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张灵浦家属出席9.3参加阅兵式家属自豪了吗

您当前的位置: >
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张灵甫将军的妻子及后代近况
  导读: 日前,一则有关于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张灵甫遗骨竟埋在山东沂南一农户羊圈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在当时被称为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的张灵甫,其外貌成为一时的话题,除此之外,有关于张灵甫是不是抗日名将的争论,也引起网友和各界学者的探讨,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出了全面的评价。相较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和到台湾后完全抹杀共产党抗战业绩的做法,大陆媒体早就称赞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然而,有些人却不忘&借题发挥&,走向某种极端。近段时间以来,有人将国民党军的张灵甫抬高为&抗战名将&,还就其埋葬地大肆炒作,这明显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张灵甫在国内出名并非是因为抗战,而是因其在进攻解放区时被击毙,蒋介石专门下令在南京玄武湖边为这个&杀身成仁&典型建碑修墓。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地位,起初不过是营长、团长,是&校&而不是&将&,直至战争末期才升至第74军军长。他对日寇打过硬仗可算有过功,却未指挥过大的会战,将其拔高为&名将&连当年的参战者也感惊诧。
  中国自古以来赞扬一位名人,要有三条基本标准:立德、立言、立功。以此衡量张灵甫,此人可谓品德之差丧失了正常人的底线。1936年他任团长时在陕西无端怀疑妻子不贞而拔枪将其击毙,激起国内妇女界激愤并要求依法判死刑。蒋介石却以抗战需用人,让他&戴罪立功&出狱上前线,这些都是无视法制的基本原则。
至于立言,看不到张灵甫有什么著述和名言传世。谈到他抗战中的战功,新中国政府也是肯定的,2005年还曾向张灵甫长子颁发过其父的抗日纪念章。不过他积极参加内战进攻解放区之过,也是不能掩盖的,因冒进被打死在孟良崮便是自寻的结局。据解放军史料记载,当时本着人道精神,为张灵甫尸体找了棺木并换上新衣掩埋,并通知国民党军挖走,现在遗体是否在山东孟良崮还存有疑问。
  俗话说,是人三分对。一个能在社会上立足扬名,通常总会做点有益之事,不过评价历史人物却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必须全面考察其生平。汪精卫是大汉奸,他在反清革命中却因谋刺摄政王载沣而誉满全天下,后来因降日的罪行才被全民唾弃。如今那些抓住张灵甫参加抗战这一点便一味吹捧的人,难道也要歌颂汪精卫是&反清革命英雄&?
张灵甫将军的妻子 
张灵甫,陕西西安大东乡人,早年曾在胡宗南手下当团长。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仕途上春风得意,步步高升,由排长而连长、营长,很快就当上了团长。
  尽管张灵甫的官运亨通,但他并非事事称心如意。在婚姻问题上,他就经历了不少的曲折与风险。
  张灵甫的第一次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对原配夫人邢琼英,张灵甫很不满意。他当官后,一直把妻子撂在老家,自己则在外面&停妻另娶&。
  第二任妻子名叫吴海兰,是张灵甫1934年在四川广元驻防时,经人介绍认识的。吴海兰人年轻漂亮,又知书达理,张灵甫十分喜爱。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便结了婚。
  吴海兰性情温柔贤淑,对张灵甫的照顾体贴无微不至,还能陪他外出交际,同事们都夸他娶了一位好太太。
  张灵甫当时在胡宗南的第一军当团长,部队长年在外&追剿&红军,东奔西走,漂泊不定。为了行动方便,上峰规定军官家属一律安置在西安。
  一天,一位同事兼同乡的团长从西安探亲回营,张灵甫向他打听妻子吴海兰的情况。那位团长见他那焦急的样子,就故意跟他开玩笑,打趣地说:&啊呀,老兄,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呀。你的太太嘛,一次我看见她打扮得花枝招展,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西装革履,两个人可亲热呢!你要是不放心,快去西安看看吧!&
  张灵甫生来个性内向,脾气暴躁。他一听此言,顿时火冒三丈,心想,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哪能戴上&绿帽子&,让人家在背后指指戳戳!他决定马上请假回西安找吴海兰&算账&。
  久别胜新婚。吴海兰见丈夫回家,热情相待,嘘寒问暖,极尽为妻之道。张灵甫却一脸冷摸,越看越觉得妻子是虚情假意。他心生一计,对吴海兰说:&父母上了年纪,一直没见过你,我想带你回家看看他们。&吴海兰不知是计,就随丈夫回到了乡下老家。见过父母后,张灵甫对吴海兰说:&你看农村里的韭菜多新鲜,我很久没吃韭菜包饺子了,你到菜地去割点韭菜,给我包一顿饺子尝尝。&
 对张灵甫一向唯命是从的吴海兰,哪里想到丈夫会对自己下毒手。她拿起镰刀、菜篮,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屋后的菜园地。屋外寒风凛冽,吴海兰揉了揉冻得通红的脸庞,一边朝手上哈气,。边朝跟在她后面的张灵甫抛了个媚眼,蹲下去准备割韭菜。张灵甫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似笑非笑,突然眼露凶光,从腰间拔出早已准备好的小手枪,对着昊海兰的后脑勺猛然扣动了扳机。&呼&的一声枪响,花容玉貌的吴海兰顿时血流满地,玉损香消。她一直到死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这样成了屈死的冤魂。张灵甫枪杀妻子后,连尸体也不收拾掩埋,便返回了部队。
张灵甫的后代
在解放战争中,张灵甫于日阵亡于孟良崮战役,终年44岁。
张灵甫战死时,王玉龄年仅19岁,而张道宇才出生21天,尽管没有和父亲有过实际的亲密接触,但对于父亲的历史,张道宇了解的很多,他的微博名称都是&张灵甫之子张道宇&。
  张道宇在台湾生活到12岁:&仅有抚恤金供我念书,那时候台湾也很穷,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但是在书本里,关于抗日的历史,有我父亲的名字,那时候会感到很骄傲。&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解谜张灵甫:“抗日名将”是不是被拔高了
  近日,张灵甫疑似遗骨被埋省沂南县董家庄农民家羊圈一事持续发酵,先是张灵甫之子张道宇转发,表示张灵甫遗骨被埋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村民刘存林家羊圈中,并称2014年年底当他前往该地试图开掘遗骨做鉴定时,被房主刘存林“索要20万元鉴定费”,其后沂南县有关部门回应“无确切史料证明遗骨所在”,而刘存林也否认在2014年底见到过张道宇本人。就在几方拉锯过程中,山东媒体发文称张灵甫并非抗日名将,是有人故意炒作和神化。一时间,舆论焦点由“羊圈事件”迅速转向张灵甫其人其事上来。
  “抗日名将”张灵甫是不是被拔高了?
  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的文章中称,张灵甫在抗战的绝大多数时间段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军官。文中写道,“哪怕在1938年10月,张灵甫在毙伤日军近万人的万家岭战役中发挥极为出色,他当时的职位是:51师153旅的副旅长。”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徐焰也认为,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地位,起初不过是营长、团长,是“校”不是“将”,直到战争末期才升至第74军军长,“他对日寇打过硬仗可算有过功,却未指挥过大的会战,将其拔高为‘名将’连当年的参战者也感到惊诧。”显然,质疑一方的主要依据是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衔问题。  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在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麾下对日作战,参与过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大战役,几乎打遍全场。
  “抗日名将”张灵甫(左一)旧照。
  在血战南京中,张灵甫是作为第74军第51师第305团一名团长参战的。当时,第74军据守堡垒与日军激战三天,但只能被动挨打。张灵甫亲自组织敢死队反击,也被日军打成重伤。但张灵甫所部305团并未撤退,而是成为南京中华门的屏障。最后,305团因损失严重,被撤下与友军汇合。
  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大战,使得张灵甫一战成名。1938年7月,武汉会战爆发,国军投入100万军队与30万日军进行决战,其中第4军和第74军是万家岭大战的两大主力,74军正面阻击日军的第106师团。经过数日的拉锯战,中国军队逐渐缩小了包围圈,日军仅占有万家岭、张古山等10多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张灵甫当时是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少将旅长(一说为副旅长)。
  1月24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张灵甫遗孀王玉龄位于的家里,见到了王玉龄和她与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王玉龄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张灵甫组织起只有数百人的敢死队,“每个人身上绑满手榴弹”,攀登山峰,从背后奇袭了日军。日军106师团几乎全军覆灭,这次战役被称为“德安大捷”,后有同名话剧问世,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真姓出现。
  1939年,张灵甫参加南昌会战,在高安战役中右腿负伤。在香港玛丽医院接受手术相当成功,休养一段,当可痊愈,但他却坚持出院,以至于成为了“瘸腿将军”。王玉龄说,张灵甫是因为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国府新规定“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才执意出院回国的。
  此后,张灵甫以第74军第5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高战役,而后又以第58师师长身份经历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浙赣会战,直到1945年以副军长身份参加了抗战最后一次大会战湘西会战,共历近10次大会战,从团长一直升任副军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屡有佳绩。因此,张灵甫作为抗日将领是无疑的,至于“名将”与否,如何评判,见仁见智,即便不是,又有何关系,如何能掩盖其抗日功绩?  自杀还是被击毙?
孟良崮山上的景点 “击毙张灵甫之地”。 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 图
  关于张灵甫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大致有被击毙一说,和自杀一说。根据解放军六纵王必成1979年回忆,解放军进入74军指挥所山洞时,张灵甫已经死亡。而1947年的《日报》、《人民日报》等报道,则描写了解放军用冲锋枪扫射将张灵甫等人击毙的情况。另外,国民党军团长罗文浪被俘后,向解放军交代时也称,张灵甫是被击毙的。这是确定张灵甫被解放军击毙的主要依据。
  提到这一问题,张灵甫之子张道宇给澎湃新闻记者看了一本解放军内部资料《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该书是复印本,上署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编印时间据张道宇说是日。这本书上写明“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击毙七千余名外,其余官兵万五千人悉数被俘”。张道宇说,“讲得这么清楚,还是问东问西,问怎么死的。”张道宇有些气愤。对于该书来源,张道宇则表示是朋友赠与的。
  而王玉龄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张灵甫在自杀前,给她写了遗书,写有“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这封遗书原件,据王玉龄讲,当年捐给台湾抗日纪念馆了,后遗失。现在,王玉龄家只有刻印在一方石片上的复制品。
  对于这封遗书是王耀武当年伪造的说法,王玉龄表示否定:“笔迹就是我丈夫的”。
  为何杀妻?
  张灵甫杀妻一事当时颇为轰动。至于张灵甫为何杀死第一任妻子吴,也是疑窦丛生。当时流传的是张灵甫怀疑妻子与人通奸而起了杀意,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任何证据。
  2012年,《广元晚报》联系到吴海兰的侄女吴玉清,据其说,吴海兰在未嫁给张灵甫前就有鲜明的爱国情怀,与中共地下组织有联系,而嫁给张灵甫则好像是有人故意安排的。而在婚后,吴海兰曾多次想方设法释放中共人士。在最后一次回娘家时,吴海兰说,自己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王玉龄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杀吴海兰,“因为她偷了他的文件。她和那一方有关系。但是我丈夫又不能对蒋总统说明,不然这不是察人不明嘛。他一直都没说。”
  张灵甫遗骨究竟何在?
  据孟良崮纪念馆官网文章《查寻张灵甫墓地纪实》称,日上午,蒙阴县孟良崮陵园管理处主任刘德兴带领调查小组,赴沂南县马牧池乡对张灵甫安葬地,进行了实地核查。
  《纪实》中写道,经调查核实,张灵甫遗体由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负责于张灵甫死亡两天后,备棺将其葬于原沂水县野竹旺村北岭后,现为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村东南岭处刘存林家院内,距孟良崮直线距离30公里左右。张道宇表示,这次调查确有其事。而针对近日山东方面回应称没有明确史料证明遗骨就在董家村的说法,张道宇回忆道:“第一次去山东孟良崮,是山东统战部那边带我去看我父亲埋的地方。”当时是2011年,张道宇到了董家庄刘存林家,刘存林当场提出,要张道宇为张灵甫建“纪念塔”。“如果遗骨确实不在,当时干嘛要求建纪念塔呢?就算存疑,也要鉴定嘛。”张道宇说,他可以支付一定费用,但对方“不能狮子大开口”。
  张道宇认为,当时孟良崮和董家庄两边在“抢生意”,“孟良崮那边弄了个假洞,说是74师指挥部遗址。怎么可能,这个洞只有一两米深。”他后来知道,真的指挥部山洞在山的另一边,很深,可以容纳两百人的部队。
  2014年年底,张道宇考虑到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想要把父亲张灵甫遗骨迎回东大村。于是,他与张自忠的孙子等几个朋友、两个关爱老兵协会志愿者一同,再次前往董家村。“我当时没有进去,他们进去和刘家谈鉴定的事。一提出要鉴定,对方就开口要20万。”在澎湃新闻采访张道宇的过程中,山东有关部门来电,责备张道宇把事情搞大。张道宇表示事情发展至此并非其本意:“我是山东海峡两岸商业协会的荣誉会长,也是山东糖酒协会的顾问。所以还是希望在山东省内部解决,没想到媒体一报道,全国都知道了。”张道宇感到事情渐趋麻烦,情绪低落。  澎湃新闻25日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找到该馆主任刘德兴,他介绍,他和其他两位同事组成的调查小组,2012年5月在沂南县董家庄村采访了三位村子里的老人,三位老人或通过自己的记忆或通过老辈人的口耳相传,皆表示张灵甫遗骨确实埋在董家庄村刘存林家院子的东北角。
  羊圈旁的玉米秆下就是传说中的张灵甫遗骨埋葬地,李水兰介绍生产大队盖磨坊时曾在该处发现棺材的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 图
  记者走访孟良崮、董家庄两地发现,张灵甫埋骨在董家庄一事,是当地百姓的共识。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前,一位为游客拍照的当地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要找张灵甫埋遗骨的地方得去沂南董家庄。”“你怎么知道?”“老辈人传下来的,我们都知道。”该男子表示。
  澎湃新闻在董家庄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他们都表示知道张被埋在刘存林家院中的事情。“老一辈传的是他在那儿埋了。都六十年了,村子里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一位张姓村民介绍,现在不敢确定当时的情况,“听说被埋到一个荒地下面。后来那个荒地成为了生产队的牛栏(圈)。当时说那个地方有个坟,但是谁都不知道埋的是谁。到现在为止谁都不敢确定是不是张将军的遗骨。”  随后该村民带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村子中的三位老人,三位老人均表示刘存林家院子的东北角埋着张灵甫的遗骨。
91岁的沂南县董家庄村村民张京梅。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 图
  91岁的张京梅说,张灵甫战败时,他是村子里的民兵排长,被调去参加孟良崮战役。回到村子后,他看到了给墓地立碑的过程―插了一块木牌子,上面用毛笔字写着“74师师长张灵甫”。“当时来了好几个国民党的官兵给张灵甫鞠躬。”
  “您确定埋的是张灵甫吗?”
  “绝对差不了。我在家里没出去。我确定,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以前那是一个放地瓜的地窖,花了两百个现大洋买了张玉福奶奶(编注:当地一村民)的棺材。”
  另一位74岁的老人董安礼则表示,他的父亲是当年埋葬张灵甫的人之一。“老辈人说了,给张灵甫买的是张玉福奶奶的棺材,刷着红漆。”董安礼指着屋子里红色的福字告诉说:“就是这种红色。”“把棺材放进去地窖里,上面还堆了一个一米高的土堆。后来分大队后,六队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牛栏(圈)。刘存林的爷儿(父亲)把这个地方买下来给刘存林盖了婚房。”
  “当时生产队盖牛栏(圈)的时候触到棺材了,害怕就又埋起来了。”70岁的刘存林向澎湃新闻介绍。
  澎湃新闻记者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对面收集到六本关于张灵甫的书籍。其中由崔可运编辑的《孟良崮战役资料选》中记载,“张灵甫被击毙后,六纵特务团一营三士,用门板将其尸体抬到沂水县野猪旺村(即现在的沂南县董家庄村),装在备好的棺木里,并拍下了照片。然后埋在村后的山岗上。墓前插了木牌。新华社也发消息,让其家属到此领尸。由于时间紧迫,地址不详,国民党军政府派人来领尸时,并没有找到张灵甫的,只是将副市长蔡仁杰、旅长卢醒的尸体运走了。后来,张灵甫的尸体被气愤的群众扒出来毁坏。国民党政府在南京玄武湖岸为其立碑,解放后被推倒,‘文革’时被红卫兵砸碎。”
  在《抗日名将张灵甫》一书有几种关于张灵甫遗骨埋葬地的说法。其中一种为,“据了解,当时的6纵政治部宣传处长吴强奉皮定均副司令员之命厚葬张灵甫。他用1000万元北海币购来一口4寸厚的楸木棺材,用买的新白布裹好张的尸体,葬于一村民地瓜窖内,筑一大坟丘,立上大木牌,上写张的职务和姓名。”该书作者类延成多年整理收集张灵甫的相关资料。
  他在书中透露,他在董家庄村调查取证时,曾听村里老人讲,当年6纵特务团用担架抬着张灵甫到该村时,张并未死。特务团抬着他到野竹旺村北大山野战医院进行抢救,行至董家庄汶河边,张灵甫咽了气,因而才就地埋葬。
  类延成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情况很难说。当时张灵甫死了以后,我们这边发电报给国民党,让他们赶快来收尸。我们把他抬到那个地方去的。当时收没收尸不敢说。后来听说迁到南京玄武湖去了,是不是假的就不知道了。我和张道宇见过面。刘存林那地方我去过很多次。张道宇去年来过,这个(指张灵甫遗骨)要看过才能确定。”类延成表示。
张灵甫便装照。张灵甫遗孀王玉龄提供。
  1947年2月复员整军会议后,七十四军参加演习人员与总长何应钦,副总长白崇禧合影。前排左三张灵甫,左四白崇喜,左五何应钦。该照片为张灵甫遗孀王玉龄珍藏。
张灵甫与妻子王玉龄的合影。
张灵甫(前排左二)与七十四师战友的合影。
张灵甫遗孀王玉龄(左一)与邓颖超的合影。
(责任编辑:HN006)
01/23 21:2901/23 15:5801/23 13:49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喜欢我,就来腾讯新闻订阅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求恩家属参加阅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