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佛说古人是礼佛不是信佛

请教各位礼佛之人_百度知道
请教各位礼佛之人
我也不是太懂佛,只是隐约知道一些。我想问一下,现在诚心礼佛之人应该都想终有一日可以窥得佛法,立地成佛。但怀着这样的念头礼佛,不又是着相了么?可有人可为我解惑?另外,如果我有很多问题想不通,可以到哪里去请教大师?谢谢。
提问者采纳
人着贪嗔痴慢之相久矣!今舍诸不净之着,就成佛之着,是为回头也。人未成佛前,仍是凡夫。凡夫生活在分别中。你让他不再分别,那岂不是教人善恶不分嘛!佛法如舟,载人度向彼岸。此岸是生死岸,彼岸乃涅盘岸。修行的过程如同摆渡。如不着于舟船,如何度脱?这个相还是要着的。这都是方便法。就如你从上海到北京,要坐火车。你不是为坐火车而坐火车。执于佛法也不是为了执于法而执于法。及至彼岸舍舟登岸,这时才能放下法执。早放下就等于放弃解脱。到港仍不下船那就是忘了目的。人的心秒秒念头纷飞,无非造诸罪业。今执于佛法净因,让贪嗔痴慢无暇现前。如此让念佛成为习气代替造恶的习气。使心地渐至清净。才能渐跻涅盘。
提问者评价
好像有点懂了欸。多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朋友你好,很乐意为你解答问题...比如地藏缘论坛是一个不错的论坛,朋友可到那里去看看帖子,说不定很多问题就茅塞顿开。
比如我们小时候理想是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后来理想是考个重点大学,找分好工作,找个好配偶,后来就是建立家庭,有些为国奉献等等。
有时候想回来小时候的理想,不仅宛然一笑。比如我小时候就是想当个战斗机飞行员,保卫国家。但现在长大了,成为医生,理想也变成为人民服务。
返观这些,我们会发现,我们走的路线不一定就是当初的路线,我们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改变方向,又不断地提高。。。
佛法讲的是实修,所以一般来说,都要经历这个有为到无为的阶段。
我记得一位师父讲过一个很有道理的话:不能因为智慧而忽视了方便法门。
具体实修,我建议朋友去一些论坛里看看,了解一下,一段时...
建议你多看佛经,多看印光大师文钞
着相,是指对佛性的见证。《金刚经》里关于 着相 的阐述,是直指佛性,是第一义谛的究竟,圆满之说,是最高境界。如果以此
来论,那连佛寺,都不需要了,因为都是有相的。但,事实上,如果没有寺庙,没有佛菩萨 的像,恐怕信佛的人会更少。这是因为多数人,在基础阶段修行佛法,还是需要有相的法来入门的。到了,中 ,高 层次,随着 实修 境界的提升,对佛理,佛性的认识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的研修。佛法精解: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拜佛和信佛有什么区别吗?要受佛教戒律吗?_百度知道
拜佛和信佛有什么区别吗?要受佛教戒律吗?
没事的时候有拜佛,但有人说这个不算信佛。请问各位达人,帮我解释一下,还有。不算信佛的话,用不用受戒律?
提问者采纳
佛讲的是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信不信佛,所做的事都有因果。佛制的戒是为了更好地断恶,人是凡人,岂能控制自己不犯错?受戒不是给佛看的,而是防止自己犯恶得恶果。拜佛会给自己积福德。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回答。明白了一些事情。主要的还是在自己的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拜佛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拜佛和信佛有什么区别吗?有要受佛教戒律吗?可以先不受戒详见以下讲座:《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认识佛教」「三皈传授」
拜佛。我想只是一用心理上的安慰吧。找得只是相对自己的心理的一种慰藉。信佛的话。我是全身心的一种信任。那就是信仰了。信仰是什么??说白了就是麻木。对它可以说是毫无余地的坚持。信任。
呵呵,不信怎么会拜呢?所以拜佛以信佛为前提。不过严格讲,有时候拜佛还算不上信佛,因为发心程度深浅不一,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礼佛一拜、功德无量,仁者多拜吧。受戒律根本在于约束自己不做恶行、进而慈悲为怀、乃至不起恶意,所谓“心平即是持戒”。受不受戒不重要,关健是自己持不持,不信佛的,也有很多善人,而受了戒的,也不乏不清净的。总体来说,信佛不一定受戒,佛陀四众中即有“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在家的信众净士,当然受戒更殊胜。
信佛,即有一颗善心,不要做坏事,够了。你信佛,佛就信你,即保佑你了。酒肉穿肠过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要太介怀什麼戒律,凡事对得起社会,自己,别人好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拜佛时为什么要烧香?
传入中国吗?中国古代有烧香吗?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佛家以香治病
佛家香品的种类十分丰富
由于香的尊贵、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传统,还有他为诸佛乐道的神圣,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几乎是无处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烧一炷香的时间为准,谓之“坐香”; 围着佛像“绕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礼佛也是以“经行”作修持,谓之“行香”,若是跑步绕佛,则谓之“跑香”;
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谓之“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谓之“清规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谓之“巡香香板”; 若修持者犯了错,还有罚去“跪香”;
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
佛家烧香一般都是三根香
这是由于烧三根香代表供养佛,法,僧。 烧香时,第一根插中间,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2根插右边,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3根插左边,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参考文献:BAIDU
传过来的.烧香的道理有一说法较有信服力,就是向仙佛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而且香的烟气对于仙佛的需要就象我们凡人对于食物的需要一样重要.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随喜以上两位的回答,他们说得很对!
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还关注古代人烧香拜佛的多吗_百度知道
古代人烧香拜佛的多吗
多,不过要看什么朝代,像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被认为是异教,在那个时候不多,佛教在南朝的时候最盛,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那个时候,就连皇帝都要出家~~~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烧香拜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钱人都信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