的运算速度与内存容量均为原UYK-44的数十倍,此外也结合一些新的软件技术,如可程式化自适应图像处理器(AVP)、应用多重检测合成解析技术的新式分布式演算软件等,故各项性能如整合各雷达数据编辑成目标跟踪文件的速度、目标更新速率(TMS可达到每秒1500次的跟踪数据更新)、跟踪精确度等都大幅提升,误报率则明显降低;此外,由于新处理器运算能力大增,因此不只是各雷达的数据,TMS还能一并兼顾到来自于电子支援系统(EMS)、敌我识别器、光电感应系统等其他设备获得的数据。
标准的TMS机柜内有63个6U规格的VME数据总线插槽,具有十分充裕的扩容亢余,升级相当方便。TMS的机柜外设有控制操作台,使人员能进行系统状态监控、将资料汇出至储存设备等作业。美国海军在1995年开始采购TMS(选用Motorola
68040处理器),为现有舰艇上的SYS-2进行升级,称为SYS-2现场改装方案进行升级的舰艇包括“企业”号与“尼米兹”级等核动力航空母舰、“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四艘“基德”级驱逐舰,以及前述12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
1999年1月,前述这12艘“佩里”级又完成了“快速反导联合防卫系统”改进计划,可根据作战指挥系统、雷达、电子战系统获得的数据,加上敌我相对位置变化、风向等参数,进而向人员提出战术动作建议(包改变航向、干扰弹的发射等),系统主要变动是将MK-92、SLQ-32电子战系统与战斗系统以以太网连结,并以一部采用Intel80X86处理器、以C语言编写的商业级电脑负责处理,整套被整合起来的系统被称为AN/SYQ-17。
此外,这批“佩里”级的SQS-56声纳在90年代也经过EC-10程序改进,加装与SQS-53C相同的浅水主动侦测套件(SWAK)以及王鱼避雷声纳。在90年代陆续以商用电脑技术改进之后,这12艘“佩里”级的JTDS作战系统架构已经由原先的集中式进步到半分布式。此外,这批“佩里”级还进一步将SPS-49雷达升级为SPS-49A(V)1,并换装性能大幅提升且能对付慢速低空/水面目标的MK-15
Block1B改进型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虽然如此,这批终极版“佩里”级还是在新世纪逐步淡出第一线,目前均已拆除了舰首的MK-13导弹发射器与STIR雷达,成为以火炮、鱼雷为主的“大型巡逻舰”。
  90年代许多未经改进的“佩里”级都已退役,此外美国已经开始将封存的“佩里”级售予盟国,包括埃及四艘(FFG-22、23、25、26)、巴林一艘(FFG-24)、土耳其七艘(FFG-13、15、16、19、20、21、27、30)、波兰二艘(FFG-11、24),此外还有一艘在拆解后以备件的形式转让给土耳其。由于前苏联的威胁已经消失,在冷战时代设计、可在低威胁情况下护送船队的“佩里”级护卫舰就不再被殷切地需要,因此到了本世纪初只有12艘留在美国海军现役舰队中,其余全数退役封存或售予他国;而随着多功能濒海战斗舰(LCS)的问世,最后的12艘“佩里”级也会在10年代逐步退役,走入历史。
在2006年7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通过一项决议案,将一批美国海军退役或即将退役的舰艇移交给盟国,若在众议院顺利通过,将列入2007年国防授权议案。在这批舰艇中,两艘短舰体构型的早期“佩里”级导弹护卫舰“乔治·菲利普”号(FFG-12)与“约翰·赛德兹”号(FFG-14)将提供给葡萄牙,不过葡萄牙并未接受,选择向荷兰购买两艘二手“道尔曼”级。其中,“乔治·菲利普”号曾在2003年被拿来向巴林推销过,不过也遭到谢绝。
以同时期的标准而言,“佩里”级在同吨位舰艇中堪称功能齐全,服役期间的表现也算是十分称职,算得上美国海军史上一种出色的经典设计。她的后继者──多功能濒海战斗舰目前已经开始海试,吨位比“佩里”级更低,同样是低成本、大量建造的次等护航舰(可以套用二战时期护航驱逐舰、护卫舰的定位),不过无论在理念以及基本设计上都有着显著的革新。
技术数据:
全长:135.6米;138.1米(FFG-8、15、28~29、32、36~61)
水线长:128.1米
舰宽:13.7米
吃水:4.5米;7.5米(至声呐罩)
空载排水量:2750吨
满载排水量:3638吨;4100吨(FFG~8、15、28~29、32、36~61)
&&& 航速:29节
续航力:4500海里/20节
舰员:200名(15名军官),其中包括19名航空人员
动力装置:主机为2台LM2500燃气轮机,持续总功率为30.14兆瓦(41000马力),单轴,一个五叶变距浆。2台每台0.241VlW(325马力)的伸缩式辅助推进装置,装于距舰首40米处的船底上,作为主推进装置受损时的备用动力,亦可用于低速机动,航速可达到3~5节。电站为4台柴油发电机组,总容量为4000千瓦。变距桨的直径为5.05米,五叶,额定转速为180转/分钟,功率14.70兆瓦时,降至146转/分钟。
&&& 武备:
防空武器系统:1座单臂MKl34型导弹发射装置,发射“标准”SM-1MR导弹,指令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射程为46公里,用于编队防空。弹库的总备弹量为40枚,其中“标准”导弹30枚。
1座单管MK75-0型76毫米炮,射高12公里,发射率为85发/分钟,用于中近程防空。
2座六管MKl5-1型20毫米“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其射程为1.5公里,发射率4500发/分钟,MKl5-0型为3000发/分钟,用于末端防空。
2座六管MK36型SRBOC干扰火箭。
反潜武器系统:2架“拉姆普”Ⅲ“海鹰”SH-60直升机系统,装有快速拉降、固定和搬运系统,作战半径160海里,直升机上设有AN/APS-124搜索雷达、AN/ALQ-142电子侦察机、AN/ASQ-81(V)磁探仪、声呐浮标和SQQ-28直升机数据链等,带2枚MK46型鱼雷。
2座三联装MK32反潜鱼雷发射管,发射MK46-5型鱼雷或MK50鱼雷,MK46-5型鱼雷40节时航程ll公里,MK50鱼雷50节时航程15公里。
1套SQ-25“水精”鱼雷诱饵。
反舰武器系统:“鱼叉”反舰导弹与“标准”导弹共库共发射架,弹库装“鱼叉”导弹10枚,
“鱼叉”导弹制令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射程130公里。
&SH-60B直升机执行反舰任务时带2枚“企鹅”反舰导弹,射程约30公里。
MK-75型单管76毫米舰炮,发射率85发/分钟,对海射程16公里,用于对付中近程的海面目标。
&&& 主要电子设备
雷达:①远程对空警戒雷达:SPS-49(V)4型雷达1部或SPS-49(V)5型雷达1部(FFG61、其他舰现代化改装时装),C/D波段,作用距离457km。
②对海警戒雷达:SPS-55型雷达1部。
③火控雷达:STIR火控雷达1部,MK92火控雷达(也叫CAS火控雷达)1部。
④导航雷达:Furuno导航雷达1部。
⑤空中战术导航雷达:URN-25型1部。
声呐:SQQ-89(V)2型综合声呐,包括SQS-56中频主动搜索与攻击舰壳声呐和SQR-19低频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
电子战系统:SLQ-32(V)2电子战系统1套,包括雷达告警、截获和干扰系统。
武器控制系统:MK92-4或MK92-6型火控系统,SWG-1“鱼叉”火控系统,2套MK24型光学指挥仪。
MK92-2或4是荷兰信号公司WM-28型火控系统的美国派生型,它是一种综合的火控系统,兼有导弹和火炮的火控功能。该火控系统用MK92火控雷达可以控制导弹和76毫米炮对付近距离的空中和海面目标;用STIR火控雷达可以控制导弹和76毫米炮对付远距离的空中和水面目标。
“鱼叉”反舰导弹的火控实际上也有MK-92火控系统完成,SWG-1这里只是“鱼叉”导弹的发射控制系统。
作战数据系统: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配置有11号和14号数据链,已转入预备役的只有14号数据链。NTDS还配置有SRR-1、WSC-3(UHF)卫星通信系统和SQQ-28型LAMPSⅢ直升机数据链。
舷号&&&&&&
名&&&&&&&&&&
名&&&&&&&&&&服役时间&&&
FFG7&& Oliver Hazard
奥利福·哈扎德·佩里&&
FFG8&&&&&&&
McInerney&&&&&&&&&&&
麦金纳尼&&&&&&&&&&
FFG9&&&&&&&
Wadsworth&&&&&&&&&&&
沃兹沃思&&&&&&&&&&
&&&/转让波兰
FFG10&&&&&&
Duncan&&&&&&&&&&&&&&&
邓肯&&&&&&&&&&&&&&&&&/转让土耳其
FFG11&&&&&&
Clard&&&&&&&&&&&&&&&
克拉克&&&&&&&&&&&&
FFG12&&& George
Philip&&&&&&&&
乔治·菲利普&&&&&&&&&&&
FFG13& Samuel Eliot Morison&
塞缪尔·埃里奥·莫里森 &&
/转让土耳其
FFG14&&& John H
Sides&&&&&&&&&
约翰·塞德兹&&&&&&&&
FFG15&&&&&&
Estocin&&&&&&&&&&&&
埃斯托钦&&&&&&&&&&&
&& /转让土耳其
FFG16&& Clifton
Sprague&&&&&&
克利夫顿·斯普拉格&&&
&& /转让土耳其
FFG17&&&&&&&&&&&&&&&&&&&&&&&&&&&&&&&&&&&&&&&&&&&&&&
转让澳大利亚F01
FFG18&&&&&&&&&&&&&&&&&&&&&&&&&&&&&&&&&&&&&&&&&&&&&&
转让澳大利亚F02
FFG19&&& John A
Moore&&&&&&&&&&
约翰·穆尔&&&&&&&&&
/转让土耳其
FFG20&&&&&&
Antrim&&&&&&&&&&&&&
安特里姆&&&&&&&&&&&
/转让土耳其
FFG21&&&&&&
Flatley&&&&&&&&&&&&
弗拉特利&&&&&&&&&&&
/转让土耳其
FFG22&&&&&&
Fahrion&&&&&&&&&&&&&
法利昂&&&&&&&&&&&&
&&&/转让埃及
FFG23&&&&Lewis
Puller&&&&&&&
刘易斯·普勒&&&&&&&&
FFG24&&& Jack
Williams&&&&&&&&
杰克·威廉斯&&&&&&&&
FFG25&&&&&&
Copeland&&&&&&&&&&&&&科普兰&&&&&&&&&&&&
FFG26&&&&&&
Gallery&&&&&&&&&&&&&
加勒里&&&&&&&&&&&&
FFG27&&& Mahlon
Tisdale&&&&&&&
马伦&&&&&&&&&&&&&&
/转让土耳其
FFG28&&&&&&&
Boone&&&&&&&&&&&&&&
布恩&&&&&&&&&&&&&&
FFG29&&& Stephen
Groves&&&&
斯蒂芬·格罗维斯&&&&&
FFG30&&&&&&&
Reid&&&&&&&&&&&&&&&
里德&&&&&&&&&&&&&&
/转让土耳其
FFG31&&&&&&&
Stark&&&&&&&&&&&&&&
斯塔克&&&&&&&&&&&&
FFG32&&&&&&John
Hall&&&&&&&&
约翰·霍尔&&&&&&&&&&
FFG33&&&&&&
Jarrett&&&&&&&&&&&&&
贾勒特&&&&&&&&&&&&
Fitch&&&&&&&&
奥勃雷·费兹&&&&&&&&
FFG35&&&&&&&&&&&&&&&&&&&&&&&&&&&&&&&&&&&&&&&&&&&&&&
转让澳大利亚F03
FFG36&&&&&&
Underwood&&&&&&&&&&
安德伍德&&&&&&&&&&&
FFG37&&&&&&&Crommelin&&&&&&&&&&
克罗姆林&&&&&&&&&&&
FFG38&&&&&&&
Curts&&&&&&&&&&&&&&&柯茨&&&&&&&&&&&&&&
FFG39&&&&&&&&Doyle&&&&&&&&&&&&&&&多伊尔&&&&&&&&&&&&
FFG40&&&&&&
Halyburton&&&&&&&&&
哈利伯顿&&&&&&&&&&&
FFG41&&&&&&&McClusky&&&&&&&&&&
麦克拉斯基&&&&&&&&&&
FFG42&&&&&&
Klakring&&&&&&&&&&&
克拉格林&&&&&&&&&&&
FFG43&&&&&&&
Thach&&&&&&&&&&&&&&
撒奇&&&&&&&&&&&&&&&
FFG44&&&&&&&&&&&&&&&&&&&&&&&&&&&&&&&&&&&&&&&&&&&&&&
转让澳大利亚F04
FFG45&&&&&&&
Wert&&&&&&&&&&&
德·沃特&&&&&&&&&&&&
FFG46&&&&&&&
Rentz&&&&&&&&&&&&&&
伦兹&&&&&&&&&&&&&&
FFG47&&&&&&
Nicholas&&&&&&&&&&&
尼古拉斯&&&&&&&&&&&
FFG48&&&&&
Vandegrift&&&&&&&&
范德格里夫特&&&&&&&&&
FFG49&& Robert G
Bradley&&&&
罗伯特·布雷德利&&&&&&
FFG50&&&&&&&
Taylor&&&&&&&&&&&&&
泰勒&&&&&&&&&&&&&&
FFG51&&&&&&&&Gary&&&&&&&&&&&&&&&
加里&&&&&&&&&&&&&&
FFG52&&&&&&&
Carr&&&&&&&&&&&&&&&
卡尔&&&&&&&&&&&&&&
FFG53&&&&&&&
Hawes&&&&&&&&&&&&&&
霍斯&&&&&&&&&&&&&&
FFG54&&&&&&&
Ford&&&&&&&&&&&&&&&&福特&&&&&&&&&&&&&&&
FFG55&&&&&&&
Elord&&&&&&&&&&&&&
埃尔罗德&&&&&&&&&&&
FFG56&&&&&&
Simpson&&&&&&&&&&&&&
辛普森&&&&&&&&&&&&
FFG57&&&&&
James&&&&&&&
鲁本·詹姆斯&&&&&&&&
FFG58&&& Samuel
Roberts&&&&&塞缪尔·罗伯茨&&&&&&&
FFG59&&&&&&
Kauffman&&&&&&&&&&&
考夫曼&&&&&&&&&&&&&&
FFG60&&& Rodney
Davis&&&&&&
罗德尼·戴维斯&&&&&&&
FFG61&&&&&&
Ingramam&&&&&&&&&&&
英格拉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爱宕级驱逐舰_百度百科
爱宕级驱逐舰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百科军事类编辑小组火热招募中。
爱宕级驱逐舰(日语:あたごがたごえいかん,英语:Atago-class Destroyer),是日本在的基础上开发的日本版FlightⅡA构型,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隶下的重型防空导弹驱逐舰。爱宕级改用美制系统Baseline7.1版本,在金刚级的基础上将舰体拉长4米,并增加了附有机库的尾楼结构,这使得爱宕级成为日本海自第一种具备完整直升机驻舰操作能力的防空驱逐舰,爱宕级的排水量较金刚级增加约500吨,标准排水量7700吨,满载排水量接近10000吨。为了维持日本的非战宪法,日本将本级舰仍称之为“护卫舰”,舰上并没有装置对地攻击性的。爱宕级舰名来源于近郊的爱宕山。史上有两艘著名的“爱宕”号。一是日本计划建造的的3号舰,由于《》规定所限,该舰还没建成便解体,另一艘是二战期间的2号舰。两艘爱宕级(DDG-177、178)依序于日与日于三菱重工长崎厂开工,分别在日与日下水,并依序于日与日交舰成军。服役之后的爱宕级成为西太平洋各国海军吨位最大的防空驱逐舰,直到次年的的服役才被打破。
日本防卫省14DDGの概要図
20世纪90年代,日本以美国海军阿利·伯克Ⅰ级驱逐舰为蓝本,引进,建造了4艘装备标准-2MR远程区域防空导弹的金刚级驱逐舰,从而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的国家。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核心:4个护卫队群(俗称的)以金刚级为核心各配备了2艘防空驱逐舰,防空作战能力由此获得极大提高。[1]
但日本并未满足,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即以朝鲜威胁为借口,对提出了海上弹道导弹防御的需求。此外,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的3艘性能逐渐落伍,难以满足舰队
DDG-91平克尼号
防空作战要求。因此,日本决定在金刚级的基础上发展一型拥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和一定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新型宙斯盾驱逐舰。2000年12月发表的《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正式批准建造2艘新型宙斯盾驱逐舰,代号为14DDG和15DDG,以美国海军FlightⅡA构型平克尼号(DDG-91)为蓝本,并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通过预算授权。[2]
新型宙斯盾驱逐舰首舰爱宕号于2004年4
爱宕级概念运用图
月5日开工,日下水。2号舰足柄号于日开工,日下水,配属日本佐世保基地的海上自卫队第2护卫队群。2舰均由长崎造船厂建造,每艘建造费用约13亿美元。舰名均沿用了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重巡洋舰的舰名,可见其在日本海自的地位。2舰服役后将取代2艘,日本还计划在2018年前再建造2艘爱宕级来取代护卫舰队中的2艘,届时日本将继续保持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拥有国的地位。[3]
DDG-178足柄号
爱宕级足柄号(178)与金刚号(173)
爱宕级是在金刚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具有相同的舰体和动力装置,不过一爱宕级在设计上吸收了美国海军的特点,增加了1座直升机库,烟囱和上层建筑的形状为了提高隐身性能也略做了修改,外观上和金刚级有所不同,吨位也较大。
爱宕级舰型采用了流行的长首楼高平甲板、小长宽比、高干舷、方尾设计,舰首高大尖瘦,前倾明显,舰体横向剖面为深V型,舰体宽大且明显外飘,从舰中部到舰尾型宽变化不大。这种舰型有利于增加内部空间,利于舰的内部总
爱宕级舰首
体布置,并可以大大减轻舰体的横摇和纵摇,增强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稳定性,从而使军舰具有更好的适航性、稳定性和机动性。舰上全封闭式上层建筑以一体化设计集中在舰体中部,占舰体长度1/2以上。爱宕级和金刚级的舰桥较阿利·伯克级多了1层指挥甲板,因此更加高大,SPY-1D多功能4个阵面的布置也提高1层,有利于扩大SPY-1D雷达的视界。爱宕级在上层建筑尾部设立了1座直升机库,而金刚级仅仅配备了1个飞行平台和燃料设施。较前级增加了6个发射单元,布局也由金刚级的前29单元(舰桥前甲板)后(甲板)61单元变为前64单元后32单元(直升机库顶部)。
爱宕级舰体俯视
为了增强防护和生存力,舰身和上层建筑全部采用钢制结构,重要系统均经过抗冲击加固,特别是暴露在主舰体之外的战斗部位,都使用了高碳镍铬钼钢,具有很强的抗冲击性。全舰装设了三防(防护核、生物和化学武器)用的过滤通风系统,在遭到核生化武器袭击的情况下,舰内增压系统启动,使舱内气压高于外界并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清洗区域亦与舰内过滤通风系统完全隔离,此外在甲板上也装有大功率的洒水装置。[4-5]
爱宕级在设计上较金刚级
爱宕级的隐身设计,2011年摄于佐世保军港
更加重视隐身性能,舰体上层建筑外形上采用了新的流线形隐身设计,显得更加整洁。与金刚级一样,爱宕级水线以上舰体外飘,上层建筑为倒V字形,外壁采用了倾斜面设计,边角采用了圆弧过渡,这样可避免舰体表面形成垂直面,使敌方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强度大为减弱,从而达到隐身目的。爱宕级将金刚级上较笨重的传统垂直桁架改为迎风阻力小、质量轻、雷达反射截面积小的新型后倾式棱柱型桅杆,2座烟囱外型也由钝顶金字塔形改为有利于隐身的多面体形,外形也更加低矮,直升机库也采用了有利于隐身的平面组合结构以尽量减少。
此外,爱宕级还采用
爱宕级舰首的MK45M4主炮
了大量新型隐身涂料以进一步降低被雷达发现的距离。在红外隐身方面,爱宕级通过在烟囱、暖通、动力舱等发热部位覆盖屏蔽和绝缘材料来实现隔热,减少向外辐射的热量。在红外特征最强的烟囱排气口安装了空气冷却和海水降温装置,烟囱内部安装有喷水降温系统,从而将红外特征降到最低程度。在声隐身方面,采用了大量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在主要机械设备上采用了减震浮筏技术,螺旋桨的噪声也大幅降低。但爱宕级的隐身设计也不是很彻底,如烟囱两侧布置的救生、工作艇都暴露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隐身性。
动力系统采用了与金刚级相同的COGAG,主机为4
正在吊装的通用动力LM2500模块化燃气轮机
台LM2500型燃气轮机,单机功率25000马力,持续总功率102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4台发动机分成2个机组布置在2个机舱内,每个机组并联2台LM2500来分别驱动左舷轴和右舷轴,巡航时每个机组各开动1台发动机,高速航行时则4台并联齐驱。为了降低动力系统的噪声以利于反潜作业,爱宕级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将LM2500燃气轮机安装在双层隔振弹性基座上;主机舱采取了隔音防振措施:采用5叶大侧斜可调螺距,并在螺旋桨上采用了气幕降噪技术。此外,舰上还装有3台发电机组和1个应急电站,主机、电站的监控和全舰的损管系统全部采取了集中管理,由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具备了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爱宕级与日本现代建造的其他水面战舰一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不但能够大幅减少建造成本,提高建造速度,而且有利于后勤保障以及以后的现代化改装。[6]
爱宕级装备2组美制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
MK-41垂直发射装置热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系统,包括舰首的64个发射单元和直升机库顶部的32个发射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具有隐蔽性强、发射速度快(最高达1枚/秒)、反应时间短、可全方位攻击等优点,而这些特点对抗饱和攻击特别重要。MK-41在使用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灵活配备除拉姆防空导弹之外的美国海军所有类型的导弹。MK-41采用热发射技术,导弹尾焰在发射井内产生的燃气由专门设计的排气道来释放。  爱宕级现装备的是标准-2MRBLOCKLⅢA/B防空导弹。一般情况下,爱宕级的96个的发射单元混合装载80枚标准-2MR防空导弹和16枚(金
爱宕级舰首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
刚级总共90个发射单元,装载74枚标准-2MR舰空导弹和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导弹可单发,可多发连射,最小发射间隔为1秒。标准-2BLOCKⅢA采用1台推进,弹长4.72米,直径0.343米,翼展1.06米,发射质量706.7千克,飞行速度2.5马赫,最大射程167千米,射高10~19800米,采用中段惯性加无线电指令修正和末段半主动雷达自动寻的复合制导。与标准-2BLOCKⅢ相比,BLOCKⅢA型的射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配备的MK-125高爆战斗部的爆片也具有更大的速度,对来袭目标的毁伤能力更大。BLOCKⅢB型具有双重半主动雷达导引和红外线导引,用于超视距目标或有低雷达截面的目标。
爱宕级舰舯灰色的干扰箔条发射装置
爱宕级与一样,3部SPG-62火控雷达分别被安装在舰桥顶部桅杆前面和后烟囱后面的平台上。SPY-1D(V)相控阵雷达、3部SPG-62目标照射雷达与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相结合,能够同时拦截空中12个目标。再加上高达80~96枚的标准-2备弹量,使爱宕级具有强大的抗饱和攻击能力。标准-2BLOCKⅢA/B主要负责单舰及舰队的中远程区域防空,由于其射程远,可以对来袭目标进行分批拦截,一旦拦截失败,舰上的其他近程防御系统还有充裕时间作出反应,从而使舰艇的抗击压力得以减轻。
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
爱宕级在舰桥前
爱宕级舰舯机库上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
阶梯状平台和直升机库顶部各装有1座MK-15BLOCK1B型,其前后布置的方式可实现对从舰首舰尾及舰体两侧来袭的空中目标进行全方位拦截。密集阵系统使用电力驱动的6个20毫米炮管,凭借4500发/分的高射速在短时间内在目标来袭路径上形成一道密集的弹墙,从而摧毁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等超近程目标。MK-15BLOCK1B近防武器系统是密集阵系统的最新型号,它在原1A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红外搜索跟踪装置,改进了KU波段搜索与跟踪雷达,可提供24小时被动搜索和多光谱探测、跟踪能力,对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等目标具有更高的拦截能力。BLOCK1B的优化炮管比1A型的更长、更重,通过简化炮弹的散射模式和使用新型的炮口抑制系统提高了近防系统的射击精度等。
除了硬杀伤武器外,舰上还装备有4座MK-36MOD12型6管130毫米箔条诱饵发射装置,可以灵活发射多种不同用途的干扰弹药,如金属箔条/红外诱饵弹、箔条红外混合诱饵弹和假目标诱饵弹(射程在2500米),用于干扰诱骗雷达、,并与舰上的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构成对抗反舰导弹的完整的主/被动电子对抗系统。[7]
爱宕级直接引
爱宕级舰尾的反潜系统
进了美国的组成部分SQQ-89(V)10综合反潜作战系统,而没有采用金刚级上的OQS-102型球鼻首声呐和OQR-2型拖曳线列阵声呐。SQQ-89(V)10反潜作战系统是SQQ-89(V)反潜作战系统的最新型号,主要由SQS-53C低频舰壳声呐、SQR-19(V)2战术被动低频拖曳线列阵声呐、SQQ-28兰普斯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MK-116-7反潜和相关武器系统、UYQ-25水声传播预报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SQS-53C布置在舰首的球鼻首内,是美国现役最先进的大型主/被动数字化舰壳搜索/攻击声呐,以主动方式工作时最远对潜探测距离为65千米。其
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圆柱形基阵采用了大量高清度听音器,具有探测跟踪水下目标(包括潜艇、水雷、鱼雷)、主动精确测距、被动监视及水下通信等多种功能,并为反潜导弹、反潜鱼雷以及拖曳式反鱼雷诱饵提供精确的目标数据。由于声学基阵较大,SQS-53C对浅水水域的低噪声潜艇和低速航行的潜艇有较好的探测能力,据称是唯一能够有效探测俄制的声呐。SQR-19(V)2拖曳线列阵声呐位于舰尾左舷的水密门内,主要用于对潜远距离被动探测、噪声测向、跟踪和识别,并引导反潜直升机前往攻击海域。该声呐整体性能十分先进,采用了1700米长的拖缆,线阵列长245米,拖曳深度365米,数据处理系统应用了全新的数字式高容量计算机系统,最远可探测到130千米外的水下潜艇。
爱宕级有16
爱宕级舰舯的鱼雷发射管
个MK-41垂直发射单元装备,备弹16枚。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是日本所有具备导弹垂直发射能力的驱逐舰的标准反潜武器系统。导弹长4.87米,直径0.358米,发射质量639千克,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战斗部装MK-46MOD5反潜鱼雷,最大射程20千米,可对处于水深40~1000米的潜艇展开攻击。日本正在以97式鱼雷为战斗部研制国产新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除了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外,该舰的反潜武器系统还包括设在舰后部两舷的2座HOS-302型(68式)旋转式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通过舰内遥控操作来发射MK-46-5反潜鱼雷及73式轻型反潜鱼雷。
爱宕级直升机库
MK-46MOD5型为的最新改进型,其寻的段、导引段、引信及动力系统均经过了大幅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和识别、捕捉目标能力,可以更加有效地对付装有消声瓦的现代低噪声潜艇。MK-46MOD5型鱼雷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强了在浅水区对付潜艇的能力,甚至可命中浮在水面上的潜艇。MK-46MOD5型鱼雷采用压缩空气推进,自导方式为主/被动声自导,长2.67米,直径0.328米,重235千克,弹头重44.49千克,采用双航速(搜索阶段为低航速,攻击时为高航速)航行,最高航速44节,射程11千米/40节,作战深度6.1~457.2米
发射Mk-46鱼雷
,其制导精度很高,并具有多次重复攻击的能力,制导系统在丢失目标后可重新进入搜索状态,直至动力耗尽为止。  爱宕级在舰尾增设了1座直升机库,搭载1架SH-60K,并在机库内设有防空导弹和反潜武器库,比金刚级在直升机的运用上更具有灵活性。SH-60K是的改进型,在SH-60J的基础上机身加长了0.4米,最大起飞重量增加近1吨,达到10.89吨。该机最大飞行速度250千米/小时,升限3810米,航程1110千米,续航时间4.2小时,作战半径200千米。SH-60K的最大改进是水下探测设备获得升级。其装备有日本自行研制的先进低频主动吊放声呐,
美国海军直升机操作军AQS-22吊放声纳
可有效对付装备消声瓦的低噪声潜艇,性能相当于美国海军AQS-22低频声呐。该机配备的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通过解析目标反射的雷达波多普勒偏移,可以识别目标的形状,并可得到类似照片质量的分辨率,对水面舰艇目标的搜索距离超过250千米。SH-60K还装备有声呐浮标投放器、磁探测仪和前视红外传感装置等探测设备,战术情报显示装置、导弹报警装置、雷达干扰箔条和烟雾闪光弹发射装置也得到升级,并增加了与海上幕僚监部系统对应的战术情报处理、显示功能和僚机进行战术情报交换的功能。SH-60K直升机加长了两翼武器挂架,携带的反潜武器比多了日本自行研制的97式反潜鱼雷,该鱼雷的弹体较MK-
SH-60K反潜直升机
46略长,重量也相应增加,因此不能使用SH-60J的挂架。97式采用双航速(搜索阶段为低航速、攻击时为高航速)航行,配备有威力较大的成形装药弹头,不但可攻击高速、深潜目标,还增强了在浅水区对付潜艇的能力。SH-60K执行反潜任务时,通常搭载2枚反潜鱼雷或MK-64深水炸弹。SH-60K还新增了激光制导的(可挂4枚,射程8千米)和7.62毫米机枪,从而具备一定的反舰作战能力。此外,SH-60K保留了的反舰导弹中继制导功能。
爱宕级前级金刚
爱宕级的90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级装备有2座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装置,而爱宕级则换装了外型相似的2座四联装(SSM-1B)发射装置(备有8枚90式导弹)。爱宕级2座90式导弹发射装置布置在2座烟囱之间,这种发射装置也可以发射。爱宕级使用日本研制的WPC-1A武器控制系统来控制发射90式导弹,WPC-1A通过接收来自舰上指挥控制数据,解算发射导弹的相关数据,进行任务规划,并确定导弹的发射时机。除使用日本研制的WPC-1A武器控制系统外,90式导弹也可使用鱼叉导弹的AN/SWG-1A武器控制系统。90式导弹是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自行研制成功的反舰导弹,装备了和以
爱宕级的MK-45MOD4型127毫米全自动舰炮
及等海自新一代舰艇。90式导弹长5.09米,弹径0.35米,弹重667千克,推进装置采用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飞行速度0.9马赫,最大射程150千米,单发命中概率95%。  爱宕级在舰桥前甲板上装备有1门采用隐身设计的MK-45MOD4型127毫米62倍径全自动。该舰炮除打击海上目标外,还具有很强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并可用于攻击低速飞机。MK-45MOD4舰炮是美国海军MK-45舰炮的最新型号,也是美海军在役的唯一能够发射新型弹药的舰炮。与以前的MK-45MOD2相比,在反应能力、适应能力、毁伤能力、可
维护性、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口径主舰炮。除可发射MK-45MOD2使用的各种常规炮弹外,MK-45MOD4型还可发射美海军新研制的低成本竞争型弹药、MK-172新型子母炮弹及其高能发射装药等。MK-45MOD4型舰炮除射速略逊于上的奥托·梅莱拉127毫米全自动舰炮(射速45发/分)外,在对地/对舰攻击能力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爱宕级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艘装备MK-45MOD4舰炮的驱逐舰,其使用的MK-45MOD4由日本钢铁公司引进美国专利生产。  爱宕级上装备的SH-60K,
SH-60K反潜直升机发射AGM-114地狱火导弹
除可担任反潜、警戒及反舰导弹中继制导等任务外,还可使用AGM-114和机枪攻击小型舰艇。此外,爱宕级装备的标准-2BLOCKⅢA/B舰空导弹可用作超音速反舰导弹使用,以2马赫的速度攻击40千米内的水面舰艇。舰上的2座密集阵BLOCK1B型近防武器系统,也可用于对2500米内的可疑船或自杀艇等小型高速水面目标进行拦阻射击。爱宕级还装备有2~4挺12.7毫米机枪以对付日益严重的海上恐怖行动的威胁。
宙斯盾系统
爱宕级采用的
爱宕级的宙斯盾相控阵雷达
基线7.1型宙斯盾系统是最新升级版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计划建造的也选用了该版本。基线7.1型反映了基本结构的最新进展,具有极强的海上区域监控能力,尤其是提高了弹道导弹防御能力,成为美国海军海上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核心。其主要改进包括辅助传感器、改进型战斧导弹、宽战区和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等装备的升级。基线7.1系统的计算机处理系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现成商用宙斯盾先进处理计算机运作架构,把原来的AN/UYK-43一类美国海军标准计算机彻底转向商用的计算环境,运算速度
爱宕级宙斯盾桅杆雷达
比金刚级提高了960倍,从而具备更快的反应速度,增强了系统的效能,同时也是向开发式结构转变的关键一步。SPY-1D(V)系统是宙斯盾基线7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自动的自适应雷达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强大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在雷达发射机、信号处理与控制计算机上都进行了改进,具有高速追踪和垂直搜索追踪目标能力,提高了探测低空掠海目标(如掠海飞行)和濒海环境中操作时滤除海面杂波的能力,并增加协同作战能力。与金刚级采用的SPY-1D相比,SPY-1D(V)最大的改进是提高了弹道导弹探测能力。SPY-1D雷达只能及时探测到像飞毛腿一
宙斯盾战斗系统基线-2-6
类的中近程低速弹道导弹,而爱宕级则能够早期发现射程比较远、末端速度很高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日本引进的宙斯盾基线7.1系统与美国海军的自用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删除了武器控制系统,不具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此外,美国海军的宙斯盾基线7.1系统中的水下作战系统集成了远程遥控猎雷系统,不过日本海上自卫队有强大的水面反水雷力量支援,可能没有装备该猎雷系统。[6]
电子战系统
爱宕级的主要电子战系统为NOLQ-
爱宕级的电子系统室
2综合电子战系统,其电子支援/对抗(ESM/ECM)天线分别位于桅杆顶部以及舰桥顶部左右两侧。NOLQ-2是日本在美国SLQ-32综合电子战系统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主要用于360度全方位内对探测到的信号自动分类、更新、识别和评估,并对威胁本舰的辐射源进行收集、识别、测向、告警。NOLQ-2能够覆盖从甚高频到18兆赫兹的绝大多数雷达、通信工作频段,而且工作功率也很高,性能不亚于美国海军的SLQ-32(V)2/3综合电子战系统,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超出。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除具有电子侦察功能外,还具有转发式干扰、
红圈内即为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
应答式假目标干扰、噪声干扰和箔条干扰功能,能够实施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因此具有完善的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能力。此外,爱宕级上的4座MK-36MOD12型箔条诱饵发射装置也可以作为NOLQ-2综合电子战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发射金属箔条/红外诱饵弹和假目标诱饵弹来与电子侦察、干扰系统配套使用来对抗。  在鱼雷对抗方面,爱宕级舰尾部靠近水线部位右侧并排布置了2个圆孔,用于收放日本国产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通过发出模拟舰艇航行的噪声来诱骗敌方鱼雷。该舰在设计上留有将来引进技术研究本部正在开发的新型鱼雷对抗措施的空间。[6]
标准排水量
满载排水量
COGAG   4×LM2500燃气涡轮机/100000
双轴CRP 双舵
7000 /19节[8]
1×AN/SPY-1D(V) 3D
——1×OPS-28D平面搜索雷达
——1×OPS-20导航雷达
——3×AN/SPG-62照明雷达[9]
1×OQS-102 主/被动舰首声纳
——1×OQR-2拖曳阵列声纳
(Aegis)Baseline7作战系统
1×MK-45 Mod4型5英寸62倍径舰炮
12×八联装(前64枚,后32枚)
——2×四联装发射装置
2×近迫防御武器系统
2×三联装324mm HOS-302鱼雷发射管
1×SH-60J/K[1]
两艘爱宕级(DDG-177、178)分
朝鲜弹道导弹威胁
别在日与日下水,并依序于日与日交舰成军。由于日本政府对于朝鲜大力发展倍感威胁,所以两艘这爱宕级的重要任务便是对弹道导弹进行预警与防御。也因此,这两艘爱宕级分别编入(临日本海)的第三护卫群 (爱宕号),以及位于(在九州北部,负责东海、黄海)的第二护卫群(足柄号),屏障日本的西侧,防堵中国与朝鲜瞄准日本的与。完成反弹道导弹能力后的金刚级 与爱宕级两型宙斯盾舰, 与部署于陆上的爱国者PAC-3构成日本的两层弹道导弹防御网:当敌方弹道导弹升空后,先由外海的宙斯盾舰发射标准SM-3在导弹中途(大气层外)进行首波拦截;如有漏网之鱼穿越,后方的爱国者PAC-3则在导弹下落阶段展开第二波拦截。
在日凌晨,刚结束一次远航测试
宙斯盾舰碰撞事故
(包含在夏威夷进行实弹射击)任务的爱宕号在返回横须贺港的途中,于南方的近海不慎撞沉一艘小型渔船,造成船上两名渔夫失踪。由于这些渔船都是7.5吨的小舢舨,加上近岸背景回波的强烈干扰,爱宕号的导航雷达无法有效发现这些渔船; 而爱宕号方面的人员因素也占有重要成分,事发之前舰桥值班人员刚刚完成轮替,在暗夜突然遭遇大批小型渔船,很容易产生疏失 ,而事后调查更发现当时舰长与副舰长都在寝室休息,舰上值更官也不在岗位上。这件意外在日本舆论引发一阵强烈反响,受到一连串的批评。[10-11]
爱宕级针对的并不仅仅是朝鲜,随着朝
高雄级重巡洋舰爱宕号
鲜局势升级,爱宕级部署到,黄海是中国海防前哨,辽东和胶东半岛更是拱卫首都的屏障,此间分布着中国众多的军事基地,如和青岛是中国海军重要的港口和基地,后者更是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的驻泊地,另外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在本海域进行频繁的试验、造船厂及基地离此不远,因此爱宕级可以凭借其先进的
爱宕级驱逐舰首舰爱宕号
探测系统对于中国海、空军的布署及训练情况进行侦察,搜集相关情报,特别是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试验和训练更是美日等国关注的重点,爱宕级可以通过探测中国航母舰载机、探测相关系统的电子情报,从而推测中国航母及舰载机训练水平,以及航母形成作战能力的大致时间。[12]
番号舰名建造开工下水完工所属DDG-177三菱重工业长崎造船所日日日舞鹤基地DDG-178足柄日日日佐世保基地[13]
.海上自卫队[引用日期]
.日本防卫省[引用日期]
.日本防卫省[引用日期]
.Globalsecurity[引用日期]
.Geocities[引用日期]
.全球防务[引用日期]
.新浪军事[引用日期]
.Vspg.net[引用日期]
AN/SPG-62を前部(舰桥构造物上部)に1基、後部に 2基の计3基搭载する
.防卫省?自卫队[引用日期]
.共同通信社[引用日期]
.网易军情观察室.[引用日期]
.Globalsecurity[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驱逐舰与护卫舰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