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皇帝设锦衣卫不靠谱才有东厂和西厂,东厂和西厂靠不住又设西厂,西厂也搞鬼设内行厂,直到大明帝国灭之。中央

明朝有“西厂”这个特务机构吗?锦衣卫和东厂又有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明朝有“西厂”这个特务机构吗?锦衣卫和东厂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者采纳
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西厂都是“厂卫”中为期最短的,被锦衣卫校尉所发现,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东厂及内行厂之中一个专有的特务机构。在成化十八年(即1482年)西厂是明朝除了锦衣卫。当时二十余岁的成化帝明宪宗得知此事后,影响力及掌握的权力更无法与东厂相提并论,李子龙有机会登万岁山。成化十二年,级别中低的官员可不向皇帝奏请,于是李子龙被伏法,观察内宫。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宪宗认为东厂失职,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即“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但无论如何,即1476年,他们都是直接听命于皇上,认为到处都满布危险、疑神疑鬼、用刑。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大为紧张。后来明武宗为了打压大臣对他的諌言而短暂复回西厂,以汪直为首,于是下旨废西厂。西缉事厂,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卫)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出宫伺察,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传出李子龙有弑君意图,宪宗得知汪直的恶行。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明宪宗朱见深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当时的一名道士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的。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组织了西厂,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官员,在亲信的帮助之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9条回答
朝有西厂这个特务组织,是朱祁镇之子明宪宗设立。后来锦衣卫都指挥使受东厂厂督太监管理。锦衣卫是朱和尚最早设立的直属皇帝的特务亲兵,后来汪直伏诛后被裁撤,是一个更加专业隐秘的特务机构,组成人员是宦官。东厂是明永乐帝朱棣设立,寿命比较短,不像东厂和锦衣卫和明王朝共始终,锦衣卫沦为东厂的武装宪兵,资格最老
有,明宪宗时建立,后废,明武宗时复立,后又废。锦衣卫是明太祖建立,皇帝亲军,职能有护卫皇宫,仪仗,军事侦察,监视官员有没有不法行为和一切危害皇权的行为,逮捕不法官员,后来又有审讯的权利。锦衣卫直属于皇帝,最高官位为锦衣卫指挥使,大多为亲贵担任。东厂即东缉事厂,明成祖建立,职能是监视官员有没有不法行为和一切危害皇权的行为,逮捕和审讯官员,直属于皇帝,最高官位为提督东厂太监,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位担任。东厂和锦衣卫没有从属关系,是两个不同机构,都直接听命于皇帝。
有西厂,明朝有锦衣卫、东厂、内行厂及西厂,都是直接听命于皇上的……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东厂即东缉事厂,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设立的,明中叶后期东西厂与锦衣卫并列,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东厂是最早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
有。明宪宗成化年间由汪直建立,后撤销,明武宗正德年间为了刘瑾重设,后刘瑾死,再撤销,从此再未出现。锦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大,往往钳制锦衣卫。
的确有西厂,应该是朱见深身边的太监,也是万贵妃的亲信汪直创立的当时的东厂还算道义劫富不杀贫,没有太多的恶劣事迹但西厂不一样,他们经常做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口碑极差
有西厂是成化年间明宪宗时期建立的,存在时间很短,东厂是朱棣建立的,东厂主要由宦官担任,直属皇帝。锦衣卫是朱元璋时期建立的,主要监察官员的不法行为,它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使锦衣卫的权力扩大,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文武百官
西厂是明朝除了锦衣卫、东厂及内行厂之中一个专有的特务机构,他们都是直接听命于皇上。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卫)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官员,级别中低的官员可不向皇帝奏请。
西厂是有的,只是存活时间不长而已,半路夭折了。锦衣卫和东厂都是只听命与皇帝的特务机构,只是自从东厂建立之后,除了个别像嘉靖皇帝时期的陆炳之外,锦衣卫的前途就一片黑暗了。
有西厂的,是在明宪帝时期创立的,明武宗将起废除,只是历史的一个昙花一现式的机构(昙花一现用的不恰当啊)其的影响力远不及明的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可以说是明代厂卫中影响最小的,至于你说的东厂与锦衣卫的关系吗,两者是没什么关系的,东厂由宦官主管,锦衣卫则由官员主管,两者是平级的,但到了后来,因为宦官权利增大导致东厂实际上成了锦衣卫的上级。总的来说,两者都是明代特务政治的代表机构,给明代的政治带来了极为恶劣且深重的影响
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 与东厂 锦衣卫并立 大太监刘瑾得势的时候一度名声盖过东厂 后来刘瑾由于出征大败 后被内阁 言官弹劾 处死 西厂被废除
西厂?好像没听说过,应该不怎么有名吧。锦衣卫和东厂都是特务机关,就酱- -
西厂是最后成立的,东厂是由宦官统领,锦衣卫直接由皇帝做老大,东厂资历第二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负责监控大臣的举动,后来朱元璋废除了锦衣卫机构,但是他死后 锦衣卫机构还是被传了下来,西厂和东厂也是明朝中期建立的特务机构,和锦衣卫是同级的特务机构,一锻时期内,东厂和西厂的权利甚至大过锦衣卫。
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卫)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官员,级别中低的官员可不向皇帝奏请。
西厂即明朝官署名。即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于东厂之外增设西东厂与西厂布局图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正德元年(1506)复置,刘瑾被诛后,即废去。
有,进以为是皇帝直接领导,东厂是太监直接领导但都是监视人的机构
这位朋友问的好,在明朝的确存在过“西厂”这个特务机构。当年在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担心在国家初创中某些建有功勋的大臣功高震主而谋逆,便设立了锦衣卫,可后来随着锦衣卫的势力越来越大,为了便于牵制,就由皇帝身边亲近的太监组成东厂加以管制。
参考资料:
西厂是后设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是皇帝的卫队之一,最高长官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东厂是由太监掌管,最高长官是提督东厂太监。
西厂有前期锦衣卫与东厂无直接关系,后期因宦官权势熏天,锦衣卫逐渐成为东厂的走狗
锦衣卫和东厂没啥关系,他们是皇帝的亲兵,只是后来许多锦衣卫指挥使混得太差,便沦为了东厂的走狗。
有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时建立的东厂是明成祖(朱棣)时建立的
有西厂,明朝有锦衣卫、东厂、内行厂及西厂,都是直接听命于皇上的……
有,相互竞争,共同为皇家办事,锦衣卫隶属皇帝,东厂由太监首领管理
西厂短暂的存在过,后来撤了
有西厂锦衣卫和东厂没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锦衣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billy: 历史:东厂,西厂,锦衣卫,哪个是明朝正式的秘密警察组织?
厂卫 又称 三厂一卫 是中国明朝各种直属皇帝的情报、政治警察机构的总称。 其作用是暗中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掌握情报... - 雪球&:历史:东厂,西厂,锦衣卫,哪个是明朝正式的秘密警察组织?厂卫 又称 三厂一卫是中国明朝各种直属皇帝的情报、政治警察机构的总称。其作用是暗中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掌握情报,在特许下可以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的审判过程,而判决并处罚犯人,该机构反映了明朝帝王独裁统治的特色。厂卫包括明太祖所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所设立的东厂、明宪宗时由宦官汪直所设的西厂、明武宗时宦官刘瑾设立的内厂(内行厂),统称“三厂一卫”。其中除锦衣卫为外官,各长官指挥使通常由皇帝亲信就任外,三厂则由宦官直接掌管。所以,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是明朝正式官方组织。上图:影视剧中的锦衣卫服装问题 穿暗蓝色罩甲应该头戴深蓝色软帽(璞头), 并且手中的绣春刀太短... ...另外绣春刀只有东厂二品, 从二品官员才能佩带,他是否有这么高的级别... ...一 东厂东厂,其全名为东缉事厂,厂卫之一。中国明朝时期的由宦官执掌的特权监察、情治机构。东厂对官吏、士大夫甚至于一般庶民制造了大量冤案,在当时颇受士人反感。执行公务时,与锦衣卫相同,持有“驾帖”以证明代天子行事,并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东厂设有自己的牢房与镇抚司,厂卫的主要侦查以反叛乱、监督官民为主,与其他两厂(西厂、内行厂)一卫(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特务治国的象征。原为藩王的明成祖,以靖难起事篡夺了建文帝的金陵政权,异议分子纷起。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衙门,地点位于燕京(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今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据说系原东厂所在地。)明成祖创立东厂,是特务与秘密警察机关,由大内宦官担任行政长官“总督东厂”。东厂的主要职责是监视政府、军队、官员、社会名流、学者、士人等各种政治力量,并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整肃异议份子、政治犯或者其他罪犯。依据侦查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甚或处刑;而对于名人、门阀、高官、政要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高地位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或朝廷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刑讯。东厂的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总督东厂、提督东厂,尊称为“厂公”或“督主”。初设时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因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来担任,称贴刑官。东厂入内即摆设大幅岳飞画像,提醒东厂人员办案毋枉毋纵。东厂制式兵器:双刀(绣春刀、同一刀鞘),一刀之刀柄刻“东”字、另一刀之刀柄刻“厂”字。合刀“东厂”二字相对面置内侧。上图 (明) 东厂 绣春刀 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收藏上图 (明) 东厂 绣春刀下图 &东厂锦衣卫堂上官装束:乌纱帽、大红飞鱼服(直身)、鸾带、绣春刀。(二品), 三品指挥使不可配秀春刀, 但可身穿大红飞鱼服。三品以下只能身着青绿蟒袍或青绿锦绣服青绿麒麟服或其他罩甲,圆领甲,盔甲类官制服装。绣春刀不是每个东厂人都可以佩带的武器。它实际是东厂官员权倾朝野地位的象征。二 锦衣卫卫,明朝的军事单位,每卫设为5000人。锦衣卫最早设为1,500人。锦衣卫,是明朝所设的专司皇帝卫戍、政府廉政以及帝国情治的机构。其出门办事的校尉被雅称为缇骑,前身为明太祖所创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之“大内亲军都督府”。《万历野获编》卷21《驾帖之伪》:“祖制:锦衣卫拿人,有驾帖发下,须从刑科批定,方敢行事,若科中遏止,即主上亦无如之何。如正统王振、成化汪直,二竖用事,时缇骑偏天下,然不敢违此制也。”锦衣卫“驾帖”拿人必须经过刑科给事中“佥签”。《明世宗实录》嘉靖元年十二月辛丑:“旧例,厂卫赍驾帖提人,必由刑科佥批”,也就是厂卫拿人必须由言官给事中行封驳,万历朝,因神宗“怠政”,天下官员有缺不补,以至驾帖发出,因刑科无官没法“佥签”。而刑科无人“佥签”,锦衣卫亦不敢率尔抓人,锦衣卫官校持签印完整的驾帖,至刑科“佥签”时,还必须持有奏章的原件以备勘合,驾帖拿人,初期仅仅限于京城左近,弘治、正德间,缇骑开始至外地拿人,但需要各衙门会签以防假冒。《殊域周咨录》卷9《云南百夷附》:“臣闻驾帖下各衙门则用司礼监印信,该科挂号皇城各门俱打照出关防,皆所以禁诈伪也。”驾帖拿人,定制拿一人奉一帖,不允许一帖拿多人”。根据明制,奉驾帖拿人是锦衣卫的正差,锦衣卫机构或本人不可自做主张拿人。本与内侍无关,而天启朝至有宦官提驾帖直接拿人,遭遇反抗的事情:梁本《明熹皇帝录》天启四年六月乙巳:“刑科给事傅櫆奏:佥驾帖原有常规,增差内官,大违明制。万燝被殴,林汝翥不过畏内珰之凶锋,恐不得以正命死耳。内官百十成群执之,亏损圣德莫此为甚。上命今后驾帖如旧。”。下图 三品以下四品以上含从四品锦衣卫指挥、侍卫装束 青绿锦绣蟒袍 (1372年-1454年)。景泰四年以后(1454年-1670年)&,令三品以下锦衣卫指挥、侍卫者,得衣麒麟。按照明制,“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无论飞鱼服还是麒麟服,穿在锦衣卫身上都是一种荣宠和身份的象征。并非锦衣卫全员穿着,当是身份特殊的锦衣卫职官所着。(1372年-1454年)锦衣卫指挥使 (三品以下四品以上含从四品) 青绿锦绣蟒袍 实物见下图:下图 缇骑(锦衣卫校尉)装束:头巾、罩甲。缇骑(锦衣卫校尉)罩甲实物见下图:(北京公安博物馆收藏)下图 缇骑(锦衣卫校尉)之帽儿盔、圆领甲。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奉上谕后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但缉拿时需要各衙门会签, 才可以奉驾帖拿人, 以防假冒。锦衣卫在明朝三厂一卫特务警察组织中属于权力最小的一个。锦衣卫官员的“朝参牙牌”, 至明朝末期万历三十年明朝大抵发放3701面、损害21面、遗失135面。上图 朝参牙牌 &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此牙牌已被证明为马顺家属伪造后随葬,后因墓葬被盗流出。马顺并未担任过锦衣卫"指挥使”,而只担任过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是指挥使(正三品)的下一级。同知(约二人)是锦衣卫实际的指挥使,大部分的正牌指挥使为虚衔并不管事。北京首都博物馆马顺牙牌正统十四年八月廿六日(日)明朝午门血案马顺被殴死后、其家人因其实际为锦衣卫指挥而私自将其官衔提高一级并私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牙牌随葬。(其背面为:正统十四年八月吉日)。后其墓被盗牙牌流落,今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推论其实际的结构为长方形(上方弧形刻有如意云纹)内容为,正面刻:&中上横刻(锦衣卫).中间竖刻一行(指挥同知)&;左侧面竖刻:&武字OOOOOOO号&;背面只刻四行使用须知,即&朝参官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出京不用&。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名义上的锦衣卫长官。正二品都指挥使(金牌非象牙腰牌)或都督佥事兼锦衣卫指挥使(同样是正二品)为金牌,一般不多见。锦衣卫正二品都指挥使或都督佥事兼锦衣卫指挥使以及三品的指挥使,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四品的指挥佥事,通常都是皇帝极为信任的外戚或出生入死的身边近臣来担任。外戚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明宪宗登基后任命万贵妃的弟弟万通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掌卫事。明朝历史上能做到官至一品的锦衣卫左右都督或从一品的锦衣卫都督同知的人极少极少,下面提到跟随明英宗出生入死亲同骨肉的锦衣卫校尉袁彬最后也只升到正二品的都指挥使。四品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在锦衣卫系统里是比较高的级别了。锦衣卫低级校尉中比较著名的升迁例子是明英宗时期的袁彬与哈铭:袁彬自幼聪颖,善属文。正统四年(1439年)其父袁忠以疾辞官,袁彬代其父锦衣卫校尉职(锦衣卫里最低一级属于普通军士)。后随明英宗北征,土木堡之变时,英宗被蒙古瓦剌人挟持北上,只有袁彬与哈铭随侍左右。当时英宗在荒漠,上下山阪,涉溪涧,冒危险,均只有两人于一旁照顾。袁彬与英宗周旋患难,晚上与英宗同寝,天寒时,常以胁部温英宗脚。当时,投降蒙古的太监喜宁为蒙古也先腹心,屡次欲杀害袁彬与哈铭,一日捆绑袁彬欲将其肢解,明英宗听闻后,急忙跑去救下(明英宗看来不是舞文弄墨的皇帝能在刀口下救出锦衣卫下属)。袁彬曾患伤寒,明英宗以以身体压在其背上,使得汗浃而康愈。明英宗在漠北一年间,视袁彬为骨肉。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袁彬跟随英宗返回北京,明代宗只授其为锦衣卫试百户(从六品)。英宗复辟后,立刻升为指挥佥事(正四品),之后改为指挥同知(从三品,实际掌管锦衣卫,锦衣卫官职最高为正一,二品都是为前代或当代皇室立过大功之人,多为养老虚职)。明英宗十分眷待袁彬,袁彬所请之事无不听从。当时内阁首辅商辂罢免,袁彬乞其居所,之后又请别建,都得到批准。袁彬娶妻,英宗命外戚孙显宗主婚。并时常召入宴请,谈论当年患难时事,欢洽如故。天顺五年(1461年),因平定曹石之变有功,进升都指挥佥事&(从二品)。到明英宗儿子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袁彬进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又进都指挥使(正二品)。袁彬去世后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哈铭接替担任锦衣卫都指挥使(正二品)。到明英宗的孙子明孝宗继位后,大量裁汰官吏,但因哈铭此前在塞外功勋,独自保持如故。弘治十六年(1503年),死于任上。锦衣卫官职及品级:锦衣卫掌卫事:仅设一人,多以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佥事(从二品)等一二品勋臣充任。指挥使:正三品,名义上的锦衣卫长官。明代许多勋臣后代被授予该官职,实际上是不管事的虚衔,并且可以同时有多人领有该衔。指挥同知:从三品,设置二人,辅佐指挥使。指挥佥事:正四品。南、北镇抚司镇抚使:正五品,各设置一人。千户:正五品,设置十四人。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镇抚:正七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力士与校尉:普通军士。东厂和锦衣卫虽然皆是中国明朝皇家的特权监察机关,但是东厂相对在朝廷中地位更高。东厂是由皇帝最信任的大太监来管理,东厂官员有专门的统一武器配置: 放置在同一刀鞘中的绣春双刀。东厂的人员可以另外指派也可以从锦衣卫中抽调。所以, 锦衣卫地位低于东厂。换句话说锦衣卫拿人需要出示今天的逮捕证才合规,而皇帝授权东厂可以直接把人抓走不需任何手续也可以不做任何解释。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获得的情报可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东厂可以直接口头汇报,这要方便得多。毕竟锦衣卫还是由朱家外姓人掌管,不比内宫太监仅仅爱财更容易被控制。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查范围之内等等,由此可见,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可以迅速区分东厂官员和普通锦衣卫官员的服装道具就是东厂官制“绣春刀”。东厂官员佩带特制的绣春刀在朝野上下几乎无异于皇帝赐发的尚方宝剑。所以东厂人是不是出身锦衣卫并不重要,有没有佩带绣春刀才是身份的关键,它几乎是对平民先刑后审先斩后奏的代名词。看《新龙门客栈》《锦衣卫》《洪武三十二》《龙门飞甲》《绣春刀》等明朝背景的电影电视, 很多时候东厂或锦衣卫都穿错误的黑色制服。另外现在电影电视剧里展示的绣春刀多数都是单刀,但史籍中明确记载绣春刀是双刀一鞘并刀柄刻字“东”,“厂”以明确区分其他形式的明朝武官佩刀。锦衣卫正二品都指挥使或都督佥事兼锦衣卫指挥使(同样是正二品),才能穿大红蟒衣飞鱼服佩绣春刀,若三品指挥使仅能穿飞鱼服,而千百户只能穿青绿麒麟服, 青绿锦绣服。上图 明万历皇帝出警入蹕圖(局部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图描绘了后面两个东厂锦衣卫都指挥使(东厂二品带刀)穿大红飞鱼袍佩带绣春刀回头看顾,另外两个三品锦衣卫指挥使穿大红飞鱼袍牵马走在前面的场景. 锦衣卫指挥赐装要高于朝廷里的同级官僚一级,三品锦衣卫可着其他二品武官才能穿的飞鱼袍服。四品着其他三品武官的蟒服。五品六品着一般武将四品五品的麒麟服。因其着装和权力的特殊,故明朝又有人把锦衣卫称为“武翰林”。上图 在皇帝身边的应该很多是身穿穿大红飞鱼袍的东厂锦衣卫指挥使(至少为从三品)上图 左边两位公公都要站在旁边小心应答,说明这个坐着的官员肯定是一个东厂大头目而不仅仅是锦衣卫头脑。在东厂的地位至少官同锦衣卫指挥使,指挥同知从三品或其上。他的级别与衣服颜色不相符。两边人右边的人穿的衣服也让人摸不清头绪。如果他穿大红色飞鱼绣袍系銮带, 右边人穿青绿绣袍或青绿麒麟装,身后的校尉可以穿圆领甲, 罩甲则更符合历史上的真实。三品以下锦衣卫指挥使应身着青绿锦绣服(1372年-1454年), 青绿麒麟绣服(1454年-1670年).三 西厂“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道士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登万岁山(万岁山又叫煤山因崇祯吊死, 清廷觉得晦气在1655年顺治十二年更名为景山, 即现在的景山公园内主山坡),观察内宫。当时场景视角模拟见下图:这分明是作死的节奏, 后宫贵妃娘娘哪能随便偷看...... (当时是明朝著名的万贵妃主内宫)结果被锦衣卫校尉所发现,传出李子龙有弑君意图,于是李子龙被正法。当时二十八岁的明宪宗朱见深得知此事后(登基已十二年),大为紧张、疑神疑鬼,认为到处都满布危险。宪宗认为东厂失职,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在成化十八年(即1482年),宪宗得知汪直的恶行,于是下旨废西厂。后来明武宗为了打压大臣对他的谏言而短暂复回西厂,正德五年(1510年)内行厂与西厂一同被裁撤。西厂是“厂卫”中为期最短的。只有4-5年,明武宗后又短暂恢复。西厂的成员多数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随意逮捕朝中官员,逮捕中低级别的官员,可自行决定,不向皇帝奏请。四 内厂内行厂又称内厂、内办事厂,明朝三厂之一。设立时间很短。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设立,设于在北京荣府旧仓地,也就是四司之一的惜薪司,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甚至连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比东、西厂尤为酷烈。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人密奏谋反, 被明武宗判凌迟3357刀处死(“千刀万剐”这个词据说是从刘瑾处死事件里得来的一个成语)。抄家罚没黄金九百万两,白银一亿九千四百万两(按今天核算约200亿美元)。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据此将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刘瑾倒台后,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内行厂仅存在五年。明朝“三厂一卫”中明武宗设立的内厂权力最大,其次的是明宪宗设立的西厂,东厂源自朱元璋的四子明成祖朱棣,而锦衣卫是厂卫中权力最小的秘密警察组织,它源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时转发到我的首页发布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豆瓣人人FacebookTwitter更多...东厂、西厂、锦衣卫,皇帝不知依靠谁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两套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务政治”、“宦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这样总结明代灭亡的原因虽然流于简单化,但厂卫横行、宦官专权却也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厂卫在维护专制皇权的同时却不断损害着大明王朝的肌体,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镜鉴。而这把双刃剑的铸成,还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
锦衣卫在洪武朝被管得很严
(左图)明成祖朱棣( 年),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
(右图)朱元璋( 年)身着黄袍图。朱元璋的身世落魄凄凉,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乞讨僧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明立国之初,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北方,蒙元还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明朝的实际控制区,许多新附的百姓并不认可这个出身卑贱的皇帝。有一次朱元璋行走在京城中,忽然听到一名老妇人私底下称呼他为“老头儿”,这让他龙颜大怒,说:“张士诚曾短暂占据过江东,吴中百姓至今称呼他为‘张王’,今天朕贵为天子,老百姓称呼朕为‘老头儿’,这是为何?”还有一次,他在上元节微服私访,有人画一赤脚妇人怀揣西瓜,众人哗然而笑。不明就里的朱元璋打问之下得知,这幅画的含义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嘲讽皇后马氏,这又让他极为记恨。
朱元璋常常说“朕本淮右布衣”,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别人却提不得,对寒微的身世其实极度自卑。这种不自信再加上对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的迫切渴望,让他对臣下的举动非常敏感。称帝之初,他曾经用了很多亲信为“检校”,专门负责对臣下的特务侦缉。比方说,功臣华高和胡大海的妻子在女僧的诱导下信奉西僧,检校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把两家妇人和女僧扔进了河。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喜欢在家和客人喝酒,检校在旁窥伺。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客人都是谁?酒桌上摆的什么菜?”宋濂据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诚然,卿不欺朕”。礼部尚书吴琳告老回乡,朱元璋还要派检校去调查近况。
检校在肃清吏治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绍兴、金华秋旱,农民颗粒无收,地方政府却向中央隐瞒灾情,检校查访得知后汇报给朱元璋,当地官员遂被拿问。朱元璋这样评价手下的检校:“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
然而,检校们大多属于临时抽调,互相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为了高效地向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并且对官僚群体实施有效的监控,特务的正规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渐被提上日程。朱元璋手里有一支亲军,是皇帝的私人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撤掉亲军中的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如此一个暴力机器怎能没有监督?实际上,监督锦衣卫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朱元璋重典吏治、驭下极严。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得知诏狱凌虐犯人,大怒之下烧掉了诏狱的刑具,并把囚徒移送刑部大牢。然而,仅仅凭借人治而缺乏监督机制的锦衣卫故态复萌,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诏,大小罪案不得再经锦衣卫,审理全部通过正常的司法机构,锦衣卫只有侦查立案权。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锦衣卫的掌控还是非常有效的,洪武朝的锦衣卫还不至于只手遮天。
在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惩治贪官污吏、清除豪强地主的明初四大案中,锦衣卫真正起作用的是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蓝玉谋反,朱元璋借此诛杀过万人。其实,蓝玉至多也就是跋扈和自专,蒋瓛的报告只是给了朱元璋鸟尽弓藏的一个由头。
对于宦官,朱元璋爱恨交加
与此同时,还有一支政治势力在洪武朝更为隐秘地积蓄着力量,那就是宦官。
《明宪宗消闲调禽图》。御花园,小太监手拿鸟笼,明宪宗朱见深玩赏笼中小鸟,此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朱元璋的一些言行看,他对历代宦寺之祸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着高度的警戒。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见史书所载汉、唐之末宦官乱政的情况,深为之前的君主们所叹息。《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朱元璋严禁宦官预政的训诫即达七次之多。洪武十年五月,有一久事内廷的内侍谈及政事,朱元璋当天就把他斥还乡里。洪武十七年,他铸铁牌置宫门中,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此外,他还不准内侍识字。表面上看,朱元璋对于宦官乱政建立了一个完备的防火墙,因此,后世诸如《明史》等著作都认为明代的宦官之祸源于明成祖朱棣。
朱棣泉下有知一定大呼冤枉,他其实是当了老爹的替罪羊。事实上,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早在洪武元年(1368) 十一月,一个叫马仲良的内侍就前往广西招谕当地土司,这是明代内官参与政治活动最早的记载。第二年四月,宦官金丽渊出使高丽,这是内臣奉使外夷之始。洪武元年,朱元璋还派遣过中使到北平犒赏北征将士,这是以后宦官监军、分镇的滥觞。此外,宦官参与茶马贸易、监督商税、插手刑狱,在洪武朝都有事例。
明代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象牙腰牌,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而派遣宦官监视臣下则更早,在朱元璋称帝前,有一次赐傅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酒,并拨付妓女十几人,然后派内官窥伺。叶国珍命令妓女们穿上华丽的服装,自己与妓女混坐在一处。宦官回来汇报,朱元璋命令士兵把叶国珍和妓女锁在马棚里,并削去了妓女的鼻子,叶国珍也挨了几十鞭子,因为叶国珍的行为触犯了朱元璋等级贵贱的思想。
明代御马监太监金腰牌,北京海淀博物馆藏
明嘉靖十二年(1533)紫砂提梁壶,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大定坊明嘉靖十二年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江苏南京市博物馆藏
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占城遣使入贡,此时擅权已久的丞相胡惟庸没有把这件事上报朱元璋,一名宦官见到了占城使者,给朱元璋打了小报告。受到蒙蔽的朱元璋大怒,两名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顿首谢罪,这件事可以说是胡惟庸案的先声。第二年,胡惟庸因谋反的罪名被诛九族,朱元璋从此不再设丞相,直接领导六部,强化了皇权。据野史记载,当时还有一名叫云奇的宦官曾经揭发胡惟庸意图行刺的罪状,在权力中心发生大洗牌的重要关头,宦官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了子孙后代永坐江山,朱元璋对于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祸害”全部进行了排除,功臣殆尽、文吏束手、后妃外戚不干政,然而,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一人又不可能治天下,他身边的帮手就只有那些出身低贱、身体残疾、知根知底又没有宗族势力的阉人了。因此,尽管深知宦官必然误国,心口不一的朱元璋还是抬高宦官的品级,扩大宦官的规模,到洪武末年,宦官机构已有21个,为后来管理宦官的庞大机构“二十四衙门”打下了基础。对宦官,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一个叫冯坚的小吏上疏要求控制宦官人数,他破格提拔冯坚为左佥都御史;他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提出裁省内臣,他又勃然大怒,说:“欲弱吾羽翼,何意?此必其门客教之。”尽杀门客,李文忠惊惧而死。
一手任用一手又严防,在朱元璋这里并不矛盾,但是,他高超的统治艺术和勤奋的治国实践却无法遗传给他的子孙。
宦官的情报让朱棣夺得帝位
在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争夺皇权的靖难之役中,宦官则成为明廷易主的关键人物。从朱允炆这边来看,他曾派遣中官监视诸王;朱棣这边,有自己的宦官参战,内臣狗儿更是一员骁将,据说郑和也上过战场。
朱棣起兵三年,胜败参半,一度只控制着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这使他非常沮丧。就在他看不到希望的当口,被朱允炆黜落的宦官跑来投奔他,透露了京师防御空虚的重大机密。朱棣率兵南下,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不到半年,兵逼南京。他在江北时,许多宦官就逃入他的阵营,汇报京城里的虚实。朱允炆身边也有宦官散布失败情绪,劝朱允炆退位。到了朱棣当上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宦官们纷纷表功,让朱棣为此头疼不已。
宦官们最终没有失望。永乐元年(1403)二月,内臣侯显出使西域,从此宦官基本上垄断了外交使节的职务,他们以朱明王朝正式代表的身份外出,耀兵、通好、受贡、封王,不可一世。永乐三年(1405),武域侯王聪北出边塞,宦官山寿率兵监视,到永乐八年(1410)以后,宦官出镇更是常事,特别是新成立的京师三大营,均由宦官提督,而郑和七下西洋,率兵多到两万七千人,也被认为是明代宦官将兵之始。
更让宦官们倍儿有面子的是,朱棣还给了他们更高的名分。历史上宦官的职务,秦有中车府令,汉唐时沿袭不变,至于中谒者、中常侍、中尉之类,都是以中字名宦官。洪武时期宦官最高职务为监正,朱棣改监正为“太监”,宦官从“中”字辈一下升为“太”字辈,而“太”字过去只在与天子极为亲近的人身上使用,比如皇帝的亲爹亲妈亲儿子——太上皇、太后、太子,再比如外臣品秩的极致、皇帝名义上的师长——太师、太傅、太保。一字之改,已暗含朱棣对宦官的心理认同。
其实朱棣有他的苦衷,比起朱元璋,靠篡位坐上龙椅的他又多了一种不能信任的人——朱姓藩王。而建文帝的旧臣,对他即位的合法性也发出了挑战。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朱允炆穿丧服啼哭。朱棣招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嚎啕大哭,声彻殿宇。朱棣走下殿来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门的朱棣只好撒泼:“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气急败坏的朱棣凌迟了方孝孺,并将方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除此之外,发配充军的无数。
方孝孺殉难之时,他的朋友景清因为与朱棣有旧,不但活了下来还官复原职,虚与委蛇,等待机会。一天,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剑入朝,奋跃而前准备刺杀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败,遂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敲落景清的牙齿,景清以血口喷龙袍。朱棣命令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朱棣又诛灭景清九族,大肆株连,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这种妄引株连式的残酷诛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为“瓜蔓抄”。
“诛十族”、“瓜蔓抄”的具体执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锦衣卫和其下重新开张的诏狱。
锦衣卫帅谋反,东厂应运而生
厂卫发展史
此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是历史上第一个颇有“作为”的锦衣卫领导人。靖难之役时,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跟随朱棣效命。朱棣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朱棣即位后,纪纲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掌诏狱,在屠戮建文旧臣的过程中大开杀戒,颇受朱棣宠任。
纪纲极其善于逢迎朱棣的旨意。《永乐大典》的总编、名臣解缙因为劝阻朱棣更换太子,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成祖北征时,解缙私谒太子,被汉王检举揭发,解缙被囚禁诏狱中。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日,纪纲拿着诏狱囚犯名单给朱棣,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纪纲心领神会,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解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
主动投靠叛军的纪纲其实明摆着是冲着功名利禄来的投机分子,成为权臣的他逐渐开始不轨起来。
他得到藩王的冠服后穿在身上,命令伶人呼万岁。朱棣下诏全国选美,各地送来的美人到达京师后,纪纲挑出绝色美人藏于自己家中私纳,还在家中私养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刀枪、盔甲和弓箭。
永乐十三年端午节,朱棣与纪纲诸大臣到湖边比赛射柳,即看谁的弓箭能将吐芽的柳条射断。纪纲玩了一次“指鹿为马”明朝版,他嘱咐镇抚庞英:“我故意射不中,你折柳条,站在旁边举柳喊‘射中了!射中了!’我要考验考验朝中人心”,庞英按纪纲的吩咐去做,旁边的大臣跟着庞英一齐呐喊,没有人敢说“不中”,纪纲很得意,满心以为:“这下没有人能为难我了!” 维护皇权的工具第一次直接威胁皇权,这一点朱棣不是不知道,他需要纪纲镇压异己势力。
血雨腥风之后,大概朱棣觉得纪纲的使命已近完成,永乐十四年,一名和纪纲有仇的宦官适时地揭露纪纲的罪状,纪纲被凌迟。关键时刻,宦官们没有辜负朱棣对他们的信任。
连亲兵都不可信,朱棣能倚重的似乎只有宦官了,此前,他曾使用过宦官监视自己的儿子朱高炽,那么现在再用宦官牵制一下锦衣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迁都北京后的永乐十八年(1420),一个由宦官提督控制的侦缉机构在东安门北侧创立,被命名为东厂。
(本文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2年第52期,作者:熊崧策,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李文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下一篇: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延伸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厂西厂锦衣卫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