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舶来的宗教换取了中国农民的刺客信条大革命命

农村民间宗教的传播镜像&|&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从古至今,中华大地孕育了众多的民间宗教,如人们传统信仰的鬼神、自然崇拜等,这些民间宗教虽然未能像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五大宗教成为主流信仰形式,但其仍在发展壮大,甚至超过了那些主流宗教信仰形式的覆盖范围。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宗教信仰不断传入我国,加之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更大大促进了宗教的复苏,民间宗教尤其是民间基督教在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迅速。据官方统计,我国的基督教信徒人数从1980 年代初的300 万人已增加到21 世纪初(2002 年) 的1600万。但由于中国大量的农村基督教徒并没有在官方登记,一般的学者估计目前中国基督教人数应将官方数字扩大2—5倍。海外有研究人员根据一些资料估计,中国基督徒的人数已达5000 万—8000 万,其中80%左右在农村。因此,从学术上对农村基督教徒这一庞大的群体展开系统地考察,无论是就农村社会研究还是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民间宗教概述
  中国社会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宗教在当今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就词源上来说,宗教一词是舶来的。在西方,将有无经典、教团组织作为判定宗教的重要标准。而在中国历史上无宗教一词,只有“宗”、“教”二字,从词源来理解就是不具备经典教团组织的民间信仰。上世纪40 年代台湾的陈荣捷先生将中国人的宗教生活的儒释道三部分,分为寻常百姓和知识已开者两个层次。他把寻常百姓层次的宗教,即民间信仰,称为“民间宗教”(陈荣捷,1987) 。宋兆麟先生也认为“民间信仰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宗教形态,指在各族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宗教。”(宋兆麟, 1990) 因此,可以说民间宗教是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中国的民间宗教,不论原来就存在于农村中的本土宗教信仰,还是后来融入到农村的外来宗教,比如基督教、佛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性: (1) 草根性。中国民间宗教从诞生就开始根植于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中,而且其发展阵地也主要在农村,因此可以说民间宗教是农民宗教; (2) 继承性和时代性。从民间宗教的起源至今,人们对其的信仰一直不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辉煌、衰落、再发展,但是都没有影响信仰者对民间宗教的虔诚信仰,同时,民间宗教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的思想凝聚在一起,在不同的时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3) 多元性和功利性。中国的广大民众往往在同一时期信仰多个神灵,崇拜的对象不是统一和固定不变的,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征,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功利性,只要你对我有利,我就会信仰你、崇拜你; (4) 兼具世俗与神圣的双重特性。中国民众对神灵的信仰、崇拜不够虔诚,当他们对神灵的寄托没有得到实现时,他们就会埋怨神灵,对神灵的信仰、崇拜变得半信半疑。
  二、华北农村民间基督教的传播镜像
  基督教在十九世纪中叶传入华北地区,主要是来自英美的传教士入华传教,由于华北地区地处中原,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相毗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明清时期的国都又在华北地区,这为基督教在华北的传播提供了地理优势,使得基督教开始在华北地区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 年颁布的约法中提出“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传播环境,基督教在华北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在农村培养了为数不多的新教徒。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宗教进行取缔,使得基督教在华北农村的传播受到了阻碍。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使得原来遭受取缔的宗教又开始复苏,尤其是民间宗教迅速恢复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基督教也在农村重新立足,并根据农村的民俗,开始改变了原来的传教方式,日益本土化。
  (一) 华北农村基督教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面对日益变迁的社会环境,农民的精神生活却进一步的空虚化,加之基督教本土化之后其本身对民众的吸引,使得在华北农村地区基督教徒增长迅速。因此,对于基督教在华北农村存在与发展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个体、宗教本身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1. 个体方面
  在华北农村,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主要包括: (1) 寻求心灵寄托。调查显示,在农村教徒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逐渐减少,闲暇时间日趋增多,再加上儿女忙于工作、求学,无暇照顾老人,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因而他们转向基督教,以求获得心灵慰藉; (2) 因病求医效果不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是在农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一些看不起病的农民转而投向基督教的怀抱,寄希望于宗教来治愈自己。据统计,在广大农村,因病而入教的信徒占60% 以上,只要有一人因为信仰基督教而使原有的疾病治愈,就可以带动一家人、一族人,甚至一个村的人都皈依基督教; (3) 亲朋好友的影响。调查发现,农村的信教徒中,很多人是相互熟知的亲朋好友,大家的行为互相影响。通常朋友之间希望分享幸福与快乐,当其中一个人由于信教而给生活带来某种益处时,她就会去鼓励、顺服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来信教; (4) 群体归属感。在农村的基督教活动中,一些老教徒或教会负责人,会通过一些娱乐活动,例如小品、乐队演出等方式让新教徒了解基督教,这些丰富多彩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把人们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人们的群体归属感。
  2. 基督教本身
  在农村,基督教本身的吸引,也是民众信仰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督教本身对民众的吸引主要包括(1) 基督教教义和道德观。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是“爱”,爱所有的人,在基督教徒看来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因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要爱护彼此; 第二是“忍耐”,典型的教义就是“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你把右脸也伸过去”; 第三是“顺服掌权者”,基督教徒认为一切权力都是上帝赐予的,人间的掌权者是代替上帝在行使权力,因而顺服掌权者就是顺服上帝。同时,基督教的道德观是“忍耐”、“宽容”、“爱”的人生哲学,也是“劝善向上”的世俗伦理,当农民用地道的方言土语祈祷时,来自基督教的幻想让他们忘却了现实的烦恼,似乎美好的未来就在上帝的把握之中。(2) 基督教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信徒而言,基督教不仅是他们艰难贫困生活中的依托,是他们祈求平安、祈求衣食、消灾祛病的方式,更是改善其自身处境的希望。许多信教徒认为,上帝不过是自己原来信仰的神仙菩萨而已,因此总是认为上帝是有求必应的,尤其是希望上帝能够解除病魔缠身的痛苦或改变自己目前的窘迫处境。(3) 基督教自身积极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呈现本土化特征。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逐渐的融入到农村中,与农村的发展性适应,并且越来越本土化,其与社会的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服从、文化上共处、道德上兼容、人缘上相助。
  3. 社会环境
  基督教在华北农村得以立足并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必要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 社会历史原因。近代华北地区民间宗教活跃,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必先在华北建立根基。同时,我国农村普遍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整体文化差,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被动,这都为基督教在华北农村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社会基础。(2) 农村社会道德失范。目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原有的农村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家庭的矛盾纠纷、邻里间的关系处理、人际之间的交互往来都蒙上了过多的利害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错位,导致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而农村的基层组织又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基督教所宣扬的人人皆兄弟和相互友爱等教义,就成为农民寻求问题解决的精神寄托。(3)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农村,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拉大,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使很多农民产生了精神困惑和失落,而只有在基督教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天国。
  (二) 华北农村基督教传播的过程分析
  基督教在华北农村的传播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人们最初接触了解基督教主要是从家庭开始的,其次是通过朋友,传教者的作用居第三。因此在华北农村,基督教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家庭灌输、礼拜传道及乡间聚会。
  1. 家庭灌输
  家庭灌输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由家庭或家族中的基督教徒向其他家庭或家族成员传教的过程。家庭灌输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家族式信仰。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华北农村只有少数的人信仰基督教,而且大多数属于家族式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原来的信教徒中,有一部分人,又重拾《圣经》,重新开始他们的教徒生活,他们将自己家作为教徒集会的地方,向家族里的其他人讲解《圣经》,讲解基督教的教义,传递基督教的道德素养,促使家人加入信仰基督教的行列。(2) 家庭里信教徒的言传身教。在调查访谈中不难发现,很多信教徒都是具有血缘关系或亲戚关系的。一般家里有人因为某些原因开始信教后,她的生活或工作都变得很顺利,或者原来身缠数年的顽固疾病得到痊愈,家里的其他人就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参加基督教集会,进而在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就开始变成忠实的基督教徒,这是基督教在农村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2. 礼拜传道
  礼拜传道主要是在每周教徒们集会的时候,由传道人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教徒们讲述基督教的教义和《圣经》故事,或将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讲给大家听,唱圣歌,促进教徒们对基督教的理解。礼拜传道主要针对那些对信仰基督教抱有试试看态度和新教徒而言的,通过礼拜传道信仰基督教的人主要包括: (1) 由于信教徒的言行引导而信教的人。来做礼拜的大部分人是基督教的忠实信仰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用这种间接地方式向周围的人传道; (2) 为了寻找心灵寄托而信教的人。礼拜传道在原则上,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正规的传道方式,但是在农村的传道中,它又有其独特的方法,与农村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想适应,在礼拜传道的过程中,基督教的教义及其道德观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方面,而其所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则是促使人们信教的催化剂。
  3. 乡间聚会
  乡间聚会,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因为某种原因在本土聚集在一起的一种聚会形式。在农村乡间聚会主要包括: (1) 一般的邻里闲聊。在农村,农闲时,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或闲聊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人们的这种闲聊往往是没有目的的,也没有什么模式,只是瞎侃,不外乎周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然而就在这种瞎侃的过程中,会引发人们对某些事情的关注,进而聊到基督教对人们的影响。例如: 王某某因为自从信仰基督教之后,诸事特别顺,这件事会作为闲聊的一个方面被聊起来,从而为基督教徒对其他人的传教做好铺垫。(2) 婚丧嫁娶时的聚会。在农村基督教组织中他们有自己的乐队和演出队伍,当一名教徒家有婚丧嫁娶事宜时,其他教徒会不约而同地去帮忙,表演节目,为这些事宜增加色彩,他们的这些举动无疑影响了其他人,这属于一种间接传道方式。在传播学上,聊天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在农村,闲聊作为农民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基督教的传教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民间宗教的功能分析
  通过对农村民间宗教(以华北基督教为例) 传播镜像的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宗教在华北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对农民个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农村社会新秩序的构建和社会的重新整合。
  (一) 民间宗教的心理功能
  民间宗教在农村的迅速发展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当前,农村社会结构正处在急剧变迁中,家庭结构小型化,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经济往来和情感交流等互动行为越来越少,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高,寂寞和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又使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家园,在亲人离家的漫长日子里,他们除了企盼和等待,还需要其它一些东西来抚慰和冲淡离别的伤感以及消除对于亲人在外的担忧。于是人们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慰藉。同时,民间宗教利用其社团组织和仪式活动也为其信徒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机会,使得大家能够分享经验,分担痛苦,从而共同面对外在的风险和挑战。
  (二) 民间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 宗教伦理是宗教文化中最具社会认同感和亲和力的部分,它跨越了信仰的界限,与世俗伦理相贯通,相渗透,达到提升人们道德素养的目的; (2) 宗教文化领域宽广,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3) 宗教文化的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陶冶情操,获得精神的升华。
  (三) 民间宗教的社会功能
  法律和道德是规范社会秩序的两大基本工具。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是以国家作为后盾的,而社会道德的维系,基本上靠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内心约束力。民间宗教信仰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固有的伦理规范和传统美德,相比于一般世俗的道德说教,建立在民间信仰基石上的道德的内心约束力则强大得多,也有效得多。宗教通过对其教徒的规诫,使得他们遵从其教规,遵守社会的既有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秩序的整合。同时,每一种宗教信仰,都有其团结在一起的信念,民间宗教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把其教徒们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成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纽带。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民间宗教在其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诸如民间宗教的功利性极易引发迷信活动的盛行,也会被一些人作为发财求富的手段,从而损害信徒的利益,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民间宗教的小群体性也极易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主义,从而不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因此,对我国现存的民间宗教,我们要加以合理地引导,尊重其合理性的存在,发挥其优点,引导其克服自身的松散性、克服易为人所利用及助长不良的迷信的社会风气、克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缺点,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梓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时代的新挑战[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J].文史哲,2001( 1) :30-31.
  [4]段琦.当代基督教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2003( 3) : 20-21.
  [5]黄建铭.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导控[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 40-41.
  [6]颜敏.中国农村基督教的重兴与农民的精神需求[J].唯实,) .
  (编辑:张鹏)[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热点理论新闻
推荐理论新闻从古至今,中华大地孕育了众多的民间宗教,如人们传统信仰的鬼神、自然崇拜等,这些民间宗教虽然未能像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五大宗教成为主流信仰形式,但其仍在发展壮大,甚至超过了那些主流宗教信仰形式的覆盖范围。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宗教信仰不断传入我国,加之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更大大促进了宗教的复苏,民间宗教尤其是民间基督教在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迅速。据官方统计,我国的基督教信徒人数从1980 年代初的300 万人已增加到21 世纪初(2002 年) 的1600万。但由于中国大量的农村基督教徒并没有在官方登记,一般的学者估计目前中国基督教人数应将官方数字扩大2—5倍。海外有研究人员根据一些资料估计,中国基督徒的人数已达5000 万—8000 万,其中80%左右在农村。因此,从学术上对农村基督教徒这一庞大的群体展开系统地考察,无论是就农村社会研究还是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民间宗教概述
  中国社会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宗教在当今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就词源上来说,宗教一词是舶来的。在西方,将有无经典、教团组织作为判定宗教的重要标准。而在中国历史上无宗教一词,只有“宗”、“教”二字,从词源来理解就是不具备经典教团组织的民间信仰。上世纪40 年代台湾的陈荣捷先生将中国人的宗教生活的儒释道三部分,分为寻常百姓和知识已开者两个层次。他把寻常百姓层次的宗教,即民间信仰,称为“民间宗教”(陈荣捷,1987) 。宋兆麟先生也认为“民间信仰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宗教形态,指在各族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宗教。”(宋兆麟, 1990) 因此,可以说民间宗教是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中国的民间宗教,不论原来就存在于农村中的本土宗教信仰,还是后来融入到农村的外来宗教,比如基督教、佛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性: (1) 草根性。中国民间宗教从诞生就开始根植于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中,而且其发展阵地也主要在农村,因此可以说民间宗教是农民宗教; (2) 继承性和时代性。从民间宗教的起源至今,人们对其的信仰一直不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辉煌、衰落、再发展,但是都没有影响信仰者对民间宗教的虔诚信仰,同时,民间宗教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的思想凝聚在一起,在不同的时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3) 多元性和功利性。中国的广大民众往往在同一时期信仰多个神灵,崇拜的对象不是统一和固定不变的,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征,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功利性,只要你对我有利,我就会信仰你、崇拜你; (4) 兼具世俗与神圣的双重特性。中国民众对神灵的信仰、崇拜不够虔诚,当他们对神灵的寄托没有得到实现时,他们就会埋怨神灵,对神灵的信仰、崇拜变得半信半疑。
  二、华北农村民间基督教的传播镜像
  基督教在十九世纪中叶传入华北地区,主要是来自英美的传教士入华传教,由于华北地区地处中原,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相毗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明清时期的国都又在华北地区,这为基督教在华北的传播提供了地理优势,使得基督教开始在华北地区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 年颁布的约法中提出“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传播环境,基督教在华北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在农村培养了为数不多的新教徒。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宗教进行取缔,使得基督教在华北农村的传播受到了阻碍。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使得原来遭受取缔的宗教又开始复苏,尤其是民间宗教迅速恢复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基督教也在农村重新立足,并根据农村的民俗,开始改变了原来的传教方式,日益本土化。
  (一) 华北农村基督教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面对日益变迁的社会环境,农民的精神生活却进一步的空虚化,加之基督教本土化之后其本身对民众的吸引,使得在华北农村地区基督教徒增长迅速。因此,对于基督教在华北农村存在与发展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个体、宗教本身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1. 个体方面
  在华北农村,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主要包括: (1) 寻求心灵寄托。调查显示,在农村教徒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逐渐减少,闲暇时间日趋增多,再加上儿女忙于工作、求学,无暇照顾老人,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因而他们转向基督教,以求获得心灵慰藉; (2) 因病求医效果不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是在农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一些看不起病的农民转而投向基督教的怀抱,寄希望于宗教来治愈自己。据统计,在广大农村,因病而入教的信徒占60% 以上,只要有一人因为信仰基督教而使原有的疾病治愈,就可以带动一家人、一族人,甚至一个村的人都皈依基督教; (3) 亲朋好友的影响。调查发现,农村的信教徒中,很多人是相互熟知的亲朋好友,大家的行为互相影响。通常朋友之间希望分享幸福与快乐,当其中一个人由于信教而给生活带来某种益处时,她就会去鼓励、顺服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来信教; (4) 群体归属感。在农村的基督教活动中,一些老教徒或教会负责人,会通过一些娱乐活动,例如小品、乐队演出等方式让新教徒了解基督教,这些丰富多彩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把人们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人们的群体归属感。
  2. 基督教本身
  在农村,基督教本身的吸引,也是民众信仰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督教本身对民众的吸引主要包括(1) 基督教教义和道德观。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是“爱”,爱所有的人,在基督教徒看来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因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要爱护彼此; 第二是“忍耐”,典型的教义就是“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你把右脸也伸过去”; 第三是“顺服掌权者”,基督教徒认为一切权力都是上帝赐予的,人间的掌权者是代替上帝在行使权力,因而顺服掌权者就是顺服上帝。同时,基督教的道德观是“忍耐”、“宽容”、“爱”的人生哲学,也是“劝善向上”的世俗伦理,当农民用地道的方言土语祈祷时,来自基督教的幻想让他们忘却了现实的烦恼,似乎美好的未来就在上帝的把握之中。(2) 基督教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信徒而言,基督教不仅是他们艰难贫困生活中的依托,是他们祈求平安、祈求衣食、消灾祛病的方式,更是改善其自身处境的希望。许多信教徒认为,上帝不过是自己原来信仰的神仙菩萨而已,因此总是认为上帝是有求必应的,尤其是希望上帝能够解除病魔缠身的痛苦或改变自己目前的窘迫处境。(3) 基督教自身积极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呈现本土化特征。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逐渐的融入到农村中,与农村的发展性适应,并且越来越本土化,其与社会的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服从、文化上共处、道德上兼容、人缘上相助。
  3. 社会环境
  基督教在华北农村得以立足并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必要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 社会历史原因。近代华北地区民间宗教活跃,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必先在华北建立根基。同时,我国农村普遍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整体文化差,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被动,这都为基督教在华北农村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社会基础。(2) 农村社会道德失范。目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原有的农村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家庭的矛盾纠纷、邻里间的关系处理、人际之间的交互往来都蒙上了过多的利害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错位,导致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而农村的基层组织又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基督教所宣扬的人人皆兄弟和相互友爱等教义,就成为农民寻求问题解决的精神寄托。(3)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农村,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拉大,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使很多农民产生了精神困惑和失落,而只有在基督教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天国。
  (二) 华北农村基督教传播的过程分析
  基督教在华北农村的传播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人们最初接触了解基督教主要是从家庭开始的,其次是通过朋友,传教者的作用居第三。因此在华北农村,基督教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家庭灌输、礼拜传道及乡间聚会。
  1. 家庭灌输
  家庭灌输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由家庭或家族中的基督教徒向其他家庭或家族成员传教的过程。家庭灌输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家族式信仰。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华北农村只有少数的人信仰基督教,而且大多数属于家族式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原来的信教徒中,有一部分人,又重拾《圣经》,重新开始他们的教徒生活,他们将自己家作为教徒集会的地方,向家族里的其他人讲解《圣经》,讲解基督教的教义,传递基督教的道德素养,促使家人加入信仰基督教的行列。(2) 家庭里信教徒的言传身教。在调查访谈中不难发现,很多信教徒都是具有血缘关系或亲戚关系的。一般家里有人因为某些原因开始信教后,她的生活或工作都变得很顺利,或者原来身缠数年的顽固疾病得到痊愈,家里的其他人就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参加基督教集会,进而在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就开始变成忠实的基督教徒,这是基督教在农村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2. 礼拜传道
  礼拜传道主要是在每周教徒们集会的时候,由传道人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教徒们讲述基督教的教义和《圣经》故事,或将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讲给大家听,唱圣歌,促进教徒们对基督教的理解。礼拜传道主要针对那些对信仰基督教抱有试试看态度和新教徒而言的,通过礼拜传道信仰基督教的人主要包括: (1) 由于信教徒的言行引导而信教的人。来做礼拜的大部分人是基督教的忠实信仰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用这种间接地方式向周围的人传道; (2) 为了寻找心灵寄托而信教的人。礼拜传道在原则上,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正规的传道方式,但是在农村的传道中,它又有其独特的方法,与农村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想适应,在礼拜传道的过程中,基督教的教义及其道德观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方面,而其所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则是促使人们信教的催化剂。
  3. 乡间聚会
  乡间聚会,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因为某种原因在本土聚集在一起的一种聚会形式。在农村乡间聚会主要包括: (1) 一般的邻里闲聊。在农村,农闲时,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或闲聊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人们的这种闲聊往往是没有目的的,也没有什么模式,只是瞎侃,不外乎周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然而就在这种瞎侃的过程中,会引发人们对某些事情的关注,进而聊到基督教对人们的影响。例如: 王某某因为自从信仰基督教之后,诸事特别顺,这件事会作为闲聊的一个方面被聊起来,从而为基督教徒对其他人的传教做好铺垫。(2) 婚丧嫁娶时的聚会。在农村基督教组织中他们有自己的乐队和演出队伍,当一名教徒家有婚丧嫁娶事宜时,其他教徒会不约而同地去帮忙,表演节目,为这些事宜增加色彩,他们的这些举动无疑影响了其他人,这属于一种间接传道方式。在传播学上,聊天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在农村,闲聊作为农民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基督教的传教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民间宗教的功能分析
  通过对农村民间宗教(以华北基督教为例) 传播镜像的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宗教在华北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对农民个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农村社会新秩序的构建和社会的重新整合。
  (一) 民间宗教的心理功能
  民间宗教在农村的迅速发展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当前,农村社会结构正处在急剧变迁中,家庭结构小型化,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经济往来和情感交流等互动行为越来越少,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高,寂寞和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又使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家园,在亲人离家的漫长日子里,他们除了企盼和等待,还需要其它一些东西来抚慰和冲淡离别的伤感以及消除对于亲人在外的担忧。于是人们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慰藉。同时,民间宗教利用其社团组织和仪式活动也为其信徒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机会,使得大家能够分享经验,分担痛苦,从而共同面对外在的风险和挑战。
  (二) 民间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 宗教伦理是宗教文化中最具社会认同感和亲和力的部分,它跨越了信仰的界限,与世俗伦理相贯通,相渗透,达到提升人们道德素养的目的; (2) 宗教文化领域宽广,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3) 宗教文化的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陶冶情操,获得精神的升华。
  (三) 民间宗教的社会功能
  法律和道德是规范社会秩序的两大基本工具。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是以国家作为后盾的,而社会道德的维系,基本上靠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内心约束力。民间宗教信仰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固有的伦理规范和传统美德,相比于一般世俗的道德说教,建立在民间信仰基石上的道德的内心约束力则强大得多,也有效得多。宗教通过对其教徒的规诫,使得他们遵从其教规,遵守社会的既有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秩序的整合。同时,每一种宗教信仰,都有其团结在一起的信念,民间宗教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把其教徒们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成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纽带。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民间宗教在其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诸如民间宗教的功利性极易引发迷信活动的盛行,也会被一些人作为发财求富的手段,从而损害信徒的利益,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民间宗教的小群体性也极易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主义,从而不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因此,对我国现存的民间宗教,我们要加以合理地引导,尊重其合理性的存在,发挥其优点,引导其克服自身的松散性、克服易为人所利用及助长不良的迷信的社会风气、克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缺点,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梓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时代的新挑战[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J].文史哲,2001( 1) :30-31.
  [4]段琦.当代基督教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2003( 3) : 20-21.
  [5]黄建铭.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导控[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 40-41.
  [6]颜敏.中国农村基督教的重兴与农民的精神需求[J].唯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客信条大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