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梅二首宋卢梅坡第二首诗又表现了诗人雪瑶怎样的心境

源远流长的梅文化&&&&&&&&&&&&&&&&&&&&&&&&&&&&&&&&&&&&& & 《红楼梦》不仅是一幅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风雅文化:诗词歌赋、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松竹梅兰、山水泉石、香茶药酒等等,其中梅文化有着相当大的份量。或表现当时的风俗,或表现众多美丽女子各擅才情的题目,或是愉悦情思的方式,或是表现心志的载体。&一、以梅为字号& 《红楼梦》第一回提到:“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脂评中有署名“梅溪”的批语。&& 历史上以梅溪取名取号的文人有不少:史达祖是南宋中叶重要词人,字邦卿,号梅溪。钱泳(年)字立群,清代书法家,号梅花溪居士。&& 在旧时以植物来取名是非常普遍的,如松、柏、竹,梅、兰、菊等,而松多用于男,梅则多用于女生名,当今许多女性仍是梅为名的。习俗中以“梅”为名,又以冬季出生者居多。之所以取名“梅”,是因为梅花以它特有的神、色、香、姿以及先天下春却不争春之高洁品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以梅取字号很常见,例如以画墨梅著名的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稳居九里山中,植梅树千枝,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他的别号有梅花屋主、梅叟等。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号梅村。吴镇(),元代画家,号梅花道人、梅沙弥、梅花和尚。&& 红楼梦中薛宝琴嫁给梅翰林之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第五十回:“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第一百十八回:“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听见说是丰衣足食的很好。”&& 梅姓是中华百家姓之一。上古商朝时,商朝的一位王族被封于梅邑,又封了爵位为伯爵,于是就被称为梅伯。梅伯的子孙,后来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梅。&二、咏梅&& 在《红楼梦》诗词歌赋中是经常咏到梅花的,如第十八回李纨为“文采风流”匾额所作的诗中说:“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红衬”句,谓绣裙衬着红花,舞动时如红梅落瓣,随风飞回。&& 第二十三回中宝玉有几首即事诗,其中“冬夜即事”有:“梅魂竹梦已三更,锦Yt衾睡未成。”“梅魂”一语,明朝的钱谦益有“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第三十七回黛玉的海棠花诗,其第二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化用前人诗句:南宋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二首》之一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本联化用卢梅坡之诗的后一联,使之由议论变为刻画描写,并用“偷”、“借”二字使之拟人化,因而不但生动形象、特征鲜明,而且又有了人的灵性,意味深长,有点石成金之妙。&& 第四十八回香菱的吟月诗有“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之句。唐宋诗词中,梅香是被文人隐在文字间的,且是一股清雅的暗香。第五十一回有“梅花观怀古”诗:“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梅花观,《牡丹亭》中虚构之寺观。戏曲中写杜丽娘抑郁成疾,死葬梅花观梅树下,死前曾自画肖像,并题曰:“近睹分明似严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末句隐柳梦梅之名。后柳梦梅旅居该观,拾得画像,与丽娘鬼魂相聚,并受托将她躯体救活,后结为夫妻。&& 第七十回有“红绽雨肥梅”之句。“红绽雨肥梅”出自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出林十首》之五。&& 第七十回宝琴作的《西江月》有“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之句。明月梅花一梦,用“梦断罗浮”典,取其梦醒惆怅之意。宝琴嫁梅翰林之子,用“梅花”二字或有隐意。王夫之《雪》诗有“闲中诗草如春笋,梦里梅花满故园。”&& 第九十四回:宝玉写的诗中有“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红楼梦》中咏梅的高潮出现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在争联中有两处涉及梅花。宝玉道:“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梅花笛:因《梅花落》笛曲而名。古曲有“梅花三弄”,用古筝演绎,可绕梁三日,醉魄销魂。从黛玉所“争联”的雪景句中看,均属别出心裁,超逸高旷,追风前贤,而又自出新意。与梅有关的联句是“沁梅香可嚼”。“沁梅”句典出《花史》:宋时,“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腑。’”&& 接着,就是咏红梅了,先是李纨说:“回来该咏红梅了。”黛玉笑道:“这话很是。我还有个主意,方才联句不够,莫若拣着联的少的人作红梅。”宝钗则提出建议道:“就用‘红梅花’三个字作韵,每人一首七律。邢大妹妹作‘红’字,你们李大妹妹作‘梅’字,琴儿作‘花’字。”李纨道:“饶过宝玉去,我不服。”湘云忙道:“有个好题目命他作。”众人问何题目?湘云道:“命他就作‘访妙玉乞红梅’,岂不有趣?”众人听了,都说有趣。待到三人吟成,各自写了出来,众人便依“红梅花”三字之序看去,写道是:&& 咏红梅花 得“红”字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邢岫烟)&& 咏红梅花 得“梅”字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李纹)&& 咏红梅花 得“花”字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薛宝琴)&& 岫烟红梅诗一首:首联说红梅早开。芳菲,本花草香美,此即开放之意。花开如笑。三四句谓红梅若移向庚岭,景色与春天很难区别;因其色似红霞,却不能与罗浮山之梦相通。借大庚岭点梅,借春点红。用隋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化为“淡妆素服”的美女与人欢宴歌舞的故事。(见《龙城录》)用“隔”“未通”,说所咏之梅与梦中所见颜色不同。五六句说梅似萼绿华仙女加了红妆,燃着红烛,又似梅花仙子喝醉酒跨过尚留残色的霓虹。绿萼,本梅之纯绿者,借梅拟人说萼绿华,九嶷仙人。(见《增补事类统编》)虹以赤色最显,形残时,犹可见。(见江淹《赤壁赋》)末谓花非“寻常色”,既说美丽,又说非通常淡色之梅。&& 李纨红梅诗一首:冻脸,因花红又开于冰雪中,故为喻。酸心,梅蕊育梅子,故言酸;待到时过,花亦乌有,故曰“成灰”。借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颈联以花的脱胎换骨来形容,丹药点红,瑶池种仙桃,今化为红梅。故末言蜂蝶莫错认作桃杏,疑猜是否已到春色灿烂的季节。&& 宝琴红梅诗一首:“春妆”句为红梅设喻。“无余雪”“有落霞”含蓄地说梅非白是红。以残雪喻梅诗中常有,如唐戎昱《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五六句谓随着女子所吹的笛声,梅亦做起幽梦来了,它的香气使人如乘槎遨游仙境。槎,木筏。《博物志》载银河与海相通,居海岛者在八月可定期见有木筏水面来去,有人登筏,结果碰到牛郎织女。绛河,亦仙界之水。(见《拾遗记》)绛河代银河,为点花红。色相,佛家语,此言花的颜色和样子。&& 宝玉的访妙玉乞梅诗是:“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不求”二句:大士,指观音大士,传其净瓶中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音、嫦娥比妙玉。槛外,栏杆之外,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入世”二句:将栊翠庵比为仙境,折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梅称“冷香”,故分“冷”“香”于二句中。“桃红雪”、“割紫云”喻折红梅。宋代毛滂《红梅》诗:“谁将绛雪点寒枝。”唐代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割紫云。”原说采紫色石。“槎”二句:前句意即“谁惜诗人瘦肩槎”。槎,亦作“楂”、“查牙”。本岐出貌,这里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肩因冷而耸。后句实说归途中尚念栊翠庵之清幽。& “咏红梅”诗,除宝玉的一首外,都是新出场的人物所咏,诗中所体现的内容都是些传统的风花雪夜的畅怀,并没有多少新意。不过,对于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倒是有很大帮助。如邢岫烟的纯朴、李纹的感伤、薛宝琴的奢华,都是很明显的。而且他们于品评花草大有见地,各有偏爱。但有人认为这几首咏梅诗“有一种预示人物命运的诗谶功能”:“能紧扣所咏对象的颜色和神髓进行感受和描摹,融入了作者〔小说人物〕的不同情感,同时也有一定的诗谶功能。”&& 不管如何,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在芦雪庵三者连翩而至: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即景联诗;雪和梅融为一体,以梅为中心,构成诗的意境。&三、赠梅&& 宝玉的乞梅与妙玉的赠梅,文字不多,只在五十回及六十三回有过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叙述,但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意味,更引得无数红学研究者作出评说,而且几乎是差不多一致的观点。&& 第五十回:“李纨笑道:‘……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宝玉忙吃一杯,冒雪而去。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说:‘是。’一面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嘻嘻的捧(笑欣欣擎)了一枝红梅进来……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可不是宝玉和宝琴。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第六十三回:“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 这一情节叫做踏雪乞梅。湘云称之为“访妙玉乞红梅”。重在一个“乞”字,那槛外人“妙玉”何等高洁的人士!?不是随便叫个丫环就可以去折梅的,甚至连小姐们也难以折取。只有宝玉才能乞到。而“怡红公子”居然踏雪乞梅,这槛外梅花,在宝玉心目中的地位,由此便可见一斑。&& 首先,宝玉与妙玉有“不了情”。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妙玉让宝玉、黛玉和宝钗品尝用五年前“收集的梅花上的雪水”沏的上等茶,那是她在玄墓山蟠香寺时总共才收集的“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一直“埋在地下”的。而品茶用的茶具则是贾府所没有的珍奇古玩。难得光临的贾母是要来品一杯“你的好茶”,但妙玉孝敬的却是一般的以“旧年蠲的雨水”沏的次等茶;用的茶具也是极平常的“成窑五彩小盖盅”;作为大观园的“客卿”和栊翠庵的主人,不陪贾母谈话,却丢下不管,而与宝黛等在里面品饮“只吃过一回”的五年前梅花雪水沏的上等茶。第五十回的“芦雪庵联诗”,宝玉被罚到栊翠庵“乞红梅”,这原是大观园少女王国都望而却步的难题,妙玉却唯独对宝玉青眼有加,可以让他“独来独往”而“笑欣欣擎了一枝”回来,并有所透露说:“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这不正暗写了宝妙关系的奥妙吗?这种暗中关系,不仅留给读者太多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就连邢岫烟也早已心中有数――她后来对宝玉说的“怪不的上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就有不少潜台词。所以,后来贾府外面强人的说法是“不是前年外头说他与他们的什么宝二爷有缘故,后来不知怎么又害起相思病来”。&& 正因为如此,宝玉独乞红梅,李纨命人好好跟着,还是深知妙玉为人和理解宝妙关系的黛玉“忙拦”住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在这一点上,黛玉不愧是宝玉的真正知己,她对宝玉十分理解。黛玉理解他们二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互相尊重、赏识、爱慕的感情默契,同时,黛玉也明白,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升华,只要求精神上的相互理解,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要求恋爱婚姻之类的非分之想。所以,黛玉对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丝毫嫉妒之意,同样,宝玉对此也十分坦然,既不掩饰,也不对黛玉作任何多余的解释。后来,当宝玉看到妙玉在贺帖上下了“槛外人”三字,回帖该如何写,使他费了神思,以致“提笔出神,半天仍没有主意”,决定去向黛玉请教。这表明他在黛玉面前不隐晦他和妙玉的交往。&& 二是宝玉乐于乞梅。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求一枝梅花来插瓶。宝玉欣然前往,果然“笑嘻嘻的掮了一枝”长势奇美的红梅来。后来宝玉又主动为众姊妹每人求了一枝梅花。很显然,宝玉是很乐意去妙玉的住处,而他的请求妙玉也十分乐于满足了。不过,宝玉是怎么求的?他都说了什么?妙玉怎样答应的?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样一枝长势奇特的梅花……很明显,作者是有意省略了这一精彩的、极为有趣的求梅的具体过程。这正是作者的狡狯之处,故意留下重要的艺术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品味……&& 三是妙玉乐于赠梅。岫烟的“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表明只有宝玉才能得到梅花。妙玉对其他人是不给的。黛玉说:“不必,有人反不得了。”显然,只因宝玉去采,她挑了一枝最好的奉送。其他姑娘所得的,也是通过宝玉而得的。对此,茅盾先生曾有《赠梅》一诗:“无端春色来天地,槛外何人轻叩门?坐破蒲团终彻悟,红梅折罢暗销魂。”有人认为,作者加上“乞梅栊翠庵”这一神来之笔,增强了“沁梅香可嚼”的“冷”意;“无风仍脉脉,不雨亦萧萧”,多么清旷自然。&四、赏梅&& 第五回:“因东边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梅与“媒”相通,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贾宝玉随贾母等至宁府赏梅,倦怠欲睡午觉,住在侄媳秦可卿屋里,睡梦中游了太虚幻境,还与仙姑之妹有一番“儿女之事”。同样的,宝玉与妙玉也是乞梅赠梅,还有第五十回:“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梅作为“媒”的象征意味是很浓的。&& 赏梅的高潮集中在第四十九与五十回中。曹雪芹大笔淋漓地描绘了雪中赏梅、诗兴勃发的场景。&&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宝玉……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走。”&& 第五十回:“只见宝玉笑嘻嘻的捧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鬟忙接过,插入瓶内。众人都笑称谢。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一面说一面大家看梅花。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在这二回中,除了以火一样的热情咏雪咏梅之外,作者又多次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梅和雪:李纨一见下雪即起诗兴,提议到芦雪庵赏雪联句;宝玉踏雪赶往芦雪庵时,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的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宝玉从妙玉那里乞得一枝红梅,纵横而出,摇曳多姿,“花吐胭脂,香欺兰蕙”,老太太一见便赞道:“好俊梅花!”宝琴站在雪山坡上,身后有一瓶红梅,老太太以为这画面比仇英的《艳雪图》更美,把雪中红梅写到了绝处,令人心向往之。&& 另外,同一回中有“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一面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一是梅花非常适合瓶插欣赏,二是对所用的瓶等器具是很有讲究的。&五、梅是人物的象征&& 用高洁的梅花来象征人物,古今很多,如陆游,如毛泽东。在《红楼梦》中也有这种情况。(一)梅与美人&& 用雪中梅来比拟美人,《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载:“夏姬卸下礼服,露出一身淡妆,如月下梨花,雪中梅蕊,别是一般雅致。”《红楼梦》第五回则来形容仙姑:“其素若何,春梅绽雪。”第百十回:“所以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殊不知并非为梅花开的早,竟是‘洁白清香’四字是不可及的了。但只这时候若有林妹妹也是这样打扮,又不知怎样的风韵了!”&& 有红学家认为,梅花就是红楼众少女的象征。梅与松竹不同,她到冬天盛开鲜艳的花朵,发出清香,形成“雪里红梅”的奇景。对此《红楼梦》里有最生动也是最深刻的描写:贾宝玉在“琉璃世界”里到栊翠庵去,“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霜娥槛外梅”;大观园中的众少女吟诗赏梅,妙玉不仅给了宝玉一枝梅,而且其它各位每人一支。接着贾母惊叹美女宝琴“雪下折梅”的场面,要惜春画下来。这位宝琴恰又许配了“梅家”的公子。大观园中美丽的红梅在冰雪中盛开,却被一支支的折下来,这不是象征着众少女的命运吗?&& 曾祥麟认为:“白雪红梅图”,艳极而又淡极,固然“逸怀浩气”可佳;但那十三四个女孩子,难得如此偶尔欢聚,则又隐伏着此后众芳星散,柳折花残,荣极转枯,红而归白,岂不可警,可悲,可叹?(二)红梅妙玉&& 妙玉普遍被看作是“红梅”。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的身份是特殊的。她既不是贾府千金,也不是贾门儿媳或亲戚,而是和贾家毫无瓜葛的“带发修行”的出家人。妙玉突出的表现是“心性高洁”,鄙视“俗人”,孤傲狷介,落落寡合。即使对贾府的“老祖宗”,也不巴结奉迎,连黛玉在她的眼里也是个“俗人”。不过,她人虽出家,却没有斩断尘缘。她是“带发修行”的,这本身就说明她“六根未断”。头蓄“青丝”,正是她情缘未断的象征。她以“槛外人”自命,说明她还眷恋着“槛内”――没有忘怀现实人生,她也没有把“韶华”打灭,对“怡红公子”宝玉产生过爱情。&& 在宗教法规的严厉束缚下,她敢于不顾及礼教之大防,不把自己内心深处爱的萌芽彻底扼杀,而是让自己的感情在宝玉面前适度表现,让自己的真情得以流露,让双方的感情得到交流,让爱的心灵得到碰撞,让自己寂寞、荒芜的心得到一点安慰。妙玉的感情是寂寞的空门关不住的。就象栊翠庵里在严冬白雪中如“胭脂一般”怒放的红梅一样,要探出墙头,使香气四溢,让人“闻得一股寒香拂鼻”,让人人都觉得“好不有趣”。更象宝玉从栊翠庵里擎回的那株梅花,正枝似乎没有得到正常发育,“只有二尺来高”,但是“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岐,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这从旁纵横而出的一枝千姿百态、繁花似锦、异香扑鼻的梅花,不正是妙玉虽受着沉重的封建压抑还要顽强表现爱的渴求的生动而形象的写照么?她像这枝奇美的红梅一样要表现自己的存在,要让人惊羡她的美,她的幽香。&& 因此,妙玉被认为是“一株傲世独立的白雪红梅,散发出她诱人的冷艳寒香”。梅已融入了妙玉的整个形象和生命中。作为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梅也象征着妙玉的精神和高尚的节操。她也象这质朴而不媚俗的孤芳自赏的梅花一样,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仔细回味,可以从妙玉身上闻出傲雪红梅扑鼻的“寒香”,看到傲雪红梅“冷艳”的动人形象。(三)老梅李纨&& 令人玩味不已的是宝玉在联句中再次落第后,李纨竟罚他去栊翠庵乞红梅。它最充分地反映了李纨那雪中红梅一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活动中,作者还安排一处点睛之笔:抽花签。在抽花签中,李纨掣出的花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对于此签,李纨十分喜欢,一看便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她是以梅自况的,她是一枝老梅,始终处于霜雪苦寒环境之中,这在它身上是留下了独特的生活烙印的。但是它甘心充当这报春之花,它将引来百花齐放的大好春色。这样,就明确点出了梅花是李纨的中心意象。因此,有人说:“李纨性格中的另一面是慧心纨质,犹如雪里红梅。”&六、梅花是吉祥物&& 《红楼梦》中出现的梅花吉祥物表现多种多样,有的表现在工艺美术方面,有的表现在食品方面,也有的表现在口头语言当中,如第五十四回:“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一)梅花状物品&& 第三回:“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 第十九回提到“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梅花香饼儿:用香料制成梅花形的小饼,可佩带,也可燃烧。&& 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袭人携了莺儿过来,问宝玉打什么络子:“莺儿道:‘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宝玉道:‘前儿你替三姑娘打的那花样是什么?’莺儿道:‘那是攒心梅花。’”第百十八回:“不是二爷叫我打梅花络子时说的……”&& 第四十回:“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 第五十三回中押岁锞子“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二)梅花饰物品&& 第三十八回:“黛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 以梅饰壶,象征高风亮节,高雅脱俗,历来为人们所钟爱。特别是岁寒三友茶壶很是为品茗者所欣赏,如“雕梅花茶壶”、“雕岁寒三友茶壶”、“紫砂三友壶”等。(三)梅花样食物&& 第三十五回:“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用梅花模子印出来的食物自然是梅花形状的。&七、梅花与娱乐(一)击鼓传梅&& 第五十四回叙述元宵夜的晚上众人击鼓传梅,花若到谁手中住了,饮酒一杯,并说个笑话: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忙命人取了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与女先儿们击着,席上取了一枝红梅。贾母笑道:“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于是戏完乐罢,贾母命将些汤点果菜与文官等吃去,便命响鼓。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 第一次传梅至贾母手中时鼓声停了,第二次击鼓传梅,梅花落在凤姐手中……结果分别由贾母、凤姐、贾政、贾赦说了四个笑话。(二)梅花与酒令&& 《红楼梦》中有着众多饮酒活动时酒令的描写,其中不少涉及梅花。第四十回:“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薛姨妈道:‘十月梅花岭上香。’”&& 第六十二回:“湘云口内犹作醉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眢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第六十三回写宝玉生日活动时的怡红夜宴,众裙钗齐集怡红院行“占花名儿”的酒令,那令签上每支画着一支花和写着一句唐宋人的诗,这些签上的花与诗就与每个掣得者的个性特征与命运安排紧密相连的。第一个掣签的是宝钗,她抽的是“艳冠群芳”的牡丹,含蓄地显示了其在大观园中的不同一般的位置;而林黛玉抽的是一支芙蓉花(即荷花),则是清淡、洁净、高雅、孤劲的象征,也含蓄地映现出其思想性格;再如探春掣的杏花与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史湘云掣的海棠与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等,也都隐寓了她们将来的不幸遭际。总之,各人所掣的花与所配的诗句,都寓伏着人物的结局,暗喻着他们的性格、气质。可谓“酒中显性格,令里见人品”。&& 李纨掣的象牙花名签子是老梅:“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 “竹篱”句:宋代王琪《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北宋林逋,赐和靖先生,其《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最负盛誉。亦可与李纨判词参照。八、梅的食用&& 梅花最主要的是用于观赏,并进一步作为精神寄托的载体与美好的象征而成为歌咏、图画的对象。其实,梅文化首先是一种物质文化,古人首先认识到梅的实用价值,进行采集、引种、栽培并用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梅的实用具体表现在它的果和花的食用,其次是园林美化绿化。《红楼梦》中提及了梅的食用的三种情况:(一)梅花食品&& 第四十六回:“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食用鲜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食用梅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梅花制成的梅花汤、梅花糕、梅花粥具有梅花特有的幽香。(二)梅花饮料&& 第三十四回:“袭人道:‘老太太给的一碗汤,喝了两口,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我想着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才刚捱了打,又不许叫喊,自然急的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存在心里,倘或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再弄出大病来,可怎么样呢……’”乌梅有收敛生津,解毒驱虫的功效。&& 最值得一提的是,喝梅花上的雪化成的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说梅花雪水沏的上等茶,非常珍稀,因此,妙玉本人“只吃过一回”,且只与宝黛等在里面品饮,“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黛玉品不出妙玉的梅花雪水,以为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不容别人轻视。&九、梅的药用&&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医道,也是非常精湛的。涉及梅花药用的有二次,分别写梅的花与果的药用。&& 《红楼梦》第七回写了梅的花朵的药用:宝钗见问,乃笑道:“……最难得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宝钗说这味繁复的药叫作“冷香丸”。&& 冷香丸是作者刻画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冷香丸的配制包含了一种哲理:自然之巧方掩盖下的人的毅力与耐心,这正是宝钗所具有的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格特征的缩影。能够不辞辛苦地等待并最终配成冷香丸,从中足可看出宝钗对配制冷香丸这一目标的坚定信心和她惊人的耐心与毅力。&& 第四十二回:“……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梅花点舌丹等药,都是较贵重的中医成药。梅花点舌丹,治疮毒肿痛,口舌溃烂。&&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要喝酸梅汤。袭人说:“我想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才刚挨了打,又不许叫喊,自然急的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在心里,倘若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会弄出大病来。袭人说:“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是指酸梅的味而言。按中医的观点,酸能收敛、固涩,宝玉挨打后皮肤淤血,是不宜喝酸梅汤的。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宝玉贴身丫头的袭人对宝玉的关心确实是无微不至[。也有人认为酸梅为豆科植物酸豆的果实,味甘酸、凉,功能清暑热、化积滞,用于治疗暑热、食欲不振、妊娠呕吐、小儿疳积之症。&& 最后提一下,在《红楼梦》中有一些是间接涉及梅文化的。如《红楼梦》第十八回有“一字师”。一字师是对改动他人诗文一个字而显得高明、使其从中得益者的尊称。唐代诗僧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下拜,时人称谷为“一字师”。见陶岳《五代史补》。&& 第五回写秦可卿房内陈设时:“上面设着寿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寿阳公主为南朝宋武帝之女,曾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飘落其额上,拂之不去,经三日,方洗落。宫女相效以五出花妆额,后称“梅花妆”。见《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 第八十三回:“王太医……同贾琏往外书房去开方子。小厮们早已预备下一张梅红单帖。”梅红单帖,是指红梅色的单页礼帖,喜庆时用,也用来让医师处方。&& 总之,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红楼梦》中同样如此,所占篇幅之多,内容之丰富,运用之成功,是中国文学著作中不多见的。可以说,梅花为《红楼梦》增了辉,《红楼梦》也为中国梅文化添了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骚表现诗人坚守节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