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度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测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书利华教育网)&&人民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今河南境内,古代曾有郑国、宋国等诸侯国存在,这与下列哪一选项有关( )A.甲骨文的记载B.西周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2.《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4.《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这是为了论证下列哪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A.分封制B.宗法制C.嫡长子继承制D.一夫一妻制5.《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C.“国”与“家”的结合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7.关于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官职的记载,从《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 图一 图二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8.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9.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中央集权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分封制10.“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该制度是( )A.秦朝三公制B.秦朝“朝议”制C.隋唐三省制D.明朝内阁制11.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加强B.中央集权削弱C.政治局面不稳D.郡县制度取消12.“汉朝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据此,对汉朝选官标准的判断,说法最全面的是( )A.以孝廉为标准B.以才学为标准C.以品德和才学为依据D.以贤良方正为依据1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4.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中朝 内阁 军机处B.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D.中朝 内阁 中书门下15.“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16.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图三(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地方行政制度?(3分)(2)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影响为什么会前后不同?(6分)(3)图二与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分)(4)分析图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和影响。(6分)1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三 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清圣祖实录》卷69请回答:(1)材料一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有人认为这种制度下的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试分析该观点形成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不同,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6分)(3)依据材料三,康熙帝在当时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设置的作用是什么?(4分)(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分别是什么?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6分)答案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B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有关。]2.A [噩侯反叛周王室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趋向衰落。禹服从周王命令擒获噩侯说明周王仍然有一定实力。因此选A。]3.D [由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故D项为正确选项。]4.B [从材料中的“尊祖”“敬宗”“宗庙严”“重社稷”反映了宗法制的合理性,宗法制将“国”与“家”联系起来,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5.B [A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不能反映,D项中的神权在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本题材料说明了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稳定,并没有体现“国”“家”一体。]6.B7.C [图一反映的是“御史大夫”一职,不掌“武事”,掌监察,故A、B两项不正确;图二反映的是“太尉”一职,太尉帮助皇帝管理军务,故正确答案是C项。]8.C [根据材料信息“政府组织上”、“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可知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A、B、D三项均不是嬴政的首创。]9.B [由材料中“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和“派遣新任命的王侯”说明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故该制度是郡国并行制。]10.C [唐朝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拟诏,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监督。]11.A [材料反映了宋朝收地方之权尽归中央,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12.C [从材料中的“孝廉”“茂才”“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来判断,汉代的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品德和才学。]13.D [内阁成员都是入仕后的官员,故排除A项;内阁成员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且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排除B项;后来内阁地位虽上升,但未统管六部,六部权力和内阁权力在明代不同时期有所消长,排除C项。]14.A [汉武帝时的“中朝”、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由皇帝的内侍、近臣等组成,以辅助皇权,并成为国家正式机关,符合要求。而中书门下是宋朝的中央机构,长官行宰相之职,与题干叙述不符。]15.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计相”总管国家财政是在宋朝,故应排除A;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措施削弱相权,故应排除B;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取代中书省的职能,故也应排除D;所以选C。]16.(1)图一:西周分封制;图二:秦朝郡县制;图三:元朝行省制度。(2)影响:西周时期,分封制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推动奴隶社会走向强盛。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则表现为诸侯国不再尊重周王,出现了诸侯间相互争夺和混战。影响不同的原因:西周时期,分封制刚刚实施,周王有较大权威,各地诸侯多数与周王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故分封制能够起到保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下降,各地诸侯则势力增强,诸侯与周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周王失去对诸侯的约束作用,故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争霸割据的混战局面。(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作用和影响: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并改造了行省制度,一直发展到今天。解析 第一问结合地图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即诸侯国、秦朝的疆域图和元朝的行省。第二问前一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把握前期的积极作用为主,后期凸显其消极作用。原因主要从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诸侯国实力的变化入手分析。第三问和第四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17.(1)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原因:唐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议政,相权分散,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控制。(2)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意义: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机构:“南书房”。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4)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宰相制度被废除。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地区:全国
上传人:CSiZ****@
版本:通用
类型:工作计划
上传时间:
已有5279人下载该资源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下载文档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2016年高三历史同步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1讲(人教版)
商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内容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
二、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 后来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
[概念辨析]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三、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轻巧识记 宗法制的要点
主题一 分封制的特点及其瓦解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瓦解
(1)瓦解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瓦解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史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导读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史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
导读 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史料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案 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
主题二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史料一 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
导读 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
史料二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导读 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史料 (2013·安徽高考,节选)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
探究: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
答案 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2.(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像宫室屋宇之形,所以“”可能表示摆在屋中的祖先牌位,故A项正确。商朝时还没有出现皇帝的名称,故B项错误。祭祀祖先的宗庙不会出现兵器,C项错误。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C项符合题意。
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解析 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反映了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B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解析 材料中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体现了君权高于父子血缘关系。据此可知,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故选A。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易错提醒]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主题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与特点
(1)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史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导读 史料中“一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独裁的特点,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
史料二 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
导读 史料体现了三公九卿制度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充分体现了“国”“家”同治的特点。
史料 (2014·上海高考,节选)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探究:根据史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主题二 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积极影响
政治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经济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文化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①“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②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导读 史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了周秦创制的影响。①画线部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②画线部分“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是指秦实行郡县制。两者的差别在于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史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导读 顾炎武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评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画线部分顾炎武认为“其专在下”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在于君主专制。
史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探究:分析史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答案 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2.(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C.汉D.唐
解析 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到战国时期,剩下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废除周初的分封制,推广郡县制。材料中的“并四海,变易古制”正好与此对应,故选B项。
3.(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 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华夏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由来。
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各国并立纷争,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技巧点拨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识记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所学的什么史实,然后根据所学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答题必背要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大宗可以命令与约束小宗,小宗必须绝对服从大宗。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包括: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7.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1.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1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视角一 主流历史意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奠基中华文明
[押题1] 2015年国学网《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从而通过列土封建建立了一个以授权与尽忠关系为核心的家天下体系。”对以上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涉及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B.体现了嫡长子继承的突出特点
C.具有以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益的理念
D.当时“家天下”制度的核心是皇帝
解析 由“分封制”“宗法制”“列土封建”等信息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而皇帝制度始创于秦朝,故D项与材料信息不一致。
视角二 主流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押题2] 陕西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铸魂、聚心的民族精神家园,是炎黄子孙的朝圣地,由此还形成了海内外同胞谒陵祭祖的清明公祭、重阳公祭的惯例。对此现象解读不恰当的是(  )
A.体现了讲文明、讲传承的文化理念
B.展示了凝聚中华民族,放射中国温度的力量
C.反映了宗法血缘亲情历史观的积极影响
D.表明了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文化影响内涵
解析 贵族政治(分封制)取代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史实,说法本身存在错误。
视角三 命题新思维——从社会转型期看先秦历史
[押题3]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 两幅图片分别代表分封制与郡县制,B项经济内容与题干中“中国古代政治”限制不符,C、D两项表述明显与先秦时期历史发展趋势不符,故答案选A项。
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  )
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
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
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可知,这体现了较为浓厚的神权特点。答案为B项。
2.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份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  )
A.宗法门第观念 B.仅男子可参与科举
C.近代新式教育推广 D.秦代强制分户的立法
3.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解析 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是由于其实行了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导致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故答案为A。
4.《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B。
5.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 社会家庭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夫为妻纲”等特征体现了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与皇权专制无联系。应选C项。
6.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天人感应
解析 由材料中“高约2米”“从平地升起”等信息可知,这样做意在显示皇权至上。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7.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首先开始于秦朝。
8.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解析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在夏朝,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B项。
9.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的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
10.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解析 “秦以前之封建政治”特指西周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符合郡县制,“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不符合分封制,故答案选C项。
11.“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
A.全面辩证的方法 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 D.史料解读法
解析 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为A。
12.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西方差异的主要成因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把女性继承权排除在外。
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2)问对比分析血缘及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并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与西周的不同,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答案 (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3)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题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第二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说,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说。第(3)题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