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小说有一段是写曹操死后和副将换周瑜还是曹操成为鬼的

曾仕强《透视灵魂看人生》1
曾仕强《透视灵魂看人生》1
  序& & i
&&一、从香格里拉说起   
& & 1.楔子
2.一切都是人为的花样
3.假定香格里拉是一个人
4.香格里拉真的变成一个人
5.人类可以无中生有
6.灵魂是一切的根源
7.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8.灵魂创造了心智和身体
9.心智和身体违背了灵魂
10.最好以心智为中心
&&二、一切都是能量的变化
1.宇宙是一个能量场
& & 2.大霹雳造成万物
& & 3.生命是怎么来的
4.能量的特性是「诚」
5.诚则灵表示诚与能相通
& & 6.正宇宙和反宇宙
&& 7.先有宇宙才有反宇宙
&& 8.能量的神秘性
  9.人为的介入更增加复杂性
&& 10.能量界的三大规律
三、灵魂创造身体
1.做好先天人生规划
& & 2.选择合适的父母
& & 3.带着中阴身投胎
4.透过DNA来主导
5.做男做女由自己决定
& & 6.身体必然会腐坏
7.生命的期限有弹性
8.形相体能都会改变
9.后天的环境很重要
10.身体毁坏有不同的情况
&&四、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变化
1.身体与灵魂三部曲
2.人生的任务在求得好死
& & 3.灵魂的三种状态
4.绝对宇宙和相对宇宙的关系
5.相对宇宙可能毁灭
& & 6.人类也可能灭绝
& & 7.身体受欲望引诱
& & 8.反过来囚禁灵魂
9.形成坚牢的多重心身
10.灵魂面临强大的挑战&&
&&五、灵魂开启心智&
&&1.人体内原本有心
&&2,先天很固定而后天很有弹性
&&3.神鬼都在我们心中
&&4.高能量为神低能量则鬼
&&5.得道高人可以往返两个宇宙
&&6.人死后一边为神一边为鬼
&&7,心智判定好死或不好死
&&8.灵魂逐渐和能量界区隔开来
&&9.心智和灵魂的三种关系
&&10.神魔鬼怪都是一体两面
六、算命改运都是可能的事
1.人一生下来就有命
2.命表示一生的可能选择
3.所有的命都具有相同的要求
4。改变命运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5.改变命运的三大要则
& & 6.命和运的关系
7.能量的命都是一样的
8.圆满是一种精神状态
& & 9.命运的某些配套
10.命不可违,改运便好
七、—切都是一念之差
1.灵魂退居关键性地位
2.心智产生正负强弱的念力&
3,慎用诅咒的力量&
4.每人都有一个功过格&
5.集体功过构成共业&
6.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7.有没有灵魂自己决定&
8.疾病的原因由自己认定&
9.要不要快乐在一念之间&
10.成什么样的鬼也由自己选择
八、人生是一连串的不得不&
1.我们不得不生而为人&
2.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
3.命运即是一连串的选择&
4.选择父母很不容易& &
5.选择师长十分重要& &
6.选择长官影响很大&
7.我们不得不与环境互动&
8.大家不得不善用能量&
9.不得不重视灵界的信息与反应
10.不得不扩大自身所处的环境
九、心智必须负起一切责任&
&&1.以吉为中的概念&
&&2.人死后心智必须接受审判&
&&3,男人要过五个关卡&
&&4,女人也有五个关卡&
&&5.男女都应该长一些心眼&
&&6.看出冰山在海平面下的真相&&
&&7.随时保持正向的思考&
&&8.我们是一个控制系统&
&&9.尽力做一个自主的人&
&&I0.凡事先想好后果才做决定&&
十、人类的未来只有一条路可走&
&&1.科技发达带给人类莫大的威胁
&&2.人类必须负起有意识演化的责任
&&3.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职责&
&&4.用心清理自己的观念&
&&5.见仁见智中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6.在核子大战之前衡情论理&
&&7.好好发扬安身立命的精神&
&&8.主要关键全在一个德字&
&&9.接近神明将其光芒散播人间&&
0.慎终追远以求民德归厚&
主要参考书目&&&
&&&&&&&&&&&&&&&&&&&&&&&&&&&
&灵满人间&&&&&&&&&&&&&&&&&&&&&&&&&&&&&&&&
—一《透视灵魂看人生》序
在四十年前,人们谈到健康,常常指的就是身体健康,大约到了三十年前,人们发现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健康,因此人们谈到健康时,就常说「身心健康」。到最近一二十年,人们又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除了身和心之外,「灵」,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谈到健康,人们就会强调身、心、灵的健康。
中国人早就相信这世上有灵。在远古的时代,人们就相信这世界上有灵,到了殷商时期,人们也热衷于祖先崇拜。祖先,就是人死后的灵,祖先崇拜,就是要祭拜灵。殷商时期的人们不但要祭祀祖先,且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这个灵被称为神,例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树有树神,门有门神,万事万物都有神,这个神就是灵,因此可以说真是灵满人间。
从东汉开始,中国出现本土的宗教——道教。道教讲究驱妖捉鬼,不管妖或鬼,都是灵,所以道教是相信世间存在许许多多的灵。在东汉同时期,佛教也传入中国,佛教拜佛,佛实际上也是一种灵,只不过是善灵,佛教也承认有鬼,鬼即是恶灵,所以佛教也认为世间有灵。到了明代,基督教传入中国,基督教是认为有圣灵,也有恶灵,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灵是存在的,虽然灵有各式各样的灵,但是灵这个东西是被大家认同的。
从十九世纪开始,科学开始昌明,人们相信科学是万能的,所以人们认为认何事物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检验才能相信是真实的。然而「灵」,却是目前科学技术无法检验的,这主要是因为科学讲求普遍性和同一性,科学实验的证明,在亚洲做,在欧洲做,在美洲做,都应该是相同的;同一个实验在今天做,在明天做,也应该有相同的结果,这是科学的普遍性和同—性。然而「灵」在目前科学技术上很难达到普遍性和同一性,所以在目前科学研究上,灵,到底是什么东西?性质又是如何?内容又是什么?它如何运作?在今天的科学技术上都还得不到解答,因为每个灵的显现都不一样,灵的活动方式也都不一样,所以目前无法对灵的研究上达到普遍性和同一性,今天的科学技术,仍旧无法对灵做彻底的了解。
然而目前科学技术不能了解灵,并不代表灵不存在。科学的发达是近两三百年来的事,可是宇宙却已存在了千万年,到今天为止以目前的科学技术,要去探究宇宙的奥秘,恐怕实际上连十分之一的宇宙奥秘都达不到。虽然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技术,已经解决了许多古人所不能了解的宇宙谜团,譬如说日食,月食等。今天用科学的方法都能解释,然而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是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表面,我们可以思考这个表面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现象,目前的科学至今还是无法能完全解释。譬如说台风,今天科学研究认为台风是气流所造成的,也就是海洋中气压的高低会造成台风。然而我们要问,为何台风要在这个地方形成而不是在另外地方形成?台风的路径为何会飘忽不定?为什么没有一个台风会跟另个台风走完全相同的路径?为什么气象人员不能真正测出台风要往那个方向走?气象人员只能在较近距离预测台风如何走,距离较远点的台风就都不能测出其路径会如何走,只能观察其未来各项变因,做现有科学技术的预测,这就是目前科学技术尚未成熟发展到能对台风完全掌握与了解。再譬如说地震,科学家认为地震是地底板块移动造成,这是其形成原因,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是在某时间点上这个板块会移动而另个板块不移动?为何这个板块会在今天移动而不在去年移动?这也是目前科学家限于今日科学技术尚不能回答出来的。所以今日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远比能回答的问题多的多,因此虽然今天科学技术上对于灵的问题能解释的部分非常少,但是我们不能就因此就说灵是不存在,因为若是这样说,反而不合乎科学本身的求知精神。
由于中国人相信世间有灵,所以许多自称为通灵人士应运而生,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表示自己能通灵。究竟他们是否通灵?外人不得而知,人们常常被通灵人士所困惑,真假难辨,不过灵既然是存在的,人们自然应该多加关注。但我们仍呼吁,人们绝不能乱信部分通灵人士的夸张叙述,然而人们也不能完全忽视灵是存在的事实。所以我们对灵,必须关切,因为灵确实会影响到每一个入的生活。
二00五年五、六月间,我第一次见到曾仕强教授。我素来就久闻曾仕强教授的大名,曾仕强教授是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专家,也曾经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式管理的专书,非常畅销,曾教授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相当高。不过我却在《觉行杂志》内,看到曾仕强教授发表一系列关于心灵问题的文章,大为惊奇,仔细拜读之下,非常佩服会教授对于心灵的看法,于是我跟内人吴涵碧女士谈到了这一系列文章。涵碧正在为台湾商务印书馆主编博雅文库,所以到处寻觅好书,她也觉得曾仕强教授的文章非常有趣且生动,于是涵碧跟我就很冒昧去拜会曾仕强教授。和曾教授见面,发现曾教授为人非常风趣,学识非常渊博,他不仅是擅长于中国式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且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也研究了一十二年,现在才刚刚开始要发表他的研究心得,而这个研究心得被我们发现了,我们非常有兴趣,请求曾教授在对于心灵方面的问题能写一本专书。承蒙曾教授慨然应允,愿意在暑假进行写作,于是才有这一本书《透视灵魂看人生》的问世。这本书对于灵魂与人性这个课题有深入浅出的剖析,文笔非常流畅,且说理非常透彻,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又有启发性的好书。我跟涵碧是除了曾仕强教授夫人之外的第一位读者,我们很荣幸能把这本书纳入博雅文库之中,我们相信这本书会带给读者许多思考的空间,许多新的知识,也能启发读者许多新的智慧。
&&&&&&&&&&&&&&&&&&&&&&&&&&&&&&&&&&&&&&&&&&&&&&&&&&&&&&&&&&&&&&
&&&&&&&&&&&&&&&&&&&&&&&&&&&&
没有人类以前的宇宙,是一种景象,我们称之为自然。有了人类以后,世界逐渐在改变。而且愈变愈快,似乎愈来愈以人为主。至少人世间的事情,应该由人来解决,已经成为十分明显的事实。
现代科学发达,证明宇宙的根源是「能」。人与宇宙万物,无不由于「能」而产生。当年老子所说的「道」,与孔子所揭发的「诚」,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能」。不能因为所用的名词不一样,便把它们看成不相同的东西。甚至于释家所说的「空」,太极所指的「一」,哲学家心目中的「无」,以及一般人所说的[天」、「上帝」、「神」、「梵」、……「佛祖」,应该都是同样的体系。
科学愈发达,一方面愈证明人类的无知,对很多事物,原来这么不了解;一方面却凸显古圣先贤高明的智慧,居然能够在科学尚未发达时,就说出那么正确的答案。只是我们智慧未开,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看懂。
长久以来,人们试图编造一些故事,来满足求知的欲望。听的故事愈多,愈觉得人类的知识十分丰富。现代科学的功能,好像就在揭开这些故事的面纱。不断地告诉人们,我们的认知偏差、知识不足,甚至于错误百出。科学愈发达,证明人类愈无知。需要更加努力,以发掘真相,获得真知。
然而,瑞士数学家佐拉(Leonhard Euler)说得十分明白:
科学能保证带给我们幸福吗?它保证我们可以获得真相。问题是,我们有了真相,果真能得到幸福?
十八世纪时,人们十分相信,科学会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二十一世纪刚开始,就引起科学家的反省:科学研究是否应该有一些限制?特别是复制羊桃莉(
Dolly)所引起的种种问题,令人不禁怀疑,这样持续发展下去,人类到底将何去何从?我们不可能反对科学,却实在至感无奈!因为科学自身,也有真有伪,难以明辨。法国文学家雨果(
Victor Hugo,)说过这样的话:科学是真相的渐进线( approaching
line),一直不断地靠近,却无法触及。
科学家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往往有一种隐隐约约存在、却又说不清楚的「某些东西」。社会上各行各业,到处都觉得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时大意,把「赛因斯」(
Science)译成「科学」,以致种下恶因,导致今日大家对科学的误解。当初如果考虑得更为深入,设想得更加周到,把它翻成「学问」,包括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军事学,甚至于神学、灵学以及所有人类想得出来的种种学问。而科学不过是学问中的一种,便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西方人做学问,以分科专精为本。把科学当做全部的学问,还情有可原。中国人自古就知道天地万物出于一元,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不可能也不应该分割。学问必须是整全的、总合的,为什么把科学看成学问的全部呢?可见当初翻译的无心之过,造成今日大多数人对科学的误解,实在相当可怕。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科学,我们的态度也应该如此。科学已经知道的部份,称为正科学。科学尚未知晓的部份,不妨暂时称为负科学,而不一定是不科学或者非科学。我们从科学发展史来看,每隔一段期间,便有很多的负科学变成正科学。
我们抱持这样的心态,来研究身心灵的互动关系。凡是能够依据科学知识来说明的,当然要用科学的说法。遇到目前科学仍然难以理解的部份,就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试着解说。希望以更宽广的思维,来加以包容。生物科学最大的贡献,应该是:证实在生物世界中,多样并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物种多元化,个体也应该多元化,才能够生生不息,持续地发展下去。
半个世纪以前,作者在台湾师范大学修习汪少伦教授开设的「人类幸福之路」课程,谈及多重宇宙与人生的相关问题。当时听得一头雾水,实在不甚明白。正因为这样,所以一直把教材保存起来,舍不得丢掉。在工作与教学之余,不断接触各种教训与历练,于二十世纪末年,写成「人类自救三书」,分别为「远离浩劫的策略」、「智慧是最大的神通」,以及「人类光明的未来」。经过多位高明先进的指点,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王院长寿南教授、涵碧女士热心鼓励。好友志仁、亦青、明正诸先生,慷慨分享亲身的深刻体验。内子刘君政教授,长期共同研讨。长子以德提供很多有关生物科技的资讯。人类自救协会的同道好友,特别是明达、志辉、智雄三位,经常聚会交流。使得这一本小书,能够早日问世。承蒙商务印书馆惠予出版,在此敬伸谢忱。尚恳各界先进朋友,不吝赐教为幸。
&&&&&&&&&&&&&&&&&&&&&&&&&&&&&&&&&&&&&&&&&&&&&&&&&&&&&&&&&&&&&&&&&&&&&&&&&&&&&&&&&&&&&&&&&&&&&&&&&&&&&&&&&&&&&&&&&&&&&&&&&&&&&&&&&
曾仕强 序于明道阁
&&&&&&&&&&&&&&&&&&&&&&&&&&&&&&&&&&&&&&&&&&&&&&&&&&&&&
&&&&&&&&&&&&&&&&&&&&&&&&&&&&&&
&&& 诺贝尔奖得主,麦可·毕夏(Mrcbael&
Bishop)说:人类的智慧,终将能够掌控可怕的癌症,最后甚至于可以解开这种致命疾病的秘密。这位生化科学家十分相信,人类很可能有办法克服癌症。
但是站在心灵研究者的立场,我们更加相信:人类克服癌症之后,必定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疾病。因为「人必有死」的规律,使「上天」不得不再创奇迹,来置人于死地。
&& 「上天」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能」。
人有「身J-「心」,「灵」三大部份。我们不习惯于使用单名词,所以分别称为「身体」,「心智」,「灵魂」。而「能」的后面,也加上一个「量」字,成为「能量」,这些复名词的使用,无非在使原先的单名词,更为容易说清楚,听明白,而且便于记忆和传诵。
「身体」-「心智」-「灵魂」,是心灵哲学的基本观念。我们很难使用其它更为基本的概念,来加以解释。否则这些字眼,就不可能称为基本概念。我们希望,看完本书之后,能够有更清楚的了解。就好像「人」.「桌子」、「基因」、「飞机」,「红花」这些名词一样,各人自有不同的体认与和理解。
我们常把「宇宙」和「人生」连接在一起,合起来说。宗教,哲学和科学共同的目的,都在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人类知识的追求于发展,无非以此为目标,企求获得合理的解答。
没有宇宙,那里有人生?
易经序卦传开宗明义,便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人是万物当中的一种,所以离不开天地。
宇宙如何形成?天地从那里来?成为研究身、心,灵的首要问题。
现代科学,认为大约两百亿年前,宇宙产生一次创生的激烈大爆炸。—般人对大爆炸的认知,不过是在地球上的某一个地方,引起巨大的爆炸。但是,宇宙这一次创生的大爆炸,却是各地同时发生,从一开始就充满整个空间的大爆炸。为了使这一次大爆炸,和一般大爆炸区分开来,科学家特别称之为大霹雳(
Big Bang)。
「无极」或「道」的概念,可以用来形容宇宙未爆炸前的状态。依据现代科学的理解,应该解释为「没有任何物质,却充满能量的空间」。「无极」大爆炸之后,形成「太极」。
「道」大爆炸之后,造成「非常道」。宇宙这个原本「没有任何物质,却充满能量的真空」,大爆炸之后,创造了另一个「真空」,称之为「混沌」(Chaos)。
大爆炸后的「混沌」,不断地产生各种变化,造成万物。「太极」出现之后,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也同时产生。「道」成为「非常道」之后,一生二,二生三,接着三生万物。现在,宇宙中每—个原子,包括人类和所有万物,都是这个大爆炸所生成的星尘,所造成的。众生平等的概念,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殆无疑义。
佛家的「空」,原来也是「没有任何物质,却充满各种因缘」,和「无极」、「道」是一样的。由于当初使用这些名词的时候,彼此并无沟通,大家也缺乏足够的知识。以致原本相同的体系,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同,造成不一样的说法。从此相争不休,互相排斥,竟至不能兼容。
一九四八年,乌克兰天文物理学家伽莫夫(Georgc Gam-ow)首先提出大爆炸的观念。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大爆炸的理论。
梵蒂冈(VaticanCity)公开宣称「大爆炸理论符合圣经」。因为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了宇宙」,天主教认为这一次创生的大爆炸,是上帝主导的。
梵蒂冈并未说明大爆炸的原因和作用,科学家也只研究大爆炸的种种现象,不涉及大爆炸的原由。但是,大爆炸前后,宇宙充满了能量的变化,似乎没有异议。
「上天」-「上芾」,「无极」、「道」-「空」,在某种层面上的意义,都是能量。只是它的内涵,超越了现代科学所能理解的范围。
能量普遍存在,滋养着万事万物,成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基础。宇宙万物万象,都是能量活动及运化的结果。能量包容一切,无一人、无一物、无一事可离开能量而存在。能量伐表整体,全部。在人类身上,借着呼吸也能转化,称为灵魂;在一般动物体上,能依直觉而行事,称为本能;在无生物体上,只能吸收或放出,称为本性。
所有神,佛、仙、魔、鬼,怪,都是能量的转化。我们为了扩大物理学界的能量解说,特别称之为能量界,也就是—般人所说的灵界。能量界透过能量的变化,在不同的时空背景,表现出「上天」、「上帝」,「无极」,「道」、「空」、「砷」,「梵」,以及「第一因」,无非在表示宇宙万物的根本源头。并不是能量界在这些体系之上,成为他们的更高主宰。能量界是这些体系的全部,而道些都是能量界的部份。
这个没有任何物质,却充满能量的真空,怎么能够创造另—个充满万物的空间呢?就是透过这一次大爆炸的能量波动。
而这么巨大的能量波动,以及后来的大小能量波动,基本上都是能量界的作用。
灵魂是什么?长成什么样子?具有那些特性?我们逐渐会明白,却可能受到认知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搞清楚。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一股无限的能量及智慧。这股无限的智慧及能量,乃是生命及宇宙万物的共同源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
附:灵魂的无奈
「灵魂」这个名饲,是大多数科学家敬而远之的东西。既不能证明它的存在,也无从否定。尽管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指出人体内确有某种独立于肉体之外的部分。对于灵魂离开身体的报告,也时有所闻。但是,由于不容易重复实验,依然得不到科学界的支持。
各种宗教,都认为灵魂是和肉体对立的那一部分。甚至肉身死灭后,灵魂还能够独立存在。&&
古代希腊,印度和中国,都相信灵魂不灭的说法。人们敬神,怕鬼,也害怕妖魔。迄今科学昌明,灵魂的问题,仍未获得彻底的解答。其实,世界上每一样东西,并没有特定的名称。人们为了合理的交流和沟通。随着话言的发展,对眼前的许多东西,冠以不同的称谓,久而久之,每一样东西,好像都有一个或更多的名称。
一九七O年以前,心灵学从来不曾在科学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诸如心灵感应,超感效应的等心灵现象,科学家大多避而不谈。虽然在有心人士不断鼓吹之下,近年来心灵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突破了往日极度盲从与过份冷漠的二分法陷阱。但是真正研究心灵学的人士,即使有了发现,也不敢过度宣扬,一方面怕被人滥用,一方面也怕受到科学家的嘲讽。
在人类出现以前,能量是宇宙的主宰。表现在自然的规律上面,万物都依照本能行事。—切都自然而然,并没有「神」或「不神」的问题。
人类出现以后,由于灵魂带给人类若干特殊性,包括创造力与自由意志的自主性。宇宙的重心,逐渐由天地自然,转移到人类身上。
赞天地之化育,是灵魂赋予人类的特殊能量。人的事情,由人自己来处理。人的力量,已经能够和自然规律相抗衡。世界上出现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的拉锯战。有些事情,证明人定胜天:而有些事情,却令人不得不承认天定胜人。俗语说:「大富由命,小富由勤。」意思应该是以「小富由勤」为出发点,尽力而为。用来证明「大富由命」的可能性,和孔子所说「尽人事以听天命」,完全相同。
灵魂要有所作为,不得不透过身体。人的躯体,成为灵魂有所为的工具。身体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应该以灵魂为依归。—般动物依本能而生存,人类却依据灵魂的指示而行事。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更为尊重灵魂。
人类刚开始的时后,发展出一套神话。便是透过神的旨意,来指导人们的生活。那时候「神」是灵魂的代言人,灵魂透过神明来发号司令。使人的身体,按照神明也就是灵魂的指导,表现出适当的行为。
灵魂把身体创造出来,原意是利用身体,当做表现的工具。想不到身体有形有象,又有七情六欲。花样逐渐繁多,以致成为人们注意的重点。反而喧宾夺主,取代了灵魂的地位。以致灵魂控制不了身体,逐渐丧失应有的主导权。
人类的无奈,即在创造出某种东西之后,不久便成为这种东西的奴隶。创造金钱,很快就成为金钱的奴隶。创造机器人,很快变成机器人的奴隶。创造大哥大,同样使得大部份的人,都变成大哥大的奴隶。电动玩具更是如此,成为今日儿童最大的奴役者。不但不能够利用这些东西,来造福人群。反而为了这些东西,增加自己很多负担,也添加了不少的麻烦。就算悔不当初,也无可奈何!
身体要吃要穿,要消化也要排泄。人们为了这些看得见的物质生活,逐渐不理睬灵魂的呼喊。人类成为「被囚禁的灵魂」,相当于肉体将灵魂囚禁起来,使灵魂失去自由。并且形成灵肉之间的种种不协调,甚至于产生严重的冲突,逼得灵魂不得不另想妥适的办法。
原来只有身心,两大部份的人类,再次把心的部份,划分为「心智」与「灵魂也就是灵魂让出部份空间」,创造出「心智」。希望透过心智的灵明,来制约身体的妄行蠢勤。使其不致为了欲望的满足,而毁坏了自己。因为身体遭受毁损,灵魂也将英雄无用武之地。
灵魂创造身体的时候,原本把智的功能,保留下来,由灵魂主控。那时候心和灵紧密合作,所以称之为心灵。人们在漫长的一段时期,只知道人由身体和心灵两部份组成。人的生活,便是身体与心灵的对待。后来心和灵不得不分开,成为心智和灵魂,原本的身心两大部分,一下子变成身,心,灵三大部分。
灵魂交由心智约束身体,哲学也逐渐超越神话。哲学家的言论,成为灵魂的新代言人,也是大家言行的准则。人们以哲学代替神话,似乎也获得相当的成就。
不料好景不常,灵魂创造了心智,而心智却步上身体的后尘,逐渐超越灵魂。依样画葫芦地喧宾夺主,企图取代灵魂的地位,成为人的主宰。一切以心智为主,不但心想事成,而且心想境成。「我思故我在」,便是典型的心智至上。好像灵魂为身体与心智所瓜分,自身已不复存在。神话不见了,宗教信仰也随着没落。哲学家退守象牙塔中,不再为人们所重视。
心想事成,原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原先的设计,应该是心智服从灵魂,才能够心想事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也就是心智代表灵魂,随时做出妥善的决定。
然而,心智逐渐挣脱灵魂的主导。反映在科学从哲学分割出来,却翻脸不认哲学的事实。哲学这位母亲,生了很多子女,便为这些子女所遗弃。人们唯科学是从,形成唯科学主义。已经造成很大的不安,主要在于「把自然科学的精神,用在人文社会方面」。求真而不必求美,求新求变却不必择善固执。心智打着求知权利的旗帜,大声疾呼知识就是权力,活像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庭那般,搞得宇宙不得安宁,人类也难以祥和幸福。
凡事「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以喜欢不喜欢,代替应该不应该?若是同样能够心想事成,请问自然的规律何在?天理还有没有作用?
现代人身、心,灵三者的互动,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危机,面临严重的考验。到底三者之间,应该以那一种为主?能不能由人来决定?还是必须惊动人以外的力量?成为人类今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能不特加戒慎,以策安全。
且让我们冷静下来,看看身,心,灵的实际状况,研究如何加以调整?我们的切人点,打算从「香格里拉-(Shangri-La)着手。让我们真正站在人的主场,对自己的身体,心智和灵魂,获得更为深入的了解。倘能因此做出合理的调整,找出心灵改革的有效途径。大家共存共荣,携手走上人类幸福的大道,那才是最理想的心想事成。
& 一、从香格里拉说起
&&& 1.楔子
2.一切都是人为的花样
3.假定香格里拉是一个人
4.香格里拉真的变成一个人
5.人类可以无中生有
6.灵魂是一切的根源
7.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8.灵魂创造了心智和身体
9.心智和身体违背了灵魂
10.最好以心智为中心
&& 「香格里拉」是二十世纪文学名著《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所描述的人间乐园。作者是英国作家詹姆士&希尔顿(James
Hilton,),他依据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 Joseph
F.Rock,)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写的探险经历,写出这一部令人着迷的文学巨着。
洛克是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家,在一九二二年到一九四九年这二十七年间,以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教授的身份,先后到过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一带,进行科学考察与探险的活动。由于他的深厚素养,使他的探险经历更为世人所重视。
他第一次进入四川省木里县的贡嘎岭地区,就把当地的美丽风光、淘金热、大喇嘛的威势,向外界做出相当深入的介绍。大家普遍相信,洛克的这些描述,应该是香格里拉的主要灵感泉源。但是,自从中世纪开始,西方基督教就盛传有—位长老,在东方统治着一个富庶而强大的王国。为了寻找这一个王国,许多传教士前仆后继地到东方探险。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传教士更是蜂拥来到亚洲大陆。这种企图把福音传给世人的理想,是不是也成为希尔顿的创作灵感?我们实在很难加以论断。
《失去的地平线》于一九三三年出版后不久,便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Hawthornden)文学奖。在美国出版界创造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入意料的销售佳绩。好来坞(
Holly-wood)哥伦比亚(Columbia)电影公司又把它拍摄成为令人喜悦的电影。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香格里拉的名字,响彻云霄。内容风靡全球,成为人们最大的诱惑。
它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个在金字塔形的壮丽雪山下,由喇嘛统治的神秘小王国。蓝天白云,衬托出青山绿水,还有喇嘛寺、尼姑庵、道观,清真寺和天主教堂。人们笃信宗教,生活宁静而安祥。山谷中出产大量黄金,赖以创造富裕的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
香格里拉的诱惑,造成很大的商机。印度政府抢先于一九七五年向世界宣布:位于印度境内,克什米尔( Kashmir)喜马拉雅(
Himalayan)山冰峰下的巴尔蒂斯坦(Baltistan)镇,就是大家所憧憬的香格里拉。很快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成为最热门的旅游圣地。
大家对巴尔蒂斯坦和小说中的描绘,做出比较之后,有人赞赏,也有人失望。于是尼泊尔政府,再接再励于一九九二年宣称,以「香格里拉」的名义,向全世界开放木斯塘(
Mus-tang)。但是,根据书中的交待,「香格里拉」位于喜马拉亚山东南麓的中国藏区,地处雪山环抱中的某个神秘峡谷。一九九六年,新加坡国家电视台、新加坡报业集团和中国旅游界,成立「云南迪庆访问团」。聘请数十位专家,分别从文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地理学、藏学等领域,对云南省的迪庆地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深入的考察,发现当地的地理景观、人文特点,和「失去的地平线」所描述的,完全一致。
云南省政府于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四日正式宣布:香格里拉在云南迪庆。能不能获得世人肯定,仍有待观察。
2.一切都是人为的花样&&&
地球上没有人类的时代,是一种样子。有了人类以后,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人」的出现,使地球产生划时代的改变。没有人类以前,地球以「天」为主。我们所说的天,实际上包括地在内,也就是「天地」的意思。天地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无生物的主宰,没有「天地」这样的环境,万物根本不可能存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以「人」为主。虽然说没有天地,就不可能有人类。人类仍然应该不忘根本,敬天顺天也事天。然而,人间的事情,还是让人来做主,比较合乎天理。
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说:上天下地,唯我独尊。这个「我」字,如果解释为「个人」,未免口气太大。若是解读为「人类」,那就十分恰当。因为有了人类以后,上天下地的事情都要以人为主。人为什么可以改变天地的样子?由于人具有一般动物所缺乏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人能创造出自然发展不出来的东西,人可以发挥独有的自由意志,做出其它动物做不出来的事情。有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地球上的一切一切,几乎都充满了人的花样。于是,人类的行为,对全球所有的事物,构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希尔顿这位作家,创造了《失去的地平线》这本小说,把其中的人间乐园,取名为「香格里拉」。
我们不能说没有希尔顿,就不可能产生香格里拉。因为其他的小说家,也可能把它创造出来,只是名称不一定叫做香格里拉,说不定取了其它的名字。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香格里拉」。英国作家希尔顿,凭他的灵感,把它创造出来。这个世界才有「香格里拉」这样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了这样的概念,又有那么多人对它产生兴趣。我们就算把它否定掉,或者用各种方式,禁止它的传播。或者把它说成迷信,恐怕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所看到的,是大家有了「香格里拉」这样的概念之后,更进一步,依据它所提出来的标准,去寻找真实的人间乐园。把它当做是真的,好像它就会变成真的。出版界的精心策划,电影界的广为宣传,以及印度政府的推出巴尔蒂斯坦,全都是人搞出来的花样。
人类尚未出现之前,地球上纵然有美丽的景色,也由于没有人欣赏,而提不出「香格里拉」的构想,更引不起「那里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的激烈争夺战。
所有动物当中,只有人类会玩这种花样。我们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惟有人类,最喜欢装神弄鬼,也最擅长装神弄鬼。」愿来不存在的东西,对其它动物来说,永远不可能出现。但是,对人类来说,那就不一定了。说不定那一天,就可能出现。说快很快,说慢也可能真的很慢。要看人的灵感,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什么人身上?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配套,就出现了。
总结—句话:—切都是人想出来的。
我们常说「心想事成」这句话,样样都是人的心,所想出来的。「心想事成」这一句话,最好不要把它当成祝愿语、祈使句。它应该是叙述语,说明句。心一想,事就成了。
附:诸葛孔明擅长装神弄鬼&&&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记载七星坛堵葛亮设祭坛借东南风的故事。孔明先向心急如焚的周瑜,承诺登台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周瑜喜出望外,遵照孔明的指示,下令差道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孔明亲自指挥,布好阵势。于甲子吉辰,沐浴斋戎,身着道衣求雨。这一段过程,显然是孔明有意装神弄鬼,所编造出来的,如果换成现代的科学话言,应该这样叙述:
孔明对天文气象,研究甚深。知道隆冬季节,吹的是西风北风,很少有东南风出现。但是天气变化莫测,即使在隆冬,偶尔出现短暂的东南风,也很有可能。于是向周瑜都督建议,在江边南屏山开旷处,设置气象观测站。由士兵轮流值班,一旦东南风起,立即向都督禀报。周瑜欣然接受,派人速建观测台,果然测得东南风,立即把握黄金时间,火攻曹操大军。
诸葛亮为什么不如实地提出建议,却要显现鬼神不测的法术呢?因为蜀吴初次联盟对付曹操,双方的人马十分悬殊。假若不采用这种方式,恐怕周瑜不肯轻易接受他的建议,那就会影响到作战的效果。所以才三番两次,用装神弄鬼的方式,先向曹军借箭十万支,以增强周瑜对他的信心。再透过鲁肃的协助,使周瑜相信他可以祭坛借风。在周瑜下令置他于死地之前,巧妙地离开险地。在民智未开,科学知识不普及的时代,诸葛亮采用这种方式,应该是令人折服的良好策略。
3.假定香格里拉是一个人&&&
网络时代,大家很擅长虚拟。反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别人自行分析,也各人自行负责。何况虚拟的事情,弹性很大,自由度很高,更容易获得自我的满足。
虚拟其实就是假定,自古以来,人类就习以为常。下雨时假定有雨神,打雷时假定有雷神。信不信由你,要怎么假定由我。若是相信的人愈多,那就显得愈逼真。
我们现在假定「香格里拉」是一个人,他的名字就叫做「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本来就是一个名字,代表一个适令人类居住的理想乐园。活蹦乱跳,十分吸引人。
如果「香格里拉」是—个人,按照我们的习惯,他的心在那里?身又在什么地方?有没有灵魂呢?
一个人,基本上由身,心、灵三个部份组成。身指身体,心即心智,而灵则为灵魂。
身体比较客易辨认,我们通常把身体当作这个人的一切,最起码也是这个人的代表。
香格里拉的身体,大家一想,原来就是《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从小说中看到的香格里拉,长得秀丽悦目,却又体格强健,荷包里装满了诱人的金子。
大家认识香格里拉,是从这一本希尔顿所写的小说。换句话说,希尔顿是香格里拉的父母,把香格里拉生下来,并且抚育长大,使大家有缘来相识。
希尔顿怎么会写出《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书呢?不管大家如何猜测、推论,真正的答案只有希尔顿心里明白,至少也要经过他的认可,才能够成立。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说它来自希尔顿的灵感,应该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说法。为什么叫灵感呢?我们常把出乎意料的东西称之为「神」,神来之笔表示精彩得让人喜出望外。灵感原本就是神感,来自神的感觉。由于「神」字被高度神化之后,人们不敢用神感这样的字眼,只好改称灵感,以表示对神的尊敬。
希尔顿的灵感,便是香格里拉的灵魂。有了希尔顿的灵感,使他写成了《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而他的灵感也创造了香格里拉,成为香格里拉的灵魂。
我们可以说,先有希尔顿的灵感,才造就了香格里拉的诞生。而香格里拉的灵魂,创造了他的身体。
那么,香格里拉的心智在那里呢?
愣严经说得好,「颠倒」就是心。凡是正变反,而反变正,—颠倒,心就出现了。
最初,我们以身体代表「心」,认为脑筋一动,手足配合,东西就做出来了。后来,究竟什么是心?心在那里?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找了很久,思虑得很多,还是找不到,想不通。心在那里?那里都是心。
不颠倒,以为《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便是香格里拉的心。一颠倒,便发觉「香格里拉」道部电影,原来也是[香格里拉」的心。香格里拉起心动念,想要和广大的读友见面时,他就现身为小说,以引起读友的兴趣。而当他改变心意,想要同各地的影剧爱好者见面时,他又摇身一变,成为卖座的电影,与观众欢聚一堂。他心里最清楚明白,他仍然是他,叫做香格里拉!
4.香格里拉真的变成一个人&&&
以上所述,香格里拉的身,心、灵,全都是虚拟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但是,人类喜欢弄假成真。有了这些虚拟的小说和电影,仍然不能满足。
在大家热烈期待中,果然心想事成。大家的心愿,终于促成香格里拉的灵魂,第一次投胎,成为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镇。那一世的香格里拉,为他的父母印度,创造了近七亿美元的旅游收入。第二次投胎,便是木斯塘,同样的为他的父母尼泊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这一次再度投胎,成为云南的迪庆,能不能和前面两世一样,为他的父母中国,完成他先天的任务?按理说应该相当有把握。除非香格里拉的心,已经产生很大的变化。
巴尔蒂斯坦是「香格里拉」这个「人」第一世的「身体」;木斯塘是第二世的「身体」,现在迪庆又成为他的第三世的「身体」。转世的速度,实在快得惊人。
这样一来,就实体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说:巴尔蒂斯坦是香格里拉,而香格里拉却不是巴尔蒂斯坦。因为巴尔蒂斯坦不过是香格里拉某一世的名字,并不代表香格里拉每一世,都叫做巴尔蒂斯坦。
香格里拉是不死的灵魂,而巴尔蒂斯坦、木斯塘,则是这个不死的灵魂,在第一世和第二世所寄寓的身体。当一个身体毁坏之后,把它丢弃掉,再换一个新的。
灵魂不死,但是身体必定有寿命的限制,也就是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当巴尔蒂斯坦死亡的时后,木斯塘才有新的机会。
当木斯塘逐渐丧失光芒而死亡时,迪庆又成为香格里拉所选用的新的躯体。到底能够维持多久的生命,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就是迪庆要不要现代化?大批的旅客,能够保持原来的面貌吗?
「香格里拉」是不死的「灵魂」,到现在为止,已经投胎了三次。而且每一次都投胎为「人」,每一世都有不同的「身体」,而分别取出不一样的「名字」。
「身体」是有期限的,我们称之为「寿命」。使用的期限届满,便宣告死亡。只要灵魂不死,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投胎。每一次都选用不同的身体,而且用坏了就加以丢弃。
「香格里拉」的「心智」在那里?可以说就在《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其中所有关于人、事,地、物的描绘,都是「香格里拉」的「心智」。
「心智」成为「灵魂」和「身体」的媒介。
当「心智」出现时,我们才有所依据,用以判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换句话说,当我们评鉴「身体」的种种表现,是否符合「灵魂」的原来需求时,必须以心智做为依据,当做标准,才能获得答案。
世界上那—个地方(身体)最符合「香格里拉」(灵魂)的标准?最好的评鉴依据,当然是「失去的地平线」(心智)。这样,身、心、灵三者的关系,应该相当清楚。只要心智不改变,香格里拉永远是那个样子。
但是,心智一旦有所改变,香格里拉就会变成不同的样子。我们常把心智和灵魂合在一起,说成心灵。可见心智和灵魂的关系,看起来比身体更为密切。心智和灵魂都看不见,而身体则是活生生的,谁都看得见。
5.人类可以无中生有&&&
世界上原本没有香格里拉,是希尔顿这—位作家,从无中生有,把香格里拉创造出来。好比我们本来没有汽车,是喜欢无中生有的人,经过长期的摸索、试验,才设计、制造出来。
就像人造卫星一样,也是无中生有的成果。人类具有创造力,所以能够无中生有。
问题是香格里拉创造出来以后,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就是打从心里头,相信有这么一回事,还是根本不相信?相信的人愈多,香格里拉活在更多人的心里,当然活得更久。换句语说,有人相信香格里拉,它就会存在。若是大家都不相信,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美好的地方。《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就像很多、很多小说的命运那样,一阵子便从大家的记忆中消失掉。没有人印刷,没有人发行,也没有人阅读,香格里拉很快就不见了。无中生有,可以存在很久,也可能很快消失,回归无的原点。关键在于人的心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认定?
香格里拉相当幸运,获得大家普遍的推崇和喜爱。
相信的人愈来愈多,香格里拉就愈来愈神。以致很多人愿意为它塑身膜拜,而费尽心力。先是小说获得畅销,扬名四海。继而电影打动人心,传播全球。然后印度政府,趁着信徒众多的良好时机,把巴尔蒂斯坦塑造成香格里拉正神。果然香火鼎盛,各方信徒接踵而来。
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各有各的想法,很难一致,也不需要如此。现代的生物科学家已经证明:在生物世界中,必须多样并存,才能够生生不息。不但物种要多元化,个体也应该各有差异。见仁见智,本来就应该这样。
有人欣赏巴尔蒂斯坦,认为符合香格里拉的标准,果然是正神,值得膜拜。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不如小说中描绘的那么诱人。于是尼泊尔政府,便挺身而出,指称木斯塘才是正神,希望大家不要上当。这一号召,也获得许多游客热烈的回应,香火相当兴盛。
香格里拉就是香格里拉,原来并没有引起争夺的念头。但是,当香格里拉的心智,和广大人们的心智相碰触,彼此交流的时候,居然出现不一样的反应,不同的人群,各有各的正宗香格里拉,因而造成门派的争端。各是其是,而以其它门派所说的为非。恐怕是香格里拉始料未及的状况,好像谁也没有办法加以掌控。
时至今日,相信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香格里拉的事情。然而,香格里拉既然被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尽管还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无视于它的价值,甚至于想要加以否定,或者蓄意加以鄙视,大概也无济于事。因为已经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难以动摇了。
当然,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缘故。大家再也不相信香格里拉这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认为在现实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找到。因此对这种梦想,也逐渐不加以理会。愈来愈少人注意,也愈来愈没有去传播它。有朝一日,香格里拉就真的不见了。从无中来,又回归于无。
最好的办法,似乎是再创—个比香格里拉更吸引人的人间乐土。取而代之,永远比强制消除来得有效。因为人性似水,只能够顺应着去疏通,很难逆向去堵塞。
6.灵魂是一切的根源&&&
对中国人来说,「香格里拉」是一个外国人在小说中描写的理想王国,地点在中国的横断山区。有人说这个概念,源自藏传佛教中,有关「香巴拉」的传说,因此主张正本清源,用「香巴拉」来取代。但是,果真如此,「香格里拉」的神韵,必然尽失,再也唤不起人们普遍的向往。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人间乐园的构想,包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内,并未引起像「香格里拉」这样深远而广大的效果。由此可见,灵界有很多灵魂,而人们所知道的,显然极少极少。这种情况,其实和地球上几十亿人口,可以说人人都有名字。但是著名的人士,也不过寥寥无几,是—样的道理。
尽管「香巴拉」与「香格里拉」,都是同一类型的灵魂,甚至于更为正宗。人们却只知道香格里拉,忘掉了或者根本不认识香巴拉。我们只能够讨论香格里拉,把它当做人间乐土的代号,今天称之为代言人。
长久以来,人们便有「净土」、「桃源」、「乐园」的想象。一度以桃花源为代表,后来则以香格里拉而名闻天下。这种品牌效应,在灵界和人世间,原来也异曲同工,知名度同样重要。我们理想中的乐园,为了让中国人接受,表现为桃花源。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了解,化名为香格里拉。而在西藏地区,则取名为香巴拉。同一灵魂,在不同地区,为求适应起见,化身为不一样的神明。我们实在不必要为这样不相同的名字,便把它看成不一样的灵魂,加以排斥而引起纷争。
当然,一向平静的人间乐园,由于香格里拉打响了知名度,成为世界名牌,因而产生十分强大的能量。吸引很多人的兴趣,使大家由景仰、膜拜,而引起很大的争夺。其它的品牌,逐渐为它所兼并。共同以香格里拉为号召,实际上却各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不同的门派。
香巴拉和桃花源,看起来都是人间乐土。但是最初的出发点,并不相同。前者从游牧生活着眼,代表牧民的理想。后者以农业文明为主,代表农民的向往。香格里拉则是工业化社会,人们在物资生活并不匮乏的情况下,亟欲逃离现代都市的一种心声。
无论如何,香格里拉,香巴拉和桃花源,都是创造人间乐土的灵魂。没有这样的灵魂,人们就不会那么热衷于寻找香格里拉,到底在什么地方?终于在大家努力之下,把它的「身体」,一一寻找出来,供大家欣赏。
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那里?答案应该是: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听起来着实令人难过,也觉得相当尴尬。现代交通发达,喜欢旅游的观光客和心存领先的冒险家,可以说是无远弗届,那里还有人类足迹尚未踏过的土地?我们的意思,只是指出:凡是人类到过的地方,已经遭受到相当的污染。就算真的是香格里拉,也将逐渐丧失原有的面貌。灵魂一经人们的解说,往往失真而具有世俗的商业味道。实在非常可惜,也十分无奈。
灵魂是—切的根源,却由于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一直备受很多人的质疑。看来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先做一番的了解,才有办法明白灵魂的真相。
7.三种不同的思堆方式&&&
人类的思维方式,几乎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下述三大类型,分别说明如下:
&&& (1)一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只有—个圆圈,里面毫无所有,如圆1。我们说这种人根本没有脑筋,似乎并不为过。他们听到任何事情,不需要经过思虑和判断。不是立即相信;便是马上拒绝,表现出不相信的态度。只要这个人的态度始终保持一致,无论相信或不相信,都属于一分法的思维方式。
&  (2)二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一个大圆圈,里面还有一条直线,如图2。我们说这种人有脑筋,可惜转不过来,也没有过份。他们听到任何事情,都会经过自己的判断。有些相信,而有些并不相信。这种不是相信,便是不相信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表现得是非分明,并显得很有主见,信心十足。
附:二分法的思考障碍&&&
二分法,原本是一种近似值的表示方法。四舍五入,可以省略许多计算上的麻烦。二分法思维,则是一种常见的思考习惯,很容易情绪化的人,最常使用。十七世纪时,科学与基督教会誓不两立。法国数学家笛卡儿(Decartes,),认为精神的本质是思维,与物体完全不同。等于向教会承诺科学与神学二元划分,不彼此干涉。这种心物二分法的主张,使科学界放弃了解释物质界的元素如何表现于心灵世界的权利。
以身体为我,其实合乎科学,也合乎常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便是这个饮食男女的肉体。法院拘提人犯,即是把这个人的身体捕获,便告完成。
我的身体与我,简直是二合为一,无从分离。如果真的是这样,人实在太渺小,太没有意义,也太没有价值了。我希望不朽,身体做不到。我追求自由,身体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在衣食往行之外,还需要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宗教,身体都无法提供。我们在身体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有时候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拒绝肉体的需求。可见我除了身体的我,尚有精神的我。
精神的我,显然不是自然的身体。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广大无限,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加以限制。可见我的范围,必然超越我的血肉之躯,那是什么?是我的心灵或精神。&
&&& (3)三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个大圆圈,里面有—条弯曲的弧线,如图3。我们说这种人脑筋十分灵活,随时都在转动,而且转得过来。他们听到—件事情,既不相信,也不会不相信。他们好像相信,又似乎并不相信。看起来是非不明,实际上是慎断是非。不随便相信,也不随便不相信。换句话说,有些事情可以分是非,有些事情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而姑且信之,信到差不多就好。
很多人喜欢二分法,认为这样才是理性主义的表现。是非分明,一点也不含糊,表示非常有自信心。
实际上,二分法并非理性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的判断力,非常薄弱;而我们的选择能力,通常都很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凭什么分辨是非呢?可见得我们的是非,并不是明智的判断,却经常是感情用事,所下定的结论。只有感情主义者,才会随着自己的感情,来判断是非,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也不在乎所论断的是非,有多少准确性?
当然,一分法也很危险,相当于下赌注,而且所下的赌注,也太大了。凭什么不经思虑,判断,便马上可以分出是非呢?
听到灵魂这—类的字眼,立即完全接受或者严厉的拒绝,便是—分法的思维方式,所采取的偏激态度。
若是经过自己的判断,就加以分辨。不论是接受或者拒绝,基本上都属于二分法的感情用事,相当武断。
到底有没有香格里拉?—分法的是或否,二分法的判断,都不甚合理。因为我们既没有能力肯定,事实上也没有能力加以否定。只要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依据什么来论断,便知道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见得可靠。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三分法的判断是非。反正再看看,说不定真的有,也可能根本不存在。逐渐弄明白之后,再来明辨是非,岂不是更加合乎理性主义的要求?
香格里拉是灵魂吗?失去的地平线真的是心智?巴尔蒂斯坦、木斯塘,迪庆算不算身体?它们之间如何互动?怎样才能密切配合?且以三分法的态度来面对。
8.灵魂创造了心智和身体&&&
当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为世人划出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为了成就这—个香格里拉的梦想,希尔顿巧妙地给山谷中蕴藏着大量的金矿,使喇嘛们在经济环境恶劣的雪山峡谷里,获得安享宁静祥和,却不落后于现代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能够生活的条件。
香格里拉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风光明媚,有草地、森林、田园、雪山,保持田园式的宁静,并不忘追求适度的物资生活。灵魂固然灵活、灵巧而且灵光,却苦于没有工具,可以随时展现才能。
香格里拉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首先以一种特殊的灵感,打入希尔顿的脑海里。使希尔顿备受鼓舞,奋力完成《失去的地平线》这本小说。相当于香格里拉这个美丽的灵魂,把自己所需要的心智,透过希尔顿的生花妙笔,向世人展现出来,吸引了大众的眼光。
人人都有心智,主要的作用在认知、判断和选择。把构想或问题提出来,经过仔细而深入的思虑,做出合理的判断,然后选择当时最为合适的态度或行为。心智的活动,表现在大家以「失去的地平线」做为依据,到处寻找合乎这个标准的地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智活动的结果,终于创造了有形有体的身躯。
身体是灵魂居于展现实力,完成任务的需要,才构造而成的工具。它的形体、功能和特性,都由灵魂来主导,目的在配合心智,共同把灵魂的理想使命,付诸实施。身、心、灵三者合一,原来是灵魂创造心智和身体的最初目的。香格里拉(灵魂)创造了「失去的地平线」(心智)和巴尔蒂斯坦(身体),完成了为印度政府创收近七亿美元旅游收入的任务。三方面密切配合,当然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而且获得大众普遍的激赏。
灵魂是不灭的,香格里拉永远存在。若干古代文明遭受长期不明原因的湮没,几乎已经不为人知,好像并不存在一样。结果有朝一日,又被开发出来,才知道它们依然存在。只是不为众人所知,已经相当漫长而已。
心智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不去改它,它也就永远如此。
《失去的地平线》只要不改动内容,—版又一版地发行下去,永远是同样的版本,丝毫都不会改变。如果大家发现这本小说的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的需求,必须做出某些改变,才更有吸引力。也许经过审慎的过程,改变了局部的内容,展现出香格里拉的新面貌,也未可知。心智不改变,香格里拉永远是这个样子。心智—改变,香格里拉就会相随心转,改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我们常把心智和灵魂合在一起,说成心灵。可见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灵魂是心智主要的依据,而心智则是灵魂的评鉴标准,用来考察所创造的身体,是否合适?
身体是灵魂所需要的使用工具,而凡属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使用的年限与各种条件的限制,包括损坏与折旧在内。无法像灵魂和心智那样,可以长期使用。
巴尔蒂斯坦这个身体,很快就损坏了。木斯塘也有一定的寿命,不久使告衰亡。新生的迪庆,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如何爱护和保持,使其使用的期限能够更长!
9.心智和身体违背了灵魂&&
《失去的地平线》是香格里拉的「心智」,按理应该百分之百地呈现香格里拉的真实状况。然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碍。尽管希尔顿才华洋溢,也竭尽心力,能不能把香格里拉的真相,描绘得十分精准?恐怕希尔顿自己,也要谦虚地摇摇头,实在太难了。
灵魂创造心智的时候,如果不赋予创造性,就会描述失真而令灵魂失望。若是赋予创造性,则心智自我发挥,难免有过与不及的地方,也令灵魂相当困惑。
光有心智,作用并不大,效果也不很显著。《失去的地平线》这本小说,就算十分畅销,毕竟只是一本小说,不能够亲身观赏,实际体验,不过是一种梦想。
要求美梦成真,心想事成,必须具有真正可以行动的身体。所以灵魂明知身体难以掌握,控制,也要冒着风险,把身体创造出来。有合适的工具可以使用,才华于焉展现。
灵魂为了身体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另外还赋予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务求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心智相配合,以期相得益彰,如愿地完成这一辈子所要完成的使命。
然而,身艘既拥有七情六欲,又有无穷无尽的需求。灵魂和心智控制得住的时候,同然是最有效的工具。万一控制不住,由于物欲高涨,致使身体不顾灵魂和心智的指挥,而胡作乱为,灵魂和心智又将如何因应?
巴尔蒂斯坦为了吸更多的游客,势必做出很多修改。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气氛的改变,已经顾不得原有的构想和宗旨,弄得大家逐渐矢去信心,不再认为这就是原先心目中的香格里拉。身体把灵魂囚禁起来,使灵魂不见天日。也使得这个人,失去应有的品格和形象。
心智对于身体的偏差行为,相当不以为然。几度用心加以矫正,身体却愈来愈不接受心智的意见。依然故我,变成以身体为中心,置心智于一旁,而徒叹奈何?
行为由观念而产生,然而偏差的行为,有时行之日久,也会反过来影响观念。由于一念之差,导致心智和身体有志一同,共同违背灵魂的本意。
要不是身体有其局限性,寿命的大限来临,便会宣告死亡。巴尔蒂斯坦一直保有香格里拉的美名,很可能大家在失望之余,把香格里拉带给人们的美梦,也放弃了。不再追寻人间的乐土,却安于熙熙攘攘的现实社会。
巴尔蒂斯坦这个身体毁坏之后,香格里拉的灵魂,终于脱离身体的囚禁,带着修复的心智,重新投胎。又构造木斯塘这个身体。使原先的理想,得以恢复应有的面貌,散发可爱的光辉。这才吸引大家的注意,再次点燃希望的火花,把木斯塘当做新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身体,按照心智的记载,应该蕴含着丰富的金矿。依据人类的实际经验,不管什么民族,那一种文化背景,黄金都经常与人类的贪婪和罪恶相连接,而难以分离。恰恰与《失去的地平线》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大相径庭。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淘金美梦,将在香格里拉的理想王国中破灭,最后耗尽青春,空手而返。
心智和身体若不尊重看不见的灵魂,其结局大多十分离奇而悲惨。应孩怎样良性互助?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0。最好以心智为中心&&&
我们借用电脑的概念,来看看灵魂、心智和身体的关系。
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cpu)、内存(memory),输出输入装置等电路及机械零件的总合,称为硬件(
hardware),好比人的身体。光凭这些东西,计算机并不能发生作用。必须要有使用上的程序,也就是计算机系统的标准作业程序,称为软件(
software),有如人的心智,才能够产生作用。硬件与软件齐备,若是没有人加以操作,亦属徒然。这一只负责操作的手,便是灵魂。
巴尔蒂斯坦、木斯塘和迪庆都是硬件,共同以「失去的地平线」为软件,而香格里拉则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没有香格里拉的操作,就不可能造成「失去的地平线」那样轰动的小说,也不可能出现巴尔蒂斯坦、木斯塘的缔造旅游佳绩,以及迪庆的堂皇声明。
灵魂固然是一切的根本,毕竟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如果没有心智的控制,在身体上表现不出原先的理想面貌和行为,我们将永远感觉不出灵魂的存在。
身体的表现,并不能保证一定依据心智的指导。有时候硬体出现了问题,影响到软件的作业程序,也可能产生偏差的后果。完全看身体的言行,不一定可靠。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以心智为中心。促使心智配合灵魂的旨意,并且妥善掌控身体的言行,当然产生良好的互动。三方面一体,才是晟为妥善的身心灵整合。
以心智为中心,我们才有所依据,来判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是不是和谐融洽,朝向一致的目标?换句话说,评鉴身体的表现,是否符合灵魂的本来需求?必须以心智为依据,当做标准,比较具体而实际可行。
香格里拉的主要内涵,在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不同民族和平共存,各种宗教并存互重,社会安宁平静。大山谷的深处藏有丰富金矿,但是人们必须适度开采,为未来子孙保留一些宝贵的资源。香格里拉的最大任务,在唤醒人们,灵魂原本是美好的,却由于有了身体以后,逐渐表现出丑陋的面貌和态度。自然的美景,禁不起人为的污染,很快就会被破坏。
这些内涵和任务,必须透过心智的宜示,身体才能够知所遵循。有了心智的媒介,身体与灵魂互助良好。正如计算机软体,促使硬件和使用者之间,妥善配合。
计算机软件不断推陈出新,然而形体、构造和功能,基本上十分相近。巴尔蒂斯坦,木斯塘和迪庆,—代比一代精彩,而基本条件,则彼此大抵相同。使用者再热心认真,负责,若是软体不合适,效果就不可能良好。所以软体程序,居于关键的地位,实在非常重要。
中华心学,儒家心传,并非唯心论,却是十分重视人的心智。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而保持安全的距离,以免受到迷惑。不讨论那些—般人搞不清楚的事情,希望还没有懂得奉事人的道理,不必急于谈论奉事鬼的道理。但是祭神的时候,一定要相信神在那里受祭。所以他说:「若不能亲自参加条祀,虽然有人代表致祭,也好像没有祭祀过一样。」他要我们知天,敬天、事天,都是寄望于我们的心智,能够公正清明。
&二、一切都是能量的变化
1.宇宙是一个能量场
2.大霹雳造成万物
3.生命是怎么来的
4.能量的特性是「诚」
5.诚则灵表示诚与能相通
6.正宇宙和反宇宙
&  7.先有宇宙才有反宇宙
&  8.能量的神秘性
 & 9.人为的介入更增加复杂性
&  10.能量界的三大规律
1.宇宙是一个能量场&&&
我们说宇宙是一个能量场,并没有加上「大」、「巨大」或「超特大」的形容词,来加以描述。因为宇宙本来就可大可小,大起来极大,小起来又极小。古圣先贤,用太极来表示。「太」这个字,由「大」和「&」组成。「大」极了,加上小「.」极了,当然叫做太极。能量能够膨胀,也可以收缩。可大可小,并非固定不变的。宇宙是能量变化的场所,所以称为能量场。
英语中的能量,写成energy。它由两个希腊字组合而成,分别具有「在……之中」和「功、劳动」的意思。合在一起,便是「加进去后能够做功的东西」。
希尔顿的灵魂,来自宇宙中的能量。我们可以这样说,宇宙能量和希尔顿的脑袋互相感应,使他产生一些灵感。把这一部份的能量,转化成《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也是一种能量,吸引电影界的注意,把它拍成电影,促使大家热心地寻找真正的香格里拉。而香格里拉也形成一种能量,使大家找到了巴蒂斯坦、木斯塘、以及迪庆这些令人向往的胜地。
任何实体或非实体,物质或精神,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都具有能量。因此我们可以扩大范围,把能量解释为:各种事物以及彼此之间的讯息和互助关系。
宇宙间各种讯息及关系,都是能量的变化。宇宙的本质,就是能量。一切人。事,地、物,都是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和能量互勤,也能够和能量转化而成的物质互动,产生各种关系。能量也可以封闭起来,保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的守恒状态,这时候并不产生任何关系。产生关系的开放系统,和不产生关系的封闭系统,都能够互相或在内部传送和吸收某些讯息。基本上都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在天上,呈现日月星辰、昼夜,以及季节气候等现象。在地上,形成山河、动植物等形体。在人事上,彼此利害的调和与冲突,产生吉与凶的变化。
能量进入希尔顿的脑袋,产生《失去的地平线》。投入美国出版界,缔造销售奇迹,引起好莱坞的注目。拍成令人激赏的影片,将香格里拉深植在世人的心目当中。这一连串的变化,以及所造成的后果,莫非都是—种关系。有些人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过香格里拉的大名。然而香格里拉并不至于受到这些人的影响,而有所减小或毁损它的美名和价值。正如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见能量,因此有人相信,也有人不加以理会。还有一些人,经常把能量挂在嘴边,却搞不清楚它的真实状况。我们常常接触到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原子能,化学能等等,属于科学已经知道的能量,可以称为明能量。还有迄今尚未明白的能量,不妨称为暗能量。人类最好面对自己的局限性,体认自己的认知能力,毕竟相当有限。不可能完全了解,所以出现某种程度的神秘性,也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或者故意拿来吓唬人,弄得自己也神经兮兮,很不自在。
能量是一个统一的名称,包含已知的和未知的,全部涵盖在内。有明有暗,有开放的也有封闭的。&&&&&&&&&&&&&
&2.大霹雳造成万物&&&
宇宙的情况,正如《三国演义》开宗明义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且分分合合,随时都在变动之中。
我们姑且把宇宙譬喻为一付扑克牌,整整齐齐,完完全全地安放在桌子上。总有一天,遇着这么一个孩子,好奇或者顽皮地把它的封套扯开来。猛力向高空抛去,让扑克牌四方八面地散开,逐渐飘荡下来。掉落在地面上,形成一片混乱。原先黑桃、红心、方块、梅花分门别类的状态,也被爆破掉,杂乱无绪。经过一段时间,又来了这么一个人,弯下腰来,细心地把遍地散落的扑克牌收集起来。然后耐心地分门别类,再度依照黑桃、红心,方块、梅花的类别,由A到K,整整齐齐,完完全全地装妥在封套里。又过了一段期间,过着这么一个醉汉,顺手抓起一付扑克牌,向高空用力抛出去…,历史不断重演,但是每一次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保罗·斯坦哈特( Paul& Steinhardt)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尼尔·图罗克(
Neil& Turok)敦授共同提出的「循环宇宙J模型(Cyclic Universe
Model),认为宇宙处在循环不断的历程中。现在的宇宙,是在上一个宇宙尘埃中诞生。换句话说,大霹雳并不是宇宙的起点,也不是宇宙的终点,却是宇宙的前后两个不同阶段,中间的过渡。宇宙的上一个阶段,经过一次大霹雳,好像扑克牌被抛向高空后散落一样。形成下一阶段,有如散落的扑克牌,被人捡起来,重新装好。然后又经过另一次大霹雳,再次飘落满地,又形成—个新的阶段。这样循环不断,持续地变化下去。宇宙与我们的身体一样,不但充满了活力,而且不断地新陈代谢,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并不是死板的,静态的。
我们身体的变化,是由于细胞不断的改变。宇宙的变化,则是能量持续转化的效应。二十世纪二O年代,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 Edwin
Hubble)利用「距离我们观是地点较远的星系,颜色比距离较近的星系要称为红一些」的红化(RedShit/)理论,观测到地球以外的星系,都逐渐红化的现象。表示这些星系,都离我们愈来愈远。也就是说:现有的宇宙,正在逐渐地膨胀。红化的原因,和波长有关系。在白光的光谱中,蓝光位于短波的一端,而红波则位于长波的那—端。光波变长的红化现象,证明宇宙正在膨胀。以致各个星系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愈来愈红化。
宇宙膨胀到什度程度,才会大爆炸?科学家并不知道。我们只能说宇宙固然生生不息,但是宇宙的每—个阶毁,也就是这一次大爆炸与下一次大爆炸之间的时间距离,是有限的。到底有多长呢?应该是「不一定」的,而不是固定的,才合乎宇宙动态的常理。就好像人必定会死亡,然而这一辈子活多久?谁也没有把握。宇宙必定会毁灭,这一次什么时候会灭绝?应该也是谁都虽以预料。
大霹雳所造成的星尘,全都是能量,转化成为万物。万物同源,所以众生平等。原本是相同的根源,应该彼此平等。可惜一生下来,便全都不平等了。各色各样的星尘,各有各自的规划,构成了多元的世界。但是从本质看,可以归于一,那就是能量。也就是星尘,并没有什么分别。
3.生命是怎么来的&&&
哈佛大学有一个研究「宇宙生命起源创新计书」(Orig-ins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Initiative)&
,主持人刘戴维(DavidR.Liu)教授预期「把生命的起源,分解成非常简单的系列逻辑事件,并不需要神明的干预」。
到目前为止,进化论和创造论相持不下。另外还有一种智慧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也加入争议。
进化论认为:物种是数以百万年的漫长期间,逐渐进化而成的。这种说法,被认定是基本的科学理论。
创造论(creationism)说:上帝创造万物。
智慧设计论指出:地球上的生命太复杂,以致不可能由进化而来,暗示有—个更高的力量,在从事设计。
我们把这三种主张,综合起来。因为这些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不应该有所偏废,以免顾此失彼。
想一想:当烟火在天空爆炸开来的时候,是不是一开始十分迅速向外飞散,接着散开的速度逐渐减缓下来呢?大霹雳开始,有如那一付被扯开封套的扑克牌,被猛力摔向高空,四方八面地散开,然后逐渐减缓,向地面上到处飘落。如果主持大霹雳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当然可以创造万物。把大霹雳,变成万物,就是伟大的创造。
这些被同时创造出来的万物,随着速度减缓,各自发挥「适者生存」的优势,逐渐进化。我们必须把这个「适」字,做出正确的解释。并不是「弱肉强食」叫做「适」,而是「适合于生育」的意思。凡是不合适于生育后代的生物,自然灭种而不存在。进化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以增加繁衍的能力,否则就要遭受淘汰。
先创造后进化,是人类尚未进化之前的自然景象。宇宙的能量,转化成万物,称为创造。万物被创造出来之后,各自进化,由于优胜劣败,所以适者生存。人类的进化,分成两个层面:一是身体方面,一为心灵方面。人体的潜能,和心灵的意念,不断地发挥功能。所产生的智慧,已经逐渐改复世界的状况。如果说这是智慧设计,所产生的效果,并不为过。
那么,从事设计的更高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宇宙中的能量,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能量具有潜在的活力,可以便物体动起来、热起来、活泼起来。这种活力,成为生命的起源。机械能使机械动起来,电能使器具做功,光能使某些东西发出光亮,化学能促使各种原料产生变化,都成为具有活力的生命。
我们不能说宇宙充满了能量,因为宇宙到底有乡少能量?并不是固定的数值,而是变动的。由于质能互变,能量可以和物质互相转换,所以能量可以产生万物。
有生命的能量,便是我们所说的生物。一般动植物的能量,表现为他们的本能。高级动物所特有的能量,特别称为灵魂。无生物的能量,也可以传递若干讯息。生物与无生物,都与能量有关。换句话说,万物包括生物与无生物,基本上都是由能量构成,我们把能量看做生命的起源。即使没有生命的物质,一旦转化成为能量,也可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生命,具有不同程度的活力。
4.能量的特性是「诚」&&&
从物质的层面来说,宇宙的本质是「能」,也就是「能量」。从早期科学所发现的分子世界、原子世界,一直到近代所知道的粒子世界、量子世界,可以说这是一个波的世界。波即是能,所以说宇宙的本质是能量。
附:能量是所有东西的基本本质
西洋哲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发生于希腊,始祖泰利斯(
Thales,624-546B.C)说了一句现代人不会注意的话:「水是所有东西的物质本原(material
cause)。」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表示了三个基本哲学观念:
(l)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它一时的形式,背后有一个基本本质( Fundamental
Substance)。本质这个名词,现代纯粹用来指称物质,当时并没有道样的限制。
(2)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神,但是人们解答问题,不能依靠神话或神秘主义,必须回到它的物质本原。
(3)所有的东西,一定可能还原到一种本原。至于是不是水?根本不需要太过认真。他提出这样的假定,说不定抛砖引玉,把真正的本原引出来。
近代物理学所说的括,实际上和前迷的观念一致:
(1)能量是所有基本粒子的本原,它的全量不会改变,基本粒子从这个本原而形成.
(2)能量能够连成运动,变成光、热,张力,它是世界上所有东西的基本本原。
(3)要把闪耀不定的现象,和一种基本本质的观念调和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能量是「一」,所有东西代表「多」,能量的一,经由运动而变成多。
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透过光波和声波,来引起人的主意。所有宗教,几乎都以光和声来显现神置,便是这个道理。有人看到了光,有人听到了声,所以才相信。光是电磁波,无远弗届。声属机械波,有距理的限制。光和声都是能量,传达的方式不同,本质相同。
从精神的层面来看,宇宙的根本是「诚」。在人类初生,甚至古代早期,「诚」是人类自然具有的精神。与生物的本能,无生物的本性,原本都是相通的。
孔子以后,世道人心愈来愈弱,「诚」才逐渐为大家所重视。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的意思,是由至诚而自然明白的,叫做全然天性。自明诚的途径,刚好相反。从明白道理,然后才至于诚的,那就是教化。
接着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表示这两种情况,最后是一样的,称为「诚明」。诚能发光,使人光明磊落,自然发出无比的光辉。诚也能发声,说出来的话大家都听得进去,而且十分喜欢。至诚的人,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便是以「诚」和宇宙万物相通,所获得的功效。和神明一样的灵光和灵通,所以中庸说:「至诚如神」。
能量的特性,就在于「诚」。能量之所以能够变化,即在于中庸所说的:「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能量转换成物质,就有形象。形象显着,很容易和其它物质产生磁场,而且相互感应。有了明显的感应,就产生变动,发生各种进化或转变的作用。
曾国藩先生说过:「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便叫做「诚」。换句话说:「动一念即不诚。」诚才有物,不诚便无物。我们今天常说的信息(
information),其实也是一种能量的型式。信息化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诚。人之所以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宇宙变化的工程,而成为万物之灵,即在掌握「诚」的要旨。
能量具备「诚」的特性,表现在「对称」、「平衡」、和「动态」这三个永远不变的作用上,说明如下:
&&& (1)对称
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宇宙便有反宇宙,而有物质也就有反物质。每一种质点,几乎都有一种反质点存在。这就是能量的对称,两边的数量相对地维持均衡。由于能量一直在变动,所以不可能绝对均等。
&&& (2)平衡
高向低流动,使低变高;高又向低流动,以求平等。如此往复循环,为求保持对称而变动。对称本身也是变动的,永远需要努力,以求取平衡。
&&& (3)动态
对称之中求平衡,平衡之中求对称,以致能量永远处于流变和建构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才能够维持对称的活动状态。
各种人、事、地、物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说时时都在变动。但是所有的变化,目的都在追求对称和平衡。
然而,一旦达到绝对对称和平衡,就会呈现静态而失去动态,那样一来,宇宙即会爆炸而毁灭。
5.诚则灵表示诚与能相通&&&
我们常把「诚则灵」解释为「求神拜佛的时候,心要诚,祈求才会灵验,而有求必应」。实际上「诚则灵」的意思,应该是「当我们心中没有丝毫杂念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就会充分展现。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这种诚即明的状况,和宇宙磁场相通,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神佛一样的明白清楚。这时候所获得的讯息,和未来相印证,当然十分灵验」。我们照镜子,如果镜子清净光明,镜子里所呈现的影象,必然十分逼真。明镜的清净光明,不是外面来的,是它本来具有的。镜子上面的灰尘盖得很厚,丧失照的作用。我们只要把灰尘拭除,便恢复原来「能照」的功能。人的聪明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心地愈清净,智慧愈高。愈容易达到诚明的地步,所以愈加灵验。
宇宙是一部大计算机,一切信息,都在因特网上面。我们的脑袋,则是世界上最好的个人计算机。随时随地,都架设在肩膀上,用不着插电。只要调整好自己的脑波,便可以上网,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所有的计算机,都迅速、方便而有效。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放松,不要施力,也不能紧张。然后花一分钟时间,在内心想象自己的心愿,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获得成效的情景于是闭上眼睛,自两肩以下,全部放松,保持混沌的状态。自然轻松上网,找到自己当时所需要的讯息。能量是相对的,有正便有反。宇宙射线中,有电子(
Electron),带着阴(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外的轨道上。也有反电子(
Anti-electron),其质量与电子相等,而所负的电荷相反,为阳(正)电,后来称为「阳电子」。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电子便有反电子,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有宇宙也免不了有反宇宙。科学家相信:在太空深处的某个地方,可能有一个和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宇宙相反的宇宙。如果有那么一天,这两个宇宙发生撞击时,世界末日便会出现。有人类也有可能有反人类,当人类与反人类相遇时,会不会同归于尽?那就不一定。因为一九六0年代,科学家用高速器实验结果,证明正、反质子相撞,并不会完全毁灭,却产生一部份新的质点。原子能之母费米(
Enrico Fermi,)在意大利从事电子与反电子撞击实验,结果两者的质量完全消灭,转化为伽玛射线(Gamma
ray)的放射能量。换句话说,有时候相反的东西,也能够获得统一,形成二合为一的共存现象,不一定要毁灭。
要了解能量,明白它的互动、转化和维持的道理,只有「诚」才做得到。离开这个字,方向就错了。变成装神弄鬼,胡说八道,而不是诚明一致的圣灵。
希尔顿诚则明,把香格里拉描述得那么动人。大家诚则灵,把香格里拉找出来。至于那些不关心也没有兴趣的人,希尔顿和香格里拉不过是一种封闭的能量,引不起感应,好像并不存在一样。信息有正有反,看各人的搜寻方向而定。方向对了,便得到正面的信息;方向错了,就获得负面的信息。
我们说人各有志,而且要彼此尊重,便是各人依照自己的意向,和不同的能量互动
&&& 6.正宇宙和反宇宙&&&
汪少伦先生综合东西圣哲与现代灵学家的观点,写成「多重宇宙与人生」书。首先指出「绝对宇宙」与「相对宇宙」这两种宇宙,具有不一样的情境。
绝对宇宙以绝对灵魂为其构成的最小单位。绝对灵魂不是任何一种东西,却可以变成所有的东西。具有极大的伸缩性,伸展时与绝对宇宙合而为一,收缩时能够自由出入于最小的原子或粒子。由于千变万化,所以享有绝对的自由,彼此之间绝对平等,—切都绝对光明。
绝对灵魂的形象,可以用「光」、「无」或「力」来显现。绝对灵魂的光,合有无形的灵气,所以用「无」来代表,不同于一般的空气。充满了放射力,也称为灵力。地面上所有生物及无生物,都由绝对灵魂而产生。光、无、力三者,不但浑然一体,而且名异实同。
绝对宇宙既然为绝对灵魂所构成,其性质和绝对灵魂相同,具有光、无、力的形相,说明如下:
①绝对光明。光无所不照,无所不穿,因此绝对光明。我们常说的无所不知,实际上即是这种特性。
②绝对生命。无产生一切生命,即为无所不生。生便是善,所以也无所不善。我们常说的无所不在,便是这种能生一切,而又一切皆善的特性。
③绝对能力。力由能而生,集合宇宙间所有的能,便成为我们常说的无所不能。&&&
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是绝对宇宙的代表。上帝创造宇宙万物,便是光、无、力的绝对发挥,也是绝对宇宙三大特性的绝对表现。
绝对灵魂具有绝对自由和绝对平等,必须大公无私,才能保持浑然一体的常态情况。一旦稍有私心,启动私念,想要自己形成一个小宇宙(
Microcosm),不再和其它灵魂共组大宇宙(Macrocosm)。就会立即从整体中分裂出来,变成「诸行无常」的相对灵魂,因而造成「变动不居」的相对宇宙。绝对灵魂所具有的绝对光明、绝对自由和绝对平等,也随着改变为相对光明、相对自由与相对平等。浑然一体的绝对宇宙,由于绝对灵魂的妄动私念,变成万象纷陈的相对宇宙。由于相对灵魂的光、无、力,强弱互不相同,以致出现多重多级的现象。
原本只有一重的绝对宇宙,形成多重多级的相对宇宙。前者呈现正圆形,如图4。后者呈现相对多重的椭圆形,如图5
。有如太极生两仪之后,有阴有阳。相对的男女、智愚、强弱、善恶、贵贱、美丑、富贫、天地、日月、寒暑、始终、上下、先后、生死、昼夜、冷热、明暗、有无、刚柔、吉凶、利害、动静、高低、成败、简繁、难易、快慢等等现象,都同时出现。绝对圆满成为相对不圆满,幸福成为苦海。反宇宙是大霹雳之前的绝对宇宙,正宇宙则是大霹雳之后的相对宇宙。反宇宙浑然—体,圆满、和谐、整合。正宇宙分裂无常,缺陷、冲突、分离,造成灾祸不断、人心失调、社会动乱,人类前途难以预料。
7.先有反宇宙才有正宇宙&&&
绝对宇宙有如—付完整的扑克牌,由于完全对称而平衡,反而丧失了动态的作用。原来那一股波动起伏的潜在力量,恰似一位勇猛有力的人,将扑克牌向高空掷去,造成大霹雳。爆破的星尘,好似那些散落各地的扑克牌,彼此呈现相对的情况,造成了相对宇宙。
先有绝对宇宙,然后才产生相对宇宙。牛顿( Issac
New-ton,)的见解,比较符合绝对宇宙。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对论,较为晚出,却更合乎相对宇宙的情况。一般人从绝对宇宙而来,比较倾向于绝对。对于相对的事物,反而不容易了解和接受。因而带来很多烦恼和苦难。易经的阴阳,六、七千年前就已经提出,迄今仍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爱因斯坦于一九0五年发表狭义相对论,一九一六年公开一般相对论,到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在说些什么?东方的伏羲氏和西方的爱因斯坦,这两位「曲线世界」的创导者,似乎都和一般大众,生活在直线的想象世界,有很大的距离,以致曲高和寡吧!伏羲氏的生平,受到很多责疑。爱因斯坦在校读书时,日子也不好过。经常被同学骂为「笨蛋、糊涂蛋」,还要以神经衰弱为借口,申请退学。
牛顿的运动三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和质量成反比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都是建立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上。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洛克(
John Locke,)评论人类的理解能力( On Human
Understanding)时,即已指出:「我们把一组棋子放置在棋盘上,然后把这个棋盘从这个房间拿到另一个房间,我们会说棋盘上的那一组棋子是不动的。」棋子安放在棋盘上面,看起来一动也不动,却没有想到整个棋盘,已经从这一个房间栘动到另一个房间,人类经常如此自以为是。
一般人对于时间的看法,也是抱持着绝对的观点,譬如:时间从无穷的过去流向无穷的未来,构成亘久不变的长流,永远不中断。全界的一分一秒,都对照标准时间校正过,因此它的长短应该是同样的。当两个人对话的时候,就时间来看,应该是「同时」,而且是「现在」。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时间都是固定地一分一秒地流走,不快也不慢。这些认识,说起来就是「绝对时间」的观念。看起来好像真的是这样,实际上在相对宇宙,未必如此。
时间和颜色一样,如果没有眼睛的辨认,便没有颜色的感觉;没有事件发生,也就没有一分一秒的时光。无所事事的人,根本不觉得时间的流动。地球上的时间,和其它星球上的时间不一样长短。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圈所需要的时间,与水星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并不相等。水星上的时间观念,应该和地球上不同。两个人对话时,不一定同时,因为纽约的晚上刚好是台北的早晨,既不同时,也无法肯定是现在。时间是主观的,有时快有时慢。若是没有钟表,也将难以断定早晚。相对时间,配合相对的空间,构成相对宇宙的各种相对现象。我们已经从绝对宇宙来到相对宇宙,是不是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相信如果没有能量的话,时间和空间都可能消失呢?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操三笑诸葛亮周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