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刘邦平均寿命只有25岁,刘邦活到60多岁,岂不是相当现在130多岁的人吗

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战国与汉朝是什么关系?
战国与汉朝是不是相差很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它们之间被秦代完全割裂开了吗?那为什么司马迁提到过,他访问到战国的老人呢?古人能活得这么久吗?
按投票排序
愈是简单的问题愈是基础,我想题主会产生如此多的迷惑,史事的不明了倒是其次,可能更主要的是对于‘时代感’的把握不够。历史书本倾向于采用断代史的方式,一段段的割裂地讲述历史。因此我上高中的时候,也常困惑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究竟相差多久,一个朝代对于另一个朝代的人来说意味着多么遥远的过去。具体到题主所困惑的这一段,希望先以尽量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您把握‘时代感’,然后再逐一回答问题。首先,让我们先设置两个时间轴的原点,第一个原点为今年,即2014年;第二个原点为公元前209年,即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那一年(秦代)。然后两个时间轴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那么那么站在今年往前看,可以有如下结果(直接换算到现代,不再列明历史年代):2014年(今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燃起了反抗暴秦的烽火;2013年(去年),始皇帝驾崩,赵高李斯谋划沙丘之变,胡亥矫旨登基,是为秦二世;2011年,秦始皇‘坑儒’,2010年,下‘焚书令’,大规模销毁民间藏书;2002年,秦军攻灭六国最后抵抗的齐国,统一天下,秦王政称皇帝,秦朝建立(从本年往前是战国,221BC);2001年,秦军灭燕;2000年灭楚;1998年灭魏;1995年灭赵,1993年灭韩;1988年,吕不韦被逼自杀;1985年,秦国平定嫪毐之乱;1980年,信陵君去世,六国又一颗将星陨落;1974年,秦相吕不韦攻灭东周国,周王室彻底灭亡;1966年,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解除邯郸之围;1963年,秦赵长平之战,持续三年,最后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告终……这里是站在今年(前209年)追溯往事,假如我们有预知能力,能看见未来的话,又是这样:2016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2017年,刘邦入关,秦朝灭亡,不久楚汉战争开始;2021年,西楚彻底战败,楚霸王自刎乌江;2023年,汉匈战争,白登之围,汉高祖受困;2028年,汉高祖去世;2035年,汉惠帝驾崩,次年,吕雉称制,大封诸吕为王…以上是基本的年表,请想象这一切果真是发生在不久的过去或者未远的未来,然后体会事件之间的‘时代感’——它们前后相差几年?它们的发生接近还是远隔?站在一个时间点上看另一件事,会是怎样的感觉?下面逐个回答题主的疑惑:是不是战国与汉朝相差很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战国与汉相隔并不久:秦始皇前221年完全統一中国,可视作战国时代的结束,然后,若以前207年(秦灭亡)作为汉的开始,则中间仅有15年。以前206年(汉元年)为开端,为16年左右,即使加上四年的楚汉战争,战国与西汉之间相隔也不超过二十年。不过,这二十年中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变,确实将一代人的时间割裂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为什么司马迁提到过,他访问到战国的老人呢?——印象中《史记》并无此段,不知题主本于何处?唯一类似的提法在《魏世家》结尾,其中说道:“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司马迁生于前145年(一说135年),访问大梁约在19岁-25岁之间,以中值22岁计,当年为前123年——上距前225年魏国灭亡已经将近百年。所以,我认为在此处他很难访问到战国时代的老人,更可能见到的是战国一辈人的子辈、孙辈,听他们说祖先的故事而已。(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司马迁见到战国老人的可能性,原因有二:1,西汉时有过百岁人瑞的例子,魏国灭亡时十岁左右的小孩,活到司马迁时代约百一十岁,略可记事;2,司马迁喜欢游历,访问故老的时间有可能提早到十岁左右。)长平之战后赵国灭亡了吗?或者还支撑了几年?——赵灭于前228年,长平之战结束于260年,所以赵国在战后又撑了32年。ps因为时间仓卒,上图年表未考虑历法上的‘岁首’问题(周历建子,秦历建寅),所以有些历史事件换算到现代来或许有前后一年之差,请留心。朝代叙事割裂时代感的例子之一:今人往往以为刘邦与项羽是同一代人,而秦始皇则是前一代人——实际上,若换成我上文的对观年表,则秦始皇出生于1964年(前259),刘邦生于1967年(前256),项羽生于1991年(前232)——很明显秦始皇和刘邦才是同辈人,是60后,而项羽是90后,是下一辈、或下下辈人。更反直觉的是:建立汉朝的刘邦的大半辈子活在战国时代,而一心复兴楚国的项羽,楚亡时才九岁,他30年的人生几乎一半时间活在秦代。项羽的性格问题:看史书,这位楚霸王性格上最突出的一点便是骄傲(或曰自傲),其次便是老实。骄傲表现在他的趾高气扬,在宁死也不过江东;老实的例子,如鸿沟休兵,他签了协议就果真撤兵走了,毫不防备刘邦倒戈再来。又如‘锦衣夜行’的话语,真是直抒胸臆,坦白得很——事实上,不是项羽性格如此,而是他年少,还不够沉稳和油滑而已。一个25岁的年轻人,出征以来战无不胜,天下诸侯都对自己‘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试问如何能不骄傲?若换成今日任何一个90后,不消说作到项羽式的天下霸主,就算是成个县长、市长,其骄傲岂会比项羽逊色?针对题主‘古人活这么久’的问题,前面答了一些,觉得言之未尽,在此再作一个假设:假使一个人活到九十岁,其生卒年为前258-前168年,则换算到现代的年表,他的一生经历是这样:1965年出生,时为战国晚期,0岁;1976年,此年秦王嬴政继位,12岁;1993年,六国之韩国率先灭亡,28岁(青年);2002年,天下统一,37岁(壮年);2016年,秦灭亡,51岁(中老年);2021年,汉统一天下,56岁(老年);2043年,吕后死,78岁(老年);2055年,汉文帝十二年,死……此人总共经历了三个朝代(算上西楚为四个),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严肃的历史学对于所谓的“巨变”,应当持怀疑的态度。秦汉之间确有大变革不假,但是其内在连续性也不可忽视。针对单纯的历史年表上面的问题,想必已经无须赘述。
君的答案已经比较清楚了。关于司马迁访问战国时期老人的问题,一方面从年代上看,也并非是全无可能。而且司马家世代治史,其父所访问的资料记录流传下来,也是说得通的解释。时间所限,未能考订“司马氏访战国遗老”的出典,恳请诸君原宥。但是司马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史料是他年少云游时期访谈所得,这个事情是无疑的。然汉朝与战国之关系,则并非诸君所想,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秦朝统治不过十五年,对国家的稳定控制持续的时间不到十年,焉能叫日月换新天?特别是由于秦始皇开创帝业,立郡县制这一系列的创举,使得历代人们往往都关注于秦汉之间的巨大变革,而忽视了两个朝代之间的内在联系。然“非承秦不能立汉”,只关注于表面上的制度变革,而忽视了内在的治国理念和经济文化等等层面的延续,显然无益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一段历史。对于秦汉之际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大家应该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概念和理解。因此,变革的部分不是本文的重点。笔者希望在本文中讨论的,是秦汉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恐比所论为多。甲.中央对地方的支配形式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迁天下豪强以实三辅”,把天下的富家大户都集中在首都周边的地区。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便于监视这些有实力的地方势力,维护中央统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加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把都城咸阳作为全国惟一的中心。我们知道,在当今中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并不是作为单一的中心存在,政府的支配力并不依赖于华北地区生产力的绝对优势。但是在那个时代,中央对地方的支配是建立在军事实力和生产力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商鞅变法之后,秦朝迅速得以富强,本身生产力(而不是单纯的经济规模,在当时这是有区别的。)已经高于六国。加之秦灭六国,战争基本发生在秦本土之外,六国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而秦地的生产力则得以平稳的发展。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又将天下的资源进一步向关中集中,这种优势更加明显。楚汉战争之时,很多人奇怪为何刘邦得以屡败屡战,所谓的萧何调运兵马钱粮,竟真有这通天之力?须知历史上绝没有无中生有的优势,刘邦战争初期迅速占领的关中地区,在册人口数和当时关东六国的总和相差无几。刘邦的胜利,其根本是建立在关中生产力的优势之上的。这种以关中宰制全国的模式,从秦灭六国开始形成,在楚汉战争之中得以延续,到汉武帝再迁天下豪强达到顶峰,最终随着东部地区地方豪强势力建立的东汉政权的建立而结束。此之为战国直到汉朝这一历史时期政治支配秩序的第一重联系。然有论者或言,秦皇废分封,设郡县,天下格局已变。但是事实上我们发现,汉初所施行的,并不是纯粹的郡县制,而是采取了郡国制作为过渡。这样的制度设计对汉朝初年的历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直到武帝年间,分封的诸侯国的势力才基本被中央所消灭和控制。有意思的是,灭秦之后,项羽对灭秦有功的诸侯,也是行分封之事,而没有选择郡县制,这中间分封制对于郡县制的反动,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根据周振鹤先生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郡县制并不是秦统一之后才创设的。相反的,在战国末年,各国国内已经普遍的采取了郡县制。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的好处,就在于中央对基层可以拥有更强的控制力和动员力。而相应的,郡县制也比分封制对国家机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国七雄出于战争的考虑,纷纷在自己国家之内采取郡县制度,具备历史上的合理背景。因此秦朝所谓的废分封,设郡县,并不是始皇帝一朝一夕的创举,而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但是完全的取消原先六国的政治地位,代之以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这本身是不能否认的巨大变革。只是诚如我们之前所言的,这样的变革并不顺利。秦始皇挟横扫六国之余威,彻底的否定了原先六国的政治合法性,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说法,是“帝业代替了王业”。但是这样彻底的否定显然不能毫无反抗的施行,秦国大本营所在的关中地区,对于秦朝制度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显然远远高于当时的关东六国。换句话说,对于伴随着郡县制一并到来的秦法秦制,六国的国民本身就有一定的抵触。用吕思勉先生的话来说,“人心总是落后于时代”,则王业的法统尚存,而帝业的根基不稳。傅斯年先生作《夷夏东西说》,从文化差异的维度,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秦统一之后,建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其人口之多,地域之广,对每个前现代国家都是巨大的挑战。秦朝在这方面经验着实不足,适应秦地的秦法,未必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好的制度。而在和平年代大规模的征发徭役,也透支了国家的动员力。始皇帝统一之后,不久便开始了全国性的巡游,显然不是为了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而是为了威慑各地的反秦势力,维护秦王朝的统治。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全国范围内的郡县制度,对于当时的国家机器来说,是一个过分艰难的任务。始皇帝在位之时尚能勉力维持,嬴政死后,秦王朝便土崩瓦解,六国纷纷复国,是为“王业对帝业的反动”。根据上文中得出的结论,结合我们自己的历史知识就可以发现,项羽并不具备始皇帝灭六国之后的情势。大家或许还记得怀王之约的口号,“先入关中者王”,一个“王”字,微言大义。项羽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王业”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断无可能再次施行郡县制度,也没有称帝的可能。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汉朝的郡国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这种制度和战国和秦朝政治传统的联系。承前文所述,刘邦挟关中以制天下,是对于战国传统的延续。然而刘邦的实力不如当年的秦国,单单依靠其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消灭项羽及其同盟势力,还必须依靠其他势力的力量。今天的人们理解汉初的异性诸侯王,天然的认为他们是刘邦的部属,这是不符合历史的事实的。英布,彭越,韩信等人,与其说是刘邦的部下,更接近的是刘邦集团的盟友。这方面研究著作的翘楚,是旅居日本的李开元先生的《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学术性比较强一些。他的另一本书,《复活的历史》,相对轻松易读,想了解这一段历史,个人认为是首选读物。刘邦自身的实力不足,使得他必须寻求政治上的盟友。而在获得政权之后,也不得不分封异性诸侯王来回报盟友的支持。刘邦在秦末的乱局之中,完成了“帝业的再造”,但是刘邦帝业的基础弱于秦始皇帝业的基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帝国的机器本身也并无太大的进步,汉帝国仍然无法在一个更广泛的(关中地区之外的中国)地区实现有效的控制。综合上述种种原因,汉帝国建立之初不得不采取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此之为秦汉之间政治支配秩序的第二重联系。乙.文法吏治国的治理模式历来都有论调说中国古代缺乏法制的传统,但是至少在秦汉之际,这是一句很不靠谱的话。中华文明的早期也曾经试图使用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但是在西汉后期,儒生和文法吏的路线斗争之中,儒生最终占据了上风。和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的是,儒家成为中国国家的正统意识形态并不是从汉武帝开始,真正的时间要在汉朝后期。典型的例证就是汉宣帝教训后来成为汉元帝的太子“柔仁好儒”,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在此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儒生在政治上是受到冷遇的。虽然某些时候的某些建议和观点为君主所采用,但是总体上更多的在政治上还是担当一个辅助的角色。马克思韦伯在论述官僚政治的时候认为官僚政治应该是一种理性行政,因此他对于中国士大夫治国的政治模式感到极端困惑,认为这些丝毫没有经历过行政训练,根本不懂法律的士大夫是根本无法有效治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的,因此他判定,中国得以以这种方式被治理,肯定是有什么特殊性的。但是马克思韦伯的研究忽视了早期的中国历史。在战国末年的秦国,由于采取法家的治国策略,治国的主体是大量受过专业训练的文吏。而这种治国策略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会议,其实都没有收到任何实质上的挑战。马克思韦伯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只关注于典型形态,却忽视了华夏文明早期的这一重要的试错。在这个时期,恰恰是一批受过文书、法律、会计专业训练的官吏来担任行政,这恰巧符合了马克思韦伯的专家行政的理念。秦朝把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以文法吏任国政,以焚书坑儒待士人。汉朝的初年继承了秦朝的这个特点,这一套从秦国到秦朝再到汉朝的治国方针,被千千万万的书吏所实践,共同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那么为什么汉朝开国以后,一定要延续秦朝文法吏治国的体例呢,其原因十分简单,因为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高度依赖对于旧有规则的贯彻和执行,而这些规则(比如某一地区赋税的数量)则需要熟悉这一套规则运行方式的人来贯彻和使用,来维持国家的运转。我们今天很熟悉的汉相萧何,就是书吏出身,通过经营后方,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勋。汉朝开国之初,其首要目的是维持国家正常的运转,恢复生产,积累国家财政,此时并无能力对国家治理的体制进行全盘的改革。但是汉朝对于这一制度并没有完全的继承,而是基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思考进行了很多批判。贾谊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文法吏治国的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受到怀疑,这一段历史具体可以参考阎步克先生的《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最后在这场政治路线的斗争之中,儒生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其自身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很多儒生士人学习了很多文法吏的行政技能),不过这些改变的发生,距离汉朝开国,已经有百年之久。而在战国末年直到汉初,从治国的方法上,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延续的。写在最后。一个看似简单的,使用搜索引擎就可以明了的问题,我却固执的认为,仍然有写下这几千个字的意义。出于对自身执政历史合法性的建构,历代中央政权都会把自己的上台以“剧变”的形式作历史的书写,来同之前的朝代或者政权划清所谓的界限。这一点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叙述之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当然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且不论其意义如何,确实是一场伟大的剧变。但是中国政府也包括很多知识分子对这种“剧变”的刻意描摹,使得人们在观念之中对这种通过历史书写所建构出来的剧变逐渐的持认同的态度。1949年作为一个时间点,被描述成为一切旧有观念和旧有生产关系的临终之日。但是事实上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地主和资本家仍然广泛的活跃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而旧有的观念和文化的延续,就更不必说了。朝代或者政权的更迭,必定会导致社会之中一系列符号和价值的变化。但是以这种变化割裂历史,固然可以轻易的甩掉过去带来的包袱,却也可能让我们被宏大叙事所蒙住了双眼,失去对于文化和文明细微体察的能力。本文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向大家传递这样一种历史观念,即整体的改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时间上的连续必然导致文化,经济,制度上的连续。秦时明月汉时关,往事越千年。当权者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升斗小民都不过是粉饰他们功业的注脚,他们所要做的,只是证明他们的“不同”而已。但是这样如同积木一般被拼凑的历史,根本经不起外力的触碰和时间的考验。钱穆先生说,一国之国民,当对于本民族之历史,存在一种“温情与敬意”。但是倘若“过去”之于“现在”,永远只是“进步”这一概念的注脚,那么纵然有再多的情怀,也无处安放。以上。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萨镇冰将军,(1859年—1952年)甲午战争时在威海卫炮台抗击日军,见证了中国自韩国汉城败退被日本一路杀回本土的场面甲午后帮助张之洞练兵八国联军侵华时保住了中国为数不多的水师辛亥革命后当过北洋海军的海军总长武昌革命时同情默许革命军,以离开军舰表达了对革命军的默认抗日战争时期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日本投降后归隐福建家乡解放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重点来了1951年,萨镇冰听到中国军追击联合国军、攻入汉城,回想57年前甲午战争中国从汉城兵败开始的屈辱,不禁赋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 ,终年94岁。甲午和朝鲜战争,其实也就相隔了57年
兄的回答相当棒,历史的沧桑感立即跃然纸上了。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从史事的角度上再略微加以补充吧。句兄的答案已说的很清楚,仅从时间上来看,汉朝与战国的确相去不远。而在这两者之间,起中轴作用的是秦楚,可以说,这短短数十年间的剧烈变化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堪称翘楚,不过,当深入历史现场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变化依然是有迹可循的。简单说,秦作为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对中国人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做好接受这种冲击的准备,在这种背景下,陈胜建号张楚,楚国作为秦强大的对手出现。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楚的统合下,六国纷纷掀起复国浪潮。可以说,楚汉之际的历史即为战国历史的复活及战国逻辑的再现。而这种历史的逻辑是与大一统王朝的逻辑常常相反的。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汉朝这样一个“第一帝国”最终得以建立,一种新的历史逻辑得以真正确立下来。不过,这样的进程当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种种的曲折,非止一端。在秦-楚-汉的转化关系中,最关键的人物是刘邦,次则为项羽。项羽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响当当的悲剧英雄,其个人身世当然占了很大部分,而深层原因则在于其事业追求与历史的前进脉络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世代楚将的贵族之后,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战国时期的法统,而自己的楚国居于霸主的地位。但是,这种努力在一种新的大帝国图景已经出现的前提下必定是徒劳的。项羽与他的楚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飞逝的流星,幸好太史公史识卓越,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秦楚之际月表》,特别点出了楚国的法统。在六国复国运动中,楚国自然居于盟主地位,可以说,其他国家的恢复背后都有楚国军事力量与政治上的支持。灭秦之后项羽的分封,则更加巩固了这一点。不过问题是,楚国在北方的基础是薄弱的。在赵魏等地,楚国军队能做的不过是推出几个旧王族站到台前,而无法真正发动下层的力量。可以说,北方的矛盾并没有秦楚之间那么尖锐,秦国本来就是承三晋之士而兴,在这些地区的控制程度也远远强过尚未开化的楚国。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项羽集团始终没有意识到关中的重要性,对秦国军人大开杀戒,以致无法立足,而将刘邦留在了汉中。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萧何主持的关中成为汉军源源不断的兵源及后勤保障。这些“汉军”从地域构成上来说当然大多数是秦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国虽然灭亡了,但是继承了秦国的刘邦仍然击败项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最后将项羽分尸的几名汉军中,就有好几名是秦人。这种继承的深层含义则是对秦国制度的继承,“约法三章”是一种宣传,或者说是刘邦进入关中早期的情况。萧何主持关中后,“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为法令约束”,基本上继承了秦法,这一点,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已经多次得到证明。楚汉之争中,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战国的政治遗产并没有完全消除。当然,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六国旧贵族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此时的王国统治者们大多是这场战争中的军功阶层。汉朝初建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推行的是郡国并行的制度,一直在汉控制下的关中、三晋地区采用汉法,而东方诸国仍然享有相当独立地位。刘邦时期,虽然对个别诸侯王进行了清洗,但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制度。比方说,楚王韩信被废为淮阴侯时,楚国并没有就此被废除。这些政策当然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不过,它当然也只能是一段时间内的权宜之计。《史记》中说:“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抚顺其民”,反映的也是这种中央集权尚未巩固的情况。至于这种情形怎么得以改变,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总之,刘邦与项羽共同脱胎自楚国的法统,共同消灭了秦国。而他们代表的集团一个继承了战国的政治理念,一个则继承了秦国,而最后的胜利者是后者。经过楚汉之际的锤炼,“百代都行秦郡法”就成为现实了。
在 的基础上补充几句,还珠格格如果没有早逝,那么她可能将以道光皇太后的身份亲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南宋末帝赵昺,如果在崖山没有投海而是活了下来,那么他完全可以活到元末以70多岁的年纪再出来号令天下光复大宋,那就没有韩山童韩林儿什么事儿了。乔布斯创造出第一台苹果电脑的时候,毛泽东还在接受万民膜拜。另外,乾隆皇帝与美国总统华盛顿这个梗大家也知道的咯?另外大家知不知道,南宋岳飞跟北宋水浒108好汉也是同时期的人物?请想象下17岁的岳飞背上刺着“替天行道”跟公明哥哥一起征方腊的场景。回到战国话题,我做过一个《三国志11》的春秋战国MOD,设置刘邦、项羽等人为后期出场人物,还被下载者吐槽说穿越…我可是写明了每个人的生卒年份了好么!(算是做广告吗,我的MOD在游侠有11万次下载了,百度“春秋战国游戏”自然排名第一就是)
三国吴灭亡(280)和五胡十六国(317)其实也只有三四十年时间。南朝陈灭亡(589)和唐朝(618)其实也只有三十年时间唐朝灭亡(906)和宋朝(960)其实也只有五十多年时间但是前者和后者感觉都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而且北周帝宇文毓、隋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的父亲三人是连襟,都娶了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杨坚的父亲杨忠、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的同事。杨广娶了西梁帝和陈帝的女儿。梁明帝的儿子萧瑀和陈宣帝的儿子陈叔达(陈叔宝的兄弟)在唐朝做宰相。以上所有人感觉都不是一个时代的。
总有一段时间,时代变革极其的快,实际上没过多久。就好像我家不远处有个老爷爷。他爸是清朝小吏,他哥是著名的土匪头子(后来被革命军干掉了),他少年时期加入军统(后来“投入”马克思怀抱),文革时期差点挂了,幸好运气来了,遇见个老朋友(他哥的朋友,很早就投入了马克思的怀抱)救了他。现在还活着,整天琢磨着找人修桥铺路。
清朝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差也不是很久,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而且被中华民国完全割裂开了…~~~~~~~~~解放初期跟改革开放时间相差真的不久,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而且被大革文化命完全割裂开了…
举刘邦的例子就够了,刘邦年轻时在大梁张耳门下为游侠,秦朝灭亡后刘邦中年创业当了皇帝,区区15年而已。
受到排名第一的答案的启发,我觉得把足球/足球/中国体育的变量放进去,另有味道:2014年(今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俄罗斯强压乌克兰,欧美首脑抵制索契冬奥会(第二次抵制)2013年(去年),始皇帝驾崩,赵高李斯谋划下秦二世等位///恒大登顶亚冠,世俱杯出战拜仁;蔡振华统领足协:国足屡战屡羞;举国体制逆风飞扬2002年,秦军攻灭六国最后抵抗的齐国,统一天下,秦王政称皇帝,秦朝建立(从本年往前是战国,221BC);///史上最肮脏的韩日世界杯,国足。。。2001年,秦军灭燕;///国足抽签挺近世界杯;申奥成功之夜,北京,某大佬坐在豪车中面对外面狂欢的人群说:傻逼们以为奥运会是他们的。。。 1998年,灭魏;///罗纳尔多精神失常,法国爆冷3:0胜巴西,后屡遭赌球质疑。1995年灭赵,///蔡振华率国乒包揽天津世乒赛7金,韩国选手胜王涛但因球拍胶水告负;国足和国安商业赛不败虚火1993年灭韩;///甲A出世,3000米体能测试1988年,吕不韦被逼自杀;///国足胜日本进奥运决赛圈,后一球未进获选“最无进取心”球队1985年,秦国平定嫪毐之乱;///阿根廷1:0险胜秘鲁世界杯艰难出现,世界为马拉多纳松了一口气1980年,信陵君去世,六国又一颗将星陨落;///美欧、中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为第一次抵制。1974年,秦相吕不韦攻灭东周国,周王室彻底灭亡;///贝肯鲍尔率西德夺得世界杯,克鲁伊夫的理想足球受挫1966年,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解除邯郸之围;///世界杯足球回家,英格兰本土夺冠如愿以偿,中国文*革--------------------------------------------------------------------------------------------------------------------------这样看是不是更加白云苍狗呢。。。
还是忍不住吐槽几句,完全百度就能回答的问题,题主干嘛来这儿呢。秦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战国时期结束,到公元前207年国灭,满打满算14年,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出生,理论上讲司马迁不可能会和战国时期出生的人做深入交谈的,题主是在哪儿见到司马迁这样的陈述的?求解。或许题主记混了,史记中刘邦本纪里有过类似的桥段,可以回去再细看看。至于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1年前后,赵国的确元气大伤,但还是坚持了三十年才灭亡,
一言毕之,譬若我朝凤凰台还能采访清末老人,粗一点的也能找上一个“那时候我还小,听父亲说…”的儿女辈~
单纯的从时间间隔讲,没多长时间,百十来年在那个时代改变会很缓慢。而汉朝主要承袭秦制,从整体上来说,并不会给人很久的感觉。而实际上,秦并没有像我们看的较多的书里面讲的那样大面积封杀六国书籍,所以,六国人还是会传承一些原本的习俗之类的,才几代人的时光,传统不会改变很多。至于题主说的战国旧人,估计那会子没能活那么久的,还是后人口书相传的多。
战国末期与汉朝初期相隔不久,因为秦朝短命。但是司马迁的时代已经离战国结束快一百年了。当事人访问不到,当事人的后代还是可以访问的。
秦国的寿命短,司马迁访问的是战国时期某个国家的遗民吧
战国百家争鸣,秦用法家,汉初用黄老,后用儒家。这几个时期的气质还是截然不同的。读史读多了,你会发现中国人真没过几年安生日子,苦啊!
原来秦二世而亡不是常识啊。二世而亡知道啥意思咩?秦始皇创立了统一的秦帝国,到他儿子手里就完蛋了。秦始皇才活了多少年?他前边还至少有几十年在当秦王,而不是皇帝。简单说来,一个战国的老头,生得比秦始皇晚些,活得再久些,看到汉武帝登基还是有指望的。
并没有完全割裂 是一种全新的整合和继承
。。。战国=北洋军阀混战
秦=民国时期(没错那时候是中华民国
刘邦=主席)
汉=中华人民共和国
之所以觉得会断片
是因为秦时间有点短。。。而且始皇和李斯有焚书坑儒
故意筛去了战国的文献
如果你想(也)象(是)力(神)够(经)丰(病)富可以联想沙漏
中间的细口就是秦
上下就是战国和汉
汉文化其实在实质上是楚文化延伸与拓展,当时有一句话说“亡秦必楚”。也从侧面说明这个。在战国时代,唯有秦楚两个国家有能力有实力统一全国,不仅是因为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秦国的军功制度自下而上的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战争的热情和渴望,楚国虽然也有一系列的图强,但是都不如秦国的彻底,后人看到的更多的是文化昌盛。乱世当用重典这句话在当时确实有道理。觉得汉朝的建立更想是两个超级大国最后博弈出来的结果。个人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皇帝刘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