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象棋20关怎么过平王东迁第139关怎么过

人很多时候,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心过不去。总是太在乎,可真正在乎你的并不多;总是怕失去,但人生易在拿起,难在放下。人活一世,庸人自扰,其实就是自寻烦恼;想开了就是幸福,想不开就是痛苦。时间不是让人忘了痛,而是让人习惯了痛;放弃不是自己不想拥有,而是不属于自己的拥有。别和现实过不去;因为生活还得继续;别和自己过不去,因为一切都会过去 
您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如果您感觉这篇文章触动了您,同时对您的朋友可能也会有所帮助,请转发分享给他们!(大慈义工团团歌)
分享是一种美德
转发是一种境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在曾国藩的《家书》上,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  索达吉堪布劝请家庭教育“重义轻利”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北京有个小学生,他只有10岁,母亲卧病在床后,二 十 传
国 乃 改【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编辑推荐】王凤仪老善人(年)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三十五岁。往有人就讲一句话:这个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啊,你信这个干嘛呀?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吗?一个盲人,他没有《走进直播间》直播预告:
今天晚上十九点至二十一点三十分,北京市小学高级教师,现任语文班主任张慧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会了解你,因此你也没必要对全世界人很多时候,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心过不去。总是太在乎,可真正在乎你的并不多;总是怕失去,但人生易在拿起,难魏 蜀 吴
迄 两 晋【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编辑推荐】《民国老课本》(线装收藏版)重温民国老课本,是当前各类媒体最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不仅是对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老师:这个妈妈就讲呢,老师在教这个孩子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你不许跑,要安静  如果教育孩子,疼爱成了溺爱,就等于害了孩子。作为父母,不能凭着满腔热情来爱孩子,人要生存,要听天的,父母宋 齐 继
都 金 陵【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  我们穷尽一生所经营的财富与名誉,死的时候无人能带走,正所谓“赤裸裸的来,赤条条的走”。  世间有大福报的今天我们做父母的看这些孩子们,看这些年轻人,总在想怎么能让他有出息。怎么让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家人有出息“一个母亲,两个儿子,37双磨破的鞋,跨越1000多个城市, 517天走过3.7万里,这一段感恩的旅程,铸就  有一个寓言说,以前有一个老人家七十岁了,他一直没有结婚。然后他从年轻时候开始就到全世界各地都去旅行,旅行  苦而不言,喜而不语。  短短两句,包括了做人之最高境界。  为人收敛,不大惊小呼;  为人谦让,不傲慢自 
我们常常听说,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实际上这讲的是老祖宗的话。哪句话昵?第一个字,道;第二个字,德。“道”北 元 魏
兴 高 齐【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写给与爹娘分离,在外打拼的3亿儿女们。爱,真的,不能等!请拿起笔,写一封信,送一声问候,道一句感激,告诉爸妈迨 至 隋
失 统 绪【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无量无数的恩典。我们生命中所得到的恩典绝对比苦难要多得多。树对我们有恩、大地对我们有恩、原价:25.00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书号:55【编辑推荐】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
《大学》里边讲:“德者本也”。德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你看那个张总,他往那儿一坐,他那个相貌就很好,他就不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善良,也没有做坏事,但命运总是不顺。所以他会觉得很无辜。许多时候,人的念头,尤其是知
器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为人所用,有器量者才能用人。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开办了我平生自幼至老,只是就性之所近为学。自问我一生内心只是尊崇孔子,但亦只从《论语》所言学做人之道……我一生最信二 十 传
国 乃 改【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
传统文化老师:我们就问这个妈妈,您这个四岁半的儿子以后理想是什么?这个妈妈就讲,他们的传统文化老师王凤仪嘉言录
《王凤仪嘉言录》浓缩了古贤圣人的精华,又非常贴切生活,把最高深的“道”在生活中运用的维妙
嘴狠,赢一时心宽,赢一世坦诚待人,真诚做事淡定看人,淡然处世寡言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张口说话容易,闭高祖兴
王莽篡【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
《安士全书》为清朝周安士先生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圣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  人生的命运不是求来的,是自己修来的,真心向善,上善若水,以善修心,天地自保。  什么是真正的善?  真正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懂得低头很难。尤其年轻气盛和血气方刚之时,但凡有点能力的人,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认为什有人会问,那我们该用什么态度来找学校找老师呢?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有一套光盘叫《人生要有好老师》、、光 武 兴
终 于 献【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编辑推荐】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已之邪。务要日日有人向我提个问题,陈老师,你说了半天,这个福报到底是什么?我的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么大福报,我才能去  儿子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是我参加的。  七点整,学生的家长陆陆续续到齐,签过到,找到自己孩子的座人生很短,活着很难,终其一生所追寻的莫过于一份心安自在。名如空谷回音,虽响却只是稍纵即逝;利如空中浮云,总会嬴秦氏
楚汉争【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 
很多人看不起《弟子规》,你能做到吗?古人能做到。为父母守孝三年,过去那个官员父母过世叫丁忧,国家的法律始春秋
七雄出【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  一只蚂蚁被风刮落到池塘里,命在旦夕,树上的鸽子看到这情景赶忙将叶子丢进池塘。蚂蚁爬上了叶子,叶子漂到池边sxjyyjl交流、探讨、流通、助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xjyyjl交流、探讨、流通、助印Service Unavailable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还没更啊 lz
  @云淡心远 488楼   其实我感觉,萧纶还是挺卖力的,萧绎就只是做做样子,萧纪就根本没有任何行动。  -----------------------------  据说萧纪想出兵,但是被萧绎制止了。他们的事很乱,搞不清楚。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迅读--&整__理___版:  /article/b5d4cda5-ef55--7d72d14e2931/  .
  楼主:乱石惊涛:  杨家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韦家对梁朝又何尝不是万死不辞?忠臣勇将为国捐躯自是本分,问题是烈士之血能不能换来胜利之花,会不会付之东流?  ————————————————  高论!古今同理。
  @大河向东楼   楼主:乱石惊涛:  杨家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韦家对梁朝又何尝不是万死不辞?忠臣勇将为国捐躯自是本分,问题是烈士之血能不能换来胜利之花,会不会付之东流?  ————————————————  高论!古今同理。  -----------------------------  感谢大河东流支持。1955好像眼熟,想起来了,李克强就是1955年的。不会是克强老师来看贴了吧!
  这两天没更啊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快读网-&整^理^版:  /article/18040  .
  读 :)
  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狄人归元,三军凄怆。  正文第十八段。这段又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济阳忠壮,指祖籍济阳的江子一、江子四、江子五兄弟三人。身参末将,是说三人的军阶都不高。过去打仗的时候,主帅一问:“谁敢出战?”立刻就会有大将上将猛将虎将站出来高叫一声:“末将愿往”,这种自称末将的一般都是自谦语。只有那回关云长要出战华雄的时候说的是真话,末将愿往---他可能连末将都算不上,只是个马弓手。但是人家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温酒斩华雄,提气吧,让一大群上将都抬不起头来;后来关爷也成了五虎上将之首。这阵的建邺城里别说关云长了,就是有个捧大刀的周仓也不至于被人困成这样。且说萧正德助逆称帝的消息传到城内,武帝和太子都气坏了,痛骂这个忘恩负义的家贼。朱异为了给领导出气,马上建议派兵出城出击,给敌军点颜色看看。太子问主持防务的羊侃能不能出击,羊侃很实际的告诉他不能,没那个实力,没有关云长斩不了华雄,“徒挫锐气”。但是太子满腔怒火需要发泄,又架不住朱异瞎咋呼,还是决定派兵出击。出击的结果比你预想的还糟糕:侯景的人一看城里出来人了,会会吧,于是杀将出来。城里出击的一千多人还没和叛军交手便扭头就跑,护城河桥太窄拥挤不堪,好多人掉下桥淹死了。太让人伤心、灰心了。可能就是这伤心丢人的一幕让江氏三英雄看不下去了,决心用自己的热血性命给梁朝军人正正名。第二天,江子一带领两个兄弟和手下几百勇士向太子请命,坚决要求出战。太子知道后很感动,亲自给壮士们斟酒,送行,声音颤抖的说道:“皇上盼望着你们凯旋而归!”于是几百勇士杀出城来。这次前来迎敌的侯景军可没有上次的好运了,碰上拼命的了。一场血战,血肉横飞,拼一个够本拼俩赚一个,江氏兄弟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他们也真的没有活着回来。不过他们值了,一腔忠烈血,化作千秋美名,让那些乱臣贼子看看,江东子弟不都是草包,羔羊,也有铮铮铁骨,浩浩雄风。“狄人归元,三军凄怆”,是说连侯景军都敬佩江氏兄弟这样的忠义勇士,归还了他们的遗体首级,守城将士收回后举行了盛大隆重的葬礼,哀乐声中,太子,羊侃将军,及众将三军无不泪如雨下,悲声大作,寒风萧瑟,暮云低垂,天地间回荡着英雄的颂歌……。
  壮哉三子,南人眼中亦有铁
  几日未来,颇有零存整取的痛快。
  坚决顶啊。
  诸位可以注意一下,从“护军慷慨”开始的这几段基本都是四字句。因为是回忆台城保卫战中的英烈人物,带有浓重的悼念色彩,所以庾信的笔法很自然的向悼念文章的写法倾斜了。那个时候悼念文章主要是墓志铭,碑文之类,叙述碑主生平后必须有一段四字体的段落,叫做铭,以铭曰两个字起头。庾信在周国这些年可没少写这类铭文,也算轻车熟路了。周国的王公贵族办丧事,都以得到庾信写的碑文为莫大的荣耀,出的润笔费也相当可观。这里给诸位欣赏一段他给一位贵族夫人写的碑铭,碑主是周国赵国公宇文招的妻子。  “铭曰:河西斗绝,观津孤起。章武贤臣,安丰贵仕。木楼千仞,金山万里。绍庆邢姨,基昌宋子。施衿赵北,侍姆秦南。紘綖礼数,厌狄騑骖。义超《江汜》,仁流《葛覃》。玉筐迎燕,金笼助蚕。敬爱纯深,端庄淑问。有光国史,无形喜愠。举案外恭,停机下训。馨馥于兰,年华于蕣。风雨消散,神灵离绝。婺女还星,姮娥归月。左楹夕奠,高堂朝发。空扬凌波,更无回雪。下溼曰隰,高平曰原。西临火井,北望塞门。犹垂雉服,尚驾鱼轩。平原忽矣,天道何言。山回地市,路没滕城。松悲鹤去,草乱萤生。新云别起,旧月孤明。贤坟永式,节陇常贞”。  很齐整的四字句铭文,看不懂没关系,这种文字不是为了让一般人看懂的,是为了让你敬畏的。庾信和这位贵妇人并不认识,更没有什么幽情,不过是应赵国公的邀请为死者赞颂一下,文辞华美,但是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好多都是套话,和哀江南赋里赞颂英烈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种文体大家可以熟悉一下。  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正文第十九段。还是铭颂的风格,这次赞颂的是台城保卫战的中流砥柱羊侃将军。前边多次提到过这个人,应该是老相识了。有些书籍介绍羊侃是北魏降将,其实不是很准确。羊侃的祖父是刘宋朝廷的官员,兵败降魏。到了羊侃父亲那一辈,非常怀念故国江南,不愿意老给异族效力,经常教育羊侃兄弟要“归奉东朝”。因此尽管北魏朝廷很器重羊侃,他还是寻找各种机会回归汉家政权。公元528年,他利用统兵镇守泰州的机会,决定回归梁朝。回归的过程充满曲折险阻,先是堂兄羊敦据城阻击,后来又有北魏三路大军夹击围剿,但是羊侃凭着坚定的意志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终于摆脱了敌人,胜利回到故国的怀抱。可惜回来后虽然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但是没有受到重用,一身的军事才华没有地方施展,这恐怕是羊侃回归前没有想到的,也是他最怕遇到的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是真正的职业军人心中的最大企盼啊。唯一的一次出征是给贞阳侯萧渊明当副将,羊侃很尽心的给那个傻帽主将提了几次建议,但是不被采纳,羊侃知道那个仗没法打,便只好领着自己的人马明哲保身。后来萧渊明部果然全军覆灭,只有羊侃所部全身而退,这已经是猪领导虎豹所能达到的最好结局了。再有就是这次台城保卫战。庾信说的“尚书多算,守备是长”,是指侯景打到建邺附近后,羊侃被太子任命为都官尚书,辅助太子的长子萧大器负责台城防卫。多算好像是说羊侃善用计谋能算计,实际上羊侃从年轻时就以勇力见长,臂力超强,在地上能开二十石的硬弓,在马上也能开六石的弓,弓马娴熟,原来在北魏为将时就在战场上射杀过对方的主将。守备是长是说他熟悉各种攻城用具,会用自然也会防,实战经验很丰富,这点在保卫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云梯可拒,地道能防”,这两样只是侯景叛军攻城招数里最普通最大路的两种,羊侃当然能轻松化解,还有其他多种招数,包括一些羊侃也没见过的阴招,羊侃凭着过人的机巧也能挫败。比如叛军制作了很多尖顶木驴,推到城下攻城,一般的礌石砸不坏它。羊侃观察后教人做雉尾炬,一种类似火焰喷射器的东西,射向尖顶木驴,把它点着,攻城敌军就没法用了。后来叛军又造了些很高的登城楼车,准备推到城楼前居高临下攻城,守军远远看去都有些恐惧;羊侃看了后告诉大家不要怕,这么高的东西过不了护城河,一过就会翻倒,没有用的。事情果然如他所料,这些楼车过护城河的时候全都翻了,反而成了守军的活靶子。羊侃除了自己亲自视察指挥之外,还在前线发现培养了一批城防人才,稳固了整个台城的防线,使侯景的“百道攻城”除了损兵折将没什么实际效果。自己活着的时候敌人攻不进来,死后自己那些徒弟也能抵挡很长时间。
  更了 跟队中
  侯景乱梁,哎
  @安乐窝书生 508楼   几日未来,颇有零存整取的痛快。  ----------------------------  零存整取,利息比较高,文史银行竭诚为您服务。
  羊侃确实是台城守卫战的功臣啊
  昨天没更啊
  带“侃”的似乎都不白给。离羊侃不远的有陶侃,也是一名将。
  @乱石惊涛 514楼   零存整取,利息比较高,文史银行竭诚为您服务。  -----------------------------  谢谢您的服务,俺能做的,也就是顶顶贴了。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易读 :/art_16286.html
  “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齐将闭壁,是说战国时期齐国田单率众坚守即墨城的典故。燕国名将乐毅联合赵、楚、韩、魏四国,大败齐军,攻破了齐国国都,占领了大半个齐国,惟独没有攻下莒和即墨两城。田单就在即墨城中,不过一开始他并不是朝廷官员,没有守城之责。即墨太守领兵出城和燕军作战,战死城外。城里军民知道田单又有钱又聪明,好几个老婆,就推选田单为将,指挥守城。田单受选于危难之际,确实不负众望,展示了他的坚强意志和高超谋略。他一边在城内动员所有人员参加防守,把自己的妻妾都叫出来,和大家一起修筑工事,搬运器械,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估计“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他发明的。另一边他成功的策划了一些反间计谋,诱使燕军犯了许多错误,包括撤换乐毅,割掉齐军降卒的鼻子示众,挖齐人的祖坟等等,招法挺损的,但是有效的激发了城内军民的复仇斗志。最神奇的是他构想的火牛阵反攻,很伟大的创意。田单在城里收集了近千头牛,在牛角上加装利刃,牛尾上涂上燃料,牛身子上画的五颜六色,然后把牛赶出城外,点燃牛尾的燃料,几百头火牛冲着燕军营帐就狂奔过去。燕军士兵只见一片火光和一群怪兽向自己扑来,早吓得魂飞魄散,到处乱窜。田单率领五千人马乘势掩杀,大破燕军,彻底收复了失地。庾信这里用田单比喻羊侃,比较合适,如果羊侃不病死,还真有可能成为田单第二,只不过火牛阵不大可能了,建邺台城里肯定找不出几百头猛牛的。燕师卧墙,这回不是战国的燕军了,是十六国时候的后燕军。话说后燕国国君慕容垂统率大军讨伐西燕,途中得了重病,谋臣将领们赶忙命部下修筑了一座土城叫做燕昌城,为国君祈福。土城是建起来了,可是慕容垂的病一点不见好,最后还是死在征途上了。这个典故和下边两句都是痛惜羊侃的忽然病逝,国之柱石轰然倒塌,人们心头的希望之光也随之暗淡,消失。“大事去矣,人之云亡”,本来的语序应该是“人之云亡,大事去矣”,为了押韵而倒装了。《诗经. 大雅》里有一首诗“瞻卬”,其中有“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句子,也是贤人亡故,国事危殆的意思;庾信化用了一下,连意思都没改。这就是学问,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和用经典的话说出来分量是不同的。当然现代年轻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话语比经典的话语更有分量,也对,呵呵。
  楼主解说很通畅,喜欢看战例分析。
  申子奋发,勇气咆勃。实总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鱼门,兵填马窟。屡犯通中,频遭刮骨。功业夭枉,身名埋没。  正文第二十段;依然是四字句的铭颂风格。和前面赞颂过的韦粲、江氏兄弟、羊侃不一样,这次的主角是柳仲礼,一个充满矛盾难以捉摸的人物,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前面是英雄后面是懦夫。“申子奋发,勇气咆勃”,申子是柳仲礼的小名,此人从小就挺有胆气,勇武过人。太子萧纲镇守雍州时柳仲礼在太子手下,后来太子进京,柳仲礼也当了司州刺史。听说侯景反叛的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向朝廷请命要求前去围剿,当时朝廷安排邵陵王萧纶对付侯景,就没有同意柳仲礼的请战。侯景攻入建邺包围台城后,柳仲礼率领雍州和司州的一万多兵马赶来勤王;在建邺城外会合各路援军,因为年富力强,兵马较多,被推举为大都督。到这时为止柳仲礼还是很奋发的,准备和侯景一决雌雄。他分拨各路人马之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听说好友韦粲在青塘遭遇叛军袭击,匆忙领兵赶去增援。可惜来迟了一步,未能帮上韦粲。但是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韦将军阵亡了咱们得替他报仇。柳仲礼大喝一声领兵杀向叛军,斩敌数百,自己也和侯景交了手。“实总元戎,身先士卒”,如果是像影视作品里描绘的那样,两军分列,主将对决的话,估计柳仲礼把侯景斩于马下或生擒过来的可能性很大。可是实际情况是两军混战,就在柳仲礼即将要枪挑侯景的时候,一员叛军将领在背后用刀砍伤了他,功败垂成啊!将士们救回了受伤的柳仲礼,侯景那边也心有余悸,于是各自收兵。这场青塘大战柳仲礼的表现可谓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如果这种勇气和势头保持下去,侯景绝不可能在台城得手。盘点战斗结果,叛军虽然死伤数百,但援军方面死了韦粲,伤了柳仲礼,也是损失惨重;本来就不强的士气又掉下去不少。“胄落鱼门,兵填马窟”,胄落鱼门又是《左传》里的事,鲁僖公和邾国作战时因为轻敌而失败,头盔掉落被敌兵捡去,挂在鱼门上羞辱鲁军。“兵填马窟”,马窟是指饮马的水坑或小溪之类;经过激烈的厮杀,阵亡战士的尸体把这些地方都填满了。过去的大战役经常有这样的记载,不只是马窟,稍微窄一点的江河河道都可能被尸体堵塞,例如长征之初的湘江战役,红军渡江时遭遇敌人重兵堵截,死伤数万,江水为之断流,战况惨不忍睹。所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洵非虚言啊。这两句主要形容梁军丢盔卸甲,损兵折将的惨状。更令人伤心悲痛的是,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代价,依然没能解台城之围,甚至没能使战局改观。  “屡犯通中,频遭刮骨”,这两句说柳仲礼的伤情。通中是指伤口,屡犯通中就是伤口多次开裂。柳仲礼受伤后伤口需要静养,慢慢愈合恢复;如果剧烈活动或者情绪激动,都容易导致伤口开裂,很不利于恢复,弄不好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像东吴周瑜就被诸葛亮气的“金疮迸裂”,吐血而亡。一说刮骨大家都会想到关云长刮骨疗毒,这里也应该是指为柳仲礼做手术治疗。频遭刮骨可能有点夸张吧,又不是癌症,用不着频繁做手术,只不过伤口开裂了再缝合一下而已。从庾信的描写来看,柳仲礼的伤势确实不轻,而且多次出现反复。是不是因为受了重伤,使得柳仲礼斗志全无,勇气皆失,以至于“功业夭枉,身名埋没”呢?反正史书上都这么说的,而且举了很多事例。例如说柳仲礼“自青塘败后,神情傲狠,凌蔑将帅”,连邵陵王萧纶上门慰问商议也拒而不见,两人之间“怨隙遂成”。还说裴之高、王僧辩等人力劝柳仲礼统兵与侯景“悉力决战”,柳仲礼一语不发,闭营不战。最煽情的段子是说柳仲礼的父亲柳津在台城城楼上教训儿子说:“你身为主将,不能尽心竭力救君父之难,百代之后,人们会怎么说你!”对于这些说法,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殊不近情”,不大合乎情理;认为是史料庞杂,撰史者又没有用心筛选,所以不可尽信。吕先生的意见比较客观冷静,值得注意。但是柳仲礼没能完成解救台城之围的历史使命,无论如何也是他作为臣子、作为军人的巨大耻辱;而且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由于他的不作为,他的渎职,而没有做好,历史责任只能由他承担。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还写了很多断代史。怎么那么能写啊?
  楼主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顶!
  《国家宝藏---传国玉玺与东陵》   易读 :/art_15195.html
  感觉四字句的銘颂风格非常适宜慷慨激烈的内容。想起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之类的四言诗,二者真的很像。
  我觉得也可能是柳仲礼和韦粲死战,其他诸军都没有去救援,让柳仲礼寒了心。
  @和为贵楼   楼主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顶!  -----------------------------  谢谢夸奖了。想象力有一点,但不会胡编乱造。不敢蒙事儿!
  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沾渍锋镝,脂膏原野。兵弱虏强,城孤气寡。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据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崩于巨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  正文第二十一段。“隼翼鷃披,虎威狐假”,应该是说以萧正德为首的大大小小的叛徒附逆,一般来说,国人痛恨这些家伙甚于痛恨侵略者占领者。要是没有这些人助纣为虐,侵略者不会那么容易得手的,所以侵略者的罪恶里有很大的份额要归于这些家伙。君不见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日军放下武器投降,可以放他们回国,甚至留用当顾问,但是对铁杆汉奸走狗,对不起,游街示众然后枪毙,杀无赦!侯景打到建邺之后,除了收编萧正德带来的几千人马,还利用萧正德的影响力迅速扩张军力,从一万多人很快扩充到十多万人马,要不然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台城实行长围。在招降纳叛的同时,侯景还充分利用这些附逆者,瓦解台城内军民的斗志。例如朱异家的仆人投降叛军后,侯景也把他们封为中领军,让他们在台城城楼下骑着马喊话:城里的弟兄们听着,朱异干了二十多年才当上中领军,我投靠侯丞相不到三天就当了中领军了。你们也快出来吧,侯丞相不会亏待你们。本来这种把戏挺拙劣挺可笑的,但是对于那些智商不高奴性很强的奴才坯子还真好使,陆陆续续叛逃了好几千人。这些家伙投奔侯景后,转手就会趾高气扬的欺压百姓。我觉得对这些人用狐假虎威都高抬他们了,狐狸利用老虎那是狐狸的精明,这些人只配用那个词---狗仗人势。“沾渍锋镝,脂膏原野”。锋是刀锋,镝是箭头,沾渍于这些东西就是说死于刀箭,一场大战就是一次生命的浩劫,无数战士乃至平民的血肉之躯倒在锋镝之下;脂膏原野,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我们栖息的广袤平原,无论是茂林修竹萋萋芳草,还是麦海扬波花果飘香,其实都可以不用鲜血去灌溉,不用尸骨去做肥料的。
  @云淡心远 529楼   我觉得也可能是柳仲礼和韦粲死战,其他诸军都没有去救援,让柳仲礼寒了心。  -----------------------------  很可能的,联合作战最怕互相猜疑,互相推诿。国军败于共军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北方话叫“狼上狗不上”。
  “兵弱虏强,城孤气寡”。很明白的两句话,也很发人深思。梁军兵弱吗?拿出来和侯景叛军士兵单个较量,弱不到哪去。就像《亮剑》里的魏和尚,在俘虏堆里看着不起眼,站出来和日军特种兵单练,照样灭他。梁军城里城外也不乏韦粲、江氏兄弟那样的好汉,可惜没有高明的将帅统领指挥。将熊熊一窝,弱点全在指挥员。所谓城孤气寡,城孤不要紧,最要命的是气寡。古人曹刿早就说了:“夫战,勇气也”。狭路相逢勇者胜,特别是和侯景叛军这样充满狼性霸气的对手作战,没有以暴制暴的胆量,没有灭此朝食的气势,那仗是没法打的。柳仲礼前一阶段还有点这个气势,青塘受挫负伤后,身心俱疲,不复言勇,梁朝的败亡就此揭开了序幕。“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风声鹤唳的典故,是说前秦苻坚大军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打败,狼狈逃跑,听到风声鹤唳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形容极度恐慌害怕。这阵建邺城里城外的梁军都有这个苗头了,尤其是城外这些援军,不但不敢主动出击,还生怕叛军打过来。那你跑那干嘛去,回家搂老婆抱孩子去多好!听胡笳而落泪的例子很多,远一点的有汉朝的李陵,在那篇千古传诵的《答苏武书》里说了:“侧耳远听,胡笳互动,…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庾信在《拟咏怀》第七首里也有“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的诗句;此外《晋书.刘琨传》里有“琨在晋阳为胡骑所围,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唏嘘”的记载,是一个用胡笳瓦解胡人斗志的例子。但是庾信这里肯定不是说侯景叛军,他们斗志旺盛的很。庾信描绘的情景是:在凄清寒冷的冬夜里,守城的梁军士兵们饥寒交迫,看到城下烤着篝火吃着肉,吹着胡笳作乐的叛军,再看看城里尸横遍野一片狼藉,想想自己不知道哪天就沾渍锋镝了,情不自禁的涌出伤心之泪,唉,真的很令人同情。  “据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两句都是说孙策的故事。记忆力好点的读者还记得前面序文里提过孙策和项羽的事吧,现在又补充一点。现代人都喜欢和古代名人攀老乡,例如好几个地方宣称自己那是诸葛亮的故乡,或者是曹操的墓葬地;庾信也有点类似的倾向,特别喜欢说李陵、荆轲、孙策、项羽等人,但是没有什么商业目的,是纯粹的个人爱好,少女追星般的单纯。孙策出道后在袁术手下干的不错,但是此人不甘久居人下,老想找机会自己挑头单干。有一次他舅舅的地盘被一个叫刘繇的占了,他便借机向袁术借兵,前去征讨刘繇。到了神亭两军相遇,孙策带人四处巡视察看地形时,碰上了刘繇手下的一员虎将太史慈。太史慈点名要和孙策单练,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当然出马应战。两人一场恶斗,难分难解,孙策夺了太史慈的短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都够狼狈的,实在打不动了各自罢手。虽然后来孙策打败了刘繇,生擒了太史慈,但是这次打斗不能算孙策打赢了,顶多算平手。庾信说的也不太对,孙策没有亡戟,而是丢了头盔;亡戟的是太史慈。作为孙策的粉丝记不清这个是不应该的。横江弃马也是这次战役里的事,孙策击退刘繇、笮融后率兵攻打横江附近的秣陵城,被城上射来的冷箭所伤,弃马而还。这两个事例都不是孙策很有面子的事,而且从庾信的口气来看,就是想说说孙策的短处,表达一种好汉也有背运之时的意思。前面一直在说梁朝的倒霉事,现在提孙策的光辉业绩也不配套啊,所以对不住了孙将军,挑点你的丢人事给梁朝萧家遮遮丑。
  @安乐窝书生 528楼   感觉四字句的銘颂风格非常适宜慷慨激烈的内容。想起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之类的四言诗,二者真的很像。  -----------------------------  曹操的诗歌并不怎么慷慨激昂吧,挺大气的。
  @乱石惊涛 536楼   曹操的诗歌并不怎么慷慨激昂吧,挺大气的。  -----------------------------  呵呵,仅是个人感觉,姑妄言之。
  @乱石惊涛 536楼   曹操的诗歌并不怎么慷慨激昂吧,挺大气的。  -----------------------------  四字文体让人想起诗经,很古老的感觉。但是曹操的诗已经明显和诗经不一样了。
  又更了 lz有才
  “崩于巨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之战,打的太漂亮了,看完这次战役的经过你会觉得刘邦真不配得秦朝天下,秦军主力完全是项羽打败的嘛。杀苏角,捉王离,烧涉间,降章邯,五万消灭四十万,哪一仗不是实打实硬碰硬,怀着为叔父项梁报仇的决心,以一当十拼死向前赢下来的?尽管后期有韩赵燕魏诸军助阵,但是诸军看了楚军的作战拼杀后都服了,拜伏于地,都真心拥戴项羽做西楚霸王,没有敢争锋的。长平之战是秦国平定六国的关键性战役,打败了战力最强的赵国,剩下几国没有再能和秦国抗衡的了。而且这次战役给历史留下了不少看点,比如廉颇老将顽强坚守三年;比如赵括的纸上谈兵;比如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最近更有人根据兵马俑的阵型研究出了这次战役中秦军赖以制胜的阵法,如果这个说法真实可靠的话,那可是我国军事战法研究的一大成果。“崩于巨鹿之沙”,可以理解为巨鹿战场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碎于长平之瓦”不太好理解,长平之战最后决战是在野外进行的,没有什么房屋,所以碎瓦不知从何说起。有注家从《史记》中查出长平战役三年前的武安战役时,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的记载,认为应作“碎于武安之瓦”,可备一说。庾信举这两个战例的意思,既不是为项羽骄傲,也不是为白起自豪,而是以秦军和赵军的惨败来作梁军台城之败的参照。其实这三个战役的情况还是有差别的,用象棋来比喻一下是这样:巨鹿之战、长平之战就像下象棋时一方子力损失很大,车马炮都没了,但是老将还没被将死;而台城之战是梁朝的车马炮都活着,老将被人闷杀了,窝囊吧。  于是桂林颠覆,长洲麋鹿。溃溃沸腾,茫茫墋黷。天地离阻,人神惨酷。晋郑靡依,鲁卫不睦。竞动天关,争回地轴。探雀鷇而未饱,待熊蹯而讵熟。乃有车侧郭门,筋悬庙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正文第二十二段。这一段说台城陷落,梁武帝归天,是庾信最痛心的一段。为了让诸位更多的了解一下庾信对梁武帝的崇敬和爱戴,我们先来看看他写的两首连珠。连珠是一种诗体,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庾信在周朝时做过一组四十四首,都是回忆梁朝往事,这两首是其中第一、第二首:  第一首:“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战阵勇于风飙,谋谟出于胸臆。斩长鲸之鳞,截飞虎之翼。是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第二首:“盖闻萧曹赞务,雄略所资;鲁卫前驱,威风所假。是以黄池之会,可以争长诸侯;鸿沟之盟,可以中分天下”。  这两首连珠写的很棒,要是再有作曲家配上乐,交响合唱,差不多可以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比美了。当年的萧衍确实当得起庾信的崇敬。从风华正茂的“竟陵八友”,到受禅建梁的开国明君,萧衍的光辉事迹在各种媒体上频频曝光广为传颂,真的是传遍了大江南北。庾信生长于梁朝高干家庭,从小就是听着这些事迹长大的,血管里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对武帝老人家的无比崇敬。像这两首连珠诗,还有其他缅怀武帝的诗赋都不是奉命之作,应景之作,没有人强迫他或者花钱雇他写,完全是庾信自发有感的作品,是发自内心不吐不快的心里话,反映了他热爱梁武帝的真心爱戴。庾信的这些作品似乎和煮酒论坛里好多怀念伟人的帖子性质很接近。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庾信痛悼梁武帝之死的满腔悲愤是很重要的。
  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战阵勇于风飙,谋谟出于胸臆。斩长鲸之鳞,截飞虎之翼。是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这首诗是说梁武帝的吗?太夸张了吧
  @老家的高粱地 543楼   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战阵勇于风飙,谋谟出于胸臆。斩长鲸之鳞,截飞虎之翼。是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这首诗是说梁武帝的吗?太夸张了吧  -----------------------------  歌颂皇帝都会有点夸张,就像赞美情人都会夸张一样。
  草草看完,关机火车站去也。
  楼主加油!
  @安乐窝书生 545楼   草草看完,关机火车站去也。  -----------------------------  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乱石惊涛 时间: 23:19:32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句子不难,许多注本认为这里说的是东汉一个叫冯异的将军,性格比较异常。每次打了胜仗,别的将领都争着表扬和自我表扬。他却非常淡定,非常低调的坐在一棵树下,思考人生,因而被部下称为〝大树将军〞。 典故的意思挺清楚,但是我总觉得搁在这不对劲;冯异的事跟庾信要说的不是一码事。庾信要表达的是对国家柱石、领军人物的缅怀,和失去这样将领的痛惜;而不是赞扬冯异的低调和谦让。侯景之乱以来,梁军中称得起〝将军一去,大树飘零〞的,我认为只有指挥建邺台城保卫战的羊侃和指挥江陵保卫战的胡僧佑,这两个人活着的时候,军民万众一心,阵地岿然不动。而这两人一旦病死战死,马上军无斗志,防线彻底崩溃。当然也有可能是说平定侯景之乱的主帅王僧辩,尽管梁武帝、 梁元帝先后遇难,但有王僧辩在,人们心中对梁朝的复兴还可以抱一线希望。当王大将军死于昔日并肩携手的战友陈霸先刀下之后,梁朝可以说彻底没戏了,大树飘零了。至于有的注家说是庾信自指,那几乎是开玩笑了。庾信对自己在梁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很清楚,对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也会有自知之明的。因此说上面三人都有可能,说庾信自己基本不可能。下面一句里说的“壮士不还”倒是很有可能为庾信自况。但是庾信等人的不还和当年悲歌中渡过易水、慷慨赴死的荆轲的不还又不一样,前者只是悲哀,或者悲惨; 后者才是气吞山河的悲壮! 萧瑟寒风中,庾信们挥拭的是被羁留的屈辱,而荆轲挥洒的是舍身成仁的豪迈!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硬性对号入座,而是要理解庾信所讴歌的情境,那种由自己的身世而联想起古人悲壮往事的无限伤感!  ----------------------------------------  这个不会是说恒温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吧。感慨自己年华老去。
  “桂林颠覆,长洲麋鹿”。桂林和长洲都是指建邺的皇城宫苑,原来金碧辉煌,姹紫嫣红的地方,叛军攻入后颠覆了,劫掠一空,满目疮痍,魂断香销,人去楼空;以至于最后只剩下一些鸟兽出没其间。“溃溃沸腾,茫茫墋黷”,溃溃,昏乱的样子。墋黩,都是污浊之物,陆机作品里有“茫茫宇宙,上墋下黩”的句子,庾信的话就是从那来的。这两句与其说是景物描绘,不如说是庾信在抒写梁武帝的心理感受,从君临天下的帝王成了跳梁小丑的阶下囚,历史上那么多亡国之君的命运落到了自己的头上,不禁悲愤交加,老泪纵横;天地之间的美好、和谐、欢愉霎时间都不见了,到处都是悬浮着的污血浊泪,墋黷垃圾…。“天地离阻,人神惨酷”,原先富有四海的皇帝现在被关入了斗室,原来前呼后拥,无微不至的照顾服侍没有了,就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呆着,门外是看守恶狠狠又略带嘲讽的目光。侯景偶尔过来也不是真心看望,而是询问如何遣散各地勤王之师,打听自己那些不肖子孙的情况。落到这种地步,萧衍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非常的不公。像自己这么一个清心寡欲,虔心敬佛之人,一个克己自律,勤政爱民的皇帝怎么会有这样的下场?自己敬奉了那么多年的佛祖道祖,何以那么吝啬他们的庇佑,而让一个践踏佛规,污秽佛门的匈奴鬼子阴谋得逞?“晋郑靡依,鲁卫不睦”。这两句是春秋时的典故,又是反用其意:当年周平王东迁以避戎人,主要依靠同宗晋文侯、郑武公的帮助护卫,所以《左传》里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鲁卫是指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和第九个儿子康叔,这哥俩关系不错,平定管叔蔡叔之乱的时候同心协力,稳住了周朝的局势。挺和睦的,没有不睦,不睦是庾信说的反话。庾信用周朝兄弟相亲扶助危局的光辉榜样来反衬梁朝哥几个离心离德互相倾轧的事实,更加深刻的印证了那句真理---家和万事兴。“竞动天关,争回地轴”。天关地轴这里应该是指皇权王位,谁想竞争,谁有资格和能力竞争皇权?当然是皇帝的儿子了。梁武帝在他最后几十个日夜的漫长而凄怆的反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重大失误。为什么自己精心栽培的三个藩王重镇,只有邵陵王萧纶率兵前来勤王救难,那两个实力更强的湘东王萧绎,武陵王萧纪都按兵不动,观望迟疑?老皇帝痛苦反思的结论是:他们都在保存实力等待建邺的大变故,也就是等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好去争夺皇位。他开始后悔自己没有早些传位给太子,以绝了那几兄弟的皇位之梦想。自己太恋栈了,作为学佛论道之人很不应该啊。早早让位给萧纲就对了,自己省心了,清静了,可以更专心致志的投身佛门,弘扬佛法;萧纲也能够更好地掌管国家,处理国事;另外那兄弟三人可能也就死心了,不再觊觎皇位,抛弃非分之想,用心辅佐皇兄了。自己亲近佛祖这么些年,关键之处还是没看开,以至酿成惨祸,追悔难及!后来唐代名臣魏征评论梁武帝说:“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遣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一语中的,说到点子上了。
  水草之性:水,善变;草,两边倒。  善变与见风吏舵的小人性格跃然纸上。
  “盖闻萧曹赞务,雄略所资;鲁卫前驱,威风所假。是以黄池之会,可以争长诸侯;鸿沟之盟,可以中分天下。”  【鲁卫是指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和第九个儿子康叔,这哥俩关系不错,平定管叔蔡叔之乱的时候同心协力,稳住了周朝的局势。】  萧曹是谁?萧何,曹参吗?
  @谁许你一世流离 551楼   水草之性:水,善变;草,两边倒。  善变与见风吏舵的小人性格跃然纸上。  -----------------------------  欢迎新朋友光临!
  @眼睛羊 548楼   这个不会是说恒温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吧。感慨自己年华老去。  -----------------------------  欢迎新朋友光临!
  “探雀鷇而未饱,待熊蹯而讵熟”。两个典故,一个说赵武灵王,一个说楚成王。两位王爷中青年时期都是英明睿智功业卓著,但晚年没处理好家庭关系,很悲惨的死于自己亲生儿子之手,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赵武灵王叫赵雍,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事是“胡服骑射”,就是在骑兵部队里去除宽袍大袖的汉服,一律短打扮,装束精干便于骑射。加上其他配套措施,很快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铁骑,赵雍率领这支雄兵打遍北方罕逢对手,灭掉了中山国,打垮了林胡、楼烦等部落,扩大了赵国的疆域,使赵国成为仅次于秦、齐的北方强国。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赵雍还娶了一位绝色美女吴娃,国色天香娇艳欲滴,而且特别贤惠懂事,只给君王制造快乐从不生事添乱,因此赵雍这么多年总觉得恩爱如初,可惜吴娃身体不好中年夭折。临死前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公子何当太子。赵雍没法拒绝,在吴娃死后就把原来的太子章废掉,立公子何为太子。又过了几年,因为迷恋打仗不喜欢处理政务,赵雍干脆把王位直接传给了太子何,自己当“主父”,专门负责对外作战。这个政体虽然比较怪,但是如果维持下去也能运行,只要公子章没意见,大家都可以各得其所。公子章这人挺厚道的,也没什么想法;不过赵雍老觉得对不住大儿子,而且对自己退居二线也有点失落后悔,就想跟赵王何商量商量把赵国分三份,父子三人各管一份。没想到赵王何这家伙心性歹毒,一点也不像他善良贤惠的母亲;他觉得主父不信任他要拿掉他,便抢先一步痛下杀手,杀掉了哥哥公子章,囚禁了主父赵雍。囚禁了还很不人道,吃喝不管够,饿得赵雍伸手够窗外屋檐下的雀巢,不是咖啡,是真的雀巢,里面有雀鷇,就是小麻雀,虽然不好吃,但是饿极了也可以充饥。不过雀巢就那么一两个,雀鷇吃完了就没了,赵雍最后什么吃的都没有,活活饿死了在主父宫里。  楚成王是靠杀兄篡位上台的,亮相很不光彩。但上台后在斗子文的辅佐下内政外交都搞得有声有色,展示了一代雄主的风貌。先是争取周天子的支持和授权,平定南方诸蛮,扩大了自己的领地,使国力军力大大增强。然后掉头向东,面对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毫不畏惧,强力争夺对中原各国的控制权,多年的齐楚之争基本上不落下风;“不向霸王让寸分”用在他这非常恰当。我觉得在齐楚相争时最倒霉的是郑国,和楚国亲近齐国打他,和齐国亲近楚国打他,好像个出气筒,那俩大国互相不敢打就拿他出气,白挨了好多次攻打,太没尊严了。后来齐桓公衰老去世,楚国慢慢占了上风,宋国的宋襄公不服,出头和楚国叫板,被楚成王狠狠教训了两次,兵败身亡,老实了。楚成王如此雄才大略,可惜处理家事也不怎么样。比如立太子,本来按照楚国的规矩是立幼不立长,楚成王却非要立大儿子商臣;立就立吧,立完了没过几年又后悔,又想改立小儿子公子职,结果引起商臣的逼宫,团团包围刀剑相逼,一根上吊绳扔在了楚成王的面前;成王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援兵,要求大儿子再给他炖一只熊掌吃。商臣一听就拒绝了,吃什么熊掌,那玩意半天也炖不熟,想耍心眼拖延时间啊,别想,公子职也被我抓起来了。楚成王最后争取了一下自己的谥号之后,万般无奈捡起了那根上吊绳……。从这两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宫廷变故皇位争夺的惨烈无情,也可以得出不要轻易改立太子的教训,但是庾信的用意不在这。庾信的意思是说,虽然梁武帝他老人家是被侯景虐待饿死的,但是几位皇子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们的罪责和赵王何、楚太子商臣杀父的性质没什么不同。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易读!(整]理~版  http://www.yidudu.net/art_16286.html
  再次mar
  @鹿鼎寨二牛子 559楼   再次mar  -----------------------------  二牛子是老朋友了,欢迎常来坐坐。
  继续顶,楼主加油
  来晚了 好贴 学习
  “乃有车侧郭门,筋悬庙屋”。侧是随便挖个坑埋葬的意思。这两句说的事更加悲催,甚至有点恐怖惊悚了。古代人相信有来生,周朝以来历朝的皇帝王公们对死后的事都比较在意,要有好听的谥号,好的墓葬,隆重的合乎规格的葬礼,在宗庙里要有相应的位置,等等。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他们会觉得死的很没面子,比吃不着小麻雀吃不着熊掌要难过很多倍。而“车侧郭门”就是说春秋时齐国的乱臣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而且不按规格埋葬,弄辆车子拉着尸体拉到城门外随便挖个坑就埋了。齐庄公自己没法抗议,但是后代尊重礼法的王公大臣乃至史官们都异口同声痛斥崔杼的无礼,好像不按规格埋葬这事比弑君还不能容忍。不过比起齐湣公来,齐庄公就该知足了,不就是埋的差了点吗,人家齐湣公被楚国将军淖齿杀死后,抽出脚上的筋卦在庙里,“筋悬庙屋”,连土都没入。庾信说这两件事的意思也就是为梁武帝和简文帝的遇害表示愤慨,至于葬礼的规格,那个情况下没法追究,再说死于仇敌之手,马革裹尸不为耻辱,何况比马革还强一些。  “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左传》里的梦境描写,角度挺独特的,分析的也比较到位。“鬼同曹社之谋”就是一个《左传》写梦的例子,出自哀公七年。有个曹国人做梦梦见一群人,在曹家宗社的社宫里商议如何灭曹;黑影里这群人鬼鬼祟祟的,都在等一个叫公孙彊的人。这个曹国人醒来后到处寻找公孙彊,可是找不着,后来他临死的时候告诫他儿子,如果有叫公孙彊的当了政,你们赶快离开曹国。若干年后真的有个公孙彊当了政,得罪了宋国,惹得宋国大军来伐,灭了曹国。庾信说这个事的意思比较费解,因为没有谁梦见过梁朝要毁于侯景,或毁于其他什么人。梁武帝做梦老梦见国泰民安形势一片大好,梦完了还让近侍记下来,沾沾自喜;可以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死于这样一场闹剧般的动乱里。庾信的意思大概是用曹人之梦给这场动乱增添一缕神秘阴森的气氛吧。“人有秦庭之哭”是说申包胥去秦国为楚国搬救兵的事,前面提到过,但是这儿的意思略有不同。庾信亲身经历了建邺城中的这场劫难,他当时就下决心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记下来,传出去,成为又一本《拉贝日记》,成为又一次秦庭之哭,激发起外面各个梁朝藩王和广大军民的复仇斗志,为武帝和动乱中死难的军民报仇雪恨。  下面说说这一段的用韵。这一段用的是入声韵,不熟悉入声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段文字了解一下。韵脚有八个字:鹿、黩、酷、睦、轴、熟、屋、哭。这些字不论在现代汉语里读第几声,在庾信那会都是入声字,音调接近现代汉语的第四声,发音很短促。入声字也分十七个韵部,这些字分别属于屋部和沃部,是邻韵,可以通押,所以庾信的用韵没有问题。请诸位注意的是,会不会分辨入声字,是学习中古音韵的一道坎,诸位只要平时多留心是可以迈过的。
  @乱石惊涛 563楼   ......入声字也分十七个韵部,这些字分别属于屋部和沃部,是邻韵,可以通押,所以庾信的用韵没有问题。请诸位注意的是,会不会分辨入声字,是学习中古音韵的一道坎,诸位只要平时多留心是可以迈过的。  -----------------------------  确实挺难的。俺试着用河南话试试,似乎有点感觉,但不总能找到。前段看王力讲诗词格律,也提到了韵的事情,他竟然说上海话语近古音,普通话感觉不押韵的,上海话反而押韵,挺有意思的。
  @54小醉 562楼   来晚了 好贴 学习  -----------------------------  欢迎小醉朋友,你终于现身了。小楼因你而生辉!
  @安乐窝书生 564楼   确实挺难的。俺试着用河南话试试,似乎有点感觉,但不总能找到。前段看王力讲诗词格律,也提到了韵的事情,他竟然说上海话语近古音,普通话感觉不押韵的,上海话反而押韵,挺有意思的。  -----------------------------  南方大部分地区的语音都接近中古音,南方人理解入声基本没困难。河南话可能还有点差别。至于上古音,谁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发音了。都是根据诗经,周易等上古文献推测出来的。
  @乱石惊涛 248楼   “吴歈越吟,荆艳楚舞”这两句列举了一些当时的演艺形式。歈是民谣,一种民族唱法。吴地女人讲话语调轻柔动听,吴歈恐怕也很柔软,像杨钰莹、刘紫玲,让人听了酥酥的那种。越吟应该是今天越剧的源头,也很婉转柔和。看来南方唱风偏柔,听者唱者都习惯了吴侬软语的吟哦唱法。加上当时文化交流不够,北方比较阳刚粗犷的风格还没传过来,或者传过来了也不被庾信这些人接受;你要是敢在街上吼上一嗓子“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  -----------------------------  “吴歈越吟,荆艳楚舞”  老师我觉得这句是互文的修辞,整体代表那一地带的歌舞   而不是你那样分开的吴歈,越吟,荆艳,楚舞。  因为我们经常吴越,荆楚连在一起说
  尔乃假刻玺于关塞,称使者之酬对;逢鄂坂之讥嫌,值耏门之征税。乘白马而不前,策青骡而转碍。  正文第二十三段。这一段和下一段基本都是写庾信西行的艰难历程。为了传出台城之变的真相,为了早日报仇雪恨,也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发展,庾信决心一路向西,去江陵找湘东王萧绎,一来因为他实力强大最有可能完成复仇大业,二来因为自己和他有过一面之缘,似乎对自己比较赏识。本来庾信觉得只要自己吃点苦,咬咬牙,走几个月也就到了,真上了路才知道没那么简单。山高水远,风餐露宿不说,还有数不清的大小关卡卡你。在闯关碰壁的过程中,庾信慢慢的也总结了几种招数。“假刻玺于关塞,称使者之酬对”,这两句说的是他在行程上常用的一招---蒙。假,凭借的意思;刻玺,就是官印公章。庾信仓皇出逃的时候估计留了个心眼,把单位的官印封函也带出来了;凭着多年的政府机关工作经验,伪造个十份八份通关文书介绍信之类的很容易,正规一点的关卡用这个好使。光有介绍信也不够,还得有点官派,会说官话,像个公差使者的样子,对庾信来说这些当然不是问题。去东魏参加国际谈判都去过好几回了,别说蒙你们这些小县城里小当兵的了。“逢鄂坂之讥嫌,值耏门之征税”,这两句是说过关的另外两招---混和买。鄂坂是江夏附近的鄂县,战国时期吴楚交界的地方,韶关就在那里。讥嫌是搜查检查可疑人员的意思。逢鄂坂之讥嫌,是说当年伍子胥带着公子胜躲避楚平王的通缉追杀,逃往吴国,在韶关遇到关吏搜查,差点被抓起来。庾信也有几次碰到严密搜检,境况和伍子胥差不多,但是最终混过来了。耏门征税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耏班打仗立了大功,宋武公赏给他一座城门,称为耏门,他可以坐在耏门口向来往行人收过路税。行人要是问为什么?耏班会很硬气的告诉他:因为这门是我的。庾信一路上没走过那个耏门,但是估计好些城门的看守比耏班还硬气,不认别的就要钱,掏钱就让过,跟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似的。庾信要是钱多,可以很牛的扔给看守们一沓子,挥挥手不用找了。可惜不行,出来时匆忙,没多带;再说前路迢迢,谁知道还有多少关卡,无底洞哪填的满啊。这会知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了吧。总之凭着这几招,连蒙带混,实在不行了出点血塞俩钱儿,磕磕绊绊的闯了不少关口。  “乘白马而不前,策青骡而转碍”。这两句大概是说行山路,茫茫群山之中靠两条腿走路太辛苦,租农家的马、骡子还好一点,但是赶上山高路陡也很难走,马匹上不去的时候也很常见;或者天气不好雾气太重,在山里迷了路瞎转悠都有可能。要说那边的山里景色不错,原始森林神农架好像就在那一片,转悠转悠多开阔眼界;可是庾信既不是动物学家又不是社会学家,对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和原始部落什么的没兴趣,就想早点赶到江陵。如果马和骡子都走不过去,那个道路的崎岖陡峭就可想而知了。再难也得走,也得过啊。为了使命,爬也要爬到江陵。
  @小拳头硬硬的 570楼   make  -----------------------------  欢迎硬硬的小拳头,希望你喜欢这里。
  顶一下!!!  
  煮酒史谭超级qq群:,汇聚天涯写手,资深老手。欢迎广大历史迷加入交流探讨。ps:顶下楼主力作~(&_&)~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易读{!整[理*版  http://www.yidudu.net/art_16286.html
  @乱石惊涛 568楼   南方大部分地区的语音都接近中古音,南方人理解入声基本没困难。河南话可能还有点差别。至于上古音,谁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发音了。都是根据诗经,周易等上古文献推测出来的。  -----------------------------  多谢指教!欣赏要紧,俺对于知识总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是自己觉着舒服就行了。接着看楼主娓娓道来。
  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勾爪,又循江而习流;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路已分于湘汉,星尤看于斗牛。  正文第二十四段。还是西行漫记。“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刚才说了山路崎岖,现在到水路了。古代荆楚一带山路和水路比陆路还常见,山好水好那是说风景,真走起路来还是一马平川的陆路好。现在庾信从大山里走出来了,乘一叶扁舟,沿长江逆流而上,慢慢向江陵行进。虽然原来坐过许多次船,但是这次走了那么多山路,闯了那么多关卡,再坐上船的感觉又不一样了,江面波光粼粼,江上清风习习,两岸青山相对,好爽啊!到了夜晚船泊江边,桅悬渔火,庾信吃点鱼虾喝点酒,江边漫步,看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景,悲愤郁闷的心情总算得到一些纾解。可惜开心了没两天,船家就来告诉他:客官,对不起,走不了了,前面打仗了。  “彼锯牙而勾爪,又循江而习流,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锯牙勾爪,很常见的鬼兽图案,多刻在盾牌上,也可能刻在战船船舷上,增添一些威慑力;青龙战舰、飞燕楼船都是古代著名战舰,巨型战舰船头的青龙可以刻成锯牙勾爪的样子,挺威风的;飞燕没有牙爪,刻上去不伦不类,也不好看,就算了。侯景攻破台城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扩充实力,为消灭诸萧家藩王,镇服江东做准备。由于被自己任命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理论上全国的武装力量都归他掌管,实际上江东水军也大部分归他管了。在感觉羽翼逐渐丰满之后,侯景开始向江陵调集力量,准备向湘东王萧绎开战了。现在看来,拿下建邺都城,掌控武帝和太子,好像仅仅是这场动乱的一个序曲,而和湘东王萧绎的交手才是逐鹿江东的关键之战,重头戏。庾信又是青龙又是飞燕的,其实就是形容侯景水军声势浩大,沿江开来,民船商船都得赶紧靠边让路,避之唯恐不及。这么一来他去江陵的日程又得往后推,而且不知道推到哪天。只得找个地方眯起来,静观战局发展吧。  “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对张辽都不陌生,此人原来是吕布帐下第一员猛将,后来又成为曹操的爱将,智勇双全屡立战功,最出名的是在合肥大败孙权,威震逍遥津。我看三国的时候很感动的一段是:曹操捉住吕布后,刘备不但不为吕布求情,还鼓动曹操杀吕布,气得吕布临死前痛骂大耳儿;而当曹操要杀张辽时,刘备和关羽一起下跪求情,英雄相惜之情溢于言表,足见张辽英声在外义名远播。后来关羽被困土山,决心与曹军死战到底,也是张辽跑上山来,力劝关羽,关羽才答应“降汉不降曹”的。庾信这里可能是拿张辽比喻王僧辩,因为曹操曾经封张辽为征东将军,萧绎也封王僧辩为征东将军,故有此比。但是这个比喻真的不太恰当,张辽就算到过赤壁,参加了赤壁大战,也只是曹丞相帐下一员将领,并非主将,没发挥多大作用;王僧辩可不一样了,在剿灭侯景的战役中,无论是开始的巴陵防御战,还是后来大反击,千里追杀,王僧辩都是无可争议的主帅,绝对的主角,比张辽在赤壁的戏份多多了。王濬是晋武帝司马炎灭吴时的水军主将,在蜀地训练水师,督造战船,然后率军出川打败吴国水军,为晋武帝扫荡江南一统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王濬是否到过巴陵(巴丘,现在的湖南岳阳)不太清楚,王僧辩确实到过巴陵,而且在那里打了一场艰苦的守城之战,止住了侯景军的连胜势头。在胡僧祐、陆法和等军的协助下,王僧辩在巴陵由防御转为进攻,吹响了剿灭侯景军的进军号角。
  LZ辛苦了啊!顶一个!
  @54小醉 580楼   顶  -----------------------------  欢迎小醉同学多提宝贵意见,不要客气!
  继续mark 帖子人气不高啊 现在都还没翻页
  顶一顶!!!  
  @乱石惊涛 581楼   欢迎小醉同学多提宝贵意见,不要客气!  -----------------------------  那就不客气了。  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  尽管由陆路到了水路,但是水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吹落叶,落叶被吹那是什么感觉,飘忽不定,不知道会落到哪里呢。飘长风于上游,长风: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引《兼明苑》:“风暴疾而起者谓之长风。”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十:“长风烈烈,难行折舵之舟。”【引自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解释长风还有远风的意思,如果是远风,是楼主这样的描述 那就是沐长风于上游 而不是飘了。  这两句是说庾信乘坐的小舟被暴风吹的像吹落叶似的,很危险。  这段一直在讲行路难,所以这两句应该不是例外  小心翼翼的同楼主交流一下
  楼主更新的少了,每天来看,赞一个!
  @红尾鲢 586楼   楼主更新的少了,每天来看,赞一个!  -----------------------------  年底琐事缠身,确实影响了进度,望诸位多多谅解。
  顶刘明  
  “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过去的读者如果不是当过兵打过仗又活着回来的,对于这样的描写恐怕只能在脑海里想象了。而现代读者则幸运得多,影视作品可以代替我们的想象,让我们身临其境。例如三国赤壁大战中火烧曹营的场面,老版、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都有不惜工本的重点描绘,场面宏大效果逼真,即使参加过战役的人也未必能如此全景的看到整个战役进程。我个人更喜欢电影《赤壁》里的描写,天塌地陷一片火海的效果足以媲美美国大片,确实非常震撼,以至于一提起古代水战马上就会想到它。庾信可能冒着巨大危险近距离观看过当时的水战,所以这两句描写又形象又具体,很值得影视编导们参考。“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黄盖的名字诸位应该不陌生,著名的苦肉计,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嘛。后来吴军火攻曹营的时候,黄盖老将军中箭落水,被后面船上的军士救起,当时乱哄哄的,没有人管他;黄盖身上被江水浸湿的衣服冰冷刺骨,棒伤、箭伤又一起发作,疼痛难耐,幸而混乱中看见了吴军将领韩当,便大叫一声,被韩当听到,跑过来救了他性命。杜侯是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杜畿,勤政为民,为官有道,是个挺好的干部。没怎么打过仗,主要在军需补给后勤保障方面做了很大贡献;可惜监造御船时在陶河试船,遇到了风暴,翻船溺水身亡,死后魏文帝曹丕亲自撰写悼词悼念他。庾信这两句的典故很明白,都是落水之人的事;但用意比较费解:是说水战当中很多将士落入水中,还是说他自己乘船时不慎落水,非常狼狈呢?我的感觉好像是后者,因为这种事很可能发生,发生后自嘲一下也很正常。自己尽管不是黄盖、杜畿那样的名将贤臣,也是梁朝乃至全国的知名人物了,如果在这逃亡路上掉河里淹死,领导和人民群众该多么痛心啊,自己那些粉丝们该多么难过啊。  “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黄鹤楼和鹦鹉洲都在武昌,黄鹤楼在长江南岸,鹦鹉洲在江中。黄鹤之浦,是泛指黄鹤楼附近的江岸,鹦鹉洲则是实指;但是诸位请注意,庾信那时候的鹦鹉洲在明朝的时候由于地壳运动比较剧烈已经沉到江底去了,现在能看到的鹦鹉洲是清朝乾隆年间在汉阳南门外又淤起来的一个小洲,当地人管它叫“补课洲”。庾信所说的落帆、藏船可能是说自己乘坐的小船为了躲避战事,经常在江边找地方停泊。那可不是开玩笑,该躲就得躲一躲,必须的。就算你庾信着急,不怕危险,人家船家还不愿意冒那个险,多少钱也没有命重要。“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先解释一下斗牛: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每个区里有七个星宿,也就是小区,一共二十八个星宿,每个宿都包含若干颗星星。这样提纲掣领的就容易记住各星的位置,再看满天群星就不是光辉灿烂茫然一片了。一般人记住东南西北容易,记住这二十八星宿还真不太容易。但是古代知识分子们肯定记得很清楚,不光记清楚星宿的名称和分区,还得记住它们与地上州郡的对应关系。像王勃写《滕王阁序》,因为是作客荆州,所以提笔就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表示翼轸这两个星宿对应荆州。斗、牛也是二十八宿里的两宿,属于北大区,对应的地方比较杂,大致是吴地,江浙一带。庾信这里的意思是,我虽然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了湘汉之地,但是夜晚抬头看去,斗牛星宿还是那么明亮,那么亲切。表示他还在深切的惦念着建邺、姑苏,耳畔又回荡起秦淮河上的摇橹声和寒山寺的钟磬声……,让人想起现代歌剧《刘胡兰》里的一个唱段“借月光再看看我的家乡”。
  @陌上桑田 588楼   顶刘明  -----------------------------  欢迎新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象棋49关怎么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