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阅兵式2015仪式上有多少架飞机

外媒:俄罗斯新型武器装备震撼亮相红场阅兵式_新浪军事
外媒:俄罗斯新型武器装备震撼亮相红场阅兵式
  参考消息网5月10日报道 外媒称,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9日上午10时在莫斯科红场举行。
  据俄新社5月9日报道,国防部长绍伊古检阅部队,俄军最高统帅、总统普京发表讲话。他首次宣布在胜利日阅兵上为卫国战争的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在俄总统右边就座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边是卫国战争老兵。
  据美联社5月9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参加俄胜利日阅兵最重要的世界领导人。普京在阅兵式演讲中特别提到中国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他说,像苏联一样,“中国军民伤亡数以千万计”。
  据塔斯5月9日报道,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9日在红场举行。这是俄当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也是装备技术水平最高的,一系列最新武器装备登场亮相。
  超过1.65万名军人走过红场,包括中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土库曼斯坦、印度、塞尔维亚等10个友好国家的方阵。这次阅兵是投入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次&&约有200件装备和143架飞机、直升机。
  阅兵由4个部分组成:历史徒步方阵、现代徒步方阵、装备方阵和空中编队。打头阵的是身着卫国战争时期军装的步兵、水兵、航空兵、侦察兵、工兵、骑兵、哥萨克士兵和民兵方阵。
  随后走过红场的是俄西部军区、紧急情况部、联邦安全局、内务部内卫部队的军人,以及中高等军事院校、苏沃洛夫军校、纳希莫夫军校的代表。
  领衔装备方阵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的T-34坦克和苏-100自行火炮。“阿玛塔”新式坦克、“回旋镖”装甲车、“库尔干人”步战车等还未列装的现代化装备也参加了阅兵。此外,BTR-4M空降兵装甲车、S-400防空导弹系统、“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MSTA-S和“联盟-SV”自行火炮、“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亚尔斯”战略导弹系统也纷纷亮相。
  最后是空中编队&&俄空军超过20种飞机、直升机飞过红场上空,其中包括战略轰炸机和最新型歼击机、教练战斗机、运输机、攻击直升机和轻型直升机。
  为阅兵伴奏的是莫斯科卫戍部队的千人铜管乐队。他们在阅兵期间演奏了50多首进行曲。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9日报道,俄罗斯9日举行了该国最大的阅兵式,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大批军人行进在红场上,新式武器装备首次对外展示。
  逾20位国家领导人身处莫斯科,但由于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角色,许多政要抵制此次活动。参加活动的领导人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印度总统慕克吉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来自俄各地的军人向前行进,其中一些人身着二战时期的制服,还有逾100架飞机从红场上空掠过。
  俄中关系密切的一个迹象是,中国军人方阵首次参加阅兵。
  其他城市也举行了较小规模的阅兵,包括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俄罗斯最新式装甲运输车在红场接受检阅。(图片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荣光重现!详解2015胜利日大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此次俄军阅兵的“空前”体现在除了每年都会出现的老装备外,又增加了一批新式地面武器装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俄军新一代主战坦克:T-14“阿玛塔”,图为彩排仪式上的T-14坦克方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阿玛塔”实际是俄军新一代重型通用履带底盘的代号,本次阅兵式上有3种战车采用了该种底盘,T-14坦克是其中的核心装备之一(数据来源:《兵器知识》杂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根据此前俄媒的宣传,T-14几大特点如下:1 首次采用无人炮塔(乘员全部置于车体内部),2首次在坦克上搭载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3搭载了最新的“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张能看到更多T-14无人炮塔的细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T-14坦克与现役装甲车辆组成纵队行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T-15重型步兵战车是另一种采用“阿玛塔”底盘的核心装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这张图中,可以对比T-15步战车与T-14坦克的差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俄官方未公布具体数据前,这里只能进行一些猜测。注意T-15采用的这种新型模块化弹炮合一炮塔,我们在后面的装备中还能见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打开车灯之后的T-15颇有种科幻战车的风格。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三种采用“阿玛塔”底盘的是“联盟”SV自行火炮,与俄军现役的2S19自行火炮相同,也采用了15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联盟SV的具体数据尚未公布,我们先来了解下2S19自行火炮,其绰号取自俄罗斯境内的姆斯塔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4月底,俄军进行阅兵彩排时,众多重装备在莫斯科街头集结的图片,值得注意的是“道尔”M1防空系统旁红框中的这两种自行火炮,可明显看出“联盟”SV(左)的车身要长于2S19(右),而且火炮身管更为细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夜间彩排时,联盟SV火炮通过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此次亮相的新型装备还包括图中的“库尔干人25”城市战步兵战车,注意其搭载的炮塔,是不是很眼熟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是另一张库尔干人25步战车的图片,可看出炮塔与前一张完全不同,只有一挺机枪,但观瞄设备增加不少,可见该车采用了模块化武器设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了履带式战车外,作为BTR系列战车的继任者,“回旋镖” 轮式装甲战车也是首次亮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回旋镖”不仅在外形设计上接近西方轮式战车的风格,从熟悉的炮塔能推测出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PS:这是第三种采用这种新炮塔的战车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RS-24“亚尔斯”洲际导弹发射车是近年来俄军除白杨M外,装备的另一种新型洲际导弹,也是此次阅兵式上的大亮点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夜间彩排时,RS-24导弹发射车通过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RS-24发射车通过莫斯科街头遭群众“围观”,旁边还有一辆库尔干25步战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虎式多用途装甲车和“短号”EM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方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其中采用升降式八联装发射器的短号EM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也是首次在阅兵式中亮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下面这些基本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装备了,T-90A作为俄军现役主战装备,是历届阅兵式上的常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彩排仪式上的T-90A主战坦克纵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S-400远程防空导弹发射车方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铠甲S1”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山毛榉”M2防空导弹发射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发射车方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新型防雷反伏击车方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2008年开始,红场上空开始有航空器加入阅兵式,今年也不例外,图为参与此次阅兵式的军用直升机编队密集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直升机组成编队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直升机外,俄空军固定翼战机才是空军阅兵的主角,图为5月5日,参加阅兵彩排的图-95MS轰炸机编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30SM和苏-35S战斗机联合编队飞越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26直升机处在编队中央位置,米-8直升机在一旁跟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编队中的卡-52武装直升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直升机编队飞越莫斯科市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卡-52武装直升机编队飞越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24战斗轰炸机群飞越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图-22M3战略轰炸机编队飞越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尔-78加油机(右)和图-95MS轰炸机组成的空中加油编队飞越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今年的阅兵式上,我们仍将能看到1945年胜利阅兵式上的经典装备,T-34(85)坦克和SU-100坦克歼击车。图为两种战车在彩排仪式上并肩行进。
  ( 10:04:50)
  【延伸阅读】大国博弈!解码苏俄“阅兵政治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二战结束至今,苏联以及之后的俄罗斯已在红场举行过多次不同规模的纪念伟大卫国战争的阅兵式,而里面所蕴含的的独特“政治学”也很值得人们去探讨和思索,本图集就试图扼要分析苏俄红场阅兵背后的深刻内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苏联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阅兵共有4次,而这4次阅兵无论从规模、意义,还是从所折射出的国际局势演变的角度来讲,都可谓各有千秋。第一次为5月4日苏军柏林卫戍区部队在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旁举行的阅兵。当时,街道上还在冒烟,苏军士兵和军官们身着满是征尘的军便服,在第三帝国心脏的废墟旁列队齐步行进。图为当时的阅兵照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二次为6月24日红场大阅兵,约4万苏军官兵和大批重装备参加。这次阅兵充分彰显了苏联的国威、军威,预示着一个超级大国即将诞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2轰炸机在参加红场大阅兵前最后一次大彩排时飞越莫斯科桥梁上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24”红场大阅兵结束后,朱可夫返回柏林,建议与美国、英国和法国共同举办柏林盟军总司令们的阅兵式,是为第三次阅兵。经商定,阅兵日期为9月7日,地点在国会大厦和勃兰登堡门旁,参加者有苏联的朱可夫元帅、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法国的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但在最后时刻,西方盟军“变卦”,实际参加者仅为总司令们的代表,其中有美国的巴顿将军。“降格”后的阅兵指挥由少将军衔的英国防区卫戍司令担任,阅兵首长为朱可夫元帅。各国受阅部队由1000人的混成团和装甲部队组成。图为日,苏军坦克向阅兵现场开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45年9月柏林阅兵式上的苏军重型坦克,而这次貌合神离的阅兵,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东西方阵营裂痕加深,矛盾日趋表面化、白热化。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IS-3重型坦克在这次柏林阅兵式上亮相后,令已暗中视苏联为强敌的西方大为震动,日后愈演愈烈的冷战军备竞赛由此埋下伏笔。图为52辆IS-3重型坦克高昂着炮口,骄傲地从被惊得目瞪口呆的西方盟军面前隆隆驶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四次是9月16日苏军在中国哈尔滨市举行的阅兵,由红旗第1独立远东集团军炮兵司令康?卡扎科夫将军担任阅兵指挥,该集团军司令、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的阿?别洛博罗多夫担任阅兵首长。受阅部队均着野战服装,参加者有步兵、炮兵和坦克兵。打头阵的为第300哈尔滨步兵师的步兵,紧随的是口径为122毫米加农炮的炮兵牵引车和其他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为受阅纵队殿后。而这次阅兵真正展现的,其实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规划。事实上,此后的新中国成立、中苏缔结同盟乃至朝鲜战争爆发,都多多少少与苏联出兵东北存在关联。图为1945年8月,苏军坦克进入大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冷战开始后,苏联的“阅兵政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逐渐成型。据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盛世良介绍,年,“5?9”胜利节为公休日,不再举行阅兵或群众性节庆活动。直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1965年,苏联才开始大规模纪念胜利日,“5?9”重新成为公休日。苏联时期,仅逢十(1965年、1975年、1985年)在红场举行阅兵式。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也举行了阅兵式。图为1965年阅兵式上苏军展示的洲际导弹,攻克柏林时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胜利旗”也在这次阅兵式上公开亮相。1965年阅兵式上还有个隐秘的小插曲――当时冷战正酣,美苏情报战正打得不可开交,双方都绞尽脑汁想搞到对手新型武器的信息。而就在这一年的阅兵式上,苏联用一枚伪造的萨姆-5防空导弹骗过了西方情报机关的眼睛,使其误以为苏军已拥有射程达400公里的强大防空火力。冷战期间东西方博弈之激烈,由此可窥一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75年苏联阅兵。此时的苏联国势已臻巅峰,在与美国的全球较量中处于进攻态势。而透过气势逼人的阅兵装备,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苏联军力之强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转眼到了1983年,苏联照旧在这一年的十月革命节举行了阅兵式(如图所示)。但与过去的18年不同,站在主席台上的苏联领导人已不再是执政近20载的勃列日涅夫,而前者的去世也被外界认为标志着苏联国势已滑入下降通道。虽然阅兵场上的“乌拉”声喊得依然响亮,苏军的武器装备也仍堪称精良,但光鲜与强大的外表下,深藏在苏联国家肌体内部深藏的各种痼疾却已积重难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于1995年首次举行胜利日阅兵。风格虽与苏联时期基本一致,但已不复当年荣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0年卫国战争胜利55周年纪念日,二战老兵最后一次以步行队列通过红场。有句话说的好:老兵不死。此时的俄罗斯,尽管仍未从苏联解体后的10年衰落期中完全恢复,但“中兴”势头已隐隐显现。需要说明的是,站在主席台上检阅二战老兵方阵的,就是同年3月27日就任俄总统的普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5年俄罗斯阅兵式分历史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的高潮是2600名健在老兵乘坐苏联二战时使用最多的“吨半卡车”通过红场。这一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已连续5载保持6%以上,其国力的迅速复苏也能从这一年的阅兵中窥见端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阵容壮观的2005年俄罗斯红场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5年红场阅兵式上的俄军主战坦克,俄罗斯的大国雄心又一次展现给世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8年起,俄罗斯每年的红场阅兵都有技术兵器登场,上空也有航空兵器飞过。图为2010年红场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随着俄罗斯国力恢复,由于北约东扩所引发的西方压力也与日俱增。图为2010年红场阅兵,此时俄罗斯与西方的新一轮对抗大幕已悄然拉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2014年俄罗斯红场阅兵现场。这一年,俄罗斯不仅出炉了将北约明确定为本国“头号威胁”的新版军事学说,更直接在行动上加大与西方的抗衡力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进入2015年后,由于乌克兰危机,西方加大对俄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和军事打压,俄方需要通过一场盛况空前的大阅兵震慑外部对手、鼓舞国内民心士气。俄著名政治学者卢基扬诺夫表示,俄罗斯与西方围绕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产生的矛盾,成为揭示国际形势及力量格局变化的又一个明显证据。他说,重新解读二战正成为西方用来对付俄罗斯的手段。俄科学院通史研究所所长楚巴良也认为,在二战胜利70周年前夕,修改二战史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对战争史的辩驳声音越来越尖锐。他说,苏军解放欧洲,把东欧、中欧从法西斯占领下解放出来。但这一历史基石正面临着攻击和显而易见的篡改。因此,俄罗斯高调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为了在当前与西方对峙的特殊背景下,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和增强民族信心,弘扬苏联在二战中立下的丰功伟绩,争取在与西方的对抗中不落下风。图为参加2015年红场阅兵彩排的俄军装甲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具体到地缘政治格局层面,此番中国高规格参加俄罗斯胜利日大阅兵,既是给俄方助阵,更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携手同护和平。有分析认为,中俄眼下正是需要“背靠背”“手挽手”的时候。一方面,俄罗斯在西线(欧洲)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打压、制裁;而另一方面在东线(东亚),美日同盟的对华敌视言行加剧,特别是其近来借南海争端频频对中方恶语相加,甚至如彭博新闻社网站5月5日题为《惩罚中国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报道所言,叫嚣“惩罚中国”。换言之,中俄都承受着来自西方的巨大战略压力,也都在想法设法“突出重围”。图为参加红场阅兵彩排的中国仪仗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中俄国情不同,利益诉求也各异,但这并不妨碍两国相互借力。对于俄罗斯来讲,其希望在与西方的对抗中拥有可靠邻居与稳固后方。而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胜国之一,也需要与俄罗斯携手打击包括日本在内的篡改二战历史风潮。中俄之所以对此保持高度关切,除关乎民族尊严外,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两国担忧现行国际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下形成的中俄大国地位)可能被动摇。据俄罗斯《报纸报》5月5日称,俄联邦总统普京明确表示,“所有篡改历史和为纳粹分子及其帮凶平反的企图都是不可接受的”。普京的这一态度与中方立场不谋而合。几乎可以肯定,等到9月中国抗战胜利阅兵时,俄方(包括其领导人)也应会投入规格对等的力量参加相关庆典。图为俄国防部5月6日授予参加红场阅兵的中国仪仗兵勋章。
  ( 07:11:30)
  【延伸阅读】欢呼胜利!图说1945年莫斯科大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说1945年莫斯科大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实际上,早在日,苏军就在柏林举行过阅兵,但受阅兵力、装备和规模都不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德军统帅威廉?凯特尔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正式宣告纳粹德国战败。当消息传回莫斯科,当地立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载歌载舞的莫斯科市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载誉归来、征尘未洗的老兵们受到年轻姑娘的热情欢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大批缴获的纳粹德军重装备被当街“示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入夜后的莫斯科,胜利的狂欢仍在持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卫国战争爆发4周年的这一天,斯大林发布命令:“为庆祝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兹定于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作战部队、海军部队、莫斯科卫戍部队胜利阅兵式。在举行胜利阅兵式时,由我的助理、苏联元帅朱可夫负责检阅,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负责指挥。”按理说,担任阅兵首长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非斯大林莫属。但由于阅兵首长当天要骑马上红场,没想到已经多年不骑马的斯大林在练习中不慎从马上摔下,碰伤了胳膊,只好临时请苏军副统帅朱可夫代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按照苏联统帅部计划,这次阅兵,每个方面军组成1个混成团大方阵,由1000名士兵组成,另有旗手36名、10名候补人员。混成团指挥员共19人,包括团长1名、副团长2名、团参谋长1名、营长5名、连长10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根据要求,参加阅兵式的人员应从在战斗中表现最为突出并获得过战功奖章的官兵中选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各方面军司令和空军、装甲兵的全体集团军指挥员也都被要求参加阅兵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同时,各混成团须携带36面在作战中表现最为出色的集团军一级的军旗以及所有在战场上缴获的敌人集团军一级的军旗来莫斯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上午8时,各受阅部队在红场周围列队完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阅兵开始前,正在斯维尔德洛夫广场集结的苏军官兵和车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即将开始受阅的苏军IS-2重型坦克编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时45分,以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大元帅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出现在列宁墓上。图为描绘苏联领导人阅兵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时整,自鸣钟敲响10下,阅兵式首长朱可夫元帅骑着白色战马(注:由于战争损耗,当时苏联很难找到合适的白色骏马,朱可夫阅兵骑乘的实为一匹浅灰色战马),随着克里姆林宫钟楼的钟声响彻红场上,军乐队开始演奏格林卡的名曲《光荣啊,俄罗斯人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时零5分,朱可夫在阅兵式指挥罗科索夫斯基陪同下骑马检阅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官兵齐声高呼“乌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的苏联红海军官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列队肃立的哥萨克官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苏军官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时15分,朱可夫发表简短的阅兵演说,“在这激烈残酷的会战中,我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女牺牲了。今天,在这盛大的欢庆日子里,我们谨向他们表示伟大而崇高的敬意,光荣永远属于在保卫我们苏维埃祖国战斗中捐躯的英雄们!” 朱可夫演说结束后,克里姆林宫城墙内放礼炮50响。全体军人举手致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时25分,罗科索夫斯基命令:“分列式开始!”在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胜利红旗导引下,10个方面军和海军千人混成团顺序(按战争末期从北到南的战区位置)前进。队列前面飘扬着曾被英雄的苏联军人在攻克柏林后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胜利红旗(注:一说为这面红旗并未参加大阅兵,而是在之前就被送到了苏联武装力量博物馆珍藏,直到1965年才对外展出),红旗后面是操正步行进的各方面军混成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官兵头戴钢盔走过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的苏军官兵手握波波沙冲锋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的苏军哥萨克官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手持军刀的苏军受阅官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的坦克部队官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的苏军反坦克枪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威武雄壮的阅兵阵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下面挑选此次阅兵中最有代表性的装备进行介绍,首先是T-34(85)中型坦克,这是苏军在遭遇德军虎式坦克之后,为T-34升级火力后的改进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IS-2重型坦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SU-100坦克歼击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的152毫米M1937牵引榴弹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最振奋人心的场面在阅兵式接近尾声时出现。检阅台前走过一支由内务部捷尔任斯基师的200名官兵组成的特殊纵队,他们倒持着200面德军旗帜在被雨打湿的条石路面上拖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战士们走到列宁墓检阅台前,依次向右转,把缴获的德军精锐师团的旗帜丢到列宁墓底座前,扔出的第一面旗就是希特勒的“元首旗”。观礼台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激动人心的鼓点声中,抛到列宁墓前的敌军旗帜堆积如山,据说这是模仿当年俄军将拿破仑的军旗抛在沙皇面前的一幕。这一史无前例的场景彰显了苏联军人蔑视强敌的豪迈气概,堪称阅兵式上最长战胜国志气的一幕。图为描绘当时场景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年不可一世的德军旗帜被苏联红军踩在脚下。
  ( 07:17:58)
  【延伸阅读】兵临城下!悲壮的1941年红场大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悲壮的1941年红场大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1年11月初,正值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期。180多万德军,1700多辆坦克,1390多架飞机,14000多门大炮,业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军先锋机械化部队最近距莫斯科仅有25公里了。为了鼓舞苏联士兵的士气,斯大林等苏联高层毅然决定:传统的十月革命节阅兵照常举行。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部队,迈着雄健的步伐从红场列宁墓前走过,接受了最高统帅们的检阅,随后就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莫斯科盛大阅兵仪式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苏联军民创造的“冬天神话”。这组图集将为大家重现这一传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1月1日,朱可夫在回答斯大林关于是否能在红场举行阅兵式时说:“纳粹德军在最近几天内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在10月份的作战中遭到了极其严重损失,现在正补充人员兵力和调整部队的部署。但是德国军队能够而且肯定要进行破坏行动。”图为1941年,莫斯科街头的防御设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斯大林最后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举行阅兵式。为了防备在庆祝活动中遭到空袭,从其他方面军调来战斗机,两个师的空军保卫首都莫斯科的防空。而且朱可夫向斯大林保证,决不让一架纳粹德国轰炸机飞到红场的上空。图为1941年,莫斯科附近的一处飞机监听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莫斯科的拦截气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清晨,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莫斯科所有的街道染得雪白。首都军民在飘着雪花的初冬雾霭中,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独具风格的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莫斯科附近,但斯大林决定如常举行阅兵并在阅兵式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受阅部队接受完检阅后随即开赴前线作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阅兵式如期举行,阿尔捷米耶夫中将任检阅总指挥,布琼尼()元帅检阅部队。11月7日清晨,莫斯科开始下雪,越下越大,寒风卷起雪花,整个城市成为风雪的世界。受阅部队在红场列队,白雪落在战士们的帽子上、大衣上,覆盖了大炮、坦克、装甲车,更显庄严肃穆。图为布琼尼元帅骑马检阅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上午九时,斯大林对受阅部队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斯大林站在列宁墓的观礼台激动的说,“红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欧洲被奴役的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图为斯大林在观礼台上发表讲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斯大林停顿了一会儿,深深地吸了口气,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最后,斯大林列举了俄国的伟大先驱者和民族英雄的名字。斯大林说:“这一群丧尽天良、毫无人格、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地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消灭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尔基和契诃夫、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列宾和苏利柯夫、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的民族,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苏联各族人民的任务,我们陆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斯大林的讲话结束后,苏联当时的国歌――国际歌响彻云霄,口号声、掌声连成一片,全场都在高呼:“乌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红场阅兵开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部队,迈着雄健的步伐从红场列宁墓前走过,接受了最高统帅们的检阅,走在最前面的是军校学员方队,在此次纪念活动中,他们仍然走在前面,其中有不少女学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参加红场阅兵的苏联红军将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后面是身着白色雪地伪装服的步兵,穿着深蓝色水兵服的苏联红海军莫斯科支队。图为穿着白色伪装服的士兵走过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人数最多的部队是隶属于苏联内务部的“捷尔仁斯基师”。这支部队在1924年抗击西方干涉及肃清白匪的作战中战功卓著,一直负责莫斯科城区的内卫工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当时的影像中可以看出,他们精神饱满,迈着标准的步伐通过红场,显然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在卫国战争中,这支部队有12名士兵被授予“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该师后来还担任了雅尔塔会议的整个护卫工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此之外,还有在对手神不知鬼不觉情况下从前线调来的几个步兵营与民兵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阅兵方阵前往红场的路上,不少的士兵满脸灰尘、衣着邋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阅兵现场也是比较混乱,由于各种原因分列式的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图为画作里的1941年莫斯科红场阅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应该承认,民兵战士的样子不够雄赳赳,不像受阅的样子。但是有谁会责备这些民兵战士队形不整呢。书写“一个冬天神话”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图为参加阅兵的苏联红军将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的坦克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受阅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阅兵带给苏联红军部队和人民的鼓舞作用是绝对不可低估的。对于这次阅兵,英国《新闻纪事报》当时报道说:“通往莫斯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后来的战争过程和结果给此做了准确的“认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历史不会忘记在兵临城下之时莫斯科进行的盛大阅兵仪式。向所有反法西斯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图为受阅的坦克部队驶过红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以下我们挑选了3种1941年红场阅兵中最具代表性的装备进行介绍,当年共有200辆坦克参加了阅兵,这三种坦克占了绝大部分,排在第一位的是T-34(76)中型坦克。在虎式坦克服役前,该型坦克低矮的外形和优异的机动性一直让德军装甲部队头痛不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二种是KV-1重型坦克,苏德战争初期,大多数德军坦克都无法穿透KV-1的前部装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三种是BT-7轻型坦克,除了优异的机动性外,这种坦克的火力已无法正面抗衡德军坦克。
  ( 08:14:00)
(新浪军事)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阅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